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八上4-6单元期末高分重难点知识导航与剖析
内容范围:八上4-6单元
重难点知识导航
重难点知识剖析
难点
知识点1 文学常识
篇目 《孟子》三章 《愚公移山》 《周亚夫军细柳》
作者 孟子 列子 司马迁
朝代 战国 战国 西汉
基本情况 名轲,著名思想家、政治家、 教育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被尊称为“亚圣” ,与孔子合称 “孔孟”。主张:“仁政”统一天下,反对暴政,反对战争 原名列御寇,战国时期郑国圃田(今河南省郑州市)人。战国前期思想家,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 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司马谈之子。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年)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后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
代表作品 《孟子》 《列子》 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
文体特点 论证严密,气势磅礴;文章通过逐层推理,逐层深入的方式,显示出极强的逻辑性和极其严密的论证艺术。议论中运用排比、对比等手法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阐述道理。 古代寓言,含有讽喻或明显教训意义的故事。它的结构简短,多借用比喻手法,使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
精选例题
例1.
1.文学常识填空。
(1)孟子,名 ,字 , 时期邹人,我国伟大的 、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最有影响力的大师,有“ ”之称,与孔子并称“孔孟”。
(2)《孟子》是记录 言行的著作,共 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宋代朱熹把它和 、 、 编在一起,称为“四书”。
例2.
2.文学常识填空。
《愚公移山》选自《 》,体裁是 ,作者 ,名 。郑国人,战国前期 家思想代表人物之一。
例3.
3.文学常识填空。
司马迁(约前145—?),字 ,夏阳(今陕西韩城)人, 历史学家。他所撰写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 体通史,与后来的《 》《 》《 》合称“前四史”。《史记》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共三千余年的史事,全书 篇,包括八书、十表、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它规模宏大、体制完备,涉及政治、经济、文学、天文、地理等方面。同时,《史记》在文学史上也有很高的地位,被称 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变式训练
变式1.
4.下列文学常识及名著的相关信息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林冲——误入白虎堂
B.《愚公移山》——出自《列子》
C.郦道元——北魏地理学家
D.律诗——计四联,依次为首联、颈联、颔联、尾联
变式2.
5.【逛文化长廊】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年龄称谓 ①男子十五岁称为“束发”,就是到了这个年龄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②“始龀”代指小孩乳齿脱落长出恒齿的时期,即七八岁。
B.著作常识 ①《周亚夫军细柳》节选自《史记》,该书是西汉司马迁编写的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鲁迅赞其书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②《孟子》是记录孟子言行的著作。宋家朱熹将其与《论语》《大学》《春秋》为“四书”。
C.句子语气 ①“你有没有告诉他真正的原因?”是疑问句。 ②“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是感叹句。
D.句子成分 “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句子主干是:他拣椅子。
A.A B.B C.C D.D
变式3.
6.下列整理有误的一项是( )
A.一词多义: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军中不得驱驰
B.通假字:改容式车/军士吏被甲
C.文学常识:《史记》——司马迁——编年体通史
D.文化常识:弱冠——指男子二十岁
重点
知识点2 语词现象
(1)通假字
篇目 句子 字 释义
《孟子》三章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畔 同“叛”,背叛
往之女家 女 同“汝”,你
曾益其所不能 曾 同“增”
困于心,衡于虑 衡 同“横”,梗塞、不顺
入则无法家拂士 拂 同“弼”,辅佐
《愚公移山》 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 通“无”,没有
甚矣,汝之不惠 惠 通“慧”,聪慧。
始一反焉。 反 通“返”,往返。
一厝朔东。 厝 “措”,放置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通 指通“直”,直达。
无陇断焉。 陇 通“垄”,高地。
《周亚夫军细柳》 军士吏被甲 被 通“披”,译为穿。
天子为动,改容式车 式 通“轼”,车前横木。这里做动词,指扶轼,表示敬意。
(2)一词多义
篇目 字词 句子 释义
《孟子》三章 戒 戒之曰 告诫
必敬必戒 谨慎
之 往之女家 动词,到
妾妇之道 助词,的
与民由之 代词,指正道
发 舜发于畎亩之中 发,被起用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发,显露
于 舜发于畎亩之中 介词,从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介词,给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介词,在
拂 行拂乱其所为 fú,违背
入则无法家拂士 bì,同“弼”,辅佐
士 管夷吾举于士 名词,狱官
入则无法家拂士 名词,贤士
《愚公移山》 其 惧其不已也 代词,他
其如土石何 助词,加强反问语气
帝感其诚其妻献疑 第一个其:他,第二个其:他的
曾 曾不若孀妻弱子 竟
曾益其所不能 通“增”,增加
固 汝心之固 顽固
吾义固不杀人 本来
亡 今亡亦死 逃走
河曲智叟亡以应 通“无”,没有
方 方七百里 指面积
方其远出海门 正当
之 以君之力 的
虽我之死 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告之于帝 代词,这件事
且 年且九十 将近
且焉置土石 况且
焉 且焉置土石? 疑问代词,哪里
始一反焉 加强语气
而 面山而居 表修饰
聚室而谋 表承接
《周亚夫军细柳》 使 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 名词,使者、使臣
使人称谢 动词,派遣
军 军细柳 动词,驻军、驻扎
上自劳军 名词,军队、守军
至霸上及棘门军 名词,军营
诏 不闻天子之诏 名词,皇帝发布的命令
使使持节诏将军 动词,宣告、告诉
为 为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 动词,作为、封为
天子为动 介词,被
之 已而之细柳军 动词,往,到……去
不闻天子之 助词,的
称善者久之 音节助词,舒缓语气。
以 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 介词,把
以备胡 介词,用来、来
将以下骑送迎 用在数量、方位前表界限
请以军礼见 动词,用、行
(3)词类活用
篇目 句子 字 释义
《孟子》三章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 名词用作动词,使……定居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固 形容词用作动词,巩固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威 形容词用作动词,威慑,震慑
富贵不能淫 淫 使动用法,使……迷惑
贫贱不能移 移 使动用法,使……动摇
威武不能屈 屈 使动用法,使……屈服
必先苦其心志 苦 使动用法,使……痛苦
劳其体肤 劳 使动用法,使……劳累
饿其体肤 饿 使动用法,使……饥饿
空乏其身 空乏 使动用法,使……财资缺乏
所以动心忍性 动,忍 动,使动用法,使……受到震撼;忍,使动用法,使……坚忍
人恒过 过 名词用作动词,犯错误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入,出 入,动词用作状语,在国内;出,动词用作状语,在国外
《愚公移山》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箕畚 名词用作状语,用箕畚装土石
吾与汝毕力平险 险 形容词用作名词,险峻的山
面山而居) 面 名词用作动词,面对着
聚室而谋曰 聚 使动用法,使。。。 。。。聚,相当于:“把。。。。。。召集在一起”
何苦而不平 苦 形容词作动词,愁
《周亚夫军细柳》 周亚夫军细柳 军 名词做动词,驻军。
介胄之士不拜 军 名词做动词,穿着铠甲。
锐兵刃 锐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锋利。
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 诏 名词做动词,下诏,下命令。
改容式车 式 名词做动词,扶轼。
(4)古今异义
篇目 句子 字 古义 今义
《孟子》三章 委而去之 委 放弃 委任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丈夫 男子 男女两人结婚后,男子是女子得丈夫
父命之 命 教导、训诲 命令
以顺为正者 正 常法 改正
富贵不能淫 淫 惑乱,迷惑; 放纵,过多
所以动心忍性 淫 用这些来 表示因果关系得连词
曾益其所不能 不能 不具备得才能 不可以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是 这,指示代词 表示判断
与民由之 由 遵从 缘由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 方 方圆,指面积 常指方向或形状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曾 连……都…… 常用义为“曾经”
惩山北之塞 惩 苦于,被……所苦。 惩罚
寒暑易节 易 更替 容易
达于汉阴 阴 山之北,水之南 阴天
《周亚夫军细柳》 上自劳军 上 特指皇帝 方位名词,上面
不闻天子诏 闻 听、听从 嗅觉,闻到气味
持兵揖曰 兵 兵器 士兵
持节诏将军 节 符节,皇帝派遣使者或调动军队的凭证 节日
亚夫乃传言开壁门 壁 营垒 墙
军中不得驱驰 驰 赶着马快跑 指跑得快
使人称谢 谢 宣布、宣告 感谢
将军约 约 规定 大约,表估计;或条约、邀请等。
其将固可袭而虏也 约 必定 坚固,顽固
(5)特殊句式
篇目 特殊句式 句子
《孟子》三章 判断句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此之谓大丈夫。
省略句 居天下之广居(省略主语“大丈夫”)
倒装句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状语后置,即“傅说于版筑之间举”)
《愚公移山》 倒装句 甚矣,汝之不惠。即“汝之不惠,甚矣”的倒装,“甚矣”前置,表示强调。
且焉置土石?疑问句中,疑问代词“焉”充当“置”的宾语,前置。
何苦而不平?疑问代词“何”充当“苦”的宾语,前置。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定语后置的句子,应为“遂率荷担之子孙三夫”。
被动句 帝感其诚(“感”是“被-----感动”的意思)
省略句 杂然相许。省略句,承前者去主语“室人”。
《周亚夫军细柳》 被动句 天子为动
判断句 此真将军矣(“此”表判断);
省略句 (1)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乃”前面省略主语“朝廷”)(2)吾欲入(之)劳军
精选例题
例1.
7.下列语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改容式车 B.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
C.军士吏被甲 D.困于心,衡于虑
例2.
8.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B.甚矣,汝之不惠!
C.往之女家。
D.曾不若孀妻弱子。
例3.
9.一词多义
(1)发:
舜发于畎亩之中 发于声
(2)拂:
行拂乱其所为 入则无法家拂士
参差披拂(《小石潭记》)
(3)士:
管夷吾举于士 入则无法家拂士
例4.
10.一词多义
(1)戒:
戒之曰
必敬必戒
(2)居:
居天下之广居
居天下之广居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岳阳楼记》)
居无何(《周亚夫军细柳》)
不可久居(《小石潭记》)
(3)正:
以顺为正者
立天下之正位
其正色邪(《北冥有鱼》)
一童子烧酒炉正沸(《湖心亭看雪》)
例5.
11.一词多义
(1)军:
军霸上
上自劳军
至霸上及棘门军
(2)骑:
将以下骑送迎
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
(3)持:
彀弓弩,持满
将军亚夫持兵揖曰
例6.
12.古今异义
(1)惩山北之塞
古义: 今义:处罚,警戒
(2)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古义: 今义:动植物的皮上所生的丝状物;鸟类的羽毛
例7.
13.词类活用
动词的使动用法
①富贵不能淫
原意为:惑乱,迷惑,在句中的意思为:
②贫贱不能移
原意为:改变,动摇,在句中的意思为:
③威武不能屈
原意为:屈服,在句中的意思为:
例8.
14.特殊句式及翻译
(1)省略句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省略介词“于”,应为“一厝(于)朔东,一厝(于)雍南”]
翻译:
(2)倒装句
①甚矣,汝之不惠!(主谓倒装,正常语序为“汝之甚不惠矣”)
翻译:
②告之于帝。(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于帝告之”)
翻译:
变式训练
变式:
15.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选自《列子·汤问》)
【乙】
灌水之阳有溪焉,东流入于潇水。余以愚触罪,谪①潇水上。爱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②焉。古有愚公谷,今余家是溪,而名莫能定,士之居者,犹龂(yín)龂然③,不可以不更也,故更之为愚溪。
宁武子“邦无道则愚”④,智而为愚者也;颜子“终日不违如愚”⑤,睿而为愚者也。皆不得为真愚。今余遭有道⑥而违于理,悖于事,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
(节选自柳宗元《愚溪诗序》,有删改)
【注释】①谪:古代官吏因罪贬谪流放。②家:居住。③龂(yín)龂然:争辩的样子。④邦无道则愚:意为宁武子乃装愚,并非真愚。⑤终日不违如愚:意为颜回听孔子讲学,从不提不同看法,好像很愚笨。但考察他私下的言行,发现他并不愚。⑥有道:政治清明的时代。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文言现象 原文语句 释义方法(供参考) 解释加点词
通假字 甚矣,汝之不惠 【指出通假】无陇断焉(同“垄”,高地) (1)
古今异义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语境推断】联系上下文推断 (2)
词类活用 东流入于潇水 【课内迁移】任意东西 (3)
一词多义 今余遭有道而违于理 【查阅字典】①邪恶。②错误。③避开。④违抗,违背。 (4) (填序号)
难点
知识点3 主题思想
精选例题
16.理解并分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主题思想
17.理解并分析《富贵不能淫》主题思想理解
18.理解并分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主题思想
19.理解并分析《周亚夫军细柳》主题思想理解
变式训练
变式1.
20.下列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借讨论战争来论述推行仁政,赢得民心的重要性。
B.本文论述了战争的三个要素分别是“天时”“地利”“人和”。
C.“域民”“固国”“威天下”不能只靠“封疆之界”“山溪之险”“兵革之利”,从正面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
D.本文多处运用排比和双重否定句式,不仅气势充沛,而且章法严密,逻辑性强。
变式2.
21.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景春认为公孙衍、张仪能够左右诸侯,影响国与国之间的战争与和平,是了不得的男子汉大丈夫。
B.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没有仁义道德,奉行最多的也只是“妾妇之道”,哪里谈得上是大丈夫。
C.孟子认为,真正的大丈夫应该能够身居高位,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D.孟子针锋相对地提出真正的大丈夫应该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变式3.
2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课文列举古代圣贤起于微贱的事例作为论据,得出要增长才干,必须先经受磨炼的观点。
B.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C.遭腐刑而著《史记》的司马迁、幼年丧父发愤读书的欧阳修、身残志坚的张海迪等人的故事证明了“生于忧患”的道理。
D.课文先谈人,主要体现“死于安乐”;后论国,主要体现“生于忧患”。
变式4.
23.下列对本文内容和写作特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河曲智叟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因而嘲笑愚公自不量力,太不聪明了。
B.文章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心愿,虽然增强了艺术效果,但也宣传了因果报应等封建迷信思想,这是应该批判的。
C.文中写“太行”“王屋”二山“高万仞”,用夸张的手法写两山的高大,强调移山艰难,衬托了愚公的伟大气魄和顽强毅力。
D.“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既表明愚公移山的举动不受众人的拥护,也和下文的智叟形成强烈的对比,加强了讽刺的艺术效果。
变式5.
24.下面对课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先点明背景:匈奴大举入侵,边关吃紧,这样就将守边将领周亚夫置于矛盾冲突之中,更有利于表现人物性格。
B.周亚夫是文中的主人公,可全文并没有过多描写他,而是通过对比和衬托来突出他的性格特点的。
C.皇帝赞周亚夫为“真将军”的含义是:周亚夫军纪严明,令行禁止,治军有方,是值得信赖的守边大将军。
D.皇帝“改容式车,使人称谢”是迫于周亚夫的军威。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八上4-6单元期末高分重难点知识参考答案解析版
1. 轲 子舆 战国 思想家 教育家 亚圣 孟子及其弟子 七 《大学》 《中庸》 《论语》
【详解】(1)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荀子是先秦儒家的三位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被封为“亚圣”。
(2)孟子的著作收录于《孟子》一书。《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属先秦语录体散文集,为儒家经典“四书”之一,其余三部是《大学》《论语》《中庸》。
2. 列子·汤问 寓言 列子 御寇 道
【详解】学生应积累一定文学常识,每课涉及的文学常识应加强记忆。《愚公移山》是一则家喻户晓的寓言,选自《列子·汤问》。列子,名寇,又名御寇,相传是战国前期的道家,郑国人,与郑缪公同时。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今本《列子》八篇,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
3. 子长 西汉 纪传 汉书 后汉书 三国志 一百三十 鲁迅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司马迁,字子长,左冯诩夏阳(今陕西韩城)人,西汉时期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被后世尊称为“太史公”。司马迁家学渊博,后得以向老博士伏生、大儒孔安国学习。三十八岁时,正式做太史令。后因为李陵辩护遭受腐刑。他忍受着身体和心灵的巨大折磨,为完成他父亲的遗愿撰写《史记》,并于公元前91年完成全书。《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史记》被列为前“四史”之首,与《资治通鉴》并称为“史学双璧”。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记述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年),叙述了三千年左右的中国历史。据司马迁说,全书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约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
4.D
【详解】D.律诗四联依次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故选D。
5.B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
B.《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故选B。
6.C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和文言实词。
C.《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不是编年体通史;
故选C。
7.B
【详解】本题考查通假字。
A.“式”同“轼”,车前横木,这里用作动词,指扶轼;
C.“被”同“披”,穿着;
D.“衡”同“横”,梗塞、不顺。
故选B。
8.D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
A.句意: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反,同“返”,往返;
B.句意:你太不聪明了。惠,同“慧”,聪明;
C.句意:到了你夫家。女,同“汝”,你的;
D.句意: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句中没有通假字;
故选D。
9. 兴起,指被任用; 显露、流露 违背; 同“弼”,辅佐; 飘拂 狱官; 贤士
【详解】此题考查一词多义。
(1)发:
①句意:舜在种田行业中被任用。发:动词,兴起指被任用;
②句意:(别人的愤怒)表现在脸色上。发:动词,显露、流露;
(2)拂:
①句意:使他做事总是不能顺利。拂:违背;
②句意:在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世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拂:同“弼”,辅佐;
③句意:参差不齐,随风飘荡。拂:飘拂;
(3)士:
①句意: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士:狱官;
②句意:在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世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士:贤士。
10. 告诫 谨慎 居住 住宅 处在 经过 留,停留 常法 正确的 真正的 恰好,正好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尤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现象。
(1)戒:
“戒之曰”:告诫她说。“戒”:告诫。
“必敬必戒”:一定要恭敬、谨慎。“戒”:谨慎。
(2)居:
“居天下之广居”: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里。第一个 “居”:居住。第二个 “居”:住宅。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岳阳楼记》)”:处在高高的朝堂上(为官),就为百姓忧虑。“居”:处在。
“居无何(《周亚夫军细柳》)”:过了不久。“居”:经过。
“不可久居(《小石潭记》)”:不可以长时间停留。“居”:留,停留。
(3)正:
“以顺为正者”:把顺从当作常法。“正”:常法。
“立天下之正位”: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上。“正”:正确的。
“其正色邪(《北冥有鱼》)”:那是它真正的颜色吗?“正”:真正的。
“一童子烧酒炉正沸(《湖心亭看雪》)”:一个童子正在烧酒,炉中的酒正沸腾。“正”:恰好,正好。
11. 军队驻扎 军队 军营 骑马 骑马的人,骑兵 拉 拿,执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实词。作答时可结合句意来分析加点字的意思。
(1)军:
句意:驻军霸上。军:驻军、驻扎。
句意:皇上亲自去慰劳军队。军:军队。
句意:到了霸上和棘门的军营。军:军营。
(2)骑:
句意:将军及其属下都骑着马迎接和送别。骑:骑马。
句意:守营门的官兵对随从的车骑将军说。骑:骑马的人,骑兵。
(3)持:
句意:开弓搭箭,弓拉满。持:拉。
句意:将军周亚夫手持兵器,双手抱拳行礼说。持:拿,执。
12. 苦于 指草木
【详解】本题考查古今异义。
(1)句意:苦于山北路途阻塞。惩:古义:苦于;今义:处罚,警戒。
(2)句意:连山上的一棵草木都动不了。毛:古义:指草木。今义:动植物的皮上所生的丝状物;鸟类的羽毛。
13. 使……迷惑(惑乱) 使……改变(动摇) 使……屈服
【详解】本题考查词语含义。
①“富贵不能淫”的意思是: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乱。“淫”原意为是“惑乱,迷惑”,这里是使动用法,使……迷惑。
②“贫贱不能移”的意思是: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移”原意是“动摇,改变”,这里是使动用法,使……动摇,改变。
③“威武不能屈”的意思是: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屈”原意是“屈服”,这里是使动用法,使……屈服。
14. 一座放在朔方东部,一座放在雍州南部。 你也太不聪明了! 便向天帝报告这件事。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能力。
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到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字词有:
(1)厝:放置;雍:雍州。本句为省略句,要按“一厝(于)朔东,一厝(于)雍南”来翻译。
(2)甚:太,非常;惠:聪明。本句为倒装句,正常语序为“汝之甚不惠矣”,翻译时需调整语序。
②告:报告;帝:天帝。本句为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于帝告之”,翻译时需调整语序。
15. 同“慧”,聪明 草木 向东 ④违背、违抗
【导语】这篇文言文通过愚公移山和柳宗元的《愚溪诗序》两个故事,分别传达了持之以恒和反思自省的哲学思想。甲文中的愚公展示了坚定不移、持之以恒的精神,最终感动神灵,实现了目标,强调了毅力和不懈追求的重要性。乙文中柳宗元借愚溪之名,表达了对自己被贬处境的自嘲以及对世俗智愚观念的反思,反映了其坎坷命运和幽深思考。两文通过愚的不同表现,探讨了人生态度及智慧的多面性。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1)根据“指出通假”的方法无陇断焉(同“垄”,高地)可知,加点字“惠”应是通假字。惠,同“慧”,聪明。句意:你太不聪明了。
(2)联系上下文推断:愚公移山任务非常艰巨,太行、王屋二山极其高大,因此河曲智叟嘲笑愚公,认为他“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意思是:甚至不能毁掉山上的一棵草木。毛:草木。此外,“毛”为古今异义字,今义:动植物的皮上所生的丝状物;鸟类的羽毛等。
(3)根据课内迁移法,“任意东西”的意思是:任意向东向西。东:名词作动词,向东。据此可知,“东流入于潇水”的“东”同样为名词作动词,向东。“东流入于潇水”句意:向东流进潇水。
(4)由查阅字典法可知,“违”字有“①邪恶。②错误。③避开。④违抗,违背”四种解释,“今余遭有道而违于理”句意:如今我在政治清明时却违背事理。据此可知,违:④违:违抗,违背。
【点睛】参考译文:
【甲】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的南边,黄河的北边。
北山一位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面对着山居住。(他)苦于山的北面交通堵塞,出来进去(都要)绕路,就聚集全家来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的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可以吗?”(大家)纷纷表示赞成。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借您的力量,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铲平,又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众人纷纷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去,隐土的北面。”于是(愚公)率领子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掘土,用箕畚装了(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邻居姓京城的寡妇有个孤儿,才七八岁,也跳跳蹦蹦前去帮助他们。冬夏换季,(他们)才往返一次。
河曲智叟(知道这件事后)嘲笑并阻止愚公,说:“你太不聪明了!就凭你残余的年岁和剩下的力量,甚至不能毁掉山上的一棵草木,又能把山上的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还不如寡妇、孤儿。即使我死了,我还有儿子在;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没有穷尽,然而山却不会增加高度,何必担忧挖不平?”河曲智叟没有话来回答。
手里拿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干下去,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天帝被他的诚心所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负着两座山,一座放在朔东,一座放在雍南。从此,冀州的南部,(到)汉水南岸,没有高山阻隔了。
【乙】灌水的北面有一条溪,向东流进潇水。我由于愚昧而犯了错误,被贬到潇水上边。我喜欢这条溪,沿着溪水往前走二三里,发现了一处风景优美的地方,我就把家安在这里。古代有个愚公谷,现在我的家安在这条溪边,而这条溪还没有确定的名字,当地居民还在为此争论不休,不能不给它改个名字了,所以我把它改为愚溪。
宁武子“在国家动乱时就显得很愚蠢”,是聪明人故意装糊涂。颜子“从来不提与老师不同的见解,像是很愚笨”,也是明智的人而故意表现得很愚笨。他们都不是真正的愚笨。如今我在政治清明时却做出与事理相悖的事情,所以再没有像我这么愚蠢的人了。
16.本文开篇提出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分别从进攻、防御两个角度进行论证,经过层层论证,最后得出结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突出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详解】本题考查主题思想。
第一段“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开头直接亮出中心论点,指出“人和”最为重要,将“天时”“地利”与之对比,强调其关键地位,为后文论证做引导,让读者明晰论述重点在于“人和”这一要素。
第二段“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从进攻角度,以小城“环而攻之而不胜”说明虽有“天时”却因缺“地利”而难取胜,论证“天时不如地利”;“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从防御角度,以城具备诸多优势却“委而去之”,表明缺“人和”不行,论证“地利不如人和”,从两方面具体支撑“人和”的重要性。
第三段“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先是拓展到治国层面强调不靠外在条件,关键在“得道”,接着点明“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用“寡助之至”与“多助之至”的不同结果对比,突出“得道”的重要性,最终得出施行仁政(“得道”)可获成功的结论,升华主题,呼应前文对“人和”重要性的论述。
17.通过景春与孟子对于“大丈夫”的不同论述,明确提出了孟子关于什么是真正的“大丈夫”的观点“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章主题。
首先,“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由景春提出观点,认为公孙衍和张仪是大丈夫,因为他们能够使诸侯惧怕,使天下太平。“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孟子则通过反问和类比,指出公孙衍和张仪的行为实际上是顺从君王的意志,缺乏独立的人格和判断标准,因此称不上大丈夫。接着,“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写孟子提出了自己心目中大丈夫的标准:大丈夫应该以仁、礼、义为准则,行事正当;无论得志与否,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原则 ;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部因素都不能使之迷惑、动摇、屈服 。通过这些标准,孟子强调真正的“大丈夫”应该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坚守自己的原则和道德底线,不被外界因素所动摇 。
18.通过列举六位名人的事例,论述了人才和困境的关系,明确指出了国家和人才一样,要在艰苦环境中生存发展强大的道理。
【详解】本题考查内容分析。
文章开篇列举了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等六位古代名人的事例。这些人出身卑微,舜是在田野之中,傅说是从筑墙的劳作中被选拔,胶鬲是从鱼盐贩子中被举荐,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获释后被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从奴隶市场被赎回任用。他们在历经艰难困苦之后,成就了一番大业。接着由这些人的经历进行引申、分析,说明个人在面对逆境时,能够激发自身的潜力,通过“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行拂乱其所为,空乏其身”这些磨炼,能够让他们“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即通过磨炼意志,增长才干。说明了逆境造就人才的道理。
接着由个人推论到国家,“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从正面论述了个人要经历磨难才能有所展现、有所成长;而“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则从国家角度论述了国家和个人一样,如果没有忧患那么将走向灭亡。
最后总结出论点“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故可知,文章先通过六个人的事例论述了人才和困境的关系,困境造就人才;接着从个人推论到国家,论述了个人和国家都需要忧患意识,不能耽于安乐,进而总结出“忧患能够让人或国家生存发展,而安乐则会导致衰败灭亡”的观点。
从个人层面上看,文章强调了逆境对于个人成长的重要性。一个人只有在经历各种艰难困苦的磨炼后,才能锻炼自己的意志品质,增长自己的才能。困难和挫折能够激发人的潜力,让人在困境中学会思考、学会坚持,从而使自己的内心更加坚强,具备应对各种复杂情况的能力。
从国家层面来说,文章强调了一个国家必须要有忧患意识。国家的繁荣稳定需要有贤能的大臣辅佐君主,同时也需要面对外部的竞争和威胁保持警醒。如果国家内部政治腐败,没有正直的大臣和有见识的谋士,外部又没有竞争对手或潜在的威胁,国家就会在安逸中走向衰败。
19.文章以对比、反衬的手法,生动地刻画了一个治军严谨、刚正不阿的将军形象。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分析。
《周亚夫军细柳》是汉代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创作的史传文,出自《史记·绛侯周勃世家》。这篇纪实文字讲述了周亚夫驻扎在细柳营时汉文帝刘恒去慰问的事,通过汉文帝在细柳营的遭遇,表现了周亚夫忠于职守和不卑不亢的品格,同时也体现出汉文帝的深明大义和知人善任,强调了制度信仰的价值。
根据文中“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通过天子进入霸上、棘门军与细柳军的对比,突出了细柳营的严明军纪和周亚夫的治军有方 ;细柳军将士言必称“将军令曰”“将军约”,人物虽未出场,却已令人感受到其“真将军”的威严和风范;根据“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通过描写周亚夫在细柳营的治军方式,展现了其严谨的治军态度和细柳营的纪律严明;根据“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可知,周亚夫是一个坚守原则,刚正不阿的人;
文章在描写上运用了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和对比描写等手法。文章重在刻画周亚夫这个人物形象,但直接描写周亚夫的地方并不多,而是把大量笔墨用在霸上、棘门军与细柳军的对比上,用在描写细柳军的严明军纪上。这些侧面描写有力地烘托了周亚夫这个人物形象。作者并没有过多地正面描写周亚夫的言行,而是通过描写汉文帝慰劳军队将士这一场面,把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借助对比衬托的手法,鲜明地展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20.C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
C.“域民”“固国”“威天下”不能只靠“封疆之界”“山溪之险”“兵革之利”,从反面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
故选C项。
21.C
【详解】C.对“立天下之正位”的错误理解,“正位”不能理解为“高位”,在文中喻指“礼”。所以选项中的“真正的大丈夫应该是能够身居高位”说法错误; 故选C。
22.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对文言文的字词理解、词句赏析、词语作用、主要内容、文章主旨都要有一定的理解,才能轻松做出选择。D项表述错误,这篇文章谈人体现的是“生于忧患”,论国体现的是“死于安乐”。故选D。
23.C
【详解】本题考查课文内容理解。
A.有误。因为河曲智叟没有看到子孙后代的力量,认为人在自然面前是无能为力的,所以他是从静止的观点出发,用停滞的眼光看问题。题干中“河曲智叟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表述有误。
B.有误。故事的结局是天神帮助愚公移走了两座大山,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借助神的力量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反映了古代劳动人们的美好愿望,这与封建迷信有本质区别。题干中“宣传了因果报应等封建迷信思想”表述有误。
D.有误。“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写小孩子都去帮忙,表明愚公移山的举动很受众人的拥护。题干中“表明愚公移山的举动不受众人的拥护”表述有误。
故选C。
24.D
【详解】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要想抓住文章的内容,必须从故事入手,我们要先理清故事的大意,感知故事的情节。解答时,需要结合人物的事迹、人物形象、故事主旨和自己的感悟等方面进行思考分析。汉文帝亲自劳军,到了霸上和棘门军营,可以长驱直入,将军及官兵骑马迎送。而到了细柳军营,军容威严,号令如山,即使是皇上驾到,也不准入营。皇帝“改容式车,使人称谢”是对周亚夫治军严谨、刚正不阿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