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4张PPT)
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将跨越历史的长河,去追寻那些仁人志士的人生理想和信念。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诗三首》,看看着三首古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宋]文天祥
了解咏物诗
咏物诗指的是以描述和赞美某种特定的事物为主题的诗歌。通过描述对事物的观察和感受,咏物诗常常能够表现对自然的敬畏、对生命的赞美以及作者的人生态度。
《梅花》王安石 《墨梅》王冕
《咏柳》贺知章 《咏鹅》骆宾王
查找资料知作者,
抑扬顿挫读诗文,
借助注释明诗意,
了解背景悟诗情,
反复诵读入诗境。
五步学习法
10 古诗三首
马诗
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西)人。他是唐朝宗室郑王后裔,但家族已经没落。他才华横溢,七岁能辞章,十五岁工乐府,壮志凌云,满腹傲气,迫切地想为国家人民奉献,但因为他的父亲叫李晋肃,“晋”“进”同音,与李贺争名的人,就说他应避讳父亲的名讳不举进士,使得他终不得登第。李贺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27岁时在郁闷悲苦中去世。他生不逢时,又不愿媚俗取宠,因而饱受世事的嘲弄。这种情绪直接影响了他的性格,融进了诗作,使他的诗平添了一层冷艳神秘的色彩,因而人们称他为“诗鬼”。
作者介绍
写作背景:
作者所处的贞元、元和之际,正是作者不得志之时。而“燕山”一带又是藩镇肆虐为时最久,为祸最烈的地方。本诗正是当时所写。
学写生字
锤
络
凿
焚
学写字
luò
络
左右结构,左边是“纟”,右边是“各”,书写时要注意左窄右宽。右边上部是折文旁“夊”,不要写成“攵”。
燕山(yān)
燕子(yàn)
燕
似乎(sì)
似的(shì)
似
多音字
马 诗 [唐]李 贺
大漠沙如雪,
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
快走踏清秋。
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yān
luò
整体感知
注释
①〔燕山〕指燕然山。这里
借指边塞。
②〔钩〕古代的一种兵器,
形似月牙。
③〔何当〕什么时候。
④〔金络脑〕用黄金装饰的
马笼头。
解诗题
马是六畜之首,是进取、勇敢、成功的象征。本诗是李贺的《马诗二十三首》中的一首。
马 诗
[唐]李贺
大漠沙如雪,
燕山①月似钩② 。
何当③金络脑④ ,
快走踏清秋。
读一读,说一说:这是一番怎样的情景?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塞外大沙漠里,黄沙在月光的映照下犹如皑皑的白雪。月亮高悬在燕山上,恰似一把弯钩。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这两句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比喻
精读古诗
这两句诗描写了哪些景物?请把描写景物的字词圈画出来。
“沙如雪”是从哪些角度来写沙子的?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为什么沙会是如雪的白色?
原因是月光的照耀
沙如雪
视觉
触觉
沙漠在月下的颜色
夜间寒冷的感觉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比喻
月似钩
月亮弯弯的形状
古时的一种弯刀
在“大漠”“燕山”这样的特定环境下,“月似钩”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武器和疆场征战的场景。
诗的前两句为骏马驰骋创设了一个怎样的背景?
大漠平沙如雪,燕山弯月似钩,诗的前两句展示出了寒气凛冽、清冷肃杀的边疆战场景象,为后面写骏马驰骋,冲锋陷阵,创设了一个广阔无垠的背景。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承上启下,希望能为国家做贡献
明写骏马在沙漠中奔跑,实写自己何时能被重用,报效国家
何时将要。
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象征马受重用
思考:马真的受到重用了吗?
何当
并没有受重用
‘
显出骏马轻捷、矫健的风姿
领起疑问
无限期盼
骏马啊,什么时候才能给你套上用黄金装饰的笼头,在秋高气爽的辽阔原野上任意驰骋。
诗人的愿望有没有实现呢?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没有实现
“何当”一词,表达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却又自知遥遥无期的意味,尽显无奈,又寄托了无限的期盼。
为什么作者会期盼给马戴上金络脑?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给马戴上金笼头,说明这匹马很贵重,很受重用。
这两句借骏马言抱负。边塞是骏马驰骋的广阔天地,但骏马能否有机会纵横沙场,就要看是否有人赏识。诗人自比为良马,表达了期望自己受到重用,一展雄才壮志的思想感情。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诗人仅仅是要写一匹渴望建功立业的战马吗?
资 料
李贺年少成名,一生仕途失意,却有“世上英雄本无主”的英雄气概和“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的愿望与雄心。
这首诗体现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而又不被赏识所发出的悲叹。
托物言志
体会写法
马 自由奔驰
人 施展才能
托物言志
诗文赏析
这首诗以描写边塞战场的景象起兴,抒发了作者的壮志和情怀。
诗的前两句写景,平沙如雪,新月似钩,展现出辽阔旷远的边疆战场景象;
后两句抒情,想象跨马奔驰,盼望能够征战沙场,为国建功,情景相衬,鲜明地表达了诗人意图立功疆场的强烈愿望。
写景:边疆战场,清冷悲凉
马诗
虚写:驰骋疆场,建功立业
借马自喻
表明志向
板书设计
咏物
言志
《马诗》以丰富的想象,描绘了能让马驰骋的广阔画面,希望骏马在广阔的天地里奔驰,借以抒发自己施展才能、为国立功的期望。
文章主旨
石灰吟
石灰吟
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含有赞美的意思
提示吟颂的对象
于谦,字廷益,浙江钱塘(治今杭州)人,明朝名臣。为官清正,不畏强暴,深受人民爱戴。从他的名言“名节重泰山,利欲轻鸿毛”中,即可看出其爱国尚节的高贵品质。主要作品有《石灰吟》《岳忠武王祠》《北风吹》等。
石灰那么普通,作者为什么要吟诵石灰呢?
石灰只是一种没有生命、没有感觉的事物,可是诗中有几处,却分明让人觉得石灰好像活了起来,有了人的情感,在诗句中找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
石灰吟
[明]于 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等闲
浑
清白
平常。
指高尚的节操。
全,全然。
/
/
/
/
chuí
záo
fén
初读古诗
这两句诗描写了石灰的什么特点?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你是从哪些字词感受到的?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这两句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拟人
开采矿石十分艰难。
不畏艰难。
夸张
石灰面临着各种考验。
精读古诗
锤:敲打。
凿:撞击,雕琢。
千、万:虚写,表示锤打的次数很多。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千锤万凿
烈火焚烧
若等闲
无论面对怎样严酷的考验,都能从容自若,处之淡然。
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形象地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
这两句诗运用拟人的手法,一语双关。表面上是在歌颂石灰不怕牺牲的精神,实际上是表达了诗人自己不怕牺牲的精神,对高尚品格的追求。
感悟写法,体会情感。
浑不怕:千锤万凿、烈火焚
烧、粉骨碎身
留清白:不惧磨难、百折不
挠、高尚的品格
“志”与“物”要有相似点
诗人
突出主旨
石灰
托物言志
石灰吟
前两句:描述特征
状物
喻人
后两句:体会情操
坚贞不屈
托物言志
板书设计
石灰石只有经过千万次锤打才能从深山里开采出来,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
此诗借吟石灰的锻炼过程,表现了作者不避千难万险,勇于自我牺牲,以保持忠诚清白品格的可贵精神。
文章主旨
竹石
何为题画诗?
古代有许多画家和诗人,他们既会绘画又会赋诗,大家把这样的作品称为题画诗。这首诗是诗人为自己所画的竹石画题写的诗。
这是一首题画诗,为自己所画的竹石画而题写的。
题画诗是绘画章法的一部分,它通过书法表现到绘画中,使诗、书、画三者之美极为巧妙地结合起来,相互映发、丰富多姿,增强了作品的形式美感,构成了中国画的艺术特色。
中国画非常讲究“意境”,往往画中题诗,诗画互补,使意境更加深远。
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清代书画家、文学家,是 “扬州八怪”之一。其诗词描写民间疾苦颇为深切。自古以来,竹都被人们看做是高洁、正直、坚韧、顽强的象征。郑板桥晚年的这首题画诗《竹石》正是他这种傲岸和刚直人格的写照。
资 料
郑燮出身寒士子家庭,幼年丧母。乾隆七年出任山东范县知县,一年后调任潍县,十三年,乾隆皇帝弘历东巡至泰山,封他为书画史,十八年因饥荒为民请愿得罪大吏而被罢官。郑燮为政有干才,痛恨官场腐败作风,同情底层百姓。他许多奉公为民的措施,触犯了豪绅富户和腐朽官吏的利益,被诬罢职。他性格旷达,不拘小节,喜高谈阔论,臧否人物,当时即被人称为“狂”和“怪”。罢官后居扬州,以卖画为生。
“扬州八怪”,是清康熙中期至乾隆末年活跃于扬州地区的一批风格相近的书画家总称,美术史上也常称其为“扬州画派”。
“扬州八怪”,较为公认指金农、郑燮、黄慎、李鳝、李方膺、汪士慎、罗聘、高翔。
知识链接
回顾学法,自学古诗,读懂《竹石》,思考下列问题。
诗中写了竹子的哪些方面呢?
这首诗中的竹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竹 石
【清】郑燮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诗,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
题画诗
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
诗画结合
竹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拟人化
竹子目标的明确
竹子坚定的意志
竹子扎根
立场坚定、顽强不屈
诗中写了画上竹子的哪些方面呢?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写出了竹子的生长环境恶劣。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这两句诗写出了竹子怎样的形象?
这两句诗写出了竹子立根青山岩石的倔强形象:它的根须深深地扎入了断裂的岩缝中,像一口钢牙牢牢地咬定青山。
“咬”字好在哪里?
一个“咬”字,把竹子拟人化,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竹子顽强的生命力和坚定的信念。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磨”和“击”,写出加害者手段之残忍,“千”和“万”突出加害者用心之险恶,大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之势。
你从“还坚劲”中的“还”字里读出了什么?
无论风如何打击,竹总能咬定青山,任他风吹雨打,我自岿然不动,一个“还”字,作者赞美之情顿出。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写出了竹子怎样的特点?
这两句诗写出了坚韧挺拔的特点。竹子经历很多磨难打击,依旧挺拔,表现了竹子不向困难低头、刚正不阿的坚韧品格。“任尔东西南北风”充满了对艰难环境的轻蔑与嘲弄,写出了竹子无所畏惧、慷慨潇洒、积极乐观的精神风貌。
《竹石》一诗主要是写“竹”,为什么题目不是“竹”而是“竹石”?
阅读《竹石》,很多人只关注了“竹”,而轻易忽视了“石”。的确,本诗描写的主体是“竹”,因为最能表现本诗主旨的诗句,即诗歌三、四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描写对象的确是“竹”。但“竹”之所以能“坚劲”,除自身的柔韧之外,还得益于能“咬定青山”,尤其是“立根破岩”。离开“破岩”,“竹”恐怕早在东西南北风的“磨”“击”中荡然无存了。诗中的竹和石是患难与共的兄弟,“石”的坚定成就了“竹”的坚韧,二者缺一不可。
诗人仅仅只是描写竹子的坚韧不拔吗?
本诗用了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表达诗人要坚韧、顽强,有骨气、不随波逐流的决心。
感悟写法,体会情感。
破岩中、千磨万击、东西南北风
遭受磨难
“志”与“物”要有相似点
诗人
突出主旨
竹子
托物言志
——不放松、立根还坚劲
——坚强不屈、不妥协
通过学习这首诗以及对诗人经历的了解,你有哪些体会?
诗人与竹子同样经受着“东西南北风”的“千磨万击”,但仍然具有“咬定青山”的坚定意志。诗中的竹其实是诗人高尚人格的写照,诗人借竹子坚韧的傲气,表达自己的刚正不阿、铁骨铮铮。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竹子
精神
竹石
状物
言志
坚定顽强
不畏艰险
板书设计
一、《马诗》《石灰吟》《竹石》这三首古诗在表达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表面写马
借马抒情
《马诗》
表面写石灰
石灰自喻
《石灰吟》
表面写竹
以竹明志
《竹石》
名为写物,实则写人,借事物来表达自己的志向。
咏物诗
1.何当金络脑 何当: 。
诗意:
。
2.烈火焚烧若等闲 等闲: 。
诗意: 。
二、先解释加点的字词,再说说诗句的意思。
什么时候我能给马套上用黄金装饰的
何时将要
平常
烈火焚烧的炼制也好像是平常的事情
笼头
三、将《竹石》补充完整。
咬定青山 ,立根原在 。
千磨万击还坚劲, 。
不放松
任尔东西南北风
破岩中
四、课下搜集其他托物言志的古诗,与同学交流。
严郑公宅同咏竹
[唐]杜甫
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
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
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课外书屋
背诵《石灰吟》《竹石》,默写《竹石》。
搜集其他托物言志的古诗。
课后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