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鉴赏 课件(共3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鉴赏 课件(共3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9.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19 13:26: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3张PPT)
古代诗歌鉴赏
二轮复习
诗歌基础知识
知识梳理 
01
读懂诗歌
第一:把握诗词章法结构
第二:把握诗家语的特点
第三:把握方法
读懂诗歌
原则:1、把古诗当作文言文来读。
2、重视词语、古代文化常识和典故的积累。
方法:理清(词类活用、语序、省略+互文修辞)
标题
作者
题材
①抓意象
②抓用典
③抓情感关键词句
主体
注释
借力选择题
五看
三抓
一借力
诗歌结构 
五看三抓一借力
标题
作者
常见标题作用
(1)揭示写作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
(2)交代写作缘由或目的。(3)暗含情感或奠定的作品感情基调。
(4)揭示作品线索。 (5)表明诗歌题材。(6)暗示诗歌表达技巧。
标题与内容无关
的特殊情况
(1)“歌”“行”“引”“吟”表示诗歌体裁
(2)乐府诗题或仿乐府诗题一般只揭示其题材类型,不反映诗歌具体内容,如《出塞》《拟行路难》《关山月》《采莲曲》。
(3)词牌名、曲牌名是曲调的名称
1.诗人不同
诗风各异
2.境遇不同
诗情有别
3.时代不同
精神迥异
李白,飘逸豪放;杜甫,沉郁顿挫;白居易,通俗易懂;岑参,雄奇瑰丽;苏轼,豪放旷达;陆游,雄放流畅;辛弃疾,沉郁豪放
被贬谪、排挤: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立志报国;对朝廷不满、愤懑;寄情山水。
常年旅居(客居,流寓)外地,游学宦游:羁旅愁思、思乡怀人。
南宋诗人(或前朝灭亡,仕于新朝):收复失地.志存恢复.思念故国.亡国之痛。
爱国诗人:建功立业.报效国家.收复失地.国恨家仇.感时伤世、壮志难酬。
(1)初唐后期,诗歌有风骨兴寄,抒情刚健有力。
(2)盛唐,精丽华美、雄健清新、韵律和谐,高昂雄浑、阔大恢宏
(3)中唐,徘徊惆怅,哀怨感伤;内敛低沉。
(4)晚唐,感时伤怀,追求语言与构思的雕琢与锤炼。
(5)北宋,注重反映社会现实,题材、风格趋于通俗化。
(6)南宋,面向社会人生,反映多灾多难的时代生活,体现了民族的呼声。
注释
①抓意象
②抓用典
③抓情感关键词句
主体
题材
羁旅思乡、送别坏人、边塞征战、山水田园、托物言志、
咏史怀古、哲理思辨、劳动民生、干谒诗、题画诗
①介绍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读懂诗句②介绍写作背景——暗示本诗的思想主旨。
③介绍相关诗句——暗示本诗的用典或意境④介绍作者——暗示本诗的思想感情或写作风格。⑤提供“诗作于贬官或流放”一类的注解——暗示诗人仕途失意、对现实不满,或报国无门、壮志难酬、愤懑孤寂。

显性词语
隐性词语:(1)描摹景、物、事、人等要素的词语;
(2)表情态、语气的虚词,“但”“却”“惟”“仍”
“又”“只”,“徒”“空”“尚”“犹”等
情感句:注意格律诗的末句(尾联)
五看三抓一借力
02
形象
诗歌形象分类
人物形象
景物形象
①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偏重抒情的诗歌)
②作品中其他人物。(偏重叙事的诗歌)
意象(山川草木等客观物象)——诗人借以表达主观感情的载体(偏重写景的诗歌)
事物形象
①具有象征意义的形象。
(偏重托物言志的诗歌)
②具有特定含义的形象。
(偏重特定意象的诗歌)
外在特征:外表状态,处境际遇
内在特征:精神品格、思想性格、
志趣追求(拟人)
景物形象
意象
意境
景物作用
物象+情思
意象+氛围
描图景——点氛围(一般为四字短语)——指作用
析含义——剖原因——指作用
1.渲染气氛、烘托心情,为抒情做铺垫。
2.含蓄地表达感情(借景抒情、以景衬情、以景结情,含蓄隽永)
3.衬托人物气节、性格、或品质(常见于咏物诗)
4.为人物活动提供环境(交代时令、地点、环境)
5.奠定感情基调。
6.在诗歌结构中的作用。
开篇:引出下文,为下文作铺垫,奠定情感基调。
中间:承上启下,推动情节的发展。
结尾:照应开头,使结构更加完整。以景结情,含蓄蕴藉,回味无穷。
03
语言
诗眼
内容上能:体现作者强烈感情的字词;结构上:最能统领全篇的字词
修辞上:抓诗中巧妙的修辞;词性上:抓词类活用
位置上:一般是五言诗句子第三个字,七言诗句子第五个字
1.动词:凝练、形象、生动传神;2.形容词:绘形、声、色、光,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物象具体、生动、直观、形象;还能传达出作者的感情。
3.名词:多个意象名词连用可营造出富有情韵的意境。4.活用词:化静为动、化庸常为神奇。5.数量词:具有虚拟意义,侧重夸张渲染;或具有动词意义,凸显动态
6.叠词:增强韵律感;加强了感情的表达效果;摹状绘声,生动、形象
7.虚词:副词、连词等虚词,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
炼字
确定诗眼
诗眼作用
炼字
1.具体表达技巧+作用
2.结构上:①照应标题,直接点题;②统摄全诗(总领全诗)
③诗歌的线索;④承上启下,过渡作用
3.情感或主旨:
(1)为全诗奠定了XX的感情基础,为下文营造XX的意境做铺垫(首句,多是感情类的形容词)
(2)揭示诗歌的主旨,表现了作者XX的感情或心情。
①点—点出诗眼;②扣—扣住诗眼分析叙说;③析—分析作用
答题步骤
答题步骤:析本义——描情景——说效果
答题步骤
炼句
①释句义(或绘景象)
①语言特点:句子倒装——错位的美;句子对仗——整齐的美
适当省略——韵味悠长;长于炼字——凝练的美
首句作用:开篇点题,统领全诗,领起下文;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中间句作用:承上启下。
尾句作用:总结全诗,深化或升华主题;卒章显志,表现情感;以景衬情,以景衬情;以景结情,含蓄隽永。
②表达技巧: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
鉴赏技巧
综合性
侧重点
语言、技巧、结构
写景句:描写方法、修辞手法
抒情句:抒情方式、所抒情感
②析手法
③明作用
用词——质朴(平实)/华丽(典雅)
意境——豪放/柔婉
抒情——直露/含蓄
叙事——庄重/诙谐
描写——简洁/细腻
情感——清新/悲壮
语言风格
鉴赏角度
鉴赏方法
①知人论世,了解历代诗词名家的语言风格;
②把握题材;
③多角度赏析,抓住主要特点。
④重视注释,关注写作背景;考虑作品朝代和文风。
答题步骤
赏析语言表达效果
04
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
抒情
记叙
描写议论
直抒胸臆
1.景情角度:借景抒情、触景生情、以景衬情、寓情于景;乐景写乐情、哀景写哀情(正衬)、乐景衬哀情、哀景衬乐情(反衬)。
2.物情关系:借物抒怀、托物言志
3.事情关系:借古讽(伤)今、用典抒情、即事抒怀、
1.描写顺序:远近、高低、时间空间变化
2.色彩运用:明暗对比,绘形绘色
3.描写技巧:动静(视听)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正侧结合、白描、细描
4.感官角度: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
比喻、比拟、借代、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双关、顶真、反语、通感……
1、物与情的关系:先景后情、先情后景、以景结情。
2、结构特点:重章叠句、伏笔铺垫、比兴、统领全诗、照应、承上启下、抑扬等。
3、如何体现主旨:开门见山、卒章显志、以小见大、对比等。
对比、衬托、渲染、烘托、用典、比兴、想象、联想、象征、对写法
表达方式
表现手法
修辞手法
结构技巧
间接抒情
⑴这首诗(或某句)运用了什么修辞?请简要分析。
⑵请从动、静(或其他)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⑶说说这首诗是怎样营造意境的?
表达技巧
审题
解题
1.立足整体判断,要有全局观念。
2.掌握材料组合(景与情、物与志、虚与实、主与次、甲与乙等) 与大小类(如“比喻与借喻”)的关系。
3.多中取主、多中取特
4.整体看手法,局部看修辞。
答题
指向明确
提问笼统
表达技巧、写作特色、写作技法、艺术特色、表现手法 、艺术手法
①明技巧
②释运用
③析作用(形象、意境、情感、主旨)
05
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类型 释义
喜系列  对壮美山川的赞美与热爱、对历史人物的歌颂、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对征战沙场的无畏、保家卫国的壮志、隐居生活的悠闲与宁静等等
怒系列  对功名权贵的傲视与不屑、对朝廷昏庸的失望与批判、对统治者穷兵黩武的揭露、对官吏贪婪的厌恶、对战争的厌弃等等
哀系列  对历史人物遭遇的哀叹、对自身命运不幸的哀伤、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对国家离乱的哀叹等等
思系列  对故土、亲人的思念,对远方朋友的关心与劝慰,等等
愁系列  对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伤感,对无限离愁的忧伤,对时光易逝、人生易老的伤感,对羁旅漂泊的忧愁,仕途失意的苦闷,等等
[诗歌常见思想内容分类]
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概括
评价
①观点:旗帜鲜明表态,不能模棱两可。
②分析:抓住诗句具体分析。
③总结:扣住评价要点归纳总结。
答题原则
词句
全诗
自己、他人、自然、社会
不引诗不答题
情感维度:
提升训练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9分)
鹊桥仙·赠鹭鸶
辛弃疾
溪边白鹭,来吾告汝:“溪里鱼儿堪数。主人怜汝汝怜鱼,要物我欣然一处。
白沙远浦,青泥别渚,剩有虾跳鳅舞。听君飞去饱时来,看头上风吹一缕。”
2.这首词的语言特色鲜明,请简要分析。(6分)
答:①本词语言多用口语,风格亲切自然,清新明快,句式整散结合,和谐统一。
②将鹭鸶作为题赠对象,以第二人称“汝”“君”称之,以“来”字呼之,词人好似抚摸着白鹭说着悄悄话,营造出轻松亲切的氛围,显得自然而亲切。
③使用拟人、对比的修辞手法。“虾跳鳅舞”,写出了远渚的虾鳅舞动的生机,与“溪里鱼儿堪数”形成对比。词人将笔下的山水湖泊、鱼虫虾草、青天白鹭、人鸟私语融合,展现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面。
(每点2分,共6分)
二、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3~4题。(9分)
十月十七日予生日也孤村风雨萧然
偶得二绝句(其二)①
陆 游
我生急雨暗淮天,出没蛟鼍②浪入船。
白首功名无尺寸,茅檐还听雨声眠。
答:①两首陆诗中描写的对象都是日常生活中人们所熟悉的情景,如“茅檐听雨”“卧听燕声”等,诗人用细腻的笔触给我们描绘出真实的生活图景,让诗中之景如在眼前。②陆游用日常之景表现自己的生活感悟和真实情感。第一首诗借生日抒发了功名未遂、老卧孤村的感慨;《北窗》描写诗人守着“北窗”朝北望,虽然风景清丽,生活闲适,但隐含了诗人不能恢复中原失地、无力建功的无奈之感。
北 窗 ③ 陆 游
小雨霏霏旋作晴,北窗清润绿阴成。
却缘政拙文书少,卧听帘栊燕子声。
【注】①这首七绝写于庆元元年(1195),诗人七十一岁生日之际。②蛟鼍:指鳄类动物。③该诗作于淳熙十四年(1187),此时的诗人在严州任所。
4.诗歌题材的日常化是宋诗发展的重要的特点。《宋元明诗概说》中指出,“宋诗比过去的诗,与生活结合得更为紧密”。请结合两首诗的内容对此观点作简要分析。(6分)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5~6题。(9分)
敕借岐王九成宫避暑应教① 王 维
帝子远辞丹凤阙,天书遥借翠微宫。隔窗云雾生衣上,卷幔山泉入镜中。
林下水声喧语笑,岩间树色隐房栊②。仙家未必能胜此,何事吹笙③向碧空。
【注】①应教,魏晋以来称应诸王之命而和的诗文。②房栊,窗棂。③吹笙,用王子晋的典故。《列仙传》载,周灵王太子晋好吹笙作风鸣,游伊洛之间,被浮丘公接上嵩山。
6.苏轼称王维诗歌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请结合颈联加以分析。(6分)
答:①山涧流水投下峡谷,峡谷在林封树掩之中蜿蜒,透过密林,传来欢声笑语般的哗哗水声;在嶙峋的山石之中,在翠绿的树色之间,那充满人气的窗户若隐若现。(3分)②诗人运用视听结合、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等手法,描绘了九成宫清幽怡人的环境,犹如一幅意境优美的山水画卷。(3分)
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7~8题。(9分)
鹧 鸪 天① 苏 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注】①这首词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②红蕖:红荷花的别名。
8.请简要分析“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一句在景物描写方面的特点。(6分)
答:①视觉、嗅觉相结合。从视觉写色:“白鸟”翻飞与“红蕖”照水;从嗅觉写味:“细细香”香气绵长。②远近结合。“翻空白鸟”是远景,“照水红蕖”是近景。③动静结合。白鸟在空中翻飞,属于动景。红蕖散发幽香,属于静景。④俯仰结合。白鸟在空中翻飞,这是仰视角度;水中红蕖,这是俯视角度。⑤色彩搭配。白色的鸟与红色的荷花,红白相间,引人入胜。⑥运用叠词。“时时”写出了白鸟之多,翻飞之迅疾。“细细”运用通感,将香味视觉化,写出红蕖香气之细腻。(每点1分)
五、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9~10题。(9分)
登雨花台 魏 禧①
生平四十老柴荆②,此日麻鞋拜故京。
谁使山河全破碎 可堪翦伐到园陵③!
牛羊践履多新草,冠盖④雍容半旧卿。
歌泣不成天已暮,悲风日夜起江生。
【注】①魏禧:生于明末,明亡后,隐居翠微山。②老柴荆:老于茅屋,表示甘守贫贱。③园陵:指南京钟山的明太祖朱元璋墓。④冠盖:官僚们的华贵冠服车盖。
10.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情感变化的过程。(6分)
答:①诗歌首联不仅点明诗人的布衣身份,还流露出一股豪气;
②颔联、颈联情感突转直下,诗人心头升起怒火,发出了激愤的责问,并由愤怒转为了憎恶怨恨;
③尾联诗人的悲愤之情达到极点,他真挚的情感打动了天地,全诗在悲风声中收束。
六、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1~12题。(9分)
晴和 朱淑真
海棠深院雨初收,苔径无风蝶自由。百结①丁香夸美丽,三眠②杨柳弄轻柔。
小桃酒腻红尤浅,芳草寒余绿渐稠。寂寂珠帘归燕未③,子规啼处一春愁。
【注】①百结:丁香别名。丁香花蕾绽而不放,呈十字结状,故又称丁香为“百结”。②三眠:《三辅故事》里有“汉苑中有柳状如人形,号曰人柳,一日三眠三起”。③未:否。用在句末,表示疑问。
12.有人认为尾联结句“一春愁”来得比较突然,试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看法。
答:不突然。
①作者以乐景衬托哀情,前三联写春光怡人,着笔轻快,极尽铺垫,最后引出尾联的春愁,对比强烈,更能表现作者的愁苦。
②尾联作者触景生情,看到珠帘寂寂,归燕未见,杜鹃哀啼,满腹春愁。
七、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13~14题。(9分)
小梁州·九日渡江 汤式①
秋风江上棹孤舟,烟水悠悠,伤心无句赋登楼②。山容瘦,老树替人愁。
樽前醉把茱萸嗅,问相知几个白头。乐可酬,人非旧。黄花时候,难比旧风流。
【注】①汤式:浙江象山人,生卒年不详。元末曾补本县县吏,后落魄江湖。②赋登楼:汉末王粲南投刘表,未受重用,偶登城楼,纵目四望,百感交集,作《登楼赋》以抒心志。
14.“山容瘦,老树替人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请具体分析。(6分)
答:①拟人:“山瘦”“树愁”,赋予了山、树人的情思,秋山显得形容枯瘦,老树似乎在替人发愁,营造出一派萧索、悲凉的意境。
②情景交融(或移情入景):“山容瘦”“老树愁”,作者将自己的愁情移入景物之中,情景交融,抒发了诗人不得志的感慨及重阳佳节的羁旅愁苦。
八、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9分)
踏莎行 姜夔
自沔东来丁未元日至金陵江上感梦而作
燕燕轻盈,莺莺娇软,分明又向华胥①见。夜长争得薄情知 春初早被相思染。
别后书辞,别时针线,离魂暗逐郎行远。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
【注】①华胥:梦境。
16.在写作技巧上,不少词人喜欢写“她思”代“己思”,往往从对方着笔写思念,此词亦然。请结合具体词句加以赏析。(6分)
答:①“夜长争得薄情知 春初早被相思染”,词人在梦中想象情人含情脉脉地对他说:“在这迢迢春夜中,‘薄情’人啊,你又怎能尽知我相思的深重呢 ”此句通过梦中情人的自述,表达对情人的相思之情。②“离魂暗逐郎行远”,依旧是从女子的情思着笔,写对方因思念自己,连“魂魄”都“逐郎行远”,表达对情人的相思之情。
九、阅读下面这首金诗,完成17~18题。(9分)
甲午除夜① 元好问
暗中人事忽推迁,坐守寒灰望复燃。已恨太官余蛐饼②,争教汉水入胶船③
神功圣德三千牍,大定明昌④五十年。甲子两周今日尽,空将衰泪洒吴天。
【注】①金天兴三年(1234年)一月十日,金哀宗在蒙古与南宋的夹击之下,自缢身死。除夕之夜,元好问被蒙古军羁押在山东聊城,独坐斗室之中,感慨万千,写下了此诗。②蛐饼:《晋书·愍帝纪》:“京师饥甚,太仓有蛐数十饼,麴允屑为粥以供帝。”③胶船:传说周昭王南攻楚国,准备渡过汉水,当地人以胶粘船以进,至中流,胶溶船解,周昭王遂溺水而死。④大定明昌:是金鼎盛时期。
18.后人评价元好问的诗歌“笔笔皆为血泪,字字饱含悲愤”。请结合本诗简要概括。
答:①对国家起死回生、重新振兴的愿望;
②对金哀帝人生结局的痛心;
③对繁荣过去的怀念;
④对繁华落尽的痛惜。
①对国家难以起死回生、重新振兴的哀伤;
②对金哀帝人生悲剧结局的痛心;
③对金朝灭亡,繁盛昙花一现的痛惜;
④对自己被羁押,失去人身自由的无奈。
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