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回延安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 回延安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18 11:07: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 2 课《回延安》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和重难点:
1.朗读诗歌,感知内容,梳理诗歌的抒情线索。(重点)
2.赏析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揣摩诗人对“母亲延安 ”的感情。(难点)
3.了解“信天游 ”的形式,感受诗歌浓郁的地方特色。(重点) 教学过程:
一、走近作者,了解背景
1、介绍诗人生平,主要介绍他在延安的生活经历, 以及文学创作情况;
贺敬之,著名诗人、剧作家。1924 年出生于山东峄县。15 岁参加抗日救国运动。16 岁到延 安,进入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学习。17 岁入党。1945 年和丁毅执笔集体创作新歌剧《白毛 女》,荣获 1951 年斯大林文艺奖。1946 年离开延安,奔赴人民解放战争的新战场。他是在 延安成长的革命诗人,对延安怀有最真挚的感情。诗作有《放声歌唱》《十月颂歌》《雷锋 之歌》《中国的十月》《八一之歌》等。
2、写作背景介绍
延安是中国革命圣地,是中国革命的摇篮。它抚育了成千上万的革命战士,贺敬之就是其 中一位,他于 1940 年来到延安,在这里生活了六年。1956 年春,他从北京来到延安参加“西 北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 ”。阔别十载,一朝返归,他受到了延安人民亲人般的热情款待,看 到了延安面貌发生了神话般的变化,于是诗人就采用了最具地方特色的“信天游 ”的格式 写了这首诗,尽情抒写这次重回延安的感受和对延安的由衷礼赞。
3、明确学习目标
二、朗读诗歌,赏析内容
(一) 把握诗歌内容
朗诵诗歌,概括每部分的内容,思考诗人是按怎样的线索抒发感情的。 ( ) 延安→ ( ) 延安→ ( ) 延安→ ( ) 延安→ ( ) 延安 明确: 回延安→忆延安→话延安→看延安→颂延安
全诗以诗人离别十年后重返延安的所见、所闻和所感为线索,即“重逢——回忆——赞美 ——展望 ”
(二)赏析诗歌的艺术手法——表达方式
本诗运用的表达方式主要是抒情、描写,具体如下:
1.抒情(直接抒情)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踏上延安土地以及与亲人见面的激动喜悦。
“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 “革命的道路千万里,天南海北想着你…… ” “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 ”
2.描写
(1)动作描写
“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踏上延安土地以及与亲
人见面的激动喜悦。
(2)语言描写
“老爷爷进门气喘得紧:‘我梦见鸡毛信来——可真见亲人…… ’”以老爷爷急切见到亲人 的语言表现了亲人相见的激动情景。
(3)场景描写
“一条条街道宽又平,一座座楼房披彩虹。” 写出了延安变化之大。
(三)赏析诗歌的艺术手法——修辞手法
1、 拟人:“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 这是作者的心儿在歌唱,在欢笑。
2、 夸张:“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 突出了延安变化之大以
及诗人的赞颂之情。
3、 排比:“一条条街道宽又平,一座座楼房披彩虹;一盏盏电灯亮又明,一排排绿树迎春
风 …… ” 写出了延安变化之大,突出了延安人民革命时期不怕苦不怕累、淳朴勤劳 的精神品质。
4、 比喻:“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千声万声呼唤你 ”,极写其呼唤声
之多、之密,突出了诗人回到延安时激动心情。
三、总结特色,感受风俗
(一)化用“信天游 ”形式,押韵,并大量使用叠字。
1、介绍“信天游 ”这种民歌形式:“信天游 ”是陕北民歌,两行一节,节内押韵,情 感奔放热烈,多用比兴手法, 内容上多以反映爱情婚姻、反抗压迫,争取自由为主。
2、指出本诗的创新和改变
变化一,内容上,描写革命生活,抒发革命感情;
变化二,语言上,用普通话而避陕北方言,并省去衬字;
变化三,艺术表现上,用比兴句少,直接叙事抒情的诗句居多。
3、举例本诗押韵的韵脚
“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
“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
“ 白生生的窗纸红窗花,娃娃们争抢来把手拉。” “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
4、介绍比兴手法,比兴手法最早出现于《诗经 ·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 比,就是比喻;兴,就是先说其他事物,引来要说的事物。 举例本诗中运用比兴手法的句子:
“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 ”
以“树 ”起兴,以“树梢 ”、“树枝 ”、“树根根 ”的一体关系,比喻诗人和延安山水 以及延安人民浑然一体、密不可分的关系。
“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 ”
以“ 羊羔吃奶 ”起兴,以“羊羔羔 ”吃“妈 ”的奶长大,比喻延安及人民对诗人的养 育之恩。
(二)大量使用具有地方特色的词语
①选用带有陕北地方特点的事物,洋溢着浓浓的陕北地方生活气息和鲜明的民族特色,如 米酒、油馍、木炭火、土炕、土窑洞, 白窗纸、红窗花,等等。
②大量运用叠字,表现了陕北口语的特色。诗中的叠字词语,有表事物的,如“树根根 ”“羊 羔羔 ”等;有表数量的,如“几回回 ”“几根根 ”“一口口 ”“一条条 ”“一排排 ”“一座座 ” 等;有表情态的,如“紧紧 ”“飘飘 ”“团团 ”“高高 ”“滚滚 ”等;还有表颜色的,如“ 白 生生 ”等。
总结:诗人采用“信天游 ”这一民歌形式记下回延安时的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对延 安的热爱和歌颂,也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愿望:革命战士继承革命传统,发扬延安精神,奋 勇前进。
四、布置课后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查找资料,阅读《延安颂》《小米的回忆》《记一辆纺车》等诗文,了解那一时期的作品
特点,感受“延安精神 ”。 预习提示:《安塞腰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