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中综合评价卷1-12课
第Ⅰ卷(选择题,共4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2024成都)唐代地理书《元和郡县图制》曾描述某水利工程,“公家运漕,私行商旅……隋氏作之虽劳,后代实受其利焉”。该工程的修建有利于( )
A.珠江水患的治理 B.巴蜀地区的开发
C.郡县制度的推广 D.国家统一的巩固
2.(2024乐山)科举制使出身平民阶层的人通过“十载寒窗”参与政权,进而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美好理想,承续儒家的“济世”精神。据此可知,要参加科举考试最应该( )
A.勤劳耕作 B.积极参军
C.发愤读书 D.诚信经商
3.(2024广东)唐朝在建立后,“增损隋律”,制定唐律,尽削前朝“烦峻之法”“用法务在宽简”。这反映了唐朝( )
A.加强吏治整顿 B.吸取隋亡的教训
C.注重经济发展 D.开创三省六部制
4.(2024安徽)贞观年间,唐太宗曾对大臣说:“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唐太宗这段话可用以研究( )
A.科举取士制度 B.三省六部制度
C.藩镇割据现象 D.重文轻武政策
5.(2024济南期中)下面图片中的工具反映了唐朝( )
筒车
曲辕犁
A.海外贸易发达 B.农业技术进步
C.政治制度完善 D.文学艺术繁荣
6.(2024临沂期末)下面为唐朝人口统计图。741—760年,人口直线下降的原因是( )
A.爆发政治动乱 B.中央集权加强
C.科举制度完善 D.经济发展迅速
7.(2024烟台期末)五代十国后期,北方继续保持了后唐时就形成的基本完整局面,而南方的九个政权在经过兼并后也变为五个。这种状况( )
A.反映了统一的必然趋势
B.说明了南方的战乱更多
C.使北方经济能稳定发展
D.断绝了各地的经济联系
8.贞观四年(630),东突厥归附唐朝者多达10余万人,先后入居长安者数千家,唐太宗予以妥善安置,其首领皆被授予将军、中郎将等官职,其中五品以上者100多人。这一做法( )
A.促进了阶层流动 B.削弱了藩镇实力
C.加强了中外交往 D.推动了民族交融
9.(2024常州)钱币博物馆有下列展品,其中能充分证明中国文化影响了周边国家的是( )
A.秦半两钱 B.西夏货币
C.和同开珎 D.契丹货币
10.(2024德州期中)唐代中后期,“波斯锦”“胡锦”“番锦”通过丝绸之路,不断传入中国,内地也生产“胡式锦”。这主要表明( )
A.唐朝采取开明民族政策
B.唐朝中外交流不断加强
C.唐朝中后期手工业衰落
D.唐朝对外影响日益扩大
11.(2024潍坊期中)盛唐气象本来是诗歌的一种说法,后来为历史学家普遍接受,用来说明中国历史上的那个黄金时代。这说明盛唐气象的重要特征是( )
A.文化的繁荣开放 B.经济的更新迭代
C.民族的开明交融 D.政治的集权专制
12.下表中文学家所任官职反映出宋朝政治方面的突出特点是( )
姓名 曾任官职 职权范围
范仲淹 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 负责边防
晏殊 枢密使(注:枢密院与“中书”分掌军政大权,枢密使的权力与宰相相当) 负责全 国军政
欧阳修 枢密副使 协助管理全国军政
A.文官出任地方长官 B.文官掌部分兵权
C.门第观念逐渐淡化 D.宰相权力被削弱
13.(2024咸阳期中)王安石变法涉及经济、军事和教育领域。下列变法措施中,属于军事领域的是( )
A.募役法 B.方田均税法
C.保甲法 D.农田水利法
14.“尽管澶渊之盟常给人以‘城下之盟’的印象,但基本内容还是平等的,北宋并没有丢太大的面子。和平实现以后,北宋还能从双方贸易中获得大量盈余,辽朝亦可借此获得其必需品。”材料表明澶渊之盟( )
A.使辽朝获得巨大利益 B.促进双方经济交流
C.使宋朝损失更多财产 D.无法保持长久和平
15.“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与《满江红》中“靖康耻”相关的史实是( )
A.西夏灭亡 B.北宋灭亡
C.南宋灭亡 D.辽朝灭亡
16.“万里车书一混同,江南岂有别疆封 提兵百万西湖上,立马吴山第一峰!”此诗是南宋与金对峙中,金朝最高统治者欲结束南北对峙实现统一的雄心壮志的表露。100多年后,提兵西湖,立马吴山,实现统一的统治者是( )
A.完颜阿骨打 B.成吉思汗
C.蒙哥 D.忽必烈
17.(2024滨州期中)观察宋元时期的政权更替图,可知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是( )
A.民族关系发展 B.社会变化
C.从并立到统一 D.繁荣与开放
18.学者李治安评价某制度时说道:“它体现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主辅结合,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他评价的是( )
A.行省制 B.郡县制
C.分封制 D.科举制
19.宋代,南下移民在向南方扩展冬小麦种植范围的同时,发展了稻麦轮作制,将农作物种植从原来的一年一熟变为一年两熟。这反映出宋代( )
A.自然环境不断得以改善
B.经济作物生长周期变短
C.人口南迁带来了劳动力
D.农业生产技术得到提高
20.某校举办宋代历史专题手抄报比赛。下面是某位同学准备的资料,能够反映出宋代( )
学习卡片 从越南引进的占城稻在南方普遍种植;北方的粟、麦、黍、豆等在南方种植日渐增多;棉布成为长江下游地区的著名土特产。
南宋纸币铜版拓片 浙江哥窑鱼耳炉
A.南方经济的繁荣 B.发达的农业生产
C.手工技艺的高超 D.独特的活字印刷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6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其中21题14分,22题16分,23题12分,24题18分,共60分)
21.唐朝,一个不筑长城的统一王朝,它有开拓创新的气魄,更有包容世界的豪迈。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和谐盛世]
材料一 唐太宗常说:“为政之要,惟在得人……今所任用,必须以德行、学识为本。”
(1)材料一体现了唐太宗的什么执政理念 请举一例说明他是如何践行这一理念的。(2分)
[制度创新]
材料二 如图所示
(2)材料二反映的是什么制度 武则天对这一制度的完善作出了怎样的贡献 (4分)
[民族关系]
材料三 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3)根据材料三,请举一例唐太宗对少数民族“爱之如一”的事例,并说明其作用。(4分)
[对外交往]
材料四 唐代中国,是世界文化的重心,是世界历史演进的总动脉。融合域外文化的唐文化成了世界性文化,深受当时世界各国人民向往。……他们把域外文化带入唐土,又把唐文化传播四方,促进了中外文化大交流。
——摘编自王介南《中外文化交流史》
(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五中“把域外文化带入唐土”“把唐文化传播四方”的史实各一例。(2分)
[启迪后人]
(5)根据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说说唐朝的繁盛对当今社会建设的启示。(2分)
22.和谐是人类永恒的追求。唐宋元时期的各种制度和政策,对我们今天建设和谐社会,依然有着很多可以借鉴的地方。某班探究小组围绕“和谐”这一主题,设计了以下探究任务,邀你一起来完成。
任务一 [创造政治和谐]
材料一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
——摘自[宋]汪洙《神童诗》
(1)材料一反映宋代政治的特点是什么 其积极作用是什么 (6分)
任务二 [营造民族和谐]
材料二
图一 辽、西夏与北宋并立
图二 元朝疆域图
(2)认真观察上面两幅图,指出图一到图二民族政权关系有何变化 从中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4分)
任务三 [打造经济和谐]
材料三 如表
朝代 项目 南方诸路 北方诸路 南北比例
北宋 (1045年) 赋税 (贯) 35 811 000 45 095 000 44∶56
南宋 (1196年) 赋税 (贯) 60 000 000 14 319 000 81∶19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 这种现象完成是在什么时候 (2分)
(4)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现象出现的原因。(4分)
23.我国古代政治制度建设中蕴含着丰富的治国思想,在处理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关系时,创造性地采取了许多有效措施。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高宗永徽以后,都督带使持节者,始谓之节度使,然犹未以名官。景云二年(711),以贺拔延嗣为凉州都督、河西节度使。自此而后,接乎开元,朔方、陇右、河东、河西诸镇,皆置节度使……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以布列天下。
——摘编自《新唐书》卷四十
材料二 (北宋)规定郡长官由文臣担任,长官之外另设通判,使其互相牵制。宋太宗至道三年(997),又将全国州郡分为十五路,并陆续在各路设转运司、提点刑狱司、安抚司(管军事)、提举常平司(管常平仓救济、农田水利等)四司,除安抚司外,统称“监司”。
——摘编自朱绍侯等《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 作为历史上第一个由北方民族建立的全国统一王朝,加强中央集权固然重要,而稳定地方局势则尤为迫切。平宋以后江南局势长期动荡,致使元廷必须予各军事占领区以相对集中的事权,以便遇到紧急事务能够迅速决策并付诸行动。元朝疆域辽阔,为汉唐所不及……很难一一统属,设行省而代替中书省对其力所不及的地区进行管理,中央再从大局上实施节制,提纲挈领,确实是一种具有明显优点的统治模式。
——摘编自张帆《元朝行省的两个基本特征
——读李治安<行省制度研究>》
材料四
图一 元朝疆域图
图二 元宣政院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举一例唐朝后期节度使威胁中央集权发动叛乱的史实。唐朝灭亡以后,全国出现的割据局面历史上称为什么 (4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在地方上采取了哪些措施 (2分)
(3)根据材料三回答,元朝开创的“具有明显优点的统治模式”是什么 (2分)
(4)材料四中,图一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设立的行政机构是什么 图二反映的机构的设立有什么重要意义 (4分)
24.(2024临沂期中)“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让我们在阅读历史中,体味温情与敬意,汲取智慧与力量。根据下面所示大事年表,回答相关问题。
时间 历史事件
589年 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
618年 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626年 李世民即位,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
641年 文成公主入藏
贞观初年 玄奘前往天竺取经
754年 鉴真抵达日本
755年 安禄山、史思明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
907年 朱温建立后梁,唐朝至此灭亡
960年 赵匡胤发动兵变,北宋建立
1069年 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
1279年 元军攻灭南宋残部,完成了全国统一
(1)诗人杜甫在《无家别》中有“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之句。诗中描述的现象与表中的哪一历史事件有关 该事件的发生与哪位皇帝在位时的朝政腐败有关 (4分)
(2)“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等典故均与材料中的哪位皇帝有关 为防止武将专权,他采取的基本国策是什么 (4分)
(3)选择材料中相互关联的事件(至少两件),结合所学自拟一个观点,并加以论述或说明。(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10分)第Ⅰ卷(选择题,共4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2024成都)唐代地理书《元和郡县图制》曾描述某水利工程,“公家运漕,私行商旅……隋氏作之虽劳,后代实受其利焉”。该工程的修建有利于(D)
A.珠江水患的治理 B.巴蜀地区的开发
C.郡县制度的推广 D.国家统一的巩固
2.(2024乐山)科举制使出身平民阶层的人通过“十载寒窗”参与政权,进而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美好理想,承续儒家的“济世”精神。据此可知,要参加科举考试最应该(C)
A.勤劳耕作 B.积极参军
C.发愤读书 D.诚信经商
3.(2024广东)唐朝在建立后,“增损隋律”,制定唐律,尽削前朝“烦峻之法”“用法务在宽简”。这反映了唐朝(B)
A.加强吏治整顿 B.吸取隋亡的教训
C.注重经济发展 D.开创三省六部制
4.(2024安徽)贞观年间,唐太宗曾对大臣说:“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唐太宗这段话可用以研究(B)
A.科举取士制度 B.三省六部制度
C.藩镇割据现象 D.重文轻武政策
5.(2024济南期中)下面图片中的工具反映了唐朝(B)
筒车
曲辕犁
A.海外贸易发达 B.农业技术进步
C.政治制度完善 D.文学艺术繁荣
6.(2024临沂期末)下面为唐朝人口统计图。741—760年,人口直线下降的原因是(A)
A.爆发政治动乱 B.中央集权加强
C.科举制度完善 D.经济发展迅速
7.(2024烟台期末)五代十国后期,北方继续保持了后唐时就形成的基本完整局面,而南方的九个政权在经过兼并后也变为五个。这种状况(A)
A.反映了统一的必然趋势
B.说明了南方的战乱更多
C.使北方经济能稳定发展
D.断绝了各地的经济联系
8.贞观四年(630),东突厥归附唐朝者多达10余万人,先后入居长安者数千家,唐太宗予以妥善安置,其首领皆被授予将军、中郎将等官职,其中五品以上者100多人。这一做法(D)
A.促进了阶层流动 B.削弱了藩镇实力
C.加强了中外交往 D.推动了民族交融
9.(2024常州)钱币博物馆有下列展品,其中能充分证明中国文化影响了周边国家的是(C)
A.秦半两钱 B.西夏货币
C.和同开珎 D.契丹货币
10.(2024德州期中)唐代中后期,“波斯锦”“胡锦”“番锦”通过丝绸之路,不断传入中国,内地也生产“胡式锦”。这主要表明(B)
A.唐朝采取开明民族政策
B.唐朝中外交流不断加强
C.唐朝中后期手工业衰落
D.唐朝对外影响日益扩大
11.(2024潍坊期中)盛唐气象本来是诗歌的一种说法,后来为历史学家普遍接受,用来说明中国历史上的那个黄金时代。这说明盛唐气象的重要特征是(A)
A.文化的繁荣开放 B.经济的更新迭代
C.民族的开明交融 D.政治的集权专制
12.下表中文学家所任官职反映出宋朝政治方面的突出特点是(B)
姓名 曾任官职 职权范围
范仲淹 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 负责边防
晏殊 枢密使(注:枢密院与“中书”分掌军政大权,枢密使的权力与宰相相当) 负责全 国军政
欧阳修 枢密副使 协助管理全国军政
A.文官出任地方长官 B.文官掌部分兵权
C.门第观念逐渐淡化 D.宰相权力被削弱
13.(2024咸阳期中)王安石变法涉及经济、军事和教育领域。下列变法措施中,属于军事领域的是(C)
A.募役法 B.方田均税法
C.保甲法 D.农田水利法
14.“尽管澶渊之盟常给人以‘城下之盟’的印象,但基本内容还是平等的,北宋并没有丢太大的面子。和平实现以后,北宋还能从双方贸易中获得大量盈余,辽朝亦可借此获得其必需品。”材料表明澶渊之盟(B)
A.使辽朝获得巨大利益 B.促进双方经济交流
C.使宋朝损失更多财产 D.无法保持长久和平
15.“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与《满江红》中“靖康耻”相关的史实是(B)
A.西夏灭亡 B.北宋灭亡
C.南宋灭亡 D.辽朝灭亡
16.“万里车书一混同,江南岂有别疆封 提兵百万西湖上,立马吴山第一峰!”此诗是南宋与金对峙中,金朝最高统治者欲结束南北对峙实现统一的雄心壮志的表露。100多年后,提兵西湖,立马吴山,实现统一的统治者是(D)
A.完颜阿骨打 B.成吉思汗
C.蒙哥 D.忽必烈
17.(2024滨州期中)观察宋元时期的政权更替图,可知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是(C)
A.民族关系发展 B.社会变化
C.从并立到统一 D.繁荣与开放
18.学者李治安评价某制度时说道:“它体现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主辅结合,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他评价的是(A)
A.行省制 B.郡县制
C.分封制 D.科举制
19.宋代,南下移民在向南方扩展冬小麦种植范围的同时,发展了稻麦轮作制,将农作物种植从原来的一年一熟变为一年两熟。这反映出宋代(D)
A.自然环境不断得以改善
B.经济作物生长周期变短
C.人口南迁带来了劳动力
D.农业生产技术得到提高
20.某校举办宋代历史专题手抄报比赛。下面是某位同学准备的资料,能够反映出宋代(A)
学习卡片 从越南引进的占城稻在南方普遍种植;北方的粟、麦、黍、豆等在南方种植日渐增多;棉布成为长江下游地区的著名土特产。
南宋纸币铜版拓片 浙江哥窑鱼耳炉
A.南方经济的繁荣 B.发达的农业生产
C.手工技艺的高超 D.独特的活字印刷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6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其中21题14分,22题16分,23题12分,24题18分,共60分)
21.唐朝,一个不筑长城的统一王朝,它有开拓创新的气魄,更有包容世界的豪迈。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和谐盛世]
材料一 唐太宗常说:“为政之要,惟在得人……今所任用,必须以德行、学识为本。”
(1)材料一体现了唐太宗的什么执政理念 请举一例说明他是如何践行这一理念的。(2分)
答案:广纳贤才,知人善任。任用房玄龄、杜如晦、魏征等。
[制度创新]
材料二 如图所示
(2)材料二反映的是什么制度 武则天对这一制度的完善作出了怎样的贡献 (4分)
答案: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
[民族关系]
材料三 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3)根据材料三,请举一例唐太宗对少数民族“爱之如一”的事例,并说明其作用。(4分)
答案:文成公主入藏(或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也增进了唐蕃的友好关系。
[对外交往]
材料四 唐代中国,是世界文化的重心,是世界历史演进的总动脉。融合域外文化的唐文化成了世界性文化,深受当时世界各国人民向往。……他们把域外文化带入唐土,又把唐文化传播四方,促进了中外文化大交流。
——摘编自王介南《中外文化交流史》
(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五中“把域外文化带入唐土”“把唐文化传播四方”的史实各一例。(2分)
答案:玄奘西行;鉴真东渡。
[启迪后人]
(5)根据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说说唐朝的繁盛对当今社会建设的启示。(2分)
答案:坚持制度创新;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积极开展对外交往;各民族要平等团结;要大力关注民生;要积极听取群众意见;等等。
22.和谐是人类永恒的追求。唐宋元时期的各种制度和政策,对我们今天建设和谐社会,依然有着很多可以借鉴的地方。某班探究小组围绕“和谐”这一主题,设计了以下探究任务,邀你一起来完成。
任务一 [创造政治和谐]
材料一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
——摘自[宋]汪洙《神童诗》
(1)材料一反映宋代政治的特点是什么 其积极作用是什么 (6分)
答案:特点:崇文抑武。积极作用:宋朝的崇文抑武方针,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任务二 [营造民族和谐]
材料二
图一 辽、西夏与北宋并立
图二 元朝疆域图
(2)认真观察上面两幅图,指出图一到图二民族政权关系有何变化 从中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4分)
答案:变化:从民族政权并立到国家统一。启示: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战则两伤,和则两利;各民族之间虽时战时和,但和是主流;中华民族是由各民族共同组成的。
任务三 [打造经济和谐]
材料三 如表
朝代 项目 南方诸路 北方诸路 南北比例
北宋 (1045年) 赋税 (贯) 35 811 000 45 095 000 44∶56
南宋 (1196年) 赋税 (贯) 60 000 000 14 319 000 81∶19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 这种现象完成是在什么时候 (2分)
答案: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于南宋时期。
(4)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现象出现的原因。(4分)
答案:南方战乱少,社会相对安定;北人南迁,带去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南方自然条件优越;政府重视生产。
23.我国古代政治制度建设中蕴含着丰富的治国思想,在处理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关系时,创造性地采取了许多有效措施。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高宗永徽以后,都督带使持节者,始谓之节度使,然犹未以名官。景云二年(711),以贺拔延嗣为凉州都督、河西节度使。自此而后,接乎开元,朔方、陇右、河东、河西诸镇,皆置节度使……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以布列天下。
——摘编自《新唐书》卷四十
材料二 (北宋)规定郡长官由文臣担任,长官之外另设通判,使其互相牵制。宋太宗至道三年(997),又将全国州郡分为十五路,并陆续在各路设转运司、提点刑狱司、安抚司(管军事)、提举常平司(管常平仓救济、农田水利等)四司,除安抚司外,统称“监司”。
——摘编自朱绍侯等《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 作为历史上第一个由北方民族建立的全国统一王朝,加强中央集权固然重要,而稳定地方局势则尤为迫切。平宋以后江南局势长期动荡,致使元廷必须予各军事占领区以相对集中的事权,以便遇到紧急事务能够迅速决策并付诸行动。元朝疆域辽阔,为汉唐所不及……很难一一统属,设行省而代替中书省对其力所不及的地区进行管理,中央再从大局上实施节制,提纲挈领,确实是一种具有明显优点的统治模式。
——摘编自张帆《元朝行省的两个基本特征
——读李治安<行省制度研究>》
材料四
图一 元朝疆域图
图二 元宣政院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举一例唐朝后期节度使威胁中央集权发动叛乱的史实。唐朝灭亡以后,全国出现的割据局面历史上称为什么 (4分)
答案:安史之乱。五代十国。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在地方上采取了哪些措施 (2分)
答案: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另设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设立四监司,从不同方面对地方进行监控;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
(3)根据材料三回答,元朝开创的“具有明显优点的统治模式”是什么 (2分)
答案:实行行省制度。
(4)材料四中,图一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设立的行政机构是什么 图二反映的机构的设立有什么重要意义 (4分)
答案:澎湖巡检司。从此,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权。
24.(2024临沂期中)“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让我们在阅读历史中,体味温情与敬意,汲取智慧与力量。根据下面所示大事年表,回答相关问题。
时间 历史事件
589年 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
618年 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626年 李世民即位,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
641年 文成公主入藏
贞观初年 玄奘前往天竺取经
754年 鉴真抵达日本
755年 安禄山、史思明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
907年 朱温建立后梁,唐朝至此灭亡
960年 赵匡胤发动兵变,北宋建立
1069年 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
1279年 元军攻灭南宋残部,完成了全国统一
(1)诗人杜甫在《无家别》中有“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之句。诗中描述的现象与表中的哪一历史事件有关 该事件的发生与哪位皇帝在位时的朝政腐败有关 (4分)
答案:安史之乱。唐玄宗(李隆基)。
(2)“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等典故均与材料中的哪位皇帝有关 为防止武将专权,他采取的基本国策是什么 (4分)
答案:赵匡胤。崇文抑武。
(3)选择材料中相互关联的事件(至少两件),结合所学自拟一个观点,并加以论述或说明。(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10分)
答案:(示例一)观点:统治者勤政爱民,国家才能繁荣昌盛。
选择的史事:隋朝灭亡、“贞观之治”、安史之乱。(选择其中两件事即可)
论述:隋炀帝时期统治残暴,民不聊生,导致大规模农民起义,最终导致盛极一时的隋朝灭亡;唐太宗时期,吸取隋亡教训,以民为本,勤于政事,虚心纳谏,广纳贤才,革新政治,发展生产,创造了唐朝第一个盛世,史称“贞观之治”;唐玄宗统治后期,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趋腐败,最终导致了安史之乱,唐朝国势从此由盛转衰。由此可知,统治者勤政爱民,国家才能繁荣昌盛。否则,国家就会走向衰亡。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示例二)观点:国家统一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国家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选择的史事:隋朝统一全国、元朝统一全国。
论述:589年,隋灭陈,统一全国,结束了长期分裂局面,顺应了民族交融的大趋势,进一步促进了南北方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1279年,元军攻灭南宋残部,元朝统一。元的统一,结束了我国历史上长时期的多个政权并立的局面,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由此可知,国家统一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国家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符合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我们要坚决维护国家的统一,反对任何分裂国家的行为。
(示例三)观点:对外开放有利于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进步。
选取的史事:玄奘西行、鉴真东渡。
论述:贞观初年,玄奘西行天竺取经,成为远近闻名的佛学大师,他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而且根据他的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书的《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唐玄宗时期,鉴真东渡日本,传播唐朝先进文化,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贡献。由此可知,对外开放有利于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和进步,我们要坚持对外开放,不断学习国外优秀的科技文化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