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3张PPT)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
《传统节日》
新课导入
春节
端午节
中秋节
解决生字
传
统
贴
宵
巷
祭
舟
艾
堂
乞
chuán
tǒng
tiē
xiāo
xiàng
jì
zhōu
ài
táng
qǐ
解决生字
巧
郎
饼
赏
菊
qiǎo
láng
bǐng
shǎng
jú
解决生字
组词:传统、传球
左右结构
记忆:“传” 有传授、传播的意思,就像老师把知识通过口口相传(单人旁表示与人有关),传授给学生,“专” 可以想象成专注于传递这件事
组词:传统、统计
左右结构
记忆:“纟” 与丝线有关,以前传统的技艺、文化等就像丝线一样,一条一条串联起来,代代相传,所以用绞丝旁
传
统
chuán
tǒng
解决生字
组词:贴心、贴纸、补贴
左右结构
记忆:贝字旁在古代与钱财有关,贴东西有时候需要花费钱财购买张贴的物品,如春联等。同时,“占” 有占据的意思,贴东西就是让它占据某个位置
组词:夜宵、元宵、通宵
上下结构
记忆:宝盖头有房屋、覆盖的意思,夜晚人们一般在房屋里休息,“肖” 字在这里可看作是读音辅助
贴
宵
tiē
xiāo
解决生字
组词:巷口、巷战、深巷
上下结构
记忆: “共” 有共同、一起的意思,巷子是大家共同行走、使用的地方;“巳” 字形象上可以想象成弯曲的小路。合起来就是大家一起走的弯曲小路,即 “巷”
组词:祭祀、祭品
上下结构
记忆:“夕” 在古代与夜晚、祭祀有关,“又” 表示手,下面的 “示” 与祭祀、神灵等相关
巷
祭
xiàng
jì
解决生字
组词:龙舟、舟船、轻舟
独体字
记忆:象形记忆,“舟” 字的形状就像一条小船,把它想象成生活中看到的小船的样子,就能轻松记住 。
组词:艾草、艾叶、艾灸
上下结构
记忆:草字头表示与植物有关,“艾” 是一种植物,即艾草。“乂” 有治理、安定的意思,艾草在生活中有一定的药用价值,能帮助人们治理疾病,带来健康、安定
舟
艾
zhōu
ài
解决生字
组词:课堂、名堂、礼堂
上下结构
记忆:“尚” 有高尚、尊崇的含义,“土” 代表土地,房屋是建在土地上的
组词:乞讨、乞巧
上下结构
记忆:“人” 字在这里可以看作是人,“乙” 像一个弯曲的身体,想象一个人弯着身体,向别人乞求帮助
堂
乞
táng
qǐ
解决生字
组词:乞巧、巧合
左右结构
记忆:绞丝旁与丝线、工艺有关,很多精巧的工艺品是通过丝线等材料制作出来的。可以理解为用丝线等材料制作出巧妙的东西,就是 “巧” 。
组词:郎中、新郎
左右结构
记忆:“良” 有良好、优秀的意思,单耳旁 “阝” 在汉字中常与地名、方位等有关
巧
郎
qiǎo
láng
解决生字
组词:饼干、月饼
左右结构
记忆:食字旁表示与食物有关,“饼” 是一种食物。“并” 有合并、一起的意思,制作饼的时候,通常是把各种材料合并在一起制作而成 。
组词:欣赏、赏赐
上下结构
记忆:“贝” 在古代与钱财有关,赏赐别人往往会用到钱财
饼
赏
bǐng
shǎng
解决生字
组词:菊花、赏菊、雏菊
左右结构
记忆:草字头表示与植物有关,“菊” 是一种植物。“匊” 有双手捧取的意思,想象用双手捧起美丽的菊花
菊
jú
书写指导
组词:张贴、贴纸、贴心
书写指导:左边 “贝” 字旁,首笔竖在竖中线左侧起笔,横折的横短,折角顿笔,最后一笔点位置稍低。右边 “占”,竖在竖中线起笔,要写直,“口” 字上宽下窄,横画在横中线上方。
书写指导
组词:街道、街灯、街区
书写指导:三部分容易写得松散,比例失调;“圭” 字两部分的横画长短易混淆,右边 “亍” 的竖钩不能写歪。
书写指导
组词:龙舟、舟船、轻舟
书写指导:横折钩的折角处易写成圆角或过于生硬;中间一横位置易偏高或偏低,下面横画的长度和起笔位置易出错。
书写指导
组词:艾草、艾叶、艾灸
书写指导:草字头的两竖长短、高低易写错;“乂” 字的撇捺交叉点位置不准确,捺画容易写得太平或太陡。
书写指导
组词:敬礼、敬业、敬重
书写指导:左边 “苟” 字易写错,草字头与下面部分的比例要协调;右边 “攵” 的撇捺角度和长度要把握好,不能写得过于局促。
书写指导
组词:转身、转动、转弯
书写指导:左边 “车” 字的最后一笔是提,不是横;右边 “专” 的竖折折钩易写错,折角不顿笔或顿笔不明显。
书写指导
组词:热闹、热情、热爱
书写指导:上面 “执” 字的笔画容易写错,如撇点的位置和方向;下面四点底的四点间距和角度要把握好,不能写得过于拥挤或松散。
书写指导
组词:组词:热闹、打闹、闹钟
书写指导:“门” 字的宽窄要适中,不能写得太窄包不住里面的 “市” 字,也不能太宽;“市” 字的笔画要写正,不能歪斜。
初读课文
课文一共介绍了几个传统节日?分别是哪些?
春节到,人欢笑,
贴窗花,放鞭炮。
元宵节,看花灯,
大街小巷人如潮。
清明节,雨纷纷,
先人墓前去祭扫。
过端午,赛龙舟,
粽子艾香满堂飘。
七月七,来乞巧,
牛郎织女会鹊桥。
过中秋,吃月饼,
十五圆月当空照。
重阳节,要敬老,
踏秋赏菊去登高。
转眼又是新春到,
全家团圆真热闹。
春节
元宵节
端午节
七夕
重阳节
中秋节
清明节
精读课文
这一小节写了哪个传统节日?这个节日有什么习俗?这些习俗有什么寓意?
春节到,人欢笑,贴窗花,放鞭炮
窗花图案寄托着新年期望。如 “福” 字窗花寓意福运降临,“财” 字或元宝图案的窗花表达渴望财富的心愿。
古代人们认为鞭炮的响声能驱赶 “年兽” 等邪恶之物。传说 “年兽” 除夕会伤人,却惧怕鞭炮声,所以过年放鞭炮,意在吓退 “年兽”,保佑新的一年家人平安,远离灾祸。
精读课文
这一小节写的是什么节日?有什么特点?“人如潮”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元宵节,看花灯,
大街小巷人如潮。
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在正月十五这一天夜晚,宫廷和寺庙都要点灯敬佛,民间也纷纷效仿。此后,这一习俗逐渐演变成盛大的节日活动,随着时间的推移,花灯的制作工艺不断改进,种类日益繁多,看花灯也成为元宵节必不可少的传统项目。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写出了元宵节热闹非凡、全民欢庆
精读课文
这一小节写了什么节日?有什么习俗?
清明节,雨纷纷,
先人墓前去祭扫。
扫墓祭祖:这是清明节最为重要的习俗之一。人们会前往祖先的墓地,携带祭品,如鲜花、水果、糕点等,清扫墓地周围的杂草,擦拭墓碑,在墓前摆放祭品,进行上香、敬酒、磕头祭拜等仪式,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与敬意,传承着家族的血脉与情感。
精读课文
这一小节写了什么节日?有什么习俗?
过端午,赛龙舟,
粽子艾香满堂飘。
吃粽子
挂艾草与菖蒲
赛龙舟
喝雄黄酒
挂香囊
精读课文
这一小节写了什么节日?这个节日有什么特别的意义?
七月七,来乞巧,
牛郎织女会鹊桥。
穿针乞巧
投针验巧
喜蛛应巧
吃巧果
精读课文
这一小节写了什么节日?这个节日有什么特别的意义?
过中秋,吃月饼,十五圆月当空照
吃月饼
赏月
精读课文
这一小节写了什么节日?有什么习俗?
重阳节,要敬老,
踏秋赏菊去登高。
赏菊
踏秋
登高
扫墓
敬老
精读课文
这一小节有什么作用?
“转眼又是新春到,全家团圆真热闹
总结全文,呼应开头春节
情感赏析
作者通过这首《传统节日》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节日 情感总结
春节 借 “人欢笑、贴窗花、放鞭炮”,展现阖家欢乐、辞旧迎新的喜悦,满含对新年的希望
元宵节 以 “看花灯、人如潮” 体现欢庆氛围与对美好生活的赞美,传递团圆之感
清明节 “雨纷纷、祭扫” 营造肃穆氛围,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与敬意
端午节 “赛龙舟” 彰显团结奋进,“粽子艾香” 传承传统习俗,尽显对端午文化的热爱
七夕节 借 “牛郎织女会鹊桥” 的传说,赋予节日浪漫色彩,表达对爱情与美好生活的向往
中秋节 “吃月饼、赏月、团圆” 等元素,凸显对家庭团聚、生活圆满的美好期盼
重阳节 “踏秋、赏菊、登高” 展现对自然的热爱,“尊敬老人” 体现传统美德,蕴含对长辈的关爱感恩
整体归纳 传统节日承载丰富民族情感,是连接我们与历史、家人的文化瑰宝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传统节日》,了解了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的时间、习俗和文化内涵。这些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它们承载着我们的历史和文化,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中,能够积极参与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课后挑战
作业:
选择一个自己最喜欢的传统节日,制作一张手抄报,手抄报内容可以包括节日的由来、习俗、自己的过节感受等。下节课在班级内展示交流,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传统节日的了解和热爱。
感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