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7 短文两篇 陋室铭 分层作业
第一部分 基础知识
一、选择题
1.请选择与例句加点“之”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
例句:无丝竹之乱耳
A.孔子云:何陋之有 B.康肃笑而遣之 C.无案牍之劳形 D.下车引之
2.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苔痕/上阶绿 B.谈笑/有鸿儒 C.无/丝竹之乱耳 D.南阳诸葛/庐
3.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仙则名(名称,名字) B.有龙则灵(神异)
C.斯是陋室(这) D.无案牍之劳形(形体、躯体)
4.以下对赵孟頫所书《陋室铭》的评价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该书法作品录书唐代刘禹锡《陋室铭》全文,通篇稳重雅致。
B.笔力温厚,笔画丰润,结构稳健,字形饱满,整幅字平和雍容。
C.用笔方圆并举,于圆润中见棱见角,笔法遒劲,刚柔相济。
D.书写时主要运用隶书写法,又兼有草书的意味,谨严而灵动。
5.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陋室铭》中的“铭”是指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B.“可以调素琴,阅金经”一句表现了居室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以情趣之雅可窥见 “陋室”不陋。
C.本文语言风格鲜明,以骈句为主,句式整齐、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
D.作者借用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雄的屋舍来类比自己的陋室,意在表明自己的“陋室”更加有名。
二、填空题
6.解释下面加点的字词。
(1)有龙则灵 灵:
(2)斯是陋室 斯:
(3)惟吾德馨 馨:
(4)谈笑有鸿儒 鸿儒:
(5)可以调素琴 素琴:
(6)无案牍之劳形 形:
7.文言虚词
(1)则:有仙则名
(2)之:无丝竹之乱耳 何陋之有
(3)何:何陋之有
8.根据《陋室铭》内容填空。
《陋室铭》
描写角度 原句 特点
居住环境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三、名句名篇默写
9.默写
(1)《陋室铭》中暗示虽是陋室而不陋,点明文章主旨的句子是 , 。
(2)刘禹锡在《陋室铭》中用“ , ”两句写出陋室环境清幽而不失生机。
(3)《陋室铭》中以“陋室主人交往之雅”表明“陋室不陋的语句是: , 。
(4)《陋室铭》中表现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 , 。
(5)《陋室铭》中作者以古代名贤自比的句子是: , 。
第二部分 语言、综合素质
四、语言表达
10.结合《陋室铭》和下面链接材料,简要分析陋室主人和颜回共同的生活态度。
链接材料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论语·雍也》)
五、文言文阅读
浩如烟海的古典诗文,传递着古人对生活的体验,蕴含着他们对人生的思考。请阅读选文并完成下面小题。
陋室铭
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1.古人著文,辞约而旨丰。请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有仙则名:
(2)谈笑有鸿儒:
1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13.本文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请说出本文托的是什么“物”?言的是什么“志”?
第三部分 阅读能力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
【乙】太行之阳有盘谷。盘谷之间,泉甘而土肥,草木丛茂,居民鲜少。友人李愿居之。愿之言曰:“穷居而野处,升高而望远,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采于山,美可茹;钓于水,鲜可食。起居无时,惟适之安。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车服不维①,刀锯②不加,理乱不知,黜陟③不闻。大丈夫不遇于时者之所为也,我则行之。”
(选自韩愈《昌黎先生集》)
【注释】①车服不维:不受官职的约束。②刀锯:刑罚。③黜陟(chù zhì):指官吏的升降。
14.下列对两个文段中加点词语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惟吾德馨”中的“馨”指德行美好,作者因“德馨”而觉得陋室并不陋。
B.“谈笑有鸿儒”中的“鸿儒”指博学的人,表明了“陋室”主人交往之人的身份尊贵。
C.“采于山,美可茹”中的“茹”可根据后面的“钓于水,鲜可食”以及成语“茹毛饮血”,推测出其含义为“吃”。
D.文言文中存在一词多义现象。乙文“居民鲜少”与“鲜可食”中的“鲜”意思不相同。
15.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16.甲文谈到“诸葛庐”“子云亭”,其目的是什么?
17.甲文的刘禹锡和乙文的李愿都是怎样的人?你赞同他们的处事态度吗?请说明理由。
第四部分 写作素养
六、作文
18.假设你有一间书房,请你给自己的这间书房命名,并写一段文字说明命名的理由。(120字左右)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17 短文两篇 陋室铭》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答案 C D A D D
1.C
【详解】本题考查一词多义。“无丝竹之乱耳”的“之”是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A.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B.代词,他;
C.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D.代词,他;
故选C。
2.D
【详解】本题考查划分文言句子的朗读节奏。
D.有误,“南阳”是地名,“南阳诸葛庐”即“诸葛亮隐居南阳住的草庐”。因此正确的朗读节奏应为“南阳/诸葛庐”;
故选D。
3.A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
A.不正确。句意:有了神仙就会有名气。名:出名,有名;
B.正确。句意:有了龙就会有灵气。灵:灵气、神奇、灵异;
C.正确。句意:这是简陋的房子。斯:这;
D.正确。句意: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形:形体、躯体;
故选A。
4.D
【详解】本题考查书法知识。
D.根据图中字体可知,字势宽博开张,气度平和雍容,雄浑大气,略带行书特点,笔力厚重,笔画丰肥,笔法坚实,稳重遒劲,符合楷书特点,故书写时楷中兼有行意,在严整中增加了几分灵动。隶书是横画长而直画短,呈长方形状,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该字体并未体现隶书特点;
故选D。
5.D
【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辨析。
D.有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一句,作者运用类比手法,借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雄的旧居来对比自己的陋室,指出此室可以与古代名贤的居室比美;
故选D。
6. 神异 这 能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德行美好 博学的人 不加装饰的琴 形体,躯体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1)句意:有了龙就显得有了灵气。灵:神异。
(2)句意:这是简陋的房子。斯:这。
(3)句意: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馨:能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德行美好。
(4)句意:到这里谈笑的都是知识渊博的大学者。鸿儒:博学的人。
(5)句意:平时可以弹奏清雅的古琴。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6)句意: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形:形体,躯体。
7. 连词,表承接,就 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宾语前置的标志,可不译 疑问代词,相当于“什么”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理解。
(1)句意:有了神仙就会有名气。则:连词,表承接,就;
(2)“无丝竹之乱耳”句意:没有弦管奏乐的声音扰乱耳朵。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何陋之有”句意:有什么简陋的呢?之:宾语前置的标志,可不译;
(3)句意:有什么简陋的呢?何:疑问代词,相当于“什么”。
8.清幽宁静 日常生活 情趣高雅 交往人物 才高德美
【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意思是,苔痕蔓延到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青色;是指陋室所处环境清幽,景色优雅;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意思是,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琴,阅读佛经;是指陋室主人的日常生活中情趣高雅,富有生活情趣;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意思是,到这里谈笑的都是博学之人,来往的没有知识浅薄之人;指的是陋室主人交往的朋友都是一些高雅之士,才高德美之人。
9. 斯是陋室 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 无丝竹之乱耳 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 西蜀子云亭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名篇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注意本题中的易错字:陋、德、馨、苔、痕、鸿、儒、牍、葛、蜀。
10.《陋室铭》是一篇托物言志的铭文。文章通过写陋室环境的清幽、交往人物的高雅、日常生活的超凡脱俗,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爱、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链接材料中,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不改变他自有的快乐。同样也表现了他安贫乐道的情操。
【详解】本题考查古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根据《陋室铭》“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可知,作者并不因住所简陋而感到羞耻,反而强调自己的品德高尚,表现出了他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陋室铭》“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描述了陋室周围环境的自然清新,以及“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表明了陋室主人交往的人物皆为学识渊博之士,这些都反映出作者对于精神追求高于物质享受的价值观。根据链接材料《论语·雍也》中“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可知,颜回即使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中,依然能够保持内心的宁静和快乐,体现了他对于精神境界的追求远超过对物质条件的要求。因此,无论是《陋室铭》中的陋室主人还是链接材料中的颜回,他们都展现了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重视精神世界的丰富和道德品质的修养,而非仅仅追求物质上的富足。
11. 出名,有名 大 12. 苔痕蔓延到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里,使室内染上青色。 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 13.托的物是“陋室”,借陋室表达了作者淡泊名利、安贫乐道的人生志趣。
【导语】《陋室铭》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经典之作,全文通过描绘简陋的居所,展现了作者高洁的品格和淡泊名利的生活态度。文章以“陋室”为物,托物言志,表达了作者对物质生活的超然态度和对精神境界的追求。刘禹锡通过对比自然与人事,强调“德馨”的重要性,体现了儒家“安贫乐道”的思想。全文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既展现了作者的生活情趣,也传递了深刻的人生哲理,是一篇极具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小品文。
1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理解。
(1)句意:有仙人(居住)就有名。名:出名,有名。
(2)句意:到这里谈笑的都是博学之人。鸿:大。
12.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注意重点字词:
(1)上,方位名词作动词,蔓延到、长到;入,映入。
(2)丝竹,这里指奏乐的声音,“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乱,使……扰乱;案牍,指官府文书;劳,使……劳累;形,形体、躯体。
13.本题考查情感主旨。
结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可知,文章开篇点明主旨,指出这是一间简陋的屋子,但因为居住者品德高尚而不显得简陋。由此可知,作者以“陋室”为依托,引出后文对陋室环境、交往人物以及日常生活的描写。
结合“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可知,对陋室环境的描写体现出环境的清幽雅致,与博学之人交往以及日常生活中弹琴、读经,远离世俗的嘈杂和官府公文的烦扰。 由此可知,作者借对陋室的描写,表现出自己不追求物质享受,安于这种简朴的生活,同时与有学识的人交往,追求精神上的富足,体现出淡泊名利的心态。
结合“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可知,作者以诸葛亮的草庐和扬子云的亭子作类比,表明自己的陋室也可与古代名贤的居所相媲美,且引用孔子的话强调陋室不陋。
由此可知,作者借“陋室”表明自己虽居陋室,但品德高尚,安贫乐道,有着与古代贤士一样的志趣和抱负。所以本文托的物是“陋室”,借陋室表达了作者淡泊名利、安贫乐道的人生志趣。
【点睛】参考译文:
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水不一定要深,有蛟龙(潜藏)就会显得灵验。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苔痕蔓延到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青色。到这里谈笑的都是博学之人,交往的没有平民。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琴,阅读佛经。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14.B 15.苔痕蔓延到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青色。 16.以古代明贤自况,表明自己虽身居陋室,却同古代明贤一样,安贫乐道,品德高尚。 17.他们都是安贫乐道、高洁傲岸、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厌恶腐败官场的人。
示例一:赞同。政治黑暗,官场腐败,与其在那里浪费生命,不如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
示例二:反对。读书人应该有兼济天下、先忧后乐的使命感,不能为了个人的荣辱得失而放弃使命(表明观点,言之有理即可)。
【导语】这篇阅读文章选取了刘禹锡的《陋室铭》和韩愈的《昌黎先生集》中的片段,通过两段文言文展现了古代文人的处世态度和生活哲学。刘禹锡的《陋室铭》以“陋室”为载体,表达了作者淡泊名利、追求精神富足的生活态度,强调“德馨”的重要性。韩愈笔下的李愿则选择了隐居山林,远离世俗纷扰,追求心灵的自由与安宁。两篇文章都体现了古代文人对简朴生活的向往和对精神境界的追求,反映了他们面对现实困境时的超然与豁达。通过对比,文章引导读者思考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保持内心的宁静与独立。
14.本题考查词语的理解和分析。
B.“谈笑有鸿儒”里的“鸿儒”指博学的人。然而,文中强调与博学的人交往,主要是表明陋室主人交往之人的学识渊博、志趣高雅,而非身份尊贵,该项中“身份尊贵”的说法错误。
故选B。
15.本题考查翻译句子。重点词语:上,蔓延到。阶,台阶。入,映入 。
16.本题考查文言文表现手法的运用和对作者情感和文章主旨的把握。
在《陋室铭》中,作者提到“诸葛庐”即诸葛亮隐居南阳时的草庐,“子云亭”是西汉文学家扬雄的住所。他这样写主要有以下目的:类比说明:运用类比的手法,将自己的陋室与诸葛庐、子云亭相类比。诸葛亮是智慧和贤能的象征,他虽身处草庐,却能为天下大事出谋划策,最终成就一番伟业;扬雄在子云亭潜心著述,成为一代文豪。刘禹锡以他们的住所类比自己的陋室,表明自己的陋室虽然简陋,但是就像诸葛庐、子云亭一样,因为居住者的品德和才华而变得不凡,从而强调“陋室不陋”的观点。表达志趣:以古代名贤自比,借诸葛亮、扬雄来暗示自己也有着与他们相似的志趣和抱负。诸葛亮有匡扶汉室、统一天下的远大理想,扬雄有在文学上钻研探索的追求。刘禹锡虽被贬,居于陋室,但他不慕荣利,有着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文学追求,在困境中依然坚守自己的品德和操守。深化主旨:通过提及“诸葛庐”“子云亭”,丰富了文章内涵,进一步强化了文章的主旨。文章主旨在于表达作者安贫乐道、高洁傲岸的情操,这两个例子的运用,使作者的这种情感表达更加深刻,让读者更能理解作者即使身处简陋的环境,也能因自身品德高尚而自得其乐的心境。
17.第一问: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
根据甲文中的“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可知,刘禹锡是一个品德高尚、不慕荣利、安贫乐道、志趣高雅的人,他虽身处陋室,却能自得其乐,与博学之人交往,以弹琴、读经为乐,不被世俗的嘈杂和公务所累。
根据乙文中的“穷居而野处,升高而望远,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采于山,美可茹;钓于水,鲜可食。起居无时,惟适之安。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车服不维,刀锯不加,理乱不知,黜陟不闻”可知,李愿是一个淡泊名利、追求自在生活、安于隐居的人,他选择在山野中居住,享受自然的美好,不追求外在的赞誉和安乐,只希望内心无忧,远离官场的束缚和纷扰。
第二问:本题考查阅读启示,开放类试题,可以赞同,也可以不赞同,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一:赞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会被名利所累,而刘禹锡和李愿能坚守自己的内心,不随波逐流,追求一种宁静、自在、高洁的生活,这种精神难能可贵。他们的态度可以让我们在喧嚣的世界中找到一片心灵的净土,保持内心的纯净和安宁,不被世俗的烦恼所困扰,有助于提升个人的精神境界。
示例二:不赞同。在当今社会,积极入世、勇于担当责任也是非常重要的。虽然他们的生活态度有其闲适的一面,但如果每个人都选择像他们一样隐居避世,不参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那么社会就难以取得进步,很多问题也无法得到解决。我们应该在追求个人内心宁静的同时,也要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积极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而不是选择逃避。
【点睛】参考译文:
甲文: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就会灵验。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说说笑笑的是博学的人,来来往往的没有平民。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琴,阅读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乙文:太行山的南面有个(山谷叫)盘谷。盘谷中间,泉水甘甜,土地肥沃,草木繁茂,居民很少。我的朋友李愿住在这里。李愿说:“在困厄时隐居在山野中,登高望远,整天坐在茂密的树下,用清澈的泉水洗漱来保持自身的洁净。从山上采摘,有鲜美的果实可以吃;在水中垂钓,有新鲜的鱼可以食用。作息没有定时,只求安于舒适的生活。与其当面受到赞誉,不如背后不遭诋毁;与其身体享受安乐,不如心中没有忧虑。不受官职的约束,也不遭受刑罚,既不了解国家的治乱,也不打听官吏的升降。这是那些生不逢时的大丈夫所能做的,我就这样去做。”
18.示例:有不为斋。理由:“有不为斋”,是林语堂的书房名,里面寄予了林语堂的人生态度。他时时提醒自己:人生有所为有所不为,文人应该专注于某项事业,心无旁骛地研究学问,不能什么都涉足。所以我想向林语堂先生学习他的这种“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精神,专注学业,长大之后能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材。
【详解】给自己的书房取名,可以借鉴古人的书房名,然后从中获得灵感,如纪晓岚的书房名为:阅微草堂,梁启超的书房名为饮冰室,蒲松龄的书房名为聊斋,杜甫的书房名为浣花草堂,刘鹗的书斋名为抱残守缺斋。这些书房名都非常的雅致,而且都有一定的寓意,要么和作者的经历有关,要么和作者的兴趣爱好有关等。因此可以给自己的书房取一个富有文化气息的名字并说中命名理由。如:不窥园斋。出自臧克家的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目不窥园”高度赞扬了闻一多先生专心致志进行研究工作的精神。
故答案为:示例:有不为斋。理由:“有不为斋”,是林语堂的书房名,里面寄予了林语堂的人生态度。他时时提醒自己:人生有所为有所不为,文人应该专注于某项事业,心无旁骛地研究学问,不能什么都涉足。所以我想向林语堂先生学习他的这种“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精神,专注学业,长大之后能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材。
本题考查个性展示与创新意识。做这样的题,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多读、多看、多听、多练,逐步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要积极参与学校和社会上组织的各项活动,尤其是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逐步提高自己的动手和动脑能力。本题没有统一答案,只要答案符合题意即可。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