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活板 分层作业(含答案解析)-【课堂无忧】新课标同步核心素养课堂

文档属性

名称 25 活板 分层作业(含答案解析)-【课堂无忧】新课标同步核心素养课堂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34.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18 17:17: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5 活板 分层作业
第一部分 基础知识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毕昇(shēng) 炀之(yáng) 和纸灰(huò) 更互(gēng)
B.胶泥(jiāo) 燔土(fán) 群从(cóng) 至今宝藏(zàng)
C.字印(yìn) 木格贮之(chǔ) 持就火炀之(yáng) 用讫(qì)
D.瞬息(shùn) 以纸帖之(tiē) 不若燔土(fán) 殊不沾污(shū)
2.下列句中“以”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A.以草火烧
B.以一铁范置铁板上
C.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
D.不以木为之者
3.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B.唐人/尚未盛为之
C.用讫/再火/令药镕 D.其印为/余群从所得
4.下列对相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庆历,宋仁宗赵祯年号。 B.布衣,平民。古代平民不能穿锦绣,故称“布衣”。
C.毕昇,北宋工匠、发明家。首创雕版印刷术。 D.五经,儒家的五部经典,即《诗》《书》《礼》《易》《春秋》。
5.下列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板印书籍 B.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C.则以纸帖之 D.药稍镕
6.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持就火炀(yáng)之 不若燔(fán)土 更互用之(gēng) 松脂、蜡和(huò)纸灰之类
B.持就火炀(yáng)之 不若燔(fān)土 更互用之(gēng) 松脂、蜡和(huò)纸灰之类
C.持就火炀(yáng)之 不若燔(fán)土 更互用之(gèng) 松脂、蜡和(huò)纸灰之类
D.持就火炀(yáng)之 不若燔(fán)土 更互用之(gēng) 松脂、蜡和(hè)纸灰之类
7.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以精练的语言介绍了北宋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展现了我国劳动人民伟大的智慧与创新能力。
B.文章在介绍活字印刷全过程时,对相对简单的制字和排版,一带而过,而对程序相对复杂的印刷和拆版,则说明较为详细。
C.文章第二段“火烧令坚”“持就火炀之”中的“烧”“炀”显示出用火烘烤的程度不同,表现出用词的准确。
D.文章结尾交代毕昇死后“活板”的下落,照应了文章第二段开头毕昇“又为活板”,使文章结构完整。
二、填空题
8.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活板》选自《 》,作者 是 (朝代)科学家、政治家。《活板》介绍的就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 。其余三大发明是 、 、 。
(2)活板的主要特征在于“活”字。“ ”说明字是活的;“ ”说明排版是活的;“ ”说明字印数目是活的;“ ”说明做法也是活的。
9.读准字音:
盛誉 和稀泥 坦荡如砥 贮藏
粘连 更迭 验讫 迄今
10.通假字
(1)活板 通
(2)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通
(3)若止印三二本 通
11.其他重点实词
(1)板印书籍 板印:
(2)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和:
(3)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 范:
(4)持就火炀之 炀:
(5)则字平如砥 砥:
(6)则第二板已具 具:
(7)更互用之 更互:
(8)有奇字素无备者 奇字:
(9)木理有疏密 木理:
(10)不若燔土 燔:
(11)用讫再火令药镕 讫:
(12)殊不沾污 殊:
(13)其印为余群从所得 群从:
(14)至今宝藏 宝藏:
12.一词多义
(1)帖:
则以纸帖之
每韵为一帖
(2)若:
若止印三二本
不若燔土
若屈伸呼吸(《杞人忧天》)
(3)就:
持就火炀之
瞬息可就
(4)印:
自冯瀛王始印五经
其印自落
(5)自:
自冯瀛王始印五经
一板已自布字
其印自落
13.古今异义
(1)有布衣毕昇
古义: 今义:布衣服
(2)薄如钱唇
古义: 今义:嘴唇
(3)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古义: 今义:向外透;往上升
(4)药稍镕
古义: 今义:药物
第二部分 语言、综合素质
三、语言表达
14.阅读下面材料,从中提取出一条信息。
我国数千年历史中,出现过鲁班这样的大师级工匠,也有修造出故宫这种世界奇观建筑的工匠,这说明中华民族的基因里,的确有工匠精神。《大国工匠》讲述的8个工匠,正是传承了中华民族的工匠精神,才缔造了工匠的神话:錾刻师孟剑锋为北京APEC会议创作国礼“和美”纯银丝巾果盘,焊工高凤林为火箭焊“心脏”,钳工顾秋亮为“蛟龙号”装配载人深潜器……
15.核心素养 活字印刷术是中华民族给世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请你参加以“玩转文化遗产”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并回答问题。
(1)你知道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吗?请写出来。
(2)文物表情包不仅给网络社交带来了新的火花,还拉近了人们与文物的距离。请你从下面的文物中任选一个,给它配上一句合适的话,组成新的表情包。

《彩绘陶缩脖俑》 《击鼓说唱俑》
我选:
配文:
(3)走访中,同学们发现当地的部分古建筑遭到人为破坏,请写一条宣传标语,呼吁大家共同珍惜、保护我们身边的文化遗产。
小贴士 宣传标语的特点:语言简洁、句式整齐、修辞鲜明、表情达意准确。
第三部分 阅读能力
四、文言文阅读
1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节选自《活板》)
【乙】
余又尝过金陵,人有发六朝陵寝,得古物甚多。余曾见一玉臂钗,两头施转关,可以屈伸,合之令圆,仅于无缝,为九龙绕之,功侔①鬼神。世多谓前古民醇,工作率多卤拙②,是大不然。古物至巧,正由民醇故也,民醇工不苟。后世风俗虽侈,而工之致力不及古人,故物多不精。
(节选自《梦溪笔谈 器用》)
【注】①侔:齐,相等。②卤拙:笨拙。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持就火炀之
②一板已自布字
③余又尝过金陵
④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
②古物至巧,正由民醇故也,民醇工不苟。
(3)请根据【甲】【乙】两文回答问题。
【甲】文抓住“① ”的特点介绍活字印刷术这一技术:【乙】文则围绕“② ”的特点介绍玉臂钗的制作功夫;两篇选文都赞美了古代劳动人民的高超智慧,但【乙】文中还表达了对③ 的批判。
阅读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宝藏。
(节选自《活板》)
【乙】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①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②,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无可奈何,密使其要见喻皓③之妻,赂④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塔遂定。益钉板上下弥束⑤,六幕⑥相联如肱箧⑦。人履⑧其板六幕相待自不能动。人皆伏②其精练。
(选自《梦溪笔谈·梵天寺木塔》)
【注释】①钱帅:即钱俶,时任兵马大元帅。②布瓦:盖瓦。布:铺设。③喻皓:人名,是当时的普通木工。④赂:赠送财物。⑤弥束:全部紧束,文中指“通过逐层钉板,使塔体得到紧固、结构得到加强”的意思。⑥六幕:立方体的六个面。⑦肱箧(qiè):撬开箱子,此处指箱子。⑧履:践踏,踩。⑨伏:通“服”,敬佩,信服。
17.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不以木为之者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狼》)
B.有奇字素无备者 可以调素琴(《陋室铭》)
C.赂以金钗 以钱覆其口!《卖抽翁》)
D.上轻 尔安敢轻吾射(《油翁》)
18.把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
(2)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
19.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
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
20.毕昇和喻皓,都是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甲】文交代“不以木为之者”的原因的句子是① ;
【乙】文交代解决木塔晃动问题的具体做法的句子是② 。
《25 活板》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答案 A A D C C A B
1.A
【详解】本题考查字音。
B .至今宝藏(zàng)——cáng;
C .木格贮之(chǔ)——zhù;
D.以纸帖之(tiē)——tiè;
故选A。
2.A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虚词。
例句“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中的“以”是介词,“用”的意思,表方式方法。
A.介词,用,表方式方法;
B.介词,把;
C.连词,来,用来;
D.介词,用,拿,表原因;
故选A。
3.D
【详解】本题考查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先梳理句子的大意,结合语法,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
D.句意:他的字印被我的子侄们得到了。“其印”是主语,“为余群从所得”是被动句式,因此应断句为:其印/为余群从/所得;
故选D。
4.C
【详解】本题考查文化文学常识。
C.错误。毕昇首创活字印刷术;
故选C。
5.C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词语解释。
A.翻译:用雕版印刷书籍。通假字:“板”通“版”,用于印刷的雕版。
B.翻译:从此以后,重要的文献书籍都是雕版印刷的本子了。通假字:“已”通“以”,以后。
C.翻译:就用纸标签贴(在字模上)。没有通假字。
D.翻译:药(即松脂、蜡等混合物)稍微熔化。通假字:“镕”,同“熔”,熔化。
故选C。
6.A
【详解】本题考查字音。
B.不若燔(fān)土——fán;
C.更互用之(gèng)——gēng;
D.松脂、蜡和(hè)纸灰之类——huò;
故选A。
7.B
【详解】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辨析。
B.有误,结合“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镕,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可知,文章在介绍活字印刷全过程时,对制字和排版,说明较为详细;而对印刷和拆版,则更为简略;
故选B。
8. 梦溪笔谈 沈括 北宋 印刷术 指南针 造纸术 火药 每字为一印 密布字印 每一字皆有数印 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
【详解】(1)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
《活板》选自《梦溪笔谈》,是北宋政治、科学家沈括创作的一篇散文。这篇文章是关于北宋平民毕昇发明活字印刷的最早记录,详细记载了活板制作与印刷的过程,通过沈括的介绍,活板的面貌在读者面前得以清晰地展现。文章条理清楚而有序,抓住活字印刷的主要优点、活字印刷的特征——“活”来进行说明,突出活版印刷的优越性。
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和造纸术。四种发明对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经各种途径传至西方、对世界文明发展史产生巨大的影响力。
造纸术,东汉蔡伦在总结前人制造丝织晶的经验的基础上,用树皮、破渔网、破布、麻头等作为原料,制造成了适合书写的植物纤维纸,改进了造纸术,才使纸成为人们普遍使用的书写材料;
指南针,指南针是用以判别方位的一种简单仪器。前身是司南。主要组成部分是一根装在轴上可以自由转动的磁针,磁针在地磁场作用下能保持在磁子午线的切线方向上。磁针的北极指向地理的南极,利用这一性能可以辨别方向。常用于航海、大地测量、旅行及军事等方面;
火药,火药是一种黑色或棕色的炸药,由硝酸钾,木炭和硫磺机械混合而成,最初均制成粉末状,以后一般制成大小不同的颗粒状,可供不同用途之需。
第(2)问:本题考查名句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的“印、密、皆、素、旋、瞬”等字词容易写错。
9. shèng huò dǐ zhù zhān gēng qì qì
【详解】本题考查字音。
盛誉(shèng yù):极大的声誉, 极力称赞;好的口碑。
和稀泥(huò xī ní):做事谁也不得罪,比喻调和纷争,多指无原则地调和折中。
坦荡如砥(tǎn dàng rú dǐ):平坦得像磨刀石一样。比喻人非常直率,做事不加犹豫。
贮藏(zhù cáng):储藏。
粘连(zhān lián):粘合在一起。
更迭(gēng dié):交换、更替。
验讫(yàn qì):检验完毕。
迄今(qì jīn):到现在。
10. 板 版 已 以 止 只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通假字。
通假字是指古代汉语中由于音同或音近而互相借用的字。在古文中,某些字因为发音相同或相近,常常可以互相替代使用。题目中要求找出通假字,并分析其对应的本字。
(1)“活板”:活字印刷术(“板”通“版”,这里指印刷术 )。
(2)“已后典籍皆为板本”:以后的经典文献就都是雕版印刷的本子了。(“已” 通 “以”,“已后” 即 “以后”)。
(3)“若止印三二本”:如果只印刷两三本。(“止” 通 “只”,仅仅的意思)。
11. 指雕版印刷 混合 模子 烘烤 磨刀石 准备(好了) 交替,轮流 生僻字 木头的纹理 烧 完毕 根本 指堂兄弟及诸子侄 珍藏
【详解】本题考查词语解释。
(1)板印书籍:用雕版印刷书籍。板印:指雕版印刷。
(2)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在它的上面用松脂、蜡混合着纸灰这一类东西覆盖好。和:混合。
(3)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就用一个铁框子放在铁板上面。范:模子。
(4)持就火炀之:拿着靠近火烘烤它。 炀:烘烤。
(5)则字平如砥:那么(所有排在板上的)字模就像磨刀石那样平。砥:磨刀石。
(6)则第二板已具:那第二块铁板已经准备好了。具:准备(好了)。
(7)更互用之:两块铁板交替使用。更互:交替,轮流。
(8)有奇字素无备者:遇到平时没有准备的生僻字。奇字:生僻字。
(9)木理有疏密:木头的纹理有疏有密。木理:木头的纹理。
(10)不若燔土:不像火烧过的胶泥。燔:烧。
(11)用讫再火令药镕:用完后再用火烤使混合物熔化。讫:完毕。
(12)殊不沾污:根本不会被弄脏。殊:根本。
(13)其印为余群从所得:毕昇的字印被我的子侄们得到了。群从:指堂兄弟及诸子侄。
(14)至今宝藏:至今珍藏着。宝藏:珍藏。
12. 动词,标记 名词,标签 如果 如,像 你 靠近 完成 印刷 字印 介词,从 另自,另外 自然
【详解】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①句意:就用纸条给它们作标签。帖:名词作动词,表示用标签标记。
②句意:每个韵部做一个标签。帖:名词,标签。
③句意:如果只印两三本。若:如果。
④句意:不如用胶泥来烧制。若:如,像。
⑤句意:你身体曲伸和呼吸。若:你。
⑥句意:把它拿到火上烘烤。就:靠近。
⑦句意:瞬间就可以完成。就:完成。
⑧句意:自从冯道开始(用雕版)印刷五经。印:印刷。
⑨句意:这些字模就会自己落下来。印:字印。
⑩句意:自从冯道开始(用雕版)印刷五经。自:介词,从。
句意:另一块木板已经排上了字模。自:另自,另外。
句意:字印就自然落下来。自:自然。
13. 平民 边缘 覆盖 松脂、蜡等的混合物
【详解】本题考查词语解释。
(1)句意:有个平民叫毕昇。古义:平民。今义:布衣服。
(2)句意:字模薄得像铜钱边缘似的。古义:边缘。今义:嘴唇。
(3)句意:在它的上面用松脂、蜡混合着纸灰这一类东西覆盖好。古义:覆盖。今义:向外透;往上升。
(4)句意:待铁板上的混合物稍稍熔化。古义:松脂、蜡等的混合物。今义:药物。
14.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工匠精神,只有传承工匠精神,才能缔造工匠神话。
【详解】本题考查提炼概括。
结合“我国数千年历史中,出现过鲁班这样的大师级工匠,也有修造出故宫这种世界奇观建筑的工匠,这说明中华民族的基因里,的确有工匠精神”“《大国工匠》讲述的8个工匠,正是传承了中华民族的工匠精神,才缔造了工匠的神话”概括可得: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工匠精神,只有传承工匠精神,才能缔造工匠神话。
15.(1)①印刷术;②造纸术;③火药;④指南针。
(2) (示例一)我选《彩绘陶缩脖俑》 配文:都怪你,人家生气了!(示例二)我选《击鼓说唱俑》配文:今天也是充满干劲的一天!
(3)(示例一)千年文化博大精深,后人爱护薪火传承
(示例二)知你穿越历史沧桑,爱你护你不用商量
【详解】(1)本题考查文化常识。
四大发明,是关于中国科学技术史的一种观点,是指中国古代对世界具有很大影响的四种发明,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重要创造,具体包括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
(2)本题考查图文转换。
示例1:我选《彩绘陶缩脖俑》。
配文:我受了天大的委屈,谁来安慰我?
示例2:我选《击鼓说唱俑》。
配文:快来,大家一起造起来 。
(3)本题考查宣传标语。
围绕主题“呼吁大家共同珍惜、保护我们身边的文化遗产”,语言简洁、句式整齐、修辞鲜明、表情达意准确。
示例:保护文化遗产,传承千年传统。
16.(1) 靠近。 别自,另外。 曾经。 距离。
(2)①每个字刻一个字模,用火烧使它坚硬。
②古器物制造非常精巧,正由于民风淳朴的缘故。
(3) 活 巧 对后世风俗浮华奢侈和技术不精
【导语】这篇阅读文章通过【甲】【乙】两段文言文,分别展示了古代中国的两大技术成就:活字印刷术和玉臂钗的制作工艺。【甲】文详细描述了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突出了其“便捷高效”的特点,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创新精神。【乙】文则通过玉臂钗的精巧制作,强调了“工艺精湛”的特点,并借此批判了后世工匠技艺的退化,表达了对古代工匠精益求精态度的赞美。两篇文章都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创造力,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技术传承与发展的深刻思考。
【详解】(1)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古今异义,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①句意:把它拿到火上烘烤。就:靠近。
②句意:另一块已经另外在排字了。自:别自,另外。
③句意:我又曾路过金陵。尝:曾经。
④句意:我认为太阳刚升起时距离人近。去:离。
(2)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
①为:做成,制成。印:印章,这里指字模。火:名词作状语,用火。烧:烧制。令:使,让。坚:坚硬。
②至:极,非常,表程度。巧:精巧,巧妙。由:因为。醇:淳朴,醇厚。故:缘故,原因。工:工匠。不苟:不马虎,不随便。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甲】从“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可知,开篇就点明了所介绍的是“活板”。在具体介绍活板制作过程中,“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每个字都能独立成为一个字印,体现了字印的灵活性。“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字印数量可根据需要灵活准备。“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遇到生僻字可以随时刻制,非常灵活。“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两个铁板交替使用,提高了印刷效率,也体现了操作上的灵活性。“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字印的存储也很方便、灵活。所以【甲】文抓住“活”的特点介绍活字印刷术。
【乙】文中“余曾见一玉臂钗,两头施转关,可以屈伸,合之令圆,仅于无缝,为九龙绕之,功侔鬼神”,详细描述了玉臂钗的构造,两头有可以转动的机关,能够屈伸,合起来是圆形,几乎没有缝隙,上面还有九条龙环绕,制作工艺达到了与鬼神的技艺相当的程度,生动地体现了玉臂钗制作“巧”的特点,即非常精巧、巧妙。所以【乙】文围绕“巧”的特点介绍玉臂钗的制作功夫。
从【乙】“后世风俗虽侈,而工之致力不及古人,故物多不精”可以看出,作者认为后世的风俗虽然奢侈浮华,但工匠在技艺上付出的努力比不上古人,所以制作出来的物品大多不精细。这里表达了作者对后世风俗浮华奢侈和技术不精的批判。
【点睛】参考译文:
【甲】
庆历年间,有个叫毕昇的平民,又发明了活字版印刷。它的方法是:用黏土刻字,字模薄得像铜钱的边缘,每个字刻一个印模,用火烧使它坚硬。先设置一块铁板,在它的上面用松脂、蜡混合着纸灰这一类东西覆盖好。想要印刷,就把一个铁框子放在铁板上面,然后在铁框内密密地排上字模,排满了一铁框就成为一块印版,把它拿到火上烘烤;待铁板上的混合物稍稍熔化,就用一块平板按在字模上面,那么所有排在板上的字模就像磨刀石那样平。如果只印两三本,不能算是简便;如果印几十乃至成百上千本,那就极其快速。通常是做两块铁板,这一块在印刷,那一块已另外在排字了,这块印刷才完,第二块板已经准备好了,两块相互交替使用,很短的时间就能完成。每一个字都有好几个印模,像“之”“也”等字,每个字有二十多个印模,用来准备同一版内有重复的字。不用的时候,就用纸条给它做标记,每一个韵部的字做一个标签,用木格子把它存放起来。遇到平时没有准备的生僻字,立即刻制,用草烧火烘烤,一会儿就能制成。不用木头刻活字的原因是,木的纹理疏密不匀,一沾水就会变得高低不平,再加上跟松脂等粘在一起,卸版时拿不下来;不像用胶泥烧制的字印,印完后再用火一烤,使药物松脂等物熔化,用手一抹,字印自然就掉了下来,一点也不会被药物松脂等物弄脏。
【乙】
我又曾路过金陵,见有人发掘六朝君主的陵墓,得到很多古物。我曾看到一支玉臂钗,两头都设置转动机关,可以弯曲、伸直或使之变成圆形的,几乎看不出有缝,而为九条龙所环绕,制作功夫可比鬼斧神工。世人多称往古民风淳朴,手工制作大都粗糙笨拙,其实大不是这么一回事。古器物制造非常精巧,正由于民风淳朴的缘故,民风淳朴则各种手工制作都一丝不苟。后世风俗虽浮华奢侈,而在工艺上的用力不及古人,所以造出来的器物多不精致。
17.C 18.(1)不使用的时候,就用纸来标记活字/它们,每个韵部做一个标签,用木格(分别)贮存这些活字/它们。(2)(工匠)于是/就在它的上面用瓦铺设/排布/盖上,但是(木塔)还是像当初一样晃动。 19.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 20. 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 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
【导语】甲文围绕活字印刷术展开,介绍活字不用时的存放方式,阐述不用木头制活字的原因,展现毕昇活字印刷术的精妙。乙文讲述钱氏建梵天寺木塔时,木塔晃动,匠师无解,后喻皓给出在每层铺板并钉实即可稳定木塔的方法,众人皆服其技艺精湛。两文皆体现古人在技术领域的智慧,甲文侧重印刷技术,乙文侧重建筑技术。
17.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代词,代指活字/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B.平素、向来/不加装饰;
C.都是介词,用、拿;
D.重量小,与“重”相对/轻视;
故选C。
18.本题考查翻译语句。
(1)则:就。以:用。帖: 在这里是动词,标记。之:指代活字。每韵为一帖:每个韵部做一个标签。木格:指木格(分别)。贮:贮存。之:指代活字。
(2)乃:于是。以:用。布:铺设的意思,即用瓦铺设在它(木塔)的上面。而: 表转折,但是。动:晃动。如初:和当初一样。
19.本题考查断句。
这句话的意思是:人踩在那楼板上,上下及四周板壁互相支撑,塔自然不会晃动。“人履其板”表达人踩在楼板上这一行为,是一个完整的表述;“六幕相持”描述了塔的六个面相互支撑的状态,是一个完整的内容;“自不能动”则是前面情况导致的结果。断句应为:人履其板 / 六幕相持 / 自不能动。
20.本题考查理解内容。
①【甲】文交代“不以木为之者”(不用木头制作活字)的原因,从文中第一段“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可知,原因是“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因为木头的纹理有疏有密,沾水后就会变得高低不平,而且还会和药物相互粘连,所以不用木头制作活字。
②【乙】文交代解决木塔晃动问题的具体做法,从“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可知,具体做法的句子是“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即只要逐层铺好木板,然后用钉子钉牢,木塔就不会晃动了。
【点睛】参考译文:
【甲】不用的时候,就用纸来标记活字,每个韵部做一个标签,用木格(分别)贮存这些活字。遇到平时没有准备的生僻字,随即刻制,用草火烘烤,很快就能制成。不用木头制作活字的原因是,木头的纹理有疏有密,沾水后就会变得高低不平,再加上它和药物相互粘连,拆版时不容易拿下来;不像用胶泥烧制的字模,印完后再用火一烤,使药物熔化,用手轻轻一拂,那些字模就会自己掉下来,一点也不会被药物弄脏。
毕昇死后,他的字模被我的堂兄弟和子侄们得到了,到现在依然被珍藏着。
【乙】钱氏统治两浙时,在杭州梵天寺修建一座木塔,才建了两三层,钱帅登上木塔,担心它晃动。工匠师傅说:“木塔上没有铺瓦片,上面轻,所以才这样。”于是就把瓦片铺排在塔上,但是木塔还像当初一样晃动。没有办法时,工匠师傅就秘密地派他的妻子去见喻皓的妻子,拿金钗送给她,询问木塔晃动的原因。喻皓笑着说:“这很容易啊。只要逐层铺好木板,然后用钉子钉牢,(木塔)就不会晃动了。”工匠师傅遵照他的话(去办),塔身就稳定了。因为钉牢了木板,上下更加紧密相束,上、下、左、右、前、后六面互相连接,就像只打开的箱子。人踩在那楼板上,上下及四周板壁互相支撑,塔自然不会晃动。人们都佩服喻皓的高明。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