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读实践课:《昆虫备忘录》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略读实践课:《昆虫备忘录》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34.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18 16:17: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略读实践课教学设计
课题 可爱的生灵-----《昆虫备忘录》略读实践课
教 材 分 析 学 情 分 析 学 习 目 标 课时 驱动 任务 课文由《复眼》《花大姐》《独角仙》《蚂蚱》四篇短文组成,作者以轻松随意的笔调描写了昆虫的复眼和花大姐、独角仙、蚂蚱的外形、习性、活动等,写得情趣盎然。 课文的语言很有特点。一是能抓住昆虫的外形特点。比如,“朱红的”“瓷漆似的硬翅”形象地写出了瓢虫翅膀的色泽和质感;“它的壳多为深色,挺硬的,头部尖端有一只犀牛一样的角”,形象地写出了独角仙的样子。二是动作描写细致贴切,很有画面感。比如,“瓢虫款款地落下来了,折好它的黑绸衬裙——膜翅,顺顺溜溜;收拢硬翅,严丝合缝”,小瓢虫优雅降落的形象跃然纸上。三是使用“噌——”“鸣——扑”等拟声词,表现了复眼昆虫的机警和独角仙的莽撞笨拙,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四是语言亲切自然,充满童真童趣。比如:“我曾经想过:如果人长了一对复眼……还是不要!那成什么样子!”“我说,吃马铃薯嫩叶的瓢虫,你们就不能改改口味,也吃蚜虫吗 ” 课文配了四幅昆虫插图,和文字一起组成图文式昆虫备忘录。这些插图直观地展现了昆虫的样子,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1.已知知识经验:通过半个学期的学习,三年级下学期学生能够借助字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思,初步把握文章的大意,为进一步的词句品析和文章学习做铺垫。 2.已知生活经验:大部分学生接触过多种类型的昆虫,并具有浓厚兴趣。 3.已知策略经验:接触过提取关键词句信息的学习,有一定的抓取关键信息能力以及概括能力。 4.困难障碍点:学生由于理解能力欠缺,生活知识缺乏,对“复眼”概念较难理解,对“独角仙”这类昆虫知之甚少;对备忘录的形式和内容把握不准确。 5.学生个性差异:95%的学生能通过课堂学习迅速识记10个生字,做到准确、流利的朗读生字、词语;5%的学生由于学习习惯问题,对于字词的掌握不够扎实。90%的学生能够熟读课文。并理解文中的语句;10%的学生由于理解能力欠缺,生活知识缺乏,对个别词语理解需要老师指导。 (
评价任务
评价任务一:借助方法,猜测词义
借助插图、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借助
图片
等方式猜测词语
大致意思,大致读懂
文本
内容。
评价任务二:
借助
图片

了解昆虫的秘密
通过

组合作
梳理
文本
内容;能够
借助
表格



昆虫的秘密
讲清楚。
) (
通过
自读、接读、教师指导等方式
, 90%的学生认识“录”、“凡”等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蚂”,并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受课文语言的节奏;10%的学生能正确认读生字、正确地朗读课文。
2.默读课文,能说出自己感兴趣的内容。通过标注法、图点勾画法,85%的学生能够选择、总结、分享喜欢昆虫的特征,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做一份昆虫备忘录,15%的学生能根据提示找出表述昆虫特征的关键信息。
3.通过学习作者对昆虫的细致观察与描写,自主解疑答感,产生对昆虫进行探究的欲望,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 任务: 昆虫王国—— 探秘身边小精灵 要求: 尊重故事情节,精灵特点,把小精灵成长的历程说清楚,并能加入自己的感悟。
环节 学教活动 评价任务及标准
环节一: 初读课文(目标1) 任务一: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一、激趣导入 1.教师导入:同学们下面这些昆虫你都见过吗? 预设:小蚂蚁、小蜜蜂、蝴蝶 二、了解作者,揭题释题 1.了解作者 汪曾祺:江苏高邮人,1920年出生,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代表作:《受戒》《晚饭花集》《逝水》《晚翠文谈》等。 2.揭题释题 (1)教师出示课题并板书:昆虫备忘录,学生齐读课题。 (2)教师提出问题:你在哪里用过这个“录”字呢? 预设:目录、录制 师生交流:“录”是指记载、抄写。而为了不让自己忘记,把重要的内容记录下来,这就是“备忘录”。汪曾祺先生记录的是昆虫,所以叫《昆虫备忘录》。 三、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初读课文 (1)教师提出要求: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学生自由读课文。 2.学习字词 (1)出示词语:记录平凡灵敏距离款款丝绸膜翅瞎点有益大约斑纹 教师指名读词语,同学间注意纠正字音。 (2)读准多音字“蚂”,明确先理解字在词中的意思,再根据意思确定读音的方法。 预设:“蚂蚁”中的“蚂”读“mǎ”,“蚂蚱”中的“蚂”读“mà”。 评价任务一:评价标准: 评价维度星级评价能说出用什么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能运用方法正确说出难懂词语的意思★
环节二: 整体感知 (目标2) 任务二:整体感知,了解昆虫的秘密 (一)整体感知 教师提出自读要求:默读课文,说一说:这篇课文与我们平时学习的课文有什么不同?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思考相关问题。 2.教师提出问题:这篇课文可以分成几个部分?分别讲了什么? 3.师生交流:文中有四个小标题,把课文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复眼、花大姐、独角仙、蚂蚱。 (二)小组合作,了解昆虫秘密 教师提出合作要求:这四个部分介绍的昆虫你了解吗?它们身上的秘密你知道多少?默读课文,把你觉得有意思的内容画出来,然后一起来交流吧! 学生小组合作,交流相关问题。 1.聚焦“复眼” 教师提出问题:“复眼”这部分哪些内容让你觉得有意思? 预设1:三个“?”,表明了作者的猜测,这可真有意思。 预设2:“噌——飞了”表现了复眼昆虫的机警。“噌”这个拟声词真有意思。 预设3:“我曾经想过:如果人长了一对复眼……还是不要!那成什么样子!”这句话语言亲切自然,充满童真童趣。作者充满了丰富的想象,真有意思。 教师相机板书:蜻蜓苍蝇有意思的猜测有意思的拟声词有意思的语言 2.聚焦“花大姐” (1)教师引导:其他几个部分还有什么你感兴趣的内容呢?请同学们说一说吧! 预设1:从“款款地落下”“折好”“黑绸衬裙”“收拢”这些词语可以感受到瓢虫像舞蹈演员一样,从空而降,体态优雅。这样的动作描写真有意思。 预设2:“朱红的、瓷器似的、硬翅,上有小圆点”这句话形象地描写瓢虫翅膀的色泽和质感,让人很容易联想到相关画面。这样的样子描写真有意思。 教师相机板书:瓢虫有意思的动作描写有意思的样子描写 小讨论:和原句对比读,哪句话给你印象更为深刻 句子一:吃马铃薯嫩叶的瓢虫,你们可以改改口味,吃蚜虫。 句子二:吃马铃薯嫩叶的瓢虫,你们就不能改改口味,也吃蚜虫吗? 师生交流:第二句语言亲切自然,充满童真童趣。 3.聚焦“独角仙” 师生交流:“呜——扑”这样的拟声词表现了独角仙的莽撞笨拙。“据说给它套上一辆泥制的小车,它拉着就走。”举例说明独角仙力气大。 教师相机板书:独角仙 4.聚焦“蚂蚱” 师生交流:“蚂蚱”别名又叫“挂大扁儿”,分为尖头蚂蚱、土蚂蚱。“顶讨厌”这样的词语让语言亲切自然,充满童真童趣。 教师相机板书:蚂蚱 评价任务二: 用自己的话讲述昆虫的秘密。 评价维度星级评价讲清楚昆虫的成长历程。★★加上适当的语气、动作和表情★★
环节三: 总结方法 (目标3) (
环节四:
主题概括,拓展延伸
(目标4

) 任务三:总结方法,图表对比 教师总结:课文用文字和图片介绍了昆虫。生活中,我们可以用关键词、列表格的方法来记录,我们以“花大姐”为例来做一个表格记录吧! 学 生根据内容,完成表格,并汇报。 六、主题概括,拓展延伸 1.主题概括 课文由《复眼》《花大姐》《独角仙》《蚂蚱》4篇短文组成,作者以轻松随意的笔调,描写了昆虫的复眼和花大姐、独角仙、蚂蚱的外形、习性、活动等,写得情趣盎然。 2.拓展延伸 教师安排学生阅读描写昆虫的诗句。
作业 设计 作业内容作业类型作业时间认读课文中的生字,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巩固性作业20分钟选一个自己喜欢的昆虫,制作昆虫备忘录拓展性作业20分钟
板书 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