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模拟测试卷(一)
(本试卷共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姓名 班级 考号
一、积累与运用(每小题3分,共21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驰骋(chěng) 推搡(sǎng) 寒噤(jìn) 怒不可遏(è)
B.霎时(shà) 棱角(líng) 虔诚(qián) 接踵而至(zhǒng)
C.俯瞰(kàn) 翌日(yì) 陡峭(qiào) 目眩神迷(xuàn)
D.漫溢(yì) 轻盈(yíng) 喧哗(huá) 色彩斑斓(lán)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喧腾 苍劲 震耳欲聋 瞬息万变
B.旋涡 硕大 安营扎寨 汩汩如泉
C.骤然 浮燥 名副其实 轻歌曼舞
D.喧哗 蠕动 川流不息 漫不经心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显然被震耳欲聋的欢呼所震撼,拜仁出让的科比亚什维利很快在20分钟又进一球。
B.平淡的一天来到了,我漫不经心地穿过操场,走进教学楼,一踏入班级就被喧闹包围了。
C.咱们慕名来到了这家特色餐馆,品尝到了他们的招牌菜,都真心地夸赞他们的美食名副其实。
D.虽然这段记忆已被尘封多年,但只要有人一提起,往事就会历历在目地出现在眼前。
4.请选出下面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 )
A.通过读书,可以让我们丰富见闻,增长知识,开阔眼界。
B.我们看到各拉丹冬晶莹连绵的冰峰,平坦辽阔的冰河历历在目。
C.在南极洲发现的恐龙化石强烈地证明了地壳在进行着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
D.我们在阅读中启迪智慧,净化心灵,汲取前进的力量。
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我要死了。”我少气无力地说。声音空空荡荡,随即散失在冰原上。
B.路为上坡—一路都为上坡—且相当陡峭。
C.我望见了山下绿色的盆地—丽江坝,望见了森林、田野和村庄。
D.对了,请别忘了一他是“勃朗队长”一这个尊号是非他莫属的。
6.选出填写在横线上的语句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
这一次来到黄山北海,早晨天还没有亮,就有人跑着、吵着去看日出。我一骨碌爬起来,在凌晨的薄暗中摸索着爬上曙光亭,那里已经是黑鸦鸦的一团人。我挤在后面,同大家一样向着东方翘首仰望。天是晴的。但在东方的日出处,却有一线烟云。
(摘自季羡林《登黄山记》)
①一转眼间,它就涌了出来,顶端是深紫色,中间一段深红,下端一大段深黄。
②然而立刻就霞光万道,白云为霞光所照,成了金色,宛如万朵金莲飘悬空中。
③最初只显得比别处稍亮一点而已。
④须臾,彩云渐红,朝日露出了月牙似的一点。
A.①④③② B.②③④① C.③④①② D.④②①③
7.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和文章内容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壶口瀑布》中作者分别在雨季和枯水季两次前往壶口瀑布,看到了不同的景象,并得出了人要经历磨难,才会铸就自己的伟大性格的深刻理解。
B.《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中作者随电影摄制组爬上砾石堆,走过草坝子,在冰塔林的砾石堆上欣赏各拉丹冬的整体美景,然后从砾石堆上下来,沿冰河接近冰山。作者虽不幸在冰河上摔伤,却依然坚持,精神可嘉。
C.《登勃朗峰》的作者马克 吐温是美国著名作家,幽默讽刺是他的写作特点,代表作有《汤姆 索亚历险记》等。
D.写游记时,应重点交代游踪,通过游踪记述游览的经过,景物和感受可略写。
二、默写
8.(1)请在下列横线上填写出古诗文名句。(5分)
①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______________。(《诗经 关雎》)
②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______________。(《诗经 蒹葭》)
③______________,胡为乎中露?(《诗经 式微》)
④______________,子宁不来?(《诗经 子衿》)
⑤______________,儿女共沾巾。(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⑥《小石潭记》中表明小石潭不可以长时间停留的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2)默写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前四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口语交际及综合性学习(9~12题,共10分)
“2024年冰雪旅游十佳城市”,哈尔滨位列榜首。冰情雪韵、热情好客的冰城火爆出圈,带动了全省旅游业的发展,也点燃了各地学校组织活动的热情。你所在学校与南方某地爱华中学九年级联合开展“感受冰雪魅力”的研学活动,你是活动小组成员,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9. 请你为本次研学活动设计一条宣传标语。(2分)
10. 活动小组准备出一期关于“感受冰雪魅力”的简报,请仿照示例,再设计两个板块名称。板块一:最炫冰雪运动 板块二:______ 板块三:______(2分)
11. 参加研学活动的小龙,初次来到北方,想去体验冰雪项目,由于北方天冷路滑,需要做好防护,你要对他说什么?(3分)
12. 研学活动即将结束,请你为家乡代言,向即将返程的南方小伙伴推荐家乡的一种美食,或一处具有代表性的景点,并做简要介绍。(30字以上)(3分)
四、现代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13~16题。(共13分)
泰山之春
王剑冰
①这天早上,整座泰山,变成了一座通体深红的山。空气的明净通透,使得深红没有一点杂质,就像覆盖上了一层釉彩。
②泰安人说,这种景象,一年也见不到几回,太阳不知怎样投入,才会在泰山做成一篇好文章。
③《诗经》有赞:“泰山岩岩,鲁邦所詹。”泰山处于东方。东方是太阳升起的地方,所以泰山那雄重盘礴的山体,有着直达心灵的神秘色彩,有着安定、康泰的丰厚内蕴。泰山也便承载着“国泰民安”的美好祝愿。
④已经立春。阳光照耀天空和大地。一只鹰飞过,像一个舞者划过冰面。我似乎从来没有听到鹰的叫声。鹰一声不吭,就那么轻轻地划过山巅,向前冲去,和阳光一个方向,在泰山之穹拉出一缕丝滑的弧线。
⑤泰山上的植物在云雾中发育,逐渐挺直自己的腰杆,实际上是挺直了自己的个性。这些植物,有些是独立的个体,有些是以群体的形象出现,有的甚至开出了小小的花朵。还有,那些历经无数岁月的松柏,或在石缝中直立,或在山崖边斜逸,将一些葛藤也拉了上去。
⑥泰山展现的不光是岩石,也有另一种生命的渲染。我虽然叫不全它们的名字,但我知道,它们悄悄汇集,增添着泰山的风采。
⑦四下里流淌的泉溪,将大山深处的信息传递出去。鸟儿有使不完的劲,它们飞来飞去,叫来叫去。从这个山头飞到那个山头,从那个山头再飞向另一个山头。风这里摇那里晃,没有一时消停,把崖间的野青茅一会儿翻过来,一会儿翻过去。
⑧随着时间变化,那些植物更不一样了,为山体染了浓浓的一层墨绿。就此知道,泰山的春天真的来了,泰山的春天不仅如此,各种各样的色彩都会呈现。
⑨天上的云一大块一大块的,而且压得很低。暗蓝的云与白色的云交叠着,在风中翻来覆去地滚动。这个时候望向泰山,也就看到了云海奇观。
⑩泰山从浓重的云团中奋然而出,那些“五岳独尊”“昂头天外”的石刻格外亮眼。难怪大诗人李白站在山顶狂啸:千峰争攒聚,万壑绝凌历——
⑾泰山,以它的宏大深沉、雄壮威严屹立于天地间。正如哲人所言,是一部宏大的人文与自然的教科书!
⑿渐渐地,一个动人的景象显露出来,通往岱顶的山道上,那么多的人在攀登。他们一个紧随着一个,层层叠叠,如同在激情满怀地踏浪而行。他们知道,只要攀登,就能到达心中的那个顶点。
⒀俗话讲,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春天是一年的开端,春天攀登一回泰山,就好似人生拥有了一个新的起点。
⒁在泰山,从红门到山顶都会看到“登高必自”“惟天在上”的各种启示。人说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人说“学者仰之如泰山北斗”;人说“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泰山给人以无限的精神。登山一如人生,需要刻苦与勤奋,需要决心和勇气。登泰山,也等于是对自己的一次挑战与超越。
⒂看,登山的队伍中,有老人有孩子,还有挑山工。无论雨雪风霜,泰山挑山工始终与攀登的人们一路相伴。多少年来,他们凭着坚忍与毅力,将人们的所需挑上山顶,装饰了泰山,丰厚了泰山,也成为泰山上活的山岩和脊梁。登山者看到他们,立时就有了参照、有了鼓舞、有了劲头。
⒃朝晖洒满了中华大地,在这片土地上,朴实而又勤劳的民族,谱写着一页又一页华章,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奇迹。
⒄春天来了,春天的泰山迎接着登泰山的人们。登山道上,人们或者都会想起一句话: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选自《人民日报》,有改动)
1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文章按照游览顺序,移步换景,描绘了春季生机勃勃的泰山,由景及人,抒发作者对泰山和攀登者的赞美之情。
B.第①段使用“通体深红”“釉彩”等词语,描写早晨阳光照耀下的泰山,用词形象,给读者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
C,第⒁段引用名句,指出泰山给人的深刻启示和带来的无限精神,并转入对人生的思考,增添了文章的厚重感。
D.文章紧扣“泰山之春",使用了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多种表达方式,将景、情、理融为一体,读来意趣盎然。
14.读完文章、你与同学一起品味语言。(4分)
小鲁:我读到第②段“太阳不知怎样投入,才会在泰山做成一篇好文章”时,觉得这句话与“造化钟神秀”在修辞手法上有一致的地方,请你赏析一下吧。
你:(1)
小元:第⑨段“鹰一声不吭,就那么轻轻地划过山巅,向前冲去,和阳光一个方向, 在泰山之穹拉出一缕丝滑的弧线”中“划” “冲”“拉”三个词用得很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你: (2)
15.第15段说挑山工“装饰了泰山,丰厚了泰山,也成为泰山上活的山岩和脊梁”,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理解。(3分)
16.尔们小组想以“泰山之春”为题拍摄短视频,参加“奋进中国”作品展示活动。你想在短视频中使用下面哪个场景?请结合文章说明理由。(4分)
场景一:那些历经无数岁月的松柏,或在石缝中直立,或在山崖边斜逸,将一些葛藤也拉了上去。
场景二:通往岱顶的山道上,那么多的人在攀登。他们一个紧随着一个,层层叠叠,如同在激情满怀地踏浪而行。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7~21题小题。(共11分)
郁孤台笑了
①一个云清风和的下午,我,怀着几分崇敬、几分兴奋的心情,寻到了位于赣州市西北角的贺兰山下。仰望着山巅那魁伟的郁孤台,它,三重屋檐,檐角飞翘,似握拳扬臂,挺起了那一份民族的自尊!它,默默无语,似蹙眉凝神,反省着那一页沉重的历史!我,步履匆匆地登上了郁孤台前六层百级石阶。
②我是在岳武穆的《满江红》词里知道“贺兰山”的,有人说词中所写的“贺兰山缺”,位于宁夏与内蒙古交界处。而眼前的贺兰山,因为承载着一座巍峨慷慨的郁孤台,承载着一位血溅战袍、泪洒宣纸的爱国词人辛弃疾,承载着他用热血书就的一首悲壮诗篇,同样名扬中华,流芳千古!
③这是一座三层楼高的古建筑。跨进门厅,辛弃疾的《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①壁》赫然在目:“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④我自然惦记着辛公当年的登临处,惦记着诗中的清江水。于是,急忙上楼,更上一层,推窗而望,远山隐约,近水潺潺。忽然看到底楼的背阴处,竟有一块开阔地,一座高大塑像的背影跃入我的眼帘。他,一定就是辛弃疾!于是,我匆忙下楼,来到辛公塑像脚下,豁然明了:这就是辛公当年的登临处,就是感慨愤激的辛弃疾喷发一腔热血、成就千古名作的地方!
⑤仰视眼前的稼轩公,右臂撩斗篷于身后,左手握龙泉②于胯部。他剑眉紧锁,凝目远眺,短须似乎微颤,深邃的目光中,流露出几多痛楚,几多愤懑,几多无奈!
⑥“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我不禁轻吟起这样两句。放眼望去:山下正是章江、贡水两道江水交汇处的赣江。溯洄望去,两水茫茫而来;溯游望去,一江默默流去。虽说那天江水不盈,可是辛公的诗句,依然让人想见当年的血泪之江。大敌当前,国势艰危,腐败的南宋朝廷却苟安求和,不思山河破,不念金瓯③缺,让奸佞当道,为丧权辱国之事,走苟且偷安之路!结果,王室南渡,甚至太后逃生,金兵追至造口,太后不得不弃舟登陆而去,百姓的颠沛流离,更是不堪回首!这样的历史耻辱,岂容忘记!江水、泪水,就这样融二为一了。
⑦我步出郁孤台,踱步在与台相连、沿江而伸的古城墙上。城墙很宽,俨然是一位经风历雨、昂首挺胸的壮汉!它心甘情愿地用自己的胸脯,挡住滚滚的江浪,抵御敌寇的刀箭火炮。古城墙,它曾经的斑斑驳驳,它满身的伤痕累累,天地可鉴!然而,它和辛公一样唏嘘,一样长叹!辛公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此情此景,城墙能够作证,城墙得以共鸣!
⑧我侧过身子,回眸郁孤台的侧影,想起先前楼内的楹联“郁结古今事,孤悬天地心”。是的,楼台、城墙都在警示我们:莫忘历史。它们也在教导我们:位卑未敢忘忧国!如今的郁孤台,修葺一新,绝无当年的伤痕;如今的古城墙,也无历史的霉点,然而,民族之魂犹在!
⑨眼下,我没有听到当年凄凄楚楚的鹧鸪声,也没有见到“山为翠浪涌,水作玉虹流”的美景,倒是辛公在这里留下的名句激发起我的连绵情思,剪之难断……
⑩如今我们生逢盛世,不乏莺歌燕舞,面对郁孤台的沉吟,清江水的抽泣,焉能置若罔闻?此时,我的身边不乏热情的游者,但其中无视楹联的却非个别,楼内文人墨客的诗作,吸引不了他们;脚踩历史足印,心念古今人事,显然不是他们的热衷。他们登临楼台的脚步,轻快迅疾,徜徉城墙的心情,轻松愉悦,而“楼以诗显,诗以楼传”的道理,他们丝毫不想深究……我默然了。默诵着八百年前辛公以刀剑刻成、蘸血泪写就的名诗,我决心把它谱曲吟唱,自己吟,教我的学生吟,让这首“横绝六合,扫空万古”的词,融入我们师生的心中,融入更多后人的心中!
如今,我如愿了,当我一次次吟唱时,当我在郁孤台上吟唱时,我感到:郁孤台笑了,笑得很欣慰,笑得很深沉……
【注释】①造口、郁孤台、清江都在江西赣江流域。淳熙二、三年(1175-1176),辛弃疾任江西提刑(掌管刑法狱讼的官),官署在赣州,这首词当作于这一二年间。②龙泉:剑名,这里指宝剑。③金瓯:黄金做的盆类器皿,比喻完整的疆土,泛指国土。
17.这 是一篇以游踪为线索的游记散文。阅读全文,从文中找出表明线索的主要语言标志并加以概括。(每空限5字)
仰望郁孤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18.说说第⑥段开头“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这两句诗在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2分)
19.结合语境,解释第⑧段中加点词语“历史的霉点”的含义。(2分)
20.阅读第⑦段和第 段中画线的句子,联系全文,回答下面的问题。(2分)
(1)古城墙为什么和辛公“一样唏嘘,一样长叹”?
(2)郁孤台为什么“笑了”?
21.“楼以诗显,诗以楼传。”古建筑是历史的印记,更是文化的沉积。华夏大地上,像郁孤台这样的遗迹又何止一处?请再列举一处这类建筑物,结合与之相关的历史人物和杰出诗文,仿照示例作简要表述。(2分)
示例:滕王阁,王勃为之写《滕王阁序》,留下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名句。
五.作文: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40分)
梁衡来到壶口,看到奔腾激越、多姿多彩的瀑布,感悟到中华民族刚柔并济的性格,这是一段激动人心的旅程。马丽华来到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看到雄伟圣洁的美景,感悟到生命的永恒与伟大,这是一段有惊无险的旅程。马克 吐温登上勃朗峰,看到陡峭绮丽的风景,遇到风趣幽默的马车夫,感悟到人生的自由、率真,这是一段妙不可言的旅程。
青春年少的我们,一定有过许多不同的旅行经历,我们或快乐,或感动,或迷惘,或顿悟……这些丰富多彩的经历,令我们难忘,催我们奋进,促我们成长.
请以《一段美的旅程》为题,写一篇游记。
要求:(1)不得抄袭、套作;(2)不少于600字;(3)行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