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6张PPT)
描写扬州的诗句
《资治通鉴》:扬州富庶甲天下
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杜牧: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唐诗、宋词里描述扬州、赞美扬州的诗词不计其数,扬州曾经就是这样,诗歌相伴,走过四季。
扬州慢
姜 夔
姜夔(约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属江西)人。一生未入仕途,以布衣出入于公卿之门,善书法、精音乐、能自度曲。诗词俱工,词尤负盛名。
词风清丽典雅,以冷香幽韵和瘦骨逸神独擅胜场,为清代浙派词人所尊奉。词多纪游、咏物、感叹身世飘零,亦有寄寓忧国伤时之作。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歌曲》。
作者介绍
解文题——“扬州慢”
扬州
扬州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淮左名都”之誉。至今已有2480余年的历史。
扬州地处江淮要冲,早在东汉时便是政治军事基地,也是全国粮、盐、铁的主要集散地和海内外交通的重要港口,时有“扬一益二”之称。古今扬州皆是旅游胜地。六朝时,就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之说。
扬州自古以来,即为人文荟萃之地,唐代扬州更是名家林立。扬州的古代文明和灿烂文化,也牵动了帝王的情怀和游兴,隋炀帝三下扬州看琼花,康熙、乾隆六下扬州,给扬州留下了众多的历史古迹。
解文题——“扬州慢”
慢
词牌名,写的是扬州战后的景象,又是慢词,故称扬州慢。
慢词是依据曲调舒缓的慢曲填写的词,重抒情,一般都比较长。但与长调有别,长调单指字数。《扬州慢》共98个字,是一首长调,也是一首慢词。
词的分类: 按字数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
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
南宋王朝南渡后,金人屡次渡淮,扬州变得残破不堪。绍兴三十一年 (公元1161年),金人十万铁骑破扬州,大肆掳掠,“横尸二十里”,破坏极其惨重。“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淳熙三年(1176)的冬至日,姜夔经过扬州,目睹城里萧条荒凉的景况,缅想它原有的繁荣华美气象,黍离之悲油然而生,就写了这首《扬州慢》词来抒怀寄意。
创作背景
扬州慢 姜夔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jiě ān)/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jì)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kòu)/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诵读课文
——“黍离之悲”的压卷之作
朗读指导:语速缓慢,曲调舒缓;深沉悲切而富有情感
诗词大意
扬州是淮东著名的都市,有竹西亭这样的名胜之地,我解下马鞍少为停留,这是最初的路程。过去是十里春风一派繁荣景色,而如今却长满一片青青的荠麦。自从金兵进犯长江回去以后,荒废了的池苑,伐去了的乔木,至今还讨厌说起旧日的战争。天气渐渐进入黄昏,凄清的号角声随着凛冽的寒风飘过,回荡在荒凉的空城之上。
像杜牧那样才华横溢的诗人,如果今日重到扬州,一定会为之大吃一惊。即使“豆蔻”词语精工,青楼美梦的诗意很好,也很难表达出此时的所感。二十四桥仍然还在,桥下江中的波浪浩荡,凄冷的月色寂静无声。想想桥的芍药花,每一年又都是在为谁而开放呢!
序
写作时间
所见所闻
写作缘由
淳熙丙申至日
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
感慨今昔
他人评价
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主题
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感情基调
低沉悲哀
黍离之悲
《王风·黍离》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译:看那黍子一行行,高粱苗儿也在长。走上旧地脚步缓,心里只有忧和伤。能够理解我的人,说我是心中忧愁。不能理解我的人,问我把什么寻求。高高在上苍天啊,何人害我离家走?
周人缅怀故都之作,后借指故国之思
周大夫行役路过宗周镐京,见旧时宗庙宫室遗址,黍稷茂盛,因悲周室颠覆,乃作此诗。这首诗两千年来不断被传唱着。后人把对国家残破,今不如昔的哀叹称为“黍离之悲”。
淮左名都,
竹西佳处,
解鞍少驻初程。
过春风十里,
尽荠麦青青。
自胡马窥江去后,
废池乔木,
犹厌言兵。
渐黄昏,
清角吹寒,
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
算而今、
重到须惊。
纵豆蔻词工,
青楼梦好,
难赋深情。
二十四桥仍在,
波心荡、
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
年年知为谁生!
扬 州 慢
姜夔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思考探究1:
词人眼前的扬州城是怎样的呢?上阕中哪一个词最能概括评价扬州城现在的特点?
请找出一个与“空城”相对应的词,概括昔日扬州的特点。
细读词作,梳理文脉——上片
哪些词句体现昔日扬州“名都”的特点? 哪些词句体现今日扬州“空城”的特点?(找出相关词句,完成下列表格)
时间
今日
“荠麦青青”
“废池乔木”
“清角吹寒”
昔日
“名都”
“竹西佳处”
“春风十里”
繁华、热闹
破败、荒凉
对比
昔盛今衰的感伤
(虚写)
(实写)
“空城”
概括
意境
词句
手法
思考探究2:造成昔盛今衰情形的原因是什么?
胡马窥江
“胡马窥江”指的是高宗建炎三年(1129)、绍兴四十年(1160)、四十一年(1161)和孝宗隆兴二年(1164)金兵屡次南侵之事。尤其是绍兴四十一年那一回。金人十万铁骑破扬州,大肆掳掠,“横尸二十里”,破坏极其惨重。把扬州的残破完全归到“胡马窥江”,如此选材是为了极尽表达他的“黍离之悲”。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手法:
作用:
用典
总写扬州的地位
过春风十里,尽荞麦青青。
手法:
作用:
用典 今昔对比 衬托 虚实结合
听说扬州繁华富丽、但一路之上,触目之处,却尽是青青的野生荞麦,一片荒凉景象。(译文)
“荠麦青青”,衬托出昔日的亭台楼阁已荡然无存,这里的居民也已在战乱中死亡或逃散,无比萧条。 (分析)
“春风十里”化用杜牧的诗句,象征昔日的繁华。(译文)
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手法:
作用:
拟人
废池、乔木是金兵劫掠时的目击者,受害者,战争的恐怖、敌人的凶残,种种景象仍然留在它们心中;它们“犹厌言兵”,更何况当地的人民呢。起到了点缀,衬托的作用,深刻地反映了人民对侵略战争的极端痛恨,对扬州人民的痛苦表示同情。
“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
——王国维《人间词话》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哪些字运用极妙,请简要赏析。
手法:
情景交融 视听结合
(1)抓关键词:如“渐”字表明词人伫立时间之久,“清”修饰“角”,渲染了凄清的氛围,跟“寒”“空”用在一起,表明了扬州的荒凉冷落。“寒”不仅表明号角声在寒气中飘荡,而且让人内心涌起一股寒流,让人觉得心寒。“空”字,表现城池的萧条,呼应“废池”。而用一“都”字总括,更显得凄凉。
(2)抓表现手法:情景交融,借助“黄昏”“角”“空城”等几个意象,从视觉与听觉双重角度,黄昏时候,凄清的号角声随着凛冽的寒风飘过,回荡在荒凉的空城之上,描绘了一幅凄清荒凉的空城图,突出诗人不胜今昔之感。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通读全诗
这首词上下两片各自的侧重点是什么?
上片侧重写景,下片主要是抒情。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作者通过想象,设想百年前穷极一生眷恋扬州的才子杜牧如果亲临当下,眼见如今扬州的景象,会是什么反应。[作者为何要写杜牧看到当下扬州的反应?]
细读词作,梳理文脉——下片
文本赏析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作者通过想象,设想百年前穷极一生眷恋扬州的才子杜牧如果亲临当下,眼见如今扬州的景象,会是什么反应。
“重到须惊”是杜牧的真实心理活动;“难赋深情”是杜牧最无力的举止反应。作者借此来衬托扬州的荒凉,深化了扬州衰败所带来的哀伤之感。形成古今同悲的意境。
作者通过想象虚写,看似只写杜郎,实则亦有以此自况之意,相比于直抒胸臆,感时伤乱,更为含蓄有致。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用典/化用 化用了杜牧诗句:“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对比 今夕对比,来反衬今日扬州的清冷空寂、凋败残荒
动静结合 波心荡,冷月无声。
移情于景(物) 作者不直接写内心凄苦悲凉之感,而是细致描摹夜色下旧物仍在却面目全非的扬州空城景象。
营造了一个萧条,寂寥,冷清,落寞的意境
表现扬州城的残破衰落,抒发作者悲哀之情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手法:
作用:
乐景写哀情 反问
尾句写桥边的红药还是一年一度的盛开着鲜艳的花朵,这样美丽的景象却无人欣赏。此处以乐景写哀情,用昔日繁华的痕迹,来增强物是人非,山河变异的悲伤感情。
运用反问的语调蕴含着词人内心无比的悲怆与无奈。
文化视野
"红药"意象
红药,也称芍药。芍药作为一种意象最早见于《诗经》,古代男女交往,以芍药相赠表达结情之约或惜别之情。
魏晋南北朝时,文人将芍药喻作风情万种的美人,以至后人用"芍药笼烟"来形容美人的娇媚。
又因为芍药开于暮春时节,当它开始绽放时,百花已开始凋谢,有寂寞之情。因此芍药往往又成为落寞、凄凉之境的代表,令人感慨昔日美好时光不再。
姜夔在这首词中化用许多杜牧的诗句,找出来,并理解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扬州慢》 原句、出处(杜牧) 作用
竹西佳处
过春风十里
纵豆蔻词工, 青楼梦好
二十四桥仍在
①表示崇拜之情
②形象更加鲜明,增加了文采 。
③又以昔日的繁华,反衬了今日的荒凉,反而使词更沉郁,内容更丰厚。有力地表达了作者对扬州昔盛今衰的感伤。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题扬州禅智寺》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起珠帘总不如。
——《赠别》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赠别》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遣怀》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寄扬州韩绰判官》
用典
今日扬州和昔日扬州
杜牧诗句
荒凉之景寓悲伤之情
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今日扬州和昔日扬州
渐黄昏,清角吹寒
虚实结合
对比
用典
借景抒情
拟人
视听结合 通感
联想
动静结合
若杜牧重到扬州……
波心荡,冷月无声
反衬 反问
知为谁生?
艺术技巧赏析
小结
昔日:名都、佳处
今日:荠麦青青
比
对
黄昏、清角
正面渲染
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杜郎重到须惊
冷月无声
侧面烘托
扬 州
春风十里
劫后萧条景象
红药为谁生
空城
《黍离》之悲
抒发了他对战争的厌恶与痛恨,对昔日繁华的追忆和怀念,对今日山河残破的哀思。
拓展研习
对比《扬州慢》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异同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宋代〕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拓展研习
两首词皆吊古抚今、吟咏古人、即景抒怀,所写内容和所抒发的感情有不同。
姜夔
《扬州慢》
辛弃疾
《永遇乐 京口北顾亭怀古》
风格不同 境界相异
辛词:一个慷慨激昂栏杆拍遍
姜词:一个悲吟颓废瞻顾徘徊
辛词:一个追念英雄欲保境安民一展雄才
姜词:一个怀念才子想重温旧梦恢复繁华
辛词:一个叹国土沦丧江山易手忧国忧民
姜词:一个惜名都芳华风流尽去感时伤世
拓展研习
同:①这两首词都涉及到作者的见闻经历,都涉及宋金军事对峙这一重要历史背景。如《扬州慢》:“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②这两首词都大量用典,借历史人物抒发现实情怀,如《扬州慢》中提到杜牧。《永遇乐》写到刘裕等人。
异:由于两人的经历不同,精神境界不同,因此作品的格调也就不同。例如,对敌人的侵扰破坏;姜词说“废池乔木,犹厌言兵”,只是抒发悲痛之感;而辛词则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充满了战斗之豪情。姜词感慨昔盛今衰,再三提到杜牧;辛词则壮心不已,连举孙权、刘裕、廉颇。综观全词进行比较,姜词的基调是“悲”,而辛词的基调是“愤”。
感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