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七上4-6单元期末高分重难点精选试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备战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七上4-6单元期末高分重难点精选试题(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9.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18 16:05:35

文档简介

备战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七上4-6单元期末高分重难点精选试题学生版
内容范围:七上4-6单元
一、名句名篇默写
1.根据要求默写。
(1)诸葛亮在《诫子书》中主要阐述的观点是: , 。
(2)《诫子书》中常被人们用来表明“志当存高远”的句子是: , 。
(3)《诫子书》中阐述“学、才、志”关系的句子是: , 。
(4)《诫子书》中阐释过度享乐和急躁会对人修身养性产生不利影响的句子是: , 。
2.填空。
(1)表现前狼假寐神态的句子是: , 。
(2)表现狼贪婪的句子是: , 。 , 。
(3)表现后狼离开的真实目的的句子是: 。
二、课内文言文阅读
【甲】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学而》)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
【乙】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节选自诸葛亮(《诫子书》)
3.请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1)吾日三省吾身 日:
(2)为人谋而不忠乎 忠:
(3)曲肱而枕之 肱:
(4)非淡泊无以明志 明:
(5)意与日去 意:
4.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2)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5.用“/”给下面的句子标出朗读停顿。
静 以 修 身,俭 以 养 德。
6.【甲】【乙】两文都说到了哪两方面的内容?两文认为提高自身修养的方式有什么不同?
阅读下面两则短文,完成小题。
【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陈太丘与友期行》)
【乙】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节选自《狼》)
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太丘舍去 ( ) (2)下车引之( )
(3)目似瞑,意暇甚 ( ) (4)狼亦黠矣( )
8.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元方时年七岁 ②学而时习之
B.①下车引之 ②久之
C.①其一犬坐于前 ②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D.①而顷刻两毙 ②学而不思则罔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2)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0.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中元方两次尊称友人为“君”,可以推测元方具有良好的家庭教养。
B.乙文描述了屠夫从惧狼到杀狼的全过程,启示我们面对像狼一样的邪恶势力,只有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C.甲乙两文都注重了对人物的描写,甲文主要运用了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乙文主要运用了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
D.《世说新语》是南朝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聊斋志异》是清代文学家蒲松龄的文言小说集。
11.甲文中的元方和乙文中的屠夫都在故事中展现出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品质,请任选一人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三、课内外对比阅读
【甲】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穿井得一人》)
【乙】庞葱与太子质于部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庞葱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大王察之矣!”王曰:“寡人自为知。”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
(选自《战国策·魏策二》)
12.下列加点字的意义理解有错的一组是( )
A.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 质:做人质
B.及其家穿井 及:待,等到
C.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 去:到,往
D.后太子罢质 罢:结束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与例句中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夫市之无虎明矣
A.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狼》) B.有闻而传之者(《穿井得一人》)
C.夫君子之行(《诫子书》) D.久之,目似瞑(《狼》)
14.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甲文告诉我们,传言不要轻信,要实事求是,不能以讹传讹,凡事要经过调查研究才能确定真相。
B.甲文中宋君派人向丁家询问“穿井得一人”这件事,是因为宋君也想挖出一个人来。
C.乙文中魏王听信“三人成虎”的传言,可见他缺乏主见,立场不坚定,缺乏智慧与清醒的头脑。
D.甲、乙两文都运用语言描写,通过对话推动情节的发展,写出了谣言产生的过程,并突出了人物性格。
15.翻译下列句子。
(1)饭疏食,饮水,曲肽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论语·述而》)
(2)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诫子书》)
(3)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列子》)
【乙】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1),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2)之,其父曰:“此何遽(3)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淮南子·人间训》)
注:(1)善术者:精通术数的人。术,术数,推测吉凶祸福的法术,如看相,占卜,算命等。(2)吊:对其不幸表示安慰。(3)何遽(jù):怎么就,表示反问。
16.解释下列加点词。
(1)马无故亡而入胡 亡:
(2)奈何忧崩坠乎 奈何: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因往晓之 B.堕而折其髀/人不知而不愠
C.其人舍然大喜/公欣然曰 D.若屈伸呼吸/未若柳絮因风起
1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天,积气耳,亡处亡气。
(2)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19.【甲】【乙】两文都是 (体裁),【甲】文用“杞人忧天”这个成语来讽刺徒然自扰的庸人;【乙】文通过一个极富戏剧性的故事,揭示了 的道理。两篇短文还让我们明白,要及时调整心态,保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四、课外文言文阅读
童趣
[清]沈复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①。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②云端,为之怡然③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④一癞虾蟆⑤,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注释】①项为之强:项,颈,脖颈。强,同“僵”,僵硬的意思。②唳(lì):鸟鸣。③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④盖:承接上文,表示原因。这里有“原来是”的意思。⑤虾(há)蟆:蟾蜍的通称。虾蟆,现写作“蛤蟆”。
20.选择选文中的一个场景,按照表格内的提示,设计插图。
插图名称 画面简介 插图色彩 (为你的插图选择主色调,并简述理由)
(1) (2) (3)
21.假如《朝花夕拾》中的大人们看到《童趣》中“我”的行为,会有怎样的反应呢?请选择其中一个人物进行分析。
A.寿镜吾 B.衍太太 C.父亲 D.阿长
阅读下面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饮马长城窟行》(节选)
乐府诗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①鲤鱼,中有尺素书。
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
上言加餐食,下言长相忆。
【注释】①烹:煮。假鱼本不能煮,人为了造语生动故意将打开书函说成烹鱼。
[乙]
训子书
[明]徐媛
儿年几弱冠,懦怯无为,于世情毫不谙练①,深为尔忧之。男子昂藏②六尺于二仪间,不奋发雄飞而挺两翼,日淹岁月,逸居无教,与鸟兽何异?将来奈何为人?慎勿令亲者怜而恶者快!兢兢业业,无怠夙夜,临事须外明于理而内决于心。钻燧取火,可以续朝阳;挥翮③之风,可以继屏翳④。物固有小而益大,人岂无全用哉?
习业当凝神伫思,戢⑤足纳心。应事以精不畏不成形造物以神不患不为器。能尽我道而听天命,庶不愧于父母妻子□。循此则终身不堕沦落,尚勉之励之,以我言为箴,勿愦愦⑥于衷,勿朦朦于志。
【注释】①谙练:熟习;熟练;有经验②昂藏:气度不凡的样子。③翮:hé,指鸟的翅膀。④屏翳:古代传说中掌管风雨的神。⑤戢:jí,停止。⑥愦愦,kuì kuì,昏庸糊涂。
22.参照阅读方法,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文中字词 阅读方法 释义
训子书 课内迁移法:《诫子书》 (1)
与鸟兽何异 勾连成语法:大同小异 (2)
人岂无全用哉 语境推测法 (3)
不患不为器 查阅字典法:①祸患;灾难②忧虑;③病 (4) (填序号)
23.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三处)
应事以精不畏不成形造物以神不患不为器。
24.给文中方框处选一个恰当的语气词,并说明理由。
A.耶 B.矣
选______,理由:__________
25.根据语境完成填空。
:《饮马长城窟行》诗中,(1)“ ” “ ”两个词巧妙地指代了书信,真有意思。
:“长跪”这个动作,我读出了收信人对这封书信的(2) 。
:可见,读古诗文要关注重点词、关键句,如我们学过的《诫子书》中(3)“ , ”一句用双重否定的形式,来劝勉孩子明确志向、静心学习。
:我觉得品标点符号也很重要。如《训子书》第一段连用两个问号,告诫儿子要(4) 。
:嗯,通过比较,可以发现“训子”“诫子”之类的家书,在表达对孩子的深情厚望时,语气都比较(5) 。备战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七上4-6单元期末高分重难点精选试题参考答案详解版
1. 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 非学无以广才 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 险躁则不能治性
【详解】理解型默写题一般都在题干中给出明确要求,这种题目是对平时阅读背诵能力的巧妙检测。理解型默写题比直接型默写题难度要稍大一些,但答案一般具有唯一性。学生不仅要识记默写的内容,还要对课文有较好的感知能力,要在对原文内容理解的基础上根据题干要求作答。通常情况下,只要熟悉原文,理解其含意和作用,就不难写出对应的内容。注意“俭、淡泊、致、淫、励、躁”的书写。
2. 目似瞑 意暇甚 一狼得骨止 一狼仍从 复投之 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名句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文言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文言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的“瞑、暇、止、仍、从、至、隧”等字容易写错。
3. 每天 竭尽自己的心力 胳膊 明确、坚定 意志 4.(1)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向却不可改变。
(2)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5.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6.两文都说到了学习和品德修养两方面内容。
不同点:甲文强调通过不断学习和自我反省来提高自身修养;乙文强调通过静和俭以及明确志向、避免放纵懈怠和轻薄浮躁来提高自身修养。
【导语】《甲》与《乙》两段文字分别出自《论语》和诸葛亮《诫子书》,探讨人生修养和处世态度。《甲》展示孔子及弟子们的为人原则,强调学习、交友、知足和坚定志向。《乙》则从静修和简朴入手,强调心境的宁静与志向坚定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两者皆倡导通过内在精神修持以达成人生目标,但《甲》更侧重社交与处境的乐趣,《乙》注重内心的淡泊宁静与学问积累。
3.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日:每天。
(2)句意: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忠:竭尽自己的心力。
(3)句意:弯着胳膊做枕头。肱:胳膊。
(4)句意: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明:明确、坚定。
(5)句意:意志随岁月而丧失。意:意志。
4.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1)三军:指军队;夺:改变;匹夫:指平民中的男子,这里泛指平民百姓;
(2)淫慢:放纵懈怠;励精:振奋精神;险躁:轻薄浮躁;治性:修养性情。
5.本题考查断句。
句意: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两句中的“以”均是连词,表目的,“修身”“养德”分别是“静”“俭”的目的;
故断为: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6.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
相同点:
学习方面:联系甲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可知,这里体现对老师传授知识要及时学习巩固的观念,属于学习方面的观点。
联系乙文“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可知,这里着重阐述学习需要安静的环境、学习能增长才干、志向对学习成就的重要性等观点,明确指出学习对于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品德修养:联系甲文“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可知,这里体现了通过自我反省来提升品德修养,强调了个人品德修养。
联系乙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可知,这里直接点明通过宁静和节俭的方式来修养品德,体现了对品德修养的要求。
不同点:
甲:联系“吾日三省吾身”可知,这里强调自我反思的重要性;联系“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可知,这里通过赞美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引导人们向颜回学习,以达到提高自身修养的目的,强调以贤为榜样;联系“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可知,这里体现了对志向的坚守,表明个人意志坚定,不轻易被外界因素干扰,强调了坚守志向的重要性。
乙:联系“静以修身”“夫学须静也”可知,内心的安静是修身和学习的基础,这里强调通过内心的宁静来提高自身修养;联系“俭以养德”可知,表明通过节俭的生活方式可以来培养品德;联系“非志无以成学”与“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可知,这里突出志向对学习和修养的激励作用,也从反面告诫人们要避免放纵懈怠和轻薄浮躁,以此来保证良好的修养状态,说明志向激励与避免不良习性有助于提高自身修养。
【点睛】参考译文:
【甲】
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有才德的人吗?学习并且按时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有才德的人吗?”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进行自我反省: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孔子说:“我整天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自得其乐。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我来说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样。”
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向却是不能改变的。”
【乙】有道德修养的人,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品德。不内心恬淡,不慕名利就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勤奋学习。如果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放纵懈怠,就无法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岁月而丧失。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困守在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又怎么来得及?
7. 离开。 拉,牵拉。 从容,悠闲。 狡猾。 8.D 9.(1)友人便生气地说:“真不是人啊!和我约定同行,却丢下我走了。”
(2)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10.C 11.示例:①元方从“无信”“无礼”两方面驳斥友人,我们从他身上学习到勇敢正直、讲诚信、落落大方等美好品质。②屠夫从惧狼、御狼到杀狼,我们从他身上学习到勇敢面对困难,做事要机智、果断等精神品质。
【导语】文本通过甲乙两文的对比,展现了古人的道德观和机智。甲文中陈太丘不失信约,展示了信用和礼仪的重要性,尤其元方以稚龄反讽友人的无信和无礼,体现出良好的家教和道德感。乙文《狼》则通过屠夫击败狡猾的狼,揭示了面对狡诈时应保持警惕和果敢的态度,强调了智慧和勇气。两文皆在有限的篇幅中通过生动的情节和对话传递出值得当今社会借鉴的价值观念。
7.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理解。
(1)句意: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去:离开。
(2)句意: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引:拉,牵拉。
(3)句意:(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暇:从容,悠闲。
(4)句意:狼也太狡猾了。黠:狡猾。
8.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当时/按时;
B.代词,指代元方/音节助词,无实义;
C.其中/代词,代指屠户;
D.都是连词,表转折,但,但是;
故选D。
9.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注意重点字词:
(1)怒:生气,发怒;期:约定;委:舍弃,丢下;去,离开。
(2)变诈:巧变诡诈;几何:多少,意思是能有多少;止:同 “只”,只是;耳:罢了。
10.本题考查内容理解辨析。
C.“乙文主要运用了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有误,乙文主要运用了动作描写。如“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但并未运用人物神态描写,“目似瞑,意暇甚”只是对动物的神态描写;
故选C。
11.本题考查感悟启示。首先要明确元方和屠夫各自展现的精神品质。对于元方,重点在他面对友人无礼时据理力争,维护父亲尊严,体现出聪慧、懂礼的品质。从他的语言描写入手分析即可。对于屠夫,关键是他面对狡猾的狼时,能从惧狼到果断杀狼,展现出勇敢、机智的一面,结合他的动作描写等内容分析。然后根据题目要求,任选一人,结合具体内容详细阐述其值得学习的精神品质。
示例一:在《陈太丘与友期行》中,元方面对友人的迟到和无理指责,展现出了非凡的品质。当友人询问“尊君在不”时,元方礼貌回应“待君久不至,已去”。而当友人发怒指责“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时,元方没有怯懦,而是义正言辞地反驳。他指出“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这里的元方,在面对比自己年长的友人时,不卑不亢。以“信”和“礼”为依据,捍卫了父亲的尊严。他的勇敢正直体现在敢于指出友人的错误,没有因为对方是长辈就隐忍。讲诚信是因为他深知约定的重要性,以父亲遵守约定按时离开来反驳友人的失信。落落大方则表现在他与友人交流的整个过程中,应对自如,有理有据,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品德高尚的孩童形象。
示例二:在《狼》这篇文章中,屠夫一开始“惧狼”,这是正常的心理反应。但当他发现“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时,他没有被表象迷惑,而是敏锐地察觉到危险,“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之后,他又发现另一只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他没有慌乱,果断地“自后断其股,亦毙之”。屠夫在整个过程中,从最初的害怕,到后来的勇敢面对,他的这种转变体现了他能克服内心的恐惧,勇敢地去应对困难。而且他能识破狼的狡诈,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的行动,表现出了机智和果断,这些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点睛】参考译文:
【甲】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乙】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夫的前面。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夫突然跳起,用刀砍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屠夫刚想要走,转身看见柴草堆的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打算要钻洞进去,来攻击屠夫的后面。身子已经钻进去了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夫从狼的后面砍断了狼的大腿,也把狼杀死了。屠夫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这种方式来诱惑敌方。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
12.C 13.A 14.B 15.(1)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其中了。
(2)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依靠俭朴来培养品德。
(3)现在邯郸离大梁比市场离大梁远得多,而且议论我的人超过了三个人。
【导语】《穿井得一人》和《三人成虎》两则故事都揭示了传言和谣言的危害。甲文通过丁氏“穿井得一人”以讹传讹的故事,表达了对不实传言的讽刺,强调了实事求是的重要性。乙文则以庞葱劝谏魏王的情节,揭示了谣言成真的潜在危险以及对此的警示。两则故事通过细致的语言描写和生动的对话,刻画出了人物性格,也反映了人在面对传言时容易失去理智的普遍心理。
12.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理解。
C.句意:现在赵国国都邯郸离魏国国都大梁,比这里的街市远了许多。去:距离;
故选C。
13.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例句句意:街市上不会有老虎。之: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A.句意:可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户。而: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B.句意:有人听说了这件事,并传播开来。之:代词,代指宋家“穿井得一人”这件事;
C.句意:君子的行为操守。之:助词,的;
D.句意:过了一会儿,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之:音节助词,无实义;
故选A。
1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辨析。
B.甲文中宋君派人向丁家询问 “穿井得一人” 这件事,是因为他想弄清楚事情的真相,而不是因为他也想挖出一个人来。
故选B。
15.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注意重点字词:
(1)饭:名词活用为动词,意为“吃”;疏食指:粗粮;水:指冷水;曲肱:弯着胳膊;枕:名词活用为动词,意为“当枕头”。
(2)静:内心安静;以:凭借、依靠;修身:指修养身心;俭:指俭朴;养德:培养品德。
(3)去:意为距离;远于市: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于市远”,即比市场远;议:指议论;过:指超过。
【点睛】参考译文:
【甲】宋国有一户姓丁的人家,家里没有井,要到外面去浇田、打水,经常要有一个人在外面(专门做这件事)。等到家里挖了一口井之后,告诉别人说:“我家挖井得到了一个人。”有人听说了这件事,并传播开来说:“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国都里的人都在讲述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了这件事。宋国国君派人向丁家询问,丁家回答:“(家里打了井,不必再派人到外面打水)得到了一个人的劳力,并非在井中得到了一个人。”寻到的消息如此,还不如不知道。
【乙】魏国大臣庞葱,将要陪魏太子到赵国去作人质,庞葱对魏惠王说:“如果有一个人说街市上有老虎,大王会相信这件事吗?” 魏惠王说:“我不相信。” 庞葱说:“如果有两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会相信吗?” 魏惠王道:“我有些将信将疑了。” 庞葱又说:“如果有三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会相信吗?”魏王道:“我当然会相信了。”庞葱就说:“街市上不会有老虎,这是很明显的事,只因三个人说街上有老虎,好像真的有了老虎了。现在赵国国都邯郸离魏国国都大梁,比这里的街市远了许多,批评我的人又不止有三个。希望大王明辨啊。”魏王道:“我自然不会听信谗言。”于是庞葱告辞而去,而谗言很快传到魏王那里。后来庞葱回国,果然没有再见到魏王了。
16.(1)逃跑
(2)为何,为什么 17.C 18.(1)天啊,是聚集在一起的气体,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
(2)过了几个月,那匹马带着胡人的许多匹良马回来了。 19. 寓言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或者“在一定的条件下,好事和坏事是可以互相转换的。”或者“在一定的条件下,坏事可以变成好事,好事可以变成坏事。”)
【导语】甲乙两文都通过简短的故事揭示哲理。甲文的“杞人忧天”通过虚构的情节讽刺那些杞人忧天、无谓烦恼的人,指出不必要的忧虑往往没有实际意义。乙文则通过“塞翁失马”的故事,展现世事无常、祸福相依的道理,启示人们面对变故时要保持泰然处之的心态。两篇寓言都强调心理调整的重要,鼓励读者保持积极心态,理智看待生活中的波折与不安。
16.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马无缘无故跑到了胡人的住地。亡:逃跑。
(2)句意:干吗要担心它崩溃呢?奈何:为何,为什么。
17.本题考查一词多义。要根据具体的语境来分析辨别词义。
A.助词,的/代词,他;
B.连词,表顺承/连词,表转折;
C.相同,都是形容词后缀,……的样子;
D.代词,你/动词,比作;
故选C。
18.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重点词有:
(1)积气,聚积的气体;亡,没有。
(2)居,过了;其,他的;将,带着。
19.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
首先明确体裁,甲乙两文都是寓言。寓言是用比喻性的故事来寄托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的文学体裁。
乙文,“塞翁失马”中,边塞老人的马跑到胡人那里,人们慰问他时他认为未必是坏事。马带回胡马后人们祝贺,他又觉可能是祸。其子骑马摔断腿,人们慰问,他仍觉未必不好。后来胡人入侵,多数人战死,他儿子因腿瘸免战得以保全性命,阐述了祸与福的对立统一关系,揭示了“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或类似祸福相互依存、好事坏事相互转化等意思)的道理。
【点睛】参考译文:
【甲】
杞国有个人担心天地会崩塌,自身失去依存的地方,(于是)不吃不睡的了。
又有一个担心他因为那担心而出问题的人,因此就去劝他,说:“天啊,是聚集在一起的气体,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你身体曲伸和呼吸,一直在天中进行,干吗要担心它崩溃呢?”
那个人说:“天确实是聚集的气体,太阳、月亮、星星呢,它们就不会掉下来吗?”
劝导他的人说:“太阳、月亮、星星,也是气体中发光的气体,就算它们掉下来,也不可能伤到谁。”
那人说:“地塌了怎么办呢?”
劝导他的人说:“所谓地吗,就是很多土块聚集,它填充了四方所有的角落,它还往哪里塌土块啊。你走路跳跃,终日是在这地上进行,干吗还要担心地会塌呢?”
于是那人释然而开心,劝导他的人也释然而开心。
【乙】
有位擅长推测吉凶掌握术数的人居住在靠近边塞的地方,他们家的马无缘无故跑到了胡人的住地。人们都前来慰问他。那老人说:“这为何不会是一种福气?”过了几个月,那匹马带着胡人的良马回来了。人们都前来祝贺他们一家。那老人说:“这说不定就是一种灾祸呢?”算卦人的家中有很多好马,他的儿子喜欢骑马,结果从马上掉下来摔得大腿骨折。人们都前来慰问他。那老人说:“这为何不会是一种福气?”过了一年,胡人大举入侵边境一带,壮年男子都拿起弓箭去作战。靠近边境一带的人,绝大部分都死了。唯独这个人因为腿瘸的缘故免于征战,父子得以保全生命。
20. 示例一:观蚊成鹤示例二:鞭打虾蟆 示例一:画面的主体部分是一只只仙鹤在白云缭绕的天空轻盈地飞舞,鹤的下方是一个伸着脖子仰视的孩子。主画面边缘用云状框围绕,表示这是想象的内容,鹤的边上画一些小小的蚊子。示例二:画面的主体部分是一只体型夸张的癞蛤蟆,它呆滞地匍匐在草地上,它的旁边,一个孩子怒睁双眼,高举着小树枝,似乎在警告着癞蛤蟆:“叫你吃掉小虫子!看我怎么收拾你!” 示例一:我会选择蓝色作为主色调。天空的颜色是蓝色的,仙鹤、白云在蓝色的天空下显得更加美丽;蓝色给人一种静谧之感,有助于表现孩子神游想象世界的沉醉之态。示例二:我会选择灰色作为主色调。首先,蛤蟆的颜色不够鲜艳,土墙杂草的色彩也比较暗淡,用灰色比较贴近环境的颜色;其次,小孩兴致正浓时被蛤蟆打扰,心情必定不好,灰色有助于表现他不悦的心情。 21.示例一:A.寿镜吾。因为寿镜吾是一个方正、质朴又比较开明的先生,身份年龄决定了他不可能与“我”一起共赏童趣,开明的思想又决定了他不会干涉或呵斥“我”。所以,他可能会看一看,微微一笑,又坐回到他的椅子上,摇头晃脑地读他的“铁如意”去了。
示例二:B.衍太太。衍太太是一个阴险伪善、两面三刀的人。她总是背地里幸灾乐祸地观赏别家的孩子闹乱子,而在人面前却立即换上另一副爱护关心别人的面孔。所以,她可能会笑着说,“这孩子真可爱!”一转身就嗤笑两声:“傻子!”
示例三:C.父亲。父亲是个古板、严厉的人,他很难体会孩子的心理,否则就不会逼着鲁迅在看五猖会之前背诵《鉴略》了。所以父亲可能会皱皱眉头,严厉地咳两声,摇摇头走开了,嘴里还嘀咕着:“大好的时光,就不能好好读书嘛,唉,现在的孩子啊!”
示例四:D.阿长。阿长没什么文化,可她爱孩子,看似粗俗的她最能体会孩子的心理,就像在全家人都不理会鲁迅的请求时,而她却奇迹般地给小鲁迅买来“三哼经”一样,所以,阿长可能会拖着肥胖的身躯,一边陪着“我”看“美景”,一边道:“真好看!”
【解析】20.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和拓展运用。作答本题时需要仔细阅读选文,理解每个场景的具体内容和细节。比如“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这个场景,要明确其中的关键元素,如蚊子、烟雾、蚊帐等。然后,根据题目要求,确定插图名称。名称要能够准确概括所选场景的主要内容,让人一眼就能明白插图所表现的场景。对于画面简介,要详细描述画面中所包含的具体元素、它们的位置和形态。例如,在上述场景中,可能要描述蚊帐中的蚊子如何在烟雾中飞舞,以及观看者的姿态和表情。在选择插图色彩时,要考虑场景的氛围和情感。如果是表现欢快、有趣的场景,可以选择明亮、鲜艳的色彩,如橙色、黄色等,以增强画面的活泼感;如果是表现惊奇、紧张的场景,可以选择较深的色彩,如深蓝色、深绿色等,来营造氛围。
例如,若选择“神游丛草间”这个场景。插图名称:童趣丛中。
画面简介:画面中,一个孩子蹲在土墙凹凸处和花台小草丛杂处,身子与台面齐平。他目不转睛地盯着前方,在他的眼中,丛草仿佛是茂密的森林,虫蚁好似凶猛的野兽,土砾凸起的地方是山丘,凹陷的地方是山谷。孩子脸上洋溢着专注和快乐的神情。
插图色彩:主色调选择绿色。因为绿色能够很好地表现出大自然的生机与活力,与丛草、花台的环境相契合,能让读者感受到孩子在这充满生机的环境中尽情想象的快乐和自由。
21.本题考查把握名著人物和拓展运用。作答时需要对《朝花夕拾》中所提供的人物有深入的了解,明确他们各自的性格特点和对待孩子的态度。对于选项A寿镜吾,他是一位方正、质朴、博学的私塾先生,对待学生较为严格,但也有一定的宽容。选项B衍太太,她是一个心术不正、自私自利、喜欢使坏的人。选项C父亲,在《朝花夕拾》中,父亲对“我”的要求较为严格和传统。选项D阿长,她虽然有些粗俗、迷信,但对“我”是真心关爱。然后,结合《童趣》中“我”的各种行为,比如观察蚊子、想象成鹤,在草丛中幻想,以及捉虾蟆等,推测所选人物可能的反应。
例如,A.寿镜吾。因为寿镜吾老先生方正、质朴、博学、严而不厉,他可能会觉得“我”过于贪玩,但也许会因“我”的细致观察和丰富想象,在批评之余有少许的赞赏;所以,他可能会呵斥“我”:“还不快回教室”,这不是你该研究的,然后等“我”离开后,他微笑着点了点头。
例如,B.衍太太。衍太太是一个当面一套背后一套、虚伪、阴险、心术不正的人,她可能会借此嘲笑或教唆“我”做更出格的事。所以,她可能会微笑着说:“我这儿还有可以点火的火柴,拿过去吧,可能你看到的情景会更有趣嘞。”等我被母亲发现后,她又说:“这孩子,真是的,不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看把你母亲着急成啥样了!”
例如,C.父亲。父亲传统思想很严重,古板、严厉。他可能会认为“我”不务正业,加以严厉斥责。所以,他可能会走过来,严厉呵斥我:“一天天在这里白瞎功夫,还不快给我回去背书。”然后一脸生气,伴随着骂骂咧咧的声音走开了。
例如,D.阿长。阿长不识字,没文化,但她善良,是真心关心孩子,关注孩子的需求。她可能会因担心“我”的安全而唠叨几句,但更多的是关心“我”有没有受伤。所以,阿长可能会说:“千万要小心脚下,不要受伤了。”然后就指着里面的事物,问我关于它们的特点,并且陪着我一起看这些事物。
【点睛】参考译文:
我回忆幼小的时候,能睁大眼睛对着太阳,眼力足以看得清极细小的东西。看到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花纹。所以常有观察物体本身以外的乐趣。
夏天的蚊群飞鸣声像雷声一样,我把它们比作鹤群在空中飞舞。心中想像的是鹤,那么呈现在眼前的或是成千、或是上百飞舞着的蚊子便果真(觉得他们)是鹤了。仰起头来观赏这种景象,脖颈因此都僵硬了。(有时)我又把蚊子留在白色帐子里,用烟慢慢地喷它,使它冲着烟雾飞叫,(把这种情景)当作青云白鹤图来看,果真就像鹤在云头上高亢地鸣叫,令人高兴地连声叫好。
我常在坑洼不平的土墙边,杂草丛生的花台旁,蹲下自己的身子,使身子跟花台一样高,定睛细看。把繁茂的杂草看作树林,把昆虫蚂蚁看成野兽,把泥土瓦砾突起的地方看作山丘,低洼的地方看成沟谷,想像在里面游历的情景,真感到心情舒畅,自得其乐。
有一天,我看见两只小虫在草丛间相斗,我观看这一情景兴趣正浓厚的时候,忽然有个很大的东西,像推开大山,撞倒大树一般地闯了过来,原来是一只癞蛤蟆。(蛤蟆)舌头一伸,两只虫子就全被吞进肚里。我那时年纪还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哎呀地(惊叫)一声,感到害怕;心神安定下来,捉住蛤蟆,打了它几十鞭,把它赶到别的院子里去了。
22. 告诫,劝勉 不同 难道 ② 23.应事以精/不畏不成形/造物以神/不患不为器。 24.选B,理由:“耶”,表疑问或反问语气,“矣”表感叹或陈述语气,“庶不愧于父母妻子”意思是尽了自己的主观力量就不愧于父母妻子儿女了,是一个陈述句,为陈述语气。 25. 双鲤鱼、尺素书(鲤鱼、素书亦可) 珍视、恭敬等(意近即可) 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 奋发向上;珍惜时间;接受教诲(任选其一,言之成理即可) 直接而严厉 不容置疑等(意近即可)
【解析】22.本题考查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根据课内迁移法,可以得知“训子书”中的“训”字含义与《诫子书》中的“诫”字相近,都是表示告诫、劝勉的意思。
(2)通过勾连成语法,我们可以推断出“与鸟兽何异”中的“异”字表示“不同”的意思,因为“大同小异”中的“异”也是表示“不同”的意思。
(3)根据语境推测法,可以理解句子“人岂无全用哉”中的“岂”表示反问,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难道”。因此,此处为“难道”。
(4)根据查阅字典法,我们可以知道“患”有三个常见的意思:祸患、灾难;忧虑;病。但在这个句子“不患不为器”中,结合上下文可以推断出,“患”应该是指“忧虑”的意思,因此应该选择②。句子的意思是不用担心自己不能成为有用的人。
23.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
句意:处理事情精神专一,不要忧虑它不成个样子。做一件东西要全神贯注,不要怕它变不成为自己所要的器物。
重点字词:应事:处理事务。以:用。精:用心,专注。不畏:不担心。神:精神。不为器:不能成为器物。
句子结构:“应事以精”即在处理事务时要用心精细。表意完整,可在其后断开。“不畏不成形”指出由于用心精细,因此无需害怕事情无法达到预期的形状或结果。语义完整,可独立成句。“造物以神”意味着在创造物品时要运用智慧和高超的技艺。表意完整,可在其后断句。“不患不为器”表明由于运用了智慧,所以不必担心制作出的物品无法达到作为器物的标准。
根据以上分析,可推知:应事以精/不畏不成形/造物以神/不患不为器。
24.本题考查虚词辨析和运用。
选项A“耶”通常用于表达疑问或反问的语气。然而,在这个句子“庶不愧于父母妻子”中,并没有疑问或反问的成分,而是一个表达尽力而为、不愧于家人的陈述。因此,“耶”并不适合填入此处。选项B“矣”常用于表达感叹或陈述的语气。在这个句子中,作者是在陈述一个观点或态度,即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就不会愧对家人。这种陈述的语气与“矣”的用法相符。因此,选择B“矣”作为方框处的语气词是合适的,因为它与句子的陈述语气相契合。
2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拓展。
(1)《饮马长城窟行》是一首汉代的乐府诗,该诗描写了一个独居的思妇梦想见到她远行的丈夫,而远方客人送来丈夫的书信,其意仅是“加餐饭,长相忆”六字而已。全诗语言简练生动,描写细腻,感情真挚,情真意切。表达了妻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以及丈夫对妻子的关怀之意。其中“双鲤鱼”“尺素书”两个词巧妙地指代了书信。
(2)在古代文化中,“长跪”是一种非常恭敬的礼仪,通常用于表示对尊贵人物或重要事物的尊敬。在《饮马长城窟行》这样的诗文中,当收信人“长跪读素书”时,这个动作不仅体现了对书信本身的珍视,还传达了对书信中所包含信息的恭敬和重视。因此,通过“长跪”这个动作,我们可以感受到收信人内心深处的尊敬和期待。
(3)在《诫子书》中,“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话使用了双重否定的形式加强语气,表示肯定的意思。不仅使句子更加有力,还突出了诸葛亮对儿子教诲的重要性和严肃性。同时,通过双重否定句的使用,读者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诸葛亮对儿子品德修养和人生追求的期望和要求。
(4)在《训子书》中,第一段连用两个问号来提出问题。两个问号的连续使用强调了作者对儿子现状的不满和对未来的担忧。这种写法不仅使文章更加生动有力,还突出了作者对儿子的期望和教诲的重要性。通过这两个问号,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儿子的严格要求和对未来的殷切希望。
(5)“训子”和“诫子”这类家书的语气往往比较直接而严厉,不容置疑。这种语气体现了父母对子女的严格要求和对未来的期望,也反映了古代家庭教育中强调尊卑有序、注重家教的传统观念。在这种语气的背后,是父母对子女深厚的爱和期望他们能够成为有用之才的良苦用心。
【点睛】参考译文
你现在差不多二十岁了,然而胆小懦怯,无所作为,对于世事一点也不懂。我为你深深感到忧虑。一个堂堂六尺男子汉,屹立于天地之间,不像善飞的鸟那样张开翅膀奋发雄飞,而让大好时光白白流逝,贪图安逸生活,不受教诲,这与鸟兽有什么两样呢?将来长大,又怎么做人呢?千万不要使亲人为你不成才而感到可惜,使厌恶你的人感到痛快。希望你兢兢业业,每天从早到晚都不懈怠,处理事情,要明白事物的道理,并从内心作出决断。用钻木取火的方法取来的火,是很微弱的,但可以在太阳落下去后继续放出光明;挥动羽毛扇扇出的风,是很小的,但在炎热的天气里也可以继自然风为人们解除闷热。某些东西虽然小,但用处大。一个人又怎么会毫无用处呢?
学习要聚精会神,要足不出门,心无二用。境界要高,精神好像在千仞的高山之颠;胸怀要广,思想好像驰骋在八极之外。开发自己的思路,使它变得灵巧。写文章要辞藻富丽,犹如春天的花一样。处理事情,精神专一,不要忧虑它不成个样子。做一件东西要全神贯注,不要怕它变不成为自己所要的器物。能尽到自己的主观努力然后听从天命,就不愧于父母妻儿了。遵照上面所讲的做,就终身不会堕落。希望你勉励自己,把我的话作为自己的箴言。切不要心中糊涂不清,志向朦胧不明。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