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蛟龙”探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蛟龙号”深潜器的科研人员们殚精竭虑,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终于让“蛟龙号”成功下潜到深海。
B.在深海探测任务中,“蛟龙号”的船员们默契配合,圆满完成了各项任务,他们的表现可圈可点。
C.当“蛟龙号”从海面下缓缓升起时,人们看到它那崭新的外壳,不禁对我国的深海探测技术刮目相看。
D.面对深海的神秘未知,“蛟龙号”的科研团队勇往直前,他们的探索精神锐不可当,令人敬佩。
2.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通过 “蛟龙号”的研制和应用,使我国在深海探测技术方面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B.为了避免今后不再发生类似的错误,我们必须严格遵守操作规范。
C.他的报告内容丰富,生动形象,对我们了解深海探测很有帮助。
D.一个人是否拥有健康的体魄,关键在于是否持之以恒地参加体育锻炼。
二、填空题
3.文学常识填空
《蛟龙探海》是一篇关于我国 “蛟龙号” 载人潜水器的 (体裁),“蛟龙号” 的研制成功标志着我国在 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它对于我国 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4.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澎湃( ) 凛冽( ) 默契( ) 桅杆( )
俯瞰( ) 镌刻( ) 殚精竭虑( ) 锐不可当( )
5.根据拼音写汉字
浩hàn( ) 严jǐn( ) 惊心动pò( )
一丝不gǒu( ) 白手qǐ( )家
6.解释下列词语
(1)澎湃:
(2)凛冽:
(3)默契:
(4)殚精竭虑:
(5)锐不可当:
三、语言表达
7.子轩想用一组排比句为班会总结。以下是他总结的部分内容,请你仿照画波浪线的语句帮他将空缺处补充完整。
“神舟”飞天,让我们仰望星空,追逐宇宙的奥秘;“蛟龙”探海,让我们潜入深渊,探寻海洋的神秘; ; ……让我们秉持探索精神,勇攀高峰,创造更美好的明天。
8.请根据课文《蛟龙探海》内容,为“蛟龙号”写一段介绍词,要求语言简洁、生动,不超过150字。
四、现代文阅读
乘“蛟龙号”潜入深海
①西北太平洋海山区中部的Albo海山,有500余个小山包,最高的一个距离水面仅约500米。特殊的地形地貌为海洋生物提供了适宜的生存环境,也令这里的深海世界丰富多样。
②2024年9月4日,记者搭乘正在进行2024西太平洋国际航次科考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潜入深海,近距离认识这座独特的海山。
③船时7时许,“蛟龙号”布放入水。潜航员傅文韬带着记者和中国香港生物学家邱建文,开启8小时的深海之旅。
④直径2.1米的载人舱只可容纳3人,但在世界同类型载人潜水器中已算得上大容量。傅文韬坐在中间,担任主驾驶。坐在左舷的邱建文负责观察拍摄海底景观,协助主驾驶与水面联络,坐在右舷的记者负责记录水下生物和样品采集情况。
⑤在执行水面检查之后,“蛟龙号”开始注水下沉。随着显控面板上的深度数值逐渐增加,窗外的颜色由浅蓝一点点变深,最终在距海面120米时变得一片漆黑。
⑥和想象中不同,“蛟龙号”在下潜过程中十分安静,没有一丝晃动。只有水声通信系统发出规律性的声响。
⑦40分钟后,“蛟龙号”抵达1 244米的海底,潜水器的光照亮了眼前的深海生物世界。邱建文迫不及待地开始观察周围的情况。他告诉记者,这个深度的生物量通常比较丰富,窗外每一帧景象都不容错过。
⑧8时20分,一只海鳃出现在眼前。这片海底以沙波地貌为主,看起来更像是白色沙滩。围线等不同品种的海绵成片生长,它们随水流缓缓漂动,十分柔美。
⑨与此同时,傅文韬已完成对海水和沉积物的采样工作。
⑩告别第一座小山,我们向另一座小山的山顶进发。
“上山”过程中地貌发生了不小变化,板状结壳上,鱼、虾、蟹变得多了起来。它们有的在觅食,有的在睡觉,有的在和“蛟龙号”这个庞然大物“捉迷藏”。
顺着傅文韬手指的方向,我们看到了一只黄色海星。“这只海星有14个腕,是我见过最多的。”傅文韬说。
经过近3千米的行驶,我们来到了这座小山的山顶,这里距离海面约750米,地貌以岩石为主,可以看到海星、海胆、珊瑚和海葵等海洋生物。
船时15时,“蛟龙号”准时抛载,于35分钟后回到水面。
舱外传来“咚”的一声,原来是“蛙人”驾驶小艇来到“蛟龙号”旁,他们跳上“蛟龙号”舱顶,熟练地挂上缆绳,将我们拽引回船。
5分钟后,“蛟龙号”返回“深海一号”船后甲板。邱建文说:“今天我们采集到20余种生物样品,海山山脚的优势生物是海绵、海星、海参,山顶的优势生物是虾和蟹。”
科学家们按照专业分组,即刻对样品进行处理和分析,船上的实验室开始忙碌起来。
……
对记者而言,这是潜入深海的奇妙一天;而对“蛟龙号”团队来说,这只是平常的其中一天。
两天后的下一次下潜,“蛟龙号”将前往一座新的海山,开展生物多样性和环境调查。斗转星移,日复一日,中国深海工作者探索浩瀚大洋的脚步从不停歇。
(作者:王聿吴。选自“新华社”2024年9月5日,有删改)
9.认真阅读文章,梳理全文思路,完善下面横线的填空。
开启深海之旅→明确舱内分工→ →结束旅程回船→ →期待下次下潜
10.到目前为止,中国载人潜水器“蛟龙号”已经潜入海底300多次。结合本文说说载人潜水器“蛟龙号”深潜入海的意义有哪些。
11.在记叙的过程中,全文多次用了准确的时间进行描述。作者这样安排的用意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12.品读下列句子,按要求进行赏析。
(1)它们有的在觅食,有的在睡觉,有的在和“蛟龙号”这个庞然大物“捉迷藏”。(从修辞角度)
(2)舱外传来“咚”的一声,原来是“蛙人”驾驶小艇来到“蛟龙号”旁,他们跳上“蛟龙号”舱顶,熟练地挂上缆绳,将我们拽引回船。(从用词角度)
五、作文
13.以“探索深海的奥秘”为主题,写一篇500字左右的文章,可结合“蛟龙号”的相关内容,表达你对深海探索的向往和对科学精神的赞美。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23 “蛟龙”探海》参考答案
题号 1 2
答案 D D
1.D
【详解】本题考查成语使用。
A.殚精竭虑:使尽了精力,费尽了心思。在此指的是科研人员们费尽心思攻克“蛟龙号” 深潜器的技术难题。使用正确;
B.可圈可点:文章精彩,值得加以圈点,形容表现好,值得肯定或赞扬。在此形容船员们的表现值得赞扬。使用正确;
C.刮目相看:去掉旧日的看法,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人或事物。在此指人们用新的眼光来看待我国的深海探测技术。使用正确;
D.锐不可当:锋利无比,无法阻挡,形容勇往直前的气势无法抵挡。在此形容科学家由探索精神,使用对象错误,使用不正确;
故选D。
2.D
【详解】本题考查病句辨析与修改。
A.缺少主语,可删去 “通过”或“使”;
B.否定不当,可删去“不再”;
C.“报告”与“了解”搭配不当,可改为“他的报告内容丰富,生动形象,有助于我们了解深海探测”;
故选D。
3. 说明文 深海探测 海洋科学研究、资源开发等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1)这篇文章是说明文。文章详细介绍了“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设计情况(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下潜深度(最大可达7000米级)、深海中的环境(漆黑、水压大)、遇到的情况(海底小型地质变动)以及它的重要性(我国深海探测事业的骄傲)等内容。这些内容都是围绕“蛟龙号”这个事物展开的客观说明,符合说明文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介绍事物的形状、性质、构造、功用、类别等特点,所以是说明文。
(2)文中明确提到“蛟龙号”最大下潜深度可达7000米级,能够抵达全球超过99%的海底区域。这表明它在深海探测方面有着强大的能力,以前无法到达的深度现在可以探索,所以标志着我国在深海探测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3)文章描述了“蛟龙号”在深海中,科研人员能通过观察窗看到奇特的海洋生物,还能记录深海中的各种现象。这对于了解深海生态、地质等科学知识有着关键作用,有助于海洋科学研究;其次因为它可以到达很深的海底区域,能够帮助探寻海底的矿产、能源等资源,为资源开发提供基础,所以对海洋科学研究、资源开发等事业有重要意义。
4. péng liè qì wéi kàn juān dān dāng
【详解】本题考查汉字字音。
澎湃,péng pài,形容波浪互相撞击,比喻声势浩大,气势雄伟。
凛冽,lǐn liè,极为寒冷,严寒刺骨。常用于形容隆冬时的寒风。
默契,mò qì,双方或多方之间无需言语即可理解和配合的状态。
桅杆,wéi gān,船上悬挂帆和旗帜、装设天线、支撑观测台的高的柱杆,木质的长圆竿或金属柱,通常从船的龙骨或中板上垂直竖起,可以支撑横桁帆下桁、吊杆或斜桁。
俯瞰,fǔ kàn,从高处向下看。
镌刻,juān kè,雕刻。
殚精竭虑,dān jīng jié lǜ,使尽了精力,费尽了心思。
锐不可当,ruì bù kě dāng,锋利无比,无法阻挡,形容勇往直前的气势无法抵挡。
5. 瀚 谨 魄 苟 起
【详解】本题考查字形。
浩瀚(hào hàn):形容水势盛大。形容广大或繁多。
严谨(yán jǐn):形容态度严肃谨慎;细致、周全、完善,追求完美。
惊心动魄(jīng xīn dòng pò):原指文辞优美,意境深远,使人感受极深,震动极大。后常形容使人惊骇紧张到极点。
一丝不苟(yī sī bù gǒu):指做事认真细致,一点儿不马虎。
白手起家(bái shǒu qǐ jiā):形容在缺乏条件或基础很差的情况下靠自己的努力而创立一番家业或事业。比喻在一无所有或条件很差的基础上创立一番事业。
6.(1)形容波浪互相撞击;比喻声势浩大,气势雄伟。 (2)刺骨地寒冷。 (3)双方的意思没有明白说出而彼此有一致的了解。 (4)用尽精力,费尽心思。 (5)形容勇往直前的气势,不可抵挡。
【详解】本题考查词语解释。
澎湃,péng pài,形容波浪互相撞击,比喻声势浩大,气势雄伟。
凛冽,lǐn liè,极为寒冷,严寒刺骨。常用于形容隆冬时的寒风。
默契,mò qì,双方或多方之间无需言语即可理解和配合的状态。
殚精竭虑,dān jīng jié lǜ,使尽了精力,费尽了心思。
锐不可当,ruì bù kě dāng,锋利无比,无法阻挡,形容勇往直前的气势无法抵挡。
7. 示例一:“嫦娥”奔月,让我们飞向太空,探索月球的奥秘 “天问”远航,让我们穿越星际,叩问火星的奥秘 示例二:“北斗”组网,让我们俯瞰大地,掌握导航的精准 “墨子”传信,让我们跨越时空,感受量子的奇妙
【详解】本题考查仿写续写。
格式方面:分析画波浪线的语句“‘神舟’飞天,让我们仰望星空,追逐宇宙的奥秘”“‘蛟龙’探海,让我们潜入深渊,探寻海洋的神秘”,可以总结出其格式为:科技成果名称(两个字,带引号)+该成果的主要动作(两个字),让我们+与该动作相关的具体行为(四个字),+表达探索目的或成果特点的动宾短语(四个字)。每个句子之间结构相同,形成排比句式,从不同的科技领域展示探索成果与探索行为,且科技成果名称应是广为人知且具有重大意义的。内容方面:所填内容要围绕科技探索这一主题,选取不同领域具有代表性的科技成果进行表述。每个句子需清晰展现该项科技成果的主要动作、探索行为以及探索目的或成果特点,体现科技发展带来的对未知领域的探索和认知,突出探索精神。
示例:“天眼”巡天,让我们洞察宇宙,捕捉天体的信息。“复兴”驰骋,让我们风驰电掣,领略陆地的广阔。
8.“蛟龙号”,我国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深海利器!它可下潜至7000米级深海,凭借高强度钛合金外壳,勇闯神秘海底世界。搭载先进设备,记录珍贵数据,为我国深海探测事业立下赫赫战功,开启探索海洋奥秘的新征程!
【详解】本题考查课文阅读运用。
要求根据《蛟龙探海》一文中对“蛟龙号”的描述,抓住其作为深潜设备的特点和贡献,以生动的语言总结其深海探测的能力和意义。注意字数不超过150字的要求。
作答时可结合课文中“‘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是一艘由中国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载人潜水器。它的最大下潜深度可达7000米级,这意味着它能够抵达全球超过99%的海底区域,为我国的深海探测事业开启了新的篇章”“‘蛟龙号’的外壳采用了高强度的钛合金材料,能够承受巨大的水压,确保了潜水器内人员的安全”“‘蛟龙号’不仅是一艘载人潜水器,更是我国深海探测事业的骄傲,它承载着我国科学家们对深海奥秘的探索梦想,向着更深、更远的海底进发”等重点信息进行概括介绍。
示例:“蛟龙号”是中国自主研发的载人深潜器,宛若海洋中的神秘龙族,凭借其独特的设计与坚固的结构,“蛟龙号”成为人类探索海洋的重要工具,以灵活和坚韧的姿态探索海洋的深邃。它在深达7000米的潜水探险中,展示出强大的科技实力与卓越的操作性能,仿若海中的“眼睛”,不断揭示深海的奥秘和资源。
9. 示例:观察海底生物 处理分析样品 10.示例:①科学研究方面,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和环境调查;②技术发展方面,能检验和提升潜水器性能,推动我国深海探测技术不断进步;③国家战略方面,能增强国家深海探测能力,展示我国在深海领域的技术实力和科研水平,为开发利用深海资源、维护国家海洋权益提供支撑。 11.示例一:文中多次用准确时间描述,使行文思路更加清晰,增强了事件的真实性和紧迫感,展现了“蛟龙号”深海之旅的紧凑节奏和科考工作的严谨性。
示例二:①增强真实性,让读者清晰了解事件的先后顺序和持续时间,感受事件的真实发生;②体现严谨性,反映科考团队的高度计划性和组织性,展示了科学家认真负责的态度;③营造紧张感,时间推进使读者感受任务的紧迫性和挑战性,吸引读者的注意力;④强调连续性,通过时间串联体现深海科考活动持续进行,中国深海工作者的探索脚步永不停歇。 12.(1)示例:运用拟人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句子中把鱼、虾、蟹当作人来写,赋予它们人的行为动作,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海底生物的活泼可爱和充满生机的状态。同时,三个“有的……”句式构成排比,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同时也强调了海底生物活动的多样性,进一步突出了深海世界的丰富多彩。
(2)示例:通过拟声词“咚”和动词“跳”“挂”“拽引”等的精准使用,生动描绘了“蛙人”们迅速而熟练地协助“蛟龙号”回船的整个过程,展现了他们专业技能的精湛和操作的迅速有力。既体现了“蛙人”们工作的高效性和专业性,也让读者对深海科考的各个环节有了更具体的认识。
【导语】这篇阅读文章以记者搭乘“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潜入深海的经历为主线,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准确的时间叙述,生动展现了深海探索的过程。文章不仅介绍了“蛟龙号”的技术特点和工作流程,还通过深海生物的观察,突出了深海世界的多样性和神秘感。作者通过细节描写和修辞手法的运用,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和画面感,同时传达了中国深海工作者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全文结构清晰,语言简洁,既有科学知识的普及,又有情感的渲染,展现了深海探索的艰辛与魅力。
9.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概括。
一空,结合第⑦段“40分钟后,‘蛟龙号’抵达1244米的海底,潜水器的光照亮了眼前的深海生物世界。邱建文迫不及待地开始观察周围的情况。他告诉记者,这个深度的生物量通常比较丰富,窗外每一帧景象都不容错过”以及后续段落,如第⑧段“8时20分,一只海鳃出现在眼前……围线等不同品种的海绵成片生长”,第 段“‘上山’过程中地貌发生了不小变化,板状结壳上,鱼、虾、蟹变得多了起来”,第 段“我们来到了这座小山的山顶,这里距离海面约750米,地貌以岩石为主,可以看到海星、海胆、珊瑚和海葵等海洋生物”可知,从“蛟龙号”抵达海底开始,文章着重描述了在不同深度和地貌下观察到的各种海底生物。由此可知,在明确舱内分工之后,进行的是观察海底生物这一环节。
二空,结合第 段“5分钟后,‘蛟龙号’返回‘深海一号’船后甲板。邱建文说:‘今天我们采集到20余种生物样品,海山山脚的优势生物是海绵、海星、海参,山顶的优势生物是虾和蟹’”以及第 段“科学家们按照专业分组,即刻对样品进行处理和分析,船上的实验室开始忙碌起来”可知,“蛟龙号”回到船上后,提到采集到多种生物样品,紧接着说明科学家们对样品进行处理和分析。由此可知,结束旅程回船之后的环节是处理分析样品。
10.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概括。
结合第 段“今天我们采集到20余种生物样品,海山山脚的优势生物是海绵、海星、海参,山顶的优势生物是虾和蟹”以及第 段“两天后的下一次下潜,‘蛟龙号’将前往一座新的海山,开展生物多样性和环境调查”可知,“蛟龙号”深潜入海可以采集生物样品,对不同海山的生物多样性和环境进行调查研究,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深海生物的分布规律、生态特点等,为海洋生物学等学科的研究提供宝贵的数据和样本,所以“蛟龙号”在科学研究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能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和环境调查。
从整体来看,“蛟龙号”能够多次下潜深海,本身就说明其性能在不断的实践中得到检验和提升。例如从第⑤段“随着显控面板上的深度数值逐渐增加……最终在距海面120米时变得一片漆黑”以及第⑥段“‘蛟龙号’在下潜过程中十分安静,没有一丝晃动。只有水声通信系统发出规律性的声响”可看出,“蛟龙号”在不同深度的环境下能稳定运行,这是对其技术性能的考验和证明。随着一次次下潜,必然会推动我国深海探测技术不断进步,使其在深海探测领域取得更多突破。
结合第②段“记者搭乘正在进行2024西太平洋国际航次科考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潜入深海”可知,“蛟龙号”能参与国际航次科考,展示了我国在深海领域的技术实力和科研水平。拥有“蛟龙号”这样先进的载人潜水器,能增强国家深海探测能力,使我国在全球深海研究和资源开发等方面拥有更多话语权,为开发利用深海资源、维护国家海洋权益提供有力支撑,在国家战略层面意义重大。
1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结合第③段“船时7时许,‘蛟龙号’布放入水”以及第 段“船时15时,‘蛟龙号’准时抛载,于35分钟后回到水面”可知,通过明确的时间记录,读者能清晰地知晓“蛟龙号”从入水到返回水面的整个时间跨度,明确事件的先后顺序和持续时间。由此可知,这些准确的时间描述让读者能够真实地感受到“蛟龙号”深海之旅这一事件的实际发生过程,增强了事件的可信度和真实性。
从文中众多精确的时间节点,如第⑦段“40分钟后,‘蛟龙号’抵达1244米的海底”,可以看出整个深海探测活动有着严格的时间把控。由此可知,这反映出科考团队具备高度的计划性和组织性,他们对每个环节的时间安排都经过精心设计,展示了科学家们认真负责的态度,凸显了科考工作的严谨性。
如第③段开始记录“蛟龙号”布放入水时间,之后随着时间推进,如第⑦段到达海底,第 段准时抛载返回水面,每个时间节点都像一个进度条,让读者感受到时间的压力。由此可知,这种时间的推进使读者仿佛置身其中,深刻感受到任务的紧迫性和挑战性,吸引读者持续关注事件发展,增强了文章的吸引力。
从“蛟龙号”此次任务的时间记录,再到第 段“两天后的下一次下潜,‘蛟龙号’将前往一座新的海山,开展生物多样性和环境调查”,通过时间的延续串联起不同阶段的科考活动。由此可知,这体现了深海科考活动是持续进行的,突出了中国深海工作者的探索脚步永不停歇,不断在深海领域开展新的研究和探索。
12.本题考查词句理解赏析。
(1)结合第 段“‘上山’过程中地貌发生了不小变化,板状结壳上,鱼、虾、蟹变得多了起来。它们有的在觅食,有的在睡觉,有的在和‘蛟龙号’这个庞然大物‘捉迷藏’”可知,句子中“它们有的在觅食,有的在睡觉,有的在和‘蛟龙号’这个庞然大物‘捉迷藏’”,把鱼、虾、蟹当作人来写,“觅食”“睡觉”“捉迷藏”这些都是人的行为动作,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海底生物的活泼可爱以及充满生机的状态。同时,“有的在觅食,有的在睡觉,有的在和‘蛟龙号’这个庞然大物‘捉迷藏’”,三个“有的……”句式相同,构成了排比的修辞手法。由此可知,排比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韵律感,使表达更加流畅,同时也强调了海底生物活动的多样性,突出了在“上山”过程中板状结壳上的深海世界是丰富多彩的,让读者更能感受到深海生物的有趣。
(2)结合第 段“舱外传来‘咚’的一声,原来是‘蛙人’驾驶小艇来到‘蛟龙号’旁,他们跳上‘蛟龙号’舱顶,熟练地挂上缆绳,将我们拽引回船”可知,“咚”是一个拟声词,形象地模拟了“蛙人”驾驶小艇来到“蛟龙号”旁时发出的声音,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能真切地感受到当时的场景。“跳”“挂”“拽引”这些动词,精准地描绘出了“蛙人”们协助“蛟龙号”回船的一系列动作。“跳”表现出“蛙人”动作的敏捷,“挂”体现了他们操作的熟练,“拽引”则突出了他们用力将“蛟龙号”拽引回船的过程。由此可知,这些词语的使用生动地展现了“蛙人”们专业技能的精湛和操作的迅速有力,既体现了“蛙人”们工作的高效性和专业性,也让读者对深海科考中“蛙人”协助“蛟龙号”回船这一环节有了更具体、更直观的认识。
13.例文
探索深海的奥秘
——“蛟龙号”下水遐思
在浩瀚无垠的大海深处,潜藏着人类难以企及的奥秘。深海,这个神秘莫测的领域,自古以来便吸引着无数探险者的目光。而“蛟龙号”的出现,让我们有了深入探索这片未知领域的可能,激发了人们对海洋秘密的无尽向往。
“蛟龙号”是我国自主研发的载人深潜器,它的出现不仅是我国海洋科技的重要突破,更是人类探索深海潜力的重大步伐。在2012年6月,“蛟龙号”创造了下潜深度7062米的世界纪录,标志着我国在载人深潜技术上已跻身世界前列。这一成就让人振奋,也激励着我们不断向海洋深处发起挑战。
深海探索并非一帆风顺。由压力超高、光线微弱的极端环境所构成的深海世界,对人类提出了巨大的技术挑战。然而,正是在这种挑战面前,科学家们展现出了钢铁般的意志和无畏的探索精神。每一次突破,都是对人类智慧和毅力的见证。
向往深海,是因为它充满未知。深海中可能孕育着地球上尚未发现的生物种类,也可能蕴藏着解决资源危机的宝贵矿产。探索深海,不仅是为了揭开海底的神秘面纱,更是为了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科学探索的精神,正是我们不断追求新知、不惧艰难险阻的力量源泉。
在这条探索之路上,我们不能止步。科技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终将帮助我们揭示更多海洋中的秘密,让人类的未来更加光明。而“蛟龙号”仅仅是一个开始,更多深海探险的篇章等待我们去书写。愿我们怀揣着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科学的热爱,继续在探索的路上砥砺前行。
【详解】本题考查话题作文。
第一,审题立意。本题要求写一篇主题为“探索深海的奥秘”的文章,字数在500字左右,可以结合“蛟龙号”的相关内容,表达自己对深海探索的向往和对科学精神的赞美。主题明确为“探索深海的奥秘”,需要围绕这个主题展开描述,可以涵盖人类对深海的好奇、探索的重要性及相关科技发展的意义。如描述“蛟龙号”深入太平洋海沟的场景,或揉入深海生物,如盲虾、管虫等奇特生物的描写,或强调探索未知世界和获取知识的兴奋感,以及对科研工作者不懈努力的赞美,或结合对“蛟龙号”的了解,表达对“蛟龙号”突破技术瓶颈、推动科学进步的钦佩。
第二,选材构思。首先,可以通过引入深海的神秘和未被完全开发的现状来引起读者的兴趣,例如描述深海是地球上最后的未知领域之一。然后介绍“蛟龙号”是中国自主研制的深海载人潜水器,曾多次下潜到深海最深处,取得了许多科学研究上的重要突破,比如采集海底样品、探索海底地形等。这部分内容实现题目的要求,也是对科技进步和科学精神的一种具象化表现。行文时,可以通过个人情感的抒发,例如描述对深海生物多样性的好奇,对深海探索者勇敢无畏精神的敬佩,表达出对未知探索的热情和对科学探索的赞美。通过生动的文字,描绘出科学工作者在艰苦条件下坚持不懈的精神。最后总结全文,指出深海探索代表着人类科学技术进步的方向,也是激发人类不断探索前沿未知领域的重要动力。以充满希望的语调结束,呼吁更多的人关注和参与科学活动。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