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3张PPT)
小学语文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课件
草船借箭是我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的一个故事。
草船借箭
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方法
学习写读后感。后感读后感
观三国烽烟,识梁山好汉。
叹取经艰难,惜红楼梦断。
《草船借箭》
《景阳冈》
《猴王出世》
《红楼春趣》
《三国演义》
《水浒传》
《西游记》
《红楼梦》
中国四大古典名著
01
课文导读
经典国学
草船借箭是我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的一个故事
《草船借箭》
背景、局势分析
东汉末年,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东吴的孙权,为了稳定局势,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共同抵抗曹操。刘备于是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草船借箭”这一故事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发生的。
课文导读
壹
合作
提防
对抗
联合
《草船借箭》人物介绍
诸葛亮:字孔明,蜀汉政治家、军事家。
周 瑜:字公谨,东吴名将,总督东吴兵马。
鲁 肃:东吴名将,周瑜死后,他总督东吴兵马。
故事起因
周瑜借战事紧急,请诸葛亮在十天之内造好十万支箭。
周瑜因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想加害于他。
表面起因:
实际起因:
诸葛亮
叁
课文导读
壹
02
字词学习
草船借箭是我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的一个故事
经典国学
妒 忌 都 督 甘 心 粗 鲁
迟 延 布 幔 私 自 水 寨
擂 鼓 呐 喊 援 助 丞 相
dù jì dū gān lǔ
yán màn sī zhài
léi nà yuán chéng
字词学习
贰
壹
贰
叁
都督:古代军事最高统帅,周瑜是东吴的都督。
丞相:古代朝廷高官。曹操自称丞相,挟天子以令诸侯。
擂
léi 擂鼓
lèi 打擂
调
相
tiáo 调解
diào 调职
xiàng 丞相
xiāng 相信
字词学习
贰
壹
贰
叁
03
课文赏析
草船借箭是我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的一个故事
经典国学
默读课文,梳理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填写学习单。
周瑜 诸葛亮 鲁肃 曹操
起因
经过
结果
找准“关键词”
诸葛亮
借到
心服口服
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起因
经过
结果
找准“关键词”
:诸葛亮借到了箭,立下奇功,鲁肃、周瑜心服 口服。
诸葛亮请鲁肃帮忙,做好准备工作。
诸葛亮趁大雾漫天,向曹操草船借箭。
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自叹不如。
草船借箭的故事中,有哪几个主要人物?他们分别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有一天,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说∶“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 ”诸葛亮说∶“用弓箭最好。”周瑜说∶“对,先生跟我想的一样。现在军中缺箭,想请先生负责赶造十万支。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诸葛亮说∶“都督委托,当然照办。不知道这十万支箭什么时候用 ”周瑜问∶“十天造得好吗 ”诸葛亮说∶“既然就要交战,十天造好,必然误了大事。”周瑜问∶“先生预计几天可以造好 ”诸葛亮说∶“只要三天。”周瑜说∶“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 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周瑜很高兴,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又摆了酒席招待他。
分角色朗读对话
周瑜表面上是跟诸葛亮商议军事,实际上却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周瑜 商 议 军 事 诸葛亮
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 用弓箭最好。
对,先生跟我想的一样。现在军中缺箭,想请先生负责赶造十万支。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 都督委托,当然照办,不知道这十万支箭什么用?
十天造得好吗? 既然就要交战,十天造好,必然误了大事。
先生预计几天可以造好? 只要三天。
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 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
周瑜很高兴,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又摆了酒席招待他。
周瑜 商 议 军 事 诸葛亮
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 用弓箭最好。
对,先生跟我想的一样。现在军中缺箭,想请先生负责赶造十万支。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 都督委托,当然照办,不知道这十万支箭什么用?
十天造得好吗? 既然就要交战,十天造好,必然误了大事。
先生预计几天可以造好? 只要三天。
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 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
周瑜很高兴,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又摆了酒席招待他。
从哪里看出瑜商议军事是假,设局陷害是真?
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了。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
用弓箭最好。
对,先生跟我想的一样。现在军中缺箭,想请先生负责赶造十万支。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
都督委托,当然照办。不知道这十万支箭什么时候用
十天造得好吗
既然就要交战,十天造好,必然误了大事。
“公事”“不要推却”说明了周瑜的狡猾,他担心诸葛亮不落入自己的圈套,所以强调这是“公事”,让诸葛亮无法拒绝。
设下圈套
明知故问
先生预计几天可以造好
只要三天。
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
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 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
今天来不及了。从明天起,到第三天,请派五百个军士到江边来搬箭。
沉着应对
结合故事背景可知,诸葛亮答应三天造十万支箭是为了顾全大局,达到联合东吴抗击曹军的目的。
步步紧逼
语言描写:说清楚明确的时间和地点,充分表现了诸葛亮胸有成竹,才智超群。
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
联系故事背景可知,周瑜对诸葛亮是既妒忌又忌惮的心理,诸葛亮则洞悉了周瑜的心思,所以将计就计,不仅不戳穿周瑜的阴谋,还顺着他的意思立下军令状过人的智慧可见一斑。
周瑜嫉妒诸葛亮的才能,意欲加害诸葛亮,于是以共商军事,作战急需用箭为名,暗里是设下陷阱,假借“公事”逼迫诸葛亮承担造箭任务。从周瑜不动声色的话中反映出他的险恶用心。
周瑜是怎样“请”诸葛亮商议军事的?他的真正目的是什么,从哪儿看出来?
“……我得吩咐军匠们,叫他们故意迟延,造箭用的材料不给他准备齐全。到时候造不成,定他的罪,他就没话可说了。……”
一方面诸葛亮顾全大局,为了维护蜀、吴联盟和战胜曹操的十万大军,所以不和周瑜计较。
另一方面诸葛亮对于向曹操借箭的计划早就成竹在胸,所以他欣然地立下了周瑜想置他于死地的“军令状”,表现出诸葛亮的足智多谋。
诸葛亮为什么不揭穿他,反而接受赶造十万枝箭的任务,并且立下军令状?
周瑜是个怎样的人?
一方面诸葛亮顾全大局,为了维护蜀、吴联盟和战胜曹操的十万大军,所以不和周瑜计较。
另一方面诸葛亮对于向曹操借箭的计划早就成竹在胸,所以他欣然地立下了周瑜想置他于死地的“军令状”,表现出诸葛亮的足智多谋。
诸葛亮为什么不揭穿他,反而接受赶造十万枝箭的任务,并且立下军令状?
神机妙算: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计谋高明。
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他算到了什么?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的人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知天文、懂地理
知天文、懂地理
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么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雾散了就回去。”
曹操得知江上的动静后,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必有埋伏,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拨水军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便是。”
识人心
诸葛亮明明知道周瑜暗藏杀机,鲁肃又是周瑜的心腹,为何还要请鲁肃帮忙?他不怕鲁肃向周瑜告密吗?
鲁肃见了诸葛亮。诸葛亮说∶“三天之内要造十万支箭,得请你帮帮我的忙。”鲁肃说∶“都是你自找的,我怎么帮得了你的忙?”诸葛亮说∶“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多名军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我自有妙用。第三天管保有十万支箭。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
鲁肃答应了。他不知道诸葛亮借船有什么用,回来报告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只说诸葛亮不用竹子、翎毛、胶漆这些材料。周瑜疑惑起来,说∶“到了第三天,看他怎么办!”
课文赏析
叁
知天文
“ 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体会:诸葛亮早在三天前就已经算准了这场大雾。表现出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和神机妙算。
01
懂地理
“天还没亮,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然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
体会:诸葛亮考虑周密,算准借箭的位置,并且进行了巧妙的安排。
02
识人心
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
体会:诸葛亮料事如神,算准了曹操多疑不敢出兵;识鲁肃忠厚老实,不会将安排告诉周瑜。
03
(1)“算”好天时。第三天必有大雾;
(2)“算”好地理。撤退时船轻水急;
(3)“算”好受箭方法。扎好草把子的船只一字排开,两面受箭;
(4)“算”好人。鲁肃忠厚老实,可向他借船和军士;曹操生性多疑必下令射箭。
回顾全文,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体现在哪些方面?
鲁肃见了周瑜,告诉他借箭的经过。周瑜大吃一惊,长叹道∶“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细细品读,寻找体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十大细节
草船借箭中的细节安排 这样安排的意图(目的)
①二十条船、一千多个草把子 经过估算,足够“借”到十万支箭
②每船上配三十多名军士 负责操纵船只、擂鼓呐喊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⑩
草船借箭中的细节安排 这样安排的意图(目的)
①二十条船、一千多个草把子 经过计算,确保“借”到十万支箭
②每船上配三十多名军士 操纵船只、擂鼓呐喊
③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 不能让曹军看清虚实
④不能让都督知道 知道周瑜设局想要陷害他
⑤第三天四更天出发 算准了这个时候起大雾
⑥把鲁肃秘密请到船里 让鲁肃见证借箭过程,但不能让周瑜事先知道
⑦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 防止船在大雾中走散、迷失
⑧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 增加受箭的面积,同时也虚张声势
⑨叫船上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呐喊 虚张声势,让生性多疑的曹操上当
⑩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 更好地受箭,保持船的平稳,也方便撤离
草船借箭中的细节安排 这样安排的意图(目的)
①二十条船、一千多个草把子 经过计算,确保“借”到十万支箭
②每船上配三十多名军士 操纵船只、擂鼓呐喊
③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 不能让曹军看清虚实
④不能让都督知道 知道周瑜设局想要陷害他
⑤第三天四更天出发 算准了这个时候起大雾
⑥把鲁肃秘密请到船里 让鲁肃见证借箭过程,但不能让周瑜事先知道
⑦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 防止船在大雾中走散、迷失
⑧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 增加受箭的面积,同时也虚张声势
⑨叫船上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呐喊 虚张声势,让生性多疑的曹操上当
⑩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 更好地受箭,保持船的平稳,也方便撤离
诸葛亮是个什么样的人?
连船
靠近曹营
一字摆开
擂鼓呐喊
受箭
调转船头
再受箭
谢箭回营
你能总结一下借箭的经过吗?
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 ”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雾散了就回去。”
诸葛亮在笑什么呢?
这段话对应课文哪些自然段呢?
读读下面的“阅读链接”,找出课文对应的段落,感受语言的特点。
这段话对应课文的第 8、9自然段。
《三国演义》使用的是浅近通畅的文言,这种语言是文言与白话的有机结合,与现代白话文有明显的不同。我们在阅读时,可以查阅词典,了解文中难以理解的词语。
习题讲解
(1)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 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重罚。”周瑜很高兴,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又摆了酒席招待他。(三天造十万支箭这么难,诸葛亮为什么主动立下军令状 他立下军令状后,周瑜为什么很高兴 )
读下面的语句,回答括号里的问题。课文中还有一些体现人物特点的语句,画出来和同学交流。
(1)三天造十万支箭这么难的事,诸葛亮主动要求去做的原因:
①诸葛亮在立军令状之前已经想好了应对之策;
②诸葛亮已经洞悉了周瑜的心思,所以将计就计,不仅不减穿周瑜的阴谋,还顺着他的意思立下军令状,过人的智慧可见一斑;
③当时孙刘联盟,诸葛亮答应造箭任务是为了顾全大局,达到联合东吴抗击曹军的目的。
周瑜看到诸葛亮立下军令状后很高兴,是因为他以为自己的阴谋得逞,诸葛亮中了他的诡计,他可以治诸葛亮的罪了。
04
知识拓展
草船借箭是我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的一个故事
经典国学
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的相关内容改编的。这部小说写的是三国时期魏、蜀、吴的故事,书中塑造的曹操、孙权、刘备、诸葛亮、张飞、关羽等人物形象,家喻户晓。书中的许多故事,如,“桃园三结义” “三顾茅庐” “火烧赤壁” “空城计”,广为流传。作者是元末明初的罗贯中。
知识拓展
知识拓展
肆
《三国演义》全称《三国志通俗演义》,是中国古代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作者是元末明初的罗贯中。
本书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述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
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家,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其代表作《三国演义》(全称《三国志通俗演义》),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深远。
A 长七尺五寸,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目能自顾其耳,面如冠玉,唇若涂脂。
B 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
C 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
D 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
猜一猜,哪个是诸葛亮?
歇后语:
诸葛亮的鹅毛扇 —— 神秘莫测
诸葛亮三气周瑜 —— 略施小技
诸葛亮借箭 ———— 有借无还
诸葛亮用兵 ———— 神出鬼没
诸葛亮哭周瑜 ——— 假戏真做
有关诸葛亮的歇后语和成语
知识拓展
肆
刘备:三顾茅庐
周瑜:火烧赤壁
诸葛亮:舌战群儒
诸葛亮:空城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