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石灰吟》 课件+教案+音视频资料

文档属性

名称 10《石灰吟》 课件+教案+音视频资料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8.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19 06:51:21

文档简介

(共16张PPT)
部编版 小学语文 六年级下册
10.古诗三首
马诗
石灰吟
竹石
明 于谦
石灰吟
诗人简介
于谦(1398年-1457年),字廷益,号节庵,汉族,浙江杭州府钱塘县(今杭州市上城区)人。明朝名臣、民族英雄。
主要作品有:《咏煤炭》《暮春遇雨》《平阳道中》《于忠肃集》等。
创作背景
本诗选自《忠肃集》。于谦从小学习刻苦,志向远大。相传有一天,他信步走到一座石灰窑前,观看师傅吟们煅烧石灰。只见一堆堆青黑色的山石,经过熊熊的烈火焚烧之后,都变成了白色的石灰。他深有感触,略加思索之后便写下了此诗。据说此时于谦的才十二岁,他看到后深有感触,便写下了这首诗,也成为他一生的座右铭。
于谦为官清廉,深受百姓爱戴。成语“两袖清风”就与于谦有关。
景泰八年正月,武清侯石亨、太监曹吉祥与左副都御史徐有贞等乘景泰帝病危,发动夺门之变,迎英宗复位。于谦遭石亨等诬陷,以谋逆罪被杀,籍没时家无余资。弘治二年(1489)赠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太傅,谥肃愍(mǐn),万历中改谥忠肃。著有《于忠肃集》十三卷,系其被害约二十年后汇集而成。
初读古诗
听朗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节奏。
chuí
záo
fén
hún
解诗题
石灰吟
是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有吟诵、赞美之意。
白居易的《暮江吟》
孟郊的《游子吟》
赞颂石灰
资料链接
石灰的自述
我的名字叫石灰。我的前身叫石灰石,大部分埋藏在深山之中,和珊瑚礁、大理岩的成分一样,将我放入石灰窑中与焦炭混合在一起煅烧,就变成了生石灰。经过烈火的焚烧,我的主要成分发生了变化,这时的外形仍像一块石头,但浑身雪白,十分耀眼。如果把我放进水中,水立即沸腾起来,像烧开的水一样。经过这次沸腾后,我又变成了熟石灰,模样也由石头外形变成了粉末状的白灰。这时,把我和水混合就成了石灰水。你们看,教室的白墙就是石灰水粉刷出来的。
明诗意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①千、万:“千、万”是虚指,形容捶打的次数很多。
②烈火焚烧:石灰烧制过程中要经历的痛苦。
③等闲:平常。
诗意:石灰石只有经过千万次捶打才能从深山里开采出来,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
诗句赏析
这两句诗描写了石灰的什么特点?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你是从哪些字词感受到的?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读到“千锤万凿”,仿佛看到了铁锤,听到了铁锤击打声。
读到“烈火焚烧”,眼前仿佛出现了焚烧的火光烈焰、生石灰入水的腾腾热气。
不畏艰难
坚强坚韧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①粉骨碎身:碎成粉末。
②浑:全、全然。
③清白:指高尚的情操。
诗意:即使石灰石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因为它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间。
诗句赏析
这两句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双关
既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喻诗人持身清白、高尚的情操。
烈火焚烧
粉骨碎身
必然
浑不怕
若等闲
一脉相承
结果
想象画面
想象画面:边读边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我想象到石灰石经过千万次锤打,才从深山中开采出来,然后又被投入熊熊烈火之中焚烧,却依然从容不迫,只要能把一身清白留在人间,即使粉身碎骨也不害怕。
体悟诗情
通过结合之前介绍诗人于谦的生平经历的资料,再读《石灰吟》,说说你从诗中体会到诗人怎样的品质?
诗人于谦为人正直、坚贞不屈。读《石灰吟》,我体会到了诗人无论面对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自如,且绝不向恶势力妥协、屈服的精神。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为人正直,坚贞不屈的品质。
感悟写法
诗人于谦吟咏石灰,采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石灰本是日常生活中十分平凡的事物,诗人却独具慧眼,从平凡中看出不平凡,稍加提炼,就赋予石灰崇高的品质和顽强的精神,借石灰石开采、煅烧、粉碎的艰辛过程,喻指无论面临怎样严峻的烤烟都视若等闲,由此来表明自己持身清白、坚贞不屈的心性。
开采
煅烧
粉碎
托物言志
主题概括
《石灰吟》借石灰石开采、煅烧、粉碎的艰辛过程,喻指无论面对怎样严峻的考验都 ,由此来证明自己 、
的心性。
视若等闲
坚贞不屈
持身清白
结构梳理
石灰吟
状物:千锤万凿
烈火焚烧
历经磨练
喻人:不畏艰险
不怕牺牲
坚守节操
持身清白
坚贞不屈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石灰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石灰吟》,并背诵全诗。
②理解诗句的意思,掌握诗中重点词语的含义,如“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粉骨碎身”“清白”等。
③了解《石灰吟》的创作背景和诗人于谦的生平事迹。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和节奏感,培养学生的语感。
②引导学生运用“托物言志”的方法,理解诗人借石灰表达的高尚情操。
③让学生学会通过查阅资料、小组讨论等方式,自主探究诗歌的内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感悟诗人于谦坚贞不屈、清正廉洁的高尚品质,培养学生对民族英雄的敬仰之情。
②激发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增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掌握诗中重点词语的含义。体会诗人于谦在诗中表达的高尚情操和坚贞不屈的精神。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全诗。
2.教学难点:理解“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体会诗人如何通过吟咏石灰来表达自己的志向和品格。引导学生结合诗人的生平经历,深入体会诗歌所蕴含的情感和价值观。
教学方法与手段
1.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启发式教学法、讨论法。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展示、图片展示、音频朗读以及实物展示(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展示一些石灰石、石灰水等实物,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①谈话导入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石灰吗?它在生活中有什么用途呢?”(学生回答,如粉刷墙壁、建筑等)
教师总结:“石灰虽然是一种普通的建筑材料,但在古代有一位诗人却为它写了一首诗,这首诗就是《石灰吟》。”
②板书课题
教师板书课题《石灰吟》,并引导学生齐读课题。
③介绍诗人
教师利用课件展示于谦的画像,播放视频并介绍于谦的生平事迹(课件中的“诗人简介”部分)。引导学生初步了解于谦是一位正直、清廉的民族英雄。
2.新知识的讲授与练习
①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教师播放课件中的朗读音频,让学生认真听读,注意字音和节奏。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教师指名学生朗读,及时纠正字音错误,如“锤(chuí)”“凿(záo)”“焚(fén)”“浑(hún)”等。
②解诗题,明诗意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吟”的含义(课件中的“解诗题”部分),并介绍《石灰吟》的创作背景。
学生结合课件中的注释,自主理解诗句的意思,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指名学生说说诗句的意思,其他学生补充纠正,教师总结归纳(课件中的“明诗意”部分)。
③诗句赏析,体会情感
教师引导学生赏析诗句“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课件中的“诗句赏析”部分)。
学生讨论交流:这两句诗描写了石灰的什么特点?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你是从哪些字词感受到的?
教师指名学生回答,引导学生体会石灰的不畏艰难、坚强坚韧的品质。
教师引导学生赏析诗句“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课件中的“诗句赏析”部分)。
学生讨论交流:这两句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清白”有什么含义?
教师指名学生回答,引导学生体会诗人于谦的高尚情操和坚贞不屈的精神。
④感悟写法,拓展延伸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诗人于谦吟咏石灰,采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课件中的“感悟写法”部分)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总结:“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事物可以用来托物言志?学生举例说明,教师适时点拨。
教师利用课件展示一些托物言志的诗句,如“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等,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这种写作手法。
3.单元教学小结和作业布置
①教学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诗歌的创作背景、诗意、修辞手法、写作手法等。
教师总结:《石灰吟》是一首托物言志的诗,诗人于谦通过吟咏石灰,表达了自己坚贞不屈、清正廉洁的高尚品质。这种“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在古诗中很常见,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可以多加关注。
教师引导学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人的情感。
②作业布置
背诵诗歌:要求学生背诵《石灰吟》,并能默写全诗。
写一段话:让学生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以一种事物为题,写一段话,表达自己的某种品质或志向,字数不少于150字。
预习下一课:让学生预习下一课的内容,做好预习笔记。
4板书设计
石灰吟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不畏艰难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坚贞不屈
托物言志
5课后作业训练
①基础题: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千锤( )万凿( ) 烈火焚( )烧 粉骨碎身浑( )不怕
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千锤万凿: 烈火焚烧:
粉骨碎身: 清白:
②阅读题:读《石灰吟》,回答问题。
这首诗的作者是( )代诗人( )。
诗中“烈火焚烧若等闲”中的“等闲”意思是( )。
这首诗运用了( )的表现手法,诗人借石灰表达了自己( )的高尚品质。
③拓展题:
搜集一些描写石灰的诗句或文章,与同学交流分享。
以“我眼中的石灰”为题,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短文,谈谈你对石灰的认识和感悟。
参考资料:
教材: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材。
网络资源:相关古诗文赏析网站、于谦生平事迹介绍等。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