17 壶口瀑布 2课时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7 壶口瀑布 2课时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4.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18 13:36:29

文档简介

第五单元第 17 课
《壶口瀑布》(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课程 标准 本课所依据的课程标准的相应部分是: 1. 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 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 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2. 随文学习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
教学 分析 1. 教材分析: 本单元由四篇经典的山水游记文章组成。其中,《壶口瀑布》描写了作者两次 在壶口瀑布看到的景象,描摹了壶口瀑布磅礴、雄壮的气势,赋予了黄河一种无坚 不摧、无往不胜、坚韧刚强的精神,抒发了作者的感慨。本文写法上比较传统,也 比较经典和典型,放在本单元第一篇,是为了引导学生熟悉游记这一文体的基本要 素和主要特点,了解阅读游记作品所应关注的重点。这样可以为整个单元的学习奠 定良好的知识、方法基础。 2.学情分析: 在第一课时,教师依托文本学习为基础,适当渗透文体知识的学习,从整体感 知的角度引导学生理清了文章的线索脉络,也概括归纳了壶口瀑布的景物特征,学 生基本掌握了定点观察的写作手法。在此基础上,学生在第二课时深入文章细节, 体会用语的精妙以及作者如何将景物美升华为哲理美、情感美就是水到渠成的了。
教学 目标 1.多角度欣赏写景艺术,学习借景抒情的表达技巧; 2.领会黄河的伟大性格,激发热爱中华民族母亲河的感情。
教学 重点 多角度欣赏写景艺术,学习借景抒情的表达技巧。
教学 难点 领会黄河的伟大性格,激发热爱中华民族母亲河的感情。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导入新课 在领略了壶口瀑布的无限风光之后,同学们课外搜集了哪些描写瀑布 的古诗句呢?(出示诗句) 通过对壶口瀑布的了解, 以及对课文内容的梳理和结构层次的整理, 我们明确了作者的思路和定点换景的观察顺序。今天,让我们更进一步走 入作者用优美生动地语言描绘的瀑布奇景、编织的民族赞歌!
讲授新课 一、赏析手法,品味语言 1、确定目标:展示梁衡自己的论述及邬乾湖对其游记散文的评价,引 出梁衡游记散文的总体特征——语言美、意境美、哲理美,从而提出学习 目标——体会作者是如何多角度表现出自然景物多个层面的“美 ”。 2、品鉴词语:通过品鉴一系列动词的运用,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用词的 精准和遣词造句的极强表现力。 3、赏析修辞:通过赏析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引导学生欣赏 修辞手法如何充分体现了景物特征, 以及如何运用多种修辞手法。 4、表现手法:通过具体文段的鉴赏阅读,分析多感官相结合的景物描 写手法和侧面描写是如何表现景物特点的。 二、体会深情,理解内涵 1、寓情于景:通过具体语段的学习,教师的讲解,深入分析作者是如 何将景物特点与人的情思联系起来,从而具有一种哲思。 2、直抒胸臆:通过朗读和分析,明确作者最后如何从赞美黄河升华到 对中华民族精神的歌颂,让学生领会黄河的伟大性格,激发热爱中华民族 母亲河的感情。 3、联系现实,号召继承伟大民族精神。 4、播放壶口瀑布景观视频,让学生在直观感受中增强民族自豪感与民 族自尊心。
课堂小结 这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游记散文。作者梁衡通过定点换景的观察和写作 思路,抓住了壶口瀑布波澜壮阔、一往无前、雄起猛烈但又刚柔相济的特 征,运用精准的词语、巧妙的修辞、多种表现手法等语言技巧,多角度展 现了景物的自然美、意境美,又通过寓情于景和直抒胸臆,通过歌颂黄河 而赞美中华民族坚强不屈、柔中带刚的伟大精神,充满了情感美和哲理美。
作业布置 完成本网络课程配套习题“第二课时 ”部分。
板书设计
答疑课 疑问一:壶口瀑布的壮美表现在哪些方面? 1.雨季壶口瀑布的排山倒海的气势和撼天动地的威力。(我在雾中想寻找 想象中的飞瀑,但水浸沟岸,雾罩乱石,除了扑面而来的水汽,震耳欲聋 的涛声,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见……) 2.枯水季节近看壶口黄河的雄浑壮阔。(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 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 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 ) 3. 平视瀑布, 既浑厚庄重又多姿多彩 。(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 落。 ……眼前这个小小的壶口,怎么一下子集纳了海、河、瀑、泉、雾所 有水的形态。) 4.细看脚下之石,体现了黄河水奋力抗争、柔中有刚的精神美。(黄河博 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 生,勇往直前。 ) 疑问二:象征手法在文章中是如何运用的? 1.将“壶口 ”黄河人格化,赋予了黄河水以人的个性,塑造了生动可感 的壶口黄河水流的形象。 2.黄河勇往直前、坚忍不拔、不屈不挠的形象,正与中华民族的形象相 似,所以作者对黄河的礼赞,正是对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礼赞。第五单元第 17 课
《壶口瀑布》(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课程 标准 本课所依据的课程标准的相应部分是: 1. 在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基础上,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提高书写的 速度。 2. 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 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3. 随文学习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
教学 分析 1.教材分析: 本单元由四篇经典的山水游记文章组成。其中,《壶口瀑布》描写了作者两次 在壶口瀑布看到的景象,描摹了壶口瀑布磅礴、雄壮的气势,赋予了黄河一种无坚 不摧、无往不胜、坚韧刚强的精神,抒发了作者的感慨。本文写法上比较传统,也 比较经典和典型,放在本单元第一篇,是为了引导学生熟悉游记这一文体的基本要 素和主要特点,了解阅读游记作品所应关注的重点。这样可以为整个单元的学习奠 定良好的知识、方法基础。 2.学情分析: 在学生以往的学习中,完整而系统地接触游记这一体裁并不多,寥寥可数的游 记散文多为文言文,但也并非严格意义的游记而是写景散文。因此,教师可以依托 文本学习为基础, 以阅读、赏析课文为主体,适当渗透文体知识的学习。
教学 目标 1.积累生字词,理清文章层次; 2.感知描写内容,把握壶口瀑布的景物特征; 3.体会作者布局的妙处,掌握定点换景的观察和描写方法。
教学 重点 感知描写内容,把握壶口瀑布的景物特征。
教学 难点 体会作者布局的妙处,掌握定点换景的观察和描写方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导入新课 从古至今,有很多赞美黄河的诗句,同学们知道有哪些描写黄河的诗 句呢?(出示诗句) 这些诗句为我们展示了壮丽的黄河画卷,那么作为黄河上唯一的瀑布 ——壶口瀑布,又是怎样的壮观景象呢?今天,我们就通过梁衡的游记散 文来近距离观赏壶口瀑布。
讲授新课 一、 知识链接,走近作者 1.导入新课,介绍壶口瀑布 壶口瀑布:位于陕西省宜川县境内,黄河象一条腾飞的巨龙,穿行在 西北黄土高原的秦晋大峡谷中,当流经壶口时,宽约 500 米左右的河水突 然收束一槽,形成特大马蹄状瀑布群。主瀑布宽40 米,落差 30 多米,瀑 布涛声轰鸣,水雾升空,惊天动地,气吞山河,为黄河第一大瀑布,也是 我国仅次于贵州黄果树瀑布的第二大瀑布。 (观赏图片,初步感受。) 2.作者简介:梁衡,著名学者,山西霍州人。历任《内蒙古日报》记 者、《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著名的新闻理论家、散文 家、科普作家和政论家,作品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 科普作品奖。其代表作品有“新闻三部曲 ”《没有新闻的角落》、《新闻绿叶 的脉络》、《新闻原理的思考》,散文集《名山大川感思录》、《人杰鬼雄》等。 二、朗读课文,识字正音 1.学生听范读录音,朗读课文,生字词圈划注音 2.老师提示重点生字词(读音及释意) 三、整体感知,把握思路
1.明确描写对象:作者记叙了自己哪几次游览壶口瀑布? (雨季、枯 水季节) 2.简单介绍游记文体特征,引出游记的主要要素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根据游记的主要要素——所知、所见 (所闻)、所感,提取信息、概括归纳,最后整理出全文的描写内容、观察 角度、组材构思 4.构思手法:定点换景。根据刚刚的思路整理,结合具体内容讲解定 向环境的游记手法 5.第一课时小结
课堂小结 游记三要素之间的关系:从结构上来说,所至是骨骼,所见是血肉, 所感是灵魂。无骨不立,无肉不丰,无魂不活,三者缺一不可,构成一个 完整的格局。
作业布置 1.搜集并摘抄有关瀑布的诗句。 2.完成本网络课程配套习题“第一课时 ”部分。
板书设计 无
答疑课 疑问一:作者写第一次观看壶口瀑布的感受,有什么作用? 1.文章的主体是第二次枯水季节观看壶口瀑布的部分。 2.第一次是远观,写壶口瀑布给人惊心动魄的感觉。 3.为后文具体描写第二次观看壶口瀑布波澜壮阔的气势起到铺垫和渲染的 作用。 4.在读者心中留下深刻印象。 疑问二:文章结尾部分第六自然段有什么作用? 1. 内容上由景生情,借物喻人,赞美黄河,实则也是赞美中华民族博大宽厚、 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勇往直前、无坚不摧、坚韧刚强、勇于反抗的精神。 2.结构上总结全文。 疑问三:“定点换景 ”与“移步换景 ”的区别? “移步换景 ”是游记最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是指不固定视点(即立 足点和观察点),按照地点的转移和一定的视角,把所看到的不同事物叙述 和说明下来。描写景物时,人走景移,随着观察点的变换,不断展现新画 面。
“定点换景 ”是指固定在某一点上,随着视线和视角转换,观察和描 绘不同景物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