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第2章第1节第2课时一种重要的混合物——胶体基础课课件+作业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第2章第1节第2课时一种重要的混合物——胶体基础课课件+作业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鲁科版(2019)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5-03-19 10:32:15

文档简介

(共81张PPT)
第2课时 一种重要的混合物——胶体
(基础课)
第2章 元素与物质世界
第1节 元素与物质分类
素养
目标 1.知道胶体是一种分散系,由于分散质颗粒大小与溶液、浊液不同,可以通过渗析法分离溶液和胶体;知道胶体可以产生丁达尔现象。
2.学习胶体制备与性质。
初高
衔接 KNO3溶液的溶质为KNO3,溶剂为水;将饱和KNO3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的方法有加热、添加溶剂等,将不饱和KNO3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的方法有增加溶质、降温、蒸发溶剂。
结论:溶液是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必备知识 自主预习
一、分散系
另一种物质(分散剂)
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质)
1 nm
1~100 nm
100 nm
判一判 (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Na2SO4溶液是一种分散系,分散质是Na2SO4。 (  )
(2)胶体是纯净物,浊液是混合物。 (  )
(3)烟、雾都属于胶体,胶体是分散系中的一种。 (  )

×

二、胶体的性质和应用
1.丁达尔现象(效应)
光亮的“通路”
散射
胶体
溶液
胶体微粒
比表面积
带电微粒
沉淀
判一判 (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溶液和胶体的本质区别是能否产生丁达尔现象。 (  )
(2)胶体带电荷,在通电时会发生电泳现象。 (  )
(3)胶体在一定条件下发生聚沉,属于化学变化。 (  )
(4)水泥厂、冶金厂常用高压电除去烟尘,是因为烟尘微粒带电荷。 (  )
×
×
×

关键能力 情境探究
在酷热的夏季,清晨是最凉爽的。起床后,到茂密的树林中去散散步。太阳慢慢升起来,当阳光从树叶间透过,在地上留下点点斑迹,一缕缕光束从树叶间直射下来,形成一幅美丽的自然画卷。
溶液、胶体、浊液的比较
[问题1] 光束是怎么形成的?这是什么现象?这种现象是怎么产生的?
提示:小液滴分散在空气中形成的分散系属于胶体;丁达尔现象;丁达尔现象是胶体中分散质微粒对可见光散射形成的。
[问题2] 胶体为什么比较稳定?
提示:①主要原因是同种胶体的分散质微粒带同种电荷,胶体的分散质微粒相互排斥,胶体的分散质微粒间无法聚集成大颗粒形成沉淀从分散剂中析出。②次要原因是胶体的分散质微粒小,质量轻,其运动方向时刻在发生变化,不易发生聚集而沉降。
[问题3] 除去NaCl溶液或Fe(OH)3胶体中的泥沙采用什么方法?
提示:溶液、胶体中的分散质微粒均能透过滤纸,浊液中的分散质微粒不能透过,因此除去NaCl溶液或Fe(OH)3胶体中的泥沙可用过滤的方法。
[问题4] Fe(OH)3胶体中混有FeCl3溶液,如何分离净化得到较为纯净的Fe(OH)3胶体?
提示:如图,将混有FeCl3溶液的Fe(OH)3胶体盛于半透膜制作的渗析袋中,置于流动(或频繁更换)的蒸馏水里一段时间即可。
1.三种分散系的比较
分散系 溶液 胶体 浊液
分散质微粒直径 <1 nm 1~100 nm >100 nm
外观 均一、透明 较均一 不均一、不透明
分散质微粒 分子、离子 分子集合体或高分子 大量分子或离子的集合体,呈固态或液态
分散系 溶液 胶体 浊液
能否透过滤纸 能 能 不能
能否透过半透膜 能 不能 不能
稳定性 稳定 较稳定 不稳定
实例 食盐水、碘酒 氢氧化铁胶体、淀粉溶液 泥水
2.胶体的分离和提纯
(1)胶体与悬浊液的分离——过滤
(2)胶体的净化——渗析
1.胶体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区别是(  )
A.能产生丁达尔效应
B.胶体的分散质微粒能透过滤纸
C.分散质微粒直径介于1~100 nm
D.胶体在一定条件下能稳定存在

C [胶体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区别是胶体的分散质微粒直径介于1~100 nm,故选C。]
2.(2023·浙江温州合格考)下列实验操作或现象中,能够区分溶液和胶体的是(  )
A.观察颜色       B.过滤
C.加水稀释 D.丁达尔效应
D [溶液不能产生丁达尔效应,胶体可以,利用丁达尔效应能够区分溶液和胶体,选D。]

3.淀粉溶液是一种胶体,并且淀粉遇碘单质可以出现明显的蓝色特征。现将淀粉和稀Na2SO4溶液混合后装在半透膜袋中,将半透膜袋浸泡在盛蒸馏水的烧杯内,一段时间后,取烧杯中液体进行实验,能证明半透膜完好无损的实验是(  )
A.加入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
B.加入碘水不变蓝
C.加入BaCl2溶液,没有白色沉淀产生
D.加入碘水变蓝

B [淀粉分子(胶体的分散质微粒)不能透过半透膜→取半透膜袋外烧杯中的液体,并向其中滴加碘水不变蓝→说明半透膜完好无损。]
通过下图装置可制备Fe(OH)3胶体。
胶体的制备及应用
[问题1] 一位同学在实验过程中边滴加饱和FeCl3溶液边用玻璃棒搅拌,没有制得胶体,反而出现了浑浊;另一位同学向烧杯中一次加入大量饱和FeCl3溶液,也没有制得胶体。请你帮他们分析原因。
提示:玻璃棒搅拌和过量电解质都会使氢氧化铁胶体聚沉。
提示:否。胶体的分散质微粒是分子的集合体。1 mol FeCl3与H2O完全反应生成的Fe(OH)3胶体微粒数目小于NA。
[问题3] 血液属于分散系中的哪种?止血剂为什么能止血?
提示:人体血液中含有大量的蛋白质,而蛋白质的微粒直径在1~100 nm,因此血液是一种胶体。止血剂是一种特殊的电解质溶液,当胶体接触电解质时,电解质中的带电粒子所带的电荷会中和胶体中的分散质微粒所带的电荷,使胶体的分散质微粒聚集成较大的微粒,最终产生聚沉,从而止血。
2.胶体的应用
(1)将盐卤或石膏加入豆浆,制成豆腐。
(2)一支钢笔使用两种不同型号的蓝、黑墨水,易出现堵塞。
(3)工厂常利用高压静电除大量烟尘。
(4)手被割破时,可用FeCl3溶液应急止血。
(5)海河交界处易形成三角洲。
(6)医疗上的血液透析。
(7)明矾常用作净水剂。

浑浊
1.下列与胶体性质无关的是(  )
A.明矾用作净水剂
B.在豆浆里加入盐卤制作豆腐
C.清晨在密林中看到缕缕光束
D.向氯化铁溶液中加氢氧化钠溶液时产生红褐色沉淀

D [明矾用作净水剂是因为形成的氢氧化铝胶体具有吸附性,与胶体性质有关;在豆浆里加入盐卤制作豆腐是利用胶体的聚沉性质,与胶体性质有关;清晨在密林中看到缕缕光束,是因为在空气中形成胶体,产生丁达尔现象,与胶体性质有关;向氯化铁溶液中加氢氧化钠溶液时产生红褐色沉淀是因为生成氢氧化铁沉淀,与胶体性质无关。]
b
(2)为验证制得的分散系是胶体,下列方法中最简单的是________。
a.用一束可见光照射该分散系,观察是否产生丁达尔现象
b.向分散系中加入氯化钠,观察是否聚沉
c.在分散系中插入石墨电极,接通直流电源,观察与直流电源负极相连的一极颜色是否变深
a
(3)取少量的氢氧化铁胶体于试管中,逐滴加入稀硫酸,其现象是________。
a.出现红褐色沉淀
b.红褐色溶液变为棕黄色
c.先出现红褐色沉淀,然后沉淀逐渐溶解
c
(4)氢氧化铁胶体能稳定存在的原因是__________。
a.胶体的分散质微粒直径小于1 nm
b.胶体的分散质微粒均带正电荷
c.胶体的分散质微粒能透过滤纸
b
[解析] (1)氢氧化铁胶体是透明的红褐色,不是沉淀,b正确。(2)检验胶体最简单的方法是利用丁达尔现象,a正确。(3)稀硫酸产生的硫酸根离子使氢氧化铁胶体聚沉形成红褐色沉淀,然后稀硫酸与氢氧化铁反应,沉淀溶解。(4)氢氧化铁胶体的分散质微粒均带正电荷,胶体的分散质微粒之间相互排斥,所以氢氧化铁胶体能稳定存在。
学习效果 随堂评估
1.下列有关分散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分散系一定是混合物,分散质一定是纯净物
B.凡是均一、稳定的液体,就是溶液
C.溶液的分散质一定是液体
D.过滤可以分离浊液和胶体

2
4
3
题号
1
5
D [A项,根据分散系的定义,分散系一定是混合物,但分散质可能是纯净物或混合物,错误;B项,均一、稳定的液体也可能是纯液体,错误;C项,溶液的分散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错误;D项,根据分散质微粒直径的大小可知,胶体的分散质微粒可透过滤纸,而浊液的分散质微粒不能透过滤纸,正确。]
2
4
3
题号
1
5
2.当光束通过下列分散系时,一定产生丁达尔效应的是(  )
A.硫酸钡悬浊液     B.Fe(OH)3胶体
C.碘酒 D.葡萄糖水
2
3
题号
1
4

5
3.下列有关胶体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稀豆浆、氯化铁溶液均为胶体
B.胶体与溶液的本质区别是能否产生丁达尔现象
C.AgI胶体的分散质微粒在电场中定向移动
D.明矾溶于水形成的氢氧化铝胶体可用于水的消毒、杀菌
2
3
题号
4
1

5
C [A选项,氯化铁溶液不属于胶体;B选项,胶体与溶液的本质区别是分散质微粒的直径大小不同;C选项,AgI胶体的分散质微粒因带电荷而在电场中向某一电极定向移动;D选项,氢氧化铝胶体可用于净水,但不能用于消毒、杀菌。]
2
3
题号
4
1
5
2
4
3
题号
1
5

2
4
3
题号
1
5
5.某小组同学实验课上制备Fe(OH)3胶体,并探究该胶体的性质。
(1)该小组同学采用了以下操作制备胶体,请将空白处填写完整。取一个烧杯,加入20 mL蒸馏水,加热至沸腾,然后向烧杯中滴加1~2 mL饱和__________________溶液,继续煮沸,待_________________时,停止加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
2
4
3
题号
1
5
液体呈红褐色
氯化铁(或FeCl3)
氯化铁
(或FeCl3)
(2)将制得的胶体放入半透膜制成的袋内,如图所示,放置2 min后,取少量半透膜外的液体置于试管中,置于暗处,用一束强光从侧面照射,观察______(填“有”或“无”)丁达尔现象;再向试管中加入用稀硝酸酸化的硝酸银溶液,可观察到的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
2
4
3
题号
1
5

有白色沉淀生成
(3)将半透膜内的液体倒入具支U形管中,如图所示,在液体上方加入少量电解质溶液以保护胶体,接通直流电后,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填“左侧”或“右侧”)电极附近颜色逐渐变深,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4
3
题号
1
5
右侧
Fe(OH)3胶体的分散质微粒带正电荷,在电场作用下向与
直流电源负极相连的一极移动
[解析] (1)实验室制备Fe(OH)3胶体的操作要点:将蒸馏水先煮沸,然后加入饱和的FeCl3溶液,再继续煮沸至液体呈红褐色,停止加热。(2)胶体的分散质微粒不能透过半透膜,因此半透膜外的液体为溶液,所以无丁达尔现象;因溶液中含有Cl-,所以加入用稀硝酸酸化的硝酸银溶液会出现白色沉淀。(3)Fe(OH)3胶体的分散质微粒带正电荷,在电场作用下发生电泳现象。带正电荷的胶体分散质微粒向与直流电源负极相连的一极移动,故阴极附近颜色逐渐加深。
2
4
3
题号
1
5
课时分层作业(九) 一种重要的混合物——胶体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选择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纳米材料是指直径从几纳米至几十纳米的“材料粒子”,若将“材料粒子”分散到水中,对所得混合物叙述正确的是(  )
A.能透过滤纸
B.不能产生丁达尔现象
C.一定是胶状的
D.可以看见“材料粒子”

A [将直径从几纳米至几十纳米的“材料粒子”分散到水中,形成的分散系属于胶体,胶体的分散质微粒能透过滤纸,A项正确;胶体能产生丁达尔现象,B项错误;胶体不一定是胶状的,C项错误;胶体的分散质微粒直径较小,肉眼看不见,D项错误。]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2.下列实验装置或操作与粒子的大小无直接关系的是(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A.过滤     B.渗析
C.萃取    D.丁达尔现象

C [直径大于1 nm而小于100 nm的胶体粒子能透过滤纸,但不能透过半透膜,溶液中的粒子直径小于1 nm,可透过半透膜和滤纸,而浊液的分散质粒子直径大于100 nm,不能透过滤纸和半透膜;丁达尔现象是胶体粒子对光线的散射作用形成的,而溶液中的小分子或粒子对光线的散射作用非常微弱,故无此现象;萃取是利用了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性的不同,与分散质粒子大小无关,综合分析可知选C。]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3.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写道:“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在这段美文中包含的化学知识正确的是(  )
A.荷塘上方的薄雾是水蒸气
B.月光通过薄雾产生了丁达尔现象
C.薄雾中的微粒直径大约是2.5 pm
D.“大漠孤烟直”中的孤烟成分和这种薄雾的成分相同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B [荷塘上方的薄雾是空气中的小液滴,不是水蒸气,属于胶体,胶体中的分散质微粒的直径介于1~100 nm,可以产生丁达尔现象,故A、C项错误、B项正确;“大漠孤烟直”中的孤烟是固体小颗粒,与这种薄雾的成分不同,D项错误。]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4.我们常用“往伤口上撒盐”来比喻某些人乘人之危的行为,其实从化学的角度来说,“往伤口上撒盐”的做法并无不妥,甚至可以说并不是害人而是救人。那么,这种做法的化学原理是(  )
A.胶体的丁达尔现象
B.血液的氧化还原反应
C.血液中发生复分解反应
D.胶体的聚沉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D [血液是胶体,其分散质微粒带有电荷,往伤口上撒盐会使血液发生聚沉而止血。]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将饱和FeCl3溶液滴加到冷水中直接就能制得Fe(OH)3胶体
B.碘酒属于溶液
C.用过滤的方法可以分离和提纯胶体
D.煮鸡蛋的过程中发生了胶体的电泳现象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分散系中分散质粒子的直径:Fe(OH)3悬浊液>Fe(OH)3胶体>FeCl3溶液
B.依据丁达尔现象可区分氯化钠溶液和蛋白质溶液
C.有色玻璃、淀粉溶液都属于胶体
D.PM2.5(2.5微米以下的颗粒物)的存在一定能够形成丁达尔现象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D [A项,根据分散系分类的依据可知,分散质粒子的直径:Fe(OH)3悬浊液>Fe(OH)3胶体>FeCl3溶液,A正确;B项,胶体与溶液的区分可以利用丁达尔现象,B正确;C项,有色玻璃是固溶胶,淀粉溶液是淀粉分子(直径在1~100 nm)分散在水中所形成的胶体,正确;D项,PM2.5指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颗粒物的直径可能大于100 nm,因此由PM2.5所引起的雾霾不一定是胶体,错误。]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7.下列关于Fe(OH)3胶体和MgCl2溶液性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均能产生丁达尔现象
B.分散质微粒直径均在1~100 nm
C.分散质微粒均可透过滤纸
D.加入少量NaOH溶液,只有MgCl2溶液产生沉淀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8.化学在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明矾与水反应生成的Al(OH)3胶体能吸附水中悬浮物,可用于水的净化
B.江河入海口三角洲的形成通常与胶体的性质有关
C.水泥厂、冶金厂用高压电作用于气溶胶以除去烟尘,利用了电泳原理
D.当可见光束通过鸡蛋清水溶液时,不能观察到丁达尔现象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D [明矾净水的原理是铝离子与水反应生成的氢氧化铝胶体能吸附水中的悬浮物,故A正确;江河入海口三角洲的形成与胶体的聚沉性质有关,故B正确;烟尘是气溶胶,胶体的分散质微粒在电场中发生定向移动,利用了电泳原理,故C正确;鸡蛋清水溶液是胶体,能产生丁达尔现象,故D错误。]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分散系属于________,其分散质是________。
(2)用一束强光照射该分散系,从侧面可以看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步骤④的分离方法是_______。
(4)所得红色溶液________(填“能”或“不能”)继续加热。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胶体
金颗粒
分散系中形成一条
光亮的通路
渗析
不能
[解析] (1)根据题给信息,所得分散系中分散剂为水,分散质为金颗粒,金颗粒直径为5~12 nm,介于1~100 nm,故该分散系为胶体;(2)用光束照射胶体时,可发生丁达尔现象;(3)分离提纯胶体可采用渗析法;(4)胶体在加热时易发生聚沉,故所得红色溶液不能继续加热。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选择题有一个或两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0.关于胶体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溶液显电中性,胶体是带电的
B.胶体能透过半透膜,也能透过滤纸
C.可用丁达尔现象区分溶液和胶体
D.电泳实验说明了胶体微粒带有电荷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AB [溶液和胶体都是电中性的,A错误;胶体不能透过半透膜,B错误;胶体具有丁达尔现象,可用丁达尔现象区分溶液和胶体,C正确;电泳实验可说明胶体微粒带有电荷,D正确。]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1.已知由AgNO3溶液和稍过量的KI溶液制得的AgI胶体跟Fe(OH)3胶体混合时,会析出AgI和Fe(OH)3的混合沉淀。由此可知(  )
A.该AgI胶体发生电泳时,胶体的分散质微粒向与直流电源正极相连的一极移动
B.该AgI胶体的分散质微粒带正电荷
C.该AgI胶体带负电荷
D.该AgI胶体是化合物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2.下列有关Fe(OH)3胶体的制备、提纯和性质的实验中,正确的是(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A.制备    B.渗析
C.丁达尔现象  D.电泳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3.(素养题)科学家为一种名为“钴酞菁”的分子(直径为1.3×10-9m)恢复了磁性,其结构和性质与人体内的血红素及植物内的叶绿素非常相似。下列关于“钴酞菁”分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钴酞菁”分子在水中所形成的分散系属于悬浊液
B.“钴酞菁”分子能透过滤纸,不能透过半透膜
C.“钴酞菁”分子在水中形成的分散系能产生丁达尔现象
D.在分散系中,“钴酞菁”分子直径比Na+的直径小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BC [“钴酞菁”的分子直径为1.3 nm,形成的分散系属于胶体,A错误;“钴酞菁”分子能透过滤纸,但不能透过半透膜,B正确;“钴酞菁”分子在水中形成的分散系属于胶体,具有胶体的性质,如产生丁达尔现象等,C正确;“钴酞菁”分子的直径比Na+直径大,所以D错误。]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4.实验证明,聚沉能力主要取决于与胶体的分散质微粒带相反电荷的离子所带的电荷数,电荷数越大,聚沉能力越大。
(1)向Fe(OH)3胶体中加入下列电解质时,其聚沉能力最强的为________(填序号)。
①NaCl ②FeCl3 ③K2SO4 ④Na3PO4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2)为了把黏土溶胶(黏土胶体的分散质微粒带负电荷)变成较洁净的水,加入下列电解质时,______(填字母)效果最明显,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BaCl2     B.Al2(SO4)3
C.KCl D.CuSO4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B
Al3+所带正电荷数最多,使黏土溶胶聚沉效果最好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5.鸡蛋的内膜是一种半透膜,某同学拟用这种半透膜进行除去淀粉溶液中所含食盐的实验。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设计步骤如下:①把鸡蛋的一头敲破,倒出蛋清、蛋黄,洗净蛋膜内部,将另一头浸泡在稀酸中反应除去部分蛋壳(中间的蛋壳留着,起固定作用);
②在一只小烧杯中加入适量蒸馏水,将洗净了蛋膜外部的蛋壳架在小烧杯上,蛋膜浸入蒸馏水中(如图);
③向蛋膜内加入淀粉和食盐的混合溶液,静置一段时间;
④拿走蛋膜,检验烧杯中有无淀粉和食盐。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根据以上叙述,填写下列空白:
(1)步骤①中反应除去部分蛋壳(主要成分为CaCO3)的酸最好是________(填“盐酸”“硫酸”或“醋酸”)。
(2)检验烧杯中有无淀粉,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检验烧杯中有无NaCl,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醋酸
取少量烧杯中液体,加入碘水看是
否变为蓝色
另取少量烧杯中液体,加入几滴硝
酸银溶液,看是否有白色沉淀生成
(4)为尽可能全部除去淀粉溶液里的食盐,可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填字母)。
A.换大烧杯,用大量水进行渗析
B.多次渗析,每次用水量不要太多
C.将蛋膜放在有流水的水槽中进行渗析
(5)如何证明淀粉溶液中的食盐已被全部除去?简述实验过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BC
取蛋膜中液体,加入几滴硝酸银溶液,看是否有白色沉淀生成
[解析] 溶液和胶体的本质区别就是分散质微粒直径的大小,利用其大小的差别可以用半透膜将溶质粒子(Na+、Cl-)和胶体粒子(淀粉分子)分离。检验NaCl就是检验Na+或Cl-,据此要注意不能用盐酸溶解蛋壳,然后设计相应的方案检验Cl-。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课时分层作业(九) 一种重要的混合物——胶体
(选择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纳米材料是指直径从几纳米至几十纳米的“材料粒子”,若将“材料粒子”分散到水中,对所得混合物叙述正确的是(  )
A.能透过滤纸
B.不能产生丁达尔现象
C.一定是胶状的
D.可以看见“材料粒子”
2.下列实验装置或操作与粒子的大小无直接关系的是(  )
A.过滤     B.渗析
C.萃取    D.丁达尔现象
3.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写道:“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在这段美文中包含的化学知识正确的是(  )
A.荷塘上方的薄雾是水蒸气
B.月光通过薄雾产生了丁达尔现象
C.薄雾中的微粒直径大约是2.5 pm
D.“大漠孤烟直”中的孤烟成分和这种薄雾的成分相同
4.我们常用“往伤口上撒盐”来比喻某些人乘人之危的行为,其实从化学的角度来说,“往伤口上撒盐”的做法并无不妥,甚至可以说并不是害人而是救人。那么,这种做法的化学原理是(  )
A.胶体的丁达尔现象
B.血液的氧化还原反应
C.血液中发生复分解反应
D.胶体的聚沉
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将饱和FeCl3溶液滴加到冷水中直接就能制得Fe(OH)3胶体
B.碘酒属于溶液
C.用过滤的方法可以分离和提纯胶体
D.煮鸡蛋的过程中发生了胶体的电泳现象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分散系中分散质粒子的直径:Fe(OH)3悬浊液>Fe(OH)3胶体>FeCl3溶液
B.依据丁达尔现象可区分氯化钠溶液和蛋白质溶液
C.有色玻璃、淀粉溶液都属于胶体
D.PM2.5(2.5微米以下的颗粒物)的存在一定能够形成丁达尔现象
7.下列关于Fe(OH)3胶体和MgCl2溶液性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均能产生丁达尔现象
B.分散质微粒直径均在1~100 nm
C.分散质微粒均可透过滤纸
D.加入少量NaOH溶液,只有MgCl2溶液产生沉淀
8.化学在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明矾与水反应生成的Al(OH)3胶体能吸附水中悬浮物,可用于水的净化
B.江河入海口三角洲的形成通常与胶体的性质有关
C.水泥厂、冶金厂用高压电作用于气溶胶以除去烟尘,利用了电泳原理
D.当可见光束通过鸡蛋清水溶液时,不能观察到丁达尔现象
9.用白磷还原法可制得一种金的分散系,该分散系在临床诊断及药物检测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其操作步骤如下:
①取20%白磷的乙醚溶液0.5 mL,加蒸馏水60 mL。
②先滴加1%氯化金水溶液0.75 mL,再滴加的K2CO3溶液0.6 mL,振荡变成棕红色。
③加热煮沸至溶液变成透明红色。
④分离提纯,除去无机溶质。
所得分散系中,金颗粒直径为5~12 nm。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分散系属于________,其分散质是________。
(2)用一束强光照射该分散系,从侧面可以看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步骤④的分离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所得红色溶液________(填“能”或“不能”)继续加热。
(选择题有一个或两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0.关于胶体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溶液显电中性,胶体是带电的
B.胶体能透过半透膜,也能透过滤纸
C.可用丁达尔现象区分溶液和胶体
D.电泳实验说明了胶体微粒带有电荷
11.已知由AgNO3溶液和稍过量的KI溶液制得的AgI胶体跟Fe(OH)3胶体混合时,会析出AgI和Fe(OH)3的混合沉淀。由此可知(  )
A.该AgI胶体发生电泳时,胶体的分散质微粒向与直流电源正极相连的一极移动
B.该AgI胶体的分散质微粒带正电荷
C.该AgI胶体带负电荷
D.该AgI胶体是化合物
12.下列有关Fe(OH)3胶体的制备、提纯和性质的实验中,正确的是(  )
A.制备       B.渗析
C.丁达尔现象     D.电泳
13.(素养题)科学家为一种名为“钴酞菁”的分子(直径为1.3×10-9m)恢复了磁性,其结构和性质与人体内的血红素及植物内的叶绿素非常相似。下列关于“钴酞菁”分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钴酞菁”分子在水中所形成的分散系属于悬浊液
B.“钴酞菁”分子能透过滤纸,不能透过半透膜
C.“钴酞菁”分子在水中形成的分散系能产生丁达尔现象
D.在分散系中,“钴酞菁”分子直径比Na+的直径小
14.实验证明,聚沉能力主要取决于与胶体的分散质微粒带相反电荷的离子所带的电荷数,电荷数越大,聚沉能力越大。
(1)向Fe(OH)3胶体中加入下列电解质时,其聚沉能力最强的为________(填序号)。
①NaCl ②FeCl3 ③K2SO4 ④Na3PO4
(2)为了把黏土溶胶(黏土胶体的分散质微粒带负电荷)变成较洁净的水,加入下列电解质时,______(填字母)效果最明显,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BaCl2     B.Al2(SO4)3
C.KCl D.CuSO4
15.鸡蛋的内膜是一种半透膜,某同学拟用这种半透膜进行除去淀粉溶液中所含食盐的实验。
设计步骤如下:①把鸡蛋的一头敲破,倒出蛋清、蛋黄,洗净蛋膜内部,将另一头浸泡在稀酸中反应除去部分蛋壳(中间的蛋壳留着,起固定作用);
②在一只小烧杯中加入适量蒸馏水,将洗净了蛋膜外部的蛋壳架在小烧杯上,蛋膜浸入蒸馏水中(如图);
③向蛋膜内加入淀粉和食盐的混合溶液,静置一段时间;
④拿走蛋膜,检验烧杯中有无淀粉和食盐。
根据以上叙述,填写下列空白:
(1)步骤①中反应除去部分蛋壳(主要成分为CaCO3)的酸最好是________(填“盐酸”“硫酸”或“醋酸”)。
(2)检验烧杯中有无淀粉,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检验烧杯中有无NaCl,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尽可能全部除去淀粉溶液里的食盐,可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填字母)。
A.换大烧杯,用大量水进行渗析
B.多次渗析,每次用水量不要太多
C.将蛋膜放在有流水的水槽中进行渗析
(5)如何证明淀粉溶液中的食盐已被全部除去?简述实验过程: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课时分层作业(九)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A C B D B D C D A B A B B C
9.(1)胶体 金颗粒 (2)分散系中形成一条光亮的通路 (3)渗析 (4)不能
14.(1)④ (2)B Al3+所带正电荷数最多,使黏土溶胶聚沉效果最好
15.(1)醋酸 (2)取少量烧杯中液体,加入碘水看是否变为蓝色 (3)另取少量烧杯中液体,加入几滴硝酸银溶液,看是否有白色沉淀生成 (4)BC (5)取蛋膜中液体,加入几滴硝酸银溶液,看是否有白色沉淀生成
1.A [将直径从几纳米至几十纳米的“材料粒子”分散到水中,形成的分散系属于胶体,胶体的分散质微粒能透过滤纸,A项正确;胶体能产生丁达尔现象,B项错误;胶体不一定是胶状的,C项错误;胶体的分散质微粒直径较小,肉眼看不见,D项错误。]
2.C [直径大于1 nm而小于100 nm的胶体粒子能透过滤纸,但不能透过半透膜,溶液中的粒子直径小于1 nm,可透过半透膜和滤纸,而浊液的分散质粒子直径大于100 nm,不能透过滤纸和半透膜;丁达尔现象是胶体粒子对光线的散射作用形成的,而溶液中的小分子或粒子对光线的散射作用非常微弱,故无此现象;萃取是利用了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性的不同,与分散质粒子大小无关,综合分析可知选C。]
3.B [荷塘上方的薄雾是空气中的小液滴,不是水蒸气,属于胶体,胶体中的分散质微粒的直径介于1~100 nm,可以产生丁达尔现象,故A、C项错误、B项正确;“大漠孤烟直”中的孤烟是固体小颗粒,与这种薄雾的成分不同,D项错误。]
4.D [血液是胶体,其分散质微粒带有电荷,往伤口上撒盐会使血液发生聚沉而止血。]
5.B [将饱和FeCl3溶液滴加到沸水中可制得Fe(OH)3胶体,故A错误;碘酒属于溶液,故B正确;胶体分散质粒子直径小于滤纸孔径,大于半透膜孔径,不能用过滤法提纯胶体,应用渗析法提纯,故C错误;煮鸡蛋的过程未发生胶体的电泳现象,故D错误。]
6.D [A项,根据分散系分类的依据可知,分散质粒子的直径:Fe(OH)3悬浊液>Fe(OH)3胶体>FeCl3溶液,A正确;B项,胶体与溶液的区分可以利用丁达尔现象,B正确;C项,有色玻璃是固溶胶,淀粉溶液是淀粉分子(直径在1~100 nm)分散在水中所形成的胶体,正确;D项,PM2.5指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颗粒物的直径可能大于100 nm,因此由PM2.5所引起的雾霾不一定是胶体,错误。]
7.C [只有胶体才能产生丁达尔现象,A项错误;胶体的分散质微粒直径在1~100 nm,而溶液的分散质微粒直径小于1 nm,B项错误;胶体和溶液的分散质微粒均可透过滤纸,C项正确;向Fe(OH)3胶体中加入少量NaOH溶液,胶体会发生聚沉,产生Fe(OH)3沉淀,而MgCl2与NaOH反应可生成Mg(OH)2沉淀,D项错误。]
8.D [明矾净水的原理是铝离子与水反应生成的氢氧化铝胶体能吸附水中的悬浮物,故A正确;江河入海口三角洲的形成与胶体的聚沉性质有关,故B正确;烟尘是气溶胶,胶体的分散质微粒在电场中发生定向移动,利用了电泳原理,故C正确;鸡蛋清水溶液是胶体,能产生丁达尔现象,故D错误。]
9.(1)根据题给信息,所得分散系中分散剂为水,分散质为金颗粒,金颗粒直径为5~12 nm,介于1~100 nm,故该分散系为胶体;(2)用光束照射胶体时,可发生丁达尔现象;(3)分离提纯胶体可采用渗析法;(4)胶体在加热时易发生聚沉,故所得红色溶液不能继续加热。
10.AB [溶液和胶体都是电中性的,A错误;胶体不能透过半透膜,B错误;胶体具有丁达尔现象,可用丁达尔现象区分溶液和胶体,C正确;电泳实验可说明胶体微粒带有电荷,D正确。]
11.A [AgI胶体与Fe(OH)3胶体混合时,析出AgI和的混合沉淀,说明发生了胶体的聚沉,AgI胶体的分散质微粒与Fe(OH)3胶体的分散质微粒带相反电荷,而Fe(OH)3胶体的分散质微粒带正电荷,故AgI胶体的分散质微粒带负电荷,发生电泳时AgI胶体的分散质微粒向与直流电源正极相连的一极移动,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胶体是电中性的,不带电荷,C选项错误;AgI胶体是混合物,不是化合物,D选项错误。]
12.B [将FeCl3饱和溶液滴入NaOH溶液中得到的是沉淀,若想得到胶体,需将FeCl3饱和溶液逐滴滴入沸水中,故A错误;溶液中的离子可以透过半透膜,而胶体的分散质微粒不能,故可以用渗析的方法来分离胶体和溶液,故B正确;可见光束通过胶体时会出现一条光亮的“通路”,进入烧杯前,可见光束穿过的空气不是胶体,不能形成光亮的“通路”,故C错误;氢氧化铁胶体的分散质微粒带正电,故通电时氢氧化铁胶体的分散质微粒会向与直流电源负极相连的一极移动,故D错误。]
13.BC [“钴酞菁”的分子直径为1.3 nm,形成的分散系属于胶体,A错误;“钴酞菁”分子能透过滤纸,但不能透过半透膜,B正确;“钴酞菁”分子在水中形成的分散系属于胶体,具有胶体的性质,如产生丁达尔现象等,C正确;“钴酞菁”分子的直径比Na+直径大,所以D错误。 ]
14.(1)Fe(OH)3胶体的分散质微粒带正电荷,阴离子可中和其电性使其聚沉,Cl-、、中所带负电荷最多,其聚沉能力最强;(2)加入带正电荷最多的阳离子,可使黏土溶胶聚沉效果最明显。
15.]溶液和胶体的本质区别就是分散质微粒直径的大小,利用其大小的差别可以用半透膜将溶质粒子(Na+、Cl-)和胶体粒子(淀粉分子)分离。检验NaCl就是检验Na+或Cl-,据此要注意不能用盐酸溶解蛋壳,然后设计相应的方案检验C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