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9张PPT)
部编版 · 高中语文
《望海潮》《扬州慢》群文阅读
提到江南,你会想到什么?小桥流水,亭台楼阁,还是杏花烟雨,绿柳扁舟,或是涉江采莲的女子,撑着油纸伞的丁香姑娘……
今天让我们跟随柳永和姜夔的脚步,畅游古江南。
情境导入
作者名片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柳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福建崇安人,北宋著名词人,慢词之祖、婉约之宗。
柳永词在当时流传很广,“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尤其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慢词,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
鹤冲天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 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 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nèn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1009年,春闱在即,柳永踌躇满志,自信“定然魁甲登高第”。及试,真宗有诏,“属辞浮糜”皆受到严厉谴责,柳永初试落第。愤慨作词,发泄对科举的牢骚和不满 。皇帝说:“既然想要‘浅斟低唱’,何必在意虚名”,遂刻意划去柳永之名。柳永不得志,遂出入娼馆酒楼,自号“奉旨填词柳三变”。
在黄金榜上,我只不过是偶然失去皇帝的题名。圣明的时代失去了如我一般的贤能之士,未来又会走向何处?既然没有得到好的机遇,为什么不随心所欲地游乐呢!何必为功名患得患失?做一个风流才子为歌姬谱写词章,即使身着白衣,也不亚于公卿将相。
在歌姬居住的街巷里,有摆放着丹青画屏的绣房。幸运的是那里住着我的意中人,值得我细细地追求寻访。与她们依偎,享受这风流的生活,才是我平生最大的欢乐。青春不过是片刻时间,我宁愿把功名,换成手中浅浅的一杯酒和耳畔低徊婉转的歌唱。
姜夔
布衣终生,以清客身份周游四方,常作达官贵人座上宾。擅长写词,善书法、精音乐、能自度曲。词多纪游、咏物、感叹身世飘零,亦有寄寓忧国伤时之作。词风“清空”,自成一体。
(约1155—约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
作者名片
幼年丧父,四连落榜(1155年—1185)
一生漂泊,寄人篱下(1185年—1202)
失去依靠,孤独终老(1202年—1221年)
初读感知,体味声韵美
柳永和姜夔都是深谙音律的词人,请找到《望海潮》和《扬州慢》的韵脚,并说说这样的韵脚有什么样的特点与效果。
篇目
感情基调
韵脚
语速
语调
《望海潮》
《扬州慢》
00:00
01:11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望海潮
柳永
00:00
01:11
扬 州 慢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姜夔
初读感知,体味声韵美
篇目
感情基调
韵脚
语速
语调
《扬州慢》
悲
华、家、涯、奢、花、娃、霞、夸
轻快适中
哀婉缓慢
高昂
低沉
程、青、兵、城、惊、情、声、生
(压ing、eng韵,都是后鼻音,阻塞音)
(压a韵,开口音,且音节较短)
《望海潮》
喜
学习任务
两座怎样的城——内容比较
怎样绘城抒情——手法比较
两种怎样的情——情感比较
三
二
一
两座怎样的城
内容比较
任务一
两座怎样的城——内容比较
请从柳永的《望海潮》和姜夔的《扬州慢》中,各选择一个词概括所写城市的特点,梳理词中的意象。
繁
华
《望海潮》
杭州
钱塘自古
“
空
城
《扬州慢》
扬州
都是
“
发现城市的
诗
意
“云树绕堤沙”“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参差十万人家”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
“箫鼓、菱歌、羌管”
“嬉嬉钓叟莲娃”“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你从哪里感受到杭州的“繁华”?
景美
人多
豪奢的物质
优美的乐声
官民同乐
东南形胜,
三吴都会,
钱塘自古繁华。
地理位置重要
社会条件优越
长期繁盛历史
街巷河桥美丽
居民住宅雅致
都市人口众多
美景气势非凡
繁华富有奢侈
总纲
城内
城外
市井
总
分
风
景
优
美
都
市
繁
华
梳理层次
烟柳画桥,
风帘翠幕,
参差十万人家。
云树绕堤沙,
怒涛卷霜雪,
天堑无涯。
市列珠玑,
户盈罗绮,
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
有三秋桂子,
十里荷花。
景
人
歌
舞
升
平
民
生
安
乐
梳理层次
羌管弄晴,
菱歌泛夜,
嬉嬉钓叟莲娃。
千骑拥高牙,
乘醉听箫鼓,
吟赏烟霞。
异日图将好景,
归去凤池夸。
西湖湖山之美丽
百姓生活之愉悦
长官生活之悠闲
孙何政绩之显著
发现城市的
诗
意
“尽荠麦青青”
“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渐黄昏,清角吹寒”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花依旧开,
但早已物是人非……
你从哪里感受到扬州“空城”这一特点?
城市荒芜
人心惶惶
音乐变调
无繁华热闹声
无赏花之人
扬 州
所见
荠麦青青
废池乔木
二十四桥
冷月无声
桥边红药
所闻
清角吹寒
今日
昔日
“空城”——破败荒凉
淮左名都
竹西佳处
春风十里
“名都”——繁华富丽
对比意象,为诗词配图
同样是城,在柳永笔下是繁华都城,在姜夔笔下是萧条空城。
同样是树,在柳永笔下是______,在姜夔笔下是______。
同样是水,在柳永笔下是______,在姜夔笔下是______。
同样是桥,在柳永笔下是______,在姜夔笔下是___________。
同样是花,在柳永笔下是___________,在姜夔笔下是______。
同样是音乐,在柳永笔下是___________,在姜夔笔下是______。
云树
乔木
怒涛
寒水
羌管菱歌
清角
桂子荷花
红药
画桥
二十四桥
仿照示例,请你选择两首词中的意象进行续写。
对比意象,为诗词配图
请根据你对两首词作内容的理解,在下面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形容词。
的云树
的怒涛
的画桥
的桂子荷花
羌管菱歌
的乔木
的寒水
的二十四桥
的芍药
的清角
气势磅礴
飘香沁人
郁郁葱葱
热闹华美
悦耳动听
凄凉刺骨
无人欣赏
高大萧条
无人寻访
凄清低沉
繁华富足的杭州
满目疮痍的扬州
发现城市的诗意
繁
华
空
城
杭州
扬州
太平盛世
劫后孤城
城内萧条、乐声悲吟、
无繁华之声,无赏花之人
物多、人丰、景美、乐声悠扬、歌舞升平
①《望海潮》意象上专取美丽富庶之景物;《扬州慢》多选取清空冷寂的意象。
②《望海潮》描绘了杭州的富足昌盛,营造出国泰民安的盛世气象;《扬州慢》则描绘了扬州的残破荒凉,营造出感伤哀婉的情境。
两座怎样的城——内容比较
两种怎样的情
情感比较
任务二
城市和人一样,也有记忆,一代代人创造了它之后纷纷离去,却把记忆留在了城市中。
—— 冯骥才《城市为什么需要记忆》
情境导入
喜
悲
24
两首词中为何展示出不同的城市情感记忆?
“柳耆卿与孙相何为布衣交。孙知杭州,门禁甚严。耆卿欲见之不得,作《望海潮》词,往谒名妓楚楚曰:‘欲见孙相,恨无门路。若因府会,愿借朱唇歌于孙相公之前。若问谁为此词,但说柳七。’”
——(宋)罗大经
《望海潮》写作背景
干谒词
干谒词是古代文人为推销自己而写的一种诗歌,类似于现代的自荐信。一些文人为了求得进身的机会,往往十分含蓄地写一些干谒诗,向达官贵人呈献诗文,展示自己的才华与抱负,以求引荐。
夸杭州
→夸地方官政绩
→希望得到地方长官召见和赏识
26
《望海潮》是柳永年轻时的作品。他从家乡福建崇安前往开封应试,路过杭州,拜谒旧交两浙转运使孙何,写了这首词赠给他。柳永用铺叙的手法,描绘了杭州的美丽景象,由都会而重湖,由十万人家而钓叟莲娃,层层展开,生动传神的刻画了杭州的富庶、安定与繁荣,表达了作者对杭州美景的赞叹与歌颂。同时,该词淋漓尽致地反映了北宋前期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富庶的太平景象,从某种程度上再现了北宋初年繁荣奢靡的社会现实。
《望海潮》写作背景
湖
十
西
传说金主完颜亮听了这首词后,对“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江南美景十分倾慕,遂起“投鞭渡江”之意
景
苏堤春晓
三潭印月
曲院风荷
平湖秋月
断桥残雪
柳浪闻莺
花港观鱼
雷峰夕照
双峰插云
南屏晚钟
南宋建炎三年(1129),金兵大举南侵,攻破扬州、建康、临安等城,焚掠一空。此后不断地发动对南宋的进攻。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人十万铁骑破扬州,大肆掳掠,“横尸二十里”,扬州再次遭到极其惨重的破坏,变成一座空城。隆兴二年(1164),金兵又大举进犯淮南地区,扬州又一次受到影响。
《扬州慢》写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冬至,当时作者21岁。这时距完颜亮南侵已有15年,距符离之败亦有13年,但扬州城依然是四顾萧条、一片残破景象。姜夔因路过扬州,目睹了战争洗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抚今追昔,悲叹今曰的荒凉,追忆昔曰的繁华,发为吟咏,以寄托对扬州昔曰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曰山河残破的哀思。
《扬州慢》写作背景
解读小序
淳熙丙申至日,余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冬至
即扬州
雪止天晴
满眼
悲伤的样子
谱写
认为
驻防部队的号角
写作时间
所见所闻
作者感受
写作缘由
他人评价
何为“黍离之悲”?
黍离,闵宗周也。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故宗庙宫室,尽为禾黍。闵周室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也。
——毛亨《诗序》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诗经·王风·黍离》
何为“黍离之悲”?
2700年前,西周灭亡,平王东迁,后来周王室一个大夫路过曾经的都城——镐京。看到昔日繁华的都城已夷为平地,遗址上已经长满了附近农民栽种的庄稼,他不禁伤心落泪,吟唱出了一首著名的诗歌——《黍离》。由此衍生出一种情感,叫“黍离之悲”。人们往往把亡国之痛、兴亡之感,称作“黍离之悲”。
黍离之悲是指对国家残破,今不如昔的哀叹,也指国破家亡之痛。出自于《诗经》"王风",历来被视为是悲悼故国的代表作。
丞相陆秀夫抱起8岁的小皇帝,绝望地问道:"战事一败涂地,我大宋大势已去,陛下可愿与我共赴黄泉,保住名节。"这位年仅8岁的小皇帝哭作一团,却答道:"数十万大军尽赴国难,朕年龄虽然小,但也不愿苟活!"于是,他背着一个8岁的幼童纵身一跃,十万军民闻讯之后,纷纷投海自尽。宋朝10万军民在无力反抗的情况下,宁死不降,用了最悲壮、最决绝的方式来回击。史书记载"七日,浮尸出于海十余万人。"
崖山海战
“盛世之欢"与“黍离之悲”
《望海潮》描写了钱塘的富庶、壮美,《扬州慢》则描写了扬州的凄凉、衰败,两首词所展现的意境和情感形成鲜明对比。
内容的差异其实与两人写作时的心境有关:《望海潮》为投赠之作,其目的是求得地方长官的召见和赏识,自然要展现杭州的治理有方和繁华富庶;《扬州慢》则为即景抒情之作,词人客游扬州时有感于这座历史名城的凋敝和荒凉,而自度此曲,旨在抒写“黍离之悲”。
两种怎样的情
《望海潮》和《扬州慢》,一写承平盛世,一写劫后空城。安宁和浩劫,繁荣和衰落,传承与变迁……都让我们感悟到城市繁荣、变迁所折射出来的时代记忆,无论是赞美歌颂还是感叹悲怆,都是城市文化的记录,都能给后代带来审美滋养和精神启迪。
总 结
望海潮
扬州慢
追忆扬州昔日的繁华
对祖国山河的残破、
人民的不幸的沉痛
表达了对承平盛世的赞美与歌颂
渴望得到赏识与重用
怎样绘城抒情
手法比较
任务三
这两首词分别运用了什么手法来绘城抒情的?
怎样绘城抒情——手法比较
同样是描写城市,手法各异。两首词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
望
海
潮
柳永采用铺叙的手法,渲染烘托,从自然风光、市井风貌、百姓生活等不同方面,在读者面前展开一幅宏伟壮丽的历史画卷,过渡自然,仅以区区百十来字,就为我们绘制了一幅杭州太平盛世的全景图,给人以美的享受。
铺叙
怎样绘城抒情——手法比较
柳永创新词的表现手法,“以赋入词”,大胆借用汉赋和六朝小赋的主要手法铺陈,在创作的大量慢词中恣意渲染,极大地丰富了词的内容。
“点染”艺术
点染: 本是国画的术语。在诗词中是一种艺术手法。指的是作者在有些地方正面点明旨意(总写),有些地方侧面渲染(分述)。在写景抒情诗中,一般用景物来染;用一句话,一个词来点出要抒发的感情。
长亭送别
碧云天, 黄花地, 西风紧, 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 总是离人泪。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染
点
点
染
《望海潮》
点染
怎样绘城抒情——手法比较
“点”是点明,即抒情、议论,直接抒发作者的感情、思想。
“染”是渲染,即写景、叙事,通过形象的描绘、形容或烘托和具体叙述,揭示作品的主题。
明确特征,识别“点染”——如何判断点染手法
1.点与染是同时出现,即有点必有染,反之亦然。
2.点与染之间无缝相接,点了之后紧接着就是染,点与染之间不可以插入其他句子,反之亦然。
3.从主次关系看,点是主旨,染是为点服务的。
4.从抒情角度看,凡是点染之处,都可以从情与景的角度进行赏析,点与染的抒情情感是一致的,相融的。
点染
借助特征,分析作用——“点染”作用谈
点染
词中有点,等于诗中有眼,文中有文眼。它或点出全词的主题,或定下全词的基调,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词中有染,有了景物对情感的渲染烘托,就会拓展词境,深化词心,使读者更加具体、形象的把握。
点染结合,产生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作 用:
“竹西佳处”
“春风十里”
繁 华热 闹
对比鲜明,虚实相生,化用诗句,情景交融
“名都”
(虚写)
今 日
“荠麦青青”
“废池乔木”
“清角吹寒”
破 败荒 凉
关键字
相关词句
特 点
手 法
“空城”
(实写)
昔 日
昔盛今衰
的感伤
扬
州
慢
怎样绘城抒情——手法比较
典故
出处
作用
竹西佳处
春风十里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起珠帘总不如。
——《赠别》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题扬州禅智寺》
豆蔻词工青楼梦好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赠别》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遣怀》
二十四桥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寄扬州韩绰判官》
①表达崇拜之情。
②形象更加鲜明,
增加了文采。
③以昔日的繁华反衬了今日的荒凉,反而使词更沉郁,内容更丰厚。有力地表达了作者对扬州昔盛今衰的感伤。
此词大量化用杜牧的诗句,将过去的繁华和如今的荒凉形成对比。
*
城市 意象 意境 手法 情感
望海潮 杭州 城内风情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十万人家、珠玑、罗绮 美丽雅致 雄浑壮阔 繁华富庶 安定祥和 铺叙 点染、虚实 视听嗅/动静/远近 互文、比喻、拟人 惊叹
城外风光 云树、怒涛、天堑、重湖、叠巘、桂子、荷花、 赞美
士庶生活 羌管菱歌、钓叟莲娃、 箫鼓烟霞、千骑高牙 艳羡
扬州慢 扬州 昔日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 春风十里、豆蔻词工、 二十四桥 繁华热闹 虚实、动静 用典、拟人 今昔对比反衬 以乐写哀 以景结情 移情于物、融情于景 反问、通感 昔盛今衰的感慨和感时伤世的情怀
今日 荠麦、废池乔木、清角、 空城、二十四桥、冷月、 桥边红药 悲怆萧条
集体记忆是在一个群体里或现代社会中人们所共享、传承以及一起建构的事或物。一个“记忆的场所”是任何重要的东西,不论它是物质或非物质的,由于人们的意愿或者时代的洗礼而变成一个群体的记忆遗产中标志性的元素。
——[法]莫里斯·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
两座城市,两份情感,记录了一个时代的兴衰更替,给后人留下了永恒的回忆。
怎样绘城抒情——手法比较
《望海潮》:全诗写了杭州的“风帘翠幕”、“十万人家”“云树堤沙”等意象,从自然风光、市井风貌、百姓生活等不同方面,表现了对杭州的繁荣、壮丽景象的赞美。
《扬州慢》:全词分为上下两阕,两阕的写作手法都是运用一种鲜明对比,用昔日扬州城的繁荣兴盛景象对比现时扬州城的凋残破败惨状,写出了战争带给了扬州城万劫不复的灾难。既控诉了金朝统治者发动掠夺战争所造成的灾难,又对南宋王朝的偏安政策有所谴责。
主旨比较
点面结合:“点” 是指对个别事物或人物的详细描写,“面” 是指对整体场景或群体的概括描写。点面结合就是将这两种描写方式有机结合起来,使作品既有具体的细节,又有宏观的视野。
例如,在描写运动会时,对某个运动员在赛场上的拼搏表现进行细致刻画,这是 “点”;同时,对整个运动会场上热闹的气氛、众多运动员的身影以及观众的欢呼等进行整体描绘,这是 “面”。通过点面结合,生动地展现了运动会的全貌。
点染手法:“点” 是先点明主题或情感核心,“染” 则是通过描写景物、氛围、细节等对主题或情感进行渲染烘托。点染手法主要是为了更加深入地表达情感或主题,使作品具有更强的感染力。
比如,“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先点出 “离愁”,这是主题(点);然后用 “迢迢不断如春水” 来渲染离愁的绵绵不绝,这是 “染”。通过这种方式,将离愁表现得更加深刻动人。
点面结合:通常是在同一作品中,交替使用点的描写和面的描写。点的描写往往比较具体、细致,面的描写则相对概括、宏观。二者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画面。
例如,在描写一场火灾现场时,可以先对整个火灾现场的混乱场面进行面的描写,如 “火光冲天,浓烟滚滚,人们惊慌失措地四处奔逃。” 然后再选取一个消防员勇敢灭火的场景进行点的描写,“那位年轻的消防员,满脸黑灰,汗水湿透了衣衫,但他依然坚定地拿着水枪,向着熊火喷射。” 这样点面结合,使读者对火灾现场有更直观的感受。
点染手法:一般是先点明主题或情感,然后围绕这个主题进行渲染。染的部分可以是景物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等多种形式,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烘托主题。
比如,“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先点出 “寂寞” 这一情感主题(点),然后通过描写 “梧桐深院” 这一冷清的景物来渲染寂寞的氛围(染)。使读者更能体会到作者内心的孤独与寂寞。
点面结合:主要作用是全面、立体地展现事物或场景,让读者既能看到局部的细节,又能了解整体的情况。通过点与面的对比和呼应,增强作品的层次感和真实感。
例如,在描写一个集市时,点的描写可以是某个摊位上的特色商品和摊主的热情吆喝,面的描写可以是集市上熙熙攘攘的人群和热闹的交易场面。这样的点面结合,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集市的丰富多彩和生机勃勃。
点染手法:重点在于深化情感或主题,通过渲染烘托,使情感更加浓郁,主题更加鲜明。点染手法能够引导读者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意图,产生更强烈的情感共鸣。
比如,“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先点出 “多情自古伤离别” 这一主题(点),然后用 “冷落清秋节” 来渲染离别的凄凉氛围(染),使读者深刻感受到离别的伤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