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基础知识与运用八上1-6单元期末高分重难点精选试题
内容范围:八上1-6单元
一、选择题
1.下面选项中对文学常识及名著知识的阐述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白杨礼赞》是中国现代作家茅盾所作的一篇著名散文,作者赞美白杨树,是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B.《昆虫记》中写到了下面的内容:小甲虫“为它的后代做出无私的奉献,为儿女操碎了心”,蜣螂的幼虫善于利用心理战术制服敌人。
C.《答谢中书书》的作者是南北朝时期的陶弘景,该文是写给朋友的书信,是一篇描写山水的佳作。
D.“愚公移山”的故事出自《列子》。《列子》是一部很有趣的著作,其中有大量的寓言,例如:《两小儿辩日》和《杞人忧天》。
2.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主体是新闻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来表现主题,是消息的核心。
B.通讯是一种新闻体裁,它有三个显著的特点:时效性、文学性、评论性。
C.“左迁”表示降职,表示降职的说法还有降、谪、贬、放等。
D.《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作者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做了客观的评价。
3.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昆虫记》是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花了足足30年时间写就的十卷本科普巨著。书中蝉善于利用“心理战术”制服敌人,切叶蜂能不凭借任何工具,精确地“剪”下大小适当的圆叶片来做巢穴的盖子。
B.《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作者列子,名御寇,郑国人,战国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C.抒情散文《我为什么而活着》的作者罗素是英国著名的哲学家、数学家和作家,文章真实地展示了他一贯的人生态度与高尚情怀。
D.《清明上河图》是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的长卷风俗画,它用现实主义手法,全景式构图,生动细致地描绘了北宋王都洛阳的繁华景象和丰富的社会生活习俗风情。
4.下面的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背影》的作者是朱自清,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
B.《昆明的雨》作者是汪曾祺,他曾在昆明西南联大教过书,对昆明有很深记忆。沈从文是他的高徒。
C.《要生活得写意》的作者是法国作家蒙田。
D.罗素是英国哲学家、数学家,获1950年诺贝尔文学奖。
5.下面依序填入括号的字音或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 ),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 )子。黄的是土,未开垦( )的荒地,几百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堆积成功的黄土高原的外壳;绿的呢,是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是麦田,和风吹送,翻起了一轮一轮的绿波,——这时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浪”,若不是妙手偶得,便确是经过锤( )的语言的精华。
A.驰 zhān kěn 炼 B.弛 zhān gěng 炼
C.驰 tǎn gěng 练 D.弛 tǎn kěn 练
6.下列选项中字形和注音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差使(cāi) 俯瞰 佝偻(lǒu) 踌躇(chú)
B.飓风(jù) 狼籍 濒临(pín) 惬意(qiè)
C.刽子手(guì) 蹒跚 荫庇(yìn) 虬须(qiú)
D.鸡枞(cóng) 遏制 倒坍(tān) 紊乱(wěn)
7.下列句子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档电视节目,内容惟妙惟肖,赢得了很高的收视率。
B.李白的“白发三千丈”运用夸张和想像的手法,把郁积在诗人胸中的“愁”描摹的淋漓尽致。
C.看到孩子的不文明行为,有的家长无动于衷,这是很不应该的。
D.古人在修建这些建筑时,借助山势,因地制宜,显示出了高超的建筑水平。
8.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周约有5万把共享雨伞现身杭州街头,它们分布在杭城的火车站、地铁站、商场、公共区域等地。(将“、公共区域等地”改为“等公共区域”)
B.坦桑尼亚信息服务部部长哈桑·阿巴西表示,来自中国的影视作品使坦桑尼亚民众了解中国经济发展与城市生活。(在句末加上“的重要途径”)
C.为了孩子的前途和未来,逼得众多父母必须“押”着孩子去做很多事。(删去“逼得”)
D.选择散养的父母一定要实时检视自己的理论是否过期,教育方式要符合孩子的特点,等等。(将“教育方式”改为“教育模式”)
9.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活中不少食物都有预防大脑衰老,如核桃、葡萄、黑巧克力等等。(在“衰老”的后面加上“的功效”)
B.为了解决人口过多、交通拥堵、生态环境等“大城市病”,使京沪相继提出了人口控制和疏解的政策。(删去“使”)
C.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体验阅读的快乐、感受阅读的力量,对于每个家庭、每个孩子都十分重要。(将“体验”和“感受”对调)
D.“给爸爸放天假”亲子活动吸引了来自附近的1000多个家庭,近一千多名爸爸携孩子参加。(删去“近”或者“多”)
10.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儒家经典著作“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B.鲁迅写的《藤野先生》选自小说集《呐喊》。
C.《背影》作者朱自清,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作品收在《朱自清全集》里。
D.杜甫,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唐代著名诗人。杜诗反映了唐由盛转衰的过程,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二、基础知识综合
11.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感谢生命的奇迹,它分开来是暂时,合起来却是永久。它是一个不懂皮倦的旅客,总是只暂时在哪一个个体内住一会儿,便又离开前去。那些个体消shì了,它却永远存在。它充满了希望,永不休止地繁殖着,漫延着,随处宣示它的快乐和威势。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暂时( ) 消shì( )
(2)文段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
( )改为( ) ( )改为( )
12.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清明上河图》的特点最为明显的便是长,在纵24.8厘米、横528.7厘米的长卷中,“采用鸟瞰俯视和散点透视相结合的方式,将数量众多的景物十分精妙地包容于画卷之中”。据统计:全画有各类人物684人、牲畜96头、车15辆、轿8顶、船25艘、房屋22座、树木174棵等。但不论状物写人,还是动画描静,无不①________________入微,笔墨一丝不苟。虽然内容十分丰富,但是《清明上河图》的构图却十分②________________,整个画面③________________,“繁而不乱,长而不冗,段落分明”,画面中的人物有聚集,有独行,画面的疏密、简繁安排得当。在画面的用笔上,《清明上河图》采用了大笔与工笔相结合的方法,对于人物和景物以及房屋桥梁建筑的描绘入木三分,而对于风景和远处山水,又采用写意与大笔的方法,不过分拘泥于形式,使画面十分多变。技法的变化使《清明上河图》既有大气磅礴的写意风景,又有细致入微的人物刻画,细到船只的钉铆和绳结都一览无余,令人④________________。
(1)依次给文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rǒng ní B.yǒng nì C.rǒng nì D.yǒng ní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A.①精确 ②严谨 ③浑然天成 ④拍案叫绝
B.①精美 ②严格 ③浑然一体 ④叹为观止
C.①精美 ②严格 ③浑然天成 ④拍案叫绝
D.①精确 ②严谨 ③浑然一体 ④叹为观止
阅读《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完成下面小题。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________长江。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反动派________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cuī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kuì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________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________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13.下面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摧 xiǔ 溃 dí B.催 xiǔ 馈 dí C.摧 xiǔ 馈 tí D.催 xiǔ 溃 tí
14.依次填入选段空白处恰当的一项是( )
A.横渡 经营 占领 冲破
B.渡过 经营 直取 突破
C.渡过 占据 直取 冲破
D.横渡 占据 占领 突破
15.阅读下面语段,完成题目。
【甲】
由于不抢就没有吃的,红军就不得不为了几头牛羊打仗。毛泽东告诉我,他们当时流行一句话叫“一条人命买头羊”。他们在藏民地里收割青稞,挖掘甜菜和萝卜等蔬菜,据毛泽东说,萝卜大得可以一个“够15个人吃”。他们就是靠这种微不足道的给养过大草地。毛泽东幽默地对我说:“这是我们唯一的外债,有一天我们必须向藏民偿还我们不得不从他们那里拿走的给养。”
【乙】
这是自红军长征以来,中央和军委的领导们第一次在饭馆聚餐。吃了没多一会儿,毛泽东觉得分成两张桌子不热闹,就喊:“合兵!合兵!”于是大家七手八脚地把两张桌子合起来,然后再次举起了酒碗:“为胜利到达陕北苏区干杯!”
不喜喝酒的毛泽东有些醉意了。他把辣子、酱油和醋抹在一块西瓜上,说这是“五味jù全”,然后大口吃起来,还热情地邀请大家也这么吃。
毛泽东一再邀请,张闻天尝了一口,连说:“太辣,太辣。”
毛泽东说:“吃辣子的人最革命嘛。”
晚上,领导们都睡在了一大队的驻地。半夜时分,毛泽东走出屋子,仰头看天上的星星。他看见了耿飚之后,说:“有一个大队在这里,敌人不敢来。”耿飚说:“说是一个大队,实际上只有四个连。”毛泽东甩着胳膊画了一个大圆圈,说:“不要嫌少,等咱们站稳了脚,会猛烈地扩大,然后,再打出去!”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挖掘( ) 给养( ) 五味jù全( )
(2)这两段文字都写到了革命领袖毛泽东,请判断哪一段出自《红星照耀中国》,哪一段出自《长征》,并简述理由。
出自《红星照耀中国》的是语段 ;出自《长征》的是语段 。
判断理由:初中语文基础知识与运用八上1-6单元期末高分重难点精选试题答案详解版
1.B
【详解】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及名著知识的掌握。
B.有误,善于利用心理战术制服敌人的昆虫应该是螳螂;
故选B。
2.B
【详解】本题考查识记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B.通讯的三个显著特点应该是新闻性、文学性、评论性。不具备“时效性”。故选B。
3.B
【详解】A.“蝉善于利用‘心理战术’制服敌人”有误;应为“螳螂善于利用‘心理战术’制服敌人”;
C.《我为什么而活着》不是抒情散文,而是一篇随笔;
D.“北宋王都洛阳”有误;应为“北宋王都开封(汴京)”;
故选B。
4.B
【详解】试题分析:B.汪曾祺曾在西南联大读书,是沈从文的学生。
点睛:文学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中外的作家、作品,文体知识等。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名著导读中列出的作品。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
5.A
【详解】本题考查汉字书写和给汉字注音。
奔驰:(车、马等)很快地跑;驰,车马等奔跑,快跑;注意不要把“驰”写成“弛”。
毡(zhān)子:用羊毛等轧成的像厚呢子或粗毯子似的东西。
开垦(kěn):把荒地开辟成可以种植的土地。
锤炼:反复琢磨,使之精炼、纯熟。注意不要把“炼”写成“练”。
故选A。
6.C
【详解】此题考查字音、字形。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等。多音字注意据义定音,形声字重点记忆“统读字”,形似字注意字形的细微差别。字形题从表象上看主要考核双音节词语和成语,有时会考核三字的专业术语和熟语,从分类看主要考核音近字或形近字,音近字注意据义定形,形近字可以以音定形。本题A.“差使”的“差”读音应为“chāi”、“佝偻”的“偻”读音应为“lóu”;B.“濒临”的“濒”读音应为“bīn”;D.“鸡枞”的“枞”读音应为“zōng”。
7.A
【详解】A项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惟妙惟肖:描写或模仿得非常逼真。不能形容“电视节目内容”。
【点睛】运用成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1、注意理解成语的整体意义,不能望文生义;2、注意把握成语的结构特征,不能肢解其含义;3、注意成语语义的大小、适用范围,不要界限不清;4、注意把握成语的感彩,不要褒贬失当;5、注意把握成语的一词多义现象,不要“一概而论”。
8.D
【详解】D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此句为两面对一面。将第二个“要”改为“是否”即可。
【点睛】本题考查病句辨析及修改,学生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病句原因。可以从内容角度,也可从语法角度。更要掌握病句的常见类型及辨识病句的方法,还需要提高修改病句的语感能力。
9.C
【详解】考查对病句的辨析与修改。C项错误,将“家庭”和“孩子”对调。
【点睛】病句的类型主要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辨析病句,一般来说,一看语法通不通,二看意思对不对,三看修辞妥不妥。要想快速而准确地辨析病句,除了平时多阅读,增强语感外,还应该掌握一定的方法,如语感审读法、枝干梳理法、逻辑分析法。
10.B
【详解】B.鲁迅写的《藤野先生》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故选B。
11.(1) zàn 逝
(2) 皮 疲 漫 蔓
【详解】(1)本题考查字音字形。
暂时(zànshí):短时间的。
消逝(xiāoshì):消失。
(2)本题考查错别字。
疲倦(pí juàn):疲乏;困倦。
蔓延(màn yán):像蔓草一样向周围扩展。漫延:水向周围扩展。根据语境说生命向周围扩展,应用“蔓延”。
12.(1)C
(2)D
【详解】(1)本题考查字音。
冗(rǒng):本义是指闲散,引申义多余的。
拘泥(jū nì):指固执成见而不知变通。
故选C。
(2)本题考查词语运用。
第一处。精确:非常准确;非常正确。精美:精致美好。本处形容画面描绘得非常准确,一丝不苟,因此用“精确”;
第二处。严谨:严密谨慎。严格:在遵守制度或掌握标准时认真不放松。本处形容构图严密,因此用“严谨”;
第三处。浑然天成:形容诗文结构严密自然,用词运典毫无斧凿痕迹。亦形容人的才德完美自然。浑然一体:融合成一个整体,不可分割。也形容文章绘画,布置匀整,结构谨严。本处形容画面结构谨严,成为了一个整体,因此用“浑然一体”;
第四处。拍案叫绝:意思是拍桌子叫好,形容非常赞赏。叹为观止:用来赞叹所见的事物尽善尽美,好到了极点。本处用来形容观众对《清明上河图》的赞叹,认为好到了极点,程度深,因此用“叹为观止”;
故选D。
13.A 14.B
【解析】13.本题考查字音字形的辨析。
摧枯拉朽:指催拉朽枯的草木;比喻轻易的摧毁腐朽势力。摧:破坏;
朽——xiǔ ,朽:腐烂,衰老;
kuì——溃,溃退:(军队)被打垮而后退;
获——dí,荻港:地名,隶属于安徽省芜湖市繁昌区,地处长江中下游南岸。
故选A。
14.本题考查词义辨析。
第一空,横渡:从江河的这一边渡到那一边。渡过:由水面过到对岸,通过。联系“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长江”的内容和语境可知,应选择“渡过”,突出了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和锐不可当;
第二空,经营:指筹划和组织。占据:用强力取得并保持地域﹑场所等。联系“国民党反动派……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的内容和语境可知,应选择“经营”,突出了国民党反动派的费尽心思、费尽心机,烘托出解放军的英勇和锐不可当;
第三空,占领:用武装力量取得并占有。直取:指对准目的或目标前进。联系“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对岸”的内容和语境可知,应选择“直取”,突出解放军的势如破竹,一往无前的气势;
第四空,冲破: 冲击突破,冲破难关。突破:集中兵力向一点进攻或反攻,打开缺口。联系“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的内容和语境可知,应选择“突破”,突出解放军的英勇善战;
故选B。
15.(1) jué jǐ 俱
(2) 甲 乙 理由:片段甲中的“我”是斯诺,作者斯诺跟随队伍长征,通过第一人称视角描写自己与毛泽东的相处经历来展现毛泽东的领袖风范;片段乙中作者王树增通过第三人称视角,在遵循真实的基础上,通过浓墨重彩的人物描写来刻画毛泽东的领袖风范,有着浓厚的文学色彩。
【详解】(1)本题考查注音字形。
挖掘,wā jué,挖,刨。
给养,jǐ yǎng,1.所需物质和食物、饲料、燃料等的储备。 2.供给军队人员的主食、副食、燃料和军用牲畜的饲料等的统称。
五味俱全,wǔ wèi jù quán,意思是形容调味齐全适宜。
(2)本题考查识记名著内容。
《红星照耀中国》又称《西行漫记》,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名著,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毛泽东、周恩来和朱德是斯诺笔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在“红星”向世界传播的70多年时间里,书中,斯诺跟随队伍长征,通过第一人称视角描写自己与毛泽东的相处经历来展现毛泽东的领袖风范;带给世界的不仅是一个真实的“红色中国”,还包括大量的新闻照片、毛泽东的长征律诗、《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歌词等。
王树增的《长征》从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重新认识了长征的重要意义,是红军长征70年以来,第一部用纪实的方式最全面的反映长征的文学作品;王树增查阅了大量的史料,实地采访了许多老红军战士,通过第三人称视角展开叙述,书中的许多重大事件和资料都是首次披露;在书中,作者弘扬了长征体现出来的国家统一精神和不朽的信念力量;此外,作者还讲述了在这一伟大壮举许多感人小事,让我们通过丰富的细节更加亲近地去接触长征的历史。
根据作品叙述的视角,甲段有“毛泽东告诉我”“毛泽东幽默地对我说”,“我”是斯诺,用的是第一人称;乙段则是第三人称;不难判断出甲段是《红星照耀中国》,乙段是《长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