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1饮食中的有机化合物——高一化学鲁科版(2019)必修二同步课时作业
1.下列物质中,属于弱电解质的是( )
A.氯化氢 B.氢氧化钠 C.乙醇 D.一水合氨
2.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危险品标志,装运乙醇的集装箱应贴的图标是( )
A. B.
C. D.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冠状病毒粒子直径约60220nm,故介于溶液和胶体粒子之间
B.装有无水硫酸铜的透气袋可以用作食品干燥剂
C.二氧化硅可用做计算机芯片
D.免洗手消毒液的成分活性银离子、乙醇均能使蛋白质变性
4.下列关于乙醇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乙醇密度比水小,故可以用分液的方法除去乙醇中的水
B.乙醇是很好的溶剂,故可以用乙醇来提取某些中药中的有效成分
C.乙醇能与水以任意比例互溶,故可以勾兑出不同酒精度的酒
D.乙醇易挥发,故有“好酒不怕巷子深”的说法
5.能证明乙醇分子中含有一个羟基的事实是( )
A.乙醇容易挥发
B.乙醇能与水以任意比例互溶
C.乙醇完全燃烧生成和
D.0.1mol乙醇与足量Na反应生成0.05mol
6.乙醇是重要的化工原料。下列有关乙醇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将金属钠加入乙醇中可置换出羟基中的氢
B.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C.在空气中燃烧时生成乙醛
D.在浓硫酸催化下与乙酸共热可以生成乙酸乙酯
7.乙醇是重要的化工原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乙醇催化氧化可制备乙醛
B.乙醇可与反应制备乙烷
C.乙醇与反应可制备乙醇钠
D.乙醇不能使酸性溶液褪色
8.下列颜色变化与氧化还原反应无关的是( )
A.将乙醇滴入酸性溶液中,溶液由橙色变为绿色
B.将通入滴有酚酞的NaOH溶液中,溶液红色褪去
C.将通入酸性溶液中,溶液紫色褪去
D.将新制氯水滴入紫色石蕊溶液中,溶液先变红色后褪色
9.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对实验现象中的“红色”描述正确的是( )
选项 试剂A 溶液B 实验现象
A 乙酸、乙醇、浓硫酸 饱和溶液、酚酞溶液 溶液B显红色,同时上层收集到一层油状液体
B 浓溶液 滴有酚酞的溶液 溶液B红色逐渐变浅至无色
C 混有铜粉的浓硫酸 品红溶液 品红溶液红色加深
D 浓氨水 紫色石蕊溶液 石蕊溶液变红色
A.A B.B C.C D.D
10.下列实验操作合理的是( )
A.乙醇和乙酸混合物可以通过分液进行分离
B.将实验尾气通过饱和食盐水用于除去尾气中的氯气
C.除去固体混有的少量,用热水溶解、降温结晶、过滤的方法除去
D.将两个石墨电极插入饱和溶液,接通电源后导电,可证明是电解质
11.用乙醇制备乙酸乙酯的反应原理为:,实验装置如图。冰盐浴条件下,在三颈烧瓶中,加入50%硫酸、乙醇,搅拌下逐滴加入溶液,控制反应温度得到绿色乳浊液,用等量水稀释,分液,收集上层清液,纯化,干燥,分馏得到乙酸乙酯。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乙醇制备乙酸乙酯的反应类型为取代反应
B.冰盐浴需控制在-25~-10℃,其目的是增强乙醇还原性
C.绿色乳浊液用等量水稀释分液后,上层清液中含有的主要杂质为、
D.纯化乙酸乙酯的具体操作:先用NaOH溶液中和,再用水洗
12.如图所示装置可用于酯化反应,烧瓶中加入乙醇、浓硫酸和乙酸。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烧瓶中需加入沸石
B.冷凝管的作用是冷凝回流,冷水应a口进,b口出
C.分水器可及时分离出水,提高转化率
D.为避免乙酸乙酯流出,实验过程分水器的活塞需始终保持关闭
13.已知分子结构中含有—OH的有机化合物可以与金属钠反应放出氢气,某实验小组为了测定乙醇的结构式是还是,利用乙醇与金属钠的反应,设计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探究。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前检验该装置的气密性的实验操作是______。
(2)有人认为装置中有空气,所测的气体体积应扣除装置中空气的体积,才是氢气的体积,你认为______(选填“正确”或“不正确”)。
(3)如果实验开始前b导管内未充满水,则实验结果将______(选填“偏大”或“偏小”)。
(4)若测得有1.15g参加反应,把量筒c中水的体积换算成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280mL,试结合计算和讨论,判断下面Ⅰ和Ⅱ两式中,哪个正确?______(选填“Ⅰ”或“Ⅱ”)。
14.图中烃A是植物生长调节剂,它的产量可以用来衡量一个国家的石油化工发展水平;D是一种高分子材料,此类物质大量使用易造成“白色污染”。回答下列问题:
(1)A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___;G的官能团的名称为___________。
(2)关于上述有机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填序号)。
a.A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b.B的一氯代物有2种
c.用方法③制取C时的原子利用率高
d.D属于纯净物
(3)比赛中,当运动员肌肉挫伤或扭伤时,随队医生会立即对准受伤部位喷射物质C(沸点12.27℃)进行应急处理。A→C的反应类型是___________。
(4)H是一种具有香味的油状液体,某同学设计以E和G原料制备H的实验装置如图,该反应的方程式为___________,乙试管中可盛放的试剂是___________。
15.某实验小组用下列装置进行乙醇的实验,试回答下列问题:
(1)a仪器的名称为_________,A中还可以用_________(填化学式)代替。
(2)实验过程中M处铜丝网出现有红色和黑色交替的现象,试用化学方程式解释黑色变红色的原因:_________。
(3)通过分析得出:不能从F装置中取出少量液体加金属钠来检验乙醇是否反应完全,请说明理由:_________。
(4)由于反应速率不易控制,在F装置中有可能产生倒吸,可改用下列_________装置取代F装置(填字母)。
(5)若F装置中收集到的液体用紫色石蕊试纸检验,试纸显红色,说明液体中还有_________。要除去该物质,可先在混合液中加入_________(填字母),然后通过蒸馏即可。
a.苯 b.氢氧化钠溶液 c.氯化钠溶液 d.碳酸氢钠溶液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是强电解质,乙醇是非电解质,是弱电解质。
2.答案:D
解析:A.属于腐蚀品标志,一般用于浓硫酸、氢氧化钠等腐蚀性试剂的张贴,A不合题意;
B.属于爆炸品标志,一般用于烟花爆竹、炸药等爆炸品的张贴,B不合题意;
C.属于有毒气体标志,一般用于氯气、氨气、一氧化碳等张贴,C不合题意;
D.乙醇是具有可燃性的液体,应该张贴的标志是易燃液体,D符合题意。
3.答案:D
解析:A.溶液中的粒子的直径小于1nm,胶体粒子的直径介于1~100nm之间,冠状病毒粒子直径约60~220nm,故冠状病毒粒子直径不是介于溶液和胶体粒子之间,故A错误;
B.无水硫酸铜可以用于检测水蒸气的存在,但不具有干燥作用,不能作食品干燥剂,故B错误;
C.硅位于金属和非金属分界线处,其单质具有金属和非金属的性质,是良好的半导体材料,可用做计算机硅芯片,故C错误;
D.免洗手消毒液的成分活性银离子属于重金属离子,能使蛋白质变性,乙醇能渗透到病毒内部,使蛋白质变性杀死病毒,则二者均能使蛋白质变性,故D正确;
4.答案:A
解析:乙醇可与水以任意比互溶,不能用分液法除去乙醇中的水,可以采用蒸馏的方法。
5.答案:D
解析:A项,乙醇容易挥发是乙醇的物理性质,与是否含有羟基无关,故不选A项;
B项,乙醇能和水以任意比互溶,是由于乙醇和水分子之间能形成氢键,不能说明乙醇中含几个羟基,故不选B项;
C项,乙醇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只能说明乙醇中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不能确定是否含有氧元素,也不能确定是否含有羟基,故不选C项。
D项,乙醇与生成的氢气的物质的量之比为0.1:0.05=2:1,说明乙醇分子中有一个活泼的氢原子可被金属钠取代,即乙醇分子中有一个羟基,故选D项;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D。
6.答案:C
解析:乙醇在空气中燃烧生成和,C项错误。
7.答案:A
解析:A.乙醇催化氧化可生成乙醛,反应方程式为A项正确;
B.乙醇不能与反应制取乙烷,B项错误;
C.乙醇与不反应,C项错误;
D.乙酯能被酸性溶液氧化为乙酸,可以使酸性溶液褪色,D项错误;
故选A。
8.答案:B
解析:A.乙醇滴入酸性溶液中,溶液由橙色变为绿色,被乙醇还原为,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A不合题意;
B.将通入滴有酚酞的NaOH溶液中,溶液红色褪去,是因为与NaOH反应生成和,没有元素化合价的变化,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B符合题意;
C.通入酸性溶液中,溶液紫色褪去,被还原,Mn元素化合价降低,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C不合题意;
D.新制氯水滴入紫色石蕊溶液中,先变红是因为氯水中的HCl使石蕊变红,后褪色是因为氯水中的HClO具有强氧化性,将石蕊氧化而褪色,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D不合题意;
答案选B。
9.答案:B
解析:在乙酸乙酯的制备实验中,长导管末端不能伸入溶液中,否则会发生倒吸现象,存在安全隐患,导致溶液会产生,将通入溶液中会发生,导致溶液由碱性逐渐变为中性,所以滴有酚酞的溶液会由红色逐渐变浅至无色,B正确;铜和浓硫酸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会产生气体,具有漂白性,会使品红溶液红色变浅甚至褪色,C错误;加热浓氨水会产生,将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中会使紫色石蕊溶液变蓝色,D错误。
10.答案:C
解析:A.乙醇和乙酸混合物是互溶的,不分层,不能用分液法进行分离,故A错误;
B.饱和食盐水不能吸收氯气,应该用溶液,故B错误;
C.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增大较快,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明显,故除去固体混有的少量,用热水溶解、降温结晶,析出的为,最后过滤,可以达到提纯目的,故C正确;
D.饱和溶液导电是因为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电离而导电,不是本身电离,故是非电解质,故D错误;
答案选C。
11.答案:C
解析:A.中不含有不饱和键,中含有碳氧双键,故乙醇制备乙酸乙酯的反应类型不是取代反应,故A错误;
B.冰盐浴需控制在-25~-10℃,其目的是有利于降温,减少乙醇挥发,故B错误;
C.由于乙醇能被氧化为乙酸,故上层清液中含有的主要杂质为、,故C正确;
D.不能用NaOH溶液中和,因为乙酸乙酯在NaOH溶液中要水解,应用饱和碳酸钠溶液,故D错误;
答案选C。
12.答案:D
解析:液体加热需加入沸石防止暴沸,A项正确;为保证冷凝管外管充满冷水,冷凝水需下口进、上口出,B项正确;水冷凝后流入分水器,使水及时分离出来,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从而提高转化率,C项正确;酯化反应是可逆反应,及时分离水能促进平衡正向移动,当分水器内下层水面接近支管口时,应打开活塞放出一部分水,避免水进入烧瓶,D项不正确。
13.答案:(1)连接好装置,关闭分液漏斗的活塞,将右侧导管插入水槽,微热烧瓶,右侧导管若有气泡冒出,冷却后形成一段水柱,且一段时间内水柱不变化,证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2)不正确
(3)偏小
(4)Ⅱ
解析:该实验的关键是准确测量反应产生气体的体积,根据产生气体的体积可以确定被置换的氢原子的个数。
(3)如果实验开始前b导管内未充满水,则会使排出水的体积减小,故实验结果偏小。
(4)参加反应的乙醇的物质的量是0.025mol,生成氢气的物质的量是0.0125mol,即乙醇分子中的6个氢原子所处的化学环境不完全相同,应有1个氢原子不同于其他氢原子,从而确定乙醇的结构为Ⅱ式。
14.答案:(1);羧基
(2)ac
(3)加成反应
(4);饱和碳酸钠溶液
解析:烃A是植物生长调节剂,它的产量可以用来衡量一个国家的石油化工发展水平,A是,与氢气反应生成,则B为;与HCl发生加成反应生成,则C是;乙烯与水发生加成反应生成,即E是;被酸性高锰酸钾氧化成,则G是,与发生酯化反应生成,H为,D是一种高分子材料,此类物质大量使用易造成“白色污染”,故D为聚乙烯,由此分析回答;
(1)由分析可知,A是乙烯,结构简式为;G为,官能团为羧基;
(2)a.乙烯能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而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a正确;
B.b为,只有一种等效氢,一氯代物有一种,b错误;
c.方法③为加成反应,原子利用率100%,c正确;
d.D为聚乙烯,高聚物,为混合物,d错误;
故选ac;
(3)A→C为与HCl的加成反应,反应类型为加成反应;
(4)乙醇与乙酸在浓硫酸、加热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乙酸乙酯和水,化学方程式为;乙试管盛放的试剂为饱和碳酸钠溶液。
15.答案:(1)分液漏斗;或
(2)
(3)F装置中有水或者乙酸都可以与钠反应,故干扰乙醇的检验
(4)ab
(5)乙酸或;bd
解析:装置A制备氧气,装置B干燥氧气,装置C产生乙醇蒸气,装置E中乙醇发生催化氧化生成乙醛,装置F收集乙醛,据此解答。
(1)下端带活塞,故为分液漏斗;双氧水的分解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也可以用等作催化剂;
(2)红色变黑色是Cu与反应生成CuO,黑色变红色是;
(3)水和可能生成物均能与钠反应,会干扰乙醇的判断;
(4)装置a中有安全瓶,b中有个干燥管,都能防止倒吸,c装置中导管太长,不能防倒吸;答案选ab;
(5)根据紫色石蕊试纸变红色可判断溶液显酸性,可能是乙醛进一步被氧化成乙酸,为了除去乙酸,用碱性溶液均能反应生成盐,故可用氢氧化钠溶液和碳酸氢钠溶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