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安塞腰鼓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3*安塞腰鼓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18 14:02: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安塞腰鼓》
课标要求 1.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和现代教育技术,努力探索网络环境下新的教学方式。为了让学生能动情诵读,我插入了安塞腰鼓表演的视频加朗读播放,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和听觉,为学生的动情诵读做好了铺垫。 2.《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 “揣摩表达顺序,体会思想感情,领悟表达方法。”鉴于此,我紧紧抓住文中四次反复出现的“好一个……”作为突破口,借此以点带面,梳理清楚课文的行文思路。明白了这一行文思路,学生就能在自读、自疑中去主动积极地学习。
内容与学情分析 内容分析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要引导学生自主研究。学习的重点大致有:安塞腰鼓的特点和民俗意义,西北高原的后生性格、气质、力量,文章的语言特点。其中有关安塞腰鼓所体现的生命的力量,学生理解起来有难度,要引导学生在充分朗读中感受。
学习重点 通过朗读感受西北高原的风土和人民的精神面貌,体会西北人蓬勃的生命力。
学习难点 通过朗读感受西北高原的风土和人民的精神面貌,体会西北人蓬勃的生命力。 在对比朗读中感受本文排比句的充分利用,体会文章的节奏美、诗意美。
学情分析 学生对黄土高原上人民的生活,尤其是那个年代的人民的生活不是特别了解,所以要学生在充分地朗读的基础上感知文章内容,感受那里人民的生活。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感情基调,感受安塞腰鼓的恢弘气势。 2.在对比朗读中感受本文排比句的充分利用,体会文章的节奏美、诗意美。 3.通过朗读感受西北高原的风土和人民的精神面貌,体会西北人蓬勃的生命力。 4.理解本文所蕴含的民俗文化的意义和价值。
学生课前需要做的准备工作 了解安塞腰鼓的相关知识,朗读两遍课文,感受文章的基调。
学习策略 在朗读中感受
学习 环节 学习任务设计与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落实目标
导入 新课 温故知新: 上节课,我们追随贺敬之先生一起《回延安》,领略了陕北地区独特的民歌形式——信天游。今天我们跟随刘成章先生再次走进这片热土,来感受另一种非常独特的、大型的民间艺术舞蹈——安塞腰鼓。 欣赏展示 温故知新
环节一 安塞腰鼓简介(幻灯片)
环节二 语言的美 1.播放课文朗读音频 学生听读课文,并且谈听读后的感受。 2.语言的美(排比) 为什么会是这样的感受,气势从哪来,大家感受到了这篇文章在语言表达上的突出特点? 3.教师选一段指导朗读,带领学生感悟情感变化。 4.学生根据上面习得的方法,试读其他排比句。 1.感受本文基调:气势磅礴 酣畅淋漓 豪放 壮阔 热烈...... 2. 排比 3.对比朗读 排比是我们比较熟悉的修辞手法,它本身就是为宣泄情感服务的,这篇文章太适合用排比了!感受排比的魅力。 这篇文章,大量使用排比,让让词与词去排比,让句与句去排比,让段与段去排比,情感层层递进,内容愈加丰富。
环节三 结构的美 通过刚才的听读和朗读,我们发现这篇文章结构非常清晰:文章按照“擂鼓前”、“擂鼓中”、“擂鼓后”分为三个部分,其中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体部分。 “擂鼓前”与“擂鼓后”场面的安静反衬作用 3.擂鼓中,作者抑制不住自己飞扬的激情,不时地用同一句话来直接抒发自己的情感,你能找出来吗?出现了几次? 学生梳理文章结构 阅读对比,感受用静衬动的表达效果。 3.“好一个安塞腰鼓”4次。 梳理文章内容
环节四 内容美 安塞腰鼓好在哪呢?再读文章,请你在文章中找一找相关语句,用“________美,你看(听)……”这一句式进行评点。 火烈的舞蹈场面美,你看…… 激越的鼓声美,你听…… 击鼓的后生美,你看…… 变幻的舞姿美,你看…… 在反复咏叹之中有变化,层层递进,直到把感情推向高潮。
环节五 民俗美 1.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安塞腰鼓是这黄土高原上特有的地域文化现象,也是陕北人精神风貌的象征和符号。它是最原始的对生命的宣泄与歌唱,是对美好生命的召唤,是这一方地域独特的文化之美。 2.图片展示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信天游”“安塞腰鼓”“秦腔”“剪纸”...... 这些黄土高原的文化遗产将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被赋予更多的、全新的意义。 感受民俗之美 理解本文所蕴含的民俗文化的意义和价值。
达标 检测 学以致用,迁移仿写 今天我们积累了本文丰富的词汇,赏析了灵活多样的修辞方法,请同学们从文中选择一个片段,模仿其写法,试着描写一个场景。150字左右。
板书 设计 安塞腰鼓 擂鼓前 擂鼓中 擂鼓后 静 静 场面宏大 鼓声激荡 后生威武 舞姿昂扬 (动) 反衬 排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