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综合测评卷
第Ⅰ卷(选择题,共4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结束了长期分裂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发展的大趋势。以上文字描述的是隋朝统一中国的( )
A.原因 B.过程 C.结果 D.意义
2.隋炀帝认为洛阳地处中原,河运便利,可以解决粮食、物资供应的困难,且其地理位置适中,可以照顾全局。隋炀帝遂于605年下诏营建东都洛阳,其主要目的是( )
A.炫耀王朝国力 B.巩固统治
C.推动交通发展 D.减轻民众负担
3.经考古发掘,隋朝洛阳含嘉仓遗址面积达40多万平方米,有数百个粮窖。史载,文帝末年,国家储备的物资和粮食可供应全国五六十年。材料说明隋朝时( )
A.对外征战频繁 B.洛阳盛产粮食
C.社会经济发展 D.横征暴敛无度
4.古代《谥法》说:“去礼远众曰炀,好内远礼曰炀,好内怠政曰炀。”隋炀帝得到这个谥号主要是由于( )
A.修建大运河 B.不恤民力,奢侈无度
C.统一货币和度量衡 D.渡江灭陈,完成统一
5.(2024赣州期末)“唐太宗对唐初沿袭隋制建立的三省六部制进行了调整,使三省分掌行政、决政、议政之权;三省长官皆为宰相,各有专责,互相制约。”材料旨在强调三省六部制进一步( )
A.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B.完善了地方管理制度
C.明确了中央机构的职权
D.考察了各级官吏政绩
6.(2024辽宁)国家典籍博物馆举办了主题展览,与以下展览内容有关的治世局面是( )
沙场战神·少秦王
不世雄才·唐太宗
万民之王·天可汗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7.(2024烟台期中)成书于后晋开运二年(945年)的《旧唐书》抨击武则天:“制公卿之死命,擅王者之威力(诛杀公卿,独断专权)。”但也有史学家认为:“对人民来说,武则天不算是坏皇帝。”能为后者的观点提供佐证的是武则天( )
A.打击敌对官僚贵族
B.严格考察官吏政绩
C.注重文教,编修图籍
D.重视发展生产,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8.(2024成都改编)下图是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局部),展示了唐朝时期农民在田间劳作的景象。它可用于说明当时( )
A.铁器牛耕的出现 B.棉花种植的普及
C.生产工具的改进 D.玉米、甘薯的推广
9.(2024甘肃)唐初,法律规定工商业者免除交纳税收,只交纳按资产规定的户税,同时严禁官员兼职经营商业;唐高祖诏令“食禄之家,不得与下人争利”。这些措施( )
A.遏制了官员贪腐行为
B.摒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C.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
D.有利于唐朝商业发展
10.下面是某同学设计绘制的时间轴,请你帮他补齐时间轴①②处的相关内容( )
A.①唐高宗;②贞观遗风
B.①唐太宗;②开元盛世
C.①唐中宗;②“文景之治”
D.①唐穆宗;②“光武中兴”
11.下图所示唐朝前期户数的变化主要是由于( )
A.文化教育昌盛 B.少数民族内迁
C.中外交往频繁 D.社会经济发展
12.有学者指出:“如此盛世,让日渐年迈的唐玄宗志得意满,他沉醉于《霓裳羽衣曲》,痴迷于和杨贵妃的二人世界,任用奸臣,而边地胡人……起兵范阳,升平日久的唐王朝不堪一击,平叛之路漫长而艰辛。”材料中“起兵范阳”这一事件( )
A.导致唐朝直接灭亡 B.利于民族之间的交流
C.导致唐朝由盛转衰 D.促使皇权大大加强
13.五代时期中原的开国君主和同时期南方政权的开国君主,有很多人曾担任过节度使,如后梁建立者是宣武节度使,后晋建立者是河东节度使。材料表明这一时期( )
A.是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B.南方已完成统一
C.都是少数民族政权
D.北方政局相对稳定
14.(2024聊城期中)“641年,文成公主入藏,带去了蔬菜种子、茶叶、丝绸、工艺品,以及佛经、医药、历法、生产技术等方面的书籍。”上述内容反映了文成公主入藏( )
A.加强了唐朝对西藏的管辖
B.显示了唐朝社会风气比较开放
C.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D.为研究吐蕃社会发展提供资料
15.(2024桂林期末)下面为唐朝与周边民族交往表(部分),由此可知唐朝( )
时期 民族/地区 方式 具体情况
唐太宗 东突厥 战争 击败东突厥
吐蕃 和亲 文成公主入藏
西域 设置机构 设安西都护府
唐玄宗 回纥 册封 册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
靺鞨 册封 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A.少数民族地区得到开发
B.开创了和亲政策先例
C.处理民族关系方式灵活
D.军事征服各民族政权
16.历史地图是学习历史的重要工具。下图为唐朝前期形势和边疆各族分布图(669年),可以用来了解唐朝的( )
①行政中心 ②思想政策 ③疆域四至 ④科技发展 ⑤民族关系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①②④ D.①③⑤
17.(2024济南期中)理清史实之间的因果关系是历史学习的基本能力之一。唐朝中外交往出现了盛况空前的局面,出现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是( )
A.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B.经济繁荣、国力强盛
C.对外开放、交通发达
D.民族交融、互利互惠
18.(2024洛阳三模)秦朝出现的公文印章、汉魏时期的碑文拓片技术,以及秦汉时期在布料上印染图案的技术,都与后来的雕版印刷术有着相似之处。这体现了( )
A.科学技术发展的连续性
B.雕版印刷术发明的必然性
C.知识文化传播的迫切性
D.古代科技发展的先进性
19.(2024济宁期中)学习古代诗歌时,我们仿佛在欣赏一幅幅优美深邃的历史画卷。阅读下面诗歌,我们可以了解到该作者的诗歌特点是( )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杜甫
A.飘逸洒脱 B.超凡脱俗
C.通俗易懂 D.淳朴厚重
20.(2024青岛期中)某学校开展“艺术节”活动,同学们使用以下图片布置展板。适合这一展板的主题是( )
《李白诗集》 书影 颜真卿 《颜氏家庙碑》 唐代吴道子 《送子天王图》 (摹本·局部)
A.多彩的文学艺术 B.开放的社会风气
C.繁荣的社会经济 D.和谐的民族关系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6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其中21题12分,22题16分,23题18分,24题14分,共60分)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运河示意图
材料二 隋朝时,并没有像今天这样现代化的开凿工具,可是古人怎么就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开通全长2 700多千米的大运河呢 原来,我们的祖先充分利用他们的聪明才智,在大运河的绝大多数河段已有的天然河道和古运河的基础上,有计划地加以疏浚、改建和扩展,新开凿的河段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1)大运河是哪位皇帝在位时开凿的 以哪里为中心 (4分)
(2)看图填空,请将答案填写在图片的空格内和横线上。(6分)
(3)结合材料二大运河开凿情况的描述,谈谈你的体会。(2分)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水国寒消春日长,燕莺催促花枝忙。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
——周匡物《及第谣》
材料二 上(唐太宗)私幸端门,见进士于榜下缀行而出,喜谓侍臣曰:“天下英雄,入吾彀(原指箭射出去所能达到的范围,后用以比喻牢笼、圈套)中矣!”……故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唐摭言》
(1)材料一中的唐诗体现了我国古代哪种选官制度 该制度是由谁正式确立的 他设置了哪一考试科目 (6分)
(2)武则天对材料一中制度的完善作出了怎样的贡献 (2分)
(3)材料二反映了该制度最大的受益者是谁 由此可见,该制度实施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4分)
(4)该制度的创立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 (4分)
23.(2024东营期中)很多古代的诗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能够帮助我们多角度地认识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风举国裁宫锦,半作障泥半作帆。
——[唐]李商隐《隋宫》
万艘龙舸绿丝间,载到扬州尽不还。
——[唐]皮日休《汴河怀古二首》
君王忍把平陈业,只博雷塘数亩田。
——[唐]罗隐《炀帝陵》
(1)材料一中三首诗都反映了我国古代哪位“君王”的事 根据第一、第二首诗,分析这位“君王”落得第三首诗下场的原因是什么 (3分)
材料二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唐]杜甫《忆昔》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诗中描述的是哪一著名盛世。当时的统治者是谁 这一盛世局面的出现与他采取的哪些措施有关
(6分)
材料三 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
——[唐]杜甫《无家别》
(3)材料三中的“世乱”具体指什么史实 “世乱”给唐朝社会带来什么危害 (3分)
材料四 唐代的对外开放是多方位的……对外文化开放具有“大出大进”的特点。所谓“大出”是指唐代文化富有魅力,广泛影响到周边国家和地区;所谓“大进”是指唐代吸收外来文化,不拘一格,兼收
并蓄。
——摘编自张国刚《唐代对外开放的回视与审思
(专题讨论)——唐代开放与兴盛的当代思考》
(4)根据材料四,归纳出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例唐代对外开放的史实。这两例唐代对外开放的史实产生了什么共同影响 (6分)
24.(2024烟台期中)唐朝是中国古代辉煌的时期。阅读材料,回答
问题。
材料一 太宗谓侍臣曰:“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百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贞观政要》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太宗有材料中思想认识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他实行的哪一措施充分体现了“必须先存百姓”的理念 (4分)
材料二 上(唐太宗)私幸端门,见进士于榜下缀行而出,喜谓侍臣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唐摭言》
(2)唐太宗为使“天下英雄,入吾彀中”,对科举制进行了怎样的改进 材料一、材料二体现出的治国思想对唐太宗的统治产生了什么影响 (4分)
材料三 “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方面有一套比较成熟的办法。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们真心相待,与他们建立了深厚感情,赢得了他们的爱戴。”
《步辇图》(局部)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的“成熟办法”是什么。举出这一“成熟办法”运用的史实。(4分)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唐朝的繁荣有哪些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2分)第Ⅰ卷(选择题,共4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结束了长期分裂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发展的大趋势。以上文字描述的是隋朝统一中国的(D)
A.原因 B.过程 C.结果 D.意义
2.隋炀帝认为洛阳地处中原,河运便利,可以解决粮食、物资供应的困难,且其地理位置适中,可以照顾全局。隋炀帝遂于605年下诏营建东都洛阳,其主要目的是(B)
A.炫耀王朝国力 B.巩固统治
C.推动交通发展 D.减轻民众负担
3.经考古发掘,隋朝洛阳含嘉仓遗址面积达40多万平方米,有数百个粮窖。史载,文帝末年,国家储备的物资和粮食可供应全国五六十年。材料说明隋朝时(C)
A.对外征战频繁 B.洛阳盛产粮食
C.社会经济发展 D.横征暴敛无度
4.古代《谥法》说:“去礼远众曰炀,好内远礼曰炀,好内怠政曰炀。”隋炀帝得到这个谥号主要是由于(B)
A.修建大运河 B.不恤民力,奢侈无度
C.统一货币和度量衡 D.渡江灭陈,完成统一
5.(2024赣州期末)“唐太宗对唐初沿袭隋制建立的三省六部制进行了调整,使三省分掌行政、决政、议政之权;三省长官皆为宰相,各有专责,互相制约。”材料旨在强调三省六部制进一步(C)
A.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B.完善了地方管理制度
C.明确了中央机构的职权
D.考察了各级官吏政绩
6.(2024辽宁)国家典籍博物馆举办了主题展览,与以下展览内容有关的治世局面是(C)
沙场战神·少秦王
不世雄才·唐太宗
万民之王·天可汗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7.(2024烟台期中)成书于后晋开运二年(945年)的《旧唐书》抨击武则天:“制公卿之死命,擅王者之威力(诛杀公卿,独断专权)。”但也有史学家认为:“对人民来说,武则天不算是坏皇帝。”能为后者的观点提供佐证的是武则天(D)
A.打击敌对官僚贵族
B.严格考察官吏政绩
C.注重文教,编修图籍
D.重视发展生产,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8.(2024成都改编)下图是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局部),展示了唐朝时期农民在田间劳作的景象。它可用于说明当时(C)
A.铁器牛耕的出现 B.棉花种植的普及
C.生产工具的改进 D.玉米、甘薯的推广
9.(2024甘肃)唐初,法律规定工商业者免除交纳税收,只交纳按资产规定的户税,同时严禁官员兼职经营商业;唐高祖诏令“食禄之家,不得与下人争利”。这些措施(D)
A.遏制了官员贪腐行为
B.摒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C.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
D.有利于唐朝商业发展
10.下面是某同学设计绘制的时间轴,请你帮他补齐时间轴①②处的相关内容( B )
A.①唐高宗;②贞观遗风
B.①唐太宗;②开元盛世
C.①唐中宗;②“文景之治”
D.①唐穆宗;②“光武中兴”
11.下图所示唐朝前期户数的变化主要是由于(D)
A.文化教育昌盛 B.少数民族内迁
C.中外交往频繁 D.社会经济发展
12.有学者指出:“如此盛世,让日渐年迈的唐玄宗志得意满,他沉醉于《霓裳羽衣曲》,痴迷于和杨贵妃的二人世界,任用奸臣,而边地胡人……起兵范阳,升平日久的唐王朝不堪一击,平叛之路漫长而艰辛。”材料中“起兵范阳”这一事件(C)
A.导致唐朝直接灭亡 B.利于民族之间的交流
C.导致唐朝由盛转衰 D.促使皇权大大加强
13.五代时期中原的开国君主和同时期南方政权的开国君主,有很多人曾担任过节度使,如后梁建立者是宣武节度使,后晋建立者是河东节度使。材料表明这一时期(A)
A.是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B.南方已完成统一
C.都是少数民族政权
D.北方政局相对稳定
14.(2024聊城期中)“641年,文成公主入藏,带去了蔬菜种子、茶叶、丝绸、工艺品,以及佛经、医药、历法、生产技术等方面的书籍。”上述内容反映了文成公主入藏(C)
A.加强了唐朝对西藏的管辖
B.显示了唐朝社会风气比较开放
C.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D.为研究吐蕃社会发展提供资料
15.(2024桂林期末)下面为唐朝与周边民族交往表(部分),由此可知唐朝(C)
时期 民族/地区 方式 具体情况
唐太宗 东突厥 战争 击败东突厥
吐蕃 和亲 文成公主入藏
西域 设置机构 设安西都护府
唐玄宗 回纥 册封 册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
靺鞨 册封 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A.少数民族地区得到开发
B.开创了和亲政策先例
C.处理民族关系方式灵活
D.军事征服各民族政权
16.历史地图是学习历史的重要工具。下图为唐朝前期形势和边疆各族分布图(669年),可以用来了解唐朝的(D)
①行政中心 ②思想政策 ③疆域四至 ④科技发展 ⑤民族关系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①②④ D.①③⑤
17.(2024济南期中)理清史实之间的因果关系是历史学习的基本能力之一。唐朝中外交往出现了盛况空前的局面,出现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是(B)
A.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B.经济繁荣、国力强盛
C.对外开放、交通发达
D.民族交融、互利互惠
18.(2024洛阳三模)秦朝出现的公文印章、汉魏时期的碑文拓片技术,以及秦汉时期在布料上印染图案的技术,都与后来的雕版印刷术有着相似之处。这体现了(A)
A.科学技术发展的连续性
B.雕版印刷术发明的必然性
C.知识文化传播的迫切性
D.古代科技发展的先进性
19.(2024济宁期中)学习古代诗歌时,我们仿佛在欣赏一幅幅优美深邃的历史画卷。阅读下面诗歌,我们可以了解到该作者的诗歌特点是(D)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杜甫
A.飘逸洒脱 B.超凡脱俗
C.通俗易懂 D.淳朴厚重
20.(2024青岛期中)某学校开展“艺术节”活动,同学们使用以下图片布置展板。适合这一展板的主题是(A)
《李白诗集》 书影 颜真卿 《颜氏家庙碑》 唐代吴道子 《送子天王图》 (摹本·局部)
A.多彩的文学艺术 B.开放的社会风气
C.繁荣的社会经济 D.和谐的民族关系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6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其中21题12分,22题16分,23题18分,24题14分,共60分)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运河示意图
材料二 隋朝时,并没有像今天这样现代化的开凿工具,可是古人怎么就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开通全长2 700多千米的大运河呢 原来,我们的祖先充分利用他们的聪明才智,在大运河的绝大多数河段已有的天然河道和古运河的基础上,有计划地加以疏浚、改建和扩展,新开凿的河段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1)大运河是哪位皇帝在位时开凿的 以哪里为中心 (4分)
答案:隋炀帝。洛阳。
(2)看图填空,请将答案填写在图片的空格内和横线上。(6分)
答案:北端点:涿郡(今北京)。中段:通济渠。南端点:余杭郡(今杭州)。
(3)结合材料二大运河开凿情况的描述,谈谈你的体会。(2分)
答案:体会到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水国寒消春日长,燕莺催促花枝忙。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
——周匡物《及第谣》
材料二 上(唐太宗)私幸端门,见进士于榜下缀行而出,喜谓侍臣曰:“天下英雄,入吾彀(原指箭射出去所能达到的范围,后用以比喻牢笼、圈套)中矣!”……故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唐摭言》
(1)材料一中的唐诗体现了我国古代哪种选官制度 该制度是由谁正式确立的 他设置了哪一考试科目 (6分)
答案:科举制。隋炀帝。进士科。
(2)武则天对材料一中制度的完善作出了怎样的贡献 (2分)
答案:创立殿试制度。
(3)材料二反映了该制度最大的受益者是谁 由此可见,该制度实施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4分)
答案:皇帝(或统治者;或统治阶级)。巩固统治。
(4)该制度的创立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 (4分)
答案:科举制的创立, 是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重大变革,加强了朝廷在选官上的权力,使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用人制度逐渐确立;不仅扩大了统治基础,也对社会阶层流动起到积极作用,还显著提高了整个官僚队伍的文化素养。
23.(2024东营期中)很多古代的诗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能够帮助我们多角度地认识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风举国裁宫锦,半作障泥半作帆。
——[唐]李商隐《隋宫》
万艘龙舸绿丝间,载到扬州尽不还。
——[唐]皮日休《汴河怀古二首》
君王忍把平陈业,只博雷塘数亩田。
——[唐]罗隐《炀帝陵》
(1)材料一中三首诗都反映了我国古代哪位“君王”的事 根据第一、第二首诗,分析这位“君王”落得第三首诗下场的原因是什么 (3分)
答案:隋炀帝。急功近利,不恤民力。
材料二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唐]杜甫《忆昔》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诗中描述的是哪一著名盛世。当时的统治者是谁 这一盛世局面的出现与他采取的哪些措施有关
(6分)
答案:“开元盛世”。唐玄宗。措施:稳定政局,励精图治,重用贤能;政治上,抑制权贵,整顿吏治,裁减冗员;经济上,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注重兴修水利,整顿漕运,改革税制;文化上,注重文教,编修图籍。
材料三 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
——[唐]杜甫《无家别》
(3)材料三中的“世乱”具体指什么史实 “世乱”给唐朝社会带来什么危害 (3分)
答案:安史之乱。危害: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中央权力衰微,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材料四 唐代的对外开放是多方位的……对外文化开放具有“大出大进”的特点。所谓“大出”是指唐代文化富有魅力,广泛影响到周边国家和地区;所谓“大进”是指唐代吸收外来文化,不拘一格,兼收
并蓄。
——摘编自张国刚《唐代对外开放的回视与审思
(专题讨论)——唐代开放与兴盛的当代思考》
(4)根据材料四,归纳出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例唐代对外开放的史实。这两例唐代对外开放的史实产生了什么共同影响 (6分)
答案:特点:唐朝对外交流是多方位,具有“大出大进”的特点。(或是多方位、兼收并蓄;既学习其他文化,也传播自己的文化)史实:遣唐使来华,唐朝与新罗的交流,鉴真东渡日本,玄奘西行天竺取经等(任答两点即可)。影响:加强了中国与外国的联系,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24.(2024烟台期中)唐朝是中国古代辉煌的时期。阅读材料,回答
问题。
材料一 太宗谓侍臣曰:“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百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贞观政要》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太宗有材料中思想认识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他实行的哪一措施充分体现了“必须先存百姓”的理念 (4分)
答案:主要原因: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措施:减轻百姓的田租和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材料二 上(唐太宗)私幸端门,见进士于榜下缀行而出,喜谓侍臣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唐摭言》
(2)唐太宗为使“天下英雄,入吾彀中”,对科举制进行了怎样的改进 材料一、材料二体现出的治国思想对唐太宗的统治产生了什么影响 (4分)
答案:改进: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影响:出现“贞观之治”的治世局面。
材料三 “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方面有一套比较成熟的办法。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们真心相待,与他们建立了深厚感情,赢得了他们的爱戴。”
《步辇图》(局部)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的“成熟办法”是什么。举出这一“成熟办法”运用的史实。(4分)
答案:成熟办法:开明的民族政策。史实:文成公主入藏、金城公主入藏等。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唐朝的繁荣有哪些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2分)
答案:重视人民利益;重视发展经济;重视人才的选拔;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加强民族交往与交融;等等。(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