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八上4-6单元期末高分重难点专项训练精选试题学生版
内容范围:八上1-6单元
一、名句名篇默写
1.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1)李清照《渔家傲》中的词句“ , ”以丰富的想象创造出似梦似幻、浑茫无际的恢弘雄奇境界。
(2)李清照《渔家傲》中,写出词人在现实中知音难遇,通过幻想抒发愤懑之情的句子是: , 。
(3)在李清照《渔家傲》一词中,化用庄子《逍遥游》“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典故的词句是: 。
(4)李清照《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结尾“ , ”两句,用浪漫想象表达词人的追求。
2.赤壁
(1)《赤壁》中,以古战场上的遗物兴起对前朝英雄人物和战事结果的感叹的诗句是: , 。
(2)杜牧《赤壁》中,强调天时重于人谋的句子是: , 。
(3)杜牧《赤壁》中“ , ”两句借史事写自身,发议论,抒感慨。
3.雁门太守行
(1)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通过强烈的颜色对比和明暗反差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和守城将士严阵以待的紧张气氛的句子是: , 。
(2)《雁门太守行》中“ , ”两句,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来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争的残酷。
(3)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雁门太守行》中借“燕昭王筑台”的典故,表达诗人为国效力志向的句子是“ , ”。
4.春望
(1)45岁的杜甫经历“安史之乱”,国都沦陷,城池残破,乱草丛生,《春望》中“ , ”即是对这种情形的真切描述。
(2)《春望》中,杜甫以花、鸟设喻,表现了诗人忧伤国事,思念家人的忧思情感的诗句是: , 。
(3)杜甫在《春望》中,写出了战火不断,久盼音讯却不至的迫切心情的诗句是: , 。
(4)《春望》中的“ , ”两句,写出了“安史之乱”中杜甫因万分忧愁而憔悴不堪、日益衰老的情状。
5.饮酒(其五)
(1)陶渊明《饮酒(其五)》中,用问答形式表明内心清静就能远离喧嚣之意的诗句是:“ ? 。”
(2)陶渊明《饮酒(其五)》中,表现了怡然自得,恬淡闲适,热爱自然,旷达胸襟的诗句是: , 。
(3)《饮酒(其五)》中,描写黄昏时分,群鸟归林的诗句是“ , ”。
(4)《饮酒(其五)》中,以哲理句含蓄地表现诗人悠闲自在的生活,不在世俗中迷失自我的诗句是:“ , ”。
6.按要求填写句子。
(1)《野望》中描写秋色一片的句子是 , 。
(2)芳草鲜美,诗情永恒。黄鹤楼上,崔颢高歌“ , ”,写登楼所见,真情感人。
(3)大诗人东坡居士曾经盛赞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王维《使至塞上》中的诗句“ , ”就以清晰的线条、鲜明的色彩勾勒出一幅雄奇壮丽的塞上风光图。
(4)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借助莺、燕的活动传达了春天来临的信息,也透露出诗人的喜悦之情,这两句诗是 , 。
(5)在《渡荆门送别》中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的句子是 , 。
二、诗歌鉴赏
阅读李白的两首诗,完成各题。
【甲】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乙】
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①
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②。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注】①杜二甫:即诗人杜甫。②徂徕:山名
7.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颔联写景,其中一“随”一“入”以游动的视角写出了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象。
B.【甲】颈联描绘了“水中映月”和“天边云霞”两幅图画,巧妙地融进了作者初次见到平原时新鲜、欣喜的感受和体验。
C.【乙】尾联以“且尽手中杯”结束全诗,干脆有力,充满豪放不羁和乐观开朗的情调。
D.【乙】诗用语绚丽飘逸,融叙事、绘景、抒情为一体,诗情画意与深情厚谊跃然纸上。
8.两首诗同是送别诗,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但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题目。
送友人 使至塞上
李白 王维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9.《送友人》中的“ ”和《使至塞上》中的“ ”这类意象通常比喻“漂泊远行之人”。
10.王维的诗具有“诗中有画”的特点,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李白《送友人》中的“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也具备“诗中有画”的特点。请结合诗句赏析。
1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塞上燕脂凝夜紫”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诗人在“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中赞美了边关战士怎样的精神?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1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清照的词以婉约细腻为主,《渔家傲》是其婉约词的代表之作。
B.诗中“归”字饱含作者经历人生道路上的流徙奔波后,希望得到一个理想归宿的热切愿望。
C.“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表达了作者空有才华、终遭逢不幸的深沉慨叹。
D.本词通过记梦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传达出积极进取的力量。
13.请赏析“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的妙处。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为五言律诗。律诗通常每首八句,第二、四、六、八句押韵。
B.首联写望中所见长安沦陷的悲惨景象,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
C.颔联以“感时”一语承上,以“恨别”一语启下,此联表达了诗人念家悲己的感情。
D.全诗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赅,体现了“沉郁顿挫”的风格。
15.请对诗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作简要赏析。
阅读杜牧的《赤壁》,完成下面小题。
赤 壁
[唐]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6.下列对《赤壁》的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该诗开头从一件不起眼的折戟写起,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B.“自将磨洗认前朝”为后两句论史咏怀作铺垫,诗人心绪无法平静。
C.诗人一反传统看法,认为若不是东风给周瑜方便,胜者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会重写。
D.在这首咏史诗中,诗人关注的重点是两位美女的命运,以此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
17.全诗久为人们传诵的是诗中最后两句,请赏析“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并说明这两句议论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的诗词,完成各题。
【甲】
春望
杜甫〔唐代〕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乙】
画鹰
杜甫〔唐代〕
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
①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
绦镟②光堪擿③,轩楹势可呼。
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注释:① :(sǒng),挺立、挺起。②镟xuàn:古代温酒的器具。③擿(zhāi):解除。擿:同“摘”。
18.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乙】借鹰言志,通过描绘画中雄鹰的威猛姿态和飞动的神情,以及搏击的激情,从而表现了作者青年时代昂扬奋发的心志和鄙视平庸的性情。
B.【甲】精选有代表性的景物,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脉贯通,情景兼具,感情强烈,内容丰富,格律严谨,气度浑灏,历久不衰。
C.唐朝是我国诗歌的繁盛时期,其中著名的“大家”有盛唐时期的“大李杜”李白、杜甫,晚唐时期的“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D.在表达手法上,【甲】是议论、描写兼抒情,【乙】则是动静结合,借景抒情。
19.请从描写的角度赏析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20.爱国是一个永恒的主题,结合两首诗说说杜甫在不同的年龄段是如何抒发自己的爱国之志的?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八上4-6单元期末高分重难点专项训练精选试题参考答案详解版
1. 天接云涛连晓雾 星河欲转千帆舞 我报路长嗟日暮 学诗谩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 蓬舟吹取三山去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的“雾、帆、舞、嗟、暮、谩、鹏、蓬”等字词容易写错。
2.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名篇默写。注意本题中的易错字:戟、销、郎、铜、雀、锁、乔。
3. 黑云压城城欲摧 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 塞上燕脂凝夜紫 报君黄金台上意 提携玉龙为君死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名篇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注意本题中的易错字:摧、鳞、满、塞、燕脂、君、携。
4.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的“溅、烽、抵、搔、簪”等字词容易写错。
5.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名篇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注意本题中的易错字:尔、偏、菊、篱、悠、佳、与、还、辨、已。
6. (1)树树皆秋色 山山唯落晖 (2)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3)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4)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5)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
【详解】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首先要选准诗句,生僻字平时要多写几遍。这类试题是通过书写的方式考背诵,关键是不能错字、别字、形似字。近几年总出理解性默写题目,这种题目的难度比根据上下文默写要难,首先要根据诗歌内容选准诗句,然后不要出现错别字。此题要注意“晖”“萋”“洲”“莺”等字词的书写。
7.D 8.甲“送”的主体是故乡的山水,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而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依恋之情。乙诗人借此明媚之景表达了诗人与朋友即将分别时豁达的情感。
【导语】李白两首送别诗皆以景抒情,各具风格。《渡荆门送别》写景宏阔,映射出初入楚地的欣喜和对故乡的依恋。《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情景交融,抒发与好友离别的不舍和豪放的乐观,人情味浓厚。
7.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D.乙诗整体用语朴素直白。诗中叙述了与友人相聚饮酒、同游池台的经历,描绘了泗水秋波、徂徕山色的景色,抒发了与友人分别的不舍之情,但并没有用语绚丽飘逸的特点;
故选D。
8.本题考查情感主旨。
《渡荆门送别》:在《渡荆门送别》中,诗人远离故乡,开篇写自己出蜀“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间两联描写了渡过荆门后的壮阔景色,如“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尾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诗人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他远行。这里将故乡水拟人化,水本无情,却被赋予了送行的情感。诗人在年少时离开故乡,对故乡有着深深的眷恋,在这首送别诗中,通过故乡山水送行自己的独特视角,含蓄地表达了对故乡的不舍和依恋之情。
《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诗中“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叙述了诗人与杜甫相处饮酒、同游池台的经历,并且期待着再次相聚饮酒。“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描绘了明媚的景色,泗水的秋波荡漾,徂徕山在海色映衬下更加明亮。尾联“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诗人以“飞蓬”比喻自己和杜甫即将分别,各奔远方,但诗人并没有沉浸在悲伤之中,而是在这明媚的景色下,以“且尽手中杯”表达出一种豁达、豪放的情感,虽然即将分别,但更多的是对友情的洒脱态度,相信未来还有相聚的可能。
9. 孤蓬 征蓬 10.“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写诗人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点。同时,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入对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再现了诗人送别友人的背景:天空中一抹白云,随风飘浮,任意东西,远处一轮红彤彤的夕阳徐徐而下。这场景充满了诗情画意,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
【解析】9.本题考查意象。
“孤蓬万里征”意为:就像孤蓬那样随风飘荡,远行到千万里以外的地方去了。“征蓬出汉塞”意为: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边塞。
“孤蓬”与“征蓬”都是蓬草,容易随风飘飞,随风飘落,散落天涯,所以常用其比喻“漂泊远行之人”。
10.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意思是: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无尽黄河上落日浑圆。诗人通过“直”“圆”直接展现“烟”“日”的特点,运用了白描的手法。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孤烟直上,一个“直”字写,既表现了孤烟的劲拔与坚毅,又暗含作者因出使边塞内心孤寂,抑郁的心情;接下来写落日,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似又有圆满之意,带来亲切温暖的感受,大漠中太阳渐渐落又有苍茫之感。描绘了边陲大漠中壮阔雄奇的景象,境界阔大,气象雄浑,作者内心感慨,满是悲壮。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意思是:浮云像游子一样行踪不定,夕阳徐徐下山,似乎有所留恋。将浮云的漂泊无定比作游子之意,将落日对山的依恋比作故人之情,在青山,流水,红日,白云,相互映衬的背景下依依惜别,表现了诗人对友人的不舍。
11.(1)描绘了边塞战场上,战士们的鲜血在夜色中凝结成紫色的画面,表现了战争的残酷和激烈。
(2)赞美了边关战士为报答君王的知遇之恩,不惜牺牲生命的忠诚和英勇精神。
【导语】李贺的《雁门太守行》通过生动的意象描绘了边塞的壮丽景象和战场的肃杀氛围。诗中“黑云压城”“甲光向日”等句展现了危机四伏的战争场面,而“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则赞美了战士们忠于国家、勇于牺牲的崇高精神。整首诗彪炳着豪迈的气势与深沉的悲壮情怀。
【详解】(1)本题考查诗句理解。
“塞上燕脂凝夜紫”句意:边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塞上”点明了地点是边塞。“燕脂”原指胭脂,这里指代战士们的鲜血。从“凝夜紫”可以看出,在夜晚的战场上,鲜血在寒冷的气温下已经凝结,呈现出一片紫色。这画面生动地展现出战争的残酷程度之深,战士们经历了一场多么惨烈的厮杀,同时也体现出战斗的激烈程度,那是生死相搏的血腥场面。
(2)本题考查诗句理解与情感主旨赏析。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句意: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操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诗人引用了燕昭王在黄金台上招揽贤才的典故。这表明边关战士心怀对君王赏识和厚待的感恩之情。“提携玉龙为君死”中的“提携玉龙”即拿起武器,“为君死”直白地体现出战士们愿意为君王抛头颅、洒热血的坚定意志,充分展现了战士们的忠诚和不惜牺牲英勇精神。
12.A 13.运用比喻(或用典),将自己比作大鹏,“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以及想要摆脱现实困境的愿望,展现出积极进取的精神
【导语】李清照的《渔家傲》以梦境为主线,描绘了天接云涛、星河欲转的浩瀚景象,借梦中与“天”对话表达心境。前半阕通过“归”的询问,反映出对人生归宿的迷茫和渴望。后半阕从自叹才华未得用的幽怨切入,转而以鹏举万里、蓬舟东去的豪情表达对理想与自由生活的追求。全词对比鲜明,情感从沉郁到激扬,是李清照少见的豪放风格之作。
12.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A.这首词,思路开宕,想象丰富,意境辽阔,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它把读者带到仙境中去,饱览丰富多姿的云涛;大鹏展翅万里的浩大境界,以及那轻舟乘风吹向三山的美景,使人为之神往。这种借神仙境界来表达自己胸怀的浪漫主义作品,在李词中是极为罕见的。表现出作者内心一种刚健昂扬的气概,体现了作者在经历人生挫折后的坚定与豪情壮志,词风豪放。故应为其豪放词的代表作。
故选A。
13.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九万里长空大鹏鸟正展翅高飞,风啊!千万别停息,快快将这一叶轻舟直接送往蓬莱三岛。在上阕,天帝“殷勤问我归何处”,这里,词人给予了回答,她梦想的地方是蓬莱、方丈、赢洲三座仙人居住的山。词人化用《庄子·逍遥游》中的句子,运用了比喻(或用典),将自己比作大鹏,说“九万里风鹏正举”,要像大鹏那样乘万里风高飞远举,离开这让人伤痛的现实社会,以大鹏飞翔为喻,表达出不畏艰险、追求理想的坚定信念,充满了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动感与豪情。因此,词人叫到“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风,你不要停止,把“我”轻快的小舟吹到仙山去,让“我”在那里过自由自在的生活。在这一问一答之中,词人通过“天帝”和“三山”这两个形象,将自己美好的梦想表达了出来,渴望有好的帝王和好的居所,渴望有人的关心和社会的温暖,渴望自由自在的生活。显现了词人虽历经磨难但勇往直前的精神,风势不止喻指生生不息的志向与执著,展现出其积极进取的精神。
14.C 15.用对偶、夸张的手法,写出了安史之乱的战火连绵不断,诗人跟家人难通音信,此时的一封家信显得极其珍贵,可以胜过万金,表达了诗人对家人的强烈思念。
【导语】杜甫的《春望》是一首五言律诗,通过描绘国破家难的春景,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深沉情感。首联写长安沦陷的凄凉景象,传达痛苦忧愁;颔联通过花鸟融入感时恨别之情,体现人事之悲;颈联“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则用战争与家书的对比,刻画信息闭塞时家书之珍贵;尾联写自己忧伤加剧,以白头未簪表现困苦心境。全诗情景交融,写景抒情相得益彰,体现“沉郁顿挫”的风格。
14.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与分析。
C.颔联分别以“感时花溅泪“应首联国破之叹,以“恨别鸟惊心”应颈联思家之忧;“感时”“恨别”都浓聚着杜甫因时伤怀,苦闷沉痛的忧愁。这两句的含意可以这样理解:我感于战败的时局,看到花开而潸然泪下;我内心惆怅怨恨,听到鸟鸣而心惊胆战。人内心痛苦,遇到乐景,反而引发更多的痛苦,诗人痛感国破家亡的苦恨,越是美好的景象,越会增添内心的伤痛。这联通过景物描写,借景生情,移情于物。表现了诗人忧伤国事,思念家人的深沉感情。题干中“念家悲己”理解错误;
故选C。
15.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诗人想到:战火已经连续不断地进行了一个春天,仍然没有结束。唐玄宗都被迫逃亡蜀地,唐肃宗刚刚继位,但是官军暂时还没有获得有利形势,至今还未能收复西京,看来这场战争还不知道要持续多久。又想起自己流落被俘,扣留在敌军营,好久没有妻儿的音信,他们生死未卜,也不知道怎么样了。要能得到封家书该多好啊。“家书抵万金”,含有多少辛酸、多少期盼。该联用对偶、夸张的手法,写出了安史之乱的战火连绵不断,反映了诗人在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战争是一封家书胜过“万金”的真正原因,这也是所有受战争迫害的人民的共同心理,反映出广大人民反对战争,期望和平安乐的美好愿望,表达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强烈思念之情。
16.D 17.①这两句不直接叙写政治军事形势的变迁,而是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以小见大,深刻警醒,别出心裁。②借历史典故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遇到机遇就能建功立业的豪爽胸襟。③表达诗人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不平和渴望机遇、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
【导语】杜牧的《赤壁》通过对赤壁遗物的感怀,引发对历史事件的反思。首句从折戟入手,增加真实感,进而表达历史变幻无常的感慨。最后两句突出东风对赤壁之战的关键作用,阐述历史偶然性的思索,并通过对二乔命运的关注,深化对战争影响的探讨。
16.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D.在这首诗中,诗人并非重点关注两位美女的命运,而是以“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一假设后果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从而借史事以吐其胸中抑郁不平之气。
故选D。
17.本题考查赏析诗句及情感主旨。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意为倘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的话,那么铜雀台就会深深地锁住东吴二乔了。诗人独辟蹊径,假若不是东风骤起,蜀军相助,周瑜的火攻之计就不会成功,那么,东吴政权就必然为曹操所灭。对于可能出现的失败结局,诗人又没有直说,而是以大小乔这两个具有特殊身份的女子来象征国家的命运,这一新颖的构思的确独具匠心,真可谓以小见大,令人惊叹。全诗借古讽今,借历史人物周瑜的典故,流露出诗人遇到机遇就能建功立业的豪爽胸襟,也表明诗人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感慨。
18.D 19.春天的花儿原本娇艳明媚,香气迷人;春天的鸟儿应该欢呼雀跃,唱着委婉悦耳的歌声,给人以愉悦。“花儿”“鸟儿”却因杜甫“感时”“恨别”时伤怀,忧愁而“溅泪”“惊心”。这种以乐景表现哀情的艺术手法,表现了诗人忧伤国事,思念家人的深沉感情。 20.甲诗杜甫眼观国都萧索、春花泪流、鸟鸣怨恨、战事持久、家里音信全无,联想到自己的衰老,难以杀敌报国,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期待和平的美好愿望。乙诗作者借鹰言志,通过描绘画中雄鹰的威猛姿态和飞动的神情,以及搏击的激情,从而表现了作者青年时代昂扬奋发的心志和鄙视平庸的性情。
【导语】杜甫的《春望》通过描绘国破家亡的景象,表达了对国家和亲人的深切忧虑与思念;而《画鹰》则借鹰之凛冽气势,表现了诗人的豪情壮志与对平庸的不屑。两首诗结合忧国与自强的主题,体现了他不同时期的爱国情怀。
18.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D.“【甲】是议论、描写兼抒情”“【乙】则是借景抒情”错误,【甲】诗运用了描写、抒情的表达方式,并没有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乙】诗是托物言志,而非借景抒情;
故选D。
19.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花无情而有泪,鸟无恨而惊心,花鸟是因人而具有了怨恨之情。春天的花儿原本娇艳明媚,香气迷人;春天的鸟儿应该欢呼雀跃,唱着委婉悦耳的歌声,给人以愉悦。“感时”“恨别”都浓聚着杜甫因时伤怀,苦闷沉痛的忧愁。这两句的含意可以这样理解:我感于战败的时局,看到花开而泪落潸然;我内心惆怅怨恨,听到鸟鸣而心惊胆战。人内心痛苦,遇到乐景,反而引发更多的痛苦,就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那样。杜甫继承了这种以乐景表现哀情的艺术手法,并赋予更深厚的情感,获得更为浓郁的艺术效果。诗人痛感国破家亡的苦恨,越是美好的景象,越会增添内心的伤痛。这联通过景物描写,借景生情,移情于物,表现了诗人忧伤国事,思念家人的深沉感情。
20.本题考查主旨。
《春望》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全诗格律严整,颔联分别以“感时花溅泪“应首联国破之叹,以“恨别鸟惊心”应颈联思家之忧,尾联则强调忧思之深导致发白而稀疏,对仗精巧,声情悲壮,充分地表现出诗人爱国之情。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画鹰》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题画诗。此诗通过描绘画鹰的威猛姿态和跃跃欲试的神情,抒发了诗人自负不凡、痛恨庸碌的壮志豪情。
全诗共八句,可分三层意思。一、二两句为第一层,点明题目。起句用惊讶的口气说,在洁白的画绢上,突然腾起了一片风霜肃杀之气。这种肃杀之气,第二句随即点明:原来是矫健不凡的画鹰仿佛挟风带霜而起,极赞绘画的特殊技巧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中间四句为第二层,描写画面上苍鹰的神态,是正面文章。颔联两句是说苍鹰的眼睛和猢狲的眼睛相似,耸起身子的样子,好像是在想攫取狡猾的兔子似的,从而刻画出苍鹰搏击前的动作及其心理状态,是传神之笔,把画鹰一下子写活了,宛如真鹰。颈联两句是说系着金属圆轴的苍鹰,光彩照人,只要把丝绳解掉,即可展翅飞翔;悬挂在轩楹上的画鹰,神采飞动,气雄万夫,好像呼之即出,去追逐狡兔,从而描写出画鹰跃跃欲试的气势。作者用真鹰来作比拟,以这两联诗句,把画鹰描写得栩栩如生。
最后两句进到第三层,承上收结,直把画鹰当成真鹰,寄托着作者的思想。“何当”含有希幸之意,就是希望画鹰能够变成真鹰,奋飞碧霄去搏击凡鸟。“毛血”句,见班固《西都赋》:“风毛雨血,洒野蔽天。”至于“凡鸟”,张上若说:“天下事皆庸人误之,末有深意。”这是把“凡鸟”喻为误国的庸人,似有锄恶之意。由此看来,此诗借咏《画鹰》以表现作者嫉恶如仇之心,奋发向上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