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三下第三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
寻根传统文化 争当文化使者
——以“传统节日小使者”的身份,向身边的人介绍中华传统节日
人文主题:深厚的传统文化,中国人的根。
语文要素:
◎了解课文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
◎收集传统节日的资料,交流节日的风俗习惯,写一写过节的过程。
三下第三单元单元概览
单 元 教 材 分 析 本单元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编排了四篇课文:《古诗三首》再现了春节、清明和重阳节时人们过节的情景,表现了相关中华传统节日的民间习俗;《纸的发明》介绍了纸的发明过程,告诉人们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赵州桥》介绍了河北省赵县洨河上的一座著名石拱桥,赵州桥不仅雄伟、坚固,而且美观,赞扬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具体描绘了北宋都城汴梁热闹的街市,再现了古都的风貌和当时人们的生活情景。 阅读要素:了解课文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 习作要素:收集传统节日的资料,交流节日的风俗习惯,写一写过节的过程。
课 标 分 析 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于第二学段“学段要求”“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整本书阅读任务群”“学业质量”的评价建议,本单元的课程性评价侧重考察学生文化理解与体验、思维品质的提升、语言运用能力、阅读与鉴赏能力、创意表达与交流能力、梳理与探究能力等。
学 情 分 析 三年级的学生对中华传统节日己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于有些节日的风俗知道的不清楚,对造纸术、赵州桥、《清明上河图》这些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因此学习时,学生会有一定的好奇感。收集传统节日资料,交流相关内容,还是很有兴趣的,但要写出过节的过程,会有一定的难度。三年级上册已经了解了“借助一个意思理解一段话的意思〞,但只局限在内容上,对于表达方法的理解还需要进一步引导。 维度已有经验学习障碍突破措施知识经验生活经验策略经验识字写字第二学段的学生有主动识字的习惯,能够初步的在真实的语言文字运用情境中独立识字和写字,加之精读和略读课文中的生字都有注音,故学生识字并不困难,并能够认清字形进行正确书写。学生初步建立了汉字与生活中事物、行为的联系,有一定的识字量。准确认读生字词,用识字规律或多种识字方法记忆生字。能用硬笔写正楷字。书写达不到课标的执笔姿势要求,书写不够正确规范、端正、整洁,书写习惯不够良好。用硬笔书写正楷字不够熟练。 对汉字的书写特点和形体美感受不足。 注重课堂趣味化,借助多种形式激发学生识字兴趣,进行字形分析,创设认字情境,让学生有主动识字的欲望。 课堂写字六步法,写字教学边指导边示范,加强书写训练。 课后每日一练(10分钟)阅读鉴赏通过自主阅读,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绝大部分学生能够正确、通顺地朗读课文,部分学生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课外阅读经验,可以使用多种媒介阅读,喜欢阅读,有主动读书的意愿。在读书中学习、思考,在读中理解内容、体会感情、增强语感; 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精读内容,体会思想感情。1.对语言规律掌握还不全面,对精彩的语言的品味及有深度内涵的语句理解不透彻;阅读基本功较弱。2.缺乏足够的生活阅历,无法深入体会文化的深刻内涵;对文章所传达的文化内容很难产生共鸣。1.通过分析精读课文,学习把握文章主要内容、通过回顾、梳理课文相关段落,了解课文是怎样围绕一段话写清楚的,并在略读课文中加以运用。2.通过抓关键句、关键词的方法,深入体会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髓所在。表达交流与人交流认真倾听,听人说话时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写作方法及技巧,已经能写简单的作文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能主动参与日常生活中的文化活动,根据不同的场合,尝试运用合适的音量和语气与他人交流,有礼貌地请教、回应。乐于用普通话口头、书面的方式与人交流沟通,愿意与他人分享,表达有自信心。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根据表达的需要,正确使用冒号、引号等标点符号。1.表达不够条理,不够具体生动,甚至有的孩子不能踊跃发表自己的意见,缺乏自信和勇气。2.生活阅历浅薄,知识面较狭窄,对阅读中积累的好词佳句不会灵活运用,对传统文化、节日习俗等的内核不了解,对生活的观察不仔细,近三分之一同学作文内容不够生动和详细,内容空洞。1.通过拓展阅读、对比阅读,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尝试用自己的话介绍中华文化。2.通过对修辞手法的深入理解,结合生活经验进行创新性写作。梳理探究发现所学汉字形、音、义和书写的特点,帮助自己识字、写字。 在生活中接触不同的媒介,并进行有意识的识字与阅读应用,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共同讨论。利用图书馆、网络等渠道查找资料。1.梳理探究所得形成综合材料有难度,如结合语文学习,运用书面或口头方式,用表格、图像、音频等多种媒介,呈现自己的观察与探究所得。2.不能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主动记录和整理。1.注重评价激励,引导学生人人参与,各尽所能。2.灵活使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的阅读材料,设置情境,多加练习。3.提供不同类作品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借鉴,视频展示如何进行资料整理和讲解。
单 元 目 标 1.在具体语文实践活动中,发现汉字特点;正确认读33个生字,能在情境中辨析7个多音字,规范书写37个字;观察生活,能分享交流在生活中借助“标牌”自主识字的成果。通过朗读、摘抄等方式了解、积累“文房四宝”等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四字词语。 2.通过自读、范读、指导读等方式,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默写古诗,抄写指定的课文段落。通过圈画关键句、关键词的方法根据要求提取段落中的重要信息,并对有关现象或成因作出解释。通过回顾、梳理课文内容,了解课文相关段落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清楚的,能说出有关自然段的段式特点,并能模仿写话。 3.借助主题丛书、阅读链接和资料袋等展开群文对比阅读,拓展阅读;小组为单位进行传统文化搜集和介绍,能用不同方式收集介绍我国传统节日的资料,并记录这些节日的相关风俗。能就自己感兴趣的一个传统节日写一篇习作,写清楚过节的过程,进行“传统节日小使者”竞选活动,展示学习成果。
单 元 任 务 群 以“传统节日小使者”的身份,向身边的人介绍中华优秀传统节日
课 时 分 配 任务课型课时子任务学习内容课时 任务1:品文化 学文悟法 精读引领课子任务1: 品千古佳节文化1.学习《古诗三首》《寒食》《端午即事》,梳理节日习俗,学习借助注释、借助插图、边读边想象等理解古诗的方法,感悟古人情感,初步学习佳节文化。 2精读引领课 子任务2: 寻纸张文化变革 2.学习《纸的发明》《书籍的变迁》《蔡伦和造纸术》,梳理课文内容,学习抓住重点词句,借助表示时间的词语和关键词概括段落大意的阅读方法,从纸的发明过程中,感受中华民族先祖的聪明才智。 2精读引领课子任务3: 观坚固美观桥梁3.学习《赵州桥》《中国石拱桥》《客家土楼》,梳理课文内容,体会在一段话中句子之间的关系,知道一段话是围绕什么讲的。用推荐卡的形式介绍中国历史文化遗产,抓住关键句,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2 任务2:学推荐 用法阅读略读实践课 子任务4: 赏中外名扬画作 4.学习《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四大刺绣与它们的发源地》《陶器上的图画与符号》,对照画面,了解课文描写了画面上的哪些内容,运用阅读方法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内容和艺术价值。 1任务3:话节日 文化输出综合实践课课子任务5:写代言 巧传承5.回顾课文内容,理清写作思路,完成“中华传统节日”习作。自主修改、分享、评价、提出意见进行修改。进行“争当传统节日小使者”活动,交流自己家传统节日的情况。 2单元整理课子任务6:巧积累 做推广 6.梳理单元内容,回顾4篇课文+主题丛书18篇文章的精彩瞬间,总结阅读方法,结合传统文化的推介完成单元练习,为自己喜欢的传统节日做推广。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