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语文答题技巧与答题模板(全国通用)模板08文言文阅读(词汇与句式)(学生版+教师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年高考语文答题技巧与答题模板(全国通用)模板08文言文阅读(词汇与句式)(学生版+教师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20 10:11:58

文档简介

模板08 文言文阅读(词汇与句式)答题模板
真题分析 文言文阅读中对词汇、句式的考查集中体现在断句、翻译、词汇理解等试题上,题型上有选择、填空、解答等,形式众多。 文言文阅读考查的核心是“理解”,试卷试题通常考查词汇解说理解、虚词辨析、文言句子断句、文言句子翻译等。从命题上看,题目设计也注重打通课内外的关联,能力考查指向批判性思维,这要求考生不仅要掌握课内的文言文知识,还要能够将其运用到课外阅读中 ,要能够依据文本临场应变、深度思考。从选材内容上看,文言文阅读真题的文本往往与课内文章存在隐形关联,这种关联可能体现在主题、人物、事件或文化背景等方面,要求考生在阅读过程中能够识别并理解这些关联,从而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旨和细节 。
常见设问 (2024·新高考Ⅰ卷)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2024·新高考Ⅰ卷)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2024·新高考Ⅰ卷)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024·新高考II卷)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2024·新高考II卷)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2024·新高考II卷)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关键词 断句、解说、翻译
命题预测 从选材上看,文言文阅读材料文体更加丰富多样,多材料基本成为主流趋势。材料内容仍以课外文段为主,但是与教材文言文课文在内容、主旨、手法、特点等角度的关联更为鲜明。命题上,考查角度相对稳定,关键词和句式等相关考题不会以“机械”“系统”“孤立”的方式进行考查,仍是以语境为依托设置理解分析、迁移拓展性考查内容。
答题步骤
第一步 看关键词,正确理解词意
断句看标志词,新主语(名词、代词等),虚词(而、其、以、之、于、矣、夫等)。词语解说注意课内外迁移,以学习过的常识、知识为基础,进行对比分析;结合所在语境、语句进行分析和理解。句子翻译注意找准关键词,主要是实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虚词。
第二步 分析句式,依据特点辨析
注意把握常见固定句式和典型特殊句式(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的标志。结合关键词,理解句子。
第三步 理解句意,明确语句意思
基于关键字词,关注特殊词汇现象,结合句式知识,联系前后文、上下句,分析语境,明确句子的意思。
技巧点拨
一、文言断句
例: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
夫儒者难与A进取B可C与D守成E臣愿征鲁F诸生G与臣弟子H共起朝仪。
[答案] BEG。
[翻译] 儒生们很难和他们一道攻打天下,但可以与他们一起保有成业坐天下。我愿意去征召鲁地的众儒生,来同我的弟子一起制定臣子朝见君主的礼仪规则。
解析 “难与进取”“可与守成”结构句式一致,语意转折,中间停顿,“臣”是后一句的主语,所以BE处断开;
“征鲁诸生”是完整的动宾结构,“征”是动词谓语,“鲁诸生”是宾语,所以G处断开。
二、词语解说
主要是实词辨析,虚词辨析,古今异义、通假字,文化常识辨析。需要能够正确将课内所学知识、日常积累的内容扩展迁移,结合语段进行分析和理解。
例: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选项]D.文,与成语“文过饰非”中的“文”意思相同,都可以翻译为“文饰”或“掩饰”。
[原文] 于是而两生之所谓礼乐者可知矣,谓其文也,非其实也。故两生者,非不知权也,不知本也。
解析 “文”意思不同。前者是名词,表面,外壳,句意:他们所指的是礼的外壳。后者是动词,掩饰。文过饰非:用漂亮的言词掩饰自己的过失和错误。
三、句子翻译
文言翻译应达到“信”“达”“雅”的标准。基于关键字词,关注特殊词汇现象,结合句式知识,联系前后文、上下句,分析语境,明确句子的意思。
例:“朕自即位以来,恶衣菲食,专以赡军为念”有哪些关键词?
[答案]①“恶衣”,名词作动词,穿粗布衣服;②“菲食”,名词作动词,吃低劣的饭食。③“赡”,供给。
[原文] 周太祖显德元年,军士有流言,郊赏薄於唐明宗时。帝召诸将至寝殿,让之曰:“朕自即位以来,恶衣菲食,专以赡军为念。府库蓄积,四方贡献,赡军之外,鲜有赢馀,汝辈岂不知之?今乃纵凶徒腾口,不顾人主之勤俭,察国之贫乏,又不思已有何功而受赏,惟知怨望,於汝辈安乎!”皆惶恐谢罪。退,索不逞之徒戮之,流言息。。
译文 周太祖显德元年,军中将士有人传言说,皇帝郊祀的赏赐比不过后唐明宗时。周太祖听说以后,召集诸位将领前来寝殿,责备他们道:“我从即位以来,穿粗布衣服,吃低劣的饭食,特意把保证军队的供给放在心上。国库的积蓄,四方的贡献,除去军队的供给粮饷,很少再有什么盈余,这你们难道不知道吗?现在却纵容凶恶之徒信口雌黄,完全不顾念君主的勤勉俭朴,体察国家的贫穷匮乏,也不仔细思考一下自己到底有什么功劳而应当接受赏赐,唯有抱怨和奢望。你们这样做于心何忍呢!”众将于是都惶恐不安地谢罪。众将退下后,遍搜军中不逞之徒立即将其斩杀,流言蜚语便得以平息。
真题示例
(2024·新高考II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侯受子夏经艺,客段干木①,过其闾,未尝不轼也。秦尝欲伐魏,或曰:“魏君贤人是礼国人称仁上下和合未可图也。”文侯由此得誉于诸侯。
(节选自《史记·魏世家》)
材料二:
上欲废太子,立戚夫人子赵王如意。吕后恐,乃使建成侯吕泽劫留侯,强要曰:“为我画计。”留侯曰:“顾上有不能致者,天下有四人。今公诚能无爱金玉璧帛,令太子为书,卑辞安车,因使辩士固请,宜来。上知此四人贤,则一助也。”汉十二年,上从击破布军归,疾益甚,愈欲易太子。及燕,置酒,太子侍。四人从太子,年皆八十有余,须眉皓白,衣冠甚伟。上怪之,问曰:“彼何为者?”四人前对,各言名姓。上乃大惊,曰:“吾求公数岁,公辟逃我,今公何自从吾儿游乎?”四人皆曰:“陛下轻士善骂,臣等义不受辱,故恐而亡匿。窃闻太子为人仁孝,恭敬爱士,天下莫不延颈欲为太子死者,故臣等来耳。”上曰:“烦公幸卒调护太子。”四人为寿已毕,趋去。上起去,罢酒。竟不易太子者,留侯本招此四人之力也。
(节选自《史记·留侯世家》)
材料三:
论者或曰:“魏文式段干木之闾,秦兵为之不至,非法度之功。虽全国有益,非所贵也。”夫法度之功者,谓何等也?养三军之士,明赏罚之命,严刑峻法,富国强兵,此法度也。六国之亡,皆灭于秦兵。六国之兵非不锐,士众之力非不劲也,然而至于破亡者,强弱不敌,众寡不同,虽明法度,其何益哉?使童子变孟贲之意②,孟贲怒之,童子操刃与孟贲战,童子必不胜,力不如也。孟贲怒,而童子修礼尽敬,孟贲不忍犯也。秦之与魏,孟贲之与童子也。夫力少则修德,兵强则奋威。秦以兵强,威无不胜。却军还众,不犯魏境者,贤干木之操,高魏文之礼也。高皇帝议欲废太子,吕后患之,子房教以敬迎四皓而厚礼之,太子遂安。夫太子敬厚四皓,以消高帝之议,犹魏文式段干木之闾,却强秦之兵也。
(节选自王充《论衡·非韩》)
[注]①段干木:战国初魏国名士。②孟贲:战国时勇士。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魏君贤A人B是礼C国人D称仁E上下F和G合H未可图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燕,同“宴”,指宴饮,成语有“新婚燕尔”,其中的“燕”字意思与此相同。
B.怪,以……为怪,意动用法,与《师说》中“不耻相师”的“耻”用法相同。
C.为寿,向尊长敬酒并祝长寿,《鸿门宴》“沛公奉卮酒为寿”的礼仪与此相同。
D.式,同“轼”,指扶轼,与《周亚夫军细柳》“改容式车”的“式”意思相同。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求公数岁,公辟逃我,今公何自从吾儿游乎?
(2)却军还众,不犯魏境者,贤干木之操,高魏文之礼也。
【答案】10.CEH
11.A
13.(1)我找你们好几年,你们躲着不见我,现在你们为什么来跟我儿子交往呢
(2)(秦国)退兵还师,不进犯魏国边境的原因,是看重段干木的操守,推崇魏文侯的重礼。
模板运用
10.[文言断句]
第一步 看关键词,正确理解词意。“贤人是礼”意思是“礼贤人”,不应断开。“国人称仁”意思是魏国人都称赞他的仁德,同样不应断开。
第二步 分析句式,依据特点辨析。“贤人是礼”是宾语前置句,意思是“礼贤人”,做“魏君”的谓语和宾语,在后面C处断开。“国人称仁”是主谓宾结构,在后面的E处断开。“上下和合”是主谓结构,在后面的H处断开。
第三步 理解句意,明确语句意思。句意:魏君对贤人特别敬重,魏国人都称赞他的仁德,上下和谐同心,不能谋取。CEH断开后意思正确。
11.[词语解说]
第一步 主要是实词辨析,虚词辨析,古今异义、通假字,文化常识分析。A.错误。同“宴”,宴饮/同“宴”,安乐,欢乐。句意:等到安闲的时候,设置酒宴。/弃妇诉说原夫再娶与新欢作乐,后反其意,用作庆贺新婚之辞。形容新婚时的欢乐。
第二步 将课内所学知识、日常积累的内容扩展迁移,结合语段进行分析和理解。B.正确。怪,以……为怪,意动用法/耻,以……为耻,意动用法。句意:皇上感到奇怪。/不以互相学习为耻。
C.正确。向尊长敬酒并祝长寿。句意:四个人敬酒祝福已毕。/刘邦献上一杯酒向项伯祝酒。
D.正确。同“轼”,车前横木。此用为动词,古人立而乘车,低头扶轼以表敬意的礼节。句意:魏文侯从段干木居住的里巷经过,手扶车轼表示敬意。/表情严肃起来,扶着车前横木俯下身子,表示敬意。
12.[句子翻译]
第一步 看关键词,正确理解词意。(1)“辟”,通“避”,逃避,躲避;“游”,交往,交游。(2)“却”,退;“操”,操守;“高”,形容词做动词,推崇。
第二步 分析句式,依据特点辨析。(1)“今公何自从吾儿游乎?”是疑问句;(2)省略了主语“秦国”,“……者,……也”是判断句。
第三步 理解句意,明确语句意思。(1)我找你们好几年,你们躲着不见我,现在你们为什么来跟我儿子交往呢 (2)(秦国)退兵还师,不进犯魏国边境的原因,是看重段干木的操守,推崇魏文侯的重礼。
(2024·天津卷)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孔子侍坐于哀公。公问曰:“敢问人道谁为大?”孔子愀然作色而对曰:“君之及此言也,百姓之惠也,固臣敢无辞而对?人道政为大。夫政者,正也。君为正,则百姓从而正矣。君之所为,百姓之所从。君不为正,百姓何所从乎?”公曰:“敢问为政如之何?”孔子对曰:“夫妇别,男女亲,君臣信。三者正,则庶物从之。”公曰:“寡人虽无能也,愿知所以行三者之道,可得闻乎?”孔子对曰:“古之为政爱人为大所以治爱人礼为大所以治礼敬为大。敬之至矣,大婚为大。大婚至矣!大婚既至,冕而亲迎。亲迎者,敬之也。是故君子兴敬为亲,舍敬则是遗亲也。弗亲弗敬,弗尊。此爱与敬,其政之本与!”
材料二
子贡为信阳宰,将行,辞于孔子。孔子曰:“勤之慎之,奉天子之时,无夺无伐,无暴无盗。”子贡曰:“赐也少而事君子,岂以盗为累哉?”孔子曰:“汝未之详也。夫以贤代贤,是谓之夺;以不肖代贤,是谓之伐;缓令急诛,是谓之暴;取善自与,是谓之盗。盗非窃财之谓也。吾闻之:知为吏者,奉法以利民;不知为吏者,枉法以侵民。此怨之所由也。治官莫若平,临财莫若廉。廉平之守,不可改也。匿人之善,斯谓蔽贤;扬人之恶,斯为小人。内不相训而外相谤,非亲睦也。言人之善,若己有之;言人之恶,若己受之。故君子无所不慎焉。”
材料三
子路见于孔子曰:“负重涉远,不择地而休;家贫亲老,不择禄而仕。昔者由也事二亲之时,常食藜藿之实,为亲负米百里之外。亲殁之后,南游于楚,从车百乘,积粟万钟,累茵而坐,列鼎而食,愿欲食藜藿,为亲负米,不可复得也。枯鱼衔索,几何不蠹?二亲之寿,忽若过隙。”孔子曰:“由也事亲,可谓生事尽力,死事尽思者也。”
(均选自《孔子家语》)
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之及此言也,百姓之惠也,固臣敢无辞而对?
(2)治官莫若平,临财莫若廉。
(3)内不相训而外相谤,非亲睦也。
【答案】(1)您提到这个话题,这是(给)百姓的恩惠,因此我岂敢没有言辞回答?
(2)管理官员没有什么比得上公平,面对钱财没有什么比得上廉洁。
(3)在内不教导对方但是在外却指责对方的过失,这不是亲近与和睦。
模板运用
第一步 看关键词,正确理解词意。(1)“及”,提到;“惠”,恩惠、好处;“对”,回答。(2)“临”,面对。(3)“内” “外”,名词活用作状语,可译作“在内”“在外”;“训”,教导;“谤”,指责过失”。
第二步 分析句式,依据特点辨析。(1)“固臣敢无辞而对?”是问句;(2)“莫若”,没有什么比得上,双重否定。(3)“非”否定副词表判断,“不是”。
第三步 理解句意,明确语句意思。(1)您提到这个话题,这是(给)百姓的恩惠,因此我岂敢没有言辞回答?(2)管理官员没有什么比得上公平,面对钱财没有什么比得上廉洁。(3)在内不教导对方但是在外却指责对方的过失,这不是亲近与和睦。
举一反三
(2025·江西宜春·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成王封伯禽于鲁。周公诫子曰:“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以畏者,胜;聪明容智,守之以愚者,哲;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夫此六者,皆谦德也。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可不慎欤?”
(节选自《韩诗外传》)
材料二:
管仲有病,桓公往问之,曰:“仲父之病矣,渍甚,国人弗讳,寡人将谁属国?”管仲对曰:“昔者臣尽力竭智犹未足以知之也今病在于朝夕之中臣奚能言?”桓公曰:“此大事也,愿仲父之教寡人也。”管仲敬诺,曰:“公谁欲相?”公曰:“鲍叔牙可乎?”管仲对曰:“不可。夷吾善鲍叔牙。鲍叔牙之为人也,清廉洁直。视不己若者,不比于人;一闻人之过,终身不忘。”“勿已,则隰朋其可乎?”“隰朋之为人也,上志而下求,丑不若黄帝,而哀不己若者。其于国也,有不闻也;其于物也,有不知也;其于人也,有不见也。勿已乎,则隰朋可也。”夫相,大官也。处大官者,不欲小察,不欲小智,故曰:大匠不斫,大庖不豆,大勇不斗,大兵不寇。桓公行公去私恶,用管子而为五伯长;行私阿所爱,用竖刁而虫出于户。
人之少也愚,其长也智。故智而用私,不若愚而用公。日醉而饰服,私利而立公,贪戾而求王,舜弗能为。
(节选自《吕氏春秋·贵公》)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昔者臣尽力A竭智B犹未足以C知之也D今病在于朝夕之E中F臣G奚能言?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轻,文中指轻视,瞧不起,与成语“掉以轻心”的“轻”意思相同。
B.闻,文中指见识、见闻,与《论语十二章》中“朝闻道,夕死可矣”的“闻”意思不同。
C.属,文中指托付,与白居易《琵琶行》中“名属教坊第一部”的“属”的意思不同。
D.为,文中意思是成为,与《鸿门宴》中“窃为大王不取也”的“为”意思不同。
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
(2)日醉而饰服,私利而立公,贪戾而求王,舜弗能为。
【答案】1.BDF
2.A
3.(1)可是,我还(常常)洗一次头发,要多次停下来,握着自己已散的头发,吃一顿饭,要多次停下来,接待宾客,还唯恐因怠慢失去人才。
(2)每天喝醉还整饰衣服,有私利之心却要谋取公正,贪婪残暴却要当君王,就是舜也无能为力。
【解析】这两篇文言文分别出自《韩诗外传》和《吕氏春秋》,探讨了领导者应具备的品德与选择贤才的智慧。材料一中,周公以谦虚为核心,告诫伯禽要以德行赢得人才支持,不应因权势骄纵。材料二中,通过桓公与管仲的对话,强调选择相国不仅需德才兼备,更重在公正无私,避免因私利损害国家利益。这两篇文章共同强调了谦逊与公正的重要性,对现代社会选择和评价领导者仍有启示。
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以前我用尽力量和智慧,尚且没能够知道可以选谁;如今有病而且危在旦夕,我又怎么能谈论它呢?
“臣尽力竭智”是一个完整的主谓结构,“尽力竭智”是并列短语作谓语,应在B处断开;
“犹未足以知之也”语意完整,“也”是句末语气词,应在D处断开;
“臣奚能言”中“臣”是句子的主语,其前断开,应在F处断开。
故选BDF。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文中指轻视,瞧不起”“意思相同”错。指(分量)轻、不重/轻视,瞧不起。句意:我在天下的地位也不能算低的了。/形容对事情采取轻率的、漫不经心的态度。
B.正确。见识、见闻/听说,知道。句意:用浅陋来保有知识渊博,是一种聪明。/在早上知道了道理,晚上死去也是值得的。
C.正确。托付/隶属。句意:我将把国家托付给谁呢?/名字隶属于教坊第一队里。
D.正确。成为/认为。句意:起用管仲而成为五霸之首。/我认为大王不应该采取这种做法。
故选A。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沐”,洗头;“三”,多次;“吐哺”,吐出嘴里食物,指停止吃饭。
(2)“饰服”,整饬衣服;“私利”,名词活用作动词,有私利之心;“立”,谋取。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周成王将鲁地封给周公之子伯禽。周公告诫儿子说:“去了以后,你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有了国土)就怠慢、轻视人才。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父,又身兼辅佐天子的重任,我在天下的地位也不能算低的了。可是,我还(常常)洗一次头发,要多次停下来,握着自己已散的头,吃一顿饭,要多次停下来,接待宾客,还唯恐因怠慢失去人才。我听说,用恭敬的态度来保有宽以待人的品行,就会得到荣耀;用节俭来保有广大的土地,必定会有安定;用谦卑的态度来保有显赫的官职,这就是高贵;用敬畏之心来保有人口众多、兵强马壮,就意味着胜利;用愚笨来保有聪明睿智,就是明智;用浅陋来保有知识渊博,是一种聪明。这六点都是谦虚谨慎的美德。贵为君王的,之所以拥有天下,是因为遵从了这些品德。不谦虚谨慎从而失去天下,进而导致自己身死的,桀、纣就是这样的下场。(你)能不谦虚谨慎吗?”
材料二:
管仲生病了,齐桓公前去探问他的病情,说:“您的病相当严重了。万一病情危急,发生国人无法避讳的事,我将把国家托付给谁呢?”管仲回答说:“以前我用尽力量和智慧,尚且没能够知道可以选谁;如今有病而且危在旦夕,我又怎么能谈论它呢?”桓公说:“这是大事啊,希望您能教导我。”管仲恭敬地答应了,说:“您打算拜谁为国相?”桓公说:“鲍叔牙可以吗?”管仲回答说:“不行。我非常了解鲍叔牙。鲍叔牙的为人,清白廉正;他看到比不上自己的人,就不跟这些人打交道;一旦听说别人的过失,便终生不忘。”桓公问:“不得已的话,那么隰朋可以吗?”管仲回答说:“隰朋的为人,既能记识上世贤人而效法他们,又能不耻下问,自愧其德不如黄帝,又怜惜不如自己的人。他对于国政,不该管的就不去打听;他对于事务,不需要了解的就不去过问;对于别人,无关大节的就装作没看见。不得已的话,那么隰朋还行。”国相,是一种很高的官职。居于高位的人,不要在小处苛求,不要耍小聪明,所以说,技艺高超的木匠不去亲自动手砍削,手艺高超的厨师不去亲自排列食器,大勇之人不去亲自参加格斗,正义之师不去从事寇贼做的事。桓公行事公正,排除私仇,起用管仲而成为五霸之首;后来他行了偏私,庇护所爱,任用竖刁而导致死后国家大乱,尸体不得安葬,尸虫爬满室内外。
人在年少时愚昧,长大了就变得聪明了。如果聪明而用私,不如愚昧而行公。每天喝醉还整饰衣服,有私利之心却要谋取公正,贪婪残暴却要当君王,就是舜也无能为力。
(2025·北京朝阳·阶段练习)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仲弓问古之刑教与今之刑教。孔子曰:“古之刑省。今之刑繁。其为教,古有礼,然后有刑。是以刑省;今无礼以教,而齐之以刑,刑是以繁。”
孔子适卫。卫将军文子问曰:“吾闻鲁公公氏不能听狱,信乎?”孔子答曰:“不知其不能也。夫公父氏之听狱,有罪者惧,无罪者耻。”文子曰:“有罪者惧,是听之察、刑之当也;无罪者耻。何乎?”孔子曰:“齐之以礼,则民耻矣;刑以止刑,则民惧矣。”文子曰:“今齐之以刑,刑犹弗胜,何礼之齐?”孔子曰:“以礼齐民,譬之于御,则辔也。以刑齐民,譬之于御,则鞭也。执辔于此而动于彼,御之良也。无辔而用策,则马失道矣。”文子曰:“右手执辔,左手运策,不亦速乎?若徒辔无策,马何惧哉?”孔子曰:“吾闻古之善御者,执辔如组,两骖如舞,非策之助也。”
材料二:
《书》曰“哀敬折狱”。仲弓问曰:“何谓也?”孔子曰:“古之听讼者,察贫贱,哀孤独及鳏寡老弱不肖而无告者,虽得其情,必哀矜之。死者不可生,断者不可属。故宥过赦小罪,老弱不受刑,先王之道也。《书》曰‘大辟疑赦’,又曰‘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
《书》曰“若保赤子”。子张问曰:“听讼可以若此乎?”孔子曰:“可哉。古之听讼者,承其意,不恶其人。求所以生之,不得其所以生,乃刑之。君必与众共焉,爱民而重弃之也。今之听讼者,不恶其意而恶其人,求所以杀,是反古之道也。”
材料三:
孟氏之臣叛,武伯问孔子曰:“如之何?”答曰:“臣人而叛,天下所不容也,其将自反,子姑待之。”三旬,果自归孟氏。武伯将执之,访于夫子。夫子曰:“无也。子之于臣,礼意不至,是以去子。今其自反,罪以反除,又何执焉?子修礼以待之,则臣去子将安往?”武伯乃止。
(取材于《孔丛子·刑论》)
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下归仁焉 归:回归
B.贼其君者也 贼:伤害
C.自伐者无功 伐:夸耀
D.复众人之所过 复:补救
7.下列句中“而”的意义和用法,分类正确的项是( )
①人而不仁,如礼何 ②知止而后有定
③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 ④死而不亡者寿
⑤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⑥任重而道远
⑦今一朝而鬻技百金 ⑧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
A.①/②⑤⑥⑦⑧/③④ B.①/②⑤⑧/③④/⑥/⑦
C.①③④/②⑤⑥⑧/⑦ D.④③④/②⑤⑧/⑥/⑦
8.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吾闻鲁公父氏不能听狱 听:审理
B.是听之察 察:明晰
C.断者不可属 属:连接
D.罪以反除 反:反叛
9.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齐之以礼 当其无,有车之用
B.则辔也 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
C.子之于臣 常于几成而败之
D.求所以生之 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10.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罪者惧,无罪者耻
有罪的人感到害怕,无罪的人感到羞耻
B.执辔如组,两骖如舞
手执缰绳像握着丝带一样(自如),马跑起来像跳舞一样(轻快)
C.孟得其情,必哀矜之
即使查明了这些人犯罪属实,也一定会怜悯他们
D.爱民而重弃之也
爱护百姓,却又一次次地抛弃他们
【答案】6.A 7.B 8.D 9.D 10.D
【解析】这篇文言文通过三个材料逐步解析孔子对于刑罚与礼教的看法。材料一中,孔子主张以礼为教,以刑为辅,认为礼教缺失后不得不繁刑。材料二强调在听讼时应心怀仁慈,重视民众的生存与发展,与暴治形成鲜明对比。材料三展示孔子的理论在具体案例中的运用,体现司法中的宽容与体恤,劝诫通过礼教来和解人心。
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错误。归:赞许、称赞。句意:天下就会赞许你是仁人。
B.正确。句意:是暴弃他的君主的人。
C.正确。句意:自我夸耀的不会建立功勋。
D.正确。句意:补救众人的过失。
故选A。
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①表假设,如果。句意:人如果不讲仁德,怎么对待礼呢?
②表承接,然后。句意: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
③表转折,却。句意:有这四种发端却说自己做不到的。
④表转折,却。句意:死后精神长存的才是长寿。
⑤表承接。句意:我种下后结出的葫芦大得可以容纳五石。
⑥表并列,并且。句意:任务艰巨并且路途遥远。
⑦表修饰。句意:现在一下子卖掉这个药方就可以得到百金。
⑧表承接。句意:为什么不把它系在身上作为腰舟而浮游于江湖。
①表假设/②⑤⑧表承接/③④表转折/⑥表并列/⑦表修饰。
故选B。
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正确。句意:我听说鲁国的公父氏不会审理案件。
B.正确。句意:是因为审案人能明察细情。
C.正确。句意:割断的肢体也不可能重新连接。
D.错误。反:通“返”,返回。句意:他的叛逃之罪也就因返回而抵消了。
故选D。
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不同。代词,指百姓/助词,的。句意:以礼义为标准来要求百姓。/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 。
B.不同。是/就。句意:是使用缰绳来驾车。/不知道混乱从哪里产生,就不能治理好它。
C.不同。介词,对于/介词,在。句意:你对于家臣没有以礼相待。/常常在快要成功的时候失败。
D.相同。都表原因。句意:寻找让他活下来的原因。/不是因为想要在同乡朋友中求取名声。
故选D。
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D.“一次次地抛弃他们”错。“重弃”,看重抛弃,不能随便抛弃。句意:要爱护百姓而不能随便抛弃民众。
故选D。
参考译文:
材料一:
仲弓向孔子请教古今的刑罚与教化有什么区别。孔子说:“古代的刑罚简略,今天的刑罚繁杂。对于百姓的教化,古代着重以礼仪来引导民众,其次才是以刑罚来约束,所以刑罚简略;今天却并不用礼义来引导教化百姓,而单单依靠刑罚来强制约束民众,所以刑罚必然名目繁多。”
孔子到了卫国。卫国将军文子向孔子问道:“我听说鲁国的公父氏不会审理案件,是真的吗?”孔子回答说:“我不知道他不会。公父氏审理案件,有罪的人非常害怕,无罪的人感到羞耻。”文子说:“有罪的人害怕,是因为审案人能明察细情,量刑得当;但无罪的人感到羞耻,是怎么回事呢?”孔子说:“如果以礼义为标准来要求百姓,百姓就会有羞耻之心;如果仅仅用刑罚来禁止犯罪,百姓就只是畏惧严刑峻法。”文子说:“现在用严刑峻法来整治百姓,尚且惩罚不过来,用礼义教化怎么能管用呢?”孔子说:“用礼义教化来引导百姓,如果用驾车打比方的话,是使用缰绳来驾车。而用严刑峻法来强制约束百姓,如果也用驾车打比方的话,是用马鞭来驾车。手握缰绳控制马的行动,才是驾车的高手。不用缰绳而仅靠鞭打的话,那马车就会翻车。”文子说:“如果右手握缰绳,左手挥鞭子,马车跑得不是更快吗?如果只用缰绳不动鞭子的话,还有什么能让马惧怕呢?”孔子说:“据我所知,古代的驾车高手,手执缰绳像握着丝带一样自如,马跑起来像跳舞一样轻快,这可不是鞭子的作用。”
材料二
《尚书》中说:“审案断狱要有同情心并慎用刑罚。”仲弓问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古时审案断狱的人,能体谅贫贱之人,怜悯那些孤独无依、年老体弱、愚蠢无知而又没人帮助打官司的人,即使查明了这些人犯罪属实,也一定会怜悯他们。人一旦处死不能复生,割断的肢体也不可能重新连接。所以宽恕过错赦免小罪,不对老人和弱小者施以刑罚,才是先王之道。《尚书》中说:‘判处死罪时如果案情有疑点,应该从轻处治。’又说:‘与其错杀无罪之人,宁可甘冒枉法之失’。”
《尚书》中说:“(爱护百姓)像爱护婴儿一样。”子张问道:“审案断狱可以这样吗?” 孔子说:“可以啊。古时审案断狱的人,痛恨的是犯罪的恶念,而不是憎恶罪犯其人。寻找让他活下来的原因,确实没有让他活下来的办法时,才处以刑罚。君主与百姓本是一家,要爱护百姓而不能随便抛弃民众。然而今天审案断狱的人,不是痛恨犯罪的恶念而是憎恶罪犯其人,总是想方设法杀了他,这是违反先王的宗旨的。”
材料三
孟武伯的家臣叛逃了,孟武伯问孔子:“这事儿该怎么办 ?”孔子回答说:“身为人臣竟然叛逃,天下谁也不会收留他,他自己会回来的,你暂且等待就是了。”三十天后,家臣果然返回归附孟氏。孟武伯准备逮捕他,又去请教孔子。孔子说:“别逮捕他了。你对于家臣没有以礼相待,所以他才离开你。现在既然他自己主动回来,他的叛逃之罪也就因此抵消了,为什么还要逮捕他呢?(如果)你能对家臣待之以礼,那么他还能离开你去哪里呢?”孟武伯于是不再惩处家臣。
(2025·陕西汉中·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
(节选自《孟子·滕文公上》)
材料二:
凡谷:成熟有早晚,苗杆有高下,收实有多少,质性有强弱,米味有美恶,粒实有息耗。地势有良薄,良田宜种晚,薄田宜种早。良地,非独宜晚,早亦无害;薄地宜早,晚必不成实也。山泽有异宜。山田,种强苗以避风霜;泽田,种弱苗以求华实也。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违道,劳而无获。入泉伐木,登山求鱼,手必虚;迎风散水,逆坂走九,其势难。
凡谷田:绿豆小豆底为上;麻、黍、胡麻次之;芜菁、大豆为下。良地一亩用子五升薄地三升谷田必须岁易。凡春种欲深,宜曳重挞,夏种欲浅,直置自生。凡种谷雨后为佳,遇小雨,宜接湿种,遇大雨,待薉生。春若遇早,秋耕之地,得仰垄待雨。夏若仰垄,匪直荡汰不生,兼与草薉俱出。凡田欲早晚相杂,有闰之岁,节气近后,宜晚田;然大率欲早,早田倍多于晚。早田净而易治,晚者芜薉难治。其收任多少,从岁所宜。早谷皮薄,米实而多;晚谷皮厚,米少而虚也。
食者,民之本;民者,国之本;国者,君之本。是故人君上因天时,下尽地利,中用人力;是以群生遂长,五谷蕃殖。为治之本,务在安民;安民之本,在于足用;足用之本,在于勿夺时;勿夺时之本,在于省事;省事之本,在于节欲;节欲之本,在于反性。反其所受于天之正性也。未有能摇其本而清其末,浊其源而清其流者也。
(节选自《齐民要术·卷一》,有删改)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良地A一亩B用子C五升D薄地E三升F谷G田H必须岁易。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稼穑,古代对农事的总称。春耕为“稼”,秋收为“穑”,泛指播种与收获等农业劳动。
B.恶,坏、不好,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无羞恶之心”的“恶”意思不同。
C.匪,非、不;匪直,即不只;其中“匪”与成语“获益匪浅”的“匪”意思相同。
D.本,根本,与《大学之道》中“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的“本”意思不同。
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
(2)早田净而易治,晚者芜薉难治。
【答案】1.BDF 2.D 3.(1)顺应播种的气候条件,估量地理上的有利形势,那么就能使用的人力少而得到的收获多。
(2)早种的田地干净容易整治,晚种的田地杂草丛生难以整治。
【解析】这篇文言文选自《孟子》和《齐民要术》,反映古代重视农业和教育的重要性。材料一提到后稷教人民种植谷物及契教人伦,强调在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后接受教育才能有人文道德发展。材料二详细介绍了种植谷物时需遵循自然规律及合理利用资源,强调只有顺应天时、地利、人力的利用,才能达到农业发展的最佳效果,体现“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的思想。通过论述农业的经济和社会价值,传达古代中国人对农业基础地位和良好治理的重视。
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一亩肥沃的土地,用五升的种子;一亩贫瘠的土地用三升的种子。种谷的田地一定要年年更换。
“良地一亩”,“一亩”是“良地”的后置定语,其后断开,即B处;
“用子五升”,“子”作“用”的宾语,“五升”是“子”的后置定语,其后断开,即D处;
“谷田必须岁易”,“谷田”为本句主语,其前断开,即F处。
故在BDF三处断句。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正确。句意:后稷教导百姓种庄稼。
B.正确。坏、不好;/憎恶。句意:米粒的味道有好有不好。/没有羞耻憎恶的心,不能算是人。
C.正确。都是“不”的意思。词义:不只大雨会把种子冲走不能发芽。/获得的益处不少。
D.错误。都是“根本”的意思。句意:食物,是百姓的根本。/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天时”,播种的气候条件;“量”,估量;“力”,人力。
(2)“治”,整治;“芜薉”,杂草丛生。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后稷教导百姓种庄稼,栽培五谷;五谷成熟了,百姓就得到了养育。人类的生活是需要规范的,吃得饱了、穿得暖了、居住得安逸了,却没有教养,那么就跟禽兽差不多。圣人又为此忧虑,就派契做掌管教育的司徒,用尊卑长幼之间的等级关系来教导百姓:父子之间有骨肉之亲,君臣之间有礼义之道,夫妻之间有内外之别,长幼之间有尊卑之序,朋友之间有诚信之德。
材料二:
大凡谷子:成熟得有早有晚,谷苗茎秆有高有矮,果实有多有少,植株质地性状有坚强有软弱,米粒的味道有好有不好,谷粒舂成米的时候有的耗折多有的耗折少。种谷的土地有的肥沃有的贫瘠,肥沃的田地适合种植得晚点儿,贫瘠的田地适合种植得早点儿。肥沃的田地,不仅适合晚点种,种早了也不会有妨害;贫瘠的田地适合早种,种晚了一定不能结成果实。不同的地形条件,有不同适合的作物。山地,(适合)种坚强的苗,来避免风霜;低而多水的地,(适合)种较软弱的苗来求得较高的收获。顺应播种的气候条件,估量地理上的有利形势,那么使用人力少却收获多。如果放任主观感情,违反天然法则,便会辛劳却没有收获。潜入泉水中砍伐树木,攀登山峰去捉鱼,只能空手回来;逆着风向泼水,从平地往坡头滚球,形势上就困难。
凡是种谷的田地:前作是绿豆小豆的地最好;麻、黍、胡麻就差些;芜菁、大豆的最不好。一亩肥沃的土地,用五升的种子,一亩贫瘠的土地用三升的种子。种谷的田地一定要年年更换。凡是春天下种的,要种得深些,(而且)应当用重的“挞”拖过压下去;夏天下种,就要种得浅些,撒下去便可以出芽了。凡是种谷子,都以雨后下种为好,遇到小雨,应该趁湿时种,遇到大雨,等杂草发芽后再种。春天如果遇到干旱,(去年)秋天耕过的地,可以敞开垄沟等待下雨。夏天如果敞开垄沟,不只大雨会把种子冲走不能发芽,而且发芽时庄稼和杂草一起都长出来了。大凡谷田,要早种晚种相错杂,有闰月的年份,节气落后于日期,适合晚一些种田;然而种田大都要早一些,早种的田比晚种的田加一倍。早种的田地干净容易整治,晚种的田地杂草丛生难以整治。田地收成能有多少,取决于当年是否适宜(田地的种植收割)。早谷皮壳薄,米粒充实而且数量多;晚谷皮壳厚,米粒少而且不饱满。
食物,是百姓生活的根本;百姓,是国家的根本;国家,是君主的根本。所以国君向上顺应四季的气候条件,向下开发地理上的有利形势,中间利用人的力量;因此一切生物顺遂生长,各种谷物繁殖。治理国家的根本,一定在于使百姓安居乐业;使百姓安居乐业的根本,一定在于使大家财用富足;财用富足的根本,一定在于不侵占生产活动的时间;不侵占生产活动时间的根本,在于减少(官府要求完成的)事务;减少事务的根本,在于节制贪欲;节制贪欲的根本,在于返回天性。返回从自然接受的纯正的天性。不会有摇动了根本却能使末端安定的事,不会有弄浑浊了水源却让水流清澈的事。
(2025·天津北辰·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人有明珠,莫不贵重,若以弹雀,岂非可惜?况人之性命甚于明珠,见金钱财帛不惧刑网,径即受纳,乃是不惜性命。明珠是身外之物,尚不可弹雀,何况性命之重,乃以博财物耶?群臣若能备尽忠直,益国利人,则官爵立至;皆不能以此道求荣,遂妄受财物,赃贿既露,其身亦殒,实为可笑。
②贪人不解爱财也,至如内外官五品以上,禄秩优厚,一年所得,其数自多。若受人财贿,不过数万,一朝彰露,禄秩削夺,此岂是解爱财物?规小得而大失者也。昔公仪休性嗜鱼,而不受人鱼,其鱼长存。且为主贪,必丧其国;为臣贪,必亡其身。《诗》云:“大风有隧,贪人败类。”固非谬言也。昔秦惠王欲伐蜀,不知其径,乃刻五石牛,置金其后。蜀人见之,以为牛能便金,蜀王使五丁力士拖牛入蜀。道成,秦师随而伐之,蜀国遂亡。汉大司农田延年赃贿三千万,事觉自死。如此之流,何可胜记!
③若能小心奉法,常畏天地,非但百姓安宁,自身常得欢乐。古人云:“贤者多财损其志,愚者多财生其过。”此言可为深诫。若徇私贪浊非止坏公法损百姓纵事未发闻中心岂不常惧?恐惧既多,亦有因而致死。大丈夫岂得苟贪财物,以害及身命,使子孙每怀愧耻耶?
④古人云:“鸟栖于林,犹恐其不高,复巢于木末;鱼藏于水,犹恐其不深,复穴于窟下。然而为人所获者,皆由贪饵故也。”今人臣受任,居高位,食厚禄,当须履忠正,蹈公清,则无灾害,长守富贵矣。古人云:“祸福无门,惟人所召。”然陷其身者,皆为贪冒财利,与夫鱼鸟何以异哉?
(节选自《贞观政要·贪鄙》)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朝彰露 彰:暴露
B.乃以博财物耶 博:多
C.昔秦惠王欲伐蜀 伐:进攻
D.事觉自死 觉:败露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况人之性命甚于明珠 君子喻于义
B.皆不能以此道求荣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C.一年所得,其数自多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D.规小得而大失者也 人而不仁,如礼何
6.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若徇私贪浊/非止坏公法/损百姓纵事未发闻中/心岂不常惧
B.若徇私/贪浊非止坏公/法损百姓/纵事未发闻中/心岂不常惧
C.若徇私贪浊/非止坏公法/损百姓/纵事未发闻/中心岂不常惧
D.若徇私/贪浊非止坏公/法损百姓/纵事未发闻/中心岂不常惧
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为主贪,必丧其国;为臣贪,必亡其身。
(2)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兼爱》)
【答案】4.B 5.C 6.C 7.(1)况且作为国君,如果贪婪,一定会使他的国家灭亡;作为臣子,如果贪婪,一定会使他自身丧命。
(2)所以圣人把治理天下作为己任,又怎么可以不禁止恶行而鼓励善行呢? 【解析】文章节选自《贞观政要·贪鄙》,作者以“明珠弹雀”作比喻,引出贪财害命的荒谬与危害。引用公仪休拒鱼和秦惠王伐蜀等例,强调“规小得而大失”的教训。以“贤者多财损其志”论述财富对人性的不利影响,倡导为官者应保持廉洁与忠正。全文以史鉴为镜,呼吁官员奉法守德,以求长治久安。文章具有警示与劝诫的思想深度。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正确。句意:一旦暴露出来。
B.错误。博:动词,博取、换取。句意:怎么能用它来换取财物呢。
C.正确。句意:过去秦惠王想征伐蜀国。
D.正确。句意:事情败露后自杀身死。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不同。介词,比。/介词,引出行为对象,不译。句意:何况人的性命比明珠珍贵。/君子懂得的是道义.
B.不同。介词,用。/介词,把。句意:一律不能用这种受贿的手段求取荣华富贵。/人人都要把修养品性作为根本。
C.相同。两个“所”都放在动词前,构成“所字结构”,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句意:一年所得到的收入,那数目本来就多。/自己不喜欢的,也不要强加给对方。
D.不同。连词,表转折,却。/连词,表假设,如果。句意:谋求小的收入却失掉了大的利益。/做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对待礼仪制度呢。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如果徇私贪污,不但是破坏国法,伤害百姓,即使事情没有败露,心中怎能不常怀恐惧呢。
“徇私贪浊”是假设的情况,中间不应断开,排除BD;
“坏公法”“损百姓”结构一致,“百姓”后断开;“中心岂不常惧”,“中心”是本句主语,之前断开,排除A。
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且”,况且;“必”,必定;“丧”,使动用法,使……灭亡;“亡”,使动用法,使……灭亡。
(2)“治”,治理;第一个“恶”,怎么;“劝”,鼓励。
参考译文:
①人有明珠,没有不视之为宝贵的,如果拿去弹射鸟雀,这难道不是很可惜吗?何况人的性命比明珠珍贵,见到金银钱帛不惧怕法律的惩罚,立即直接收受,这就是不爱惜性命。明珠是身外之物,尚且不能拿去弹射鸟雀,何况更加珍贵的性命,怎么能用它来换取财物呢 群臣如果能够全力竭尽忠诚正直,有益于国家,利于百姓,那么官职爵位立即就可以得到;一律不能用这种受贿的手段求取荣华富贵,随便就收受财物,赃物贿赂暴露以后,自身也将受到损害,确实是可笑的。
②贪财的人并不真正懂得吝惜财物。例如内、外朝官五品以上的,俸禄优厚,一年所得到的收入,那数目本来就多。如果收受别人的财物贿赂,不过得到几万,一旦暴露出来,俸禄就会被削除,这难道是懂得吝惜财物吗?谋求小的收入却失掉了大的利益。从前公仪休生性喜欢吃鱼,但他不收别人送的鱼,他就能长久吃得上鱼。况且作为国君,如果贪婪,一定会使他的国家灭亡;作为臣子,如果贪婪,一定会使他自身丧命。《诗经》说:“大风生成因为有隧道,贪财的人败坏同类。”这确实不是错误的话。过去秦惠王想征伐蜀国,不知道去蜀国的路径,就雕刻了五头石牛,在牛尾后放着黄金,蜀国人见了,以为石牛会拉出金子。蜀王派遣五个力士拉石牛进蜀。道路修成,秦军随后进攻,蜀国于是灭亡。汉朝大司农田延年贪赃三千万,事情败露后自杀身死。如此之类的事情,哪里能够记得完!
③你们如果能小心遵守法令,总是像朕敬畏天地那样,这样不但百姓安宁,自己也可常得快乐。古人云:“贤者多财损其志,愚者多财生其过。”这话可以深以为诫。如果徇私贪污,不但是破坏国法,伤害百姓,即使事情没有败露,心中怎能不常怀恐惧呢?恐惧多了也有因此而导致死亡的。大丈夫怎么能为了贪求财物,而害了自己的身家性命,使子孙总是蒙受羞耻呢?”
④古人说:“飞鸟栖息于树林,唯恐树木不高,所以在树木的顶端筑巢;鱼藏于水中,唯恐水不深,所以穴居于水底洞穴中。但是还是被人们捕获,都是因为贪吃食饵的缘故。”现在大臣接受任命,身居高位,领取厚禄,应当履行忠诚正直,遵循无私清廉,这样才能没有灾祸,长守富贵啊!古人云:“祸福无门,惟人所召。”然而使自身陷于灾祸的,都是为了贪求财利,和那鱼鸟有什么区别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模板08 文言文阅读(词汇与句式)答题模板
真题分析 文言文阅读中对词汇、句式的考查集中体现在断句、翻译、词汇理解等试题上,题型上有选择、填空、解答等,形式众多。 文言文阅读考查的核心是“理解”,试卷试题通常考查词汇解说理解、虚词辨析、文言句子断句、文言句子翻译等。从命题上看,题目设计也注重打通课内外的关联,能力考查指向批判性思维,这要求考生不仅要掌握课内的文言文知识,还要能够将其运用到课外阅读中 ,要能够依据文本临场应变、深度思考。从选材内容上看,文言文阅读真题的文本往往与课内文章存在隐形关联,这种关联可能体现在主题、人物、事件或文化背景等方面,要求考生在阅读过程中能够识别并理解这些关联,从而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旨和细节 。
常见设问 (2024·新高考Ⅰ卷)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2024·新高考Ⅰ卷)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2024·新高考Ⅰ卷)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024·新高考II卷)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2024·新高考II卷)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2024·新高考II卷)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关键词 断句、解说、翻译
命题预测 从选材上看,文言文阅读材料文体更加丰富多样,多材料基本成为主流趋势。材料内容仍以课外文段为主,但是与教材文言文课文在内容、主旨、手法、特点等角度的关联更为鲜明。命题上,考查角度相对稳定,关键词和句式等相关考题不会以“机械”“系统”“孤立”的方式进行考查,仍是以语境为依托设置理解分析、迁移拓展性考查内容。
答题步骤
第一步 看关键词,正确理解词意
断句看标志词,新主语(名词、代词等),虚词(而、其、以、之、于、矣、夫等)。词语解说注意课内外迁移,以学习过的常识、知识为基础,进行对比分析;结合所在语境、语句进行分析和理解。句子翻译注意找准关键词,主要是实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虚词。
第二步 分析句式,依据特点辨析
注意把握常见固定句式和典型特殊句式(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的标志。结合关键词,理解句子。
第三步 理解句意,明确语句意思
基于关键字词,关注特殊词汇现象,结合句式知识,联系前后文、上下句,分析语境,明确句子的意思。
技巧点拨
一、文言断句
例: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
夫儒者难与A进取B可C与D守成E臣愿征鲁F诸生G与臣弟子H共起朝仪。
[答案] BEG。
[翻译] 儒生们很难和他们一道攻打天下,但可以与他们一起保有成业坐天下。我愿意去征召鲁地的众儒生,来同我的弟子一起制定臣子朝见君主的礼仪规则。
解析 “难与进取”“可与守成”结构句式一致,语意转折,中间停顿,“臣”是后一句的主语,所以BE处断开;
“征鲁诸生”是完整的动宾结构,“征”是动词谓语,“鲁诸生”是宾语,所以G处断开。
二、词语解说
主要是实词辨析,虚词辨析,古今异义、通假字,文化常识辨析。需要能够正确将课内所学知识、日常积累的内容扩展迁移,结合语段进行分析和理解。
例: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选项]D.文,与成语“文过饰非”中的“文”意思相同,都可以翻译为“文饰”或“掩饰”。
[原文] 于是而两生之所谓礼乐者可知矣,谓其文也,非其实也。故两生者,非不知权也,不知本也。
解析 “文”意思不同。前者是名词,表面,外壳,句意:他们所指的是礼的外壳。后者是动词,掩饰。文过饰非:用漂亮的言词掩饰自己的过失和错误。
三、句子翻译
文言翻译应达到“信”“达”“雅”的标准。基于关键字词,关注特殊词汇现象,结合句式知识,联系前后文、上下句,分析语境,明确句子的意思。
例:“朕自即位以来,恶衣菲食,专以赡军为念”有哪些关键词?
[答案]①“恶衣”,名词作动词,穿粗布衣服;②“菲食”,名词作动词,吃低劣的饭食。③“赡”,供给。
[原文] 周太祖显德元年,军士有流言,郊赏薄於唐明宗时。帝召诸将至寝殿,让之曰:“朕自即位以来,恶衣菲食,专以赡军为念。府库蓄积,四方贡献,赡军之外,鲜有赢馀,汝辈岂不知之?今乃纵凶徒腾口,不顾人主之勤俭,察国之贫乏,又不思已有何功而受赏,惟知怨望,於汝辈安乎!”皆惶恐谢罪。退,索不逞之徒戮之,流言息。。
译文 周太祖显德元年,军中将士有人传言说,皇帝郊祀的赏赐比不过后唐明宗时。周太祖听说以后,召集诸位将领前来寝殿,责备他们道:“我从即位以来,穿粗布衣服,吃低劣的饭食,特意把保证军队的供给放在心上。国库的积蓄,四方的贡献,除去军队的供给粮饷,很少再有什么盈余,这你们难道不知道吗?现在却纵容凶恶之徒信口雌黄,完全不顾念君主的勤勉俭朴,体察国家的贫穷匮乏,也不仔细思考一下自己到底有什么功劳而应当接受赏赐,唯有抱怨和奢望。你们这样做于心何忍呢!”众将于是都惶恐不安地谢罪。众将退下后,遍搜军中不逞之徒立即将其斩杀,流言蜚语便得以平息。
真题示例
(2024·新高考II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侯受子夏经艺,客段干木①,过其闾,未尝不轼也。秦尝欲伐魏,或曰:“魏君贤人是礼国人称仁上下和合未可图也。”文侯由此得誉于诸侯。
(节选自《史记·魏世家》)
材料二:
上欲废太子,立戚夫人子赵王如意。吕后恐,乃使建成侯吕泽劫留侯,强要曰:“为我画计。”留侯曰:“顾上有不能致者,天下有四人。今公诚能无爱金玉璧帛,令太子为书,卑辞安车,因使辩士固请,宜来。上知此四人贤,则一助也。”汉十二年,上从击破布军归,疾益甚,愈欲易太子。及燕,置酒,太子侍。四人从太子,年皆八十有余,须眉皓白,衣冠甚伟。上怪之,问曰:“彼何为者?”四人前对,各言名姓。上乃大惊,曰:“吾求公数岁,公辟逃我,今公何自从吾儿游乎?”四人皆曰:“陛下轻士善骂,臣等义不受辱,故恐而亡匿。窃闻太子为人仁孝,恭敬爱士,天下莫不延颈欲为太子死者,故臣等来耳。”上曰:“烦公幸卒调护太子。”四人为寿已毕,趋去。上起去,罢酒。竟不易太子者,留侯本招此四人之力也。
(节选自《史记·留侯世家》)
材料三:
论者或曰:“魏文式段干木之闾,秦兵为之不至,非法度之功。虽全国有益,非所贵也。”夫法度之功者,谓何等也?养三军之士,明赏罚之命,严刑峻法,富国强兵,此法度也。六国之亡,皆灭于秦兵。六国之兵非不锐,士众之力非不劲也,然而至于破亡者,强弱不敌,众寡不同,虽明法度,其何益哉?使童子变孟贲之意②,孟贲怒之,童子操刃与孟贲战,童子必不胜,力不如也。孟贲怒,而童子修礼尽敬,孟贲不忍犯也。秦之与魏,孟贲之与童子也。夫力少则修德,兵强则奋威。秦以兵强,威无不胜。却军还众,不犯魏境者,贤干木之操,高魏文之礼也。高皇帝议欲废太子,吕后患之,子房教以敬迎四皓而厚礼之,太子遂安。夫太子敬厚四皓,以消高帝之议,犹魏文式段干木之闾,却强秦之兵也。
(节选自王充《论衡·非韩》)
[注]①段干木:战国初魏国名士。②孟贲:战国时勇士。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魏君贤A人B是礼C国人D称仁E上下F和G合H未可图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燕,同“宴”,指宴饮,成语有“新婚燕尔”,其中的“燕”字意思与此相同。
B.怪,以……为怪,意动用法,与《师说》中“不耻相师”的“耻”用法相同。
C.为寿,向尊长敬酒并祝长寿,《鸿门宴》“沛公奉卮酒为寿”的礼仪与此相同。
D.式,同“轼”,指扶轼,与《周亚夫军细柳》“改容式车”的“式”意思相同。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求公数岁,公辟逃我,今公何自从吾儿游乎?
(2)却军还众,不犯魏境者,贤干木之操,高魏文之礼也。
【答案】10.CEH
11.A
13.(1)我找你们好几年,你们躲着不见我,现在你们为什么来跟我儿子交往呢
(2)(秦国)退兵还师,不进犯魏国边境的原因,是看重段干木的操守,推崇魏文侯的重礼。
模板运用
10.[文言断句]
第一步 看关键词,正确理解词意。“贤人是礼”意思是“礼贤人”,不应断开。“国人称仁”意思是魏国人都称赞他的仁德,同样不应断开。
第二步 分析句式,依据特点辨析。“贤人是礼”是宾语前置句,意思是“礼贤人”,做“魏君”的谓语和宾语,在后面C处断开。“国人称仁”是主谓宾结构,在后面的E处断开。“上下和合”是主谓结构,在后面的H处断开。
第三步 理解句意,明确语句意思。句意:魏君对贤人特别敬重,魏国人都称赞他的仁德,上下和谐同心,不能谋取。CEH断开后意思正确。
11.[词语解说]
第一步 主要是实词辨析,虚词辨析,古今异义、通假字,文化常识分析。A.错误。同“宴”,宴饮/同“宴”,安乐,欢乐。句意:等到安闲的时候,设置酒宴。/弃妇诉说原夫再娶与新欢作乐,后反其意,用作庆贺新婚之辞。形容新婚时的欢乐。
第二步 将课内所学知识、日常积累的内容扩展迁移,结合语段进行分析和理解。B.正确。怪,以……为怪,意动用法/耻,以……为耻,意动用法。句意:皇上感到奇怪。/不以互相学习为耻。
C.正确。向尊长敬酒并祝长寿。句意:四个人敬酒祝福已毕。/刘邦献上一杯酒向项伯祝酒。
D.正确。同“轼”,车前横木。此用为动词,古人立而乘车,低头扶轼以表敬意的礼节。句意:魏文侯从段干木居住的里巷经过,手扶车轼表示敬意。/表情严肃起来,扶着车前横木俯下身子,表示敬意。
12.[句子翻译]
第一步 看关键词,正确理解词意。(1)“辟”,通“避”,逃避,躲避;“游”,交往,交游。(2)“却”,退;“操”,操守;“高”,形容词做动词,推崇。
第二步 分析句式,依据特点辨析。(1)“今公何自从吾儿游乎?”是疑问句;(2)省略了主语“秦国”,“……者,……也”是判断句。
第三步 理解句意,明确语句意思。(1)我找你们好几年,你们躲着不见我,现在你们为什么来跟我儿子交往呢 (2)(秦国)退兵还师,不进犯魏国边境的原因,是看重段干木的操守,推崇魏文侯的重礼。
(2024·天津卷)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孔子侍坐于哀公。公问曰:“敢问人道谁为大?”孔子愀然作色而对曰:“君之及此言也,百姓之惠也,固臣敢无辞而对?人道政为大。夫政者,正也。君为正,则百姓从而正矣。君之所为,百姓之所从。君不为正,百姓何所从乎?”公曰:“敢问为政如之何?”孔子对曰:“夫妇别,男女亲,君臣信。三者正,则庶物从之。”公曰:“寡人虽无能也,愿知所以行三者之道,可得闻乎?”孔子对曰:“古之为政爱人为大所以治爱人礼为大所以治礼敬为大。敬之至矣,大婚为大。大婚至矣!大婚既至,冕而亲迎。亲迎者,敬之也。是故君子兴敬为亲,舍敬则是遗亲也。弗亲弗敬,弗尊。此爱与敬,其政之本与!”
材料二
子贡为信阳宰,将行,辞于孔子。孔子曰:“勤之慎之,奉天子之时,无夺无伐,无暴无盗。”子贡曰:“赐也少而事君子,岂以盗为累哉?”孔子曰:“汝未之详也。夫以贤代贤,是谓之夺;以不肖代贤,是谓之伐;缓令急诛,是谓之暴;取善自与,是谓之盗。盗非窃财之谓也。吾闻之:知为吏者,奉法以利民;不知为吏者,枉法以侵民。此怨之所由也。治官莫若平,临财莫若廉。廉平之守,不可改也。匿人之善,斯谓蔽贤;扬人之恶,斯为小人。内不相训而外相谤,非亲睦也。言人之善,若己有之;言人之恶,若己受之。故君子无所不慎焉。”
材料三
子路见于孔子曰:“负重涉远,不择地而休;家贫亲老,不择禄而仕。昔者由也事二亲之时,常食藜藿之实,为亲负米百里之外。亲殁之后,南游于楚,从车百乘,积粟万钟,累茵而坐,列鼎而食,愿欲食藜藿,为亲负米,不可复得也。枯鱼衔索,几何不蠹?二亲之寿,忽若过隙。”孔子曰:“由也事亲,可谓生事尽力,死事尽思者也。”
(均选自《孔子家语》)
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之及此言也,百姓之惠也,固臣敢无辞而对?
(2)治官莫若平,临财莫若廉。
(3)内不相训而外相谤,非亲睦也。
【答案】(1)您提到这个话题,这是(给)百姓的恩惠,因此我岂敢没有言辞回答?
(2)管理官员没有什么比得上公平,面对钱财没有什么比得上廉洁。
(3)在内不教导对方但是在外却指责对方的过失,这不是亲近与和睦。
模板运用
第一步 看关键词,正确理解词意。(1)“及”,提到;“惠”,恩惠、好处;“对”,回答。(2)“临”,面对。(3)“内” “外”,名词活用作状语,可译作“在内”“在外”;“训”,教导;“谤”,指责过失”。
第二步 分析句式,依据特点辨析。(1)“固臣敢无辞而对?”是问句;(2)“莫若”,没有什么比得上,双重否定。(3)“非”否定副词表判断,“不是”。
第三步 理解句意,明确语句意思。(1)您提到这个话题,这是(给)百姓的恩惠,因此我岂敢没有言辞回答?(2)管理官员没有什么比得上公平,面对钱财没有什么比得上廉洁。(3)在内不教导对方但是在外却指责对方的过失,这不是亲近与和睦。
举一反三
(2025·江西宜春·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成王封伯禽于鲁。周公诫子曰:“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以畏者,胜;聪明容智,守之以愚者,哲;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夫此六者,皆谦德也。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可不慎欤?”
(节选自《韩诗外传》)
材料二:
管仲有病,桓公往问之,曰:“仲父之病矣,渍甚,国人弗讳,寡人将谁属国?”管仲对曰:“昔者臣尽力竭智犹未足以知之也今病在于朝夕之中臣奚能言?”桓公曰:“此大事也,愿仲父之教寡人也。”管仲敬诺,曰:“公谁欲相?”公曰:“鲍叔牙可乎?”管仲对曰:“不可。夷吾善鲍叔牙。鲍叔牙之为人也,清廉洁直。视不己若者,不比于人;一闻人之过,终身不忘。”“勿已,则隰朋其可乎?”“隰朋之为人也,上志而下求,丑不若黄帝,而哀不己若者。其于国也,有不闻也;其于物也,有不知也;其于人也,有不见也。勿已乎,则隰朋可也。”夫相,大官也。处大官者,不欲小察,不欲小智,故曰:大匠不斫,大庖不豆,大勇不斗,大兵不寇。桓公行公去私恶,用管子而为五伯长;行私阿所爱,用竖刁而虫出于户。
人之少也愚,其长也智。故智而用私,不若愚而用公。日醉而饰服,私利而立公,贪戾而求王,舜弗能为。
(节选自《吕氏春秋·贵公》)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昔者臣尽力A竭智B犹未足以C知之也D今病在于朝夕之E中F臣G奚能言?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轻,文中指轻视,瞧不起,与成语“掉以轻心”的“轻”意思相同。
B.闻,文中指见识、见闻,与《论语十二章》中“朝闻道,夕死可矣”的“闻”意思不同。
C.属,文中指托付,与白居易《琵琶行》中“名属教坊第一部”的“属”的意思不同。
D.为,文中意思是成为,与《鸿门宴》中“窃为大王不取也”的“为”意思不同。
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
(2)日醉而饰服,私利而立公,贪戾而求王,舜弗能为。
(2025·北京朝阳·阶段练习)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仲弓问古之刑教与今之刑教。孔子曰:“古之刑省。今之刑繁。其为教,古有礼,然后有刑。是以刑省;今无礼以教,而齐之以刑,刑是以繁。”
孔子适卫。卫将军文子问曰:“吾闻鲁公公氏不能听狱,信乎?”孔子答曰:“不知其不能也。夫公父氏之听狱,有罪者惧,无罪者耻。”文子曰:“有罪者惧,是听之察、刑之当也;无罪者耻。何乎?”孔子曰:“齐之以礼,则民耻矣;刑以止刑,则民惧矣。”文子曰:“今齐之以刑,刑犹弗胜,何礼之齐?”孔子曰:“以礼齐民,譬之于御,则辔也。以刑齐民,譬之于御,则鞭也。执辔于此而动于彼,御之良也。无辔而用策,则马失道矣。”文子曰:“右手执辔,左手运策,不亦速乎?若徒辔无策,马何惧哉?”孔子曰:“吾闻古之善御者,执辔如组,两骖如舞,非策之助也。”
材料二:
《书》曰“哀敬折狱”。仲弓问曰:“何谓也?”孔子曰:“古之听讼者,察贫贱,哀孤独及鳏寡老弱不肖而无告者,虽得其情,必哀矜之。死者不可生,断者不可属。故宥过赦小罪,老弱不受刑,先王之道也。《书》曰‘大辟疑赦’,又曰‘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
《书》曰“若保赤子”。子张问曰:“听讼可以若此乎?”孔子曰:“可哉。古之听讼者,承其意,不恶其人。求所以生之,不得其所以生,乃刑之。君必与众共焉,爱民而重弃之也。今之听讼者,不恶其意而恶其人,求所以杀,是反古之道也。”
材料三:
孟氏之臣叛,武伯问孔子曰:“如之何?”答曰:“臣人而叛,天下所不容也,其将自反,子姑待之。”三旬,果自归孟氏。武伯将执之,访于夫子。夫子曰:“无也。子之于臣,礼意不至,是以去子。今其自反,罪以反除,又何执焉?子修礼以待之,则臣去子将安往?”武伯乃止。
(取材于《孔丛子·刑论》)
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下归仁焉 归:回归
B.贼其君者也 贼:伤害
C.自伐者无功 伐:夸耀
D.复众人之所过 复:补救
7.下列句中“而”的意义和用法,分类正确的项是( )
①人而不仁,如礼何 ②知止而后有定
③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 ④死而不亡者寿
⑤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⑥任重而道远
⑦今一朝而鬻技百金 ⑧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
A.①/②⑤⑥⑦⑧/③④ B.①/②⑤⑧/③④/⑥/⑦
C.①③④/②⑤⑥⑧/⑦ D.④③④/②⑤⑧/⑥/⑦
8.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吾闻鲁公父氏不能听狱 听:审理
B.是听之察 察:明晰
C.断者不可属 属:连接
D.罪以反除 反:反叛
9.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齐之以礼 当其无,有车之用
B.则辔也 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
C.子之于臣 常于几成而败之
D.求所以生之 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10.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罪者惧,无罪者耻
有罪的人感到害怕,无罪的人感到羞耻
B.执辔如组,两骖如舞
手执缰绳像握着丝带一样(自如),马跑起来像跳舞一样(轻快)
C.孟得其情,必哀矜之
即使查明了这些人犯罪属实,也一定会怜悯他们
D.爱民而重弃之也
爱护百姓,却又一次次地抛弃他们
(2025·陕西汉中·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
(节选自《孟子·滕文公上》)
材料二:
凡谷:成熟有早晚,苗杆有高下,收实有多少,质性有强弱,米味有美恶,粒实有息耗。地势有良薄,良田宜种晚,薄田宜种早。良地,非独宜晚,早亦无害;薄地宜早,晚必不成实也。山泽有异宜。山田,种强苗以避风霜;泽田,种弱苗以求华实也。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违道,劳而无获。入泉伐木,登山求鱼,手必虚;迎风散水,逆坂走九,其势难。
凡谷田:绿豆小豆底为上;麻、黍、胡麻次之;芜菁、大豆为下。良地一亩用子五升薄地三升谷田必须岁易。凡春种欲深,宜曳重挞,夏种欲浅,直置自生。凡种谷雨后为佳,遇小雨,宜接湿种,遇大雨,待薉生。春若遇早,秋耕之地,得仰垄待雨。夏若仰垄,匪直荡汰不生,兼与草薉俱出。凡田欲早晚相杂,有闰之岁,节气近后,宜晚田;然大率欲早,早田倍多于晚。早田净而易治,晚者芜薉难治。其收任多少,从岁所宜。早谷皮薄,米实而多;晚谷皮厚,米少而虚也。
食者,民之本;民者,国之本;国者,君之本。是故人君上因天时,下尽地利,中用人力;是以群生遂长,五谷蕃殖。为治之本,务在安民;安民之本,在于足用;足用之本,在于勿夺时;勿夺时之本,在于省事;省事之本,在于节欲;节欲之本,在于反性。反其所受于天之正性也。未有能摇其本而清其末,浊其源而清其流者也。
(节选自《齐民要术·卷一》,有删改)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良地A一亩B用子C五升D薄地E三升F谷G田H必须岁易。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稼穑,古代对农事的总称。春耕为“稼”,秋收为“穑”,泛指播种与收获等农业劳动。
B.恶,坏、不好,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无羞恶之心”的“恶”意思不同。
C.匪,非、不;匪直,即不只;其中“匪”与成语“获益匪浅”的“匪”意思相同。
D.本,根本,与《大学之道》中“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的“本”意思不同。
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
(2)早田净而易治,晚者芜薉难治。
(2025·天津北辰·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人有明珠,莫不贵重,若以弹雀,岂非可惜?况人之性命甚于明珠,见金钱财帛不惧刑网,径即受纳,乃是不惜性命。明珠是身外之物,尚不可弹雀,何况性命之重,乃以博财物耶?群臣若能备尽忠直,益国利人,则官爵立至;皆不能以此道求荣,遂妄受财物,赃贿既露,其身亦殒,实为可笑。
②贪人不解爱财也,至如内外官五品以上,禄秩优厚,一年所得,其数自多。若受人财贿,不过数万,一朝彰露,禄秩削夺,此岂是解爱财物?规小得而大失者也。昔公仪休性嗜鱼,而不受人鱼,其鱼长存。且为主贪,必丧其国;为臣贪,必亡其身。《诗》云:“大风有隧,贪人败类。”固非谬言也。昔秦惠王欲伐蜀,不知其径,乃刻五石牛,置金其后。蜀人见之,以为牛能便金,蜀王使五丁力士拖牛入蜀。道成,秦师随而伐之,蜀国遂亡。汉大司农田延年赃贿三千万,事觉自死。如此之流,何可胜记!
③若能小心奉法,常畏天地,非但百姓安宁,自身常得欢乐。古人云:“贤者多财损其志,愚者多财生其过。”此言可为深诫。若徇私贪浊非止坏公法损百姓纵事未发闻中心岂不常惧?恐惧既多,亦有因而致死。大丈夫岂得苟贪财物,以害及身命,使子孙每怀愧耻耶?
④古人云:“鸟栖于林,犹恐其不高,复巢于木末;鱼藏于水,犹恐其不深,复穴于窟下。然而为人所获者,皆由贪饵故也。”今人臣受任,居高位,食厚禄,当须履忠正,蹈公清,则无灾害,长守富贵矣。古人云:“祸福无门,惟人所召。”然陷其身者,皆为贪冒财利,与夫鱼鸟何以异哉?
(节选自《贞观政要·贪鄙》)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朝彰露 彰:暴露
B.乃以博财物耶 博:多
C.昔秦惠王欲伐蜀 伐:进攻
D.事觉自死 觉:败露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况人之性命甚于明珠 君子喻于义
B.皆不能以此道求荣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C.一年所得,其数自多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D.规小得而大失者也 人而不仁,如礼何
6.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若徇私贪浊/非止坏公法/损百姓纵事未发闻中/心岂不常惧
B.若徇私/贪浊非止坏公/法损百姓/纵事未发闻中/心岂不常惧
C.若徇私贪浊/非止坏公法/损百姓/纵事未发闻/中心岂不常惧
D.若徇私/贪浊非止坏公/法损百姓/纵事未发闻/中心岂不常惧
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为主贪,必丧其国;为臣贪,必亡其身。
(2)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兼爱》)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