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
马诗
石灰吟
竹石
主题:
理想和信念
语文要素:关注外貌、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人物品质。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习作要求:习作时选择合适的方式进行表达。
部编版 小学语文 六年级下册
10.古诗三首
马诗
石灰吟
竹石
生字学习
络
联络
网络
luò
锤
铁锤
锤子
chuí
凿
确凿
开凿
záo
焚
焚烧
焚毁
fén
燕
劲
yàn( )
yān( )
jìn( )( )
jìnɡ( )( )
燕子
燕山
使劲
强劲
劲头
刚劲
《咏鹅》
《咏柳》
《梅花》
想一想:这些诗有什么共同点?
像这种描写大自然中事物的诗被称为——咏物诗。本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三首咏物诗。
看图猜诗名
唐 李贺
马诗
新课导入
欣赏马群的姿态
同学们,看!这些马漂亮吧,神气吧?你们都知道哪些有关马的知识呢?
原来古代人也很喜欢马,他们通过不同的方式歌咏马,赞美马。其中在众多歌咏马的名篇中,有一首诗独树一帜,千古流传,表达了许多人的共同愿望,你们想知道是哪首诗吗?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第一首古诗《马诗》。
作者简介
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唐代诗人。我国文学史上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鬼”之称。
他七岁能辞章,十五岁工乐府,一生体弱多病,仕途困厄,二十七岁卒。他的诗有的抒写失意之怀,悲慨人生短促,也有的抒发积极用世的政治抱负。
主要作品:《雁门太守行》《李凭箜篌引》《马诗二十三首》。
创作背景
李贺生活在唐朝的贞元、元和之际,这是一个藩镇割据、战事频仍的时代。特别是“燕山”一带,藩镇割据、战乱频繁的时间最长,造成的祸害也最为严重。
李贺因为父亲李晋肃的名字跟“进士”犯忌讳而被元稹刁难,导致李贺无法参加进士考试,这对李贺的打击很大。他希望能够扫除战乱,建功立业,但终其一生,这一理想未能实现。因此,他的诗中常常流露出郁郁不平的悲愤之气。
李贺对马有所偏爱,或许受到了伯乐识马故事的启发,结合自己怀才不遇的现实,带着愤懑之情创作了这组诗。
初读古诗
yān
听朗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节奏。
解诗题
马诗
马是六畜之首,是进取、勇敢、成功的象征。李贺的《马诗》是以马为题材的一组诗,共有23首,这首诗是其中的一首。
明诗意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①大漠:沙漠。指西北沙漠地带。
②燕山:指燕然山。这里借指边塞。
③钩:古代的一种兵器,形似月牙。
诗意:塞外大沙漠里,黄沙在月光的映照下犹如皑皑的白雪。月亮高悬在燕然山上,恰似一把弯钩。
诗句赏析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比喻
沙如雪
视觉
触觉
沙漠在月下的颜色
夜间寒冷的感觉
月似钩
月亮弯弯的形状
古时的一种弯刀
作者为什么特意描写“大漠”“燕山”这些地方?这对表现马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呢?
“大漠”“燕山”是古时候的边塞之地,那里曾有过无数的战争,也曾有过无数征人的生命与鲜血在那里挥洒。这悲凉、清冷的场面从侧面衬托了诗人壮志未酬、怀才不遇、异常愤懑的心境。
明诗意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①何当:什么时候。
②金络脑: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金络脑”属贵重鞍具,象征马受重用。
③快走:驰骋。走,跑。
诗意:塞外大沙漠里,黄沙在月光的映照下犹如皑皑的白雪。月亮高悬在燕然山上,恰似一把弯钩。
④清秋:清爽的秋天。
诗句赏析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为什么作者会期盼给马戴上金络脑?诗人想借“快走”“清秋”表达什么?
寄托诗人渴望被重用,一展抱负。
借“快走”“清秋”表达了诗人渴望驰骋疆场,肃清敌人,保家卫国的志向。
从“何当”一词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何当”一词,表达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却又自知遥遥无期的意味,尽显无奈,又寄托了无限的期盼。
再读一读这句诗,说一说:这是一匹什么样的马?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讨论交流
“金络脑”指的是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表示非常贵重的鞍具,象征着马受到主人的重视,寄托了诗人自己渴望能像这马儿一样被人重用、一展抱负、保家卫国的雄心壮志。
诗人仅仅是要写一匹渴望建功立业的战马吗?
诗人仅仅是要写一匹渴望建功立业的战马吗?诗人通过这首诗抒发了什么情感?
资 料
李贺年少成名,一生仕途失意,却有“世上英雄本无主”的英雄气概和“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的愿望与雄心。
诗人李贺年少成名,诗名远播,但仕途失意,始终不能大展宏图,因此诗人把自己想象成战马,将自己的感情寄托在马身上。诗人借咏叹马的命运,表达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而又不被赏识所发出的悲叹。
探讨写法
诗人是用什么方法来表达他的感情的?
将某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于是这个“物”便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诗人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
托物言志
想象画面
想象画面:边读边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在明亮皎洁的月光下,空旷的沙漠上,沙子如雪一般。连绵的燕山上,月亮像弯钩一样。诗人骑着一匹戴上了金络头的战马,驰骋在战场上。
主题概括
诗人李贺的这首诗,既是写马,也是写人。马,希望在广阔无边的天地里自由地奔驰;人,也希望有施展自己才能的机会。《马诗》这首诗用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诗人 ,通过写马表达了自己愿意为国家 的远大志向和强烈渴望,同时也表达了自己 的感慨与愤懑。
以马自喻
建功立业
怀才不遇
结构梳理
马诗
写景
抒情
边疆战场
清冷悲凉
驰骋疆场
建功立业
借马自喻
渴望建功立业
拓展阅读
马诗
[唐]李贺
此马非凡马,
房星本是星。
向前敲瘦骨,
犹自带铜声。
想一想:这首《马诗》和课文中的《马诗》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都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不同点:课文写的是一匹矫健的战马,本诗写的是一匹瘦马。
课后作业
请你仿照下面的诗句,写一写你熟悉的景物吧。
空中月如镜,山间溪似练。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背诵古诗《马诗》,预习《石灰吟》《竹石》。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马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马诗》,理解诗句的意思,掌握生字词的读音和含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通过关注外貌、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诗人李贺的品质和情感;通过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学习如何表达自己的理想和信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李贺怀才不遇的悲愤以及渴望被重用、建功立业的情感,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李贺的情感,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2.教学难点:理解诗人李贺通过《马诗》所表达的复杂情感,以及如何将情感融入到对马的描写中。
教学方法与手段
1.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启发式教学法。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展示、图片展示、音频朗读。
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①展示马的图片以及视频:展示各种马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马的姿态,激发学生对马的兴趣。
②提问与讨论:提问学生对马的了解,如马的特点、用途等。接着引出古代人对马的喜爱,并通过歌咏马来表达情感。
③引入课题:告诉学生今天将学习一首与马有关的古诗——《马诗》,并介绍作者李贺。
2.新知识的讲授与练习
①生字学习:通过课件展示生字“络、锤、凿、焚”,并讲解其读音、笔画、部首和组词。让学生跟读并组词,加深对生字的记忆。
②初读古诗:播放音频朗读,让学生听准字音和节奏。然后让学生自由朗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节奏。
③解诗题:讲解《马诗》的含义,指出这是一组以马为题材的诗,共有23首,今天学习的是其中的一首。
④明诗意:
讲解诗句:逐句讲解诗句的意思,结合注释和图片帮助学生理解。如“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描绘了塞外大沙漠的景象,“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表达了诗人对马的期望和自己的情感。
诗句赏析:引导学生赏析诗句中的比喻手法,如“沙如雪”“月似钩”,并体会诗人通过描写大漠、燕山等景象所表达的情感。
⑤探讨写法:讲解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引导学生理解诗人如何通过写马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理想。
讨论交流:组织学生讨论“这是一匹什么样的马?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以及“诗人仅仅是要写一匹渴望建功立业的战马吗?”等问题,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⑥想象画面:让学生边读边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⑦主题概括:引导学生概括诗歌的主题,即诗人通过写马表达了自己愿意为国家建功立业的远大志向和怀才不遇的感慨与愤懑。
结构梳理:通过课件展示诗歌的结构,帮助学生梳理诗歌的脉络,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3.单元教学小结和作业布置
教学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生字学习、诗句理解、写作手法等,强调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以及诗人李贺的情感表达。
作业布置:
①背诵古诗《马诗》。
②预习《石灰吟》《竹石》。
③仿照“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的句式,写一写自己熟悉的景物。
4.板书设计:
马诗
唐 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写景:边疆战场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抒情:渴望建功立业
托物言志:以马自喻,表达怀才不遇的感慨与愤懑
5.课后作业训练:
①背诵古诗《马诗》:要求学生能够熟练背诵这首诗,并在课堂上进行抽查。
②预习《石灰吟》《竹石》:让学生提前阅读这两首古诗,了解其作者和创作背景,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③仿写练习:仿照“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的句式,写一写自己熟悉的景物。要求学生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描绘出景物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参考资料:
教材: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
课件:《马诗》课件,提供了丰富的图片、音频和文字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网络资源:查阅相关资料,如李贺的生平、创作背景等,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