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板13语言文字运用(新题型与整本书阅读)答题模板
真题分析 语言文字运用板块依托语段设置试题是相对稳定的考查形式,有一拖二、一拖三、一拖五等,题型有选择题、解答题等。考点的设置涉及成语词语、病句辨析与修改、规范使用标点符号、辨析修辞手法及其作用与效果、情景补写、语段压缩、要点概括、句式变换等等。 从命题看,更加聚焦细节、关注素养,要能够依据语段分析语言逻辑、深度思考。从材料看,材料选取面更广,如现实生活、科学技术、自然现象等等,也更加贴近生活。从考查看,鲜明地考查语言建构与运用,不是单纯地考查语言积累,而是需要在语境中进行分析与应用。
常见设问 (2024·全国甲卷)下面的文字是一位老奶奶在医院看病时的自述,不够简明扼要,不利于和医生高效沟通。请对这段自述进行缩写。要求:保留必要信息,不超过80个字。 (2024·天津卷)2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答题。 (1)为文段拟写一个标题,不超过10个字。 (2024·北京卷)15.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1)贾母和薛宝钗用“乖”“巧”评价王熙凤。请结合书中其他情节,谈谈你对王熙凤“乖”“巧”的理解。 (2)薛宝钗的话体现了她怎样的性格,又反映了贾母怎样的人物特点?请结合书中其他情节,分别予以解说。
命题预测 语言文字运用的考查内容丰富,形式也多样,是创新题的高频发生地。如2024年的全国甲卷以老人自述为情景,要求帮助老人将表述进行缩写。这种题境明显是生活化、实用化的,这鲜明体现出课程标准中的语文素养。 此外,单题的考查容量也更大,如2024年八省联考的“文中画波浪线的‘追星人’指什么?为什么要加引号?”这样的设题形式显然是将不同知识点融为一题进行考查,这就要求我们强化对知识点的掌握,对答题细节和质量有把控。 最后,部分地区如北京等地,对整本书阅读仍保留单独命题考查对《红楼梦》《乡土中国》《论语》等名著的掌握,需要了解内容,明晰考点。
答题步骤
第一步 分析题干要点
分析题干中的关键词,依据设问,明确对应的考点。常见考查情景补写、语段压缩、要点概括、句式变换、情景表达,名著阅读等等。
结合所学知识,运用积累分析设问角度,明确考点对应的答题策略。针对设问进行思考,如“不正确的”“相同的”“作用”“效果”等,依据设问角度进行分析。
第二步 结合所学解答
关注语段内容,理解语段意思,分析具体情境。在情境中调用所学的知识,积累的内容,进行分析与解答,注意要体现出语文学科性,更要符合试题给出的情景。
技巧点拨
一、压缩语段
一句话新闻 即运用一句话,采用标题新闻的语言表达形式,完成一篇新闻稿件的报道任务。一句话新闻包含一些因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过程、结果)、原因(目的)。
概括信息 一般要求既要理清文段的思路结构,又要概括出各部分的大意进而分清主次,筛选要点,整理成句。
提取关键词 类似于新闻材料中的拟写一句话新闻,有一定的规范性,它要求在归纳主要信息的基础上,提取最能表现内容的关键词语。综合考查理解、分析、删选、概括等能力。
下定义 一般提供一个详细的信息材料,要求在整体把握句意的基础上,提炼出主要信息点,然后给某一事物下一个定义。
例:下面的文字是一名医学学生在“医疗惠乡村,关爱老年人”活动中的科普宣讲,不够通俗易懂,不利于有效普及健康知识。请对这段文字进行修改。要求:保留必要的信息,不超过80个字。
[原文] 爷爷奶奶们,维生素D是人类必需的一种脂溶性维生素,属于类固醇衍生物,为环戊烷多氢菲类化合物。它能调节钙磷代谢,对骨骼、神经、肌肉系统正常功能的维持有重要作用,所以老年人补钙宜同时补充维生素D。我们的皮肤具有合成维生素D的能力,这种合成反应是在有效紫外线的照射下发生的,所以维生素D又被称为“阳光维生素”。但我国部分地区光照不足,单纯靠晒太阳补充维生素还不够,而食补维生素D的效果又非常有限。因此,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口服适量的维生素D补充剂来补充维生素D,以促进人体对钙的吸收。
[答案] 爷爷奶奶们,在补钙的同时还要补充维生素D,它对人体有重要作用,能促进钙的吸收。大家平时可以多晒晒太阳,在医生指导下,口服适量的维生素D补充剂。
解析 首先确定核心信息:这段文字的核心信息是老年人需要补充维生素D,补充方式主要是晒太阳和服用补充剂。接下来,去除专业术语:像“脂溶性维生素”“类固醇衍生物”“环戊烷多氢菲类化合物”等专业术语对老年人理解无益,需要去除。然后简化表达:将复杂的解释用通俗的语言概括,例如“调节钙磷代谢,对骨骼、神经、肌肉系统正常功能的维持有重要作用”可以简化为“对人体有重要作用,能促进钙的吸收”。同时,补充维生素D的重要性、晒太阳和服用补充剂两种方式要保留。最后要注意语言的亲和力,使用“爷爷奶奶们”等称呼,使语言更亲切易懂。
二、句式变换
在不改变原意的前提下,根据上下文的制约将句式不符合要求的句子调整过来,或改变陈述对象而对句子进行重组:分析原句结构,找出重组主体在原句中所处的位置,明确该句与原句其他部分的逻辑关系。分清句子之间的关系,是重组句子的第一步;根据要求,按重组主体进行时间、空间或逻辑顺序排定。当陈述对象发生变化时,要想不改变原意,那么原句的逻辑关系要随着开头成分的变化而相应调整,需要演变生成新的逻辑关系。
例:文中画横线处是几个短句,请改成一个长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原文] 河水流经村子的两口方塘,一口塘中古树倒影随风起伏,另一口塘中荷叶挨挨挤挤,荷花影影绰绰,花红叶绿,相映成趣。村后有一座小山,名曰文笔山,海拔不高,但山色秀美,形似凤冠。屋子多依山而建,古径在斜坡上蜿蜒,像一段轻柔舒缓的乐章。
[答案] 村后有一座海拔不高、山色秀美、形似凤冠的名曰文笔山的小山。
解析 将“村后有一座小山”作为主干句;将“名曰文笔山,海拔不高,但山色秀美,形似凤冠”放到“小山”前面作定语;删去“但”,改变几个定语顺序,使之更通顺,即可得到答案;
改句为:村后有一座海拔不高、山势秀美、形似凤冠的名曰文笔山的小山。
三、情景表达
注意遣词用字、句式特点、特殊句式、修辞手法和语言风格等。一般而言,短句简洁明快、节奏感强;长短句结合错落有致、有表现力。反问、感叹、排比、倒装等。反问增强语气,感叹情感强烈,排比增强语势,倒装突出强调。明确使用了什么修辞,使用的修辞在句中有什么表达效果。可以从口语、书面语,语言节奏等角度分析是否与语段一致和谐。
例:请结合材料赏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原文] 微风的清凉打开了记忆的闸门,花草的芳香招惹了思念的心绪,天空的蔚蓝点燃了沉睡的激情。故乡哺育了我,故乡的变迁牵着我的心。而此时,我只愿故乡慢慢地沉睡在寂静的夜空下,不要被时间吞噬。
[答案]①运用排比手法,每个分句都由一个自然元素(微风、花草、天空)引出一种感受或情感(打开记忆的闸门、招惹思念的心绪、点燃沉睡的激情),增强了句子的节奏感和感染力。
②运用拟人手法,如“打开”“招惹”“点燃”,使自然元素具有了主动性和生命力,增强了句子的表现力。
③运用多种感官描写,如“微风的清凉”为触觉,“花草的芳香”为嗅觉,“天空的蔚蓝”为视觉,综合运用多种感官、多角度描写,增强了阅读的真实感。
解析 ①通过排比的手法将“微风”“花草”“天空”三个自然元素并列表达,使句子结构整齐且富有韵律感;在内容上,分别赋予这些自然元素不同的象征意义:微风带来记忆的回溯,花草引发思乡的情感,天空唤醒内心深处的激情,从而使情感的表达层层递进。排比不仅突出了这些自然元素对作者记忆和情感的唤起作用,还使读者在朗读和欣赏时感受到文字的节奏美和力量感,进一步增强了对作者情感世界的体会和共鸣。
②通过拟人化的表达,赋予自然元素以生动的形象和情感,使“微风”“花草”“天空”不再是普通的自然事物,而是如同有意识的个体在与人互动。例如,“微风的清凉打开了记忆的闸门”将微风描写成唤醒记忆的使者,“花草的芳香招惹了思念的心绪”赋予花草主动挑动情感的特质,“天空的蔚蓝点燃了沉睡的激情”则将天空化为激发热情的力量源泉。拟人手法的运用,使语言生动传神,形象丰富,增强了文字的感染力和表现力,使读者更能感受到自然与情感的紧密联系。
③画横线的句子通过“微风的清凉”“花草的芳香”“天空的蔚蓝”,分别调用了触觉、嗅觉、视觉三种感官进行描写,形象细腻地展现了自然环境的美好特点。这样的描写能使读者在阅读时更有画面感和代入感,仿佛“身临其境”般感受到作者笔下故乡的自然亲切与生动,既丰富了文字的感染力,也深化了对故乡情感的表达,使读者能够更深刻地体会到作者对故乡的热爱与眷恋之情。
四、整本书阅读
整本书阅读目前较为倾向考查运用相关概念、原理、阅读策略去解决阅读写作中的问题。整本书阅读的目的是获取经验、方法、能力,养成习惯,拓展阅读视野。
需要认真阅读题目,明确问题要求;回顾作品内容,提取相关信息进行整理;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进行表述;要能够就作品的某个方面(如主题、艺术手法、人物形象等)进行深入论述,表达自己的态度和看法等。
例:在写的《乡土中国》一书中,有多处指称乡土社会的概念与指称其他社会的概念相对应的情况。比如,指称其他社会的概念为“两性恋爱”对应乡土社会的概念是“男女有别”;那么,与“团体格局”相对应的概念应该是。
[答案] 差序格局
解析 在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一书中,他深入剖析了中国乡土社会的特点,并将其与其他社会形态进行了对比。其中,“团体格局”与“差序格局”是两个重要的对比概念,它们分别代表了两种不同的社会结构。“团体格局”与西方社会结构相对应,强调团体内部凝聚力和团体间界限;而与之对应的中国乡土社会概念是“差序格局”,它以自我为中心,关系网络按亲疏远近扩散,体现了中国乡土社会的独特性和灵活性。
真题示例
(2024·全国甲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1.下面的文字是一位老奶奶在医院看病时的自述,不够简明扼要,不利于和医生高效沟通。请对这段自述进行缩写。要求:保留必要信息,不超过80个字。
大夫好!今天看病的人太多了,我排了好长时间队才看上。我是你们医院的老病号了,这么多年我的高血压和糖尿病一直是在你们医院看的,好多年前有一次扭伤了脚踝,也是在你们这儿看好的,您可得给我好好看看。是这么回事儿。昨天晚上我老闺女来家里,我们一起吃的晚饭。吃过饭看着电视,我就开始头疼,先是头顶一圈疼,一跳一跳的,后来整个头都疼。我试了很多办法,一会儿躺着,一会儿坐着,大口喘气,戴上帽子捂着,都没有用。闺女要带我来医院,我说天太冷了,明天可能就好了,明天再说吧,然后就睡觉了。今天早上醒了还疼,头也不敢动,一晃就更疼了,就赶紧来医院了。
【答案】大夫好!我是你们医院的老病号,一直在这儿看高血压和糖尿病。昨天晚上吃完饭后开始头疼,先是头顶一圈疼,后来整个头都疼。今天早上醒来仍然头疼,头一动就更疼,所以赶紧来医院了。
模板运用
第一步 分析题干要点。题干明确指出要求“缩写”,并且给出细节要求和字数限制“保留必要信息,不超过80个字”。
第二步 结合所学解答。首先删除冗余:
排队时间、与医生的寒暄、扭伤脚踝的旧事、与女儿的互动、尝试的无效缓解方法等信息可以压缩掉,比如“今天看病的人太多了,我排了好长时间队才看上”“好多年前有一次扭伤了脚踝,也是在你们这儿看好的,您可得给我好好看看”“我试了很多办法,一会儿躺着,一会儿坐着,大口喘气,戴上帽子捂着,都没有用。闺女要带我来医院,我说天太冷了,明天可能就好了,明天再说吧,然后就睡觉了”,冗长啰嗦,属于多余信息,忽略不计。
然后提炼出有效信息:
(1)由“我是你们医院的老病号了,这么多年……一直是在你们医院看的”提炼出患者身份:老病号,长期在该医院看病。
(2)由“这么多年我的高血压和糖尿病一直是在你们医院看的”提炼出病史信息:高血压和糖尿病。
(3)由“昨天晚上我老闺女来家里,我们一起吃的晚饭。吃过饭看着电视,我就开始头疼”提炼出病痛时间:昨晚开始。
(4)由“先是头顶一圈疼,一跳一跳的,后来整个头都疼”“今天早上醒了还疼,头也不敢动,一晃就更疼了”提炼出症状:头顶一圈疼,后来整个头都疼。今天早上醒来仍然头疼,头一动就更疼;就诊原因:头疼持续未见好转。
最后组织语言:
将关键信息按时间顺序和逻辑关系进行组织,使表达简洁明了,条理清晰。
(2024·北京卷)15.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红楼梦》第三十五回:
贾母听了,笑道:“猴儿,把你乖的!拿着官中的钱你做人。”说的大家笑了。凤姐也忙笑道:“这不相干。这个小东道我还孝敬的起。”便回头吩咐妇人,“说给厨房里,只管好生添补着做了,在我的帐上来领银子。”妇人答应着去了。
宝钗一旁笑道:“我来了这么几年,留神看起来,凤丫头凭他怎么巧,再巧不过老太太去。”贾母听说,便答道:“我如今老了,那里还巧什么。当日我像凤哥儿这么大年纪,比他还来得呢。他如今虽说不如我们,也就算好了,比你姨娘强远了。你姨娘可怜见的,不大说话,和木头似的,在公婆跟前就不大显好。凤儿嘴乖,怎么怨得人疼他。”
(1)贾母和薛宝钗用“乖”“巧”评价王熙凤。请结合书中其他情节,谈谈你对王熙凤“乖”“巧”的理解。
(2)薛宝钗的话体现了她怎样的性格,又反映了贾母怎样的人物特点?请结合书中其他情节,分别予以解说。
【答案】(1)王熙凤的“乖”“巧”指的是她能说会道,精明能干,八面玲珑,善于笼络人心。例如王熙凤初次见到林黛玉时,携着黛玉的手,上下打量了一圈,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然后说:“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言语中既赞美了黛玉的美貌,又夸赞了在座的迎春姐妹,抬举了她们嫡亲的身份,还奉承了贾母,充分表现了王熙凤的伶牙俐齿、八面玲珑,善于笼络人心。
(2)①薛宝钗的话体现了她善于逢迎、圆滑世故的性格。例如,曹母要为薛宝钗作将笄之年的生日,问她爱听何戏、爱吃何物等,宝钗深知年老的贾母喜欢热闹戏文、爱吃甜烂之食,便总依贾母向日素喜者说了出来。
②反映了贾母精明能干,在家族中拥有至高地位的人物特点。例如,书中写贾母在处理大观园婆子聚赌事件时,处理方法老练:一是烧毁骰子牌;二是所有钱入官分散与众人;三是为首者每人四十大板,从者每人二十大板;四是为首者提出,不许再入;五是革去从者三月月钱,并将其拨入圊厕行内。众人心里皆叹服。贾母的处理方式充分体现了她作为封建大家长的精明果决。
模板运用
第一步 分析题干要点。题干明确要求“结合书中其他情节”,分析王熙凤、薛宝钗、贾母的形象特点。
第二步 结合所学解答。
(1)结合“我如今老了,那里还巧什么。当日我像凤哥儿这么大年纪,比他还来得呢。他如今虽说不如我们,也就算好了,比你姨娘强远了”可知,老太太口中的“乖”“巧”应是褒义词,是对王熙凤的肯定;而宝钗的“巧”也和老太太联系在了一起,“凤丫头凭他怎么巧,再巧不过老太太去”,所以宝钗口中的“巧”字也是对王熙凤的夸赞,意思都是“她能说会道,精明能干,八面玲珑,善于笼络人心”。
王熙凤为了巩固自己在贾府的地位,察言观色,奉承迎合,处处讨取兄弟姐妹、妯娌长辈,特别是贾府最高统治者贾母的欢心。比如刚见到林黛玉时,她夸赞林黛玉“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一句话既恭维了贾母,又夸了黛玉,还顺带夸了在座的探春、惜春。再比如逛大观园的时候,贾母说她小时候摔了一跤,头上落下一个疤,有一个窝,凤姐马上说“寿星老儿头上原是个窝儿,因为万寿万福盛满了,所以狠凸高出来了。”如此吉利喜庆的话,贾母听了自然高兴受用。贾母因为贾赦要强娶鸳鸯的时候,凤姐儿道:“谁教老太太会调理人,调理的水葱儿似的,怎么怨得人要?我幸亏是孙子媳妇,若是孙子,我早要了,还等到这会子呢。”她的这种假贬真褒的奉承,自然让贾母心里美滋滋、热乎乎的,不快也就烟消云散了。
(2)材料中薛宝钗的话的深层含义是在管事上没有人能比得过贾母,而王熙凤仅次于贾母。据此可知,这反映了薛宝钗善于逢迎、圆滑世故的性格。
薛宝钗能够巧妙地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对待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策略。她在贾母面前表现得孝顺恭敬,对待贾宝玉既关心又保持适当的距离,对下人则宽容而有威严。比如薛宝钗在金钏跳井事件后,但极力劝慰王夫人,并提出用自己的新衣为金钏装殓。这一行为不仅体现了她的慷慨,也显示了她善于逢迎、深谙人情世故的形象。
从这句话中也可以看出贾母是一个精明能干的人,薛宝钗这样讨好她,是因为她是贾府的最高权力人。
贾母确实是个精明能干的人,偌大的贾府在她的管理下,整整有条,繁华似锦,最后贾府的抄家并不是贾母造成的,在贾母的管治期间,贾府无疑是繁荣稳定的。贾母对王熙凤的态度,就体现了她做人精明的一面:王熙凤是邢夫人的儿媳妇,也是王夫人的亲侄女,让王熙凤代为管家,正好牵制了邢夫人和王夫人两人的关系,让她们必须友好相处。此外,对乡下老太太刘姥姥,贾母也没看不起她,这固然是她善心的一面,也是她精明的表现,贾母以自己的行动教育府里的人该如何做人做事。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做人也要懂得包容,对贫穷之人要有基本的爱心,以小见大,这是做人的根本,也是一个家族走得久远的根本。
举一反三
(2025·江苏省无锡市·调研测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芦花是有性格的,桀骜中透出一分高雅。刚刚下过一场雪,芦苇根部落满厚厚的雪,雪可以裹住芦叶、冻住芦根,却奈何不了芦花。没有一枝芦花被积雪压折,因为芦花白色的柔毛像天鹅绒,雪花和雨水无法沾身。雪只能成为芦花的陪衬。在苇甸边缘一片开阔的雪地上,三株茁壮的芦苇呈品字形立着,似乎在向我招手。我想,我应该把它们带回去,于是走过去折下这三株芦花。我把它们插在一个红酒瓶里,置于书桌的一角。三株芦花像三支棉花糖,蓬松肥硕,看上去既甜蜜又养眼。有了倦意时,斟一杯红茶,欣赏一番芦花,顿时觉得放松不少,仿佛又置身于那片广袤的芦苇荡。至今,三株芦花姿态、颜色都没有改变,总是用洁白的笑靥望着我。灰尘几乎无所不在,然而它们未被浮尘所染,只是边边角角有了少许的淡黄,这淡黄如同鸡雏的绒羽,像和田玉籽料的皮子,越发衬出了芦花的雪白。我想,灰尘不侵芦花,是不是被芦花的暖意感动了呢?
1.文中加点的词“甜蜜”用得好,请简要分析。
2.文章结尾处的问句,虽然表疑问,但回答“是”或“不是”都不合语境,它起到了什么作用?
(2024·陕西安康·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结束了冬眠的窄瘦的松花江在天暖冰融的时候变丰满了。粼粼的波涛载着桃花瓣儿,流向远方了。冰灯又如何呢?它曾经是从松花江来的,它是江水的精魂,可它融化之后,无声地滋养了土壤,再也寻不到它的踪迹。遗憾吗?花树有春华秋实,硕果里藏着开花的回忆;人有青年暮年,鹤发时也能回顾曾经有过的黄金年华。冰灯却似乎只有青春,它来到世界上就美丽不凡。仿佛它鼓足了劲儿,漂漂亮亮装点一下冬天就情愿化为乌有了,半点踪迹也不留。
3.文中画线处是个长句,请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4.文中的“遗憾吗?”是个问句,却并不表疑问,它起到了什么作用?
(2025·广东茂名·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我们和其他朋友聚在傅雷家朴素幽雅的客厅里各抒己见,也好比开开窗子,通通空气,破一破日常生活里的沉闷苦恼。到如今,每回顾那一段灰黯的岁月,就会记起傅雷家的夜谈。
说起傅雷,总不免说到他的严肃。其实他并不是一味板着脸的人。我闭上眼,最先浮现在眼前的,却是个含笑的傅雷。他两手捧着个烟斗,待要放到嘴里去抽,又拿出来,眼里是笑,嘴边是笑,满脸是笑。这也许因为我在他家客厅里、坐在他对面的时候,他听着锺书说话,经常是这副笑容。傅雷只是不轻易笑;可是他笑的时候,好像在品尝自己的笑,觉得津津有味。
也许锺书是唯一敢当众打趣他的人。他家另一位常客是陈西禾同志。一次锺书为某一件事打趣傅雷,西禾急得满面尴尬,直向锺书递眼色;事后他犹有余悸,怪锺书“胡闹”。可是傅雷并没有发火。他带几分不好意思,随着大家笑了;傅雷还是有幽默的。傅雷的严肃确是严肃到十分,表现了一个地道的傅雷。他自己可以笑,他的笑脸只许朋友看。
5.文中加点的两个词语“闭上眼”和“品尝”用词精微,请分析其在文中的含义及作用。
6.请分析文中划横线处句子的句子特点及表达效果。
7.(2024·上海松江·一模)按要求作答。
(1)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针对多元文化如何共处的问题,费孝通给国人开出的药方是“在人们的社会活动中树立起一个‘美美与共’的文化心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也要以开放的心态对人类先进文明保持文化容忍,同时认为学者们在建立文化容忍方面应该做出一些贡献。
①从中国文化思想中提炼中华文化精华
②既要对文化有“自知之明”
③同时以广阔的心态学习其他文明
④强调中国人应该回到中国历史
⑤为世界文化发展做出贡献
A.④②①③⑤ B.④①⑤③②
C.⑤③④①② D.②⑤①④③
(2)高二语文学习共同体为高一年级学生学习《乡土中国》设定了阅读目标,你认为不适合的一项是( )
A.了解中国乡村社会的基本面貌以及文化特性
B.学习一些社会学研究中观察社会的途径方法
C.比较探究中西文化关于家族文化的演变规律
D.反思家乡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相关问题
(2025·辽宁沈阳·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有不少被当成蔬菜的植物,人们乍一听它们的名字,似乎耳熟能详,但如果真给这些植物一个具体描述,往往又说不太清楚。譬如《红楼梦》八十七回中,林黛玉病了好些日子,紫鹃专门熬了清淡米粥,雪雁则又特意询问:“还有咱们南来的五香大头菜,拌些麻油醋可好么?”病恹恹的黛玉点头应道:“也使得,只不必累赘了。”
雪雁口中的“大头菜”便是这样一种令人感到似曾相识又似是而非的蔬菜。这种由加工植物根茎而成的咸菜,吃起来脆爽开胃,受到很多人的喜爱,像黛玉这样食欲不佳的人,拿来佐餐最是合适的食物。只是,这美味的“大头菜”究竟来自何种植物?很多人仍是云里雾里。
大头菜的学名叫芜菁,是十字花科芸薹属的草本植物。除了“芜菁”这个颇具艺术气息的名称, ① ,如大头芥、狗头菜、诸葛菜等。
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芜菁具有抗缺氧、抗疲劳、抗肿瘤、降血脂和提高免疫力等作用。看来,林黛玉用大头菜佐食,不仅可以增加她的食欲, ② 。
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3.《红楼梦》一书中描写或者提及的相关植物共有二百多种,“大头菜”只是冰山一角。这些植物的作用除了可以食用、入药、观赏,还可服务于塑造人物形象或暗示人物命运。请结合《红楼梦》中的相关环境或者情节,举出一例,并简要分析。
(2025·新疆喀什·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红楼梦》是中国文坛首屈一指的长篇巨著,自问世以来,已经成为一个长盛不衰的文化现象。它不仅思想深邃,在艺术上也令人叹为观止。在胡适、周汝昌为代表的具有较高文化修养的研究专家的出现为《红楼梦》的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红楼梦》中的诗词也是我们学习诗词创作的典范。 ① ,有古体诗、近体诗等;从诗的内容看,包括了咏怀、咏物、即事、即景等;就诗的创作方法看,有的限韵,有的限题,有的限时等等。《红楼梦》中的诗词是美的,韵味美,感情美,更为重要的是《红楼梦》中的诗词不是作家为自己而写, ② 。大观园的姐妹们美丽聪明、气质高雅,但她们的诗词风格却各有特色。她们写的诗就如同曹雪芹为她们量身定做的一样,即便不加署名,也知道是谁写的:( )恪守礼教、城府深沉,所以她写的诗含蓄浑厚、积极向上;( )性格大度、潇洒风流,其诗则格调清新、豪放不羁;( )孤高自诩、多愁善感,其诗文也清逸脱俗、风流别致。从海棠诗社与菊花诗社的吟咏中,可以读出她们各自的风格。同时《红楼梦》中诗歌意象、技巧、语言也有极大考究,写尽缱绻情思,自问世以来以其动人的精神力量、可触摸的情感质地和细腻的文字笔触,直击人心,回味悠远。
有人问叶嘉莹先生:“ ③ ?”叶先生答到:“我以为不会。中国古人作诗,是融入自己的身世经历,生活体验,理想意志而写的,千百年后再读其作品,我们依然能够体会到同样的感动,这就是中国古典诗词的生命。只要是有感觉、有感情、有修养的人,就一定能够读出诗歌中所蕴含的真诚的、充满兴发感动之力的生命,所以这种生命是生生不已的。”
4.根据文意,在括号处填写恰当的人物姓名。
5.在①②③处补写恰当句子,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6.(2024·天津·期中)在校园戏剧节中,同学们以选择性必修上册课本为底本,改编并表演了很多戏剧作品。下列关于作品名称、人物和台词的表述,合理的一项是 ( )
A.《西出函谷关》老聃: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于江湖,而忧其瓢落无所容?
B.《马孔多的故事》乌尔苏拉:大卫·科波菲尔,你什么时候能改掉你食土的恶习?
C.《大战中的小女孩》美穗子:感谢聂荣臻元帅把我送回国家. 八路军国际主义之精神,至仁至义。
D.《乍见孺子入于井》孟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025·辽宁·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太平年月,街上的高摊、地摊和果店里,都陈列出只有北平人才能一一叫出名字来的水果。
各种各样的葡萄,各种各样的梨,各种各样的苹果,已经叫人够看够闻够吃的了。偏偏又加上那些又好看好闻好吃的北平特有的葫芦形的大枣,清香甜脆的小白梨,像花红那样大的白海棠,还有只供闻香儿的海棠木瓜,与通体有金星的香槟子,再配上为拜月用的,贴着金纸条的枕形西瓜,与黄的红的鸡冠花,可就使人顾不得只去享口福,而是已经辨不清哪一种香味更好闻,哪一种颜色更好看,微微的有些醉意了!
同时,良乡的肥大的栗子,裹着细沙与糖蜜在路旁唰啦唰啦地炒着,连锅下的柴烟也是香的。“大酒缸”门外,雪白的葱白正拌炒着肥嫩的羊肉;一碗酒,四两肉,有两三毛钱就可以混个醉饱。高粱红的河蟹,用席篓装着,沿街叫卖,而会享受的人们会到正阳楼去用小小的木锤,轻轻敲裂那毛茸茸的蟹脚。
7.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如改成:“各种各样的葡萄、梨、苹果,已经叫人够看够闻够吃的了”,语义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8.第三段中,作者笔下的栗子、羊肉、河蟹等美食让人垂涎欲滴,这一效果是如何取得的?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模板13语言文字运用(新题型与整本书阅读)答题模板
真题分析 语言文字运用板块依托语段设置试题是相对稳定的考查形式,有一拖二、一拖三、一拖五等,题型有选择题、解答题等。考点的设置涉及成语词语、病句辨析与修改、规范使用标点符号、辨析修辞手法及其作用与效果、情景补写、语段压缩、要点概括、句式变换等等。 从命题看,更加聚焦细节、关注素养,要能够依据语段分析语言逻辑、深度思考。从材料看,材料选取面更广,如现实生活、科学技术、自然现象等等,也更加贴近生活。从考查看,鲜明地考查语言建构与运用,不是单纯地考查语言积累,而是需要在语境中进行分析与应用。
常见设问 (2024·全国甲卷)下面的文字是一位老奶奶在医院看病时的自述,不够简明扼要,不利于和医生高效沟通。请对这段自述进行缩写。要求:保留必要信息,不超过80个字。 (2024·天津卷)2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答题。 (1)为文段拟写一个标题,不超过10个字。 (2024·北京卷)15.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1)贾母和薛宝钗用“乖”“巧”评价王熙凤。请结合书中其他情节,谈谈你对王熙凤“乖”“巧”的理解。 (2)薛宝钗的话体现了她怎样的性格,又反映了贾母怎样的人物特点?请结合书中其他情节,分别予以解说。
命题预测 语言文字运用的考查内容丰富,形式也多样,是创新题的高频发生地。如2024年的全国甲卷以老人自述为情景,要求帮助老人将表述进行缩写。这种题境明显是生活化、实用化的,这鲜明体现出课程标准中的语文素养。 此外,单题的考查容量也更大,如2024年八省联考的“文中画波浪线的‘追星人’指什么?为什么要加引号?”这样的设题形式显然是将不同知识点融为一题进行考查,这就要求我们强化对知识点的掌握,对答题细节和质量有把控。 最后,部分地区如北京等地,对整本书阅读仍保留单独命题考查对《红楼梦》《乡土中国》《论语》等名著的掌握,需要了解内容,明晰考点。
答题步骤
第一步 分析题干要点
分析题干中的关键词,依据设问,明确对应的考点。常见考查情景补写、语段压缩、要点概括、句式变换、情景表达,名著阅读等等。
结合所学知识,运用积累分析设问角度,明确考点对应的答题策略。针对设问进行思考,如“不正确的”“相同的”“作用”“效果”等,依据设问角度进行分析。
第二步 结合所学解答
关注语段内容,理解语段意思,分析具体情境。在情境中调用所学的知识,积累的内容,进行分析与解答,注意要体现出语文学科性,更要符合试题给出的情景。
技巧点拨
一、压缩语段
一句话新闻 即运用一句话,采用标题新闻的语言表达形式,完成一篇新闻稿件的报道任务。一句话新闻包含一些因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过程、结果)、原因(目的)。
概括信息 一般要求既要理清文段的思路结构,又要概括出各部分的大意进而分清主次,筛选要点,整理成句。
提取关键词 类似于新闻材料中的拟写一句话新闻,有一定的规范性,它要求在归纳主要信息的基础上,提取最能表现内容的关键词语。综合考查理解、分析、删选、概括等能力。
下定义 一般提供一个详细的信息材料,要求在整体把握句意的基础上,提炼出主要信息点,然后给某一事物下一个定义。
例:下面的文字是一名医学学生在“医疗惠乡村,关爱老年人”活动中的科普宣讲,不够通俗易懂,不利于有效普及健康知识。请对这段文字进行修改。要求:保留必要的信息,不超过80个字。
[原文] 爷爷奶奶们,维生素D是人类必需的一种脂溶性维生素,属于类固醇衍生物,为环戊烷多氢菲类化合物。它能调节钙磷代谢,对骨骼、神经、肌肉系统正常功能的维持有重要作用,所以老年人补钙宜同时补充维生素D。我们的皮肤具有合成维生素D的能力,这种合成反应是在有效紫外线的照射下发生的,所以维生素D又被称为“阳光维生素”。但我国部分地区光照不足,单纯靠晒太阳补充维生素还不够,而食补维生素D的效果又非常有限。因此,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口服适量的维生素D补充剂来补充维生素D,以促进人体对钙的吸收。
[答案] 爷爷奶奶们,在补钙的同时还要补充维生素D,它对人体有重要作用,能促进钙的吸收。大家平时可以多晒晒太阳,在医生指导下,口服适量的维生素D补充剂。
解析 首先确定核心信息:这段文字的核心信息是老年人需要补充维生素D,补充方式主要是晒太阳和服用补充剂。接下来,去除专业术语:像“脂溶性维生素”“类固醇衍生物”“环戊烷多氢菲类化合物”等专业术语对老年人理解无益,需要去除。然后简化表达:将复杂的解释用通俗的语言概括,例如“调节钙磷代谢,对骨骼、神经、肌肉系统正常功能的维持有重要作用”可以简化为“对人体有重要作用,能促进钙的吸收”。同时,补充维生素D的重要性、晒太阳和服用补充剂两种方式要保留。最后要注意语言的亲和力,使用“爷爷奶奶们”等称呼,使语言更亲切易懂。
二、句式变换
在不改变原意的前提下,根据上下文的制约将句式不符合要求的句子调整过来,或改变陈述对象而对句子进行重组:分析原句结构,找出重组主体在原句中所处的位置,明确该句与原句其他部分的逻辑关系。分清句子之间的关系,是重组句子的第一步;根据要求,按重组主体进行时间、空间或逻辑顺序排定。当陈述对象发生变化时,要想不改变原意,那么原句的逻辑关系要随着开头成分的变化而相应调整,需要演变生成新的逻辑关系。
例:文中画横线处是几个短句,请改成一个长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原文] 河水流经村子的两口方塘,一口塘中古树倒影随风起伏,另一口塘中荷叶挨挨挤挤,荷花影影绰绰,花红叶绿,相映成趣。村后有一座小山,名曰文笔山,海拔不高,但山色秀美,形似凤冠。屋子多依山而建,古径在斜坡上蜿蜒,像一段轻柔舒缓的乐章。
[答案] 村后有一座海拔不高、山色秀美、形似凤冠的名曰文笔山的小山。
解析 将“村后有一座小山”作为主干句;将“名曰文笔山,海拔不高,但山色秀美,形似凤冠”放到“小山”前面作定语;删去“但”,改变几个定语顺序,使之更通顺,即可得到答案;
改句为:村后有一座海拔不高、山势秀美、形似凤冠的名曰文笔山的小山。
三、情景表达
注意遣词用字、句式特点、特殊句式、修辞手法和语言风格等。一般而言,短句简洁明快、节奏感强;长短句结合错落有致、有表现力。反问、感叹、排比、倒装等。反问增强语气,感叹情感强烈,排比增强语势,倒装突出强调。明确使用了什么修辞,使用的修辞在句中有什么表达效果。可以从口语、书面语,语言节奏等角度分析是否与语段一致和谐。
例:请结合材料赏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原文] 微风的清凉打开了记忆的闸门,花草的芳香招惹了思念的心绪,天空的蔚蓝点燃了沉睡的激情。故乡哺育了我,故乡的变迁牵着我的心。而此时,我只愿故乡慢慢地沉睡在寂静的夜空下,不要被时间吞噬。
[答案]①运用排比手法,每个分句都由一个自然元素(微风、花草、天空)引出一种感受或情感(打开记忆的闸门、招惹思念的心绪、点燃沉睡的激情),增强了句子的节奏感和感染力。
②运用拟人手法,如“打开”“招惹”“点燃”,使自然元素具有了主动性和生命力,增强了句子的表现力。
③运用多种感官描写,如“微风的清凉”为触觉,“花草的芳香”为嗅觉,“天空的蔚蓝”为视觉,综合运用多种感官、多角度描写,增强了阅读的真实感。
解析 ①通过排比的手法将“微风”“花草”“天空”三个自然元素并列表达,使句子结构整齐且富有韵律感;在内容上,分别赋予这些自然元素不同的象征意义:微风带来记忆的回溯,花草引发思乡的情感,天空唤醒内心深处的激情,从而使情感的表达层层递进。排比不仅突出了这些自然元素对作者记忆和情感的唤起作用,还使读者在朗读和欣赏时感受到文字的节奏美和力量感,进一步增强了对作者情感世界的体会和共鸣。
②通过拟人化的表达,赋予自然元素以生动的形象和情感,使“微风”“花草”“天空”不再是普通的自然事物,而是如同有意识的个体在与人互动。例如,“微风的清凉打开了记忆的闸门”将微风描写成唤醒记忆的使者,“花草的芳香招惹了思念的心绪”赋予花草主动挑动情感的特质,“天空的蔚蓝点燃了沉睡的激情”则将天空化为激发热情的力量源泉。拟人手法的运用,使语言生动传神,形象丰富,增强了文字的感染力和表现力,使读者更能感受到自然与情感的紧密联系。
③画横线的句子通过“微风的清凉”“花草的芳香”“天空的蔚蓝”,分别调用了触觉、嗅觉、视觉三种感官进行描写,形象细腻地展现了自然环境的美好特点。这样的描写能使读者在阅读时更有画面感和代入感,仿佛“身临其境”般感受到作者笔下故乡的自然亲切与生动,既丰富了文字的感染力,也深化了对故乡情感的表达,使读者能够更深刻地体会到作者对故乡的热爱与眷恋之情。
四、整本书阅读
整本书阅读目前较为倾向考查运用相关概念、原理、阅读策略去解决阅读写作中的问题。整本书阅读的目的是获取经验、方法、能力,养成习惯,拓展阅读视野。
需要认真阅读题目,明确问题要求;回顾作品内容,提取相关信息进行整理;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进行表述;要能够就作品的某个方面(如主题、艺术手法、人物形象等)进行深入论述,表达自己的态度和看法等。
例:在写的《乡土中国》一书中,有多处指称乡土社会的概念与指称其他社会的概念相对应的情况。比如,指称其他社会的概念为“两性恋爱”对应乡土社会的概念是“男女有别”;那么,与“团体格局”相对应的概念应该是。
[答案] 差序格局
解析 在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一书中,他深入剖析了中国乡土社会的特点,并将其与其他社会形态进行了对比。其中,“团体格局”与“差序格局”是两个重要的对比概念,它们分别代表了两种不同的社会结构。“团体格局”与西方社会结构相对应,强调团体内部凝聚力和团体间界限;而与之对应的中国乡土社会概念是“差序格局”,它以自我为中心,关系网络按亲疏远近扩散,体现了中国乡土社会的独特性和灵活性。
真题示例
(2024·全国甲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1.下面的文字是一位老奶奶在医院看病时的自述,不够简明扼要,不利于和医生高效沟通。请对这段自述进行缩写。要求:保留必要信息,不超过80个字。
大夫好!今天看病的人太多了,我排了好长时间队才看上。我是你们医院的老病号了,这么多年我的高血压和糖尿病一直是在你们医院看的,好多年前有一次扭伤了脚踝,也是在你们这儿看好的,您可得给我好好看看。是这么回事儿。昨天晚上我老闺女来家里,我们一起吃的晚饭。吃过饭看着电视,我就开始头疼,先是头顶一圈疼,一跳一跳的,后来整个头都疼。我试了很多办法,一会儿躺着,一会儿坐着,大口喘气,戴上帽子捂着,都没有用。闺女要带我来医院,我说天太冷了,明天可能就好了,明天再说吧,然后就睡觉了。今天早上醒了还疼,头也不敢动,一晃就更疼了,就赶紧来医院了。
【答案】大夫好!我是你们医院的老病号,一直在这儿看高血压和糖尿病。昨天晚上吃完饭后开始头疼,先是头顶一圈疼,后来整个头都疼。今天早上醒来仍然头疼,头一动就更疼,所以赶紧来医院了。
模板运用
第一步 分析题干要点。题干明确指出要求“缩写”,并且给出细节要求和字数限制“保留必要信息,不超过80个字”。
第二步 结合所学解答。首先删除冗余:
排队时间、与医生的寒暄、扭伤脚踝的旧事、与女儿的互动、尝试的无效缓解方法等信息可以压缩掉,比如“今天看病的人太多了,我排了好长时间队才看上”“好多年前有一次扭伤了脚踝,也是在你们这儿看好的,您可得给我好好看看”“我试了很多办法,一会儿躺着,一会儿坐着,大口喘气,戴上帽子捂着,都没有用。闺女要带我来医院,我说天太冷了,明天可能就好了,明天再说吧,然后就睡觉了”,冗长啰嗦,属于多余信息,忽略不计。
然后提炼出有效信息:
(1)由“我是你们医院的老病号了,这么多年……一直是在你们医院看的”提炼出患者身份:老病号,长期在该医院看病。
(2)由“这么多年我的高血压和糖尿病一直是在你们医院看的”提炼出病史信息:高血压和糖尿病。
(3)由“昨天晚上我老闺女来家里,我们一起吃的晚饭。吃过饭看着电视,我就开始头疼”提炼出病痛时间:昨晚开始。
(4)由“先是头顶一圈疼,一跳一跳的,后来整个头都疼”“今天早上醒了还疼,头也不敢动,一晃就更疼了”提炼出症状:头顶一圈疼,后来整个头都疼。今天早上醒来仍然头疼,头一动就更疼;就诊原因:头疼持续未见好转。
最后组织语言:
将关键信息按时间顺序和逻辑关系进行组织,使表达简洁明了,条理清晰。
(2024·北京卷)15.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红楼梦》第三十五回:
贾母听了,笑道:“猴儿,把你乖的!拿着官中的钱你做人。”说的大家笑了。凤姐也忙笑道:“这不相干。这个小东道我还孝敬的起。”便回头吩咐妇人,“说给厨房里,只管好生添补着做了,在我的帐上来领银子。”妇人答应着去了。
宝钗一旁笑道:“我来了这么几年,留神看起来,凤丫头凭他怎么巧,再巧不过老太太去。”贾母听说,便答道:“我如今老了,那里还巧什么。当日我像凤哥儿这么大年纪,比他还来得呢。他如今虽说不如我们,也就算好了,比你姨娘强远了。你姨娘可怜见的,不大说话,和木头似的,在公婆跟前就不大显好。凤儿嘴乖,怎么怨得人疼他。”
(1)贾母和薛宝钗用“乖”“巧”评价王熙凤。请结合书中其他情节,谈谈你对王熙凤“乖”“巧”的理解。
(2)薛宝钗的话体现了她怎样的性格,又反映了贾母怎样的人物特点?请结合书中其他情节,分别予以解说。
【答案】(1)王熙凤的“乖”“巧”指的是她能说会道,精明能干,八面玲珑,善于笼络人心。例如王熙凤初次见到林黛玉时,携着黛玉的手,上下打量了一圈,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然后说:“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言语中既赞美了黛玉的美貌,又夸赞了在座的迎春姐妹,抬举了她们嫡亲的身份,还奉承了贾母,充分表现了王熙凤的伶牙俐齿、八面玲珑,善于笼络人心。
(2)①薛宝钗的话体现了她善于逢迎、圆滑世故的性格。例如,曹母要为薛宝钗作将笄之年的生日,问她爱听何戏、爱吃何物等,宝钗深知年老的贾母喜欢热闹戏文、爱吃甜烂之食,便总依贾母向日素喜者说了出来。
②反映了贾母精明能干,在家族中拥有至高地位的人物特点。例如,书中写贾母在处理大观园婆子聚赌事件时,处理方法老练:一是烧毁骰子牌;二是所有钱入官分散与众人;三是为首者每人四十大板,从者每人二十大板;四是为首者提出,不许再入;五是革去从者三月月钱,并将其拨入圊厕行内。众人心里皆叹服。贾母的处理方式充分体现了她作为封建大家长的精明果决。
模板运用
第一步 分析题干要点。题干明确要求“结合书中其他情节”,分析王熙凤、薛宝钗、贾母的形象特点。
第二步 结合所学解答。
(1)结合“我如今老了,那里还巧什么。当日我像凤哥儿这么大年纪,比他还来得呢。他如今虽说不如我们,也就算好了,比你姨娘强远了”可知,老太太口中的“乖”“巧”应是褒义词,是对王熙凤的肯定;而宝钗的“巧”也和老太太联系在了一起,“凤丫头凭他怎么巧,再巧不过老太太去”,所以宝钗口中的“巧”字也是对王熙凤的夸赞,意思都是“她能说会道,精明能干,八面玲珑,善于笼络人心”。
王熙凤为了巩固自己在贾府的地位,察言观色,奉承迎合,处处讨取兄弟姐妹、妯娌长辈,特别是贾府最高统治者贾母的欢心。比如刚见到林黛玉时,她夸赞林黛玉“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一句话既恭维了贾母,又夸了黛玉,还顺带夸了在座的探春、惜春。再比如逛大观园的时候,贾母说她小时候摔了一跤,头上落下一个疤,有一个窝,凤姐马上说“寿星老儿头上原是个窝儿,因为万寿万福盛满了,所以狠凸高出来了。”如此吉利喜庆的话,贾母听了自然高兴受用。贾母因为贾赦要强娶鸳鸯的时候,凤姐儿道:“谁教老太太会调理人,调理的水葱儿似的,怎么怨得人要?我幸亏是孙子媳妇,若是孙子,我早要了,还等到这会子呢。”她的这种假贬真褒的奉承,自然让贾母心里美滋滋、热乎乎的,不快也就烟消云散了。
(2)材料中薛宝钗的话的深层含义是在管事上没有人能比得过贾母,而王熙凤仅次于贾母。据此可知,这反映了薛宝钗善于逢迎、圆滑世故的性格。
薛宝钗能够巧妙地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对待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策略。她在贾母面前表现得孝顺恭敬,对待贾宝玉既关心又保持适当的距离,对下人则宽容而有威严。比如薛宝钗在金钏跳井事件后,但极力劝慰王夫人,并提出用自己的新衣为金钏装殓。这一行为不仅体现了她的慷慨,也显示了她善于逢迎、深谙人情世故的形象。
从这句话中也可以看出贾母是一个精明能干的人,薛宝钗这样讨好她,是因为她是贾府的最高权力人。
贾母确实是个精明能干的人,偌大的贾府在她的管理下,整整有条,繁华似锦,最后贾府的抄家并不是贾母造成的,在贾母的管治期间,贾府无疑是繁荣稳定的。贾母对王熙凤的态度,就体现了她做人精明的一面:王熙凤是邢夫人的儿媳妇,也是王夫人的亲侄女,让王熙凤代为管家,正好牵制了邢夫人和王夫人两人的关系,让她们必须友好相处。此外,对乡下老太太刘姥姥,贾母也没看不起她,这固然是她善心的一面,也是她精明的表现,贾母以自己的行动教育府里的人该如何做人做事。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做人也要懂得包容,对贫穷之人要有基本的爱心,以小见大,这是做人的根本,也是一个家族走得久远的根本。
举一反三
(2025·江苏省无锡市·调研测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芦花是有性格的,桀骜中透出一分高雅。刚刚下过一场雪,芦苇根部落满厚厚的雪,雪可以裹住芦叶、冻住芦根,却奈何不了芦花。没有一枝芦花被积雪压折,因为芦花白色的柔毛像天鹅绒,雪花和雨水无法沾身。雪只能成为芦花的陪衬。在苇甸边缘一片开阔的雪地上,三株茁壮的芦苇呈品字形立着,似乎在向我招手。我想,我应该把它们带回去,于是走过去折下这三株芦花。我把它们插在一个红酒瓶里,置于书桌的一角。三株芦花像三支棉花糖,蓬松肥硕,看上去既甜蜜又养眼。有了倦意时,斟一杯红茶,欣赏一番芦花,顿时觉得放松不少,仿佛又置身于那片广袤的芦苇荡。至今,三株芦花姿态、颜色都没有改变,总是用洁白的笑靥望着我。灰尘几乎无所不在,然而它们未被浮尘所染,只是边边角角有了少许的淡黄,这淡黄如同鸡雏的绒羽,像和田玉籽料的皮子,越发衬出了芦花的雪白。我想,灰尘不侵芦花,是不是被芦花的暖意感动了呢?
1.文中加点的词“甜蜜”用得好,请简要分析。
2.文章结尾处的问句,虽然表疑问,但回答“是”或“不是”都不合语境,它起到了什么作用?
【答案】1.①与前面的“棉花糖”呼应,词有来处;
②与“养眼”并用,写出三枝芦花给人的幸福感受。
2.①自问而不求答案,灰尘和芦花的拟人化,传递的是个人的情感体验;
②给人以思考,使文章的意蕴有了深化;
③带有诗意和情韵,与全文风格保持一致。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词语表达效果的能力。
①文中将芦花比作“三支棉花糖”,这是一个生动的比喻,既描绘了芦花的形态(蓬松肥硕),又通过棉花糖这一人们熟知的食物,让人产生亲切感和美好的联想。“甜蜜”一词紧接着“棉花糖”出现,与“棉花糖”这一喻体形成了呼应。棉花糖本身就是一种甜的食物,用“甜蜜”来形容芦花,就像是在说芦花像棉花糖一样,给人带来甜蜜的感觉。这种呼应不仅增强了比喻的效果,也使得句子更加流畅自然。
②“养眼”一词通常用于形容某物或某景色看起来非常舒适、令人愉悦。在这里,“甜蜜”与“养眼”并用,进一步强调了芦花给人的美好感受。“甜蜜”不仅指芦花的外观像棉花糖一样甜美可爱,更是指芦花所带来的心理感受,即一种幸福、温馨的感觉。这种感受与“养眼”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芦花给人的全方位的美好体验。
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
文章结尾处的问句在语境中并非真正寻求一个确切的答案,而是作者通过拟人化的手法,将灰尘和芦花都赋予了人类的情感特征。灰尘“不侵芦花”,芦花则有“暖意”,这样的描述实际上是作者个人情感体验的一种投射,表达了他对芦花高洁、不染尘埃品质的赞美和喜爱。
①这句话通过自问自答的形式,但并不真正寻求答案,而是借此表达自己的感受。这种表达方式更加含蓄、深沉,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由此可概括出:自问而不求答案,传递个人情感体验。
②这个问句虽然不求答案,但却引发了读者对于芦花品质、人与自然关系等方面的思考。它使得文章的意蕴不再局限于对芦花形态的描绘,而是上升到了对芦花精神的探讨和赞美,从而深化了文章的内涵。由此可概括出:给人以思考,深化文章意蕴。
③文章整体风格清新、自然,富有诗意和情韵。这个问句作为文章的结尾,不仅与全文风格保持一致,而且通过拟人的手法和富有想象力的描述,进一步增强了文章的诗意和情韵,使得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感受到一种美的享受。由此可概括出:带有诗意和情韵,与全文风格保持一致。
(2024·陕西安康·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结束了冬眠的窄瘦的松花江在天暖冰融的时候变丰满了。粼粼的波涛载着桃花瓣儿,流向远方了。冰灯又如何呢?它曾经是从松花江来的,它是江水的精魂,可它融化之后,无声地滋养了土壤,再也寻不到它的踪迹。遗憾吗?花树有春华秋实,硕果里藏着开花的回忆;人有青年暮年,鹤发时也能回顾曾经有过的黄金年华。冰灯却似乎只有青春,它来到世界上就美丽不凡。仿佛它鼓足了劲儿,漂漂亮亮装点一下冬天就情愿化为乌有了,半点踪迹也不留。
3.文中画线处是个长句,请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4.文中的“遗憾吗?”是个问句,却并不表疑问,它起到了什么作用?
【答案】3.天暖冰融了,窄瘦的松花江结束了冬眠,变丰满了。
4.本句是无疑而问的设问句,故意设问是为了引起读者思考,增强情感力度。强调冰灯情愿不留踪迹地留下美丽,表达了对冰灯的赞赏。
【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变换句式的能力。
①分析原句结构:原句 “结束了冬眠的窄瘦的松花江在天暖冰融的时候变丰满了” 是一个复杂的单句,主语是 “松花江”,前面有两个修饰成分 “结束了冬眠的”“窄瘦的”,谓语是 “变丰满了”,“在天暖冰融的时候” 是时间状语。
②改写思路:将原句中描述不同方面的内容拆分成独立的短句,先表明时间 “天暖冰融了”,再描述松花江状态 “结束了冬眠”,最后说明变化 “变丰满了”。这样改写既符合逻辑顺序,又使句子简洁明了,更易于理解。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语句表达效果的能力。
①设问句的判定:“遗憾吗?” 从形式上看是疑问句,但它并非真正向读者询问是否遗憾,而是自问自答,所以是设问句。
②引起读者思考:作者通过这种故意设问的方式,先抛出 “遗憾吗?” 这样一个问题,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促使读者去思考冰灯不留踪迹这一现象是否遗憾,引发读者对冰灯命运的关注。
③增强情感力度:在提出问题后,作者紧接着阐述冰灯虽不留踪迹,但它美丽不凡,来到世上只为漂亮地装点冬天,然后以反问的形式强调冰灯不留踪迹并不遗憾。这种先设问后解答的方式,强化了作者对冰灯这种独特奉献精神的表达,增强了情感力度,从而表达出对冰灯的赞赏之情。
(2025·广东茂名·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我们和其他朋友聚在傅雷家朴素幽雅的客厅里各抒己见,也好比开开窗子,通通空气,破一破日常生活里的沉闷苦恼。到如今,每回顾那一段灰黯的岁月,就会记起傅雷家的夜谈。
说起傅雷,总不免说到他的严肃。其实他并不是一味板着脸的人。我闭上眼,最先浮现在眼前的,却是个含笑的傅雷。他两手捧着个烟斗,待要放到嘴里去抽,又拿出来,眼里是笑,嘴边是笑,满脸是笑。这也许因为我在他家客厅里、坐在他对面的时候,他听着锺书说话,经常是这副笑容。傅雷只是不轻易笑;可是他笑的时候,好像在品尝自己的笑,觉得津津有味。
也许锺书是唯一敢当众打趣他的人。他家另一位常客是陈西禾同志。一次锺书为某一件事打趣傅雷,西禾急得满面尴尬,直向锺书递眼色;事后他犹有余悸,怪锺书“胡闹”。可是傅雷并没有发火。他带几分不好意思,随着大家笑了;傅雷还是有幽默的。傅雷的严肃确是严肃到十分,表现了一个地道的傅雷。他自己可以笑,他的笑脸只许朋友看。
5.文中加点的两个词语“闭上眼”和“品尝”用词精微,请分析其在文中的含义及作用。
6.请分析文中划横线处句子的句子特点及表达效果。
【答案】5.“闭上眼”:
①屏蔽现实的干扰,使回忆更加专心,准确召唤出曾经的记忆。
②沉浸在回忆傅雷音容笑貌的美好场景中,体现作者对好友的深沉怀念。
“品尝”:
①“品尝”本义为品评食物滋味。傅雷不轻易笑,他像享受美食一样享受自己的“笑”,心情十分愉悦。
②傅雷享受和朋友在一起的自在、快乐,珍惜与朋友的深厚情谊。 6.
①多用较短句式,先动作,后神态,语气简洁明快,方便读者快速感知傅雷自在、快乐的特点。
②运用排比,“眼里”“嘴边”“满脸”排列,三个“是”字句突出了人物笑容,强化了傅雷含笑的形象。
【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及作用的能力。
“闭上眼”:
①“闭上眼”的意思是合上双眼。“我闭上眼”是想表明“我”不受现实的干扰,在这里是一种回忆的动作触发,意味着让自己沉浸在对过去的追溯中;强调了回忆的专注与投入,引出下文对傅雷具体形象的生动描绘,增强了文章的画面感与感染力。
②从情感看,结合后文回忆的内容“最先浮现在眼前的,却是个含笑的傅雷”可知,“闭上眼”,更能使“我”沉浸对傅雷音容笑貌的美好回忆中,从情感上看,体现对好友的深深怀念。
“品尝”:
①“品尝”意思是品评食物滋味,在这里用来形容傅雷笑时的状态。文中写“可是他笑的时候,好像在品尝自己的笑,觉得津津有味”,“他”是指傅雷,前文说傅雷不轻易笑,此时说“品尝”自己的笑,是在感受自己的笑,“觉得津津有味”,给人的感觉就像享受美食一样,表现傅雷享受其中,心情十分愉悦。
②联系“他听着锺书说话,经常是这副笑容”“他自己可以笑,他的笑脸只许朋友看”可知,傅雷平时是严肃的,而此时他品尝自己的“笑”,其实是表现他和朋友在一起的自在、快乐,对这种生活的享受,这可以让我们看到傅雷与朋友的深厚情谊,及他对这种情谊的珍惜。
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语句(语段)表达效果的能力。
①从句式看,“他两手捧着个烟斗,待要放到嘴里去抽,又拿出来”“眼里是笑,嘴边是笑,满脸是笑”都是较短句式,先描写动作,后描写神态,这种细致入微的描写,生动地展现出傅雷和蔼可亲、充满笑意的一面,使读者可以感受到傅雷自在、快乐的特点。
②从修辞看,“眼里是笑,嘴边是笑,满脸是笑”三句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眼里”“嘴边”“满脸”构成并列结构,从不同部位细致地刻画了傅雷的笑容,强调了傅雷笑容的明显与灿烂;三个“是”字句突出了作者对傅雷这一笑容的深刻印象,与前文提到的他“严肃”形象形成鲜明对比,使傅雷的形象更加丰满立体。
7.(2024·上海松江·一模)按要求作答。
(1)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针对多元文化如何共处的问题,费孝通给国人开出的药方是“在人们的社会活动中树立起一个‘美美与共’的文化心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也要以开放的心态对人类先进文明保持文化容忍,同时认为学者们在建立文化容忍方面应该做出一些贡献。
①从中国文化思想中提炼中华文化精华
②既要对文化有“自知之明”
③同时以广阔的心态学习其他文明
④强调中国人应该回到中国历史
⑤为世界文化发展做出贡献
A.④②①③⑤ B.④①⑤③②
C.⑤③④①② D.②⑤①④③
(2)高二语文学习共同体为高一年级学生学习《乡土中国》设定了阅读目标,你认为不适合的一项是( )
A.了解中国乡村社会的基本面貌以及文化特性
B.学习一些社会学研究中观察社会的途径方法
C.比较探究中西文化关于家族文化的演变规律
D.反思家乡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相关问题
【答案】(1)B (2)C
【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排序的能力。
横线处应该是分析如何树立“美美与共”的文化心态,按照逻辑顺序,先指出根本之道是立足本土,即回到中国历史,第一空接④;
之后分析回到中国历史后如何做,要从中提炼中华文化精华,所以第二空填①;
注意⑤是①的结果,中华文化精华对世界文化发展有积极意义,①⑤排列;
根据后文“也要以开放的心态对人类先进文明保持文化容忍”可知,横线处要和“也要”形成并列关系,②中的“既要”和“也要”是并列关系,所以最后一空填②;
根据后文“也要以开放的心态对人类先进文明保持文化容忍,同时认为学者们在建立文化容忍方面应该做出一些贡献”可知,这是在学习其他文明,所以第四空填③。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C.“比较探究中西文化关于家族文化的演变规律”错误。《乡土中国》第六章主要讲中国传统文化中家族观念的传承与变迁,没有涉及西方家族文化的演变规律。
故选C。
(2025·辽宁沈阳·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有不少被当成蔬菜的植物,人们乍一听它们的名字,似乎耳熟能详,但如果真给这些植物一个具体描述,往往又说不太清楚。譬如《红楼梦》八十七回中,林黛玉病了好些日子,紫鹃专门熬了清淡米粥,雪雁则又特意询问:“还有咱们南来的五香大头菜,拌些麻油醋可好么?”病恹恹的黛玉点头应道:“也使得,只不必累赘了。”
雪雁口中的“大头菜”便是这样一种令人感到似曾相识又似是而非的蔬菜。这种由加工植物根茎而成的咸菜,吃起来脆爽开胃,受到很多人的喜爱,像黛玉这样食欲不佳的人,拿来佐餐最是合适的食物。只是,这美味的“大头菜”究竟来自何种植物?很多人仍是云里雾里。
大头菜的学名叫芜菁,是十字花科芸薹属的草本植物。除了“芜菁”这个颇具艺术气息的名称, ① ,如大头芥、狗头菜、诸葛菜等。
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芜菁具有抗缺氧、抗疲劳、抗肿瘤、降血脂和提高免疫力等作用。看来,林黛玉用大头菜佐食,不仅可以增加她的食欲, ② 。
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3.《红楼梦》一书中描写或者提及的相关植物共有二百多种,“大头菜”只是冰山一角。这些植物的作用除了可以食用、入药、观赏,还可服务于塑造人物形象或暗示人物命运。请结合《红楼梦》中的相关环境或者情节,举出一例,并简要分析。
【答案】1.这种由植物根茎加工而成的咸菜,吃起来脆爽开胃,受到很多人的喜爱,像黛玉这样食欲不佳的人,拿来佐餐最是合适。
2.①它还有许多五花八门(很接地气)的别名
②对她虚弱的体质也颇有好处
3.环境类:潇湘馆 竹子
竹子的风骨映射林黛玉的神韵:风姿卓越,坚韧挺直;外直中通,聪慧率真;超然独立,孤标傲世。
情节类:群芳开夜宴 湘云对海棠
海棠内化了史湘云的人格:艳无俗姿,洒脱不羁;生命力顽强,看淡离散。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波浪线的句子语病有:
一是“由加工植物根茎而成的咸菜”语序不当,应把“加工”和“植物根茎”颠倒位置,改为“由植物根茎加工而成的咸菜”;
二是“拿来佐餐最是合适的食物”成分赘余,删去“的食物”,改为“拿来佐餐最是合适”。
修改后,正确表述为:这种由植物根茎加工而成的咸菜,吃起来脆爽开胃,受到很多人的喜爱,像黛玉这样食欲不佳的人,拿来佐餐最是合适。
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①空,根据前句“除了‘芜菁’这个颇具艺术气息的名称”和后句“如大头芥、狗头菜、诸葛菜等”等信息,可推知此处是说大头菜还有其它很多接地气的别名,故补写内容为“它还有许多五花八门(很接地气)的别名”。
第②空,根据前句中的“不仅”可知,补写句和前句之间是递进关系;再根据前句“芜菁具有抗缺氧、抗疲劳、抗肿瘤、降血脂和提高免疫力等作用”和“林黛玉用大头菜佐食,不仅可以增加她的食欲”可知,此处是说大头菜对黛玉这样体质弱的人有提高免疫力等作用,故补写内容为“对她虚弱的体质也颇有好处”。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名著阅读中物象的作用的能力。
(1)环境类:
考生可以举潇湘馆中的“竹子”。黛玉居住在“千百竿翠竹遮映”的潇湘馆。这千百竿的斑竹陪伴黛玉短暂的一生。“潇湘馆、潇湘竹”暗示林黛玉的品格、爱情、命运。馆外斑竹风姿出众,坚韧挺直的风骨映射林黛玉的神韵。斑竹出尘潇洒与黛玉清丽俊逸的形象一致,斑竹外直中通与黛玉聪慧率真的性格一致,斑竹超然独立与黛玉孤标傲的气质一致。所以,潇湘馆的斑竹起到塑造黛玉这一人物形象的作用。
(2)情节类:考生可以举“群芳开夜宴”中湘云对海棠的事情。《红楼梦》第六十三回中写群芳夜宴,行“占花名儿”的酒令,湘云掣得海棠花签。海棠素有富贵的意涵,这与湘云出身侯门相配。湘云所作的《咏白海棠》中,白海棠是歌咏对象。湘云将海棠想象为神仙送来的宝物,写海棠在诗人的陪伴下不再寂寞,充分体现出湘云“英豪阔大宽宏量”洒脱不羁的性情。第二首诗,情感稍含蓄些,但“也宜墙角也宜盆”一句,仍可见出生命力顽强,看淡离散多次的豁达之态。所以,海棠内化了史湘云艳无俗姿,洒脱不羁的洒脱人格。
(2025·新疆喀什·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红楼梦》是中国文坛首屈一指的长篇巨著,自问世以来,已经成为一个长盛不衰的文化现象。它不仅思想深邃,在艺术上也令人叹为观止。在胡适、周汝昌为代表的具有较高文化修养的研究专家的出现为《红楼梦》的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红楼梦》中的诗词也是我们学习诗词创作的典范。 ① ,有古体诗、近体诗等;从诗的内容看,包括了咏怀、咏物、即事、即景等;就诗的创作方法看,有的限韵,有的限题,有的限时等等。《红楼梦》中的诗词是美的,韵味美,感情美,更为重要的是《红楼梦》中的诗词不是作家为自己而写, ② 。大观园的姐妹们美丽聪明、气质高雅,但她们的诗词风格却各有特色。她们写的诗就如同曹雪芹为她们量身定做的一样,即便不加署名,也知道是谁写的:( )恪守礼教、城府深沉,所以她写的诗含蓄浑厚、积极向上;( )性格大度、潇洒风流,其诗则格调清新、豪放不羁;( )孤高自诩、多愁善感,其诗文也清逸脱俗、风流别致。从海棠诗社与菊花诗社的吟咏中,可以读出她们各自的风格。同时《红楼梦》中诗歌意象、技巧、语言也有极大考究,写尽缱绻情思,自问世以来以其动人的精神力量、可触摸的情感质地和细腻的文字笔触,直击人心,回味悠远。
有人问叶嘉莹先生:“ ③ ?”叶先生答到:“我以为不会。中国古人作诗,是融入自己的身世经历,生活体验,理想意志而写的,千百年后再读其作品,我们依然能够体会到同样的感动,这就是中国古典诗词的生命。只要是有感觉、有感情、有修养的人,就一定能够读出诗歌中所蕴含的真诚的、充满兴发感动之力的生命,所以这种生命是生生不已的。”
4.根据文意,在括号处填写恰当的人物姓名。
5.在①②③处补写恰当句子,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答案】4.薛宝钗 史湘云 林黛玉
5.①从诗的形式看 ②而是为小说中性格各异的人物而写 ③中国古典诗词会灭亡吗
【解析】4.本题考查学生名著阅读的能力。
根据“恪守礼教、城府深沉”“她写的诗含蓄浑厚、积极向上”可知为“薛宝钗”。
根据“性格大度、潇洒风流”“其诗则格调清新、豪放不羁”可知为“史湘云”。
根据“孤高自诩、多愁善感”“其诗文也清逸脱俗、风流别致”可知为“林黛玉”。
5.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①空,此处为照应句,根据后文“从诗的内容看”“就诗的创作方法看”可知,是按不同的标准对诗歌进行划分;再结合后文“有古体诗、近体诗等”是从形式上对诗歌进行划分,故可填写“从诗的形式看”之类的句子。
第②空,此处为照应句,根据前文“不是作家为自己而写”可推断前后句是并列关系,其句式为“而是为……而写”;再根据后文“大观园的姐妹们美丽聪明、气质高雅,但她们的诗词风格却各有特色”可推知,此处是为了作品中的人物,故可填写“而是为小说中性格各异的人物而写”之类的句子。
第③空,此处为照应句,后文是对此处问句的回答,根据“我以为不会。……只要是有感觉、有感情、有修养的人,就一定能够读出诗歌中所蕴含的真诚的、充满兴发感动之力的生命,所以这种生命是生生不已的”分析,回答的应是“中国古典诗词是否会灭亡”的问题,故可填写“中国古典诗词会灭亡吗”之类的句子。
6.(2024·天津·期中)在校园戏剧节中,同学们以选择性必修上册课本为底本,改编并表演了很多戏剧作品。下列关于作品名称、人物和台词的表述,合理的一项是 ( )
A.《西出函谷关》老聃: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于江湖,而忧其瓢落无所容?
B.《马孔多的故事》乌尔苏拉:大卫·科波菲尔,你什么时候能改掉你食土的恶习?
C.《大战中的小女孩》美穗子:感谢聂荣臻元帅把我送回国家. 八路军国际主义之精神,至仁至义。
D.《乍见孺子入于井》孟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基本内容、人物形象、主旨或观点的整体把握能力。
A.不合理。“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于江湖,而忧其瓢落无所容 ”是庄子的言语,和人物老聃(老子)、作品名称不匹配。
B.不合理。大卫·科波菲尔不食土,食土的是丽贝卡,作品名称《马孔多的故事》和人物大卫·科波菲尔不匹配。
C.合理。
D.不合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孔子所言,与人物孟子和篇目名称《乍见孺子入于井》不匹配。
故选C。
(2025·辽宁·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太平年月,街上的高摊、地摊和果店里,都陈列出只有北平人才能一一叫出名字来的水果。
各种各样的葡萄,各种各样的梨,各种各样的苹果,已经叫人够看够闻够吃的了。偏偏又加上那些又好看好闻好吃的北平特有的葫芦形的大枣,清香甜脆的小白梨,像花红那样大的白海棠,还有只供闻香儿的海棠木瓜,与通体有金星的香槟子,再配上为拜月用的,贴着金纸条的枕形西瓜,与黄的红的鸡冠花,可就使人顾不得只去享口福,而是已经辨不清哪一种香味更好闻,哪一种颜色更好看,微微的有些醉意了!
同时,良乡的肥大的栗子,裹着细沙与糖蜜在路旁唰啦唰啦地炒着,连锅下的柴烟也是香的。“大酒缸”门外,雪白的葱白正拌炒着肥嫩的羊肉;一碗酒,四两肉,有两三毛钱就可以混个醉饱。高粱红的河蟹,用席篓装着,沿街叫卖,而会享受的人们会到正阳楼去用小小的木锤,轻轻敲裂那毛茸茸的蟹脚。
7.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如改成:“各种各样的葡萄、梨、苹果,已经叫人够看够闻够吃的了”,语义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8.第三段中,作者笔下的栗子、羊肉、河蟹等美食让人垂涎欲滴,这一效果是如何取得的?
【答案】7.①原文句中多停顿,起到舒缓节奏的作用,具有音韵美。
②用整句,反复出现“各种各样的”,突出北平秋天水果种类丰富,对写各类水果本身的品类样式之多起了强调的作用。 8.①运用准确生动的形容词,如“肥大的”“雪白的”等表现美食的特点;
②调动读者的感官体验,从颜色、声音、气味等多角度突出美食的诱人;
③写自己的体验与感受,如“连锅下的柴烟也是香的”“混个醉饱”“轻轻敲裂那毛茸茸的蟹脚”等,增强读者的代入感。
【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
①原文通过多次停顿,形成了一种舒缓的节奏感,使读者在阅读时能够细细品味每一种水果的独特之处,这种节奏感不仅增强了文字的音韵美,还让人仿佛置身于北平的街头,感受到水果的丰富多样和诱人魅力。
②原文“各种各样的葡萄,各种各样的梨,各种各样的苹果”采用整句结构,反复使用“各种各样的”这一短语,强调了北平秋天水果的种类繁多,这种反复不仅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还使得读者对北平水果的丰富性有了更深刻的印象,突出了北平秋天的丰收景象和水果的多样性,通过这种强调,读者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北平水果的丰富和诱人。
8.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表现手法的能力。
①作者运用准确生动的形容词,如“肥大的栗子”“雪白的葱白”等,形象地描绘出美食的外观和质感,使读者仿佛能看到这些美食的诱人之处。这些形容词不仅增强了文字的表现力,还让读者对美食产生了强烈的视觉印象。
②通过多感官描写使美食更具吸引力,颜色上用“雪白的葱白”“高粱红的河蟹”,展现食物的鲜美外观;声音上写栗子在锅中“唰啦唰啦地炒着”,生动展现制作过程;气味上写“连锅下的柴烟也是香的”,营造诱人氛围。多角度描写让美食更加形象生动,令人垂涎。
③作者通过描写自己的体验与感受,增强了读者的代入感。例如,“连锅下的柴烟也是香的”体现了一种无处不在的香气,增添了氛围感;“混个醉饱”呈现了食物的实惠与饱腹感,令读者心生向往;“轻轻敲裂那毛茸茸的蟹脚”既具体又细腻,描摹了食用河蟹时令人愉悦的过程。这样的描写既真实又富有画面感,极大地增强了读者对场景的代入和共鸣。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