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高考微专题·赏析词句的表达效果
挖深铺广善比较
象情境韵思路清
棉花白,白生生;
萝卜青,青灵灵灵灵;
麦籽个个儿都饱盈盈;
白菜长得磁丁丁。
——豫剧《朝阳沟》栓保娘唱词
年份 卷别 题目位置
设问方式
2024 新课标Ⅰ卷 现代文阅读Ⅰ 4.多处使用设问句和反问句的论证效果。
古诗阅读 16.以对比手法描写泉声,结合诗歌进行赏析。
新课标Ⅱ卷 语言文字运用 19.文章结尾的“不是吗”起到了什么作用?
全国甲卷 古诗阅读 15.赏析“软”和“低”的艺术效果。
2023 新课标Ⅰ卷 语言文字运用 20.“处处、微微、早早”和“处、微、早”语意的不同。
21.划横线句子中逗号怎样增强了表现力。
新课标Ⅱ卷 现代文阅读Ⅰ 4.“敲诈”“斗智”“拷问”等词语的作用分析。
语言文字运用 19.“舞着,踱着,鸣着,顾盼着,寻觅着”和“跳舞,踱步,鸣叫,顾盼,寻觅”表达效果的不同。
全国甲卷 语言文字运用 19.把划线句子改为“年下办年货、四月十八娘娘庙庙会、开会、送人情出份子,都一起去”效果不好,为什么?
全国乙卷 古诗阅读 15.结尾两句的妙处。
考 率 频
覆 盖 广
作用差异
答案要点不全
在把握语段情境的基础上,对特定的词语、句子替换、比较,体会表达效果的不同。
壹
学
习
目
标
在形象塑造、感情表达、语境得体、韵律和谐等维度上整理要点,形成富有条理的简洁答案。
贰
真题回顾
(2023年全国新课标Ⅰ卷)
……有时候起了狂风,把他打得出不来气,①可是他低着头,咬着牙,向前钻,像一条浮着逆水的大鱼;风越大,他的抵抗也越大,似乎是和狂风决一死战。猛的一股风顶得他透不出气,闭住口,半天,打出一个嗝,仿佛是在水里扎了一个猛子……
对文学作品来说,标点标示的停顿,有时很有表现力。文中画横线部分的逗号是怎样增强表现力的。(4分)
真题回顾
可是他低着头,咬着牙,向前钻。
可是他低着头咬着牙向前钻。
突出强调:动作,艰难,意志力
他的头沉沉地低着,他的牙狠狠地咬着。
停顿,艰难
官方参考答案:
①逗号让画线处成为三个独立语句,对三个动作起到强调作用;
②逗号标示的停顿,使三个动作不再具有流畅性,表现了前行的艰难。
链接课文
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
我没有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
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
我没有亲见;听说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
突出:姓名,主动性
听说刘和珍君她那时是自愿欣然前往的。
停顿,语气
人物形象
作者感情
句式语气
衔接照应
划重点
反复替换词句,不断推翻原有结论,
在深度上和广度上更进一步
真题回顾
一只仙鹤优雅地舞着,踱着,鸣着,顾盼着,寻觅着。
一只仙鹤正优雅地跳舞,踱步,鸣叫,顾盼,寻觅。
①多次使用“着”和“正”的区别
②“舞着,踱着,鸣着,顾盼着,寻觅着”和“跳舞,踱步,鸣叫,顾盼,寻觅”在音节长短变化上的区别
③“着”字在停顿和节奏上的区别
画面的场景感、持续感更强烈
韵律活泼变化,不呆板
“着”字延长了停顿,舒缓了节奏,在语气上对鹤舞的优雅舒缓进行突出强调
划重点
模板好用,更要结合语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①“棉花白,白生生;萝卜青,青灵灵灵灵;麦籽个个儿都饱盈盈,白菜长得磁丁丁。”
同是展现丰收景象,请大家赏析它们分别是怎样描写的。
回归与拓展
②“棉桃颗颗千堆雪,
谷穗累累万亩金。
五谷丰登家家喜,
三秋锦绣处处新。”
1
2
棉花白,白生生;萝卜青,青灵灵灵灵;麦籽个个儿都饱盈盈,白菜长得磁丁丁。
回归与拓展
口语
叠词
顶真
排比
欢快流畅
质朴自然
棉桃颗颗千堆雪,
谷穗累累万亩金。
五谷丰登家家喜,
三秋锦绣处处新。
回归与拓展
对偶:表意凝练,格调典雅
比喻:洁白,金黄,色彩丰富
夸张、叠词:
丰富,充足,画面宏阔
“棉花白,白生生;萝卜青,青灵灵灵灵;麦籽个个儿都饱盈盈,白菜长得磁丁丁。”
回归与拓展
“棉桃颗颗千堆雪,
谷穗累累万亩金。
五谷丰登家家喜,
三秋锦绣处处新。”
如果把下面的文字搬到栓保娘的唱词里,是否合适,请做出分析。
棉桃颗颗千堆雪,
谷穗累累万亩金。
五谷丰登家家喜,
三秋锦绣处处新。
回归与拓展
①脱离了生活
②偏离了情感
划重点
无论赏析得多么全面,
都不能脱离人物身份、语言情境
试题命制
1.以小组为单位命题,以《荷花淀》探亲遇敌部分的自然环境描写为命题材料。
2.命制的试题是主观问答题,可以涉及词语、句式、停顿、修辞等,要高度模仿高考真题,兼顾问题设置、分值分布、答案详解(答案要依据本节课要点拟定)。
课堂小结
一个中心(情境)
替换
比较
1.形象:突出方向性,增强生动性
2.情感:方向要完备,色调要恰切
3.语境:语体,语气,身份,结构
4.音韵:节奏,押韵
四个基本点
作业布置
请同学们课下整理近两年高考词句欣赏真题的答案,可以对参考答案进行增补、完善,我们将评出“最佳整理人”。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这两个比喻句是为了论证学习对人的提升改造作用。如果我们深深品析就会看到,学习是把蓼蓝捣碎萃取的痛楚,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的坚持。所以,请同学们自觉地在汉语的海洋里涵泳品味,持之以恒,我相信我们一定能战胜高考,也一定会爱我们的母语爱得更加深沉!
结 语
课程目标
这节课的目标是让同学们在高考语文“词句赏析”主观题的作答上有所进步,包括这几个维度:
1.精准——体现出关键词
2.全面——角度要全方位
3.速度——提高答题效率
4.规范——层次结构清晰
设计思路
这节课最初的设计思路是从“形式”上入手:
1.词语:动词、形容词、叠词。
2.修辞:比喻、比拟、夸张、借代、对偶、反复等。
3.句式:整散句、长短句。
4.标点:逗号,问号,省略号,破折号。
设计思路
(2024年全国新课标Ⅰ卷)
4.材料一多处使用了设问句和反问句,请简要分析其论证效果。(4分)
【参考答案】①设问句在问答之间切中要害,驳斥了典型的错误论调,阐明了文章的主旨;(针对性,立论的鲜明性,主旨思想)
②以设问句和反问句层层推进,形成缜密的论证逻辑;(论证思路的严密性)
③设问句和反问句赋予文章雄辩的气势,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和说服力。(语气,语势)
设计思路
(2024年全国新课标Ⅱ卷)
云这么好看,却也不妨碍它下雨。那天,我们在宋庄的街道上闲逛,走着走着雨就来了。雨来了,云还在,太阳也还在。这就是名副其实的太阳雨了吧?淋着这雨,我们都没有打伞。打伞会觉得辜负了这云的,也会辜负这雨,不是吗?
19.文章结尾处的“不是吗?”是个问句,却并不表疑问,它起到了什么作用?(4分)
【参考答案】①直接跟读者对话,希望得到读者的认同;
②使文章结束得自然,不突兀;
③给读者带来亲切活泼之感,并与全文风格保持一致。
设计思路
(2024年全国新课标Ⅱ卷)
19.文章结尾处的“不是吗?”是个问句,却并不表疑问,它起到了什么作用?(4分)
形象上:轻微的反问突出这云和这雨的可爱、稀奇。
感情上:轻微的反问强化要和这云这雨亲密接触、要尽情欣赏的愿望,强化“打伞”的不合时宜、大减其趣。
语气上:运用反问,但语气缓和,不仅达到了强调突出的作用,也构成和读者商量的口气,亲切柔和,更能把读者带入情境中去。
文风上:和上文的亲切质朴的文风协调一致。
结构上:用在文末,起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让读者回味隽永。
设计思路
这节课最初的设计思路是从“形式”上入手:
1.词语:动词、形容词、叠词。
2.修辞:比喻、比拟、夸张、借代、对偶、反复等。
3.句式:整散句、长短句。
4.标点:逗号,问号,省略号,破折号。
一个中心(情境)
替换
比较
1.形象:突出方向性,增强生动性
2.情感:方向要完备,色调要恰切
3.语境:语体,语气,身份,结构
4.音韵:节奏,押韵
四个基本点
设计思路
形象上:轻微的反问突出这云和这雨的可爱、稀奇。
感情上:轻微的反问强化要和这云这雨亲密接触、要尽情欣赏的愿望,强化“打伞”的不合时宜、大减其趣。
(前两项都是和肯定句的比较:“是这样的”。)
语气上:运用反问,但语气缓和,不仅达到了强调突出的作用,也构成和读者商量的口气,亲切柔和,更能把读者带入情境中去。
文风上:和上文的亲切质朴的文风协调一致。
(这两项和强烈的反问句“难道不是这样的吗”比较)
结构上:用在文末,自然不突兀,起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让读者回味隽永。
(把这个问句直接删掉)
课程目标
这节课的目标是让同学们在高考语文“词句赏析”主观题的作答上有所进步,包括这几个维度:
1.精准——体现出关键词
2.全面——角度要全方位
3.速度——提高答题效率
4.规范——层次结构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