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语文答题技巧与答题模板(全国通用)模板10古代诗歌阅读(理解内容,感知主旨)(学生版+教师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年高考语文答题技巧与答题模板(全国通用)模板10古代诗歌阅读(理解内容,感知主旨)(学生版+教师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10.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20 10:19:45

文档简介

模板10 古代诗歌阅读(理解内容,感知主旨)答题模板
真题分析 古代诗歌阅读考查内容、主旨的题型有选择题和解答题等。其中选择题选项主要针对诗句理解、诗歌内容、意象形象、情感态度、观点主旨等进行考查,以理解诗句意思、感知主旨情感为核心,需要依据选项关键词联系诗歌,进行判断分析和选择;解答题要求针对意象、意境、诗句、形象等进行鉴赏。 诗歌鉴赏命题越来越注重对学生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查,要求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表现手法和表达技巧,并能够对诗歌进行鉴赏和评价;同时,也注重对学生比较思维能力的考查,通过比较阅读等方式提升学生的鉴赏水平;此外,人文性更加鲜明,题干表述通俗易懂,避免含蓄晦涩的表达,客观题和主观题的表述都更加规范,指向性明确,便于把握题目意图。
常见设问 (2024·新高考Ⅰ卷)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2024·新高考II卷)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2024·全国甲卷)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2024·北京卷)11.下列对四首诗的依次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 (2024·天津卷)14.(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关键词 理解、赏析、解读
命题预测 古代诗歌阅读的选材范围更加丰富,题材多样;其中唐宋诗歌,尤其是宋代诗歌,因其富有哲理意蕴和理趣,成为重要的取材领域;选材也注重经典性,多选取名家名作进行考查;命题努力去模式化,避免刻板印象,重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注重引导学生对诗歌本身的研读和理解,不仅仅是套用固定的答题模式;更加注重与高中教育教学的衔接,依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设计命题内容,引导中学教学回归课标、回归课堂,需要学生夯实基础、提升能力、发展素养。
答题步骤
第一步 分析选项,圈画重点
根据选项的关键词,解读选项的具体内容,如意象、形象、意境、画面、手法技巧、情感态度等;据此关注具体诗句,找到对应关键词、关键诗句。
第二步 知人论世,理解诗句
依据关键字词句,联系标题、作者境况、全诗内容进行分析和理解,注意正确利用注释等,辨析表述正误。
第三步 全面解读,确定答案
进行细节对比,关注形象的评价、意境的概括、手法的运用等;正确感知诗歌的情感主旨,据此回答问题。
技巧点拨
一、理解诗歌内容
理解诗歌内容需要细读标题,初步明确写作情景、诗歌主题;需要注意注释,正确利用注释信息;展开想象联想,诗歌内容丰富,语言凝练,所以需要展开想象,才能理解诗歌意蕴;借助选项,选项的表述可以帮助我们解读诗歌,其中存在明显矛盾之处,即是错误所在之处。
例: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选项] 尾联写苏武没能在汉武帝时被封侯,诗人面对秋水痛哭悲悼苏武不幸的命运。
[诗歌] 苏武庙
温庭筠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
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解析] “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的意思是可惜九泉之下的武帝没能看见苏武归来受封侯之赏,使他空自面向秋水痛哭时光的一去不返!茂陵空寂,封侯印不见,只余秋波中逝去的时光,令人悲从中来。派苏武使匈奴的武帝已经死了,苏武守节立功归来,人也老了,也没能得到武帝亲自封侯、褒奖。这样,既怀武帝,又怜自身。可见并没有明确表达诗人对苏武没有被封侯的命运的悲悼,而是通过描绘茂陵的情景和无奈的逝川表现出对苏武未能获得功名的空寂感慨。具体而言,尾联更多表达的是对历史运动和人生际遇的感叹,而非单纯悲悼苏武未能封侯的不幸命运。
二、鉴赏诗歌形象
诗歌中的形象往往需要进一步补充,要基于诗句片段展开联想、想象:①知人论世,联系作者的经历、遭遇、生平、背景等分析;②正面描写,结合诗句中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的描写分析人物特征;③侧面描写,结合景物的衬托、物象的象征等进一步理解人物。
例: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选项] 玉川子年老,生计只能靠邻僧时常接济,诗人借此典故暗示了自己处境凄凉。
[诗歌] 探春
吕本中
谩遣儿童扫雪开,却穿篱落看春回。
溪山冷落泥三尺,故旧飘零酒一杯。
止买芒鞋供踏雪,更携藜杖与寻梅。
玉川纵老生涯在,时有邻僧送米来。
[解析] “暗示自己处境凄凉”有误,根据上文作者所写内容是踏雪寻梅赏梅的高雅,故此处是借玉川之典表现自己清苦而自得。
三、分析诗歌语言
分析语言重点关注:描物(描写景物,突出特点的作用)、造境(营造氛围,创设意境的作用)、写人(塑造形象,表现特质的作用)、抒情(抒发情感、表情达意的作用)、效果(运用技巧,感染读者的作用)。
例: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选项] 白发、青阳(春日),本是无情物,缀以“催”“逼”二字,恰切地表现诗人看破红尘以后愿意以白衣终老此生的坦然心情。
[诗歌] 岁暮归南山
孟浩然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敞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解析] “恰切地表现诗人看破红尘以后愿意以白衣终老此生的坦然心情”错误,“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的意思是说“白发催得旧年过去,春天逼得旧年过去”,这两句是在感叹岁月易逝,老之将至,人世短促,故应是“不愿意以白衣终老此生而又无可奈何的复杂感情”。
四、感知情感主旨
感知情感主旨的三个“关注”:①关注诗歌意象,意象是能够表达固定情感倾向的事物等,这些内涵往往是约定俗成的,可以依据积累进行分析,如“梅兰竹菊”代表高洁志向、品格等;②关注情感词,诗歌中一些能够明示情感的词语,如“喜”“乐”“悲”“愁”等,据此可以明确感知情感基调和倾向;③关注情感变化,依据诗意、景物等把握情感的变化,联系作者的创作背景、意图进一步分析情感和观点。
例: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选项] 尾联以豪放洒脱之语,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与明月清风为伴的洒脱豁达之情。
[诗歌] 枕上作
陆游
一室幽幽梦不成,高城传漏过三更。
孤灯无焰穴鼠出,枯叶有声邻犬行。
壮日自期如孟博,残年但欲慕初平。
不然短楫弃家去,万顷松江看月明。
[解析] “不然短楫弃家去,万顷松江看月明”,意思是不如这样乘着小船离家去,到广阔的松江眺望明月,全诗前四句写出了诗人孤夜无眠的情景,颈联流露了诗人早年希望为国效力,然而报国无门,晚年希望学得长生之术而又自知不能的想法,尾联表面上写要泛舟江湖、与清风明月为伴,看似超脱,但联系全诗,这只不过是诗人的激愤之语罢了,意在抒发暮年壮志难酬的感慨与激愤。
真题示例
(2024·新高考I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宿千岁庵听泉
刘克庄
因爱庵前一脉泉,襥衾来此借房眠。
骤闻将谓溪当户,久听翻疑屋是船。
变作怒声犹壮伟,滴成细点更清圆。
君看昔日兰亭帖,亦把湍流替管弦。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开头交代,诗人之所以会到千岁庵借宿,是出于对庵前泉水的喜爱。
B.诗歌主要是从听觉的角度来描写泉流,与题目中的“听泉”二字相切合。
C.诗人雅趣与古人相通,在听泉的时候,联想到昔日曲水流觞的兰亭雅集。
D.诗人与兰亭诸贤一样,都把对音乐之美的追求寄托于山水而摒弃了乐器。
【答案】D
模板运用
第一步 分析选项,圈画重点。
逐项寻找关键词:A“开头交代”“对庵前泉水的喜爱”,B“听觉”“描写”“题目”,C“雅趣”“兰亭雅集”,D“对音乐之美的追求”“寄托于山水而摒弃了乐器”。
第二步 知人论世,理解诗句。
这是一首描绘在山间庵堂静听泉声的诗,诗人在宿于千岁庵时,被庵前的泉水声所吸引,甚至将铺盖带来此处借宿。诗人通过描绘泉水声的变化,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向往。
第三步 全面解读,确定答案。
尾联“君看昔日兰亭帖,亦把湍流替管弦”是说你看曾经的王羲之,也认为这里“湍流”展现自然之美,胜过音乐之乐。诗人在这里,由兰亭集会的自然之声与丝竹管弦之声作比,照应比较于他的听泉之感,并没有说“摒弃了乐器”。
(2024·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送崔郎中赴幕
[唐]温庭筠
一别黔巫似断弦,故交东去更凄然。
心游目送三千里,雨散云飞二十年。
发迹岂劳天上桂,属词还得幕中莲。
相思休话长安远,江月随人处处圆。
[注]这首诗是诗人送崔郎中赴幕府任职时所作。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诗人回顾曾经在黔巫之地与崔郎中离别,如今崔郎中东去,两人将再次分别,更觉感伤。
B.“心游目送”句用虚写表达对友人的牵挂;“雨散云飞”句谓此番别离,又将二十年不得相见。
C.诗人认为,显达可不必经科举折桂,崔郎中因擅长写文章被聘入幕府,已显示了他的才华。
D.这首七言律诗运用了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在时间和空间的转换中表达出对友人的深切情意。
【答案】B
模板运用
第一步 分析选项,圈画重点。
逐项寻找关键词:A“首联”“感伤”,B“虚写”“别离”,C“显达可不必经科举折桂”“才华”,D“比喻、夸张”“深切情意”。
第二步 知人论世,理解诗句。
温庭筠的《送崔郎中赴幕》是一首充满深情的送别诗。诗人通过回忆与友人的往昔离别,表达了再次分别的感伤。诗中“心游目送”展现了对友人的深切牵挂,而“雨散云飞”则暗示了漫长的离别岁月。诗人对友人才能的赞美和对未来的祝福,体现了对友人事业的期许。尾联以“江月随人处处圆”寄托了对友人无论身在何处都能感受到友情的美好愿望。全诗情感真挚,意境悠远。
第三步 全面解读,确定答案。
“又将二十年不得相见”错误。“雨散云飞二十年”是诗人用“雨散云飞”比喻自己和崔郎中黔巫一别已经分隔二十年,意味着诗人和好友都已经飘零在人生的旅途上。
举一反三
(2025·广东广州·阶段练习)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弈棋二首呈任公渐①(其一)
黄庭坚
偶无公事客休时,席上谈兵校两棋。
心似蛛丝游碧落,身如蜩甲②化枯枝。
湘东一目③诚甘死,天下中分尚可持。
谁谓吾徒犹爱日,参横月落不曾知。
【注】①任公渐:任渐,黄庭坚的好友同僚,当时为叶县令。②蜩甲:蝉蜕化后的空壳。这里用《庄子》佝偻丈人承蜩的典故,丈人一心捕蝉,竟把身子当枯树,手臂当树枝。③湘东一目:南朝梁湘东王萧绎,自幼盲一目。围棋要两“目”才可活,喻弈者处于不利之局。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首联写主无公事,客休息,有心情下棋,这样既照应题目,又为下文写对弈作铺垫。
B.颈联用典,用“诚”“尚”表现扭转危局之意,描绘出弈者斗志顽强、意志坚韧形象。
C.以反问作结,自嘲一向珍惜光阴的自己,居然也因一心鏖战连时间都忘了,后悔不已。
D.本诗描写对弈的情景生动,围棋魅力与弈者心理状态同时写出,思深笔健,蕴含哲理。
(2024·上海徐汇·一模)阅读下的诗歌,完成小题。
润 州①
【唐】杜牧
向吴亭东千里秋,放歌曾作昔年游。
青苔寺里无马迹,绿水桥边多酒楼。
大抵南朝皆旷达,可怜东晋最风流。
月明更想桓伊在②,一笛闻吹出塞愁。
【注】①本诗为诗人重游润州时所写。润州:今江苏镇江。②桓伊:东晋诗人,曾与谢玄、谢琰大破秦苻军队于淝水,《晋书·桓伊传》说他“有武干,标悟简率”,“善音乐,尽一时之妙,为江左第一”。
2.以下对本诗解说有不当之处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诗人由登亭所见引发回忆。
B.颔联以写景折射风物人情的变迁。
C.颈联抒发了对先朝士人的悲悯之情。
D.“愁”字收尾有思绪绵延不绝之感。
(2025·天津和平·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宋词,按要求作答。
甘州·寄李筠房
南宋 张炎
望涓涓一水隐芙蓉,几被暮云遮。正凭高送目,西风断雁,残月平沙。未觉丹枫尽老,摇落已堪嗟。无避秋声处,愁满天涯。
一自盟鸥别后,甚酒瓢诗锦,轻误年华。料荷衣初暖,不忍负烟霞。记前度、剪灯一笑,再相逢、知在那人家?空山远,白云休赠,只赠梅花。
【注】李筠房,词人张炎之友,两人一度曾时常相聚,后李筠房因避乱世隐遁山中,二人天各一方。
3.以下对词作相关主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无避秋声”抒写了词人难以排遣的悲秋之感,“愁满天涯”则直接抒发了词人怀友之愁。
B.“一自”三句劝勉友人分别后不要在赋诗饮酒中白白浪费宝贵的年华,表达担忧和告诫之意。
C.“再相逢”句写出了词人悲叹不知何时何地才能与友人再次相聚之慨,表达对与友人再度相聚的期盼之情。
D.尾句以梅花相赠,以梅花互勉,表达出不慕荣华、不畏冰霜的高洁品格。
(2024·河北邯郸·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官池秋夕
罗隐
池边月影闲婆娑,池上醉来成短歌。
芙渠抵死怨珠露,蟋蟀苦口嫌金波。
往事向人言不得,旧游临老恨空多。
松醪作酒兰为棹,十载烟尘奈尔何。
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的开头以简笔勾勒了官池边优美的景色,以及诗人醉酒后歌唱的情景。
B.诗歌借芙蕖对珠露的怨恨和蟋蟀对月光的嫌恶,隐晦地传达了诗人内心的不平。
C.颈联中诗人直抒胸臆,表达了他内心无法向人言说的苦闷,语言通俗浅近。
D.诗人以松醪作酒,以兰木为棹,表现了对自由的向往和对多年艰辛的无所谓。
(2024·福建厦门·阶段练习)阅读诗歌,完成各题。
送吴待制①帅襄阳
尤袤
方持紫橐②侍西清,忽领雄藩向暑行。
谁谓风流贵公子,甘为辛苦一书生。
词源笔下三千牍,武库胸中十万兵。
从此君王宽北顾,山南东道得长城。
[注]①待制:晚唐至宋朝时是高级官员的头衔。吴待制,指吴环,此时将赴襄阳任职。②紫橐:古代官员服饰。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用“紫橐”与“雄藩”借指友人职务的变化,也流露出对友人才能的赞许。
B.“侍西清”指在皇帝身边担任重要职务,和后面的“向暑行”都与诗题相呼应。
C.“风流贵公子”点出友人身份高贵,“甘为”表达诗人不愿做辛苦书生的愿望。
D.“三千牍”“十万兵”用夸张手法,表明诗人对友人超凡文韬武略的高度肯定。
(2024·北京·期中)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清明
北宋·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清明日对酒
南宋·高翥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
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2.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黄诗在前两联中描写出了清明时节桃李盛开,田野上的草木被雨水浇灌后茂密柔美的景色。
B.黄诗颈联用典,写了乞讨祭祀酒食后向妻妾炫耀的齐国人和宁死不出山做公侯的介子推。
C.高诗首联写景,写出了清明时节,田野山头墓地众多,人们在此地纷纷祭扫亲朋的场景。
D.高诗尾联抒发了因思念亲人而借酒消愁愁更愁的无奈,并期盼自己祭洒的酒能被地下的亲人喝到。
(2024·山东日照·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舜庙怀古
陆游
云断苍梧[注]竟不归,江边古庙锁朱扉。
山川不为兴亡改,风月应怜感慨非。
孤枕有时莺唤梦,斜风无赖客添衣。
千年回首消磨尽,输与渔舟送落晖。
[注]苍梧:相传舜帝驾崩于此。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云断苍梧”点明了舜帝的离世之地,营造了一种哀伤凝重的氛围。
B.诗人来到江边舜庙凭吊,眼前朱扉紧锁的清冷景象,让他感慨不已。
C.颔联运用拟人手法,将诗人的主观感受移到自然景物上,融情于景。
D.舜帝曾经的辉煌已消失殆尽,诗人乘坐一叶渔舟在落日余晖中远去。
(2024·天津北辰·期中)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夏日南亭怀辛大
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夏夜乘凉怀念友人的诗,作者孟浩然怀念的这位朋友姓辛,在兄弟中排行老大。
B.开头两句夜晚降临,“忽”“渐”二字将日与月交替,黑夜与白天的承接,一慢一快,写得十分传神。
C.三四句描写“散发纳凉”“开轩闲敞”,突出了隐者闲适、潇洒之态,“闲敞”的描写尤其新奇。
D.夏夜的景色幽静,清风明月,良辰美景,正应弹琴助兴,权可借以慰藉,但却无人可陪诗人欣赏。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模板10 古代诗歌阅读(理解内容,感知主旨)答题模板
真题分析 古代诗歌阅读考查内容、主旨的题型有选择题和解答题等。其中选择题选项主要针对诗句理解、诗歌内容、意象形象、情感态度、观点主旨等进行考查,以理解诗句意思、感知主旨情感为核心,需要依据选项关键词联系诗歌,进行判断分析和选择;解答题要求针对意象、意境、诗句、形象等进行鉴赏。 诗歌鉴赏命题越来越注重对学生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查,要求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表现手法和表达技巧,并能够对诗歌进行鉴赏和评价;同时,也注重对学生比较思维能力的考查,通过比较阅读等方式提升学生的鉴赏水平;此外,人文性更加鲜明,题干表述通俗易懂,避免含蓄晦涩的表达,客观题和主观题的表述都更加规范,指向性明确,便于把握题目意图。
常见设问 (2024·新高考Ⅰ卷)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2024·新高考II卷)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2024·全国甲卷)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2024·北京卷)11.下列对四首诗的依次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 (2024·天津卷)14.(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关键词 理解、赏析、解读
命题预测 古代诗歌阅读的选材范围更加丰富,题材多样;其中唐宋诗歌,尤其是宋代诗歌,因其富有哲理意蕴和理趣,成为重要的取材领域;选材也注重经典性,多选取名家名作进行考查;命题努力去模式化,避免刻板印象,重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注重引导学生对诗歌本身的研读和理解,不仅仅是套用固定的答题模式;更加注重与高中教育教学的衔接,依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设计命题内容,引导中学教学回归课标、回归课堂,需要学生夯实基础、提升能力、发展素养。
答题步骤
第一步 分析选项,圈画重点
根据选项的关键词,解读选项的具体内容,如意象、形象、意境、画面、手法技巧、情感态度等;据此关注具体诗句,找到对应关键词、关键诗句。
第二步 知人论世,理解诗句
依据关键字词句,联系标题、作者境况、全诗内容进行分析和理解,注意正确利用注释等,辨析表述正误。
第三步 全面解读,确定答案
进行细节对比,关注形象的评价、意境的概括、手法的运用等;正确感知诗歌的情感主旨,据此回答问题。
技巧点拨
一、理解诗歌内容
理解诗歌内容需要细读标题,初步明确写作情景、诗歌主题;需要注意注释,正确利用注释信息;展开想象联想,诗歌内容丰富,语言凝练,所以需要展开想象,才能理解诗歌意蕴;借助选项,选项的表述可以帮助我们解读诗歌,其中存在明显矛盾之处,即是错误所在之处。
例: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选项] 尾联写苏武没能在汉武帝时被封侯,诗人面对秋水痛哭悲悼苏武不幸的命运。
[诗歌] 苏武庙
温庭筠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
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解析] “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的意思是可惜九泉之下的武帝没能看见苏武归来受封侯之赏,使他空自面向秋水痛哭时光的一去不返!茂陵空寂,封侯印不见,只余秋波中逝去的时光,令人悲从中来。派苏武使匈奴的武帝已经死了,苏武守节立功归来,人也老了,也没能得到武帝亲自封侯、褒奖。这样,既怀武帝,又怜自身。可见并没有明确表达诗人对苏武没有被封侯的命运的悲悼,而是通过描绘茂陵的情景和无奈的逝川表现出对苏武未能获得功名的空寂感慨。具体而言,尾联更多表达的是对历史运动和人生际遇的感叹,而非单纯悲悼苏武未能封侯的不幸命运。
二、鉴赏诗歌形象
诗歌中的形象往往需要进一步补充,要基于诗句片段展开联想、想象:①知人论世,联系作者的经历、遭遇、生平、背景等分析;②正面描写,结合诗句中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的描写分析人物特征;③侧面描写,结合景物的衬托、物象的象征等进一步理解人物。
例: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选项] 玉川子年老,生计只能靠邻僧时常接济,诗人借此典故暗示了自己处境凄凉。
[诗歌] 探春
吕本中
谩遣儿童扫雪开,却穿篱落看春回。
溪山冷落泥三尺,故旧飘零酒一杯。
止买芒鞋供踏雪,更携藜杖与寻梅。
玉川纵老生涯在,时有邻僧送米来。
[解析] “暗示自己处境凄凉”有误,根据上文作者所写内容是踏雪寻梅赏梅的高雅,故此处是借玉川之典表现自己清苦而自得。
三、分析诗歌语言
分析语言重点关注:描物(描写景物,突出特点的作用)、造境(营造氛围,创设意境的作用)、写人(塑造形象,表现特质的作用)、抒情(抒发情感、表情达意的作用)、效果(运用技巧,感染读者的作用)。
例: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选项] 白发、青阳(春日),本是无情物,缀以“催”“逼”二字,恰切地表现诗人看破红尘以后愿意以白衣终老此生的坦然心情。
[诗歌] 岁暮归南山
孟浩然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敞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解析] “恰切地表现诗人看破红尘以后愿意以白衣终老此生的坦然心情”错误,“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的意思是说“白发催得旧年过去,春天逼得旧年过去”,这两句是在感叹岁月易逝,老之将至,人世短促,故应是“不愿意以白衣终老此生而又无可奈何的复杂感情”。
四、感知情感主旨
感知情感主旨的三个“关注”:①关注诗歌意象,意象是能够表达固定情感倾向的事物等,这些内涵往往是约定俗成的,可以依据积累进行分析,如“梅兰竹菊”代表高洁志向、品格等;②关注情感词,诗歌中一些能够明示情感的词语,如“喜”“乐”“悲”“愁”等,据此可以明确感知情感基调和倾向;③关注情感变化,依据诗意、景物等把握情感的变化,联系作者的创作背景、意图进一步分析情感和观点。
例: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选项] 尾联以豪放洒脱之语,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与明月清风为伴的洒脱豁达之情。
[诗歌] 枕上作
陆游
一室幽幽梦不成,高城传漏过三更。
孤灯无焰穴鼠出,枯叶有声邻犬行。
壮日自期如孟博,残年但欲慕初平。
不然短楫弃家去,万顷松江看月明。
[解析] “不然短楫弃家去,万顷松江看月明”,意思是不如这样乘着小船离家去,到广阔的松江眺望明月,全诗前四句写出了诗人孤夜无眠的情景,颈联流露了诗人早年希望为国效力,然而报国无门,晚年希望学得长生之术而又自知不能的想法,尾联表面上写要泛舟江湖、与清风明月为伴,看似超脱,但联系全诗,这只不过是诗人的激愤之语罢了,意在抒发暮年壮志难酬的感慨与激愤。
真题示例
(2024·新高考I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宿千岁庵听泉
刘克庄
因爱庵前一脉泉,襥衾来此借房眠。
骤闻将谓溪当户,久听翻疑屋是船。
变作怒声犹壮伟,滴成细点更清圆。
君看昔日兰亭帖,亦把湍流替管弦。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开头交代,诗人之所以会到千岁庵借宿,是出于对庵前泉水的喜爱。
B.诗歌主要是从听觉的角度来描写泉流,与题目中的“听泉”二字相切合。
C.诗人雅趣与古人相通,在听泉的时候,联想到昔日曲水流觞的兰亭雅集。
D.诗人与兰亭诸贤一样,都把对音乐之美的追求寄托于山水而摒弃了乐器。
【答案】D
模板运用
第一步 分析选项,圈画重点。
逐项寻找关键词:A“开头交代”“对庵前泉水的喜爱”,B“听觉”“描写”“题目”,C“雅趣”“兰亭雅集”,D“对音乐之美的追求”“寄托于山水而摒弃了乐器”。
第二步 知人论世,理解诗句。
这是一首描绘在山间庵堂静听泉声的诗,诗人在宿于千岁庵时,被庵前的泉水声所吸引,甚至将铺盖带来此处借宿。诗人通过描绘泉水声的变化,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向往。
第三步 全面解读,确定答案。
尾联“君看昔日兰亭帖,亦把湍流替管弦”是说你看曾经的王羲之,也认为这里“湍流”展现自然之美,胜过音乐之乐。诗人在这里,由兰亭集会的自然之声与丝竹管弦之声作比,照应比较于他的听泉之感,并没有说“摒弃了乐器”。
(2024·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送崔郎中赴幕
[唐]温庭筠
一别黔巫似断弦,故交东去更凄然。
心游目送三千里,雨散云飞二十年。
发迹岂劳天上桂,属词还得幕中莲。
相思休话长安远,江月随人处处圆。
[注]这首诗是诗人送崔郎中赴幕府任职时所作。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诗人回顾曾经在黔巫之地与崔郎中离别,如今崔郎中东去,两人将再次分别,更觉感伤。
B.“心游目送”句用虚写表达对友人的牵挂;“雨散云飞”句谓此番别离,又将二十年不得相见。
C.诗人认为,显达可不必经科举折桂,崔郎中因擅长写文章被聘入幕府,已显示了他的才华。
D.这首七言律诗运用了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在时间和空间的转换中表达出对友人的深切情意。
【答案】B
模板运用
第一步 分析选项,圈画重点。
逐项寻找关键词:A“首联”“感伤”,B“虚写”“别离”,C“显达可不必经科举折桂”“才华”,D“比喻、夸张”“深切情意”。
第二步 知人论世,理解诗句。
温庭筠的《送崔郎中赴幕》是一首充满深情的送别诗。诗人通过回忆与友人的往昔离别,表达了再次分别的感伤。诗中“心游目送”展现了对友人的深切牵挂,而“雨散云飞”则暗示了漫长的离别岁月。诗人对友人才能的赞美和对未来的祝福,体现了对友人事业的期许。尾联以“江月随人处处圆”寄托了对友人无论身在何处都能感受到友情的美好愿望。全诗情感真挚,意境悠远。
第三步 全面解读,确定答案。
“又将二十年不得相见”错误。“雨散云飞二十年”是诗人用“雨散云飞”比喻自己和崔郎中黔巫一别已经分隔二十年,意味着诗人和好友都已经飘零在人生的旅途上。
举一反三
(2025·广东广州·阶段练习)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弈棋二首呈任公渐①(其一)
黄庭坚
偶无公事客休时,席上谈兵校两棋。
心似蛛丝游碧落,身如蜩甲②化枯枝。
湘东一目③诚甘死,天下中分尚可持。
谁谓吾徒犹爱日,参横月落不曾知。
【注】①任公渐:任渐,黄庭坚的好友同僚,当时为叶县令。②蜩甲:蝉蜕化后的空壳。这里用《庄子》佝偻丈人承蜩的典故,丈人一心捕蝉,竟把身子当枯树,手臂当树枝。③湘东一目:南朝梁湘东王萧绎,自幼盲一目。围棋要两“目”才可活,喻弈者处于不利之局。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首联写主无公事,客休息,有心情下棋,这样既照应题目,又为下文写对弈作铺垫。
B.颈联用典,用“诚”“尚”表现扭转危局之意,描绘出弈者斗志顽强、意志坚韧形象。
C.以反问作结,自嘲一向珍惜光阴的自己,居然也因一心鏖战连时间都忘了,后悔不已。
D.本诗描写对弈的情景生动,围棋魅力与弈者心理状态同时写出,思深笔健,蕴含哲理。
【答案】C
【解析】黄庭坚此诗通过描写弈棋情景,表现围棋的独特魅力和弈者专注忘我的心境。以“碧落”“枯枝”喻心神专注,以“湘东一目”喻身陷困局的顽强斗志,蕴含人生哲理,笔力沉稳,情景交融。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C.“后悔不已”错。写出下棋心心思专一和意志坚韧,入忘我境界,忘记时间。但并无后悔之意。
故选C。
(2024·上海徐汇·一模)阅读下的诗歌,完成小题。
润 州①
【唐】杜牧
向吴亭东千里秋,放歌曾作昔年游。
青苔寺里无马迹,绿水桥边多酒楼。
大抵南朝皆旷达,可怜东晋最风流。
月明更想桓伊在②,一笛闻吹出塞愁。
【注】①本诗为诗人重游润州时所写。润州:今江苏镇江。②桓伊:东晋诗人,曾与谢玄、谢琰大破秦苻军队于淝水,《晋书·桓伊传》说他“有武干,标悟简率”,“善音乐,尽一时之妙,为江左第一”。
2.以下对本诗解说有不当之处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诗人由登亭所见引发回忆。
B.颔联以写景折射风物人情的变迁。
C.颈联抒发了对先朝士人的悲悯之情。
D.“愁”字收尾有思绪绵延不绝之感。
【答案】2.C
【解析】杜牧《润州》描绘了润州的自然景色与人文风貌,由登亭引发游历回忆,通过对青苔寺和绿水桥的描写,表现时代变迁和士人的风流旷达,并借桓伊抒发出塞愁思,感怀过去。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抒发了对先朝士人的悲悯之情”错误,颈联是诗人感慨、赞美南朝士人的旷达风度以及东晋时人们的风流潇洒的气质,并非抒发了对先朝士人的悲悯之情。
故选C。
(2025·天津和平·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宋词,按要求作答。
甘州·寄李筠房
南宋 张炎
望涓涓一水隐芙蓉,几被暮云遮。正凭高送目,西风断雁,残月平沙。未觉丹枫尽老,摇落已堪嗟。无避秋声处,愁满天涯。
一自盟鸥别后,甚酒瓢诗锦,轻误年华。料荷衣初暖,不忍负烟霞。记前度、剪灯一笑,再相逢、知在那人家?空山远,白云休赠,只赠梅花。
【注】李筠房,词人张炎之友,两人一度曾时常相聚,后李筠房因避乱世隐遁山中,二人天各一方。
3.以下对词作相关主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无避秋声”抒写了词人难以排遣的悲秋之感,“愁满天涯”则直接抒发了词人怀友之愁。
B.“一自”三句劝勉友人分别后不要在赋诗饮酒中白白浪费宝贵的年华,表达担忧和告诫之意。
C.“再相逢”句写出了词人悲叹不知何时何地才能与友人再次相聚之慨,表达对与友人再度相聚的期盼之情。
D.尾句以梅花相赠,以梅花互勉,表达出不慕荣华、不畏冰霜的高洁品格。
【答案】B
【解析】此词借秋景抒发了词人的悲凉与怀友之情。上片描绘了秋日景象,表达了孤寂与思念;下片回忆与友人相聚时的欢乐,感叹岁月流逝及思念难捱。结尾以梅花比喻高洁,寄托对友人的祝福与自勉。语言精妙,情感深沉。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诗歌主旨的能力。
B.“劝勉友人分别后不要在赋诗饮酒中白白浪费宝贵的年华”错误。“一自”三句的意思是自从和你分别后,我一直在赋诗饮酒中苦度年华,这并不是劝勉友人,而是词人自叹自伤,感叹自己自从与李筠房分别后,就白白地虚度了年华。
故选B。
(2024·河北邯郸·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官池秋夕
罗隐
池边月影闲婆娑,池上醉来成短歌。
芙渠抵死怨珠露,蟋蟀苦口嫌金波。
往事向人言不得,旧游临老恨空多。
松醪作酒兰为棹,十载烟尘奈尔何。
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的开头以简笔勾勒了官池边优美的景色,以及诗人醉酒后歌唱的情景。
B.诗歌借芙蕖对珠露的怨恨和蟋蟀对月光的嫌恶,隐晦地传达了诗人内心的不平。
C.颈联中诗人直抒胸臆,表达了他内心无法向人言说的苦闷,语言通俗浅近。
D.诗人以松醪作酒,以兰木为棹,表现了对自由的向往和对多年艰辛的无所谓。
【答案】A
【解析】罗隐的《官池秋夕》通过描写秋夜池边的景色,结合自己的醉态,表露出内心的愁苦和对往事的惋惜。诗歌用物象传达情感,如芙蕖和蟋蟀的不满,隐喻了诗人内心的压抑和不平。通过对岁月流逝的感慨和自由向往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无奈与执念。整首诗情感含蓄而深沉,富有哲思。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A.“诗人醉酒后歌唱的情景”说法错误。短歌,指形式短小的汉语古典歌行诗。首联的意思是官池畔,月光旖旎,酒醉的我在官池边盘桓流连,吟成短小的歌行。
故选A。
(2024·福建厦门·阶段练习)阅读诗歌,完成各题。
送吴待制①帅襄阳
尤袤
方持紫橐②侍西清,忽领雄藩向暑行。
谁谓风流贵公子,甘为辛苦一书生。
词源笔下三千牍,武库胸中十万兵。
从此君王宽北顾,山南东道得长城。
[注]①待制:晚唐至宋朝时是高级官员的头衔。吴待制,指吴环,此时将赴襄阳任职。②紫橐:古代官员服饰。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用“紫橐”与“雄藩”借指友人职务的变化,也流露出对友人才能的赞许。
B.“侍西清”指在皇帝身边担任重要职务,和后面的“向暑行”都与诗题相呼应。
C.“风流贵公子”点出友人身份高贵,“甘为”表达诗人不愿做辛苦书生的愿望。
D.“三千牍”“十万兵”用夸张手法,表明诗人对友人超凡文韬武略的高度肯定。
【答案】C
【解析】这首诗送别友人吴待制出任襄阳,首联以“紫橐”暗指官位变化,表达对其才能的认可。颔联描绘吴待制具备文韬武略,才能出众,从而获得诗人推崇。尾联以“长城”意象,赞其能为国家分忧,保卫边疆,表达对其能力的夸赞与期许。诗中蕴含着对友人前程的美好祝愿。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C.“表达诗人不愿做辛苦书生的愿望”说法错误,“甘为辛苦一书生”是说友人虽然身份高贵但愿意做一个辛苦的书生去治理地方,表达了对吴待制甘于奉献的敬佩,并非诗人自己的愿望。
故选C。
(2024·北京·期中)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清明
北宋·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清明日对酒
南宋·高翥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
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2.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黄诗在前两联中描写出了清明时节桃李盛开,田野上的草木被雨水浇灌后茂密柔美的景色。
B.黄诗颈联用典,写了乞讨祭祀酒食后向妻妾炫耀的齐国人和宁死不出山做公侯的介子推。
C.高诗首联写景,写出了清明时节,田野山头墓地众多,人们在此地纷纷祭扫亲朋的场景。
D.高诗尾联抒发了因思念亲人而借酒消愁愁更愁的无奈,并期盼自己祭洒的酒能被地下的亲人喝到。
【答案】D
【解析】这两首诗都围绕清明节展开,通过自然景色和人文活动的描绘,反映出对人生无常的感叹和对逝者的悼念。黄诗通过鲜明对比揭示出生命的短暂,高诗则运用生动的比喻表现思念之情,蕴含着对世事沧桑的深刻理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借酒消愁愁更愁的无奈”“期盼自己祭洒的酒能被地下的亲人喝到”错误。尾联意思是人生本来如此,今朝有酒就应今朝醉,百年之后就连一滴也带不到地底。表达的是诗人对生死看淡、及时行乐的人生态度,并非因思念亲人而借酒消愁愁更愁的无奈,更无期盼亲人能喝到祭酒的意愿。
故选D。
(2024·山东日照·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舜庙怀古
陆游
云断苍梧[注]竟不归,江边古庙锁朱扉。
山川不为兴亡改,风月应怜感慨非。
孤枕有时莺唤梦,斜风无赖客添衣。
千年回首消磨尽,输与渔舟送落晖。
[注]苍梧:相传舜帝驾崩于此。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云断苍梧”点明了舜帝的离世之地,营造了一种哀伤凝重的氛围。
B.诗人来到江边舜庙凭吊,眼前朱扉紧锁的清冷景象,让他感慨不已。
C.颔联运用拟人手法,将诗人的主观感受移到自然景物上,融情于景。
D.舜帝曾经的辉煌已消失殆尽,诗人乘坐一叶渔舟在落日余晖中远去。
【答案】D
【解析】陆游的《舜庙怀古》通过描绘舜帝庙周围苍凉景象,表达了对历史兴亡的无奈与感慨。诗中运用拟人化和景中抒情,使自然景物满含情感。最终通过渔舟送落晖的意境,揭示了自然无情流逝的宿命感,强化了怀古思幽的深沉情感。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诗人乘坐一叶渔舟在落日余晖中远去”错误。尾联意思是:回首千年时光,好像转瞬即逝,视线所及,唯有夕阳余晖和渔舟唱晚。尾联实乃诗人感慨历史兴衰、人事代谢,舜帝辉煌消逝,眼前仅有渔舟伴落日余晖,非诗人乘舟远去。
故选D。
(2024·天津北辰·期中)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夏日南亭怀辛大
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夏夜乘凉怀念友人的诗,作者孟浩然怀念的这位朋友姓辛,在兄弟中排行老大。
B.开头两句夜晚降临,“忽”“渐”二字将日与月交替,黑夜与白天的承接,一慢一快,写得十分传神。
C.三四句描写“散发纳凉”“开轩闲敞”,突出了隐者闲适、潇洒之态,“闲敞”的描写尤其新奇。
D.夏夜的景色幽静,清风明月,良辰美景,正应弹琴助兴,权可借以慰藉,但却无人可陪诗人欣赏。
【答案】B
【解析】《夏日南亭怀辛大》描绘了一个夏夜纳凉的场景,表达了对友人的怀念。诗前半部分通过对山光、池月、荷风、竹露等自然景物的描写,营造出宁静清幽的氛围,展现了诗人的闲适淡泊。后半部分转入内心世界,因无人分享良辰美景而生出遗憾与寂寞,进而怀念故友辛大。整首诗由景入情,情景交融,体现了孟浩然特有的“自然”之美。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
B.“黑夜与白天的承接,一慢一快”错误。“忽”“渐”二字将日与月交替,白天与黑夜的承接,一快一慢写得分外传神。
故选B。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