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巧借逻辑推理,解答诗歌客观题 课件(共3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巧借逻辑推理,解答诗歌客观题 课件(共3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8.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19 13:31: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1张PPT)
巧借逻辑推理 解答诗歌客观题
【课程标准】
“学科核心素养”第2条“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促进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
“课程目标”第5条“发展逻辑思维。能够辨识、分析、比较、归纳和概括基本的语言现象和文学现象,并能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阐述自己的发现;运用基本的语言规律和逻辑规则,判别语言运用的正误,准确、生动、有逻辑地表达自己的认识;运用批判性思维审视语言文字作品,探究和发现语言现象和文学现象,形成自己对语言和文学的认识。”
【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1.理解逻辑思维在诗歌鉴赏中的重要性
2.掌握运用逻辑思维解答诗歌鉴赏客观题的方法
3.提升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
【学习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
1逻辑思维在诗歌鉴赏中的应用
2.诗歌鉴赏客观题的解题方法
【学习难点】
逻辑思维较为抽象,学生可能难以将其具体应用到诗歌鉴赏中
环节一 学情分析
诗歌鉴赏客观题题
年份 卷别 篇名 题型 年级平均分 得分率
2025 肇庆二模 送渤海王子归本国 客观题 1.3 43%
2025 衡水金卷联考 次友人寒食书怀韵二首(其一) 客观题 0.84 28%
2024 肇庆一模 送友人宰浔阳 客观题 0.7 23%
环节一:温故知新
1.诗歌鉴赏客观题得分低的原因是什么?
2. 回顾诗歌鉴赏客观题的解题方法:
学生回顾常见的诗歌鉴赏客观题解题方法,
(1)关注选项对诗句重点字词的解释
(2)关注选项对诗句句意的理解
(3)运用逻辑推理做客观题
环节二:典例分析(小组讨论得出答案)
广州一模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
管鉴
同子仪、韦之登舟青阁,用韦之韵
秋色浩无际,风露洗晴空。登临江山胜处,楼倚最高峰。好是夕阳低后,四野暮云齐敛,遮尽远山重。城郭参差里,烟树有无中。
坐间客,才论斗,气如虹。挥毫万字,举双白眼送飞鸿〔注〕。莫问梅仙丹灶,休觅山灵蕙帐,追忆采芝翁。便草凌云赋,归奏大明宫。
[注]白眼送飞鸿:指以阮籍和嵇康为代表人物的魏晋风度。
答案】15. C 【解析】
“宛如一幅绚丽的山水画”错。词上片描述的“城郭参差里,烟树有无中”描写的是一种朦胧、迷离的画面,可推知:不可能是绚丽的色彩。因此,将画面形容为“绚丽”并不准确。
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篇“浩”“洗”二字描绘秋色的壮美,起笔不凡,足见词人襟怀。
B. 词人登临山巅,但见黄昏时分暮云四合,掩映群山,意境开阔渺远。
C. 暮霭下的城郭、烟树参差错落,若有若无,宛如一幅绚丽的山水画。
D. 下片由景及人,写词人和坐间朋友才华横溢,谈吐高雅,气度不凡。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答友人论学
林希逸
逐字笺来学转难①,逢人个个说曾颜②。
那知剥落皮毛处,不在流传口耳间。
禅要自参求印可,仙须亲炼待丹还。
卖花担上看桃李,此语吾今忆鹤山③。
【注】①笺:注释。这里指研读经典。②曾颜:孔子的弟子曾参和颜回。③鹤山:南宋学者魏了翁,号鹤山。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的首联描述了当时人们不畏艰难、努力学习圣人之道的学术风气。
B. 诗人认为,“皮毛”之下精要思想的获得,不能简单依靠口耳相传。
C. 颈联中使用“自”“亲”二字,以强调要获得真正学识必须亲自钻研。
D. 诗人采用类比等方法阐明他的治学主张,使其浅近明白、通俗易懂。
【答案】15. A
【解析】
A.从上文中“学转难”知道用“逐字笺”的学习方法难以理解经典真谛。从上文“逢人个个说曾颜”中知道它也并非指努力学习圣人之道,而是讽刺当下人们对圣人之道的学习流于表面,所以不可能用赞美的词语“不畏艰难、努力学习圣人之道”去形容世人。故选A。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
2024年适应性考试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临江仙·正月二十四日晚至湖上
叶梦得
三日疾风吹浩荡,绿芜未遍平沙。约回残影射明霞。水光遥泛坐,烟柳卧欹斜。
霜鬓不堪春点检,留连又见芳华。一枝重插去年花。此身江海梦,何处定吾家。
A. 连日的春风带来了春的消息,但毕竟时令尚早,还不能看到盛春的美景。
B. 题目明确词人是在傍晚到湖上游览,词中“残影”“明霞”对此也有照应。
C. 湖中景色见于词人的顾盼之间,水面波光粼粼,岸边暮色中的垂柳朦朦胧胧。
D. 面对美景,词人找出去年佩戴过的花饰插到头上,掩饰鬓边的斑斑白发。
【答案】15. D
【解析】
D. “掩饰鬓边的斑斑白发”错误。根据下片内容,作者用“霜鬓不堪春点检”来形容自己的年华已逝,他的鬓发已经不堪春天清点、检核,表示时光的流逝无法阻挡,“留连又见芳华”是对逝去的年华的怀念。他重新插上去年的花枝,是对逝去的美好年华的怀念,“掩饰”表现的是一种担心年华逝去的心态。
2024年肇庆三模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寄杨工部,闻毗陵舍弟自罨溪入茶山①
姚合
采茶溪路好,花影半浮沉。画舸僧同上,春山客共寻。
芳新生石际,幽嫩在山阴。色是春光染,香惊日气侵。
试尝应酒醒,封进定恩深。芳贻千里外,怡怡太府吟。
【注】①舍弟:指作者胞弟姚勖,时任毗陵刺史。茶山:指顾渚山,贡茶产地。②太府:此处指太府寺卿,太府寺是掌管钱帛、物资、贸易等的官署。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篇点出溪路景色之美,“花影”句描绘两岸山花烂漫,紧扣“好”字。
B. 姚勖一行人溯罨溪而上,不只为了入山采茶,更为了一同探寻春山胜景。
C. “芳新”“幽嫩”代指树上新茶,突出了新茶的香味与质地,用词精致。
D. 尾联想象太府官员为所贡之茶感到欣喜,表明作者期望进贡之事圆满完成。
【答案】15. B
【解析】
B.“更为了一同探寻春山胜景”错误,根据注释和首句“采茶溪路好”推理,姚勖一行人入山的主要目的是采茶,而非探寻春山胜景。“春山客共寻”是为了寻路登山采摘新茶,下文“芳新生石际,幽嫩在山阴”写茶树的新芽。
方法小结:1、从上下文谈论对象一致推理
从上下文谈论对象一致进行推理是逻辑思维解题的重要方法。在“霜鬓不堪春点检,留连又见芳华”中,通过上下文谈论对象一致推理,可得出词人对逝去年华的怀念之情,而非掩饰白发,使我们对诗歌的理解更加准
在“采茶溪路好,花影半浮沉”中,“春山客共寻”的对象都是“茶,通过逻辑推理可知姚励一行人入山的主要目的是采茶,而非探寻春山胜景,从而得出正确答案
方法小结:2、从上下文情感色彩一致推理
在“逐字笺来学转难,逢人个个说曾颜"中,通过上下文抒发情感一致推理,可得出诗人对当时学术风气的讽刺,而非赞美,使我们对诗歌的理解更加深入。
方法小结:3、从生活常识推理
从生活常识进行推理也是逻辑思维解题的有效方法。如“宛如一幅绚丽的山水画”这一选项与生活常识不符,通过逻辅分析可知词中描绘的是“暮云”“远山”“城郭”“烟树”类似水墨中国画的画面,从而排除错误选项。
环节三:巩固提升
惠州一模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小溪 李纲①
脉脉寒溪彻底明,临流聊复濯吾缨②。
风微静爱琉璃色,竹密遥闻环佩声。
漾月下摇金潋滟,涵虚不动镜澄泓。
自怜逐客难淹泊,不为溪山景太清。
①李纲:两宋之际抗金名臣,宋高宗即位初,一度被起用为相,力图革新内政,但为投降派排斥,多次遭罢免。②濯吾缨:取自屈原《楚辞·渔父》中的“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脉脉”句描写小溪清澈见底,又以“寒”形容小溪,给人冷寂之感。
B.“临流”句用典,既侧面写出小溪的清澈,又暗示自己对节操的坚守。
C.颔联运用视听结合的描写手法,生动形象表现了小溪的“色”和“声”。
D.颈联中“涵虚不动”一句以镜做比,以溪面的平静映衬诗人内心的宁静。
【答案】15. D
【解析】
D.结合尾联的“自怜逐客难淹泊”和注释的内容可知,诗人因被罢免,内心是不平静的,“以溪面的平静映衬诗人内心的宁静”理解有误。
(二)2020年天津卷 诗歌鉴赏题
1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作答。
纪村事
[唐]书庄
绿蔓映双扉,循墙一径微。
雨多庭果烂,稻熟渚禽肥。
酿酒迎新社,遥砧送暮晖。
数声牛上笛,何处饷田[注]归
[注]田:到田间送饭。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3分)
A.首联写绿植光影映照门,边小路在草木中若隐若现·显得生机勃勃。
B,颔联写院中果子腐烂,水边禽鸟肥美,营造出农闲时节慵懒闲散的宁静氛围。
C.全诗视听结合,动静相宜,虚实相生,用语平朴,意境优美,富有意趣。
D,本诗捌取若干多村景象,自然与人文融合呈现出浓郁的田园生活气息。
14.B项
【解析】“雨多庭果烂,稻熟渚禽肥"描绘了果实丰盈、稻子成熟、水禽肥关的丰收景象,没有“营造出农闲时节慵懒闲散的宁静氛围”
(三)顺德二模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东兵长句十韵(节选)
杜牧
狂童①何者欲专地,圣主无私岂玩兵。雄如马武皆弹剑,少似终军亦请缨。
羽林东下雷霆怒,楚甲南来组练明。即墨龙文光照曜,常山蛇阵势纵横。
落雕都尉万人敌,黑槊将军一鸟轻。凯歌应是新年唱,便逐春风浩浩声。
【注释】①狂童,指刘稹。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中把藩镇刘从谏之侄刘稹蔑称为“狂童”,表达圣主出师的正义。
B. “马武”“终军”使用“马武弹剑”“终军请缨”的典故表现勇武。
C. “万”和“一”用字精妙,刻画出作战将领们所向披靡的勇猛形象。
D. 东兵在新春赢得了胜利,“凯歌”两句描画出了大捷后的喜悦盛况。
【答案】15. D
【解析】
D.根据“凯歌应是新年唱”中的“应”是“应该”意,表达了诗人对“东兵”大捷的美好期待。“描画出了大捷后的喜悦盛况”是已然,所以错误。
(四)2025湖北省新八校联考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曲江对酒①
杜甫
苑外江头坐不归,水精宫殿转霏微。
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
纵饮久判②人共弃,懒朝真与世相违。
吏情更觉沧洲③远,老大徒伤未拂衣④。
[注]①这首诗写于乾元元年(758)春,是诗人最后留住长安时的作品。此时诗人虽任拾遗,但有名无实,不受重用。②判,甘愿的意思。③沧洲,水边绿洲,古时常用来指隐士的居处。④拂衣,振衣而去。《新五代史·郑遨传》:“见天下已乱,有拂衣远去之意。”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叙事,诗人坐于江畔,精美的宫殿还在眼前,但似乎已失往日风采。
B.落英缤纷,本是浪漫景致,但诗人无心赏玩,转而对酒抒发满腹牢骚。
C.尾联流露出诗人归隐江湖的想法,这也是他“纵饮懒朝”的主要原因。
D.全诗格律精工,构思巧妙,含蓄蕴藉,很好地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答案 c
【解析】.“这也是他‘纵饮懒朝’的主要原因”错误。根据“纵饮久判人共弃,懒朝真与世相违”可知,诗人纵饮懒朝的主要原因是仕途失意、抱负难展,而非归隐的想法。诗中提到“吏情更觉沧洲远”,表明归隐只是诗人因现实无奈而产生的感慨,并非其纵饮懒朝的根源。
环节五:课堂小结
从上下文谈论对象一致推理
从上下文感彩一致推理
从生活常识推理
环节六:课后作业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老将一首 刘克庄
昨解兵符归故里,耳听边事几番新。
偶逢戏下①来犹识,欲说辽阳记不真。
儿觅宝刀偏爱惜,奴吹芦管②辄悲辛。
夜寒忽作关山梦,万一君王起旧人。
[注]①戏下:指部下。戏,通“麾”。②芦管:即芦笳,胡人卷芦叶而吹,谓之芦笳。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老将归乡后仍不时关注边关的新情况,他虽然已被解除兵权,却无法真正放下。
B.“欲说”表明老将想要倾诉,只可惜年岁已老,记性变差,空余无法言说的悲伤。
C.宝刀、芦管这些事物能勾起老将对边关岁月的回忆,并触发他内心的多种情感。
D.诗歌从多个角度刻画一个暮年英雄的形象,于落魄中见气节,于细微处见深情。
【答案】B
【15题详解】(从上文“解兵符”和下文“起旧人”可推知,老将并非记性变差而忘记旧事,只是欲说还休,有难言之痛。)
(二)广东番禺2025高三2月考诗歌鉴赏题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畲田①诗五首
王禹偁
其一
大家齐力斸孱颜②,耳听田歌手莫闲。
各愿种成千百索③,豆萁禾穗满青山。
其四
北山种了种南山,相助力耕岂有偏?
愿得人间皆似我,也应四海少荒田。
[注释]:①畲(shē)田:烧荒垦种。②斸(zhú);锄一类的农具。这里作动词,挖掘。孱颜:通“峻岩”,高峻险要的山岩。③索:古代长度单位,十丈为一索。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山民们登高山,伐草木,烧灰种地,不畏艰辛,悠扬的田歌回荡山间。
B.“人间皆似我”的“我”指诗人自己,表现诗人和山民的心紧紧相连。
C.诗人以贴近畲田劳动者的口吻创作,劳动场景具体生动,内容真切。
D.本诗语言朴素浅近,通俗清新,极富民歌情味,呈现浓郁的民俗之美。
15.B
【解析】“‘我’指诗人自己”错误,“我”应是代表整个山民集体的“大我”。
感谢大家光临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