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综合评价卷二
第Ⅰ卷(选择题,共4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对门第世家独霸政府的现象进行改革,改用考试的办法,从平民阶层选拔新进官员。”这一办法是指采用( )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科举制
2.以下内容是一位历史人物的部分经历,他是( )
时间 605年 607年 618年
事件 开始开凿大运河 创立进士科 江都兵变,被杀身亡
A.晋武帝 B.晋惠帝
C.隋文帝 D.隋炀帝
3.(2024青岛期中)唐朝户数在贞观十三年(639年)达300万户,705年有615万户,开元二十八年(740年)为841万户,天宝十三载(754年)有918万户。材料中户数的变化主要是源于统治者( )
A.注重文教 B.整顿吏治
C.发展经济 D.广纳贤才
4.下图是出土于唐长安城遗址的伎乐纹八棱金杯,杯身上的乐师深目高鼻,服饰带有中亚风格,手持琵琶等乐器。这件文物可用于研究( )
A.“贞观之治”局面的出现
B.唐都长安的城市建筑
C.唐三彩制作工艺的成熟
D.唐代的贸易与文化交流
5.(2024云南)下图是小云同学学习隋唐这一单元后绘制的思维导图。据图可以判断隋唐的时代特征是( )
A.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D.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6.有学者认为,他是一位“苦难诗人”和历经沧桑的时代歌手,其诗风有强烈的忧患意识与鲜明的人道主义色彩,其诗作有“诗史”之称。“他”是( )
A.李白 B.杜甫
C.李清照 D.曹雪芹
7.国学大师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提道:“宋初宰相,与枢密对称两府,而宰相遂不获预闻兵事……又财务归之三司,亦非宰相所得预。”钱穆旨在说明( )
A.相权受到削弱 B.武将地位崇高
C.军队战斗力强 D.财政权归地方
8.(2024滨州期中)学习历史必须分清哪些是史实,哪些是观点。下列属于观点的是( )
A.1005年,宋辽议和,订立盟约
B.北宋与西夏进行和谈,订立宋夏和约
C.1127年,金军攻破东京,北宋灭亡
D.南宋与金议和,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9.有学者认为,元统一中国的战争不可避免地带来种种惨祸、灾难,但它仍然具有历史进步性。其主要依据是( )
A.统一蒙古,与宋结盟 B.政策开明,民族平等
C.讨伐暴政,深得民心 D.结束分裂,顺应潮流
10.北宋时南方人在全国科举考试中优势明显,自南宋起,江浙一带尤其成为人才集中的地区。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是( )
A.辽宋夏金的并立
B.经济重心的南移
C.中央集权的加强
D.崇文抑武的方针
11.下面两幅图是某校历史社团研究性学习的一组材料,最符合他们研究性学习的主题是( )
开元通宝
北宋纸币铜版拓片
A.中央集权的加强 B.农业生产的进步
C.文学艺术的繁荣 D.商业贸易的发展
12.(2024聊城)唐诗通常会把时空背景转换成秦汉,如王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宋词经常提及不为两宋控制却有强烈文化符号意味的中国西北地区,如辛弃疾的“要挽银河仙浪,西北洗胡沙”。这主要表明( )
A.唐诗宋词风格多样名家辈出
B.科举制度推动了文学的繁荣
C.家国情怀是超越时空的情感
D.秦朝汉朝边境贸易较为兴旺
13.(2024湖南)某同学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整理了相关笔记(见下图)。据此判断,她在学习中国古代的( )
西周:分封制 秦朝:郡县制 汉朝:刺史制度 隋唐:三省六部制 元朝:行省制度 明朝:内阁制度
A.文学艺术 B.民族政策
C.科技成就 D.政治制度
14.(2024烟台)蓬莱戚继光纪念馆现有戚家刀、倭寇盔甲、《太平抗倭图》等文物50多件,珍贵文献影印图80多份,原比例仿制战车、狼筅等各类展品200多件。其所承载的反侵略战争( )
A.为人类航海事业作出伟大贡献
B.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
C.从荷兰殖民者的手中收复台湾
D.促使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
15.(2024日照期末)下表反映了明朝中后期出现的历史现象是( )
皇帝 在位时间 在位表现
明武宗 1505—1521年 好玩乐
明世宗 1521—1567年 好修道
明穆宗 1567—1572年 懒惰
明神宗 1572—1620年 怠政
A.财政危机加深 B.大臣结党营私
C.朝政日益腐败 D.农民起义不断
16.(2024山西)某历史学习小组围绕“走近明清遗迹·感知民族交融”这一主题,准备在公众号推送一篇文章,请为其选一幅合适的配图( )
A.唐蕃会盟碑 B.敦煌莫高窟
C.台湾赤崁楼 D.新疆伊犁将军府
17.1689年,中俄双方签订了《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明确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下列史实与该条约的签订有关的是( )
A.平定噶尔丹叛乱
B.雅克萨之战
C.设置伊犁将军
D.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
18.(2024重庆)古钱币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下列钱币形制的沿革体现了我国古代( )
秦圆形方孔半两钱 汉五铢钱
唐开元通宝 清康熙通宝
A.文化的多样性 B.思想的开放性
C.文明的延续性 D.外交的和平性
19.与汉代“千里不贩籴”相比,明清时期,粮食、布匹等民生日用品已成为长途贩运的主要商品,且出现了诸多商品粮基地。下列各项能佐证这一说法的是( )
A.“交子”的出现 B.市舶司的设置
C.商帮的兴起 D.“广州十三行”的设立
20.明代中后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有了突出的成就,出现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科学技术著作。下列人物与著作搭配正确的是( )
A.宋应星——《齐民要术》
B.李时珍——《本草纲目》
C.徐光启——《天工开物》
D.贾思勰——《农政全书》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6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其中21题12分,22题16分,23题14分,24题18分,共60分)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太宗道:“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
——摘编自钱穆《中国经济史》
材料二 宋朝时期,水稻早熟品种的引进,使作物在过去只能一季一熟的地方达到一季两熟,从而促进了农业发展。据估计,11—12世纪,水稻产量增长了一倍。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
《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
材料三 在力述“农本”的同时,他处处突出兴修水利的重要,把兴修水利作为农田建设、救荒赈济的必要前提和基本内容,把水利机械作为农器制作中最主要和最见功效的一部分。
——摘编自宋源《<农政全书>的水利经济思想》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贞观时期为实现“使民衣食有余”采取的措施。(4分)
(2)根据材料二,概述当时农业发展的表现。(2分)
(3)概括材料三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农政全书》的作者和地位。(4分)
(4)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促进农业发展的认识。(2分)
2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是一项贯穿我国封建社会始末的基本政治制度,历朝历代统治者均采取各种措施对此加以发展与完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立直属中央的三司,分管民政和财政、司法、军务。在中央,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省,由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
材料二 故宫导游说:“这个不起眼的‘偏房’(如图),在雍正时代及以后的清朝政治生活中,成为这个王朝的权力中心。”
材料三 明代《举子看榜图》
材料四 乾隆帝时,朝中大臣胡中藻写的诗中有“一把心肠论浊清”之句,乾隆帝看了竟说:“加‘浊’字于国号‘清’字之上,是何居心 ”结果,胡中藻被杀,友人也受到牵连。
(1)材料一介绍的是哪位皇帝统治时期的官制变化 请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材料一反映的官制变化。该皇帝为了监视臣民言行设置的机构是什么 (8分)
(2)材料二中导游所说的“偏房”指的是哪一机构 请你对该机构的设立作简要评价。(4分)
(3)材料三、材料四反映的是明清统治者为加强君主专制采取的哪些措施 这些措施的共同影响是什么 (4分)
23. (2024菏泽改编)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持续发展是中华文明传承不息的根本。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640年 设安西都护府
公元657年 设羁縻蒙池、昆陵都护府
公元702年 设北庭都护府
——根据王恩春《从安西、北庭都护府的设置
看唐朝对西域的治理》整理
《步辇图》(局部)
(1)归纳材料一反映的唐朝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任选其一说明其作用。(4分)
材料二 宋代中国不仅欢迎外商来华且鼓励本国民众出海贸易,与亚洲海洋各国形成了南海贸易体系。“南海一号”发掘了瓷器、丝绸等近20万件商品,这些商品海外诸国不能生产,或生产质量远逊中国。宋代海船普遍应用了水密隔舱、多层舷板及导航技术,增强了安全性。各国皆乐于与中国开展贸易。
——摘编自《宋代中国为何展现
“海洋大国”气象 》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各国皆乐于与中国开展贸易”的原因。(4分)
材料三 清代既继承了历代王朝的治边思想,又有创新和发展。随着俄国等对中国边疆的觊觎,清统治者极其重视对边疆民族的治理,逐步形成以“因俗而治”为核心的边疆民族统治政策。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边疆经略史》
(3)材料三中清朝在治理边疆时遇到了什么问题 根据材料三,指出清朝边疆治理的特点是什么。结合课本举一例加以说明。(4分)
(4)综合以上材料,说一说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持续发展的因素。
(2分)
24.(2024泰安期末改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朝中期的中国,是一个综合实力走在世界前列的强国。但中国人没有恃强凌弱,郑和下西洋是世界上公认的和平之旅。28年间,郑和船队始终奉行“共享太平之福”的对外政策,发展与各国的友好关系,在中国与亚非国家之间架起了友谊的桥梁,进一步树立了中国的和平友好形象。
(1)郑和船队最远到达哪些地方 依据材料一,分析郑和下西洋被赞誉“是世界上公认的和平之旅”的理由是什么。(4分)
材料二 这幅图画选自《中国历史图鉴》,图中建筑为1730年在广州设立的各国商馆。1757年,清廷下令关闭了其他港口,只开放广州一处作为西方商船来华的口岸,并规定由朝廷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广州十三行
(2)材料二中图画所绘的“广州十三行”,是清朝对外政策的一个缩影,写出这一对外政策的名称及对中国产生的消极影响。(4分)
材料三
(3)根据材料三,指出我国古代对外交往的特点。(2分)
(4)阅读材料三,任意提取两个历史时期,自拟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8分)第Ⅰ卷(选择题,共4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对门第世家独霸政府的现象进行改革,改用考试的办法,从平民阶层选拔新进官员。”这一办法是指采用(D)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科举制
2.以下内容是一位历史人物的部分经历,他是(D)
时间 605年 607年 618年
事件 开始开凿大运河 创立进士科 江都兵变,被杀身亡
A.晋武帝 B.晋惠帝
C.隋文帝 D.隋炀帝
3.(2024青岛期中)唐朝户数在贞观十三年(639年)达300万户,705年有615万户,开元二十八年(740年)为841万户,天宝十三载(754年)有918万户。材料中户数的变化主要是源于统治者(C)
A.注重文教 B.整顿吏治
C.发展经济 D.广纳贤才
4.下图是出土于唐长安城遗址的伎乐纹八棱金杯,杯身上的乐师深目高鼻,服饰带有中亚风格,手持琵琶等乐器。这件文物可用于研究( D )
A.“贞观之治”局面的出现
B.唐都长安的城市建筑
C.唐三彩制作工艺的成熟
D.唐代的贸易与文化交流
5.(2024云南)下图是小云同学学习隋唐这一单元后绘制的思维导图。据图可以判断隋唐的时代特征是(C)
A.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D.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6.有学者认为,他是一位“苦难诗人”和历经沧桑的时代歌手,其诗风有强烈的忧患意识与鲜明的人道主义色彩,其诗作有“诗史”之称。“他”是(B)
A.李白 B.杜甫
C.李清照 D.曹雪芹
7.国学大师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提道:“宋初宰相,与枢密对称两府,而宰相遂不获预闻兵事……又财务归之三司,亦非宰相所得预。”钱穆旨在说明(A)
A.相权受到削弱 B.武将地位崇高
C.军队战斗力强 D.财政权归地方
8.(2024滨州期中)学习历史必须分清哪些是史实,哪些是观点。下列属于观点的是(D)
A.1005年,宋辽议和,订立盟约
B.北宋与西夏进行和谈,订立宋夏和约
C.1127年,金军攻破东京,北宋灭亡
D.南宋与金议和,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9.有学者认为,元统一中国的战争不可避免地带来种种惨祸、灾难,但它仍然具有历史进步性。其主要依据是(D)
A.统一蒙古,与宋结盟 B.政策开明,民族平等
C.讨伐暴政,深得民心 D.结束分裂,顺应潮流
10.北宋时南方人在全国科举考试中优势明显,自南宋起,江浙一带尤其成为人才集中的地区。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是(B)
A.辽宋夏金的并立
B.经济重心的南移
C.中央集权的加强
D.崇文抑武的方针
11.下面两幅图是某校历史社团研究性学习的一组材料,最符合他们研究性学习的主题是(D)
开元通宝
北宋纸币铜版拓片
A.中央集权的加强 B.农业生产的进步
C.文学艺术的繁荣 D.商业贸易的发展
12.(2024聊城)唐诗通常会把时空背景转换成秦汉,如王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宋词经常提及不为两宋控制却有强烈文化符号意味的中国西北地区,如辛弃疾的“要挽银河仙浪,西北洗胡沙”。这主要表明(C)
A.唐诗宋词风格多样名家辈出
B.科举制度推动了文学的繁荣
C.家国情怀是超越时空的情感
D.秦朝汉朝边境贸易较为兴旺
13.(2024湖南)某同学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整理了相关笔记(见下图)。据此判断,她在学习中国古代的(D)
西周:分封制 秦朝:郡县制 汉朝:刺史制度 隋唐:三省六部制 元朝:行省制度 明朝:内阁制度
A.文学艺术 B.民族政策
C.科技成就 D.政治制度
14.(2024烟台)蓬莱戚继光纪念馆现有戚家刀、倭寇盔甲、《太平抗倭图》等文物50多件,珍贵文献影印图80多份,原比例仿制战车、狼筅等各类展品200多件。其所承载的反侵略战争(B)
A.为人类航海事业作出伟大贡献
B.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
C.从荷兰殖民者的手中收复台湾
D.促使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
15.(2024日照期末)下表反映了明朝中后期出现的历史现象是(C)
皇帝 在位时间 在位表现
明武宗 1505—1521年 好玩乐
明世宗 1521—1567年 好修道
明穆宗 1567—1572年 懒惰
明神宗 1572—1620年 怠政
A.财政危机加深 B.大臣结党营私
C.朝政日益腐败 D.农民起义不断
16.(2024山西)某历史学习小组围绕“走近明清遗迹·感知民族交融”这一主题,准备在公众号推送一篇文章,请为其选一幅合适的配图(D)
A.唐蕃会盟碑 B.敦煌莫高窟
C.台湾赤崁楼 D.新疆伊犁将军府
17.1689年,中俄双方签订了《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明确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下列史实与该条约的签订有关的是(B)
A.平定噶尔丹叛乱
B.雅克萨之战
C.设置伊犁将军
D.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
18.(2024重庆)古钱币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下列钱币形制的沿革体现了我国古代(C)
秦圆形方孔半两钱 汉五铢钱
唐开元通宝 清康熙通宝
A.文化的多样性 B.思想的开放性
C.文明的延续性 D.外交的和平性
19.与汉代“千里不贩籴”相比,明清时期,粮食、布匹等民生日用品已成为长途贩运的主要商品,且出现了诸多商品粮基地。下列各项能佐证这一说法的是(C)
A.“交子”的出现 B.市舶司的设置
C.商帮的兴起 D.“广州十三行”的设立
20.明代中后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有了突出的成就,出现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科学技术著作。下列人物与著作搭配正确的是(B)
A.宋应星——《齐民要术》
B.李时珍——《本草纲目》
C.徐光启——《天工开物》
D.贾思勰——《农政全书》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6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其中21题12分,22题16分,23题14分,24题18分,共60分)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太宗道:“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
——摘编自钱穆《中国经济史》
材料二 宋朝时期,水稻早熟品种的引进,使作物在过去只能一季一熟的地方达到一季两熟,从而促进了农业发展。据估计,11—12世纪,水稻产量增长了一倍。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
《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
材料三 在力述“农本”的同时,他处处突出兴修水利的重要,把兴修水利作为农田建设、救荒赈济的必要前提和基本内容,把水利机械作为农器制作中最主要和最见功效的一部分。
——摘编自宋源《<农政全书>的水利经济思想》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贞观时期为实现“使民衣食有余”采取的措施。(4分)
答案:倡导戒奢从简;关注民间疾苦,减轻百姓的田租和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2)根据材料二,概述当时农业发展的表现。(2分)
答案:水稻早熟品种的引进,农作物达到一季两熟,水稻产量增加。
(3)概括材料三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农政全书》的作者和地位。(4分)
答案:水利对于农业生产具有重要作用。徐光启;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作者关于农学的创新研究成果,是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
(4)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促进农业发展的认识。(2分)
答案:农业发展关系国计民生;政府要注重发展农业生产;要注意改进农业生产技术、兴修水利、总结农业生产经验等。
2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是一项贯穿我国封建社会始末的基本政治制度,历朝历代统治者均采取各种措施对此加以发展与完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立直属中央的三司,分管民政和财政、司法、军务。在中央,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省,由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
材料二 故宫导游说:“这个不起眼的‘偏房’(如图),在雍正时代及以后的清朝政治生活中,成为这个王朝的权力中心。”
材料三 明代《举子看榜图》
材料四 乾隆帝时,朝中大臣胡中藻写的诗中有“一把心肠论浊清”之句,乾隆帝看了竟说:“加‘浊’字于国号‘清’字之上,是何居心 ”结果,胡中藻被杀,友人也受到牵连。
(1)材料一介绍的是哪位皇帝统治时期的官制变化 请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材料一反映的官制变化。该皇帝为了监视臣民言行设置的机构是什么 (8分)
答案:朱元璋(明太祖)。地方:废行中书省,设直属中央的三司;中央:废丞相和中书省,权分六部。锦衣卫。
(2)材料二中导游所说的“偏房”指的是哪一机构 请你对该机构的设立作简要评价。(4分)
答案:军机处。便于皇帝独掌朝政,使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一切都要服从皇帝的意志。
(3)材料三、材料四反映的是明清统治者为加强君主专制采取的哪些措施 这些措施的共同影响是什么 (4分)
答案:八股取士、文字狱。加强思想控制,加强君主专制。
23. (2024菏泽改编)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持续发展是中华文明传承不息的根本。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640年 设安西都护府
公元657年 设羁縻蒙池、昆陵都护府
公元702年 设北庭都护府
——根据王恩春《从安西、北庭都护府的设置
看唐朝对西域的治理》整理
《步辇图》(局部)
(1)归纳材料一反映的唐朝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任选其一说明其作用。(4分)
答案:方式:设置管理机构;和亲。选择和亲。作用: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增进了唐蕃的友好关系。
材料二 宋代中国不仅欢迎外商来华且鼓励本国民众出海贸易,与亚洲海洋各国形成了南海贸易体系。“南海一号”发掘了瓷器、丝绸等近20万件商品,这些商品海外诸国不能生产,或生产质量远逊中国。宋代海船普遍应用了水密隔舱、多层舷板及导航技术,增强了安全性。各国皆乐于与中国开展贸易。
——摘编自《宋代中国为何展现
“海洋大国”气象 》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各国皆乐于与中国开展贸易”的原因。(4分)
答案:原因:政府鼓励对外贸易;中国商品质量高;宋代造船业发达;指南针运用于航海,安全性强。
材料三 清代既继承了历代王朝的治边思想,又有创新和发展。随着俄国等对中国边疆的觊觎,清统治者极其重视对边疆民族的治理,逐步形成以“因俗而治”为核心的边疆民族统治政策。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边疆经略史》
(3)材料三中清朝在治理边疆时遇到了什么问题 根据材料三,指出清朝边疆治理的特点是什么。结合课本举一例加以说明。(4分)
答案:问题:面临俄国等势力的觊觎。特点:因俗而治。举例:设置驻藏办事大臣。
(4)综合以上材料,说一说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持续发展的因素。
(2分)
答案:因素:开明的民族政策;统治者重视边疆地区的管理;开放的对外政策;重视经济发展;等等。
24.(2024泰安期末改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朝中期的中国,是一个综合实力走在世界前列的强国。但中国人没有恃强凌弱,郑和下西洋是世界上公认的和平之旅。28年间,郑和船队始终奉行“共享太平之福”的对外政策,发展与各国的友好关系,在中国与亚非国家之间架起了友谊的桥梁,进一步树立了中国的和平友好形象。
(1)郑和船队最远到达哪些地方 依据材料一,分析郑和下西洋被赞誉“是世界上公认的和平之旅”的理由是什么。(4分)
答案:地方: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理由:中国人没有恃强凌弱;郑和船队始终奉行“共享太平之福”的对外政策,发展与各国的友好关系。
材料二 这幅图画选自《中国历史图鉴》,图中建筑为1730年在广州设立的各国商馆。1757年,清廷下令关闭了其他港口,只开放广州一处作为西方商船来华的口岸,并规定由朝廷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广州十三行
(2)材料二中图画所绘的“广州十三行”,是清朝对外政策的一个缩影,写出这一对外政策的名称及对中国产生的消极影响。(4分)
答案:名称:闭关政策。消极影响:这种政策无法适应新的外部环境,导致当时的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材料三
(3)根据材料三,指出我国古代对外交往的特点。(2分)
答案:特点:对外交往时间长,对外交往频繁,具有双向性,从积极开放到闭关自守。
(4)阅读材料三,任意提取两个历史时期,自拟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8分)
答案:观点:积极对外开放使国家富强,闭关自守使国家落后。
论述:宋元时期造船和航海技术有了较大的发展,海外贸易发达。宋代的海路形成了多条航线,元朝时海上交通范围有更大的拓展。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明朝时期,国力强盛,郑和下西洋,奉行“共享太平之福”的对外政策,发展与各国的友好关系,在中国与亚非国家之间架起了友谊的桥梁。但是,清朝时期实行闭关自守政策,无法适应新的外部环境,导致当时的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结论:综上所述,宋元时期和明朝积极主动的对外交往,促进了国家繁荣发展,清朝闭关自守使中国落后。因此,我国要坚持改革开放。期末综合评价卷
第Ⅰ卷(选择题,共4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墨墨同学要和家人一同进行“大运河之旅”,从北到南所经过的旅行路线应该是( )
A.涿郡—洛阳—江都郡—余杭郡
B.涿郡—江都郡—洛阳—余杭郡
C.洛阳—涿郡—江都郡—余杭郡
D.余杭郡—江都郡—洛阳—涿郡
2.(2024德阳)根据图中的信息推断,图中所示的中枢权力机构出现在( )
A.秦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两宋时期 D.明清时期
3.(2024武汉)下图是甘肃出土的唐朝三彩骑俑队列,其中的女骑俑束着典型的汉式头饰,身穿窄袖紧身衣。我国其他多个地区也出土了同时期的类似唐三彩人物俑,印证了当时人口构成的多元性。材料反映出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是( )
A.动荡与变革 B.繁荣与开放
C.封闭与危机 D.侵略与反抗
4.(2024镇江期中)诗史互证。下面是唐朝诗人杜甫在不同时期创作的两首诗歌(部分),反映出唐朝社会的变化是( )
忆昔 忆昔开元全盛日, 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 公私仓廪俱丰实。 无家别 寂寞天宝后, 园庐但蒿藜。 我里百余家, 世乱各东西。
A.先南后北统一
B.经济重心南移
C.由开明到专制
D.由繁荣转向衰落
5.北宋建立后,为根除唐末以来藩镇割据、武将专权等弊端,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其中,与“杯酒释兵权”这一典故对应的是( )
A.经常调换军队的将领
B.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
C.分化事权以削弱相权
D.派文臣担任地方长官
6.(2024滨州期中)宋辽、宋夏议和后在边境开设“榷场”,官府和商人在此进行商品交易,互通有无。北宋每年从榷场购买数万只羊;有一年辽发生旱灾,购买了北宋官仓两万石粟。这说明榷场的设立( )
A.扩大了宋朝统治区域
B.推动了海外贸易发展
C.改变了政权并立局面
D.加强了宋辽经济联系
7.(2024菏泽期中)图示法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下面能正确反映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示意图是( )
A B C D
8.(2024泰安期中)美国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说:“由于蒙古帝国的兴起,陆上贸易发生了一场大变革。历史上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一个政权横跨欧亚大陆,从波罗的海到太平洋,从西伯利亚到波斯湾。”开创蒙古帝国基业的是( )
A.铁木真 B.忽必烈
C.汉武帝 D.秦始皇
9.(2024威海改编)谚语、民谣因其鲜明的时代特征而具有史料价值。某朝代出现“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苏湖熟,天下足”等谚语、民谣。该朝代是( )
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明朝
10.(2024苏州改编)繁华的城市、丰富的音乐、才华横溢的作者和广泛多样的演唱环境,在万事俱备的宋代,一种可歌可吟的文学形式兴旺发达起来,这就是( )
A.赋 B.诗 C.词 D.小说
11.(2024泰安期末)北宋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主持编写了《资治通鉴》,记述了从战国至五代共1 300多年的历史。下列选项中,能够从此书中看到的是( )
A.尧舜禹时期实行禅让制
B.唐朝安史之乱后国势由盛转衰
C.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北宋
D.忽必烈统一全国
12.秦朝设“三公”,汉代在“外朝”之外设“中朝”,唐朝设三省六部并在门下省置政事堂,宋代在中书、门下之外增设参知政事、枢密院和三司,明朝时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并设立内阁。这种演变反映了( )
A.地方权力的一步步压缩
B.丞相逐步位高权重
C.中央集权的一步步加强
D.皇权专制一步步强化
13.(2024菏泽期末)“以如此巨大规模的船队,历时近30年,遍访‘西洋’30余国……船队规模之大,航程之远,在当时世界航海史上是绝无仅有的。”这评价的是( )
A.鉴真东渡 B.玄奘西行
C.文成入藏 D.郑和下西洋
14.(2024东营期末)它提出“均田免粮”的口号,在中国农民战争的历史上,第一次把对土地的要求作为一个口号明确提出来,标志着中国农民战争进入一个新阶段。这场农民战争是( )
A.隋末农民起义 B.黄巢起义
C.元末农民起义 D.李自成起义
15.(2024烟台)就西藏地方而言,清朝政府采取了卓有成效的治理手段,以下能为其提供实证的是( )
A.兵马俑军阵 B.宣政院印
C.锦衣卫印 D.金奔巴瓶
16.(2024镇江)下表呈现了元清两代对台湾的治理措施,其中体现的历史趋势是( )
历史时期 治理措施
元朝 在澎湖设置巡检司,加强对台湾的管理
清朝 1684年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A.君主专制的强化
B.中央官制的完善
C.海外贸易的繁荣
D.边疆管理的加强
17.(2024东营期末)《中国近代史》中记载:“部分是由于雍正帝需要一个联系紧密的助手小班子帮助他起草敕令;部分则由于它是一种避开权势显赫的亲王,从而进一步巩固皇权和提高效率的手段。”为此,雍正帝时设立( )
A.中书省 B.议政王大臣会议
C.南书房 D.军机处
18.(2024济宁)中国古代某朝代出现了如下经济现象。据此可以推断该朝代是( )
◆鼓励百姓垦荒 ◆出现具有雇佣关系的手工工场
◆晋商开设票号 ◆只开放广州一处对外通商口岸
A.唐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19.(2024东营期末)“由宫城、皇城、内城和外城组成”“整个平面呈‘凸’字形”“宫城即紫禁城,今称故宫”。据此判断,该建筑是( )
A.唐长安 B.元大都
C.明长城 D.明北京城
20.关羽集忠、义、仁、勇、礼、智、信于一身,这些对任何人而言都是令人敬仰的精神品格。康熙年间,清政府尊关羽为夫子,将其与孔子并称。此举主要目的是( )
A.强化忠义观念 B.促进农业发展
C.维护海禁政策 D.加强对武将的管理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6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其中21题12分,22题16分,23题16分,24题16分,共60分)
21.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中国古代经济高度发达,令世界瞩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一 图二
材料二
图三
材料三
材料四 宋代,中外交往主要依靠海路,那时海外贸易兴盛,政府鼓励海外贸易,收入颇丰。
(1)写出材料一中图一、图二对应的唐朝农耕工具的名称。(2分)
(2)材料二是北宋纸币铜版拓片,写出此时纸币的名称,它的出现说明了什么 (2分)
(3)材料三反映了我国古代经济格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与图中的①处相对应的应是哪个时期 (4分)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影响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至少说出两条)(4分)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元时期,陆路和海路交通的畅通,加之当时政府设立专门机构管理海外贸易和外藩来朝,使中外经济、文化和科技的交流进一步密切起来。中国的创造发明,如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纸币和驿传制度等输往国外,天文、历法、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传到亚洲其他国家和欧洲,对亚欧地区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起到重要作用。西方的药物、天文、历法、数学等传到中国。外来的科学技术与文化在元朝受到重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元时期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活跃的原因。(4分)
材料二 嘉靖四十年(1561年),倭寇大举侵犯浙江。“戚家军”在人民群众的配合支持下,在台州九战九捷,先后歼灭倭寇10 000多人,烧毁倭船无数,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
(2)领导“戚家军”抗倭的民族英雄是谁 这场抗倭斗争具有怎样的性质 (4分)
材料三 1776年,亚当·斯密的《国富论》首次出版。该书中指出:“中国似乎长期处于静止状态……一个忽视或鄙视国外贸易,只允许外国船舶驶入一二港口的国家,不能经营在不同法制下所可经营的那么多交易。”
(3)材料三反映了当时中国实行什么政策 它使中国的世界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分)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从唐宋时期到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4分)
23.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成就辉煌,为人类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制度创新]
图一
(1)图一反映了哪一制度 创立于哪一朝代 到明朝演变为什么形式 (3分)
(2)元朝开创了哪一地方行政制度 今山东省归哪一机构管辖 (2分)
[边疆管理]
图二 图三
(3)图二、图三所示内容与我国当今哪一地区有关 为巩固统治,清朝在该地区采取了哪些措施 该地区正式纳入中国版图是在哪一朝代 该朝代为有效地管理此地区,设置了哪一机构 (6分)
[科技文化]
据英国学者罗伯特·坦普尔《中国:发明与发现的国度》一书统计,现代世界赖以建立的基本的发明创造,几乎有一半以上源于中国。15世纪前,中国科技一直领先于世界,尤其是宋元时期更是科技发展的高峰。
(4)请举例说明宋元时期我国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与进步产生重要影响的古代发明。(3分)
[感悟历史]
(5)综合以上材料,你有何感想或认识 (2分)
24.(2024威海期末节选)中国历史是一部各民族碰撞、交流,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皇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使许多少数民族自愿要求内附。少数民族首领把能与唐室通婚视为荣耀,影响最为深远的当推“唐蕃和亲”。除此之外,唐朝还宽厚平等对待败降的少数民族,使其得到妥善的安置。随着千百年来不断的民族大交融,贞观时期出现了“和同为一家”的民族交融新局面。
——摘编自许敏《民族和谐的典范——
论贞观时期的民族融合》
材料二 在古代历史上,“中国”一词既是地域概念,又用来指称政权,同时又是一种美称。不仅汉族政权自称“中国”,少数民族政权也自称“中国”,“中国”的概念存在一种复数现象。元朝实现了从复数“中国”到单数“中国”的转变。
——摘编自《从复数“中国”到单数“中国”》
材料三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我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逐步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构建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
——摘编自《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观,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1)根据材料一,概括贞观时期民族交融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举一例“唐蕃和亲”的史实。(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实现了从复数‘中国’到单数‘中国’的转变”的标志性历史事件是什么。有何重大意义
(4分)
(3)阅读材料三,提炼一个观点,并以元朝和清朝对台湾地区的治理为例来说明这一观点。(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8分)第Ⅰ卷(选择题,共4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墨墨同学要和家人一同进行“大运河之旅”,从北到南所经过的旅行路线应该是(A)
A.涿郡—洛阳—江都郡—余杭郡
B.涿郡—江都郡—洛阳—余杭郡
C.洛阳—涿郡—江都郡—余杭郡
D.余杭郡—江都郡—洛阳—涿郡
2.(2024德阳)根据图中的信息推断,图中所示的中枢权力机构出现在(B)
A.秦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两宋时期 D.明清时期
3.(2024武汉)下图是甘肃出土的唐朝三彩骑俑队列,其中的女骑俑束着典型的汉式头饰,身穿窄袖紧身衣。我国其他多个地区也出土了同时期的类似唐三彩人物俑,印证了当时人口构成的多元性。材料反映出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是(B)
A.动荡与变革 B.繁荣与开放
C.封闭与危机 D.侵略与反抗
4.(2024镇江期中)诗史互证。下面是唐朝诗人杜甫在不同时期创作的两首诗歌(部分),反映出唐朝社会的变化是(D)
忆昔 忆昔开元全盛日, 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 公私仓廪俱丰实。 无家别 寂寞天宝后, 园庐但蒿藜。 我里百余家, 世乱各东西。
A.先南后北统一
B.经济重心南移
C.由开明到专制
D.由繁荣转向衰落
5.北宋建立后,为根除唐末以来藩镇割据、武将专权等弊端,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其中,与“杯酒释兵权”这一典故对应的是(B)
A.经常调换军队的将领
B.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
C.分化事权以削弱相权
D.派文臣担任地方长官
6.(2024滨州期中)宋辽、宋夏议和后在边境开设“榷场”,官府和商人在此进行商品交易,互通有无。北宋每年从榷场购买数万只羊;有一年辽发生旱灾,购买了北宋官仓两万石粟。这说明榷场的设立(D)
A.扩大了宋朝统治区域
B.推动了海外贸易发展
C.改变了政权并立局面
D.加强了宋辽经济联系
7.(2024菏泽期中)图示法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下面能正确反映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示意图是(C)
A B C D
8.(2024泰安期中)美国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说:“由于蒙古帝国的兴起,陆上贸易发生了一场大变革。历史上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一个政权横跨欧亚大陆,从波罗的海到太平洋,从西伯利亚到波斯湾。”开创蒙古帝国基业的是(A)
A.铁木真 B.忽必烈
C.汉武帝 D.秦始皇
9.(2024威海改编)谚语、民谣因其鲜明的时代特征而具有史料价值。某朝代出现“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苏湖熟,天下足”等谚语、民谣。该朝代是(B)
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明朝
10.(2024苏州改编)繁华的城市、丰富的音乐、才华横溢的作者和广泛多样的演唱环境,在万事俱备的宋代,一种可歌可吟的文学形式兴旺发达起来,这就是(C)
A.赋 B.诗 C.词 D.小说
11.(2024泰安期末)北宋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主持编写了《资治通鉴》,记述了从战国至五代共1 300多年的历史。下列选项中,能够从此书中看到的是(B)
A.尧舜禹时期实行禅让制
B.唐朝安史之乱后国势由盛转衰
C.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北宋
D.忽必烈统一全国
12.秦朝设“三公”,汉代在“外朝”之外设“中朝”,唐朝设三省六部并在门下省置政事堂,宋代在中书、门下之外增设参知政事、枢密院和三司,明朝时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并设立内阁。这种演变反映了(D)
A.地方权力的一步步压缩
B.丞相逐步位高权重
C.中央集权的一步步加强
D.皇权专制一步步强化
13.(2024菏泽期末)“以如此巨大规模的船队,历时近30年,遍访‘西洋’30余国……船队规模之大,航程之远,在当时世界航海史上是绝无仅有的。”这评价的是(D)
A.鉴真东渡 B.玄奘西行
C.文成入藏 D.郑和下西洋
14.(2024东营期末)它提出“均田免粮”的口号,在中国农民战争的历史上,第一次把对土地的要求作为一个口号明确提出来,标志着中国农民战争进入一个新阶段。这场农民战争是(D)
A.隋末农民起义 B.黄巢起义
C.元末农民起义 D.李自成起义
15.(2024烟台)就西藏地方而言,清朝政府采取了卓有成效的治理手段,以下能为其提供实证的是(D)
A.兵马俑军阵 B.宣政院印
C.锦衣卫印 D.金奔巴瓶
16.(2024镇江)下表呈现了元清两代对台湾的治理措施,其中体现的历史趋势是(D)
历史时期 治理措施
元朝 在澎湖设置巡检司,加强对台湾的管理
清朝 1684年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A.君主专制的强化
B.中央官制的完善
C.海外贸易的繁荣
D.边疆管理的加强
17.(2024东营期末)《中国近代史》中记载:“部分是由于雍正帝需要一个联系紧密的助手小班子帮助他起草敕令;部分则由于它是一种避开权势显赫的亲王,从而进一步巩固皇权和提高效率的手段。”为此,雍正帝时设立(D)
A.中书省 B.议政王大臣会议
C.南书房 D.军机处
18.(2024济宁)中国古代某朝代出现了如下经济现象。据此可以推断该朝代是(D)
◆鼓励百姓垦荒 ◆出现具有雇佣关系的手工工场
◆晋商开设票号 ◆只开放广州一处对外通商口岸
A.唐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19.(2024东营期末)“由宫城、皇城、内城和外城组成”“整个平面呈‘凸’字形”“宫城即紫禁城,今称故宫”。据此判断,该建筑是(D)
A.唐长安 B.元大都
C.明长城 D.明北京城
20.关羽集忠、义、仁、勇、礼、智、信于一身,这些对任何人而言都是令人敬仰的精神品格。康熙年间,清政府尊关羽为夫子,将其与孔子并称。此举主要目的是(A)
A.强化忠义观念 B.促进农业发展
C.维护海禁政策 D.加强对武将的管理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6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其中21题12分,22题16分,23题16分,24题16分,共60分)
21.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中国古代经济高度发达,令世界瞩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一 图二
材料二
图三
材料三
材料四 宋代,中外交往主要依靠海路,那时海外贸易兴盛,政府鼓励海外贸易,收入颇丰。
(1)写出材料一中图一、图二对应的唐朝农耕工具的名称。(2分)
答案:曲辕犁;筒车。
(2)材料二是北宋纸币铜版拓片,写出此时纸币的名称,它的出现说明了什么 (2分)
答案:“交子”。宋代商业繁荣。
(3)材料三反映了我国古代经济格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与图中的①处相对应的应是哪个时期 (4分)
答案:经济重心南移。南宋。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影响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至少说出两条)(4分)
答案:生产工具的改进;生产技术的进步;安定的社会环境;政府重视;对外开放、创新;等等。(言之有理,答出两条即可)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元时期,陆路和海路交通的畅通,加之当时政府设立专门机构管理海外贸易和外藩来朝,使中外经济、文化和科技的交流进一步密切起来。中国的创造发明,如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纸币和驿传制度等输往国外,天文、历法、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传到亚洲其他国家和欧洲,对亚欧地区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起到重要作用。西方的药物、天文、历法、数学等传到中国。外来的科学技术与文化在元朝受到重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元时期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活跃的原因。(4分)
答案:原因:宋元时期,陆路和海路交通畅通,政府重视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海外贸易的发展等。(任答一点即可)
材料二 嘉靖四十年(1561年),倭寇大举侵犯浙江。“戚家军”在人民群众的配合支持下,在台州九战九捷,先后歼灭倭寇10 000多人,烧毁倭船无数,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
(2)领导“戚家军”抗倭的民族英雄是谁 这场抗倭斗争具有怎样的性质 (4分)
答案:民族英雄:戚继光。性质:反侵略战争。
材料三 1776年,亚当·斯密的《国富论》首次出版。该书中指出:“中国似乎长期处于静止状态……一个忽视或鄙视国外贸易,只允许外国船舶驶入一二港口的国家,不能经营在不同法制下所可经营的那么多交易。”
(3)材料三反映了当时中国实行什么政策 它使中国的世界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分)
答案:政策:闭关政策。变化:导致当时的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从唐宋时期到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4分)
答案:变化:由开放逐渐走向闭关自守;由友好相处到战争对抗。(任答一点,其他言之有理也可)
23.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成就辉煌,为人类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制度创新]
图一
(1)图一反映了哪一制度 创立于哪一朝代 到明朝演变为什么形式 (3分)
答案:科举制。隋朝。八股取士。
(2)元朝开创了哪一地方行政制度 今山东省归哪一机构管辖 (2分)
答案:行省制。中书省。
[边疆管理]
图二 图三
(3)图二、图三所示内容与我国当今哪一地区有关 为巩固统治,清朝在该地区采取了哪些措施 该地区正式纳入中国版图是在哪一朝代 该朝代为有效地管理此地区,设置了哪一机构 (6分)
答案:西藏。册封达赖和班禅;设立驻藏办事大臣;制定金瓶掣签制度。元朝。宣慰使司都元帅府。
[科技文化]
据英国学者罗伯特·坦普尔《中国:发明与发现的国度》一书统计,现代世界赖以建立的基本的发明创造,几乎有一半以上源于中国。15世纪前,中国科技一直领先于世界,尤其是宋元时期更是科技发展的高峰。
(4)请举例说明宋元时期我国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与进步产生重要影响的古代发明。(3分)
答案: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
[感悟历史]
(5)综合以上材料,你有何感想或认识 (2分)
答案:制度的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之一;国家的稳定、统一是繁荣昌盛的前提;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强大动力。(意思相近即可)
24.(2024威海期末节选)中国历史是一部各民族碰撞、交流,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皇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使许多少数民族自愿要求内附。少数民族首领把能与唐室通婚视为荣耀,影响最为深远的当推“唐蕃和亲”。除此之外,唐朝还宽厚平等对待败降的少数民族,使其得到妥善的安置。随着千百年来不断的民族大交融,贞观时期出现了“和同为一家”的民族交融新局面。
——摘编自许敏《民族和谐的典范——
论贞观时期的民族融合》
材料二 在古代历史上,“中国”一词既是地域概念,又用来指称政权,同时又是一种美称。不仅汉族政权自称“中国”,少数民族政权也自称“中国”,“中国”的概念存在一种复数现象。元朝实现了从复数“中国”到单数“中国”的转变。
——摘编自《从复数“中国”到单数“中国”》
材料三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我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逐步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构建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
——摘编自《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观,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1)根据材料一,概括贞观时期民族交融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举一例“唐蕃和亲”的史实。(4分)
答案:原因: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宽厚平等对待少数民族。史实:文成公主入藏。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实现了从复数‘中国’到单数‘中国’的转变”的标志性历史事件是什么。有何重大意义
(4分)
答案:历史事件:1279年,元朝攻灭南宋残部,完成全国统一。重大意义: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期的政权并立局面。
(3)阅读材料三,提炼一个观点,并以元朝和清朝对台湾地区的治理为例来说明这一观点。(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8分)
答案:观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论述:元朝在澎湖设置巡检司,加强对台湾的管理,这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行政机构。1683年,清军进入台湾,台湾归入清朝的版图。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台湾的管辖。元朝和清朝对台湾地区的治理,说明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说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不可分割的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