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八上4-6单元期末高分重难点导航与剖析
内容范围:八上4-6单元
重难点知识导航
重难点知识剖析
难点
知识点1 文学常识
1.作家基本情况
篇目 作者 作者基本情况 体裁
饮酒 陶渊明 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著名田园诗人、散文家。他几次出仕,几次归隐,最后下决心走上归隐之路。他共创作《饮酒》诗20首,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本诗为酒后即兴之作。 古体诗
春望 杜甫 (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巩县(今河南巩义)人。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他的诗篇像一面镜子,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由盛而衰的历史。主要作品有"三吏"和"三别"。有《杜工部集》传世。 五言律诗
雁门太守行 李贺 (790-816),唐代著名诗人,字长吉,被誉为鬼才、诗鬼等,与李白、李商隐并称唐代"三李"。居于福昌(今河南宜阳)之昌谷。一生愁苦病,仅做过奉礼郎,27岁因病卒。李贺是中唐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又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重要人物。有《李长吉文集》传世。 乐府旧题诗
赤壁 杜牧 字牧之,唐朝京兆万年人。杜牧与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 七言绝句
渔家傲 李清照 李清照(1084-约1155),济南(今属山东)人,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其词风格婉约,善用白描手法,自辟蹊径,语言清丽,富有生活气息,人称"易安体"。后人有《漱玉词》辑本。 词
精选例题
例1.
1.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饮酒(其五)》的作者陶渊明,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东晋诗人。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
B.杜甫,字子美,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与李白合称“李杜”。
C.李贺,字长吉,唐代诗人,有“诗鬼”之称,作品有《雁门太守行》《李凭箜篌引》等。
D.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的代表作家,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李清照的词,前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后期多写其悠闲生活。
例2.
2.文学常识填空。
(1)《饮酒(其五)》写于作者 之后,作者 是 (朝代)诗人。
(2)《春望》为杜甫在 时期于长安所作。
(3)《雁门太守行》的作者是 代诗人 。
(4)《赤壁》的作者是唐代诗人 。
(5)《渔家傲》的作者是 代词人 。
变式训练
变式1.
3.古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泛称。从格律上看,古诗可分为 诗和 诗。如《饮酒(其五)》属于 诗,《黄鹤楼》属于 诗。
变式2.
4.近体诗,又称 ,是一种句数、字数都有严格限制,讲究 、 和 的诗歌体裁。
变式3.
5.格律诗有 和 两种。《赤壁》是七言 ,《渡荆门送别》是五言 。
变式4.
6.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别称有长短句、出子、乐章、诗余等,最初用于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中的“渔家傲”是 。
重点
知识点2 内容理解及手法分析
饮酒
译文 我居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却没有车马的喧嚣。问我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飞鸟,结着伴儿归来。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出来,却不知怎样表达。
情感表达 通过对田园生活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淡泊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手法 炼字:“悠然”写出了陶渊明宁静安详、安逸恬淡的心情。“见”字的妙处在于无心,无意间偶见,才能与作者悠然自得的心情相融合。而“望”字却是有意为之。
春望
译文 国都沦陷只有山河依旧,春日的城区里荒草丛生。忧心伤感见花开却流泪,别离家人鸟鸣令我心悸。战火硝烟三月不曾停息,家人书信珍贵能值万金。愁闷心烦只有搔首而已,致使白发疏稀插不上簪。
情感表达 通过描写安史之乱时长安的萧条零落景象,抒发了诗人忧国伤时悲己的感情,以及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手法 移情于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联通过花与鸟这两种事物,来进一步渲染诗人的“感时”与“恨别”之情。花、鸟本是赏心悦目、无限美好的事物,但诗人现在观花反落泪,闻鸟鸣反惊心。这是诗人移情于物的结果,更突出了诗人感时伤时忧国思家之情是何等深沉。对比:“国破”的衰败与“城春”的生机作对比,突出了山河破败的景象,更抒发了作者对国破家亡的无限悲痛。 炼字:“破”字写出触目惊心之景色。“深”字写出令人满目凄然之景。
雁门太守行
译文 敌军似乌云压进城垣,城垣就要被摧垮。城内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日光照在铠甲上,闪烁着金光。悲壮的号角,弥漫在深秋的天空中。边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寒风卷动着红旗,部队悄悄临近易水。凝重的霜湿透了鼓皮,鼓声低沉,扬不起来。为报答君王的信任和重用。手操宝剑誓死保卫祖国的边疆!
情感表达 以色彩斑斓的词语描绘悲壮的战争风云,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手法 比喻、夸张:“黑云压城城欲摧”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写出敌军压境,形势危急。炼字:“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及守城将士的艰难处境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现在形容反动势力猖獗一时及其所造成的紧张局面。 用典:“黄金台”相传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筑台,上面放着千金,用来招揽人才,表现了虽败不屈,愿以死报国的决心。 多感官:“角声满天秋色”从声色(或视觉、听觉)两方面渲染沉重的氛围。
赤壁
译文 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物。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
情感表达 这首诗即物感兴,托物咏史,表达了自身感慨: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同时也抒发了自己胸怀大志而不被重用的抑郁不平之气。
手法 以小见大:由一个小小的沉埋于沙中的折戟,想到汉末分裂动乱的年代,想到赤壁大战的风云人物。后两句把二乔不曾被捉这件小事与东吴霸业、王国鼎立的大主题联系起来。
渔家傲
译文 水天相接,晨雾蒙蒙笼云涛。银河转动,像无数的船只在舞动风帆。梦魂仿佛回天庭,听见天帝在对我说话。他热情而又有诚意的问我要到哪里去。我回报天帝路途还很漫长,现在已是黄昏却还未到达。即使我学诗能写出惊人的句子,又有什么用呢?长空九万里,大鹏冲天飞正高。风啊!千万别停息,将我这一叶轻舟,直送往蓬莱三仙岛。
情感表达 此词写梦中海天溟蒙的景象及与天帝的问答,隐寓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与失望,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向往。
手法 炼字:“接”“连”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云涛、弥漫的大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展现出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的图画,描绘出一种瑰奇雄伟的境界。 “嗟”字生动地写出了词人彷徨忧虑的神态,表明自己在人生道路上日暮途远,茫然不知所措的叹惋。 “谩”字流露出心中的哀怨惆怅:一是空有诗情诗才,因知音(丈夫)早逝,而无人能会意;二是慨叹自己身逢乱世,有着对现实无能为力的苦闷和怀才不遇的愤懑。 虚实结合:下阕的“九万里风鹏正举”三句虚实结合,形象愈益壮伟,境界愈益恢弘。
精选例题
例1.
7.默写
(1)陶渊明《饮酒(其五)》一诗中,最能表现诗人悠然自得、超然物外的思想情趣的诗句是: , 。
(2)陶渊明的《饮酒(其五)》中描写南山暮景、自然意趣的诗句是: , 。
例2.
8.杜甫在《春望》中写因战火不断,跟家人难通音讯的两句是:“ , 。”
例3.
9.默写
(1)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极力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的诗句是: , 。
(2)为国家效力是大漠边关永恒的歌。李贺《雁门太守行》中的“ , ”借“燕昭王筑台”的典故把这首歌唱得慷慨激昂。
例4.
10.理解性默写填空 杜牧《赤壁》
(1)诗中起铺垫作用,将历史遗迹带到现实之中的诗句是“ , ”。
(2)杜牧在《赤壁》中强调天时重于人谋的句子是: , 。
例5.
11.默写
(1)《渔家傲》一词中展现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一色图卷,形成一种浑茫无际的境界,并为全篇的奇情壮采奠定了基调的句子是: , 。
(2)词人在天帝面前倾诉自己晚年孤独无依的痛苦以及空有才华而遭逢不幸、奋力挣扎的苦闷的句子是: , 。
(3)李清照的《渔家傲》中,“ 。 , !”表达了词人决心像大鹏一样乘风高飞,乐观地寻求理想与愿望。
变式训练
变式1.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2.下列对诗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而无车马喧”的意思是没有那些人来人往的喧嚣,没有世俗的困扰。
B.“心远地自偏”的意思是只要居所偏僻安静,心就会远离喧闹的尘世。
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写出了心与自然的会意与亲近,达到了一种物我合一的境界。
D.“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写出了诗人面对良辰美景神往而又迷惘的情形。
13.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用得非常精妙,换成“望”字就没有这种效果,请你说说为什么?
变式2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4.诗题中的“望”字包含哪两层含义?
15.有人认为“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请结合全诗内容简要分析。
变式3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6.请简要分析“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在全诗中的作用。
17.诗歌尾联借用战国时燕昭王筑黄金台招揽贤士的典故。有哪些用意?
变式4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小题。
赤壁(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8.下面对于本首诗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该诗借对三国史事的遐想,慨叹历史英雄成名的机遇,暗寓自己空有理想抱负却生不逢时。
B.诗歌咏史怀古,“折戟”这一意象能令人联想到残酷的战争,为后两句论史咏怀作铺垫。
C.诗人一反传统看法,认为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胜者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会重写。
D.诗歌最后两句围绕两位美女的命运,展开描写、抒情和说明,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不平。
19.清人叶奕苞《金石录补》曾评价杜牧:“牧之书潇洒流逸,深得六朝人风韵。”这首古诗,亦是历来被人们所称道,请结合古诗赏析“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变式5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20.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开头,作者抓住“天、云、雾、星河、千帆”等景象,又嵌入了“接”、“连”两个动词,形成一种浑茫无际的境界。
B.一个“归”字,好像作者原来是从天上宫阙来到人间,经历千辛万苦后又回到天帝身旁。“殷勤问我归何处”写出了天帝态度温和以及对作者的关心。
C.“我报路长嗟日暮”作者借用典故表白自己在人生道路上日暮途远,茫然不知所措。
D.“谩”是“空,徒然”的意思,流露出作者对现实的不满。“惊人句”化用李白的典故,表现作者卓越的诗才。
21.“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理想?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八上4-6单元期末高分重难点导航与剖析参考答案版
1.D
【详解】D.有误。李清照的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故选D。
2. (1)辞官归隐 陶渊明 东晋 (2)安史之乱 (3)唐 李贺 (4)杜牧 (5)宋 李清照
【详解】考查文学常识。文学常识广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和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零散的文学常识就像是没有穿好的一大把针,只要有一根线将它们贯串起来,这些文学常识就显得非常系统了,这根线可以是时间、空间、风格、内容等。此题考查的是与陶渊明、杜甫、李贺、杜牧、李清照有关的文学常识。
3. 古体 近体 古体 近体
【详解】考查对文学、文化常识的理解识记。
第一、二空,从格律上看,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以唐朝为界限,以前诗歌均为古体诗,其后,古体诗渐渐式微,逐渐消亡。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近体诗又称今体诗。从《诗经》到南北朝的庾信,都算是古体诗,但唐代之后的诗歌不一定都算近体诗,具体在于格律声韵之分;
第三空,《饮酒(其五)》是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文学家陶渊明创作的五言诗。属于古体诗;
第四空,《黄鹤楼》是唐代诗人崔颢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属于近体诗。
4. 格律诗 平仄 对仗 押韵
【详解】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格律诗,是一种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的汉族诗歌体裁。为有别于古体诗而有近体之名。指初唐之后,形成的又一诗歌体裁。
5. 绝句 律诗 绝句 律诗
【详解】考查对文学、文化常识的理解识记。
第一、二空,格律诗,也称近体诗,是古代汉语诗歌的一种。格律诗是唐以后成型的诗体,主要分为绝句和律诗,按照每句的字数,可分为五言和七言。篇式、句式有一定规格,音韵有一定规律,变化使用也要求遵守一定的规则;
第三空,《赤壁》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人即物感兴,托物咏史,点明赤壁之战关系到国家存亡,社稷安危;同时暗指自己胸怀大志不被重用,以小见大;
第四空,《渡荆门送别》是唐代大诗人李白青年时期在出蜀漫游的途中创作的五言律诗。此诗由写远游点题始,继写沿途见闻和观感,后以思念作结。全诗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象瑰丽,以其卓越的绘景取胜,景象雄浑壮阔,表现了作者年少远游、倜傥不群的个性及浓浓的思乡之情。
6. 配乐演唱 词牌名
【详解】考查对文学、文化常识的理解识记。
第一空,词是一种诗的别体,萌芽于南朝,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进入到词的全盛时期。词最初称为“曲词”或者“曲子词”,别称有:近体乐府、长短句、词子、曲词、乐章、琴趣、诗余等,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即为用歌配合唱出的诗)。据此概括为配乐演唱;
第二空,《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词作。此词写梦中海天溟蒙的景象及与天帝的问答,隐寓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与失望,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向往。“渔家傲”是词牌名。词牌名是词的一种制式曲调的名称,亦即唐宋时代经常用以填词的大致固定的一部分乐曲的原名,有固定的格式与声律,决定着词的节奏与音律。
7.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
【详解】本题考查名篇默写。
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的“篱、悠”等字词容易写错。
8.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的“烽、抵”等字词容易写错。
9. 黑云压城城欲摧 甲光向日金鳞开 报君黄金台上意 提携玉龙为君死
【详解】本题考查名篇背诵。课文原句填空作答时,一是要深刻理解诗文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的语句;三是作答内容要准确,做到不加字、不少字、不写错字。注意易错字词:摧、鳞、提携。
10.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详解】默写题作答时,一要透彻理解诗文内容;二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注意“戟、销、铜雀”等字词的正确书写。
11. 天接云涛连晓雾 星河欲转千帆舞 我报路长嗟日暮 学诗谩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 蓬舟吹取三山去
【详解】本题考查名篇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的“嗟、谩、蓬”等字词容易写错。
12.B 13.“见”字表现出悠闲不经意,体现出与自然融为一体,而“望”字是有意的向远处看,体现不出物我合一的境界扩展。
【解析】12.本题考查理解辨析选文内容。
B.“只要居所偏僻安静”表述有误。“心远地自偏”的意思是只要心存高远,即使是居于闹市也像是在偏僻之地一样,从而表现出诗人恬淡自适,超凡脱俗的高尚品质。
故选B。
13.本题考查赏析词语。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句意是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见”生动地描绘了诗人无意中看到南山的情景, 体现了诗人与自然景色的和谐相处, 以及诗人悠然自得的心境,从而体现出“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思想感情。相比之下, “望”字则带有一定的目的性和主动性, 意味着诗人有意识地看向南山, 这种表达方式虽然也能传达出诗人对南山的欣赏, 但却少了那种无意中发现的自然和恬静之美,体现不出“物我两忘”的思想感情。
14.一是指诗人看到的山河破碎、草木荒芜等景象;二是指诗人对亲人的思念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希望看到国家恢复和平、繁荣的景象。 15.承上:承接上文“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诗人看到山河破碎、草木荒芜的景象,内心悲痛,所以“感时花溅泪”;启下:引出下文“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因为战争的原因,诗人与亲人分离,内心更加思念亲人,所以“恨别鸟惊心”。
【导语】杜甫的《春望》表现了安史之乱期间国破家亡的悲痛和思乡之情。诗中充满家国之思与个人伤感,借景抒情,将花鸟映衬下的战乱春景与内心愁苦相交织,寓意深刻。诗句“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展现出忧愁带来的深重感慨。
14.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
《春望》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描写了安史之乱中长安的荒凉景象,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情感,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恋家人的美好情操。
首先,从字面上来看,“望”字可以理解为“看”或“远望”。在诗歌的前四句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诗人描述了战乱后的长安城,山河依旧但国家已经破碎,城中草木丛生,一片荒凉。这里的“望”可以理解为诗人亲眼看到的景象,即诗人看到的山河破碎、草木荒芜等凄凉破败的景象。其次,从深层含义来看,“望”字还寄托了诗人的情感和希望。在诗歌的后四句中,“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诗人表达了对家人的思念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战火连绵不断,一封家书是多么难得和珍贵,诗人因忧国忧民而日渐衰老,头发稀疏得几乎无法用簪子来束。这里的“望”可以理解为诗人对家人的思念,对国家和平、繁荣的渴望和期盼,即诗人对亲人的思念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希望看到国家恢复和平、繁荣的景象。据此作答即可。
1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诗句作用。
在杜甫的《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诗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结合全诗内容,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承上:这两句诗承接了上文“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所描绘的战乱后长安城的凄凉景象。诗人看到国家破败、山河依旧但人事已非,城中草木丛生,一片荒芜,内心充满了悲痛和哀伤。这种情感在“感时花溅泪”一句中得到了深刻的体现。诗人用拟人的手法,将花赋予了情感,仿佛它们也因为时局的动荡而悲伤落泪。这种悲伤的情绪与上文所描绘的凄凉景象形成了紧密的呼应,使得诗歌的情感表达更加连贯和深刻。
启下:这两句诗也引出了下文“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所表达的对家人的思念和对战争的憎恨。由于战争的持续,诗人与家人分离,无法相见,内心充满了思念和痛苦。这种情感在“恨别鸟惊心”一句中得到了体现。诗人用“恨别”来形容自己与家人的分离,用“惊心”来形容听到鸟鸣时内心的震撼和不安。这种情感为下文对家人的思念和对战争的控诉奠定了基调,使得诗歌的主题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和拓展。
综上所述,“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诗在《春望》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它们不仅承接了上文所描绘的凄凉景象,也引出了下文对家人的思念和对战争的控诉,使得诗歌的情感表达更加连贯和深刻。同时,这两句诗也体现了诗人杜甫深厚的爱国情感和忧国忧民的精神。
16.渲染战前敌军压境,我军英勇应战的危急、紧张气氛,展现了将士们严阵以待的情景;暗示战斗的残酷,为下文描写战斗的惨烈作铺垫。(意近即可) 17.①交代将士们不畏严寒、英勇杀敌的原因:②表现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③委婉表达了诗人希望能得到君主赏识重用的愿望。
【导语】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意象描绘出边塞战争的萧瑟与紧张。“黑云压城”与“甲光向日”形成对比,表现战前剑拔弩张的局势。诗中充满英雄使命感,最后以燕昭王筑台重视贤才的典故,表达将士甘愿为国捐躯的决心。整首诗气势恢弘,情感激昂。
16.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黑云压城城欲摧”,一个“压”字生动地描绘出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氛围,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的态势展现出来,同时也揭示出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的局面,让读者直观感受到战争一触即发的压迫感。这为全诗奠定了一种紧张、危急的感情基调。
与首句敌军的强大压迫感相对比,“甲光向日金鳞开”写出城内守军的状态。忽然间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只见金光闪闪。这里借日光来显示守军的阵营和士气,展现出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英勇姿态,情景相生,奇妙无比。守军与敌军的状态形成鲜明对比,使守军形象更加突出。
这两句诗在结构上对全诗起着引领的作用。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情景,而这两句作为前四句中的开头部分,引出了后面“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对阴寒惨切战地气氛的进一步铺写。从白昼的敌军围城、守军严阵以待,到后面战斗的进行以及战场上的景象描绘,都是基于这两句诗所设定的场景展开的。
17.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诗人借用燕昭王筑黄金台招揽贤士的典故,首先是为了表达将士们对君主的忠诚。黄金台是燕昭王礼贤下士的象征,在这个典故的情境下,诗中的将士们有感于君主的知遇之恩,愿意为君主出生入死。他们怀着一腔热血,手持玉龙宝剑,准备为保卫国家、报答君主而奋勇杀敌,体现出对君主的忠诚不二以及对国家强烈的责任感。,以典故来表现将士们奋勇杀敌的原因,也强化了将士的忠义形象和爱国情怀,表现了将士们誓死报国的决心。
这个典故的使用暗示了诗中的君主如同燕昭王一样重视贤才。君主给予将士们如同燕昭王给予贤士般的尊重和待遇,使得将士们甘愿为君主奉献一切。隐晦地表达了作者希望得到君主的常识与重用的愿望。
18.D 19.这两句诗运用了以小见大的手法,以两位美女的命运代表东吴的命运,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那么东吴就会失败,二乔就会被曹操锁在铜雀台,从而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感慨以及自己空有抱负却生不逢时的无奈。
【导语】这首诗通过对赤壁之战的历史反思,借壶中折戟和“二乔”的命运,感慨英雄成败多赖外部机遇。前两句通过实物引发遐想,后两句通过假设表达对历史偶然性的感叹,隐含诗人怀才不遇的幽怨。杜牧笔触潇洒,语言简练,表现出魏晋六朝的风韵。
18.本题考查理解诗意。
D.诗的最后两句并未对两位美女的命运展开描写、抒情和说明,而是通过东风的象征意义和虚拟历史结果来说明历史的偶然性。诗旨在通过与周郎赤壁之战的胜败关联,对历史的变数进行反思,以寄托诗人对自身怀才不遇际遇的感慨。“围绕两位美女的命运,展开描写、抒情和说明”错误,故选D。
19.本题考查对诗句的赏析。
赏析句子时,要根据句子的内容和语言表达从写作手法、表现的情境(景物特点)、表达的情感(作品中的人物或作者)几个方面来分析,指出精彩巧妙之处。“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果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诗人评论这次战争失败的原因,只选择当时的胜利者——周郎和他倚以致胜的因素——东风来写,而且因为这次胜利的关键,最后不能不归到东风:假使这次东风不给周郎以方便,那么,胜败就要易位,历史形势将完全改观。诗句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二乔的命运在这里形象地代表了东吴的命运,以小见大,深刻警策。
20.D 21.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希望借助风力,像大鹏一样飞往理想中的“三山”,摆脱现实的困境。
【导语】这首宋词通过描绘风云变幻的航海奇景,展现了李清照独特的思想境界和人生理想。开篇营造出辽阔无垠的幻想场景,紧接着通过和天帝对话流露出内心的孤寂与追求。用鹏鸟展翅高飞的意象,表现对自由和理想的渴望。“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的豪迈寄托着远行的愿望,整首词情感饱满,立体地描绘了复杂且丰富的精神世界,彰显出李清照不凡的才华与胸襟。
20.本题考查诗歌理解与分析。
D.“谩”是“空,徒然”的意思。在词中“学诗谩有惊人句”,表达出词人空有才华却在现实中无法施展的苦闷与无奈,这确实流露出作者对现实的不满情绪。“惊人句”并非化用李白典故。在词中,“惊人句”隐括杜甫诗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所以这一选项是不正确的。
故选D。
21.本题考查词句赏析。
“九万里风鹏正举”,大鹏在古代文化中是一种强大、自由的象征。它能够在九万里的高空翱翔,不受拘束。在这里,词人希望像大鹏一样,凭借着“九万里风”的力量,飞向远方。这体现出词人对自由的极度渴望,想要摆脱现实中的种种束缚。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中的“三山”在古代神话传说中是神仙居住的地方,是美好的仙境。词人祈求风不要停止,将自己的“蓬舟”吹向“三山”,表明她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现实生活可能充满了不如意,而仙境般的“三山”代表着没有烦恼、平静美好的理想生活环境。
结合词人境遇李清照在当时可能面临着诸多困境,如朝廷昏庸无能、国家前途黯淡,自己虽有才华却无处施展等。“鹏正举”和前往“三山”的渴望,是她想要摆脱这些现实困境的强烈愿望的表达。她不想在现实的泥沼中继续挣扎,而是希望借助风力,飞向理想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