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七上4-6单元期末高分重难点知识导航与剖析学生版
内容范围:七上4-6单元
重难点知识导航
难点
知识点1 文学常识
篇目 《诫子书》 《狼》 《穿井得一人》 《杞人忧天》
作者 诸葛亮 蒲松龄 吕不韦(编者) 列御寇
朝代 三国 清 战国末年 战国
基本情况 字孔明,号卧龙,三国时蜀汉丞相,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外交家、发明家。在世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 (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 (?—前235年),姜姓,吕氏,名不韦,卫国濮阳(今河南省安阳市滑县)人。战国末年卫国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后为秦国丞相,姜子牙的二十三世孙。 相传是道家代表人物,郑国人。《庄子》中有许多关于他的传说。《吕氏春秋·不二》说:“子列子贵虚。”西汉刘向《列子序》谓“其学本于黄帝老子”。被道家尊为前辈。
代表作品 《前出师表》《后出师表》《诫子书》 文言文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主持编纂《吕氏春秋》(又名《吕览》) 今传《列子》八篇。
文体特点 书,书信,古代的一种文体。 文言短篇小说,“聊斋”是指蒲松龄的书屋名;“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是指奇异的故事。 寓言,通常通过简短的故事来传达深刻的道理或教训。
精选例题
例1.
1.《诫子书》中的“书”指的是 ,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用于记事陈情。古代又称其为“手札”“尺牍”等。
例2.
2.本文作者诸葛亮,名亮,字孔明,号卧龙先生;三国时期 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被称为“ ”。
A.蜀汉 B.曹魏 C.古今第一贤臣D.古今第一贤相
3.本文作者蒲松龄,字 ,号 ,世称 。淄川人, 代文学家。用二十年时间写成《 》,这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
变式训练
变式1.
4.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文段选自《 》,又称《 》,是 代表著作,是 (朝代)秦国相 集合门客共同编写而成。全书共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
变式2.
5.下列文学常识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诫子书》选自《诸葛亮集》。诸葛亮,字卧龙,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
B.蒲松龄,字留仙,清代文学家,著有文言小说集《聊斋志异》,世称聊斋先生。
C.伊索,古希腊作家。《伊索寓言》是经后人加工,以诗或散文的形式集结而成的。
D.《列子》,旧题为列御寇著。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
重点
知识点2 语词现象
(1)通假字
篇目 句子 字 释义
《狼》 止有剩骨 止 同“只”,只有
《杞人忧天》 其人舍然大喜 舍 同“释”,解除、消除。
(2)一词多义
篇目 字词 句子 释义
《诫子书》 学 夫学须静也 动词,学习
非志无以成学 名词,学业
以 静以修身 介词,表目的
非宁静无以致远 介词,用来
志 非淡泊无以明志 远大志向
非志无以成学 名词活用为动词,立志
《狼》 止 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动词,停止
止有剩骨 副词,仅、只
敌 恐前后受其敌 动词,攻击
盖以诱敌 名词,敌人
意 意暇甚 名词,神情、态度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动词,打算、意图
前 恐前后受其敌 名词,前面
狼不敢前 动词,向前
以 投以骨 介词,把
以刀劈狼首 介词,用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连词,表目的,可译为“来”
其 恐前后受其敌 代词,指狼
场主积薪其中 代词,指打麦场
屠乃奔倚其下 代词,指柴草堆
其一犬坐于前 代词,指狼,可译为“其中”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代词,指屠户
乃 屠乃奔倚其下 副词,于是,就
乃悟前狼假寐 副词,才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久之 助词,补充音节,无实义
又数刀毙之 代词,它,指狼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助词,“的”
《穿井得一人》 闻 有闻而传之者 听到
闻之于宋君 使……听见
若 求闻之若此 像
不若无闻也。 及,比得上
及 及其家穿井 待,等到。
将复何及 来得及。
之 宋之丁氏 结构助词,的。
国人道之 代词,指“穿井得一人”这件事。
其 及其家穿井 代词,他
其一犬坐于前 代词,其中的
《杞人忧天》 之 得一人之使 助词,的
有闻而传之者 代词,这话
闻之于宋君 代词,这件事
因往晓之 代词,他
其 及其家穿井 代词,他的
其人曰 代词,那
奈何忧其坏 代词,它
(3)词类活用
篇目 句子 字 释义
《诫子书》 非学无以广才 广 形容词用作动词,增长。
非志无以成学 成 使动用法,使……有成就。
多不接世 多 形容词用作名词,多数人
非宁静无以致远 远 形容词用作名词,高远的目标。
《狼》 狼不敢前 前 名词作动词,上前。
恐前后受其敌 敌 名词作动词,胁迫、攻击
一狼洞其中 洞 名词用为动词,挖洞。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隧 名词用作状语,从通道。
止增笑耳 笑 动词用作名词,笑料。
《穿井得一人》 闻之于宋君 闻 使……听见(动词的使动用法)。
《杞人忧天》 因往晓之 晓 使动用法,使。。。。。。明白
(4)古今异义
篇目 句子 字词 古义 今义
《诫子书》 静以修身 静 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安静。
淫慢不能励精 慢 懈怠。 速度低。
险躁则不能治性 险 轻薄。 遭到不幸或发生灾难的可能。
《狼》 一狼径去 去 离开 到某地方
一狼仍从 从 跟从 介词,常引出时间、地点
弛担持刀 弛 解除,卸下 松弛
屠暴起 暴 突然 凶狠,残暴
屠自后断其股 股 大腿 事物的分支或一部分
盖以诱敌 盖 表示推测,大概原来是 遮蔽、覆盖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几何 多少。 几何学的简称
止增笑耳 耳 出现在句尾时,通常解释为“罢了” 耳朵
《穿井得一人》 穿井得一人 穿 挖掘、开凿 破、透
国人道之 国 国都;讲述 国家;道理
《杞人忧天》 因往晓之 晓 告知,开导 天刚亮的时候,知道
天,积气耳 耳 罢了 耳朵
亦不能有所中伤 伤 伤害 诬蔑别人使受损害。
若屈伸呼吸 若 人称代词,你 好像,如果。
(5)特殊句式
篇目 句子 特殊句式 解释
《诫子书》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判断句 “也”表判断。
《狼》 顾野有麦场 省略句 省略主语“屠”,可补充为“屠顾野有麦场”。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省略主语“屠”,可补充为“屠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投以骨 省略了“投”的宾语“之”,代狼,可补充为“投之以骨”。
一狼仍从 省略宾语“之”,可补充为“一狼仍从之”。
投以骨 倒装句 状语后置,“以骨”是“投”的状语,正常语序为“以骨投”
《穿井得一人》 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判断句 “……也”,表判断。
告人曰。 省略句 省略主语,应为“(丁氏)告人曰”
常一人居外 省略介词“于”,可补充为“常一人居(于)外”。
闻之于宋君 倒装句 状语后置,应为“于宋君闻之”
问之于丁氏 状语后置,应为“于丁氏问之”
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状语后置,应为“非于井中得一人
精选例题
例1.
6.一词多义
(1)止:
止有剩骨
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
(2)敌:
恐前后受其敌
盖以诱敌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前:
狼不敢前
其一犬坐于前
(4)意:
意暇甚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意与日去(《诫子书》)
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亭记》)
任意东西(《与朱元思书》)
略无慕艳意(《送东阳马生序》)
例2.
7.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今异义。
(1)一狼径去
古义:
今义:
(2)盖以诱敌
古义:
今义:
(3)止增笑耳
古义:
今义:
例3.
8.词类活用
(1)形容词作动词
非学无以广才
原意为:宽阔,广大,在句中的意思为:
(2)形容词作名词
非宁静无以致远
原意为:远大,在句中的意思为:
例4.
9.词类活用
动词的使动用法
闻之于宋君
原意为:听到,在句中的意思为:
例5.
10.一词多义
(1)成
①非志无以成学 成:
②遂成枯落 成:
③急于求成 成:
(2)行
①三人行 行:
②夫君子之行 行:
例6.
11.古今异义
(1)非宁静无以致远
古义:
今义:安静,平静
(2)非志无以成学
古义:
今义:做好,做完
(3)年与时驰
古义:
今义:奔跑,快跑
(4)意与日去
古义:
今义:和
例7.
12.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
①其一犬坐于前
原意为:狗,在句中的意思为:
②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原意为:通道,在句中的意思为:
(2)名词作动词
一狼洞其中
原意为:洞穴,在句中的意思为:
变式训练
变式1.
13.请解释下面的加点字,将表格补充完整。
文言现象 原文例句 解释加点字
重点实词 年与时驰 (1)
古今异义 险躁则不能治性 (2)
一词多义 夫学须静也 (3)
非志无以成学 (4)
变式2
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表格。
【甲】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乙】
周穆王大征西戎,西戎献锟铻之剑,火浣①之布。其剑长尺有八寸,炼钢赤刃,用之切玉如切泥焉。火浣之布,浣之必投于火;布则火色垢则布色出火而振之皓然疑乎雪。皇子曰:“无此物,传之者妄。”萧叔②曰:“皇子果于自信③,果于诬理哉!”
(选自《列子·汤问》,有删改)
【注释】①浣:洗涤。②萧叔:一个很有见识的大臣。③果于自信:过于自信。
【丙】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参考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下列加点词。
文言语句 方法借鉴 字词释义
其一犬坐于前 语境推断法 词类活用 (1)
闻之于宋君 (2)
身亡所寄 通假字 (3)
其人舍然大喜 (4)
奈何忧崩坠乎? 一词多义 (5)
奈地坏何? (6)
其剑长尺有八寸 课内迁移法: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7)
周穆王大征西戎 字典查询法:①证验,证明;②表露出来的迹象,现象;③征伐,征讨。 (8) (填文字)
难点
知识点3 主题思想
精选例题
15.理解并分析《诫子书》主题思想
16.理解并分析《狼》主题思想理解
17.理解并分析《穿井得一人》主题思想理解
18.理解并分析《杞人忧天》主题思想理解
变式训练
变式1.
19.《诫子书》一文中,诸葛亮通过这封家书告诉儿子要以(1) 养德,以静求学,以(2) 广才。(各填一字)《谕子》一文中,彭玉麟认为勤朴之根源是(3) 。
读价值
变式2.
20.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狼》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乙】
乾道七年,缙云①陈由义自闽入广省其父。过潮阳,见土人②言:“比岁③惠州太守挈家从福州赴官,道出于此。此地多野象,数百为群。方秋成之际,乡民畏其蹂食禾稻,张设陷阱于田间,使不可犯。象不得食,甚忿怒,遂举群合围惠忠守于中,阅半日不解。惠之衙卒一二百人,相视无所施力。太守家人窘惧,至有惊死者。保伍悟象意,亟率众负稻谷,积于四旁。象望见犹不顾,俟所积满欲,始解围往食之,其祸乃脱。”盖象以计取食,故攻其所必救。庞然异类,有智如此,然为潮之害,端④不在鳄鱼下也。
(选自南宋·洪迈《夷坚丁志》,有删改)
问:【甲】【乙】两文虽都写到“禽兽之变诈”,但主旨不同,请简要阐述。
变式3.
21.善于学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你从《穿井得一人》和《杞人忧天》中得到了什么启示?备战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七上4-6单元期末高分重难点知识导航与剖析参考答案详解版
1.书信
【详解】本题考查文化常识。
“书”字在文言文中即为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诫子书》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家书。文章阐述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从文中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此书中。全文语言清新雅致,说理平易近人,作者运用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非常深切,使这封家书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并入选中国义务教育语文教材。
2. A D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积累。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琅琊阳都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发明家、文学家。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被称为“古今第一贤相”。故选A、D。
3. 留仙 柳泉居士 聊斋先生 清 聊斋志异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蒲松龄,字留仙,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现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清代文学家,出生于一个逐渐败落的中小地主兼商人家庭。19岁应童子试,接连考取县、府、道三个第一,名震一时。补博士弟子员。以后屡试不第,直至71岁时才成岁贡生。为生活所迫,他除了应同邑人宝应县知县孙蕙之请,为其做幕宾数年之外,主要是在本县西铺村毕际友家做塾师,舌耕笔耘。他用二十年时间创作出著名的文言文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除《聊斋志异》(包括崂山道士、小青、画皮等)外,蒲松龄还有大量诗文、戏剧、俚曲以及有关农业、医药方面的著述存世。
4. 吕氏春秋; 吕览 先秦杂家; 战国末 吕不韦
【详解】根据平时记忆答题,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
5.A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积累。
A.诸葛亮,字孔明,“卧龙”是他的号,这里“字卧龙”表述不正确;
故选A。
6. 仅,只; 停止; 制止 攻击; 敌人; 匹敌、相当 前进; 前面 神情、态度; 想要; 意志; 意趣,情趣; 随意; 意思
【详解】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1)止有剩骨:只有剩下的骨头。止,仅,只。
后狼止而前狼又至:后面的狼停下来,前面的狼又到了。止,停止。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河湾上的智叟笑着制止他说。止,制止。
(2)恐前后受其敌:害怕前后都受到狼的攻击。故,攻击。
盖以诱敌:原来是用来诱惑敌人。敌,敌人。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在国外没有地位实力相等的国家和外来的忧患的。故,匹敌,相当。
(3)狼不敢前:狼不敢前进。前,前进。
其一犬坐于前:其中一只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前,前面。
(4)意暇甚:神情很悠闲。意,神情、态度。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想要从后面钻洞进去来攻击屠户的后面。意,想要。
意与日去:意志随着时光消逝。意,意志。
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的情趣不在酒里。意,意趣、情趣。
任意东西:一会儿向东,一会儿向西。意,随意。
略无慕艳意:一点也没有羡慕的意思。意,意思。
7. 离开 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跟“来”相对) 表示推测,相当于“大概”。一说承接上文,表示原因、理由 器物上部有遮蔽作用的东西 罢了 耳朵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实词的古今异义。
(1)句意: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去”的古义是“离开”,今义是“与‘来’相对”;
(2)句意:原来是用来诱惑敌人。“去”的古义是“表示推测,大概、原来是”,今义是“器物上部有遮蔽作用的东西”;
(3)句意:只是增加笑料罢了。“耳”的古义是“罢了”,今义是“耳朵”;
8. 增长 远大目标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理解。
(1)句意:如果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广:形容词作动词,增长。
(2)句意: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远:形容词作名词,远大目标。
9.使听到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理解。
句意:这件事被宋君听到了。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到。
10. 成就 成为,变成 成功 行走 德行,品行
【详解】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1)成
①句意: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成:成就。
②句意:最终(像黄叶一样)枯老衰落。成:成为,变成。
③句意:急着要取得成功。成:成功。
(2)行
①句意:多人同行。行:行走。
②句意:品德高尚的人。行:德行,品行。
11. 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达成,成就 疾行,指迅速逝去 跟随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词语古今异义的理解。
(1)句意: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宁静”古义: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2)句意: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成”古义:达成,成就。
(3)句意:年华随时光而飞驰。“驰”古义:疾行,指迅速逝去。
(4)句意:意志随岁月而流逝。“与”古义:跟随。
12. 像狗似的 从通道 挖洞
【详解】本题考查词类活用。
(1)①句意:其中一只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狗,名词作状语,像狗拟人。
②句意:打算从洞中钻过去从后面攻击屠户。隧,名词作状语,从通道。
(2)句意:一只狼在其中打洞。洞,名词作动词,挖洞。
13.(1)疾行,指迅速逝去。(2)轻薄(3)学习(4)学问、学业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字词。
(1)句意:年华随同时光飞快逝去。驰:疾行,指迅速逝去;
(2)句意: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险:轻薄;
(3)句意:学习必须静心专一。学:学习;
(4)句意: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业上获得成就。学:学问、学业。
14.(1)像狗似的(2)使……听说(3)通“无”,没有(4)通“释”,解除,消除(5)为什么(6)怎么办(7)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8)征伐、征讨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
(1)根据语境推断:“犬”,常理解为“狗”。根据语境推断:这里描写的是狼的坐姿,像狗一样;据此推测“其一犬坐于前”中的“犬”是名词作状语,理解为“像狗一样”。“其一犬坐于前”句意: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
(2)根据语境推断:“闻”,常理解为“听说”。根据语境推断:这里写这件事让宋君听说了;据此推测“闻之于宋君”中的“闻”是动词的使动用法,理解为“使……听说”。“闻之于宋君”句意:这件事传到宋国国君的耳朵里。
(3)通假字:句意:自身失去依存的地方。根据通假字的方法,“亡”通“无”,意思是没有;
(4)通假字:句意:于是那人释然而开心。根据通假字的方法,“舍”,同“释”,解除,消除。
(5)一词多义:句意:干吗要担心它崩溃吗?根据一词多义的方法,“奈何”意思是为什么。
(6)一词多义:句意:地塌了怎么办呢?根据一词多义的方法,“奈……何”意思是怎么办。
(7)课内迁移法:“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意思是“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据此可知“其剑长尺有八寸”中的“有”理解为“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其剑长尺有八寸”句意:那把剑的长度是一尺八寸。
(8)根据查阅词典法确定选“征伐,征讨”。“周穆王大征西戎”译为:周穆王大举征伐西戎。
【点睛】参考译文:
【甲】宋国的一户姓丁的人家,家中没有井,需要到外面打水浇地,经常派一人在外面专管打水。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丁氏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了一个人。”有人听了就去传播:“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居住在国都中的人都在谈论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了这件事。宋国国君派人向丁氏询问情况,丁氏回答说:“多得到一个人的劳力,不是在井内挖到了一个人。”像这样得到的消息,还不如不知道。
【乙】周穆王大举征讨西戎,西戎献来锟铻的宝剑和火布。那剑长一尺八寸,炼钢而成,剑刃鲜红,用来切割美玉就像切泥巴一样。火布,若要洗涤必须放入火中;布被火烧的时候是火色,而污垢被去除则恢复原色,拿出火振动一下就洁白得像雪一样。皇子说:“这东西不存在,传述这事的人是妄言。”萧叔说:“皇子过于自信,是在无理取闹啊!”
【丙】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崩塌,地会陷落,自己无处身容,以至于整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
另外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担心而担心的人,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一个地方没有气的。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怎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
那个人说:“天如果真的是气体,那日月星辰不就会掉下来了吗?”
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气体积聚的东西中那些能发光的,即使掉下来,也不会有什么伤害。”
那个人又说:“地陷下去怎么办?”
开导他的人说:“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四处,没有一个地方是没有土块的。 你踩踏行走,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心地会陷下去呢?”
那个杞国人消除疑虑,非常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消除疑虑,非常高兴。
15.本文作者主要是从修养和学习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论述的,并把“静”与“躁”进行对比,告诫儿子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表达他希望后代志存高远、珍惜时间、学有所成的愿望。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章主题。
《诫子书》是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写给儿子的一封信。从内容来看,“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在信中分别提到人生的价值在于修身和治学,“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把“静”与“躁”进行对比,他提倡戒骄戒躁,强调态度端正、志存高远的重要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写他提醒儿子要珍惜时间、勤勉学习、努力提升道德修养。同时,“俭以养德”写诸葛亮强调节俭持家,劝诫儿子要保持简朴的生活作风。这些思想不仅影响了诸葛瞻,也影响了后世无数读者,对于个人修养和家族传承具有指导意义。
16.通过屠夫遇狼、惧狼、御狼、杀狼的经过,揭露了狼的贪婪凶狠、狡诈阴险的本性,赞扬了屠夫的机智勇敢、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详解】本题考查主题理解。
《狼》是清代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一篇短篇小说。讲述了一个屠夫傍晚回家途中遇两狼,屠夫起初害怕并投骨给狼,但狼贪得无厌仍紧追不舍。屠夫无奈之下依靠柴草堆与狼对峙,后趁狼假寐时奋起杀狼,却发现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后打洞意图偷袭,最终屠夫识破并杀死这只狼。
小说通过屠夫与狼的这场惊心动魄的斗争,深刻地揭露了狼的贪婪、凶狠和狡诈阴险的本性。同时,高度赞扬了屠夫在面对恶势力时,从最初的恐惧到逐渐镇定,最终机智勇敢地与狼斗争并取得胜利的过程,体现出对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精神的肯定,也启示人们面对像狼一样的邪恶势力,不能心存侥幸、妥协退让,而应勇敢无畏地与之抗争。
17.通过写丁家人打井节省了一个劳力引发流言,最后流言被破除的故事,告诉人们对于传闻不要轻信、轻传,一定要多方查证,弄清真相。
【导语】《穿井得一人》通过丁家打井的寓言故事,深刻揭示了以讹传讹的危害,强调了信息的准确性和谣言止于智者的重要性。它提醒我们在面对传言时,要保持理性,通过调查核实来辨别真伪,避免被不实信息所误导。同时,也启示我们要珍惜和尊重信息的真实性,避免制造和传播谣言。
【详解】本题考查主题思想理解。
故事中的“穿井得一人”被误解为从井里挖出一个人,这种误解迅速传播,造成了广泛的误解和恐慌。这反映了以讹传讹的危害,即不实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可能被不断放大和扭曲,导致严重的后果。结合“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可知,宋国国君在面对这一传言时,没有轻信,而是派人去核实真相。这体现了在面对传言时,不要轻信、轻传,应该保持理性,通过调查核实来辨别真伪。
【点睛】参考译文:
宋国有家姓丁的人,家里没有水井,需到外面打水浇田,经常要派一个人住在外面。等到他家打了一口井(之后),(便)告诉别人说:“我家打井得到了一个人。”有人听了这话就传出去说:“丁家打井打出了一个人。”居住在国都中的人都在谈论这件事,向宋国国君报告了这件事。宋国国君派人向丁家人问这件事,丁家人回答说:“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在井里挖出一个人啊。”听到像这样的传闻,还不如没听到。
18.通过写杞人担心天地崩坠,身无所寄,以至于寝食难安,以及有个人对他进行开导的故事,告诉人们不要为没有必要或毫无根据的事情担忧。
【详解】本题考查主题思想。
《杞人忧天》是一则中国古代寓言,讲述了一个杞国的人因担心天会塌下来而每日忧心忡忡,甚至寝食难安,影响到正常生活,以及有个人对他进行开导的故事。这种担忧显然是无根据和不现实的,因此,寓言通过夸张的方式讽刺了这种无谓的忧虑。告诉人们要理智地看待现实,不要为没有必要或毫无根据的事情而担忧。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学到应该用理性去看待问题,不为幻想中的不幸所困扰,应当心胸宽广,轻装前行。
19. 俭 学 有恒
【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1)《诫子书》中“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意思是:以宁静专一来修养自己的身心,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由此可知:以“俭”养德;
(2)“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意思是:才干来自学习,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由此可知:以“学”广才;
(3)《谕子》一文中“勤与朴为余处世立身之道,有恒又为勤朴之根源”意思是:勤劳与朴素是我处世立身的准则,有恒心又是勤劳朴素的根源。由此可知:勤朴之根源是“有恒”。
20.甲文主要想表达“再狡猾的禽兽也斗不过人”(或“再狡猾的禽兽也不是人类的对手”)这一思想;乙文主要是表达潮州象祸害地方的程度丝毫不亚于鳄鱼,应引起重视。(意思对即可)。
【导语】【甲】文通过屠户杀狼的故事,以讽喻形式揭示“禽兽”虽有智谋,但其策略不过是徒增笑耳,表现了对兽类仿人机智的轻蔑。作者更在讽刺那些狡诈而不自量的人。【乙】文则借助大象智取稻谷,反映出自然界动物的本能与智慧,且警示了动物对人类的威胁。文章在描写动物智慧的同时,显示出对人类对自然威胁的警醒。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章主旨。
结合【甲】文“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可知,作者认为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本文通过叙述屠夫杀死贪婪、凶狠、狡诈的狼的故事,启示我们“再狡猾的禽兽也斗不过人”(或“再狡猾的禽兽也不是人类的对手”)这一思想;通过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不能对恶人存有幻想,妥协退让,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这样才能取得胜利。
结合【乙】文“盖象以计取食,故攻其所必救。庞然异类,有智如此,然为潮之害,端不在鳄鱼下也”可知,作者认为原来群象用计谋来获取食物,故意攻击人们必救的事情。这种高大的异类呀﹐竟然有如此的智慧﹐但对潮阳的为害﹐终究不在鳄鱼之下吧。据此可知,作者通过写野象群围住太守获取食物的故事,说明大象这样聪明的庞然大物给当地百姓造成的危害很大,丝毫不亚于鳄鱼,应引起重视。
【点睛】参考译文:
【 甲】一个屠户天晚回家,担子里的肉卖完了,只有剩下的骨头。路上遇到两只狼,紧跟着(屠户)走了很远。
屠夫害怕了,把骨头投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了,另一只狼仍然跟从。屠户又拿起一块骨头投给狼,后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停下了,可是先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又跟上来。骨头已经没有了,然而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屠户处境困迫,恐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看田野里有一个打麦场,场主人在那里堆积柴草,覆盖成小山一样。屠户于是跑过去倚靠在柴草堆下面,卸下担子拿起屠刀。两只狼都不敢上前,瞪眼朝着屠户。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离开,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时间长了,那只狼好像闭上眼睛,神情很悠闲。屠户突然跳起来,用刀劈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屠户正想走,转到柴草堆后面一看,只见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挖洞,想从通道进入来攻击他的背后。狼的身子已经进入一半,只有屁股和尾巴露在外面。屠户从后面砍断了狼的大腿,也杀死了它。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方的。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乙】乾道七年,缙云人陈由义从福建去广东探望父亲。路过潮阳,当地人说:“近年惠州太守带着家眷从福州赴任,路过此地。这里有很多野象﹐以数百为单位聚成一群。当秋收的时候,村民怕野象祸害庄稼,就在田边挖了深沟,使得野象不能接近禾稻。象群吃不到东西,非常愤怒,就把太守一家包围起来,半天也不离开。太守的随从有一二百人,互相对望但无能为力。太守的家人非常恐惧﹐甚至有惊死的。当地的里正明白了野象的意思,就领着大家背稻谷堆在包围圈外面,大象看到后,还是不撤离。直到堆了好多,才过去吃,太守一行人才得以逃脱。”原来群象用计谋来获取食物,故意攻击人们必救的事情。这种高大的异类呀﹐竟然有如此的智慧﹐但对潮阳的为害﹐终究不在鳄鱼之下吧。
21.①从《穿井得一人》得到启示:不要轻易相信传闻,要实事求是,尤其不能“以讹传讹”。
②从《杞人忧天》得到启示:不要去忧虑那些不切实际的事物,要对事物有充分的认识和了解。
【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概括能力。
(1)《穿井得一人》讲述了一个人家打井得到了一个人的错误传言,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轻信谣言,要通过实际的观察和了解来获取真实的信息。告诉人们不要听到什么传闻之后就外传,要动脑筋想一想是否合乎情理,不要人云亦云,听到风就是雨,导致以讹传讹。
(2)《杞人忧天》讲了一个杞国人头顶蓝天,却整天担心蓝天会崩塌下来;脚踏大地,却成天会害怕大地会陷落下去的故事。借此讽刺了那些缺乏根据而产生不必要忧虑、患得患失、自寻烦恼的人,为不必要的事情而忧愁,自己解决不了问题,只会徒增烦恼。不要过度忧虑和担心,要对事物有充分的认识和了解,要用理性的思维来分析问题,避免不必要的恐慌和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