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8.2海水“晒盐”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周礼·考工记》中记载制取氢氧化钾漂洗丝帛的工艺,流程是:将木头烧成灰,用其灰汁浸泡丝帛,再加入石灰即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灰”的主要成分是 B.漂洗丝帛的液体可使酚酞显红色
C.“石灰”常用于改良酸性土壤 D.高温煅烧石灰石可以得到“石灰”
2.下列物质属于盐的是
A.CH3COOH B.MnO2 C.Ca(OH)2 D.CaCl2
3.硼酸在生产生活中有广泛应用。20℃时,进行如下实验。完成下面小题。
资料:20℃时,硼酸的溶解度为5.0g;40℃时,硼酸的溶解度为8.7g。
下列关于①~④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①所得溶液为不饱和溶液 B.若②升温至40℃,溶质质量变大
C.若向③中加水,溶液质量变大 D.若④升温至40℃,得到不饱和溶液
4.关于常见的酸的说法正确的是
A.常见的酸除盐酸、硫酸外,还有HNO3、CH3COOH、CH4等
B.可用硝酸银溶液区分稀盐酸和稀硫酸
C.浓硫酸敞口久置在空气中,会因为溶质的减少而浓度降低
D.打开盛装浓盐酸的试剂瓶盖,瓶口会出现白雾
5.如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t1℃时,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关系:甲>乙
B.t2℃时,等质量的甲、乙溶液中,溶剂的质量一定相等
C.t3℃时,若将N点的甲溶液转变为M点的甲溶液,可采取恒温蒸发溶剂的方法
D.将t1℃时甲、乙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3℃,所得甲、乙的溶液仍都是饱和溶液
6.在温度不变时,某固体物质的溶液甲,经历如下变化:
据此判断,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此温度时,该固体的溶解度为30g
B.若将溶液丙蒸发10g水,析出的晶体的质量一定大于3g
C.溶液乙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D.溶液乙和溶液丙中的溶质质量分数可能相等
7.有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化学反应中的关系是:甲+乙→丙+丁。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若丙、丁为盐和水,则甲、乙一定是酸和碱
B.若将10g甲和15g乙混合,充分反应后,则生成丙和丁的质量总和一定为25g
C.若甲、乙、丙、丁都是化合物,则该反应一定是复分解反应
D.若甲为含碳氢元素的化合物,乙为氧气,则该反应一定为氧化反应
8.现有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a>b>c
B.t2℃时, 30ga物质加入到50g水中不断搅拌, 所得溶液的质量为80g
C.t1℃时,将c 的饱和溶液升温到 t2℃,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
D.t2℃时,将等质量的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析出晶体最多的是a物质
二、实验题
9.习近平总书记在三亚考察时指出,一定要向海洋进军,加快建设海洋强国。海洋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宝库,我们应予以合理开发及综合利用。
Ⅰ.海水淡化。
(1)蒸馏法是常用的海水淡化方法,该方法是利用海水中各物质的 不同,将水分离出来。
Ⅱ.海水“晒盐”。
(2)通常采用 (填“降温”或“蒸发”)结晶的方法使海水中的氯化钠析出,原理是 。
Ⅲ. 粗盐提纯。称取一定质量粗盐样品(含有泥沙),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初步提纯。回答下列问题:
(3)操作①中,发现天平指针向右偏,接下来的操作是 。
(4)操作④中,玻璃棒的作用是 ,过滤后,滤液仍然浑浊,可能的原因是 。
A.滤纸破损
B.滤纸未紧贴漏斗内壁
C. 漏斗内液面高于滤纸边缘
(5)盐水配制。配制50g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该实验的操作步骤顺序为 (填字母)。
a.计算 b.称量 c.溶解 d.量取 e.装瓶并贴标签
(6)将该溶液稀释为溶质质量分数为3%的盐水,需加水 g。
三、科学探究题
10.有一包白色粉末,可能含有氢氧化钠、碳酸钠、氯化钙、氯化钠中的一种或几种。为了确定其成分,某兴趣小组进行了如下实验。
【查阅资料】氯化钡溶液呈中性。
【实验探究】
(1)为确定白色粉末成分,进行如下实验。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步骤Ⅰ:取少量白色粉末于试管中,加水溶解得到无色溶液,加入足量稀盐酸。 产生大量的气泡 白色粉末中一定含有 (填名称),不含氯化钙。
步骤Ⅱ:另取少量白色粉末于试管中加水溶解得到无色溶液,滴加无色酚酞溶液。 白色粉末中一定含有氢氧化钠。
【讨论交流】
(2)小明同学对步骤Ⅱ实验结论提出了质疑,理由是 ,小明在实验步骤Ⅱ的基础上加入过量的氯化钡溶液,现象为 ,证明了步骤Ⅱ的实验结论成立。
【实验结论】
(3)综合以上探究,同学们通过讨论确定了白色粉末的组成,其可能的组成有 种情况。
【反思评价】
(4)有同学提出只需在步骤Ⅰ中得到的无色溶液中逐滴滴加稀盐酸至过量,也能得出实验结论。你 (填“同意”或“不同意”)这位同学的说法。
四、综合应用题
11.某校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进行粗盐(含有少量泥沙的氯化钠)提纯实验,并配制氯化钠溶液。已知:氯化钠的部分溶解度如下:
温度/℃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溶解度/g 35.8 36.0 36.3 36.6 37.0 37.3 37.8 38.4 39.0 39.8
(1)20℃时,该小组同学按照图1所示流程进行粗盐提纯的实验,最后得到的精盐质量为4.5g,则溶液A是 溶液(填“饱和”或“不饱和”);操作Ⅱ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 。
(2)操作Ⅲ过程中溶液质量与时间变化关系示意图如图2所示,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______ (填字母)。
A.m3=20.0g
B.L、P表示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相同
C.(m2-m1)是减少的水的质量
D.N点时,停止加热
(3)20℃时,另一小组同学直接取3.6g氯化钠,加入10.0g水配制为该温度的氯化钠溶液,采用如图3所示方式量取水(其他操作均正确),则所配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会 (填序号)。
①偏大 ②不变 ③偏小 ④无法确定
五、填空与简答
12.化学与生活、生产紧密相关。形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是 (填元素符号)。农业上常用作复合肥料的盐: (填化学式)。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 (填化学式)。
13.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t1℃时,甲物质的溶解度 丙物质的溶解度(选填“>”、“=”或“<”);
(2)t2℃时,将100g水加入到盛有15g甲物质的烧杯中,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是甲物质的 (选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3)t3℃时,乙的饱和溶液中一定含有40g乙物质,此说法 (选填“正确”或“错误”);
(4)t3℃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同时降温到t2℃,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 > 。
14.海洋蕴含着丰富的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已成为世界各国研究的热点。海水晒盐是综合利用海洋资源的一条有效途径。
(1)如图是海水晒盐的流程:图中①是 池(填“蒸发”或“冷却”)。
(2)根据海水晒盐的原理,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
A.海水进入贮水池,海水的成分基本不变
B.在①中,海水中氯化钠的质量逐渐增加
C.在①中,海水中水的质量逐渐减少
D.析出晶体后的母液是氯化钠的不饱和溶液
15.可乐是我们经常饮用的一种饮料,如图所示是一种瓶装可乐外观上的部分文字。
可乐型碳酸饮料 净含量1.25升 配料:碳酸水(水、二氧化碳)、白砂糖、焦糖色、磷酸、咖啡因、食用香料 保质期:18个月
(1)该饮料里的溶剂是 。
(2)常温下一瓶合格的可乐密封放置一段时间后,是否会出现浑浊现象? (选填“是”或“否”),原因是 。
(3)喝了这种饮料之后,常常会打嗝,这种现象说明二氧化碳的溶解度与 有关。
16.“宏观——微观——符号”是化学独特的表示物质及其变化的方法。请从不同角度完成对NaHCO3性质的学习。
(1)NaHCO3的水溶液pH>7,在物质的分类中属于 (填“碱”“盐”或“氧化物”)。医疗上用于治疗胃酸过多症,请根据图1分析该反应的微观实质 。
(2)图2是向NaHCO3溶液滴加NaOH溶液的微观示意图,请分析并推测:向NaHCO3溶液中滴加Ca(OH)2溶液,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为 。
《8.2海水“晒盐”》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C D B D C D D D
1.C
【详解】A、草木灰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钾(K2CO3),故A正确。
B、将木头烧成灰,用其灰汁浸泡丝帛,再加入石灰会生成氢氧化钾,氢氧化钾溶液显碱性,可以与酚酞反应使酚酞显红色,故B正确。
C、“石灰”是氧化钙(CaO),不能用于改良酸性土壤,故C错误。
D、碳酸钙(CaCO3)在高温下分解生成氧化钙(CaO)和二氧化碳(CO2),高温煅烧石灰石可以得到“石灰”,故D正确;
故选C。
2.D
【详解】A、CH3COOH在水溶液中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叫做酸,醋酸属于酸,该选项错误;
B、MnO2二氧化锰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其中一种元素属于氧元素,故属于氧化物,该选项错误;
C、Ca(OH)2在水溶液中电离出的阴离子全部都是氢氧根的化合物叫做碱,氢氧化钙属于碱,该选项错误;
D、CaCl2由金属离子(或铵根)和酸根结合形成的化合物叫盐,氯化钙属于盐,该选项正确。
故选D。
3.B
【分析】根据20℃时,硼酸的溶解度为5.0g,含义是20℃时,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5.0g硼酸;40℃时,硼酸的溶解度为8.7g,含义是40℃时,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8.7g硼酸。
【详解】A、①中水的质量为100g,加入硼酸的质量为2g,而20℃时,硼酸的溶解度为5.0g,即该温度下,100g水中最多可溶解5g硼酸,则①所得溶液为不饱和溶液,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②中4g硼酸完全溶解,若②升温至40℃,升温后,硼酸的溶解度增加,溶质质量不变,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C、③中6g硼酸只能溶解5g,则若向③中加水,硼酸能继续溶解,溶液质量变大,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④中水的质量为100g,加入硼酸的总质量为8g,若④升温至40℃,40℃时,硼酸的溶解度为8.7g,即该温度下,100g水中最多可溶解8.7g硼酸,则该温度下,8g硼酸能完全溶解,得到不饱和溶液,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4.D
【详解】A、常见的酸除盐酸、硫酸外,还有HNO3、CH3COOH等,CH4不属于酸,A选项错误;
B、稀盐酸能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银白色沉淀,稀硫酸能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微溶的硫酸银,也会产生白色沉淀,因此不能用硝酸银溶液区分稀盐酸和稀硫酸,B选项错误;
C、浓硫酸有吸水性,敞口久置在空气中,会因为溶剂的增加而浓度降低,C选项错误;
D、浓盐酸有挥发性,打开盛装浓盐酸的试剂瓶盖,瓶口会出现白雾,D选项正确。
故选:D。
5.C
【详解】A、由溶解度曲线图可知,t1℃时,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关系为:乙>甲,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B、由溶解度曲线图可知,t2℃时甲、乙的溶解度相等,此温度下等质量的甲、乙溶液中,因为没有指明是否饱和溶液,所以无法比较溶剂质量,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C、由溶解度曲线图可知,N点在溶解度曲线下方,则N点对应溶液为此温度下的不饱和溶液,M点在溶解度曲线上,则M点对应溶液为此温度下的饱和溶液,t3℃时,若将N点的甲溶液转变为M点的甲溶液,即要求在温度不变情况下将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采取恒温蒸发溶剂的方法,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D、由溶解度曲线图可知,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都是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的,因此将t1℃时甲、乙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3℃,所得甲、乙的溶液都是不饱和溶液,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选:C。
6.D
【详解】A、由于溶液甲蒸发掉10g水后,没有晶体析出,由此说明溶液乙可能恰好饱和,也可能是不饱和溶液,无法确定溶液乙是否饱和;只有当溶液乙为饱和溶液时,A蒸发10g水析出3g结晶,该固体的溶解度才为30g,A答案错误;
B、如果乙溶液是不饱和溶液,但丙是饱和溶液,因此溶液丙若再蒸发10g水,析出的晶体大于3g,如果乙溶液为饱和溶液时,若再蒸发10g水,析出的晶体就等于3g,B答案错误;
C、由于溶液乙中不存在未溶解的溶质,因此乙溶液可能是饱和溶液也可能是不饱和溶液,C答案错误;
D、由于溶液乙蒸发掉10g水后,析出了3g晶体,则溶液丙一定是饱和溶液,如果乙溶液也是饱和的,则溶液乙和溶液丙中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D答案正确。
故选D。
7.D
【详解】A、若丙、丁为盐和水,则甲、乙不一定是酸和碱,如金属氧化物和酸反应也能生成盐和水,故选项说法错误;
B、若将10g甲和15g乙混合,充分反应后,甲或乙可能有剩余,生成丙和丁的质量总和不一定为25g,故选项说法错误;
C、若甲、乙、丙、丁都是化合物,该反应不一定是复分解反应,如一氧化碳和氧化铜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和铜,该反应中都是化合物,但该反应不是复分解反应,故选项说法错误;
D、氧气在反应中提供氧,若甲为碳水化合物,乙为氧气,则该反应一定为氧化反应,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8.D
【详解】A、由于没有指明温度,则不能比较溶解度关系,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t2℃时,a的溶解度为50g,则50g水中最多可溶解a的质量为,则将30ga物质加入到50g水中不断搅拌,只能溶解25ga,所得溶液的质量为25g+50g=75g,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c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则将c的饱和溶液升高,会有晶体析出,溶液仍饱和,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D、将等质量的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a、b溶解度减小,且a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比较大,则析出晶体最多的为a,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9.(1)沸点
(2) 蒸发 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不大
(3)继续向左盘加入粗盐,直至天平平衡
(4) 引流 AC
(5)abdce
(6)50
【详解】(1)蒸馏法是常用的海水淡化方法,该方法是利用海水中各物质的沸点不同,将水分离出来;
(2)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海水“晒盐”,通常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使海水中的氯化钠析出;
(3)操作①中,发现天平指针向右偏,所以药品的量不足,接下来继续向左盘加入粗盐,直至天平平衡;
(4)过滤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防止液体溅出;过滤后,滤液仍然浑浊,可能的原因是滤纸破损、漏斗内液面高于滤纸边缘,故选:AC;
(5)配制50g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该实验的操作步骤顺序为先计算、然后称量、量取、溶解,最后装瓶并贴标签,故选:abdce;
(6)加水稀释溶液,稀释前后溶质质量不变,设需加水的质量为,,解得:。
10.(1) 碳酸钠 溶液变红
(2) 碳酸钠的水溶液显碱性,也能使酚酞溶液变红 溶液仍为红色
(3)2/两/二
(4)同意
【详解】(1)步骤Ⅰ:实验现象是产生大量气泡,则能与稀盐酸反应产生气泡的是碳酸钠,则白色粉末中一定含有碳酸钠,而不含有氯化钙(碳酸钠能与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氯化钠),故填:碳酸钠;
步骤Ⅱ:实验结论是含有氢氧化钠,氢氧化钠显碱性,能是酚酞溶液变红,则另取少量白色粉末于试管中加水溶解得到无色溶液,滴加无色酚酞溶液,可观察到溶液变红,故填:溶液变红;
(2)碳酸钠的水溶液显碱性,也能使酚酞溶液变红,则无法通过溶液变红,就得出白色粉末中一定含有氢氧化钠;小明在实验步骤Ⅱ的基础上加入过量的氯化钡溶液,氯化钡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氯化钠,除去碳酸钠,若观察到溶液仍为红色,则说明溶液中含有氢氧化钠,证明了步骤Ⅱ的实验结论成立,故填:碳酸钠的水溶液显碱性,也能使酚酞溶液变红;溶液仍为红色;
(3)以上实验无法证明氯化钠的存在,只证明一定存在氢氧化钠和碳酸钠,则白色粉末的组成可能为氢氧化钠、碳酸钠和氯化钠、氢氧化钠和碳酸钠,共两种可能情况,故填:2或者两或者二;
(4)向无色溶液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稀盐酸先与氢氧化钠反应,当氢氧化钠完全反应后才能与碳酸钠反应,则刚开始加入稀盐酸无明显现象,一段时间后会观察到有气泡生成,即证明白色粉末中一定含有氢氧化钠和碳酸钠,故填:同意。
11.(1) 不饱和 漏斗、玻璃棒
(2)B
(3)②
【详解】(1)根据题干信息,溶液A经过蒸发结晶后得到4.5g晶体,根据表格可知,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g,即在此温度下,100g水中最多能够溶解36g氯化钠,即15g水中最多能够溶解36g×=5.4g>4.5g氯化钠,则溶液A是不饱和溶液;操作II是将溶液与不溶性固体分离的过程,该操作为过滤,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漏斗。
(2)操作Ⅲ是蒸发结晶的过程,如图二所示,在蒸发过程中,溶液由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随着水的蒸发,溶液中有晶体析出,溶液仍然是饱和溶液,待全部水蒸发后,析出晶体即精盐。
A、由图可知,m3表示蒸发前溶液的质量,5g粗盐加入15ml水,由于粗盐中有部分不溶性杂质,所以形成溶液质量小于20g,故A选项分析不正确;
B、通过上述分析可知,L、P点所表示的溶液是饱和溶液,根据某一温度时,某物质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100%,即相同条件下,同种物质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同,故B选项分析正确;
C、m3为溶液的质量,得到精盐的质量为4.5g,根据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所以(m3-4.5g)是减少的水的质量,故C选项分析不正确;
D、蒸发时,待蒸发皿中出现较多固体时,应停止加热,利用余热将剩余液体蒸干,所以不应该在N点时停止加热,而是在M点停止加热,故D选项分析不正确。
故选B。
(3)根据表格可知,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g,即在此温度下,100g水中最多能够溶解36g氯化钠,则取3.6g氯化钠,加入10.0g水配制的该温度的氯化钠溶液为饱和溶液,如图3采取俯视读数,导致实际量取水的体积偏小,此时配制的氯化钠溶液仍为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根据某一温度时,某物质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100%,则所配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变,故填:②。
12. C KNO3 N2
【详解】形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是碳元素,符号为:C;硝酸钾中含有钾元素和氮元素,属于复合肥,化学式是:KNO3;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氮气,化学式为:N2。
13.(1)<
(2)不饱和
(3)错误
(4) 乙 甲 丙
【详解】(1)根据图示可以看出,在t1℃时,甲的溶解度小于丙的溶解度;
(2)t2℃时,甲的溶解度为20g,故将100g水加入到盛有15g甲物质的烧杯中,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是甲物质的不饱和溶液;
(3)t3℃时,乙的溶解度为40g,表示在该温度下100g水中最多溶解40g乙,而不是乙的饱和溶液中一定含40g乙物质;
(4)t2℃时,乙物质的溶解度最大,降低温度,甲、乙物质会析出晶体,丙物质不会,t2℃乙物质的溶解度小于t3℃时丙物质的溶解度,所以t3℃时,将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同时降温到t2℃,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乙>丙>甲。
14.(1)蒸发
(2)AC
【详解】(1)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不大,可用蒸发结晶的方法进行分离,所以①是蒸发池;
(2)A、海水进入贮水池,只是将海水引入贮水池,海水的成分基本不变,故A说法正确;
B、在①蒸发池中,水分逐渐减少,有氯化钠晶体析出,海水中氯化钠的质量逐渐减小,故B说法错误;
C、在①蒸发池中,水不断的蒸发掉,海水中水的质量逐渐减小,故C说法正确;
D、析出晶体后的母液不能继续溶解氯化钠,则析出晶体后的母液是氯化钠的饱和溶液,故D说法错误;
故选AC。
15.(1)水/H2O
(2) 否 溶液具有稳定性,在外界条件(温度、压强等)不变时,溶质不会从溶剂中分离出来
(3)温度
【详解】(1)溶液中含有水时,水是溶剂,该饮料含有水,则溶剂是水(H2O)。
(2)合格的可乐是溶液,溶液具有稳定性,在常温密封条件下,即外界条件(温度、压强等)不变时,溶质不会从溶剂中分离出来,所以不会出现浑浊现象。
(3)喝了可乐后,体内温度比饮料在瓶中的温度高,此时会打嗝排出二氧化碳,说明二氧化碳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即二氧化碳的溶解度与温度有关。
16.(1) 盐 氢离子与碳酸氢根离子结合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2)有白色沉淀产生
【详解】(1)NaHCO3是由金属阳离子与酸根阴离子构成的化合物,属于盐;
碳酸氢钠与胃酸的主要成分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该反应的微观实质是氢离子与碳酸氢根离子结合成二氧化碳分子和水分子。
(2)由图示可知,氢氧根离子能与碳酸氢根离子结合成碳酸根离子和水分子,则向NaHCO3溶液中滴加Ca(OH)2溶液,氢氧根离子能与碳酸氢根离子结合成碳酸根离子和水分子,碳酸根离子又能与钙离子结合成碳酸钙沉淀,因此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为产生白色沉淀。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