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 题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教 材 分 析 教 材 分 析 学 情 分 析 学 习 目 标 课时 驱动 任务 1.文本分析: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是三下第三单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篇略读课文,具体描绘了北宋都城汴京热闹的街市,再现了古都的风貌和当时人们的生活情境。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课文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收集传统节日的资料,交流节日的风俗习惯,写一写过节的过程”。 2.学习内容: 识字与写字:认识“择、宫”等8个二类字,读准多音字“乘、笼”。 阅读与鉴赏:默读课文,说出这幅画名言中外的原因,借助第3自然段,说出课文是怎样围绕“热闹”这个意思写清楚的。 表达与交流:借助第4自然段,学习围绕一个意思进行细致的场景描写。 梳理与探究:搜集整理中国历史名画,运用总分的段式写出名画的显著特点或该画作中的一个典型场景。 3.关系构建:三年级下册是小学生涯中的关键阶段。学生对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有一定基础。 教材单元语文要素二下第一单元读句子,想画面三上第七单元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积累喜欢的语句。四上第一单元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
4.资源拓展:拓展阅读语文主题丛书第二册《陶器上的图画与符号》。 已有知识经验:有一定的字词积累。遇到不认识的字词能通过查字典、词典解决。阅读、口语交际和写作有一定的能力。他们有一定的理解词语和句子的能力。 已有生活经验: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进行自主阅读,对于《清明上河图》有些许了解。 已有策略经验:学生初步学会默读,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能通过默读、圈画词句等方式抓住关键词语或句子理解文章内容,并能对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学习困难:本课《清明上河图》从侧面展现了中华名画文化的传统魅力,与他们平时所接触到的主题有所不同,具有较强的吸引力。但与学生实际生活相去甚远,他们搜集整理资料能力不足,导致阅读分析能力较弱、思维能力也有待提高。 具体突破措施: 1.在字词学习时,采用小组合作等方式,学生自学,教师指导。 2.在搜集整理资料时,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彼此分享资料,学习如何根据需要搜集、整理资料。 3.在阅读教学时,老师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清明上河图》,梳理文章的脉络结构。 4.借助拓展资源、查阅资料等,丰富学生对中国名画作的认识。 文化瑰宝班级展览会:中华少年寻根之旅 任务四:画里有“话” 名画承载了中华文化的千年历史,能够唤起国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与热爱,满足民众在文化和审美方面的精神需求。借助央视《清明上河图》的详细解读,让图中的人物动起来,再现当时鲜活的场景,化身导游,利用数字展厅,带领游客云游汴京,重点选择画作中的某处介绍。 要求:(1)结合《明清上河图》名扬中外的原因,体会画作价值。 (2)利用数字展厅,带领游客云游汴京,重点选择画作中的某处介绍。
环节 学教活动 评价任务及标准
环节一 呈现任务, 走进名画(目标1) 任务一:呈现任务初识中国历史名画 活动1:任务导入,揭示课题 名画承载了中华文化的千年历史,能够唤起国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与热爱,满足民众在文化和审美方面的精神需求。借助央视《清明上河图》的详细解读,让图中的人物动起来,再现当时鲜活的场景,化身导游,利用数字展厅,带领游客云游汴京,重点选择画作中的某处介绍。 要求:(1)结合《明清上河图》名扬中外的原因,体会画作价值。 (2)利用数字展厅,带领游客云游汴京,重点选择画作中的某处介绍。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清明上河图》。 活动2:交流资料,初步了解 1.学生交流课下搜集到的《清明上河图》的资料。 《清明上河图》知多少 2.谈一谈:你听完之后有什么感受。 活动3:梳理字词,读准多音字 评价任务一: 课前搜集并介绍自己知道的中国历史名画的相关知识。 评价方式: 指名交流 评价标准: 评价要素评价标准 语言交流声音洪亮☆分条梳理☆谈出感受 ☆
环节二 快速阅读, 整体感知 任务二:默读文本,梳理脉络 活动1:请同学们默读文本3分钟,想一想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完成下面文章脉络图吧。 活动2:请你借助脉络图,完整说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预设: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清明上河图》名扬中外的原因。作者先简单介绍这幅画的作者、年代等信息,接着具体介绍这幅画的内容,最后介绍这幅画的价值所在——再现了古都风貌。) 活动3:若是让你介绍一幅名画,你认为可以从哪些地方介绍呢? 这篇课文教我们在介绍一幅名画的时候可以先总体介绍这副名画的年代、作者、主题和保存情况以及珍藏的地点,然后再具体介绍画面生动有趣的内容,最后可以介绍它的价值所在。 小结:《清明上河图》图美,文也美。让我们再次课文,随着课文展开想象,尽情地欣赏《清明上河图》。 评价任务二: 借助脉络图梳理文章内容。 评价方式: 同桌互评;投影展示 评价标准: 评价要素评价标准 感知内容正确填写脉络图中的内容☆语言表达能用完整的话说出表格中的内容☆
环节三 研读文本, 巧 妙推介 任务三:图文结合,说清《清明上河图》的价值 活动1:默读课文,对照图画,思考:为什么《清明上河图》会名扬中外? (1)边读边作批注;(2)小组合作交流自己的批注 活动2:小组代表全班交流展示。 预设1:重点看图上画了哪些行业的人物。 提示:通过读句子,想象补充省略的人物,来体会“三百六十行,哪一行的人都画在上面了”,再体会张择端下了很大功夫,画出来的画了不起。我的体会是人物多 小结:为了把画面上“各行各业的人物众多”这个意思写清楚,课文用了“有……有……有……”的句式来具体介绍,并用省略号告诉我们还有许多其他行业。 预设2:画上的街市的热闹表现在什么地方? 提示:看图、读文、想象补充省略的内容,理解“形态各异”,朗读“画面上的这些人,有的不到一寸,有的甚至只有黄豆那么大。别看画上的人小,每个人在干什么,都能看得清清楚楚”,从而体会到张择端画技的高超,画面内容的丰富。体会:街市热闹 小结:运用“有的……有的……有的……”的句式,把画中人物的各种形态表达得很清楚细致。 练习:请你读一读下面两段话,它们的共同之处是什么?请你仿写。 文段一:走在街上的,是来来往往、形态各异的人:有的骑着马,有的挑着担,有的赶着毛驴,有的推着独轮车,有的悠闲地在街上溜达。 文段二:桥面两侧有石栏,栏板上雕着精美的图案:有的刻着两条互相缠绕的龙,嘴里吐出美丽的水花;有的刻着两条飞龙,前爪互相抵着,各自回首遥望;还有的刻着双龙戏珠。 预设:共同特点是都采用总分结构,每个段落都是围绕一个意思来说。 我也能写这样的文段: 预设3:桥北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提示:说说看到了什么,体会画的生动、精彩。再生动地朗读这段文字,闭目想象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进而体会“张择端画的画,是多么传神啊”。 第4自然段围绕“最有意思的情景”,先写骑马的人及时拽住马,避免和轿子相撞;再写两头小毛驴脚下不稳,看风景的人受到惊扰,围绕一个情景具体写。第2、3自然段是列举式的描述。我的体会是张择端画得情景传神。 小结:从《清明上河图》上,我们可以了解到古都风貌,可以了解到普通百姓的生活情景,不少研究者正是通过这幅画对北宋历史展开研究,因此这幅画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这是它名扬中外的原因之一。 评价任务三: 小组合作探究《清明上河图》名扬中外的原因,图文结合,说清这幅画的价值。 评价方式: 小组汇报、个人展示 评价标准: 评价要素评价标准语言表达小组合作说出名扬中外的原因☆围绕一个意思说细致☆口语表达说出介绍名画的方法☆
环节四化身导游,名画介绍 任务四:化身导游,介绍《清明上河图》 活动1: 借助央视《清明上河图》的详细解读,让图中的人物动起来,再现当时鲜活的场景,化身导游,利用数字展厅,带领游客云游汴京,重点选择画作中的某处介绍。 温馨提醒: (1)对画面内容适当展开,运用课文中的语句介绍相关人物或场景。 (2)根据画面展开想象进行介绍的同学,酌情加分。 课堂总结: 同学们,至此我们了解了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清明上河图》,它们都是我国的传世名作,它是艺术上的瑰宝,徜徉其中,传承经典,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 评价任务四: 小组合作,确定介绍的关键词,围绕关键词撰写介绍词。 评价方式: 小组展示 评价标准: 评价要素评价标准语言表达确定关键词☆围绕一个关键词,写推荐词。☆
作业 设计 作业内容 作业类型 对应目标
必做:修改完善名画推荐的文段撰写,结合图片,进行介绍。 巩固型作业 目标3、目标4
选做:借助图片和文字,化身导游,练习名画介绍,准备在“中华文化瑰宝班级展览会”上进行展示交流。 拓展型作业 目标4
板书 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