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分层作业(含答案解析)-【课堂无忧】新课标同步核心素养课堂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分层作业(含答案解析)-【课堂无忧】新课标同步核心素养课堂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31.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18 14:31: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第一部分 选择题
一、选择题
1.对这首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竹里馆
[唐]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A.前两句描绘了诗人在竹林中弹奏、舒啸之状,体现诗人超凡脱俗的气质。
B.诗人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
C.“明月来相照”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诗人把倾洒着银辉的明月当成知己。
D.全诗写景写人平淡自然,写出了清幽的氛围,达到“诗中有画”的境界。
2.阅读王维的《竹里馆》,选出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
A.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维晚年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独”字刻画出了一个高洁脱俗的隐者形象。
B.“明月来相照”运用拟人的手法,把一轮明月当成知己,表现了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
C.全诗用字造语平淡自然,俯仰间写景叙事清幽雅致,笔墨简淡,达到“诗中有画”的高超境界。
D.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竹林中弹奏、长啸之状,表达了诗人因仕途坎坷而内心落寞、惆怅之情。
3.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
春夜洛城闻笛
【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下列对本诗内容和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的“谁家”“暗”说明笛声隐隐约约、不知来处。
B.“散入”句写笛声仿佛乘着春风吹遍全城的浪漫想象。
C.“此夜”句用“折柳”意象暗喻诗人内心的离愁别绪。
D.全诗借春夜的笛声,寄托诗人对故乡洛城的浓浓思念。
4.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小题。
【甲】 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乙】 《送崔子还京》 岑参 匹马西从天外①归,扬鞭只共鸟争飞②。 送君九月交河③北,雪里题诗泪满衣。
注释:①天外:塞外离家乡远得像在天外一样。②争飞:争着和鸟儿飞,比喻急切。③交河:指河的名字。
对两首诗歌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甲乙两首诗诗人都写了在边塞遇到朋友返回京城,并送别朋友的情景。
B.“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行者匆匆,诗人请朋友捎个平安的口信到家。
C.“匹马西从天外归,扬鞭只共鸟争飞”写扬鞭骑马,动作飘逸而心急。
D.“双袖龙钟泪不干”“雪里题诗泪满衣”,都写“泪”,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依依不舍。
5.阅读古诗,完成小题。
晚春
韩愈
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下列对《晚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该诗前两句描写了暮春时节,百花仿佛知道春天将要消失,而尽情绽放、万紫千红的景象。
B.该诗的后两句写“无才思”的杨花和榆荚,不能像百花那样争艳,它们只能像飞雪那样纷纷飘落,来发泄心中的嫉妒。
C.全诗使用拟人的修辞方法,从花草树木的角度,表达了对春天的珍惜与留念。
D.该诗尽管描写晚春景象,却没有半点伤春感怀之情,全诗洋溢着积极乐观、昂扬进取的情感。
第二部分 默写能力
二、名句名篇默写
6.《竹里馆》(王维)默写。
(1)王维《竹里馆》一诗中,写夜静人寂,明月相伴情景的两句是: , 。
(2)王维《竹里馆》一诗中,写诗人的活动的两句是: , 。
(3)写人物活动,体现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而这却是不容易引起别人共鸣的是 , 。
(4)用拟人化的手法,显示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表达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为此感到孤独的心情的是 , 。
7.李白《春夜洛城闻笛》默写。
(1)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一诗中,表达诗人对家乡的依恋和思乡之情的两句是: , 。
(2)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一诗中,诗人听到《折杨柳》曲调,不觉思念自己的家乡和亲人的诗句: , 。
(3)《春夜洛城闻笛》一诗中,形容笛声悠扬、深远、飘忽不定情状的两句是: , 。
(4)《春夜洛城闻笛》中与“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 , 。
(5)在《春夜洛城闻笛》一诗中由听到“折柳”去而引发浓浓思乡之情的诗句语是: , 。
(6)写笛声暗送,似乎专意飞来给在外作客的人听,以动其离愁别恨的是: , 。
(7)表达诗人自己情怀,却从他人反说。不言“我”,却更见“我”感触之深,乡思之切的是: , 。
8.《逢入京使》默写。
(1)写诗人由于行色匆匆,只好用捎口信方式表达怀亲之情的两句是: , 。
(2)《逢入京使》中运用夸张手法传达惜别深情的诗句是: , 。
(3)岑参《逢入京使》一诗中,表达诗人对家乡、亲人无限眷念的深情的两句是: , 。
(4)《逢入京使》一诗表达了诗人远涉边塞的思想怀亲之情的句子是: , 。
9.《晚春》(韩愈)默写。
(1)诗中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晚春时节花草树木竞相开花、争妍斗艳的美丽景象的句子是: , 。
(2)通过拟人的修辞写就连那本来没有任何姿色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化作雪花随风飞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的句子是: , 。
(3)写暮春时节,花木仿佛知晓春将逝去,所以特别珍惜春光争芳斗艳,尽情舒展生命的本色的句子是: , 。
(4)诗中表面揶揄“杨花榆荚”无才思,实则是对他们更深层次的赞许的句子是: , 。
(5)(诗中蕴含哲理的句子是)一个人“无才思”并不可怕,要紧的是珍惜光阴,不失时机,“春光”是不负“杨花榆荚”这样的有心人的句子是: , 。
第三部分 鉴赏能力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竹里馆 唐·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书事 唐·王维
轻阴阁①小雨,深院昼慵开。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
【注】①阁:同“搁”,阻止,延滞,停下来。
10.对上面两首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从体裁上看,两首诗都是五言绝句,从题材上看,两首诗都是写幽居之情趣。
B.《竹里馆》前两句写诗人一边弹着琴,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这些都体现出诗人叹惋惆怅的心境。
C.《书事》中的“阁”字别有趣味,仿佛是轻阴迫使小雨停止。淡淡两句,把读者带到一片宁静的小天地中。
D.《书事》中青苔本是静景,诗人化静为动,表现出色彩奇妙的运动,写出仿佛流动于整个空间的苍苔翠色,让人感受到深院的幽静。
11.两首诗歌表达的情感有何相同之处?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春夜洛城闻笛
[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2.请赏析“散入春风满洛城”句中“满”字的妙处。
13.历代评论家都说“折柳”是全诗的关键,“折柳”的寓意是什么?诗人借此表达什么感情?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逢入京使
岑 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14.写出与下图画面相匹配的两句诗: , ,并描述这两句诗的画面。
15.“传语报平安”传递诗人复杂的情感,请结合“链接材料”简要分析。
【链接材料】
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
——岑参《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节选)
阅读下面的一首诗,完成小题。
晚 春
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16.请说出“百般红紫斗芳菲”中“斗”运用的修辞方法,并简析其妙处。
17.请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绘“漫天作雪飞”的情景。
第四部分 写作素养
四、作文
18.请将下面这首诗改写为一篇写景短文。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今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要求:(1)不改变主要内容及诗人表达的情感。(2)不逐句翻译,尽量发挥想象,适当增添必要细节。(3)字数200字左右。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答案 C D D D B
1.C
【详解】本题考查词句的理解和分析。
C.有误,选项“明月来相照”并非比喻的修辞手法,比喻句有两个特点,一是有本体和喻体,且本体和喻体有两似点;二是本体和喻体不能是同类事物,此句并不符合比喻的特点。此句用的是拟人的修辞,当时作者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为此感到孤独,因为那一轮皎洁的月亮还在时时照耀自己。
故选C。
2.D
【详解】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辨析。
D.有误,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竹林中弹奏、长啸的情景,表现的是诗人宁静、淡泊的心境,以及对隐居生活的喜爱,而非“因仕途坎坷而内心落寞、惆怅之情”;
故选D。
3.D
【详解】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和辨析。
D.有误,洛城并不是诗人的故乡,诗人是在洛城思乡;
故选D。
4.D
【详解】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D.有误,甲诗“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意思是向东遥望长安家园路途遥远,思乡之泪沾湿双袖难擦干。在赶赴边疆时因思念家乡而流下眼泪,这里的眼泪是因为远涉边塞,不禁思乡怀亲而流泪;乙诗“送君九月交河北,雪里题诗泪满衣”意思是:九月里我在交河以北送您上路,雪里题诗泪洒满衣。联系注释“天外:塞外离家乡远得像在天外一样”可知,朋友该回归了而自己却还在戍守此地,一方面表现了诗人对好友还京离去的不舍,另一方面诗人因滞留异域、久戍边塞而苦闷、思乡流泪;
故选D。
5.B
【详解】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赏析。
B.该诗三四句运用拟人、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朴素无华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化作雪花随风飘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作者借此表达了要珍惜光阴、不失时机的人生态度;题干中“来发泄心中的嫉妒”说法错误;
故选B。
6.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名篇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要透彻理解诗文内容;二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
本题中注意“篁、琴、啸”等字的正确书写。
7.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名篇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要透彻理解诗文内容;二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
本题中注意“折、园、洛”等字的正确书写。
8. 马上相逢无纸笔 凭君传语报平安 故园东望路漫漫 双袖龙钟泪不干 故园东望路漫漫 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 凭君传语报平安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名篇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要透彻理解诗文内容;二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
本题中注意“逢、凭、园、漫、袖”等字的正确书写。
9. 草树知春不久归 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 惟解漫天作雪飞 草树知春不久归 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 惟解漫天作雪飞 杨花榆荚无才思 惟解漫天作雪飞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名篇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要透彻理解诗文内容;二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
本题中注意“芳菲、荚、惟、漫、作”等字的正确书写。
10.B 11.相同之处:表现了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对幽居生活的热爱与陶醉,以及高雅绝俗的追求。《竹里馆》诗中诗人身处竹林,弹琴、放歌自娱自乐,与月相伴,悠然自得。《书事》诗中诗人在院中坐看青苔,享受满院翠绿,闲静疏懒。
【导语】王维的《竹里馆》与《书事》皆为佳作。《竹里馆》中,诗人独坐竹林,弹琴长啸,明月相伴,尽显清幽孤寂与自得其乐。《书事》描绘深院轻阴,诗人静赏苍苔,将静景写活。两首诗均营造宁静氛围,传递出诗人对幽居生活的热爱,尽显其高雅淡泊心境。
10.本题考查赏析诗句。
B.分析不正确。《竹里馆》前两句“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诗人在竹林中独自弹琴、长啸,展现的是一种悠然自得、安闲自在的心境,而不是叹惋惆怅的心境。故选B。
11.本题考查对比赏析。
宁静淡泊:《竹里馆》中“独坐幽篁里”,诗人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中,远离尘嚣,享受着这份宁静,体现出宁静淡泊的心境。《书事》里“轻阴阁小雨,深院昼慵开”,描绘了深院在轻阴小雨后的静谧,诗人慵懒地不愿开门,也是一种宁静淡泊生活的写照。
热爱幽居:《竹里馆》中诗人在竹林中“弹琴复长啸”,以弹琴、长啸为乐,自得其乐,可见其对在竹林中幽居生活的热爱。《书事》中“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诗人专注地看着苍苔,仿佛苍苔要染上衣襟,沉浸于这样的景色中,表现出对深院幽居生活的喜爱。
高雅绝俗:《竹里馆》中“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在这幽深的竹林里,无人知晓,只有明月相伴,诗人与自然为友,体现出高雅绝俗的情趣。《书事》中诗人坐看苍苔,能从苍苔的色彩中领略到独特的美感,以一种细腻的审美眼光看待身边的景物,展现出高雅绝俗的追求。
12.“满”字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极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写悠扬的笛声传遍洛阳城,勾起了无数旅人的情思,反衬诗人内心的孤寂。 13.“柳”谐音“留”,古人离别常折柳枝相赠,表依依不舍之情。诗人借笛中吹奏的《折杨柳》曲,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导语】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以笛声为引,描绘了春夜洛城的静谧与悠远。诗中“散入春风满洛城”一句,通过“满”字巧妙地将笛声与春风融为一体,展现了笛声的悠扬与春风的轻拂,营造出一种空灵而深远的意境。而“折柳”则寓意着离别与思念,诗人借此表达了对故园的深深眷恋与无尽乡愁。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展现了李白诗歌的独特魅力。
12.本题考查诗歌炼字。
结合“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可知,诗中说不知谁家的玉笛暗暗地吹奏出悠扬的笛声,随着春风飘扬,“满”洛城。在现实中,笛声不可能真正充满整个洛阳城。
由此可知,“满”字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极力渲染了夜的宁静氛围,让读者仿佛能感受到在这静谧的夜里,那笛声格外悠扬。同时,“满洛城”强调悠扬的笛声传遍了洛阳城的各个角落,这样的笛声很容易勾起无数旅人的情思。而诗人自己作为旅人,此时在这样的氛围下,更显孤单,这里以笛声传遍全城引发众人情思,反衬出诗人内心的孤寂,突出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13.本题考查诗歌寓意及情感主旨。
“此夜曲中闻折柳”意为:客居之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诗人在这个夜晚听到了笛曲《折杨柳》。在传统文化中,“柳”谐音“留”,古人在离别之时,常常会折下柳枝相互赠送,用这种方式来表达彼此之间依依不舍的情感,这是一种约定俗成的文化习俗。由此可知,诗人听到笛曲《折杨柳》,自然而然地就会联想到离别。而诗人身处异乡洛阳,在这样的情境下,这种与离别相关的曲子就勾起了他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所以诗人借此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
14. 马上相逢无纸笔 凭君传语报平安 马上匆匆相逢,没有纸笔写书信,只有托你捎个口信,给家人报平安。 15.抒写诗人报国与亲情难以两全,以及思念亲人又不愿亲人挂念的复杂情感。(意近即可)
【导语】岑参的《逢入京使》通过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表达了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和无法归去的无奈。诗中“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描绘了诗人遥望故乡、泪流满面的情景,情感真挚动人。后两句“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则展现了诗人在旅途中的仓促与无奈,只能通过他人传达平安的信息。结合链接材料《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中的“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可以看出诗人在边塞的艰苦生活中,仍然心系家国,体现了其忠诚与奉献精神。全诗情感深沉,语言简练,展现了岑参诗歌的典型风格。
14.本题考查图文转换。
从图中可以看到两个人骑着马相对而谈的场景,这与诗句中诗人在马上与入京使者相逢,因无纸笔只能托其传语报平安的情境相符。“马上相逢无纸笔”点明了相遇的地点和当时没有书写工具的情况;“凭君传语报平安”则体现了诗人让使者传口信报平安这一行为。
示例:诗人在奔赴边疆的途中,与一位前往京城的使者在马上匆匆相逢。然而,仓促之间没有纸和笔来写封家书。于是,诗人只好拜托使者,替自己给家人捎个口信,报一声平安。
15.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理解。
“凭君传语报平安”,写遇到入京使者时欲捎书回家报平安又苦于没有纸笔的情形。在赶赴安西的途中,遇到作为入京使者的故人,一个继续西行,一个东归长安,而自己的妻子也正在长安,正好托故人带封平安家信回去,可偏偏又无纸笔,也顾不上写信了,只好托故人带个口信。“传语报平安”寄寓着诗人对亲人的一片深情;然而岑参此行是抱着“功名只向马上取”的雄心的,此时,心情是复杂的。联系链接材料“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可知,他一方面有对帝京、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豪迈胸襟,柔情与豪情交织相融,思念亲人又不愿亲人挂念的复杂情感尽在其中,感人至深。
综上所述,概括作答即可。
16.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晚春时节百花竞相盛开、争妍斗艳的美丽景象。 17.示例:柳絮朵朵,像白雪一样,又轻又白,漫天飞舞,随风飘荡。
【导语】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致观察,以拟人的手法描绘了春天即将离去时,花草树木竞相争艳的景象,表达了对春天的留恋和对生命力的赞美。启示人们应该积极主动地把握时机有所作为。
16.本题考查诗句修辞分析。
“百般红紫斗芳菲”,这句话的意思是:百花想方设法竟相争妍斗艳。“百般红紫”点明了花朵颜色的丰富多样;“斗芳菲”则将百花拟人化,运用的是拟人的修辞,赋予它们像人一样的竞争意识,生动地展现出花朵们竞相开放,尽显美丽芬芳;勾勒出勾勒出一幅万紫千红、繁花似锦的晚春美景图,流露出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17.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
根据“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意思是可怜杨花和榆钱,没有艳丽姿色,缺乏草木的才华和能力,只知道像雪花一样随风飘洒。描述时,发挥想象,使画面更加生动。
示例:柳絮朵朵,榆钱片片,在暮春时节纷纷飘落,如雪花般尽情飞舞。
18.示例:静夜中的洛阳,寂静得如同一丝游云。繁星移近眼前,把夜空越推越远,夜色也越来越深沉了。整个洛城充满着清冷和静谧。朦胧的黑暗里,不知从哪里飞来了一曲笛音,乘着春风飘进屋里。几只萤火虫飞来飞去,像是给笛音伴舞,让我不禁想起家乡那飞舞的萤火虫。优美的笛声,激起人们的丝丝伤感。笛声来得快,去得也快。只留那一弯清月,在寂静的黑夜中,不如疲惫地倾听游子的诉说。笛声悠悠,浓茶醉酒,低吟浅唱着浓浓的乡愁。
【详解】本题考查写景短文的创作。本题实质上是对诗文画面的描绘。诗文画面是对诗文内容深刻理解,应在理解诗文情感的基础上,根据诗文描绘的意象意境用诗化优美的语言描绘出来,可多用形容词来描绘。这首诗的意思是:是谁家精美的笛子暗暗地发出悠扬的笛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就在今夜的曲中,听到故乡的《折杨柳》,哪个人的思乡之情不会因此而油然而生呢?
示例:洛阳城中已听不到鸡鸣狗吠之声,在黑夜中静默着,静默着。繁星点点,夜色渐沉。忽然一丝若有若无的笛声传来,乘着春风散入千户万家,又是谁深夜未眠呢?那丝丝缕缕的笛声,不禁让我想起村口的柳树,似锦的繁花,婉转的蝉鸣,那么迷人有那么朦胧。笛声渐渐消失,思绪也随之抽回,只看到那一弯清朗的月独挂枝头,似乎知道游子的心声,它不语,只是静静地陪伴着那孤独的游子,倾听他那关于故园的心声。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