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外国诗二首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分层作业(含答案解析)-【课堂无忧】新课标同步核心素养课堂

文档属性

名称 20外国诗二首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分层作业(含答案解析)-【课堂无忧】新课标同步核心素养课堂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9.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18 14:30: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外国诗二首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分层作业
第一部分 基础知识
一、单选题
1.选出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  )
A.在《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第二节中,体现了作者向往未来,坚信未来是光明的信心。
B.《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既是诗人对心爱的孩子的叮咛和嘱托,同时也是勉励自己的座右铭。
C.诗人普希金通过想象,展示了未来美好生活的图景,鼓励人们克服眼前的困难,增强生活的信心。
D.《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是一首蕴含哲理的政治抒情诗。
2.对“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这句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中的“一切”包括欺骗和生活中的任何不快。
B.“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说明了一个客观必然规律,但是前提是要有顽强的生存意念。
C.“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说明生活给予我们的是难忘的记忆和丰富的经历,得失是共存的。
D.“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说明没有被欺骗就不会有对过去生活的怀恋。
二、填空题
3.填空题
(1)《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是一首著名的诗,作者是俄国伟大诗人   。
(2)当感觉到生活欺骗了你时,正确的态度是   、   。
(3)“生活欺骗了你”并非单指上当受骗,而是指   。
4.当感觉到生活欺骗了你时,正确的态度是   、   。
第二部分 语言、综合素质
三、语言表达
5.语言表达
(1)仿照《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第1节,续写下面的诗句。
假如生活中遇到了困苦
(2)小雯家过端午节这天,奶奶要亲手包粽子,妈妈说自己包太麻烦,不如到超市买。假如你是小雯,你将怎样劝说妈妈,让妈妈在家和大家一起包粽子。(要求:观点鲜明,理由充分,100左右)
第三部分 鉴赏能力
四、诗歌鉴赏
诗歌鉴赏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
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
现在却常是忧郁。
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
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6.“生活欺骗了你”并非单指上当受骗,也指什么?
7.“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这一句应怎么理解?
8.普希金在《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中阐明了怎样的人生态度?
9.仔细阅读汪国真的一首哲理抒情诗,回答问题。
不幸袭来的时候
不幸袭来的时候
意志是一面无言的墙
可又有什么
能阻挡花朵的芳香①
我们为不幸流的泪水
总是很短很短
我们为鲜花流的泪水
却是好长好长
注:①花朵的芳香:这里借指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1)写出《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诗中与这首诗中“可又有什么/能阻挡花朵的芳香”表达意思相近的诗句。
(2)写出《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诗中与“我们为不幸流的泪水/总是很短很短/我们为鲜花流的泪水/却是好长好长”诗句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
课外阅读

[俄] 莱蒙托夫
蔚蓝的海面雾霭茫茫,
孤独的帆儿闪着白光!……
它到遥远的异地寻找什么?
它把什么抛在故乡?……
呼啸的海风翻卷着波浪,
桅杆弓着腰在嘎吱作响……
唉!它不是在寻找幸福,
也不是逃离幸福的乐疆!
下面涌着清澈的碧流,
上面洒着金色的阳光……
不安分的帆儿却祈求风暴,
仿佛风暴里有宁静之邦!
10.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11.诗中的“帆”有何象征意义?
12.根据你的理解,说说“帆”在寻找什么,抛下了什么。
13.第二节写“海风”“桅杆”有什么作用?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解析】A项,错误。《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第二节“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强调在苦恼之时要善于忍耐,在艰难困苦时要有向着未来的积极人生态度。选项没有提及对于艰难困苦的忍耐。选项说法错误。
B项,正确。
C项,错误。“想象”,错误。诗人以平等的娓娓的语气,讲述了丰富的人生哲理,不涉及想象。
D项,错误。“政治抒情诗”,错误。这是一首饱含哲理的生活哲理诗,不包含政治因素。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名著阅读的体验和感受。从名著的基本内容出发,结合作者的创作背景联系现实生活,表达观点明确,言之成理即可。
2.【答案】D
【解析】理解句子题,一是要抓住关键词语,二是要联系课文内容来理解。“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中的“一切”包括欺骗和生活中的任何不快。说明了一个客观必然规律,但是前提是要有顽强的生存意念。要不然无法说明没有被欺骗就不会有对过去生活的怀恋。
故答案为:D。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对句子的理解能力。
3.【答案】(1)普希金
(2)镇静;乐观
(3)人生遭受挫折
【解析】
(1)《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作者俄国伟大的诗人普希金。
故答案为:普希金
(2)从诗歌的第一节: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可知正确的态度应是:镇静、乐观。
故答案为:镇静;乐观
(3)《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是诗中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表述了一种积极乐观而坚强的人生态度,并且因它亲切和蔼的口气让许多人把它记于自己的笔记本上,成为了激励自己勇往直前,永不放弃的座右铭。这里的”欺骗“的意思是生活中遭受的挫折、痛苦、磨难。
故答案为:人生遭受挫折。
【点评】
(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中的作家作品,学过的名家名篇的作者、朝代、国籍要记牢,而且不要写错别字。平时要有意识地归类积累并记忆。
(2)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解答此题,要看标题、看作者、看注解、看意象、看情感关键字,在此基础上准确把握诗词内容。
(3)本题考查对诗句含义的理解与分析。 理解诗句的含义,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二要联系上下文,三要紧扣文章的中心主题,并能从诗歌的信息中找出依据和理由。
4.【答案】镇静;乐观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家作品及常识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关键在于熟悉作品内容,熟记文学常识,抓住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识记。根据课文内容,当感觉到生活欺骗了你时,正确的态度是镇静、乐观。
【点评】对于课本中所涉及到的课文(现代文和文言文)的文学常识及其大致内容、主题要有正确的理解和识记,不能迎合考试,只顾课外而丢掉课内,要明白课内篇目的重要性,同时坚持由课内到课外的原则,即在学习好课本内容的基础上加以拓展延伸。
5.【答案】(1)不要惊慌,不要沮丧!阴暗的日子里需要信心:相信吧,开心的日子定会到来。
(2)妈妈:我们家还是亲自包粽子过端午节吧,这样既合了奶奶的心意,尊重老人家的传统情结,又体现了我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还能锻炼手艺,享受劳动的快乐呢。
【解析】(1)第一节的格式是: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不要......!......的日子里......:相信吧,......的日子......!可以是:不要沮丧,不要慌张!苦难的日子需要静心:相信吧!美好的日子必将到来。
(2)劝说妈妈在家和大家一起包粽子,语言简洁明了,有逻辑,突出重点即可。如:妈妈我们还是在家里包粽子吧,奶奶想要在家里包粽子,这是奶奶的一份心意,也是传统节日的习俗,我们在家包粽子,既让奶奶开心,又锻炼动手能力,何乐而不为呢。
故答案为:(1) 不要惊慌,不要沮丧!阴暗的日子里需要信心:相信吧,开心的日子定会到来。
(2) 妈妈:我们家还是亲自包粽子过端午节吧,这样既合了奶奶的心意,尊重老人家的传统情结,又体现了我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还能锻炼手艺,享受劳动的快乐呢。
【点评】(1)本题考查续写。在后文续写合适的句子,注意联系前文格式,结合前文语境,合理组织语言即可。
(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根据题目要求,劝说妈妈在家和大家一起包粽子,语言简洁明了,有逻辑,突出重点即可。语言表达题要注意说话分寸,语言得体,避免因语言不当产生冲突。
【答案】6.人生遭受挫折
7.人生难免会遭受挫折,我们要用积极的人生态度去对待,“心地永远向往着未来”,这样,越过坎坷之后回首过去,那一切艰难困苦都将变成“亲切的不恋”,因为苦难是最好的老师,欲见彩虹必先经历风雨。
8.当生活欺骗了你时,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在苦恼的时候要善于忍耐,相信一切都会过去,我们一定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生活中不可能没有痛苦与悲伤,欢乐不会永远被忧伤所掩盖,快乐的日子终会到来。
【解析】(1) 本题考查诗句的理解,做此类题,要结合社会背景和上下文来理解。
(2)本题考查诗句的理解,做此类题, 要熟读全诗,了 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懂得用心去感悟。
(3)本题考查诗句的启示感悟。做此类题,要熟读诗歌,结合重点诗句,以及写作背景,写作意图来理解。
6.《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那时俄国革命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仍没有丧失希望,他热爱生活,执著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表现出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所以“生活欺骗了你”并非单指上当受骗,也指人生遭受挫折。
故答案为: 人生遭受挫折
7.“而那过去了的”是指人生难免会遭受挫折,我们会越过坎坷。“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结合语境明确越过坎坷之后回首过去,就成了美好的回忆。这句话旨在教育我们人生难免会遭受挫折,我们要用积极的人生态度去对待。
故答案为:人生难免会遭受挫折,我们要用积极的人生态度去对待,“心地永远向往着未来”,这样,越过坎坷之后回首过去,那一切艰难困苦都将变成“亲切的不恋”,因为苦难是最好的老师,欲见彩虹必先经历风雨。
8.人生难免会遭受挫折,我们要用积极的人生态度去对待,“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这样,越过坎坷之后回首过去,那一切艰难困苦都将变成“亲切的怀恋”,因为苦难是最好的老师,欲见彩虹,必先经历风雨。告诉读者要勇敢乐,观地面对生活中的失败,困难,或当生活中出现不顺利,自己的不被人理解时,要乐观勇敢地面对。
故答案为: 当生活欺骗了你时,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在苦恼的时候要善于忍耐,相信一切都会过去,我们一定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生活中不可能没有痛苦与悲伤,欢乐不会永远被忧伤所掩盖,快乐的日子终会到来。
9.【答案】(1)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2)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解析】抓住关键词“不幸是短暂的”作答。
【点评】学生应该具备一定的分析理解能力。
【答案】10.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的追求,渴望充满激情的生活。
11.“帆”象征着孤独、勇敢追求理想的人。
12.“帆”寻找的是在风暴中搏斗的激情和快乐,抛下的是安逸、平静、平庸的生活。
13.用“海风”烘托出在海上航行的险恶和艰辛,用“桅杆”烘托出“帆”的勇敢坚定。
【解析】
(1)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理解与掌握。诗人的情感总是寄托在具体的意象之中。意象是带有诗人情感的物象(景物),诗人常常借助意象来表达情感,在诗歌阅读中,我们要找出意象,然后加以想象,紧扣诗中的形象和画面进行描绘,可适当添加细节。再思考诗人借助这些意象所表达的情感。
(2)本题考查对象征手法的分析与理解。象征是指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法,象征的表现效果是:寓意深刻,能丰富人们的联想,耐人寻味,使人获得意境无穷的感觉;能给人以简练、形象的实感,能表达真挚的感情。阅读时,不仅要关注情节推进,更要留意作者对环境、物品、人物行为的细致描绘,特别关注具体事物与抽象意义间是否存在深层次、固定或全局性的关联,以及该事物在作品中是否承担着核心的象征任务。
(3)本题考查对内容的概括。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4)本题考查对表现手法衬托的理解与掌握。衬托的目的在于突出事物的性格或特点,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分两种:类似事物的陪衬叫正衬,相反、有差别事物的陪衬叫反衬,要注意辨别。
10.这首诗共有三节:第1节描绘雾海孤帆,写出了诗人的迷惘,又以孤帆在茫茫雾海中的航行与寻求,暗示其在人生道路上傲世超群的一种态度。第2节描绘怒海风帆,这顶风斗浪的孤帆,既不是在寻找幸福,也不是在躲避幸福,诗人通过怒海风帆暗示出,只有在生活的狂风骇浪中奋力航行,只有与无情命运全力苦斗,才能冲破生活的庸碌与空虚,激发出坚强的毅力和辉煌的创造力。第3节,描绘晴海怪帆,风平浪静,艳阳当空、金光万道。然而,这帆儿反而在不安地祈求风暴。诗歌从不同角度描绘了帆的象征性形象,表达了诗人当时的迷惘,以及对行动的追求和对风暴的渴望。
故答案为: 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的追求,渴望充满激情的生活。
11.第1节描绘雾海孤帆,写出了诗人的迷惘,又以孤帆在茫茫雾海中的航行与寻求,暗示其在人生道路上傲世超群的一种态度。第2节描绘怒海风帆,这顶风斗浪的孤帆,既不是在寻找幸福,也不是在躲避幸福,诗人通过怒海风帆暗示出,只有在生活的狂风骇浪中奋力航行,只有与无情命运全力苦斗,才能冲破生活的庸碌与空虚,激发出坚强的毅力和辉煌的创造力。第3节,描绘晴海怪帆,风平浪静,艳阳当空、金光万道。然而,这帆儿反而在不安地祈求风暴。诗歌从不同角度描绘了帆的象征性形象,将青年诗人渴望行动、渴望创造但又深感前景朦胧,因而既孤独傲世又苦闷迷惘的复杂情感与抽象意绪,通过“帆”这一象征性形象将其优美生动地传达出来,“帆”的象征意义超越了个人、超越了时代,概括了一切渴望冲破平庸与空虚的宁静生活,力求有所行动、有所创造的人们的共同特征。
故答案为:“帆”象征着孤独、勇敢追求理想的人。
12.第1节描绘雾海孤帆,以孤帆在茫茫雾海中的航行与寻求,写诗人的迷惘,又暗示其在人生道路上傲世超群的一种态度。第2节描绘怒海风帆,这顶风斗浪的孤帆,既不是在寻找幸福,也不是在躲避幸福,第3节描绘晴海怪帆,风平浪静,艳阳当空、金光万道。然而,这帆儿反而在不安地祈求风暴。这“帆”象征着孤独、勇敢追求理想的人,所以他寻找的是风暴中搏斗的激情和快乐,抛下的是安逸平静平庸舒适的生活。
故答案为:“帆”寻找的是在风暴中搏斗的激情和快乐,抛下的是安逸、平静、平庸的生活。
13.诗歌的第2节描绘怒海风帆,海风呼啸翻卷波浪,烘托出此时再海上航行的艰险,桅杆弯着腰表面帆在同风暴海浪搏斗,以此衬托帆的勇敢。
故答案为:用“海风”烘托出在海上航行的险恶和艰辛,用“桅杆”烘托出“帆”的勇敢坚定。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