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读引领课:《燕子》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精读引领课:《燕子》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18 16:17: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燕子》精读引领课备课设计
课题 大自然中的生灵——《燕子》备课设计
课 标 分 析 教 材 分 析 学 情 分 析 学 习 目 标 课 时 任 务 本单元以“可爱的生灵”为人文主题,多角度展现了大自然中生灵的可爱与美丽。 本单元的第一个语文要素是“试着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从《古诗三首》中引导学生想象画面说说每首诗描绘的景象,到《燕子》中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读出对燕子的喜爱之情,再到《荷花》中引导学生读课文体会这一池荷花是“一幅活的画”,学习掌握理解句子的方法,培养学生对万物生灵的兴趣和细致观察的能力。“体会优美生动的语句”是本单元的第二个语文要素。《燕子》引导学生找出文中优美生动的语句朗读,侧重于体会积累;《荷花》引导学生画出课文中自己觉得优美生动的语句,与同学交流,并进行仿写,侧重表达;《语文园地》“交流平台”进一步引导学生在阅读时关注优美生动的语句,对这一语文要素进行梳理总结;“词语段运用”指导学生通过比较,体会用词准确的妙处,增强表达效果。《古诗三首》《燕子》《荷花》《昆虫备忘录》都围绕“可爱的生灵”这个主题进行阅读学习文本和习作表达内容的选择编排,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描写具体自然景物的文章,感受自然景物的美好,产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情感。 知识经验 (一)已有: 1.学生有初步的自主识字能力,可以借助拼音读准生字。 2.学过关于写景的散文,对散文的结构有一定。 (二)未有: 1.对作者的生平、创作背景等知之甚少,了解不深。 2.对散文所表达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把握不够准确。。 (三)难点障碍: 字词方面:“凑、偶、倦、痕、聚”是易错字;课文中学习的新生字,组词时有一定困难。 词语理解方面:学生对课文中的一些陌生字词,如 “横掠、赶集”、等词语不理解,对一些优美的语言(如词语: “聚拢”;如句子:“那小圆晕便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等不会赏析。 (四)突破措施: 1.字词方面:通过辨析、对比、范写、练习等方法识记易写错字。指导写字时通过组词接龙的方式,一方面加深生字的记忆,另一方面扩大词汇量。通过观察字的偏旁部首进行猜测字意或者补充陌生词语的资料,如图片、简介等,引导学生理解。 2.课文理解方面: (1)教学中,一方面需要借助多媒体课件展现文章的画面,引领学生走进文章的意境之中; (2)另一方面,要采用多种方式的朗读训练,在反复有感情朗读的过程中不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充分感知课文描绘的景象。 (3)鼓励学生找出自己比较敏感的语句,引导学生学会赏析优美语句。本单元的三篇文章都是现代著名作家的名作,多呈现拓展阅读材料,让学生多受此类文章的熏陶感染。 总之,通过联系生活经验和学习经历,学生自主探究,教师适当点拨等方式,感受美景中的可爱生灵。 (五)个性差异: 90%的学生书写方法掌握较好,书写端正美观,有10%的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因此书写不够美观,“聚、凑、偶、倦、痕”较容易写错。 85%的学生能够在老师突破措施的引导下,把握散文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15%的学生经过努力能够准确识记生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语句。 生活经验 (一)已有: 1.对于进入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对于自然界中的鸟儿如鸳鸯、燕子、鸭子、黄鹂等并不是很陌生。 2.对于春天的景象也很熟悉,因此本课的内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未有: 1.班里绝大部分学生都生长在北方,对于南方春景情境不够了解。 2.对燕子的习性不了解。 (三)难点障碍: 部分学生对燕子外形、习性了解不够深入。 突破措施: 搜集南方春景、燕子等的图片、视频、文字说明等资料,加深学生的直观认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五)个性差异: 95%的学生通过观看南方春景、燕子等的图片、视频、文字说明等资料,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受。 策略经验 (一)已有: 1.学生在之前学习古诗、儿童诗、优美散文的时候,曾多次训练过“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的策略,对此策略有一定的掌握。 2.学过借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等多种感官对事物进行观察的策略和方法。 (二)未有: 1.与以往不同的是学生在感受大自然的同时,还要体会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借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等多种感官,边读边想象的画面要丰富、完整。 2.还要了解哪些是作者观察的景物,哪些是作者的感受和想象或联想。 (三)难点障碍: 学生边读边想象的方法不够成熟,想象的画面不够丰富。对事物观察得不够细致,而且部分学生不能把观察到的事物写清楚。 (四)突破措施: 1.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揣摩重点词语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2.通过创设情景、朗读品味、想象体验等方法,让学生自主感受作者所描绘的美景。 3.品味赏析之余从中了解作者的观察方法。通过说、写及课外搜集活动,扩大对大自然景物的了解,感受自然景物的美好。 (五)个性差异: 85%的学生能够在老师突破措施的引导下,边读边想象丰富、完整的画面,同时,能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把想象的画面表述清楚。15%的学生能边读边想象画面即可,能运用所学的词语把想象的画面说出来即可。 1.通过点名提问、同桌互说,小组讨论等方式,了解作者怎样把燕子的外形、飞行、停歇的状态写清楚的,结合具体语境,体会“斜飞、几痕、横掠”等词语描写事物的准确生动。 2.通过师生合作读、小组合作读、同桌互读等方式,运用“边读边想象”的方法,积累“剪刀似的尾巴”等“的”字词语,说出自己感受优美生动的词语 飞鸟在空中翱翔,虫儿在花间嬉戏。大自然中处处有可爱的生灵。为了更好地了解自然生灵,我们班将举行“可爱生灵创意展”!请你跟随名家的脚步学习写作方法,把你喜欢的可爱生灵画出来,说出来吧! 评价量规:描摹燕子剪影,讲述燕子可爱
环节 学教活动 评价标准
环节一: 回顾内容,导入新课 《燕子》一文向我们描绘了哪几幅图画? 外形图、春光图、飞行图、休憩图 2.检查上节课字词学习情况。 以点名提问、同桌互说等方式检查上节课内容掌握。 能认真倾听,乐于表达自己的的观点。 能准确流利的回答已经学过的大意内容和段落体验。 能准确读出所学字词。 补救措施:在原有学习基础上,对重点词语进行解析。
环节二:抓住特点,欣赏外形 1.读着作者对小燕子的外形的描写,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2.作者抓住了哪些部分来描写燕子? 体会“的”字词语的生动具体。 一身乌黑的羽毛 一对轻快有力的翅膀 剪刀似的尾巴 3.去掉句中的修饰词,行不行?(不行。修饰词使小燕子的外形更加准确、清晰) 4.朗读并尝试背诵第1自然段。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 学生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学生进行重点词语的分析。 学生准确流利的进行口语回答。 学生根据想象内容组织语言,有重点进行画面描述。 其他学生能认真倾听。
环节三:关注动作,欣赏飞行与停歇 1.关注燕子的飞行。 (1)读着燕子们飞行的语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2)引导学生用手或其他肢体模拟出燕子飞行的姿态。(在模拟中,比较“斜飞”与“横掠”的差异) 小燕子飞行的两种姿态“斜飞”“横掠”,你喜欢哪一种? 小燕子是在怎样的环境中飞行的? ①找出描写环境的词语。 ②有感情地朗读第3、4自然段。 ③体会“的”字词语的生动具体,生动有趣。 2.欣赏燕子的停歇。 (1)读着燕子休憩图,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2)燕子是停在电线上休息的。一般情况下,形容电线会用“条”“根”等量词。为什么课文中用的是“痕”呢? 设计意图:通过对“几痕”和“几根”的辨析,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 (3)带着感情朗读朗读。 指生回答教师提出的各类问题。 加入动作演一演,体会燕子的灵活,感受小燕子飞行的优美姿态。 学生进行词语辨析。 能够对重点词语进行多角度分析,并且由词到句,由句到篇进行全面分析。 将第三自然段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出来。 预设: 对重点词语的分析不够深入。 补救措施: 引导学生抓重点字词理解句子意思,通过对“斜、掠过”的理解尽情的体验燕子飞行的轻快、灵巧和快乐。
环节四:朗读语句,欣赏春天 1.本课中,有一个自然段的大部分内容似乎与燕子无关。这一自然段主要写的是什么?(春日美景) 2.描写了哪些景物?指导朗读,有感情地读一读。 3.作者为什么花这么多笔墨写春天?(有了小燕子,春光更美) 4.出示春日美景图片,让学生描述出来。 5.师生合作读,边读便想象画面,试着背诵。 将第2自然段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出来。 圈画出描写的景物,并用语言表达出来。
总结 1.小组讨论分享:分享你认为本文中生动有趣的语句,并说出为什么? 2.一起复习节内容,再次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学生能找到相关语句并说出生动的理由。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85%的同学当堂能借助挖空版提示,复述段落内容。
祖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选一种自己喜欢的动物,模仿燕子外形的写法,抓住这种小动物的外形特点,写一段话。
板 书 设 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