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第12课民族大团结 课件(2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第12课民族大团结 课件(2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2.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3-18 19:25: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4张PPT)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团结和谐,则国家兴旺、社会安定、人民幸福;反之,则国家衰败、社会动荡、人民遭殃。党中央强调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是着眼于维护中华民族大团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作出的重大决策,也是深刻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得出的重要结论。
——习近平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时的讲话
第12课 民族大团结
学习目标
1、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和实施情况,明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国策,也是我国的一项政治制度;认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归纳我国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采取的措施。
2、认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依据我国国情建立的,明确它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国策,也是我国的一项政治制度;利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示意图》,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和实施情况;利用图片和音像材料,了解我国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采取的措施。
3、中国是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牢铸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从历史传统看,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长期存在,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历史渊源。
(2)从民族分布看,中国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状况,以及自然、经济、文化的多样性和互补性,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现实条件。
(3)从民族关系看,在中华民族的格局中,各民族之间密切而广泛的联系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经济文化基础。
看图并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分析实行原因
含义
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设立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在自治区域内,由当地民族当家做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
诊断
(1)民族区域自治就是少数民族地区独立,不受中央政府管辖。
(2)民族区域自治可以在任何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实行。
(3)民族区域自治地区在制定自治条例时,原则上应不得违宪。



第12课 民族大团结
1949年
1954年
1984年
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确定下来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载入宪法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
民族自治机关的自治权
2、民族区域自治权,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
1)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2)安排管理地方经济;
3)安排使用地方财政;
4)依法组织地方的维护社会治安的公安部队
5)管理和发展本民族文化事业;
6)使用一种或几种语言文字。
民族区域自治是在中央统一领导下的自治,其自治权是在执行宪法、法律以及党和国家方针政策下的自治权。
1、自治机关: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和相应的人民政府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地位
基本政治制度
新疆维吾尔族
自治区
1955年10月1日
宁夏回族自治区
1959年10月25日
内蒙古自治区
1947年5月1日
西藏自治区
1965年9月9日
广西壮族自治区
1958年3月5日
目前,我国已经成立了5个省级自治区,30个自治州,120个自治县。
自治区域分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三级。
① 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
② 对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③ 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施的意义
3、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2、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实施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民族政策
思考: 面对一个疆域广大,民族众多的大家庭,我们国家实行哪些政策来解决民族问题呢
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一想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
知识探究
新中国成立前……
上海滩热闹的舞会
饱受饥寒的藏族孩子
发展不平衡
共同繁荣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
繁荣发展
新中国成立时,少数民族有四种不同的社会经济形态,封建地主经济占统治地位的有三十多个民族,当时有3000多万人口;处于封建农奴制的约400万人口;处于奴隶制的,当时有100万人口;保留原始公社制度残余的,当时有60万人口。经过民主改革,各民族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①政治上:党和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因地制宜,进行一系列的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
措施
1954年,毛泽东接见进京参加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十四世达赖和十世班禅,在谈到西藏的民主改革时,毛泽东提出要有计划地、逐步地创造改革的条件。
西藏从1965年开始逐步推行社会主义改造,到1975年基本完成任务。在农业、畜牧业合作化的同时,手工业和工商业的改造也同步开展并顺利完成。
西藏民主改革后,结巴乡有11户朗生(奴隶)在次仁拉姆的带领下组成互助组。1961年组内有六家缺粮户,到1964年全组户户都有余粮。
②经济上:国家采取许多优惠政策,派出大批人员,还通过技术、资金、物资等多种方式,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优惠政策
全方位支援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有了长足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③文化保护: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
意义: 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手工艺人制作侗族刺绣
④20世纪末,中央决定进行西部大开发。
意义:极大地带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城乡面貌日新月异,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青藏铁路(2006)
西电东送
西气东输
实施西部大开发,是一项振兴中华的宏伟战略任务。……没有西部地区的稳定就没有全国的稳定,没有西部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没有西部地区的现代化就不能说实现了全国的现代化。
——江泽民:《不失时机地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1999年6月)
西部大开发是我国的一项政策,目的是“把东部沿海地区的剩余经济发展能力,用以提高西部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巩固国防。”2000年3月,国务院西部开发办正式开始运作。
西部大开发实行范围
西部大开发
在全国脱贫攻坚战中,28个人口较少民族全部脱贫,一些少数民族实现了从贫穷落后到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2013年,在宁夏“35万生态移民工程”的推进下,不少群众离开世代生活的小山村,迁到黄河之滨的宁夏银川市兴庆区月牙湖乡滨河家园移民村。
十八洞精神:敢闯敢拼、精准精细、自立自强、互帮互助、创新创造
课堂小结

族大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背景
含义
意义
共同繁荣发展
1.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民主改革
和社会主义改造
2.采取优惠政策,加强少数民族地
区的经济建设
3.重视少数民族的文化与发展
4.进行西部大开发
提出
5个自治区
1.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 A )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少数民族当家做主 C.民族平等 D.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2.目前,全国已经建立的自治区有( B ) A.10个 B.5个 C.6个 D.8个
3.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下列属于民族区域自治的省级行政区的是( A ) A.广西 B.香港 C.甘肃 D.福建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其作用包括( D )
①有利于祖国统一 ②有利于民族平等 ③有利于民族团结 ④有利于地区发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巩固提升】
5.从1984年到2013年底,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了38倍,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增长了21倍。这些成就反映出少数民族地区( C )
A.彻底完成了的民主改革 B.达到了小康社会的标准 C.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 D.实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
6.为维护和巩固民族团结,我们要( D )
①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②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 ③尊重各民族的语言文字、风俗习惯
④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扶持力度 A.①④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7.为了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缩小东西部地区之间的贫富差距,扩大内需,党中央进行了( B )
A.可持续发展战略 B.西部大开发战略 C.改革开放政策 D.搞活经济政策
8.“黄昏我站在高高的山岗,盼望铁路修到我家乡,一条条巨龙翻山越岭,为雪域高原送来安康。那是一条神奇的天路,把人间的温暖送到边疆,从此山不再高路不再漫长,各族儿女欢聚一堂……”材料中“神奇的天路”的修通起到的作用不包括( D )A.促进西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 B.加强祖国内地与边疆地区的联系
C.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 D.彻底消除了西藏和东部地区之间经济水平的差异
祝愿中华大家庭团结兴旺
祝愿祖国繁荣富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