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部编版 小学语文 六年级下册
10.古诗三首
马诗
石灰吟
竹石
新课导入
竹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提示:可从竹的习性、生存环境、自然特点、外形、用途等方面思考。
四季常青,不惧寒冷,很坚强。
中空外直,
很谦虚。
朴实,默默奉献,实用价值高。
扎根很深,打牢基础,脚踏实地。
清 郑燮
竹石
诗人简介
郑燮(1693-1766),字克柔,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晚年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他擅长画兰、竹、石,其诗、书、画世称“三绝”,体貌疏朗,风格劲峭。工书法,自称“六分半书”。为“扬州八怪”之一。工诗词,描写民间疾苦颇为深切。他性格旷达,不拘小节,当时被人称为“狂”和“怪”。
代表作品有《竹石》《修竹新篁图》等,著有《郑板桥集》。
资 料
郑燮出身寒士子家庭,幼年丧母。乾隆七年出任山东范县知县,一年后调任潍县,十三年,乾隆皇帝弘历东巡至泰山,封他为书画史,十八年因饥荒为民请愿得罪大吏而被罢官。郑燮为政有干才,痛恨官场腐败作风,同情底层百姓。他许多奉公为民的措施,触犯了豪绅富户和腐朽官吏的利益,被诬罢职。他性格旷达,不拘小节,喜高谈阔论,臧否人物,当时即被人称为“狂”和“怪”。罢官后居扬州,以卖画为生。
郑板桥的画竹人生
郑板桥的书画作品欣赏
资料链接
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
岁寒三友:松竹梅
这是一首题在《竹石图》上的题画诗。以竹子为主题的绘画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这幅图把竹子和石头画在一起,诗人又为这幅画题了一首诗。
初读古诗
听朗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节奏。
解诗题
竹石
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诗人为自己的画作《竹石图》所题的诗。
明诗意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①咬定:形容根扎得结实。
②立根:扎根。
③原在:本来,原本。
诗意:竹子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
④破岩:裂开的岩石,指岩石的缝隙。
诗句赏析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这两句诗描写了竹子的什么特点?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你是从哪些字词感受到的?
拟人
“咬、立”把竹子拟人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竹子意志坚定、顽强不屈的特点。
说明生长环境恶劣,空间有限。
咬定青山
立根破岩
竹子全貌
竹根特写
整体
局部
画之“形”
明诗意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①千、万:“千”“万”是虚指,写出竹子坚韧从容的神态。
③击:打击。
诗意:经历千万次的磨炼仍然坚韧挺拔,任凭东西南北风的呼啸也不动摇。
⑤尔:你。
②磨:折磨、挫折。
④任:任凭。
诗句赏析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磨”“击”
手段之残忍
用心之险恶
“千”“万”
不达目的不罢休
任
生动、准确地写出了傲竹凛风而立的豪迈姿态,斗恶不止的英雄气概!
对东西南北风的蔑视
尔
想象画面
想象画面:边读边想象竹子面对恶劣环境的画面,并说说你的感受。
北风呼啸,竹子坚韧不拔。
大雪纷飞,竹子依然傲然挺立。
山洪暴发,竹子岿然不动。
地震发生,竹子昂首挺胸。
深山中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竹子紧紧地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不管任何大风大浪,它的根始终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竹子每天要经历千万种磨难与打击,简直就如万箭穿心般的疼痛,可竹子仍然坚韧挺拔,任凭你刮东南西北风,都无法让它动摇。
体悟诗情
通过学习这首诗以及对诗人经历的了解,你有哪些体会?
诗人与竹子同样经受着“东西南北风”的“千磨万击”,但仍然具有“咬定青山”的坚定意志。诗中的竹其实是诗人高尚人格的写照,这首诗表面写竹子,实际是诗人以竹明志。诗人借竹子坚韧的傲气,表达自己的刚正不阿、铁骨铮铮。
体悟诗情
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说说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诗人是用什么方法来表达他的感情的?
表达了诗人对长在岩石中的竹子那种在艰难、恶劣的环境中仍然坚韧不拔、坚强不屈精神的赞美之情。
托物言志
主题概括
《竹石》是诗人为自己的画作《竹石图》所题的诗,本诗 ,诗中的竹其实是诗人高尚人格的写照,诗人借竹子坚韧的傲气,表达自己的 、 。
托物言志
刚正不阿
铁骨铮铮
结构梳理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特点
品格
竹石
状 物
抒情
坚定顽强不畏艰险
合作探究
《石灰吟》和《竹石》这两首古诗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不同点:
这两首古诗所写的事物不同,《石灰吟》写的是石灰石,《竹石》写的是竹子。
相同点:
这两首古诗都写出了事物的特点,即两种事物所处的环境都很恶劣,但两种事物身上都有着高尚的品质。
三首古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表达的方法有什么共同特点?
吟咏对象 表达志向 共同特点
《马诗》
《石灰吟》 《竹石》 马
石灰
竹子
表达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渴望建功立业,报效祖国。
表达了诗人不畏艰难、坚贞不屈的高尚品质。
表达了诗人的刚正不阿、铁骨铮铮。
都是咏物诗,
借助事物,
表达人生志
向
托物言志
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
梅 花
【宋】王安石
大雪压青松,
青松挺且直。
要知松高洁,
待到雪化时。
青 松
陈毅
咏煤炭
[明]于谦
凿开混沌得乌金,蓄藏阳和意最深。
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
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赏牡丹
[唐]刘禹锡
庭前芍药妖无格,
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
花开时节动京城。
【含“马”的成语】
金戈铁马 一马平川 汗马功劳
万马奔腾 人仰马翻 老马识途
走马观花 千军万马 一马当先
人困马乏 马不停蹄 马到成功
课后作业
背诵《石灰吟》《竹石》,默写《竹石》。
搜集其他托物言志的古诗,体会其中情感。
3.说说自己喜爱的一种事物,想想它有哪些值得你喜爱的品质。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竹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竹石》,并背诵全诗。理解诗句的意思,掌握诗中重点词语的含义,如“咬定”“破岩”“千磨万击”“坚劲”等。了解《竹石》的创作背景和诗人郑燮的生平事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和节奏感,培养学生的语感。引导学生运用“托物言志”的方法,理解诗人借竹子表达的高尚情操。让学生学会通过查阅资料、小组讨论等方式,自主探究诗歌的内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诗人郑燮刚正不阿、铁骨铮铮的高尚品质,培养学生对诗人及其作品的敬仰之情。激发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增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启发式教学法。
2.教学难点:理解“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体会诗人如何通过吟咏竹子来表达自己的志向和品格。引导学生结合诗人的生平经历,深入体会诗歌所蕴含的情感和价值观。
教学方法与手段
1.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启发式教学法、讨论法。
2.教学手段:
①多媒体教学:利用课件展示相关图片、视频资料,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②实物展示: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展示一些竹子、竹制品等实物,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①谈话导入: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对竹子有什么印象呢?它有哪些特点?”
提示:可从竹的习性、生存环境、自然特点、外形、用途等方面思考。
预设学生回答:
(1)竹成片生长,中空外直,很谦虚;
(2)它四季常青,不惧寒冷,很坚强;
(3)它扎根很深,打牢基础,脚踏实地;
(4)可做生活用具、建筑材料、运输工具,朴实,默默奉献,实用价值高。
教师总结:“竹子虽然是一种普通的植物,但在古代有一位诗人却为它写了一首诗,这首诗就是《竹石》。”
②板书课题:教师板书课题《竹石》,并引导学生齐读课题。
③介绍诗人:教师利用课件展示郑燮的画像,并介绍郑燮的生平事迹:郑燮(1693-1766),字克柔,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晚年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之一。擅长画兰、竹、石,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出示郑板桥作品欣赏)
引导学生初步了解郑燮是一位性格旷达、刚正不阿的诗人。
2.教学过程
①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教师播放课件中的朗读音频,让学生认真听读,注意字音和节奏。课件出示:
竹 石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教师指名学生朗读,及时纠正字音错误,如“咬(yǎo)”“劲(jìng)”等。
②解诗题,明诗意
解释诗题: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吟”的含义,教师引导学生理解“竹石”的含义,并介绍《竹石》的创作背景。
解读诗意:学生结合课件中的注释,自主理解诗句的意思,教师巡视指导。教师指名学生说说诗句的意思,其他学生补充纠正,教师总结归纳。
(1)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原】本来,原本。【破岩】裂开的岩石,指岩石的缝隙。)
译文:竹子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
(2)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坚劲】坚韧挺拔。【任】任凭。【尔】你。)
译文:经历千万次的磨炼仍然坚韧挺拔,任凭东西南北风的呼啸也不动摇。
③诗句赏析,体会情感
→教师引导学生赏析诗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学生讨论交流:这两句诗描写了竹子的什么特点?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你是从哪些字词感受到的?
教师指名学生回答,引导学生体会竹子的坚定顽强和不畏艰难的品质。
→教师引导学生赏析诗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学生讨论交流:这两句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千磨万击”“任尔东西南北风”有什么含义?
教师指名学生回答,引导学生体会诗人郑燮的高尚情操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④探究写法、比较阅读
(1)说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对长在岩石中的竹子那种在艰难、恶劣的环境中仍然坚韧不拔、坚强不屈精神的赞美之情。
(2)诗人仅仅是在赞美竹子吗?
点拨:表面上写竹,其实是写人,写诗人自己那种正直的性格,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傲风骨。
(3)合作探究:《石灰吟》和《竹石》这两首古诗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不同点:这两首古诗所写的事物不同,《石灰吟》写的是石灰石,《竹石》写的是竹子。
相同点:这两首古诗都写出了事物的特点,即两种事物所处的环境都很恶劣,但两种事物身上都有着高尚的品质。
(4)小组讨论:说说三首古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表达的方法有什么共同特点?
诗题 物 言志
《马诗》 马 表达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渴望建功立业,报效祖国。
《石灰吟》 石灰 抒发了作者坚贞不屈、持身清白、坚守高洁的高尚情操。
《竹石》 竹子 写出了作者意志顽强、坚韧不拔、立场坚定、铁骨铮铮的高尚品质。
共同特点:三首诗都是咏物诗,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达方式。三位诗人分别借咏马、石灰、竹,表达自己的人生志向。
3.单元教学小结和作业布置
①教学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诗歌的创作背景、诗意、修辞手法、写作手法等。
教师总结:《竹石》是一首托物言志的诗,诗人郑燮通过吟咏竹子,表达了自己刚正不阿、铁骨铮铮的高尚品质。这种“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在古诗中很常见,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可以多加关注。
教师引导学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人的情感。
②作业布置
背诵诗歌:要求学生背诵《竹石》,并能默写全诗。
写一段话:让学生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以一种事物为题,写一段话,表达自己的某种品质或志向,字数不少于150字。
预习下一课:让学生预习下一课的内容,做好预习笔记。
4.板书设计
竹石
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坚定顽强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坚韧不拔
托物言志
5.课后作业训练
①基础题: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咬( )定 坚劲( )
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咬定: 破岩:
千磨万击: 坚劲:
②阅读题:读《竹石》,回答问题。
这首诗的作者是( )代诗人( )。
诗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中的“坚劲”意思是( )。
这首诗运用了( )的表现手法,诗人借竹子表达了自己( )的高尚品质。
③拓展题:
搜集一些描写竹子的诗句或文章,与同学交流分享。
以“我眼中的竹子”为题,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短文,谈谈你对竹子的认识和感悟。
参考资料:
教材: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材。
网络资源:相关古诗文赏析网站、郑燮生平事迹介绍等。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