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宁波市余姚市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开学测试试卷
(2025八下·余姚开学考)根据语境完成下面题目。
回望语文课本,让我们一起走近“名人”,屏息聆听他们的事迹,用心感受他们的品格精神:朱德戎马一生,功勋显赫,但他永远忘不了母亲那不辍劳作的习惯和宽厚仁慈的态度,展现了伟人的胸怀;孟子心目中“富贵不能淫,____,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形象,展现了仁人志士的气节;周亚夫面对皇帝只“持兵揖”,展现了恪尽职守、刚正不阿的“真将军”形象。
1.小龙在给文中加点字注音时遇到了困难,请帮他选出正确的读音:
①屏息聆听 A. bǐng B. píng
②刚正不阿 A. ā B. ē
2.小翼发现“辍”字换个偏旁可以组成新的汉字,如表示哭泣时抽噎样子的“ ”字,表示连接、装饰意思的“ ”字。
3.请帮小龙在横线上补充原文句子。
富贵不能淫, ,威武不能屈
4.下面对古代礼仪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穿戴着盔甲的将领面见皇帝可以不行跪拜礼,只行拱手礼。
B.改容式车指表情严肃,扶着车前横木俯下身子,向人表示敬意。
C.冠礼,指古代男子十八岁时行冠礼,表示成年。
D.古代称呼别人,可称别人的字、号、官职,以示敬意;称自己称名,以示谦虚。
【答案】1.A;B
2.啜;缀
3.贫贱不能移
4.C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汉字的部首与偏旁;一般性默写;礼俗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字音的辨析。考题中所涉及到的词语大都来自教材中的课文。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对字音的识记和积累,尤其是教材中的“读读写写”与“课下注释”,特别是多音字、同音字和形近字,拼读时应结合其在不同语境中的词性或意义加以区分和掌握。
(2)本题考查字形的辨析。考题中所涉及到的词语大都来自教材中的课文。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对字形的识记和积累,尤其是教材中的“读读写写”与“课下注释”,特别是同音字与形近字;同时还要结合整个词语的意思区别字的用法。
(3)本题考查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不仅要做好对于古诗文、名言名句的背诵,更要注重这些语句的默写,特别关注文句中容易写错的字,从而做到准确、工整的完成作答。
(4)本题考查文化常识。文化常识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天文、历法、地理、官职、科举礼仪、称谓、名号等。解答这类题目,要有扎实的语文基本功。要求我们要养成多读书、多积累的好习惯。
1.本题考查字音。 ①屏息聆听:bǐng xī líng tīng ,指很认真地听某人说话。故选A。②刚正不阿:gāng zhèng bùē,刚强正直,不阿谀奉迎。
故答案为:A;B
2.本题考查字形字义。根据汉字的构造和意义,“辍”字的偏旁是“车”,把“车”换成“口”,组成“啜”字。“啜”有哭泣时抽噎的样子的意思,如“啜泣”,所以表示哭泣时抽噎样子的是“啜”字。把“辍”字的“车”换成“纟”,组成“缀”字。“缀”有连接的意思,如“缀合”;也有装饰的意思,如“点缀”,所以表示连接、装饰意思的是“缀”字。
故答案为:啜;缀
3.本题考查默写,易错字为:贫贱,移。
故答案为:贫贱不能移
4.ABD.正确。
C.有误,古代男子行冠礼是在二十岁,表示成年,而不是十八岁。
故答案为:C
5.(2025八下·余姚开学考)古诗词填空
(1)晴川历历汉阳树, 。(《黄鹤楼》崔颢)
(2) ,甲光向日金鳞开。(《雁门太守行》李贺)
(3)亭台楼阁是古诗词中的常见的意象,如晏殊《浣溪沙》中“ ,
”两句就是借助亭台风物表现时光飞逝;而朱敦儒的《相见欢》中“ , ”两句则是借登楼意象表现痛切的感叹;李清照的《如梦令》中“ , ”两句却是借溪亭“故事”奏出欢快的旋律。
【答案】(1)芳草萋萋鹦鹉洲
(2)黑云压城城欲摧
(3)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1)(2)诗文默写要求:一、不能添字、少字;二、字的笔画要准确,不能写错别字。此题中容易写错的字有:萋;鹦;鹉;摧。
(3)在晏殊《浣溪沙》里,“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借亭台依旧但时光流转,凸显岁月匆匆,展现时光飞逝之感。朱敦儒《相见欢》中,“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词人登上金陵城楼,面对清冷秋色,发出痛切感叹。李清照《如梦令》中,“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回忆在溪亭游玩至日暮,沉醉得忘了回家,描绘出欢快场景,奏响欢快旋律。
故答案为: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点评】本题考查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不仅要做好对于古诗文、名言名句的背诵,更要注重这些语句的默写,特别关注文句中容易写错的字,从而做到准确、工整的完成作答。
6.(2025八下·余姚开学考)解释加点的文言词语
周亚夫军细柳
甚矣,汝之不惠
妻子象禽兽
富贵不能淫
【答案】驻军;通“慧”,聪明;妻子儿女;使……惑乱,使……迷惑
【知识点】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周亚夫军细柳:句意是周亚夫驻军在细柳。军:驻军。甚矣,汝之不惠:句意是你太不聪明了。惠:通 “慧”,聪明。妻子象禽兽:句意是妻子儿女像禽兽一样。妻子:妻子儿女。富贵不能淫:句意是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淫:使…… 惑乱,使…… 迷惑。
故答案为:驻军;通 “慧”,聪明;妻子儿女;使…… 惑乱,使…… 迷惑。
【点评】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7.(2025八下·余姚开学考)请你阅读这段文字,回答下列问题。
这时我发现戴着厚玻璃近视眼镜的交通处长李克农在笑我。他拉扯我的袖子,对我说:“你可以叫他‘小鬼’,或者可以叫他‘同志’,你不能叫他‘喂’。这里什么人都是同志。这些孩子是少年先锋队员,他们是革命者,他们不是佣仆。他们是未来的红军战士。”
①选文情节出自美国著名记者 (人名)的纪实性报道《红星照耀中国》,又名 (书名)。
②选文细节反映出红军内部的什么特点?请写出作品中能表现出这一特点的其他一个情节。
【答案】埃德加 斯诺(斯诺);《西行漫记》;人人平等。示例:打仗时,跟我来,向前冲,与士兵是平等的,毛泽东等领导人和红军战士团团围坐。
【知识点】作家作品;作品的基本内容;《红星照耀中国》
【解析】【分析】①本题考查名著基本知识。从文段中的人物及情节可知,出自《红星照耀中国》一书,该书在当时的国民党统治区出版时更名为《西行漫记》,作者是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②本题考查名著内容理解与分析。“这里什么人都是同志”反映了红军内部人人平等的特点。这一特点可从红军将领对战士的关心爱护看出。还有打仗时红军军官习惯说的:“弟兄们,跟我来!”而不是说:“弟兄们,向前冲!”也体现了这一点。
故答案为:埃德加 斯诺(斯诺);《西行漫记》;人人平等。示例:打仗时,跟我来,向前冲,与士兵是平等的,毛泽东等领导人和红军战士团团围坐。
【点评】本题考查名著的阅读。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好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得心应手。
8.(2025八下·余姚开学考)请你阅读下面两句话,结合两部名著的具体内容谈谈你对“史诗”二字的理解。
长征是当今时代无与伦比的一次史诗般的远征。——埃德加·斯诺
《昆虫记》不愧为“昆虫的史诗”。——维克多·雨果
【答案】《红星照耀中国》 真实地记录了红军长征过程中的艰难历程,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过草地……这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长征中,红军指战员体现出的对革命理想和事业的坚定信念、不怕牺牲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这一切都堪称“史诗”。《昆虫记》不仅是一部伟大的昆虫科学著作,也是一首歌颂生命的伟大诗篇。它以人性关照虫性,将昆虫世界化作供人类获得知识和思想的美文,这足以证明《昆虫记》是“昆虫的史诗” 。
【知识点】作品的基本内容;作品的综合评价;《红星照耀中国》;《昆虫记》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名著内容理解。《红星照耀中国》作者埃德加·斯诺,美国著名记者。他于1928年来华,1936年6月至10月访问陕甘宁边区,写成《红星照耀中国》,作品真实记录了斯诺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书中描绘了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坚韧不拔、英勇卓绝的伟大斗争,以及他们的领袖人物的平凡而伟大的精神风貌,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昆虫记》作者法布尔,法国昆虫学家、文学家。被世人称为“昆虫界的荷马”“昆虫界的维吉尔”。该作品是一部概括昆虫的种类、特征、习性和婚习的昆虫生物学著作。法布尔以人性观照虫性,用通俗易懂、生动有趣和散文的笔调,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他所观察和研究的昆虫的外部形态、生物习性,真实地记录了几种常见昆虫的本能、习性、劳动、死亡等,既表达了作者对生命和自然的热爱和尊重,又传播了科学知识。《红星照耀中国》作为纪实文学,真实且详细地记载了红军长征途中的诸多关键事件。例如强渡大渡河,红军战士们在枪林弹雨中,面对湍急的河流和敌人的猛烈火力,奋勇向前,以顽强的意志和无畏的勇气突破了敌人的防线。飞夺泸定桥时,战士们沿着枪林弹雨和火墙密布的铁索踩着铁链夺下桥头,这是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还有过草地,红军战士们面临着饥饿、疾病、沼泽等多重困境,但依然坚定前行。这些历程构成了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其艰难程度和重大意义具备史诗所要求的宏大叙事和波澜壮阔的情节。精神内涵的展现:在长征过程中,红军指战员展现出了对革命理想和事业的坚定信念。他们坚信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是正义的,为了实现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不惜牺牲一切。这种坚定信念是支撑他们克服重重困难的精神支柱。同时,他们还具备不怕牺牲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恶劣的自然环境,始终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这种精神力量如同史诗中英雄们的高尚品质,激励着无数人,因此从精神层面上也符合“史诗”的特质。《昆虫记》首先是一部伟大的昆虫科学著作。法布尔通过长期细致的观察,对昆虫的种类、特征、习性和婚习等进行了精准的记录和研究。他详细描述了昆虫的外部形态,如蝉的外形构造、螳螂的捕食姿态等,让读者对昆虫有了深入的科学认知。同时,它又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堪称一首歌颂生命的伟大诗篇。法布尔以独特的视角,用通俗易懂、生动有趣的散文笔调,将昆虫世界的奥秘展现出来。例如他描写蝉的幼虫从地下钻出,努力爬上枝头蜕变的过程,充满了对生命的敬畏和赞美。以人性关照虫性:法布尔在书中以人性观照虫性,将昆虫的行为赋予了人类的情感和思想。他笔下的昆虫仿佛有着自己的社会和生活,它们在为生存和繁衍而努力奋斗。这种写法使读者能够从昆虫的世界中获得关于生命、自然和人性的深刻启示,将昆虫世界化作供人类获得知识和思想的美文。它突破了传统科普作品的局限,以一种独特的文学创作方式来展现昆虫世界,从作品价值和对生命的独特诠释角度,足以证明它是“昆虫的史诗”。
故答案为:《红星照耀中国》 真实地记录了红军长征过程中的艰难历程,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过草地……这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长征中,红军指战员体现出的对革命理想和事业的坚定信念、不怕牺牲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这一切都堪称“史诗”。《昆虫记》不仅是一部伟大的昆虫科学著作,也是一首歌颂生命的伟大诗篇。它以人性关照虫性,将昆虫世界化作供人类获得知识和思想的美文,这足以证明《昆虫记》是“昆虫的史诗” 。
【点评】本题考查名著的阅读。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好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得心应手。
(2025八下·余姚开学考)文学类文本阅读
谨忆周树人君
【日本】藤野严九郎
①因为是多年前的旧事了,所以记忆不是很清楚。但我可以确定我从爱知医学专门学校转职到仙台医学专门学校是明治三十四年(1901年)末的事。在那之后两年或三年,周树人君作为第一个从支那来的留学生进入了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习。因为是留学生,不需要参加入学考试,周树人君和一百人左右的新入校生以及三十多人的留级生一起听课。
②周君身材不高,脸圆圆的,看上去人很聪明。记得那时周君的身体就不太好,脸色不是健康的血色。当时我主讲人体解剖学,周君上课时虽然非常认真地记笔记,可是从他入学时还不能充分地听、说日语的情况来看,学习上大概很吃力。
③于是我讲完课后就留下来,看看周君的笔记,把周君漏记、记错的地方添改过来。如果是在东京,周君大概会有很多留学生同胞,可是在仙台,因为只有周君一个支那人,想必他一定很寂寞。可是周君并没有让人感到他寂寞,只记得他上课时非常努力。
④如果留下来当时的记录的话,就会知道周君的成绩,可惜现在什么记录也没留下来。在我的记忆中周君不是成绩非常优秀的学生。
⑤那时我在仙台的空崛街买了房子,周君虽然也到我家里来玩过,但已没有什么特别的印象了。如果过世的妻子还在世的话,或许还可以回忆起一些事情。前年,我的长子藤野达也在福井中学时,主讲汉文的管先生对他说“这本书上写了你父亲的事,你拿去看看。如果真是那么回事,给我们也讲一讲那些事情”。于是长子达也借回了周君写的书让我看,这些作品似乎都是佐藤翻译的。
⑥这以后大概过了半年,管先生来和我会面,也谈到了书中所讲的那些事情。从管先生那里,我知道周君回国之后成了优秀的文学家。管先生去年去世了。听说在姬路师范当老师的前田先生也说过周君的一些事情。让我再回到前面的话题。周君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总共只学习了一年,以后就看不到他了,现在回忆起来好像当初周君学医就不是他内心的真正目标。周君临别时来我家道别,不过我忘记这次最后会面的具体时间了。
⑦据说周君直到去世一直把我的照片挂在寓所的墙上,我真感到很高兴。可是我已经记不清是在什么时候、以什么样的形式把这张照片赠送给周君的了。
⑧如果是毕业生的话,我会和他们一起拍纪念照,可是一次也没和周君一起照过像。
⑨周君是怎样得到我这张照片的呢?说不定是妻子赠送给他的。周君文中写了我照片的事情,被他一写,我现在也很想看看自己当时的样子。我虽然被周君尊为唯一的恩师,但我所作的只不过是给他添改了一些笔记。因此被周君尊为唯一的恩师,我自己也觉得有些不可思议。
⑩周君来日本的时候正好是日清战争以后。尽管日清战争已过去多年,不幸的是那时社会上还有日本人把支那人骂为“梳辫子和尚”,说支那人坏话的风气。所以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也有这么一伙人以白眼看待周君,把他当成异己。
少年时代我向福井藩校毕业的野坂先生学习过汉文,所以我很尊敬支那的先贤,同时也感到要爱惜来自这个国家的人们。这大概就是我让周君感到特别亲切、特别感激的缘故吧。周君在小说里、或是对他的朋友,都把我称为恩师,如果我能早些读到他的这些作品就好了。听说周君直到逝世前都想知道我的消息,如果我能早些和周君联系上的话,周君会该有多么欢喜啊。
可是现在什么也无济于事了,真是遗憾。我退休后居住在偏僻的农村里,对外面的世界不甚了解,尤其对文学是个完全不懂的门外汉。前些天从报纸上得知周君鲁迅去世的消息,让我回忆起上面所说的那些事情。不知周君的家人现在如何生活?周君有没有孩子?
深切吊唁把我这些微不足道的亲切当作莫大恩情加以感激的周君之灵,同时祈祷周君家人健康安泰。
(选自《中流》,有删改)
9.从选文第②段至第④段来看,藤野先生对周树人(鲁迅)有哪些印象?
10.选文第一句“因为是多年前的旧事了,所以记忆不是很清楚”在结构上有何作用?
11.品析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①据说周君直到去世一直把我的照片挂在寓所的墙上,我真感到很高兴。
②我虽然被周君尊为唯一的恩师,但我所作的只不过是给他添改了一些笔记。
12.选文与鲁迅的《藤野先生》是他们回忆彼此的文章。结合所学内容,请你说说两文各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9.周君身材不高,脸圆圆的,看上去人很聪明;身体不太好;非常认真地做笔记,学习上大概很吃力;周君并没有让人感到他寂寞,他上课时非常努力;不是成绩非常优秀的学生。
10.既照应了文题“谨忆”二字,又为下文写人叙事做了铺垫。
11.①“据说”表示不确定,藤野先生与鲁迅身处异国,只能根据别人的言语来判断对方所处状态,从中可以看出藤野先生严谨的品质。②“只不过”是藤野先生的自谦,表现出他谦虚的品质,侧面写出了他和鲁迅两人感情的深厚。
12.选文写了藤野先生对鲁迅的怀念,《藤野先生》表达了鲁迅对老师的尊重、敬佩与感激怀念,赞扬其正直严谨的高贵品质。
【知识点】记叙性散文;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体会作者情感态度;分析文段、人物、情节的作用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题关键是了解文章内容,找出描写人物的语句与相关事件,然后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
(2)本题考查句段的作用。分析句段的作用需要关注两点:一是句段所处的位置来分析。二是从句子的表达内容来分析。
(3)本题考查词语含义的理解。理解词语的含义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理清思路,揣摩概括义。(2)联系上下文,体味词语指代义。(3)瞻前顾后,揣摩特殊意义。(4)把握词语的感彩。除此以外,还要联系文章的主题、作着的思想感情,描写手法和修辞手法等来理解词语的含义。
(4)本题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时,需根据文章内容以及主旨思想作答。
9.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结合第②段“周君身材不高,脸圆圆的,看上去人很聪明“可知,藤野先生直接描述了周树人的外貌特征,从外在形象上觉得他看上去很聪明。由此可知,藤野先生对周树人的第一印象是身材和外貌方面,认为他身材不高、脸圆且看上去聪明。结合第②段“记得那时周君的身体就不太好,脸色不是健康的血色”可知,藤野先生通过观察周树人的脸色,发现不是健康的血色,从而得出他身体不太好的印象。由此可知,藤野先生注意到了周树人的身体状况不佳这一特点。结合第②段“当时我主讲人体解剖学,周君上课时虽然非常认真地记笔记,可是从他入学时还不能充分地听、说日语的情况来看,学习上大概很吃力”可知,藤野先生看到周树人上课时认真记笔记的行为,又考虑到他日语听说能力不足的情况,判断他在学习上存在困难。由此可知,藤野先生了解到周树人学习态度认真,但因语言问题学习可能吃力。结合第③段“于是我讲完课后就留下来,看看周君的笔记,把周君漏记、记错的地方添改过来。如果是在东京,周君大概会有很多留学生同胞,可是在仙台,因为只有周君一个支那人,想必他一定很寂寞。可是周君并没有让人感到他寂寞,只记得他上课时非常努力”可知,藤野先生考虑到周树人在仙台作为唯一的中国人可能会寂寞,然而实际接触中发现他没有表现出寂寞,并且上课时非常努力。由此可知,藤野先生感受到周树人在孤独的环境中依然保持着努力学习的状态,没有被寂寞情绪影响。结合第④段“如果留下来当时的记录的话,就会知道周君的成绩,可惜现在什么记录也没留下来。在我的记忆中周君不是成绩非常优秀的学生”可知,虽然没有成绩记录,但藤野先生根据自己的记忆,认为周树人不是成绩非常突出的学生。由此可知,藤野先生对周树人的成绩有一个大致的印象,即不是成绩非常优秀的学生。
故答案为: 周君身材不高,脸圆圆的,看上去人很聪明;身体不太好;非常认真地做笔记,学习上大概很吃力;周君并没有让人感到他寂寞,他上课时非常努力;不是成绩非常优秀的学生。
10.本题考查句段作用。结合文题“谨忆周树人君”可知,“谨忆”表明是慎重地回忆过去的事情。再结合第①段”因为是多年前的旧事了,所以记忆不是很清楚”可知,作者开篇就点明了这些事是多年前的,导致记忆不太清楚,这与“谨忆”中回忆过去的事相呼应,同时也解释了为什么是“谨忆”,因为时间久远记忆模糊,所以要慎重地回忆。由此可知,“因为是多年前的旧事了,所以记忆不是很清楚”这句话在结构上照应了文题“谨忆”二字。结合第①段“因为是多年前的旧事了,所以记忆不是很清楚"以及后文内容,如“记得那时周君的身体就不太好,脸色不是健康的血色”“于是我讲完课后就留下来,看看周君的笔记,把周君漏记、记错的地方添改过来”等对周树人的回忆可知,开篇表明记忆不清楚,为后文作者在回忆周树人时一些细节的不清晰,如“如果留下来当时的记录的话,就会知道周君的成绩,可惜现在什么记录也没留下来’“我已经记不清是在什么时候、以什么样的形式把这张照片赠送给周君的了”等内容做了铺垫,让后文的回忆显得合理自然。由此可知,“因为是多年前的旧事了,所以记忆不是很清楚”这句话在结构上为下文写人叙事做了铺垫。
故答案为:既照应了文题“谨忆”二字,又为下文写人叙事做了铺垫。
11.本题考查词语理解赏析。①结合第⑦段“据说周君直到去世一直把我的照片挂在寓所的墙上,我真感到很高兴”可知,藤野先生身处日本,与远在异国的鲁迅有一定距离,对于鲁迅是否一直将自己的照片挂在寓所墙上这一情况,他无法直接确切知晓,只能通过他人告知,所以用“据说”一词。由此可知,“据说”一词的使用体现了藤野先生在表述上的严谨,没有将不确定的信息当作确定事实来陈述,展现出他严谨的品质。②结合第⑨段“我虽然被周君尊为唯一的恩师,但我所作的只不过是给他添改了一些笔记”可知,藤野先生认为自己对鲁迅所做的事仅仅是添改笔记,用“只不过”来强调这一行为在他看来很平常、很普通。然而,鲁迅却将藤野先生尊为唯一的恩师,这种对比突出了藤野先生的自谦。由此可知,“只不过”一词体现了藤野先生谦虚的品质,同时也从侧面反映出鲁迅对藤野先生的敬重并非源于藤野先生所认为的“添改笔记”这一简单行为,而是两人在相处过程中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使得鲁迅对藤野先生心怀感恩,尊其为恩师。
故答案为:①“据说”表示不确定,藤野先生与鲁迅身处异国,只能根据别人的言语来判断对方所处状态,从中可以看出藤野先生严谨的品质。②“只不过”是藤野先生的自谦,表现出他谦虚的品质,侧面写出了他和鲁迅两人感情的深厚。
12.本题考查情感理解。结合第⑦段“据说周君直到去世一直把我的照片挂在寓所的墙上,我真感到很高兴”可知,藤野先生得知鲁迅对自己的这份情谊而感到开心,体现出他对与鲁迅之间情谊的看重。结合第 段“周君在小说里、或是对他的朋友,都把我称为恩师,如果我能早些读到他的这些作品就好了。听说周君直到逝世前都想知道我的消息,如果我能早些和周君联系上的话,周君会该有多么欢喜啊”可知,藤野先生为没能更早地与鲁迅有更多联系而感到遗憾,字里行间流露出对鲁迅的牵挂。结合第13段“深切吊唁把我这些微不足道的亲切当作莫大恩情加以感激的周君之灵,同时祈祷周君家人健康安泰”可知,藤野先生对鲁迅的逝世表达了深切的哀悼,还关心着鲁迅的家人。由此可知,选文表达了藤野先生对鲁迅的怀念之情。结合《藤野先生》中“我交出所抄的讲义去,他收下了,第二三天便还我,并且说,此后每一星期要送给他看一回。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可知,鲁迅对藤野先生为自己添改讲义一事印象深刻,内心充满感激。结合“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有时我常常想: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可知,鲁迅高度评价了藤野先生,认为他是最使自己感激、给自鼓励的老师,赞扬了藤野先生为中国、为学术的高尚品格。由此可知,《藤野先生》表达了鲁迅对藤野先生的尊重、敬佩与感激怀念,赞扬其正直严谨的高贵品质。
故答案为: 选文写了藤野先生对鲁迅的怀念,《藤野先生》表达了鲁迅对老师的尊重、敬佩与感激怀念,赞扬其正直严谨的高贵品质。
(2025八下·余姚开学考)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故宫沧桑六百年
①红墙肃穆,金水环绕;玉砌雕栏,灵兽瑞翘;九千房屋,百万珍宝;城垣壮观,殿宇辉耀。中华瑰宝——北京故宫,从1420年建成到今年整整600年。
②故宫又称“紫禁城”,这座规模宏伟的皇家宫殿,位于北京中轴线的中心,以外朝三大殿,内廷后三宫为主。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大小宫殿70多座,大小院落90多座,房屋8070间,也有统称9000间。呈长方形城池,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四周围有高12米、长3400米的城墙,城外有宽52米的护城河。整个故宫在建筑布置上,用形体变化、高低起伏的手法,组合成一个整体,在功能上符合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同时还达到左右均衡和形体变化的艺术效果。
③故宫设计者为苏州人蒯祥,严格按照《周礼·考工记》中“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帝都营造原则设计建造。故宫宫殿群沿着一条南北走向中轴线排列,三大殿、后三宫、御花园都在这条中轴线上,南北取直,左右对称。左前面是明清皇帝祭祀祖宗的太庙(今劳动人民文化宫);右前面是祭祀土神和谷神的社稷坊(今中山公园);前面是朝臣办事的场所,后面是市场、北倚万岁山,南临金水河。完全与前所述古人“前朝后市,左祖右社,负阴抱阳,冲气为和”的帝都营造原则相符合。
④紫禁城共有四个城门。正门为午门,俗称五凤楼,其建筑为故宫殿群中第一高峰,是皇帝下诏书、命出征的地方。当中的正门平时只有皇帝才可以出入;皇帝大婚时皇后进一次;殿试后中状元、榜眼、探花的三人可以走出一次。文武大臣进出东侧门,宗室王公进出西侧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这两门遥相对应,门外设有下马石碑,门内金水河南北流淌,北门为神武门,在明朝时叫玄武门。清康熙(玄烨)年间因避讳改称“神武门”。神武门在形制上比午门低一个等级,是宫殿内日常出入的门禁,现为故宫博物院正门。此外,午门有东西两个侧门,东西华门和神武门各有一个侧门,统称九门。通常夜间“九门落锁”实行宵禁,违者杖责,故有“六街鼓声行人绝,九衢茫茫空有月”之形容;但宵禁一般是对百姓而言的,又有“宫城歌舞闹春宵,坊里死寂悄无声”的叹息。
⑤紫禁城的主体建筑分外朝和内廷两部分。外朝在前,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为中心,统称三大殿,宫殿雄伟壮丽,庭院明朗开阔,是国家举行大典的地方,同时也象征着封建政权至高无上,内廷在后,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中心,统称后三宫,是皇帝和皇后居住的正宫。东西两翼为东六宫和西六宫,为后妃所居,内廷建筑深邃、紧凑,东西六宫自成一体,各有宫门宫墙,相对排列,井然有序。
⑥外朝最重要的建筑为太和门与太和殿。太和门是外朝宫殿的正门,也是最大的宫门,是明清皇帝“御门听政”之处。太和殿是规模最大殿宇,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金銮殿”。明清两朝有24位皇帝在此举行盛大典礼,如皇帝登基、皇帝大婚、册立皇后、命将出征以及每年万寿、元旦、冬至三大节接受文武百官的朝贺等。
⑦内廷建筑则以乾清宫为最,是皇帝的主要寝宫和政治活动场所,明代共有14位皇帝在此居住。由于宫殿高大,空间过敞,皇帝更要以防不测,遂将宫内分隔数室,并建有暖阁9间,分上下两层,置床27张,室多床多,皇帝每晚就寝何处很少有人知道。清顺治、康熙也在此居住,特别是清朝密建皇储的建储匣就存放在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坤宁宫为明清(清雍正前)的皇后寝宫,康熙、同治、光绪三帝均在此举行大婚。
⑧从1420年到1924年,故宫见证了明清宫廷五百多年来帝后活动、等级制度、权力斗争、宗教祭祀以及兴衰更替的历史沧桑。
13.本文主要介绍了故宫的建筑规模、 、 以及主体建筑。
14.第②段中画直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15.说说第④段中加点词语“一般”的表达效果。
16.精读第⑤~⑦段,完成下面的填空,理清说明思路。
【答案】13.营造原则;城门(九门)
14.列数字,具体准确地说明了故宫建筑群的规模宏伟(占地之广、建筑物之多)
15.“一般”这里指通常情况下,起修饰限制作用,说明宵禁通常只是限制普通百姓,而统治阶级往往不受此限,但不排除有特殊情况;这个词语的使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6.①乾清宫; ②空间顺序(从前到后);③逻辑顺序(先总说后分说/从概括到具体)
【知识点】把握说明对象;事物性说明文;逻辑顺序;空间顺序;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把握说明的对象及其特征。把握说明对象应注意的文章的几个位置:看题目、观首段、找结尾段和抓关键句,极少数情况下需要我们研读全文,逐段分析,最后确定说明对象。
(2)本题考查说明的方法及其作用。解答此类题目需要从寻找关键词入手,看是平实说明还是生动说明来判断说明的方法。同时切记任何说明方法都是为说明对象服务的,因此说明方法的作用必须和说明对象及其特征联系起来。
(3)本题考查语言特点。说明文语言主要有两个特点,准确和生动,准确性从列数字和具体词语分析,生动性从修辞、用词、句式等方面分析。
(4)本题考查说明文的顺序。 说明的顺序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分析说明的顺序可以从内容、找重点词句的角度入手。
13.本题考查说明内容。第②段介绍了故宫的建筑规模。根据第③段中的“宫设计者为苏州人蒯祥,严格按照《周礼考工记》中‘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帝都营造原则设计建造”可知本段介绍了故宫的营造原则。根据第④段中的“紫禁城共有四个城门”此外,午门有东西两个侧门,东西华门和神武门各有一个侧门,统称九门”可知本段介绍的是故宫的城门,即九门。第⑤段到第⑦段介绍了故宫的主体建筑:外朝和内廷。
故答案为:营造原则;城门(九门)
14.本题考查说明方法。画线句中有大量准确的数字,这是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画线句中表示长度和面积的数字准确地介绍了故宫占地之广。画线句中表示院落和房间数量的数字准确地介绍了故宫建筑物之多。运用数字,增强了语言的准确性和说服力。
故答案为: 列数字,具体准确地说明了故宫建筑群的规模宏伟(占地之广、建筑物之多)
15.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一般”指有通常的情况下。在句中表示的是在通常情况下宵禁只是限制了普通百姓,而那些达官贵族却不在此列,起到了修饰和限制的作用。但并不排除历史上会有宵禁与限制统治者的情况。“一般”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故答案为:“一般”这里指通常情况下,起修饰限制作用,说明宵禁通常只是限制普通百姓,而统治阶级往往不受此限,但不排除有特殊情况;这个词语的使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6.本题考查说明顺序。第⑤段到第⑦段介绍了故宫的主体建筑:外朝和内廷。第⑤段为总写,介绍了故宫主体建筑包括外朝和内廷。各自的特点以及功用。这是总说。根据第⑥段中的“外朝最重要的建筑为太和门与太和殿”可知本段介绍的是外朝,根据第⑦段中的“内廷建筑则以乾清宫为最”可知,本段介绍的是内廷。这是总分的逻辑顺序。外朝在南在前,内廷在北在后,是按从南到北或从前到后的空间顺序。在介绍外朝时,只是着重介绍了太和门和太和殿。在介绍内廷时,只是着重介绍了乾清宫,这又是从概括到具体的逻辑顺序。所以第一空填乾清宫,第二空填空间顺序,从前到后。第三空填逻辑顺序,从总说到分说,从概括到具体。
故答案为: ①乾清宫; ②空间顺序(从前到后);③逻辑顺序(先总说后分说/从概括到具体)
(2025八下·余姚开学考)文言文阅读
【甲】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选自《愚公移山》)
【乙】
农夫耕于田,数息而后一锄。行者见而哂之,曰:“甚矣,农之惰也!数息而后一锄,此田竟月不成!”农夫曰:“予莫知所以耕,子可示我以耕之术①?”
行者解衣下田一息而数锄一锄尽一身之力。未及移时,气竭汗雨,喘喘焉不能作声,且仆于田。谓农夫曰:“今而后知耕之难也。”农夫曰:“非耕难,乃子之术谬!人之处事亦然,欲速则不达。”行者服而退。
(选自《浑然子》,有删改)
【注释】①术:方法。
17.请参考“方法提示”,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方法提示 词语 解释
联系课内字词 未及移时
联系常见成语:前仆后继 且仆于田
18.请为【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用“/”标示,限两处)。
行 者 解 衣 下 田 /一 息 而 数 锄/一 锄 尽 一 身 之 力
19.请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冬夏②非耕难,乃子之术谬!
20.结合加点的词语赏析下面的句子,体会人物的语气和感情。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21.【甲】文中智叟对待愚公移山的态度从“笑而止之”到“ 亡 以应”的变化,侧面衬托愚公移山所表现出的智慧和魄力令人信服。【乙】文中行者的态度也经历了相似的变化:从“ 笑而 止之”到“服而退”。
22.寓言常借假托的故事来寄托意味深长的道理,【甲】【乙】两则寓言寄托的道理都能给我们智慧的启迪,请结合选文内容,谈谈你从愚公和农夫身上,分别获得了什么启示。
【答案】17.等到;倒下
18.行者解衣下田/一息而数锄/一锄尽一身之力。
19.①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
②困难的不是耕田,是你的方法错了
20.这句话中的“笑”是“嘲笑”的意思,“甚”是“严重”的意思,表程度,有强调的作用,“其”加强反问语气,这句话表达了智叟对愚公移山强烈地否定和质疑。
21.无以应|见而哂之
22.【甲】文: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持之以恒,坚持不懈。【乙】文:做事情要讲究方法,不能急于求成,否则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目的)。(或只有在生活的实践中,才能找到正确的答案,没有实践,就没有发言权。)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概括文言文给人的启示和道理;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2)本题考查断句的能力。给语句断句时,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在弄清句子的成分。一般来说,主谓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应该有停顿;同时注意题干的要求,需要断几处。
(3)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
(4)本题考查写作手法的赏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选文内容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即可。
(5)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
【参考译文】
【甲】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九十岁了,在山的正对面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 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 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 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们。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曲的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简直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 北山愚公长叹说:“你的思想真顽固,顽固得没法开窍,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 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乙】有个农民在田里耕种,他喘几口气以后再挥一下锄头。有个过路人看见了讥笑他,说:“你这个农夫真是太懒了!你喘几口气才挥一下锄头,这样耕完这块田也得一个月的时间啊!” 农夫说:“我不知道用什么方法来耕地,你可以把耕地的方法示范给我吗?”
过路人脱下衣服走到田里,喘一口气连挥几下锄头,每锄一下都使出全身的力气。没有多长时间,他力气用完了,汗如雨下,气喘吁吁,连声音都发不出了,并且倒在田里。(他)对农夫说:“我到今天才知道耕地的艰难。” 农夫说:“不是耕地困难,而是你的方法错了!人们处理事情也是这样,想要追求速度反而达不到目的。” 过路人心悦诚服地离开了。
17.句意为:还没有过多久。及,等到。句意为:而且(我)倒在了田地里。仆,倒下。
故答案为:等到;倒下。
18.本题考查断句。句意为:过路人脱下衣服下到田里,喘一口气连挥几下锄头,每锄一下都使出全身的力气。“行者解衣下田”:“行者” 是句子的主语,表示 “过路人”;“解衣” 和 “下田” 是两个连续的动作,作谓语,这里是承前省略主语,连贯地叙述了过路人的行为动作,展现出动作的先后顺序。“一息而数锄”:“一息” 表示时间,在这里作状语,用来修饰后面的动作 “数锄”,意思是 “在喘一口气的时间内”;“数锄” 是谓语动词短语,“数” 表示多次、几下,“锄” 是动词,用锄头锄地的意思,整体描述了过路人在短时间内连续锄地的动作。“一锄尽一身之力”:“一锄” 是句子的主语,表示 “锄一下地” 这个动作行为;“尽” 是谓语动词,意为 “用尽、使尽”;“一身之力” 是宾语,表明用尽的是 “全身的力气”,此句通过具体描述每锄一下地都用尽全身力气,生动地表现出过路人劳作的辛苦和用力程度。
故答案为: 行者解衣下田/一息而数锄/一锄尽一身之力。
19.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①重点字词有:易,更替;节,季节;始,才;反,同“返”,往返。②重点字词有非,不是;乃,而是;术,方法;谬,错误。
故答案为: ①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②困难的不是耕田,是你的方法错了
20.本题考查赏析重要词语。根据“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可知“笑”生动展现智叟对愚公移山行为的轻蔑,以嘲笑的态度加以制止;“甚”强调愚公不聪明的程度之深,突出智叟对愚公的否定;“其”增强反问语气,表明在智叟看来,以愚公的状况根本无法处理土石,进一步体现智叟对愚公移山的强烈质疑。
故答案为:这句话中的“笑”是“嘲笑”的意思,“甚”是“严重”的意思,表程度,有强调的作用,“其”加强反问语气,这句话表达了智叟对愚公移山强烈地否定和质疑。
21.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与概括。甲文:根据“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北山愚公长息曰……河曲智叟亡以应”可知,起初智叟“笑而止之”,对愚公移山进行嘲笑和阻止,但在愚公阐述移山的坚定决心和长远规划后,智叟“亡以应”,即无话可说,这一变化侧面衬托出愚公移山所展现的智慧与魄力让智叟信服。乙文:根据“行者见而哂之……行者服而退”可知,行者一开始看到农夫耕种方式,“见而哂之”,表现出对农夫的讥笑,认为农夫懒惰;但在自己尝试耕地失败后,“服而退”,心服口服地离开,态度发生了转变。
故答案为: 无以应|见而哂之
22.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与启示。甲文:根据“北山愚公者……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可知,愚公面对太行、王屋二山,虽年近九十,仍决心移山,且坚信子子孙孙无穷匮,山终能被移走。这种坚定不移的决心和持之以恒的精神启示我们,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持之以恒,坚持不懈。乙文:根据“行者解衣下田,一息而数锄,一锄尽一身之力。未及移时,气竭汗雨……农夫曰:‘非耕难,乃子之术谬!人之处事亦然,欲速则不达*”可知,行者急于求成,采用错误的耕地方法,导致很快体力不支。农夫指出其方法错误,阐明做事欲速则不达的道理。这启示我们做事情要讲究方法,不能急于求成,否则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目的)。同时,行者亲身体验耕地后才明白其中艰难,也说明只有在生活的实践中,才能找到正确的答案,没有实践,就没有发言权。
故答案为: 【甲】文: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持之以恒,坚持不懈。【乙】文:做事情要讲究方法,不能急于求成,否则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目的)。(或只有在生活的实践中,才能找到正确的答案,没有实践,就没有发言权。)
(2025八下·余姚开学考)古诗词阅读
钱塘湖春行
【唐】白君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丰乐亭游春三首(其一)
【宋】欧阳修
绿树交加山鸟啼,
晴风荡漾落花飞。
鸟歌花舞太守醉,
明日酒醒春已归。
23.《钱塘湖春行》中“早莺”“新燕”点出早春时节,《丰乐亭游春三首》(其一)则以“ ”等点出 时节,两首诗都表达出热爱春天的感情。
24.丰乐亭周围景色四时皆美,欧诗中三、四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描写春景?请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23.落花飞(或:春已归);暮春
24.诗人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鸟语花飞, 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春光的迷人,充满生机。(或:诗人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说酒醒春已归,感叹春天的短暂,暗含对春光的留恋。)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古诗词曲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钱塘湖春行;寄情山水;惜春悲秋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的内容,联系创作的背景抓住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2)本题考查多角度赏析名句。解答此题时,首先要明确诗句描写了怎样的内容,然后从修辞手法、内容主旨、哲理等方面对诗句进行赏析。从修辞角度赏析,要答出该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及手法的作用;从内容主旨方面赏析,需要充分理解诗歌的内容,写出该诗句表达出诗人怎样的胸襟;从哲理角度赏析,则需要答出该诗句蕴含的哲理。
2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意象和季节特征的理解与把握能力,在《丰乐亭游春三首》(其一)中,“落花飞” 这一意象明显暗示了暮春时节花朵飘落的景象,“明日酒醒春已归” 也进一步强调了春天即将过去,所以填 “落花飞” 或 “春已归” 都能准确点出诗歌所描绘的时节特征。根据 “落花飞” 和 “春已归” 所传达的信息,可以明确诗歌描绘的是暮春时节,此时春天即将结束,各种花卉开始飘落,与暮春的季节特点相符。
故答案为:落花飞(或:春已归);暮春
24.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诗歌修辞手法的识别与理解能力,“鸟歌花舞太守醉” 一句中,“歌” 和 “舞” 本是人类具有的行为动作,诗人将其赋予鸟和花,把鸟和花当作人来写,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这样写生动形象地描绘出鸟儿欢快啼叫、花朵随风飘舞的景象,仿佛它们在尽情展现自己的活力与美丽,从而使整个画面充满生机,让读者能够更真切地感受到春光的迷人与美好,凸显出春天的蓬勃生机。“明日酒醒春已归” 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现实中不可能一晚上酒醒之后春天就完全消逝,但诗人通过这种夸张的表达,强烈地表现出对春天短暂的感叹。这种夸张手法的运用,更加强化了诗人对春光易逝的惋惜和留恋之情,使读者能够深刻体会到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不舍。
故答案为: 诗人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鸟语花飞, 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春光的迷人,充满生机。(或:诗人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说酒醒春已归,感叹春天的短暂,暗含对春光的留恋。)
25.(2025八下·余姚开学考)我们身边有很多历史遗留下来的名胜古迹、民间技艺、艺术形式、民俗活动、节庆礼仪等,都彰显出独特的人文价值,凝聚着共同的历史记忆,是宝贵的文化遗产,现在,请你给大家介绍一项你身边的文化遗产,让更多的人来关注、了解我们的精神财富。
要求:要抓住事物特征,并按一定的顺序展开说明,100字左右。
【答案】在我家乡,剪纸堪称一绝。它历史悠久,题材广泛,从花鸟鱼虫到神话传说,无不涵盖。剪纸艺人以一把剪刀、一张红纸,上下翻飞,须臾间,栩栩如生的图案便呈现眼前。这一技艺传承至今,凝聚着先辈智慧,彰显独特人文价值。
【知识点】微写作(片断写作)
【解析】【分析】优先选取自己熟悉、特色鲜明的文化遗产,确保能详细且准确地介绍。从历史渊源、表现形式、制作工艺等角度,挖掘文化遗产的独特之处,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述。结尾点明文化遗产蕴含的价值,如历史价值、艺术价值、人文价值等,提升介绍的深度和意义。
故答案为:在我家乡,剪纸堪称一绝。它历史悠久,题材广泛,从花鸟鱼虫到神话传说,无不涵盖。剪纸艺人以一把剪刀、一张红纸,上下翻飞,须臾间,栩栩如生的图案便呈现眼前。这一技艺传承至今,凝聚着先辈智慧,彰显独特人文价值。
【点评】本题考查微写作。片段作文就是在练习写一篇完整的记叙文之前,就人、事、物的某个断面或局部进行的单项写作训练。片段作文的写作要做到几点要求:①要把内容写具体;②叙事要做到条理清楚;③围绕中心展开段落。
26.(2025八下·余姚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截图,用特定的技术手段保存图像。通常是为了展示特定的动作、表情、场景等,以表达特殊的意义和作用。现实生活中总有许多画面会被你用心截取并珍藏于心,朱自清截取了父亲的背影,茅盾截取了不平凡的白杨,汪曾祺截取了昆明的景、物、人进行珍藏……
请以“为美好截图”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②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写作,内容不空洞,有真情实感;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等;④不少于600字。
【答案】例文:
为美好截图
在生活的长河中,总有一些瞬间,如同璀璨星辰,闪耀着温暖与希望的光芒,值得我们用心去 “截图”,永久珍藏。
那是一个寒风凛冽的冬日,我像往常一样在公交车站等车。天空阴沉沉的,仿佛一块巨大的铅板压在城市上空,让人喘不过气来。等车的人都缩着脖子,裹紧身上的棉衣,时不时跺脚取暖,嘴里呼出的白气瞬间消散在冷风中。
公交车缓缓驶来,人们有序地上车。我跟在一位老人身后,老人脚步蹒跚,每一步都显得有些吃力。就在老人快要踏上公交车台阶时,他突然一个踉跄,身体向前倾去。我心里一惊,正准备伸手去扶,这时,公交车司机迅速解开安全带,从驾驶座上跳下来,一个箭步冲到老人身边,稳稳地扶住了他。司机关切地问:“大爷,您没事吧?” 老人感激地说:“没事,谢谢你,小伙子,多亏了你啊!” 司机笑着说:“大爷,您慢点,我扶您上车。” 说着,他搀扶着老人,一步一步走上公交车,还帮老人找了个座位。老人坐下后,司机又回到驾驶座,重新启动车辆。
这一幕,就像一道温暖的阳光,穿透了寒冷的冬日,照亮了我的心。我在心中为这充满善意的瞬间 “截图”,它让我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与互助,是如此美好而珍贵。
又想起那次学校运动会,我参加了 800 米长跑。比赛一开始,我就拼尽全力向前冲,可没过多久,我的体力就渐渐不支,脚步也变得沉重起来。看着身边的同学一个个超过我,我的心中充满了失落和沮丧,甚至想要放弃。就在这时,我听到了同学们响亮的加油声:“加油!加油!你可以的!” 我抬起头,看到跑道旁,同学们都在为我呐喊助威。他们挥舞着手中的彩旗,目光中充满了鼓励和期待。那一声声加油,仿佛有神奇的力量,让我重新燃起了斗志。我咬紧牙关,调整呼吸,加快脚步,努力向前跑去。最终,我坚持跑完了全程。
当我冲过终点线的那一刻,同学们纷纷围过来,有的递给我水,有的帮我擦汗,还有的对我竖起大拇指。看着他们真诚的笑脸,我知道,这份同学间的友谊和支持,是我青春岁月中最美好的 “截图”,它将永远激励着我,在面对困难时勇往直前。
生活中的美好,或许并不惊天动地,它可能只是一个小小的举动,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声温暖的问候。但正是这些平凡的瞬间,汇聚成了我们生活中的美好画卷。让我们用心去发现、去感受,为这些美好 “截图”,让它们在我们的心中永恒闪耀,成为我们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
【知识点】全命题作文
【解析】【分析】材料以 “截图” 这一生活中常见的技术手段引入,将其类比为在现实生活中用心截取并珍藏美好画面的行为,并列举了朱自清截取父亲的背影、茅盾截取不平凡的白杨、汪曾祺截取昆明的景、物、人等例子,引出 “为美好截图” 的作文题目。这是一篇命题作文,通过对材料的解读,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美好瞬间,并思考其背后的意义。
【题干分析】①材料首先解释了 “截图” 的技术含义,接着强调现实生活中人们也会 “用心截取并珍藏” 美好画面,这里的 “截图” 不再是单纯的技术操作,而是一种象征,代表着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留意、捕捉与铭记。朱自清、茅盾、汪曾祺等人的例子,进一步说明不同人对不同美好事物的 “截取”,启发学生思考自己生活中那些值得 “截图” 的美好。②写作思路:从 “是什么” 角度,可阐述 “为美好截图” 具体指的是生活中哪些令人心动、难忘的瞬间,比如家人的一次温馨团聚、陌生人的一个善意微笑等;从 “为什么” 角度,分析为什么要为这些美好截图,例如这些美好能给予我们温暖、力量,让我们在艰难时刻得以慰藉,或是它们承载着我们珍贵的回忆等;从 “怎么做” 角度,探讨如何去发现、捕捉生活中的美好,以及如何将这些美好长久地珍藏在心中。学生易出现的写作误区:一是可能过于注重对美好事物的描述,而忽略了对 “截图” 意义和情感的挖掘,导致文章流于表面;二是详略不当,比如在叙述美好事件时过于冗长,而对为何美好、如何珍藏等关键部分轻描淡写。作文开头可以从自己生活中一次常见的截图经历引入,自然过渡到对生活中 “美好截图” 的思考;事例素材可选取家庭、校园、社会生活等多方面的真实经历,如自己在比赛失利时同学的鼓励、在公交车上看到年轻人给老人让座等;结尾可以总结全文,强调生活中处处有美好,鼓励大家积极为美好截图,让生活充满温暖与希望。
【立意提取】
1.为亲情的美好截图,留存温暖记忆
2.捕捉社会美好,为善意截图
3.在自然中为美好截图,感悟生命力量
4.校园时光,为青春的美好截图
5.为日常小美好截图,点亮平凡生活
【点评】这篇《为美好截图》紧扣主题,选材巧妙,以冬日公交站司机帮扶老人、校运会同学加油鼓劲两个生活片段,生动诠释何为美好瞬间。叙事流畅,细节描写细腻,如老人踉跄、同学呐喊等画面跃然纸上,情感真挚,结尾升华自然,强调珍藏美好瞬间的意义,引发读者共鸣 。
1 / 1浙江省宁波市余姚市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开学测试试卷
(2025八下·余姚开学考)根据语境完成下面题目。
回望语文课本,让我们一起走近“名人”,屏息聆听他们的事迹,用心感受他们的品格精神:朱德戎马一生,功勋显赫,但他永远忘不了母亲那不辍劳作的习惯和宽厚仁慈的态度,展现了伟人的胸怀;孟子心目中“富贵不能淫,____,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形象,展现了仁人志士的气节;周亚夫面对皇帝只“持兵揖”,展现了恪尽职守、刚正不阿的“真将军”形象。
1.小龙在给文中加点字注音时遇到了困难,请帮他选出正确的读音:
①屏息聆听 A. bǐng B. píng
②刚正不阿 A. ā B. ē
2.小翼发现“辍”字换个偏旁可以组成新的汉字,如表示哭泣时抽噎样子的“ ”字,表示连接、装饰意思的“ ”字。
3.请帮小龙在横线上补充原文句子。
富贵不能淫, ,威武不能屈
4.下面对古代礼仪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穿戴着盔甲的将领面见皇帝可以不行跪拜礼,只行拱手礼。
B.改容式车指表情严肃,扶着车前横木俯下身子,向人表示敬意。
C.冠礼,指古代男子十八岁时行冠礼,表示成年。
D.古代称呼别人,可称别人的字、号、官职,以示敬意;称自己称名,以示谦虚。
5.(2025八下·余姚开学考)古诗词填空
(1)晴川历历汉阳树, 。(《黄鹤楼》崔颢)
(2) ,甲光向日金鳞开。(《雁门太守行》李贺)
(3)亭台楼阁是古诗词中的常见的意象,如晏殊《浣溪沙》中“ ,
”两句就是借助亭台风物表现时光飞逝;而朱敦儒的《相见欢》中“ , ”两句则是借登楼意象表现痛切的感叹;李清照的《如梦令》中“ , ”两句却是借溪亭“故事”奏出欢快的旋律。
6.(2025八下·余姚开学考)解释加点的文言词语
周亚夫军细柳
甚矣,汝之不惠
妻子象禽兽
富贵不能淫
7.(2025八下·余姚开学考)请你阅读这段文字,回答下列问题。
这时我发现戴着厚玻璃近视眼镜的交通处长李克农在笑我。他拉扯我的袖子,对我说:“你可以叫他‘小鬼’,或者可以叫他‘同志’,你不能叫他‘喂’。这里什么人都是同志。这些孩子是少年先锋队员,他们是革命者,他们不是佣仆。他们是未来的红军战士。”
①选文情节出自美国著名记者 (人名)的纪实性报道《红星照耀中国》,又名 (书名)。
②选文细节反映出红军内部的什么特点?请写出作品中能表现出这一特点的其他一个情节。
8.(2025八下·余姚开学考)请你阅读下面两句话,结合两部名著的具体内容谈谈你对“史诗”二字的理解。
长征是当今时代无与伦比的一次史诗般的远征。——埃德加·斯诺
《昆虫记》不愧为“昆虫的史诗”。——维克多·雨果
(2025八下·余姚开学考)文学类文本阅读
谨忆周树人君
【日本】藤野严九郎
①因为是多年前的旧事了,所以记忆不是很清楚。但我可以确定我从爱知医学专门学校转职到仙台医学专门学校是明治三十四年(1901年)末的事。在那之后两年或三年,周树人君作为第一个从支那来的留学生进入了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习。因为是留学生,不需要参加入学考试,周树人君和一百人左右的新入校生以及三十多人的留级生一起听课。
②周君身材不高,脸圆圆的,看上去人很聪明。记得那时周君的身体就不太好,脸色不是健康的血色。当时我主讲人体解剖学,周君上课时虽然非常认真地记笔记,可是从他入学时还不能充分地听、说日语的情况来看,学习上大概很吃力。
③于是我讲完课后就留下来,看看周君的笔记,把周君漏记、记错的地方添改过来。如果是在东京,周君大概会有很多留学生同胞,可是在仙台,因为只有周君一个支那人,想必他一定很寂寞。可是周君并没有让人感到他寂寞,只记得他上课时非常努力。
④如果留下来当时的记录的话,就会知道周君的成绩,可惜现在什么记录也没留下来。在我的记忆中周君不是成绩非常优秀的学生。
⑤那时我在仙台的空崛街买了房子,周君虽然也到我家里来玩过,但已没有什么特别的印象了。如果过世的妻子还在世的话,或许还可以回忆起一些事情。前年,我的长子藤野达也在福井中学时,主讲汉文的管先生对他说“这本书上写了你父亲的事,你拿去看看。如果真是那么回事,给我们也讲一讲那些事情”。于是长子达也借回了周君写的书让我看,这些作品似乎都是佐藤翻译的。
⑥这以后大概过了半年,管先生来和我会面,也谈到了书中所讲的那些事情。从管先生那里,我知道周君回国之后成了优秀的文学家。管先生去年去世了。听说在姬路师范当老师的前田先生也说过周君的一些事情。让我再回到前面的话题。周君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总共只学习了一年,以后就看不到他了,现在回忆起来好像当初周君学医就不是他内心的真正目标。周君临别时来我家道别,不过我忘记这次最后会面的具体时间了。
⑦据说周君直到去世一直把我的照片挂在寓所的墙上,我真感到很高兴。可是我已经记不清是在什么时候、以什么样的形式把这张照片赠送给周君的了。
⑧如果是毕业生的话,我会和他们一起拍纪念照,可是一次也没和周君一起照过像。
⑨周君是怎样得到我这张照片的呢?说不定是妻子赠送给他的。周君文中写了我照片的事情,被他一写,我现在也很想看看自己当时的样子。我虽然被周君尊为唯一的恩师,但我所作的只不过是给他添改了一些笔记。因此被周君尊为唯一的恩师,我自己也觉得有些不可思议。
⑩周君来日本的时候正好是日清战争以后。尽管日清战争已过去多年,不幸的是那时社会上还有日本人把支那人骂为“梳辫子和尚”,说支那人坏话的风气。所以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也有这么一伙人以白眼看待周君,把他当成异己。
少年时代我向福井藩校毕业的野坂先生学习过汉文,所以我很尊敬支那的先贤,同时也感到要爱惜来自这个国家的人们。这大概就是我让周君感到特别亲切、特别感激的缘故吧。周君在小说里、或是对他的朋友,都把我称为恩师,如果我能早些读到他的这些作品就好了。听说周君直到逝世前都想知道我的消息,如果我能早些和周君联系上的话,周君会该有多么欢喜啊。
可是现在什么也无济于事了,真是遗憾。我退休后居住在偏僻的农村里,对外面的世界不甚了解,尤其对文学是个完全不懂的门外汉。前些天从报纸上得知周君鲁迅去世的消息,让我回忆起上面所说的那些事情。不知周君的家人现在如何生活?周君有没有孩子?
深切吊唁把我这些微不足道的亲切当作莫大恩情加以感激的周君之灵,同时祈祷周君家人健康安泰。
(选自《中流》,有删改)
9.从选文第②段至第④段来看,藤野先生对周树人(鲁迅)有哪些印象?
10.选文第一句“因为是多年前的旧事了,所以记忆不是很清楚”在结构上有何作用?
11.品析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①据说周君直到去世一直把我的照片挂在寓所的墙上,我真感到很高兴。
②我虽然被周君尊为唯一的恩师,但我所作的只不过是给他添改了一些笔记。
12.选文与鲁迅的《藤野先生》是他们回忆彼此的文章。结合所学内容,请你说说两文各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025八下·余姚开学考)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故宫沧桑六百年
①红墙肃穆,金水环绕;玉砌雕栏,灵兽瑞翘;九千房屋,百万珍宝;城垣壮观,殿宇辉耀。中华瑰宝——北京故宫,从1420年建成到今年整整600年。
②故宫又称“紫禁城”,这座规模宏伟的皇家宫殿,位于北京中轴线的中心,以外朝三大殿,内廷后三宫为主。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大小宫殿70多座,大小院落90多座,房屋8070间,也有统称9000间。呈长方形城池,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四周围有高12米、长3400米的城墙,城外有宽52米的护城河。整个故宫在建筑布置上,用形体变化、高低起伏的手法,组合成一个整体,在功能上符合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同时还达到左右均衡和形体变化的艺术效果。
③故宫设计者为苏州人蒯祥,严格按照《周礼·考工记》中“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帝都营造原则设计建造。故宫宫殿群沿着一条南北走向中轴线排列,三大殿、后三宫、御花园都在这条中轴线上,南北取直,左右对称。左前面是明清皇帝祭祀祖宗的太庙(今劳动人民文化宫);右前面是祭祀土神和谷神的社稷坊(今中山公园);前面是朝臣办事的场所,后面是市场、北倚万岁山,南临金水河。完全与前所述古人“前朝后市,左祖右社,负阴抱阳,冲气为和”的帝都营造原则相符合。
④紫禁城共有四个城门。正门为午门,俗称五凤楼,其建筑为故宫殿群中第一高峰,是皇帝下诏书、命出征的地方。当中的正门平时只有皇帝才可以出入;皇帝大婚时皇后进一次;殿试后中状元、榜眼、探花的三人可以走出一次。文武大臣进出东侧门,宗室王公进出西侧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这两门遥相对应,门外设有下马石碑,门内金水河南北流淌,北门为神武门,在明朝时叫玄武门。清康熙(玄烨)年间因避讳改称“神武门”。神武门在形制上比午门低一个等级,是宫殿内日常出入的门禁,现为故宫博物院正门。此外,午门有东西两个侧门,东西华门和神武门各有一个侧门,统称九门。通常夜间“九门落锁”实行宵禁,违者杖责,故有“六街鼓声行人绝,九衢茫茫空有月”之形容;但宵禁一般是对百姓而言的,又有“宫城歌舞闹春宵,坊里死寂悄无声”的叹息。
⑤紫禁城的主体建筑分外朝和内廷两部分。外朝在前,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为中心,统称三大殿,宫殿雄伟壮丽,庭院明朗开阔,是国家举行大典的地方,同时也象征着封建政权至高无上,内廷在后,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中心,统称后三宫,是皇帝和皇后居住的正宫。东西两翼为东六宫和西六宫,为后妃所居,内廷建筑深邃、紧凑,东西六宫自成一体,各有宫门宫墙,相对排列,井然有序。
⑥外朝最重要的建筑为太和门与太和殿。太和门是外朝宫殿的正门,也是最大的宫门,是明清皇帝“御门听政”之处。太和殿是规模最大殿宇,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金銮殿”。明清两朝有24位皇帝在此举行盛大典礼,如皇帝登基、皇帝大婚、册立皇后、命将出征以及每年万寿、元旦、冬至三大节接受文武百官的朝贺等。
⑦内廷建筑则以乾清宫为最,是皇帝的主要寝宫和政治活动场所,明代共有14位皇帝在此居住。由于宫殿高大,空间过敞,皇帝更要以防不测,遂将宫内分隔数室,并建有暖阁9间,分上下两层,置床27张,室多床多,皇帝每晚就寝何处很少有人知道。清顺治、康熙也在此居住,特别是清朝密建皇储的建储匣就存放在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坤宁宫为明清(清雍正前)的皇后寝宫,康熙、同治、光绪三帝均在此举行大婚。
⑧从1420年到1924年,故宫见证了明清宫廷五百多年来帝后活动、等级制度、权力斗争、宗教祭祀以及兴衰更替的历史沧桑。
13.本文主要介绍了故宫的建筑规模、 、 以及主体建筑。
14.第②段中画直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15.说说第④段中加点词语“一般”的表达效果。
16.精读第⑤~⑦段,完成下面的填空,理清说明思路。
(2025八下·余姚开学考)文言文阅读
【甲】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选自《愚公移山》)
【乙】
农夫耕于田,数息而后一锄。行者见而哂之,曰:“甚矣,农之惰也!数息而后一锄,此田竟月不成!”农夫曰:“予莫知所以耕,子可示我以耕之术①?”
行者解衣下田一息而数锄一锄尽一身之力。未及移时,气竭汗雨,喘喘焉不能作声,且仆于田。谓农夫曰:“今而后知耕之难也。”农夫曰:“非耕难,乃子之术谬!人之处事亦然,欲速则不达。”行者服而退。
(选自《浑然子》,有删改)
【注释】①术:方法。
17.请参考“方法提示”,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方法提示 词语 解释
联系课内字词 未及移时
联系常见成语:前仆后继 且仆于田
18.请为【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用“/”标示,限两处)。
行 者 解 衣 下 田 /一 息 而 数 锄/一 锄 尽 一 身 之 力
19.请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冬夏②非耕难,乃子之术谬!
20.结合加点的词语赏析下面的句子,体会人物的语气和感情。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21.【甲】文中智叟对待愚公移山的态度从“笑而止之”到“ 亡 以应”的变化,侧面衬托愚公移山所表现出的智慧和魄力令人信服。【乙】文中行者的态度也经历了相似的变化:从“ 笑而 止之”到“服而退”。
22.寓言常借假托的故事来寄托意味深长的道理,【甲】【乙】两则寓言寄托的道理都能给我们智慧的启迪,请结合选文内容,谈谈你从愚公和农夫身上,分别获得了什么启示。
(2025八下·余姚开学考)古诗词阅读
钱塘湖春行
【唐】白君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丰乐亭游春三首(其一)
【宋】欧阳修
绿树交加山鸟啼,
晴风荡漾落花飞。
鸟歌花舞太守醉,
明日酒醒春已归。
23.《钱塘湖春行》中“早莺”“新燕”点出早春时节,《丰乐亭游春三首》(其一)则以“ ”等点出 时节,两首诗都表达出热爱春天的感情。
24.丰乐亭周围景色四时皆美,欧诗中三、四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描写春景?请分析其表达效果。
25.(2025八下·余姚开学考)我们身边有很多历史遗留下来的名胜古迹、民间技艺、艺术形式、民俗活动、节庆礼仪等,都彰显出独特的人文价值,凝聚着共同的历史记忆,是宝贵的文化遗产,现在,请你给大家介绍一项你身边的文化遗产,让更多的人来关注、了解我们的精神财富。
要求:要抓住事物特征,并按一定的顺序展开说明,100字左右。
26.(2025八下·余姚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截图,用特定的技术手段保存图像。通常是为了展示特定的动作、表情、场景等,以表达特殊的意义和作用。现实生活中总有许多画面会被你用心截取并珍藏于心,朱自清截取了父亲的背影,茅盾截取了不平凡的白杨,汪曾祺截取了昆明的景、物、人进行珍藏……
请以“为美好截图”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②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写作,内容不空洞,有真情实感;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等;④不少于600字。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A;B
2.啜;缀
3.贫贱不能移
4.C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汉字的部首与偏旁;一般性默写;礼俗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字音的辨析。考题中所涉及到的词语大都来自教材中的课文。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对字音的识记和积累,尤其是教材中的“读读写写”与“课下注释”,特别是多音字、同音字和形近字,拼读时应结合其在不同语境中的词性或意义加以区分和掌握。
(2)本题考查字形的辨析。考题中所涉及到的词语大都来自教材中的课文。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对字形的识记和积累,尤其是教材中的“读读写写”与“课下注释”,特别是同音字与形近字;同时还要结合整个词语的意思区别字的用法。
(3)本题考查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不仅要做好对于古诗文、名言名句的背诵,更要注重这些语句的默写,特别关注文句中容易写错的字,从而做到准确、工整的完成作答。
(4)本题考查文化常识。文化常识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天文、历法、地理、官职、科举礼仪、称谓、名号等。解答这类题目,要有扎实的语文基本功。要求我们要养成多读书、多积累的好习惯。
1.本题考查字音。 ①屏息聆听:bǐng xī líng tīng ,指很认真地听某人说话。故选A。②刚正不阿:gāng zhèng bùē,刚强正直,不阿谀奉迎。
故答案为:A;B
2.本题考查字形字义。根据汉字的构造和意义,“辍”字的偏旁是“车”,把“车”换成“口”,组成“啜”字。“啜”有哭泣时抽噎的样子的意思,如“啜泣”,所以表示哭泣时抽噎样子的是“啜”字。把“辍”字的“车”换成“纟”,组成“缀”字。“缀”有连接的意思,如“缀合”;也有装饰的意思,如“点缀”,所以表示连接、装饰意思的是“缀”字。
故答案为:啜;缀
3.本题考查默写,易错字为:贫贱,移。
故答案为:贫贱不能移
4.ABD.正确。
C.有误,古代男子行冠礼是在二十岁,表示成年,而不是十八岁。
故答案为:C
5.【答案】(1)芳草萋萋鹦鹉洲
(2)黑云压城城欲摧
(3)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1)(2)诗文默写要求:一、不能添字、少字;二、字的笔画要准确,不能写错别字。此题中容易写错的字有:萋;鹦;鹉;摧。
(3)在晏殊《浣溪沙》里,“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借亭台依旧但时光流转,凸显岁月匆匆,展现时光飞逝之感。朱敦儒《相见欢》中,“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词人登上金陵城楼,面对清冷秋色,发出痛切感叹。李清照《如梦令》中,“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回忆在溪亭游玩至日暮,沉醉得忘了回家,描绘出欢快场景,奏响欢快旋律。
故答案为: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点评】本题考查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不仅要做好对于古诗文、名言名句的背诵,更要注重这些语句的默写,特别关注文句中容易写错的字,从而做到准确、工整的完成作答。
6.【答案】驻军;通“慧”,聪明;妻子儿女;使……惑乱,使……迷惑
【知识点】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周亚夫军细柳:句意是周亚夫驻军在细柳。军:驻军。甚矣,汝之不惠:句意是你太不聪明了。惠:通 “慧”,聪明。妻子象禽兽:句意是妻子儿女像禽兽一样。妻子:妻子儿女。富贵不能淫:句意是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淫:使…… 惑乱,使…… 迷惑。
故答案为:驻军;通 “慧”,聪明;妻子儿女;使…… 惑乱,使…… 迷惑。
【点评】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7.【答案】埃德加 斯诺(斯诺);《西行漫记》;人人平等。示例:打仗时,跟我来,向前冲,与士兵是平等的,毛泽东等领导人和红军战士团团围坐。
【知识点】作家作品;作品的基本内容;《红星照耀中国》
【解析】【分析】①本题考查名著基本知识。从文段中的人物及情节可知,出自《红星照耀中国》一书,该书在当时的国民党统治区出版时更名为《西行漫记》,作者是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②本题考查名著内容理解与分析。“这里什么人都是同志”反映了红军内部人人平等的特点。这一特点可从红军将领对战士的关心爱护看出。还有打仗时红军军官习惯说的:“弟兄们,跟我来!”而不是说:“弟兄们,向前冲!”也体现了这一点。
故答案为:埃德加 斯诺(斯诺);《西行漫记》;人人平等。示例:打仗时,跟我来,向前冲,与士兵是平等的,毛泽东等领导人和红军战士团团围坐。
【点评】本题考查名著的阅读。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好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得心应手。
8.【答案】《红星照耀中国》 真实地记录了红军长征过程中的艰难历程,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过草地……这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长征中,红军指战员体现出的对革命理想和事业的坚定信念、不怕牺牲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这一切都堪称“史诗”。《昆虫记》不仅是一部伟大的昆虫科学著作,也是一首歌颂生命的伟大诗篇。它以人性关照虫性,将昆虫世界化作供人类获得知识和思想的美文,这足以证明《昆虫记》是“昆虫的史诗” 。
【知识点】作品的基本内容;作品的综合评价;《红星照耀中国》;《昆虫记》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名著内容理解。《红星照耀中国》作者埃德加·斯诺,美国著名记者。他于1928年来华,1936年6月至10月访问陕甘宁边区,写成《红星照耀中国》,作品真实记录了斯诺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书中描绘了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坚韧不拔、英勇卓绝的伟大斗争,以及他们的领袖人物的平凡而伟大的精神风貌,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昆虫记》作者法布尔,法国昆虫学家、文学家。被世人称为“昆虫界的荷马”“昆虫界的维吉尔”。该作品是一部概括昆虫的种类、特征、习性和婚习的昆虫生物学著作。法布尔以人性观照虫性,用通俗易懂、生动有趣和散文的笔调,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他所观察和研究的昆虫的外部形态、生物习性,真实地记录了几种常见昆虫的本能、习性、劳动、死亡等,既表达了作者对生命和自然的热爱和尊重,又传播了科学知识。《红星照耀中国》作为纪实文学,真实且详细地记载了红军长征途中的诸多关键事件。例如强渡大渡河,红军战士们在枪林弹雨中,面对湍急的河流和敌人的猛烈火力,奋勇向前,以顽强的意志和无畏的勇气突破了敌人的防线。飞夺泸定桥时,战士们沿着枪林弹雨和火墙密布的铁索踩着铁链夺下桥头,这是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还有过草地,红军战士们面临着饥饿、疾病、沼泽等多重困境,但依然坚定前行。这些历程构成了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其艰难程度和重大意义具备史诗所要求的宏大叙事和波澜壮阔的情节。精神内涵的展现:在长征过程中,红军指战员展现出了对革命理想和事业的坚定信念。他们坚信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是正义的,为了实现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不惜牺牲一切。这种坚定信念是支撑他们克服重重困难的精神支柱。同时,他们还具备不怕牺牲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恶劣的自然环境,始终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这种精神力量如同史诗中英雄们的高尚品质,激励着无数人,因此从精神层面上也符合“史诗”的特质。《昆虫记》首先是一部伟大的昆虫科学著作。法布尔通过长期细致的观察,对昆虫的种类、特征、习性和婚习等进行了精准的记录和研究。他详细描述了昆虫的外部形态,如蝉的外形构造、螳螂的捕食姿态等,让读者对昆虫有了深入的科学认知。同时,它又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堪称一首歌颂生命的伟大诗篇。法布尔以独特的视角,用通俗易懂、生动有趣的散文笔调,将昆虫世界的奥秘展现出来。例如他描写蝉的幼虫从地下钻出,努力爬上枝头蜕变的过程,充满了对生命的敬畏和赞美。以人性关照虫性:法布尔在书中以人性观照虫性,将昆虫的行为赋予了人类的情感和思想。他笔下的昆虫仿佛有着自己的社会和生活,它们在为生存和繁衍而努力奋斗。这种写法使读者能够从昆虫的世界中获得关于生命、自然和人性的深刻启示,将昆虫世界化作供人类获得知识和思想的美文。它突破了传统科普作品的局限,以一种独特的文学创作方式来展现昆虫世界,从作品价值和对生命的独特诠释角度,足以证明它是“昆虫的史诗”。
故答案为:《红星照耀中国》 真实地记录了红军长征过程中的艰难历程,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过草地……这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长征中,红军指战员体现出的对革命理想和事业的坚定信念、不怕牺牲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这一切都堪称“史诗”。《昆虫记》不仅是一部伟大的昆虫科学著作,也是一首歌颂生命的伟大诗篇。它以人性关照虫性,将昆虫世界化作供人类获得知识和思想的美文,这足以证明《昆虫记》是“昆虫的史诗” 。
【点评】本题考查名著的阅读。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好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得心应手。
【答案】9.周君身材不高,脸圆圆的,看上去人很聪明;身体不太好;非常认真地做笔记,学习上大概很吃力;周君并没有让人感到他寂寞,他上课时非常努力;不是成绩非常优秀的学生。
10.既照应了文题“谨忆”二字,又为下文写人叙事做了铺垫。
11.①“据说”表示不确定,藤野先生与鲁迅身处异国,只能根据别人的言语来判断对方所处状态,从中可以看出藤野先生严谨的品质。②“只不过”是藤野先生的自谦,表现出他谦虚的品质,侧面写出了他和鲁迅两人感情的深厚。
12.选文写了藤野先生对鲁迅的怀念,《藤野先生》表达了鲁迅对老师的尊重、敬佩与感激怀念,赞扬其正直严谨的高贵品质。
【知识点】记叙性散文;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体会作者情感态度;分析文段、人物、情节的作用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题关键是了解文章内容,找出描写人物的语句与相关事件,然后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
(2)本题考查句段的作用。分析句段的作用需要关注两点:一是句段所处的位置来分析。二是从句子的表达内容来分析。
(3)本题考查词语含义的理解。理解词语的含义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理清思路,揣摩概括义。(2)联系上下文,体味词语指代义。(3)瞻前顾后,揣摩特殊意义。(4)把握词语的感彩。除此以外,还要联系文章的主题、作着的思想感情,描写手法和修辞手法等来理解词语的含义。
(4)本题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时,需根据文章内容以及主旨思想作答。
9.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结合第②段“周君身材不高,脸圆圆的,看上去人很聪明“可知,藤野先生直接描述了周树人的外貌特征,从外在形象上觉得他看上去很聪明。由此可知,藤野先生对周树人的第一印象是身材和外貌方面,认为他身材不高、脸圆且看上去聪明。结合第②段“记得那时周君的身体就不太好,脸色不是健康的血色”可知,藤野先生通过观察周树人的脸色,发现不是健康的血色,从而得出他身体不太好的印象。由此可知,藤野先生注意到了周树人的身体状况不佳这一特点。结合第②段“当时我主讲人体解剖学,周君上课时虽然非常认真地记笔记,可是从他入学时还不能充分地听、说日语的情况来看,学习上大概很吃力”可知,藤野先生看到周树人上课时认真记笔记的行为,又考虑到他日语听说能力不足的情况,判断他在学习上存在困难。由此可知,藤野先生了解到周树人学习态度认真,但因语言问题学习可能吃力。结合第③段“于是我讲完课后就留下来,看看周君的笔记,把周君漏记、记错的地方添改过来。如果是在东京,周君大概会有很多留学生同胞,可是在仙台,因为只有周君一个支那人,想必他一定很寂寞。可是周君并没有让人感到他寂寞,只记得他上课时非常努力”可知,藤野先生考虑到周树人在仙台作为唯一的中国人可能会寂寞,然而实际接触中发现他没有表现出寂寞,并且上课时非常努力。由此可知,藤野先生感受到周树人在孤独的环境中依然保持着努力学习的状态,没有被寂寞情绪影响。结合第④段“如果留下来当时的记录的话,就会知道周君的成绩,可惜现在什么记录也没留下来。在我的记忆中周君不是成绩非常优秀的学生”可知,虽然没有成绩记录,但藤野先生根据自己的记忆,认为周树人不是成绩非常突出的学生。由此可知,藤野先生对周树人的成绩有一个大致的印象,即不是成绩非常优秀的学生。
故答案为: 周君身材不高,脸圆圆的,看上去人很聪明;身体不太好;非常认真地做笔记,学习上大概很吃力;周君并没有让人感到他寂寞,他上课时非常努力;不是成绩非常优秀的学生。
10.本题考查句段作用。结合文题“谨忆周树人君”可知,“谨忆”表明是慎重地回忆过去的事情。再结合第①段”因为是多年前的旧事了,所以记忆不是很清楚”可知,作者开篇就点明了这些事是多年前的,导致记忆不太清楚,这与“谨忆”中回忆过去的事相呼应,同时也解释了为什么是“谨忆”,因为时间久远记忆模糊,所以要慎重地回忆。由此可知,“因为是多年前的旧事了,所以记忆不是很清楚”这句话在结构上照应了文题“谨忆”二字。结合第①段“因为是多年前的旧事了,所以记忆不是很清楚"以及后文内容,如“记得那时周君的身体就不太好,脸色不是健康的血色”“于是我讲完课后就留下来,看看周君的笔记,把周君漏记、记错的地方添改过来”等对周树人的回忆可知,开篇表明记忆不清楚,为后文作者在回忆周树人时一些细节的不清晰,如“如果留下来当时的记录的话,就会知道周君的成绩,可惜现在什么记录也没留下来’“我已经记不清是在什么时候、以什么样的形式把这张照片赠送给周君的了”等内容做了铺垫,让后文的回忆显得合理自然。由此可知,“因为是多年前的旧事了,所以记忆不是很清楚”这句话在结构上为下文写人叙事做了铺垫。
故答案为:既照应了文题“谨忆”二字,又为下文写人叙事做了铺垫。
11.本题考查词语理解赏析。①结合第⑦段“据说周君直到去世一直把我的照片挂在寓所的墙上,我真感到很高兴”可知,藤野先生身处日本,与远在异国的鲁迅有一定距离,对于鲁迅是否一直将自己的照片挂在寓所墙上这一情况,他无法直接确切知晓,只能通过他人告知,所以用“据说”一词。由此可知,“据说”一词的使用体现了藤野先生在表述上的严谨,没有将不确定的信息当作确定事实来陈述,展现出他严谨的品质。②结合第⑨段“我虽然被周君尊为唯一的恩师,但我所作的只不过是给他添改了一些笔记”可知,藤野先生认为自己对鲁迅所做的事仅仅是添改笔记,用“只不过”来强调这一行为在他看来很平常、很普通。然而,鲁迅却将藤野先生尊为唯一的恩师,这种对比突出了藤野先生的自谦。由此可知,“只不过”一词体现了藤野先生谦虚的品质,同时也从侧面反映出鲁迅对藤野先生的敬重并非源于藤野先生所认为的“添改笔记”这一简单行为,而是两人在相处过程中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使得鲁迅对藤野先生心怀感恩,尊其为恩师。
故答案为:①“据说”表示不确定,藤野先生与鲁迅身处异国,只能根据别人的言语来判断对方所处状态,从中可以看出藤野先生严谨的品质。②“只不过”是藤野先生的自谦,表现出他谦虚的品质,侧面写出了他和鲁迅两人感情的深厚。
12.本题考查情感理解。结合第⑦段“据说周君直到去世一直把我的照片挂在寓所的墙上,我真感到很高兴”可知,藤野先生得知鲁迅对自己的这份情谊而感到开心,体现出他对与鲁迅之间情谊的看重。结合第 段“周君在小说里、或是对他的朋友,都把我称为恩师,如果我能早些读到他的这些作品就好了。听说周君直到逝世前都想知道我的消息,如果我能早些和周君联系上的话,周君会该有多么欢喜啊”可知,藤野先生为没能更早地与鲁迅有更多联系而感到遗憾,字里行间流露出对鲁迅的牵挂。结合第13段“深切吊唁把我这些微不足道的亲切当作莫大恩情加以感激的周君之灵,同时祈祷周君家人健康安泰”可知,藤野先生对鲁迅的逝世表达了深切的哀悼,还关心着鲁迅的家人。由此可知,选文表达了藤野先生对鲁迅的怀念之情。结合《藤野先生》中“我交出所抄的讲义去,他收下了,第二三天便还我,并且说,此后每一星期要送给他看一回。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可知,鲁迅对藤野先生为自己添改讲义一事印象深刻,内心充满感激。结合“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有时我常常想: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可知,鲁迅高度评价了藤野先生,认为他是最使自己感激、给自鼓励的老师,赞扬了藤野先生为中国、为学术的高尚品格。由此可知,《藤野先生》表达了鲁迅对藤野先生的尊重、敬佩与感激怀念,赞扬其正直严谨的高贵品质。
故答案为: 选文写了藤野先生对鲁迅的怀念,《藤野先生》表达了鲁迅对老师的尊重、敬佩与感激怀念,赞扬其正直严谨的高贵品质。
【答案】13.营造原则;城门(九门)
14.列数字,具体准确地说明了故宫建筑群的规模宏伟(占地之广、建筑物之多)
15.“一般”这里指通常情况下,起修饰限制作用,说明宵禁通常只是限制普通百姓,而统治阶级往往不受此限,但不排除有特殊情况;这个词语的使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6.①乾清宫; ②空间顺序(从前到后);③逻辑顺序(先总说后分说/从概括到具体)
【知识点】把握说明对象;事物性说明文;逻辑顺序;空间顺序;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把握说明的对象及其特征。把握说明对象应注意的文章的几个位置:看题目、观首段、找结尾段和抓关键句,极少数情况下需要我们研读全文,逐段分析,最后确定说明对象。
(2)本题考查说明的方法及其作用。解答此类题目需要从寻找关键词入手,看是平实说明还是生动说明来判断说明的方法。同时切记任何说明方法都是为说明对象服务的,因此说明方法的作用必须和说明对象及其特征联系起来。
(3)本题考查语言特点。说明文语言主要有两个特点,准确和生动,准确性从列数字和具体词语分析,生动性从修辞、用词、句式等方面分析。
(4)本题考查说明文的顺序。 说明的顺序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分析说明的顺序可以从内容、找重点词句的角度入手。
13.本题考查说明内容。第②段介绍了故宫的建筑规模。根据第③段中的“宫设计者为苏州人蒯祥,严格按照《周礼考工记》中‘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帝都营造原则设计建造”可知本段介绍了故宫的营造原则。根据第④段中的“紫禁城共有四个城门”此外,午门有东西两个侧门,东西华门和神武门各有一个侧门,统称九门”可知本段介绍的是故宫的城门,即九门。第⑤段到第⑦段介绍了故宫的主体建筑:外朝和内廷。
故答案为:营造原则;城门(九门)
14.本题考查说明方法。画线句中有大量准确的数字,这是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画线句中表示长度和面积的数字准确地介绍了故宫占地之广。画线句中表示院落和房间数量的数字准确地介绍了故宫建筑物之多。运用数字,增强了语言的准确性和说服力。
故答案为: 列数字,具体准确地说明了故宫建筑群的规模宏伟(占地之广、建筑物之多)
15.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一般”指有通常的情况下。在句中表示的是在通常情况下宵禁只是限制了普通百姓,而那些达官贵族却不在此列,起到了修饰和限制的作用。但并不排除历史上会有宵禁与限制统治者的情况。“一般”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故答案为:“一般”这里指通常情况下,起修饰限制作用,说明宵禁通常只是限制普通百姓,而统治阶级往往不受此限,但不排除有特殊情况;这个词语的使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6.本题考查说明顺序。第⑤段到第⑦段介绍了故宫的主体建筑:外朝和内廷。第⑤段为总写,介绍了故宫主体建筑包括外朝和内廷。各自的特点以及功用。这是总说。根据第⑥段中的“外朝最重要的建筑为太和门与太和殿”可知本段介绍的是外朝,根据第⑦段中的“内廷建筑则以乾清宫为最”可知,本段介绍的是内廷。这是总分的逻辑顺序。外朝在南在前,内廷在北在后,是按从南到北或从前到后的空间顺序。在介绍外朝时,只是着重介绍了太和门和太和殿。在介绍内廷时,只是着重介绍了乾清宫,这又是从概括到具体的逻辑顺序。所以第一空填乾清宫,第二空填空间顺序,从前到后。第三空填逻辑顺序,从总说到分说,从概括到具体。
故答案为: ①乾清宫; ②空间顺序(从前到后);③逻辑顺序(先总说后分说/从概括到具体)
【答案】17.等到;倒下
18.行者解衣下田/一息而数锄/一锄尽一身之力。
19.①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
②困难的不是耕田,是你的方法错了
20.这句话中的“笑”是“嘲笑”的意思,“甚”是“严重”的意思,表程度,有强调的作用,“其”加强反问语气,这句话表达了智叟对愚公移山强烈地否定和质疑。
21.无以应|见而哂之
22.【甲】文: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持之以恒,坚持不懈。【乙】文:做事情要讲究方法,不能急于求成,否则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目的)。(或只有在生活的实践中,才能找到正确的答案,没有实践,就没有发言权。)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概括文言文给人的启示和道理;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2)本题考查断句的能力。给语句断句时,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在弄清句子的成分。一般来说,主谓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应该有停顿;同时注意题干的要求,需要断几处。
(3)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
(4)本题考查写作手法的赏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选文内容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即可。
(5)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
【参考译文】
【甲】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九十岁了,在山的正对面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 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 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 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们。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曲的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简直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 北山愚公长叹说:“你的思想真顽固,顽固得没法开窍,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 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乙】有个农民在田里耕种,他喘几口气以后再挥一下锄头。有个过路人看见了讥笑他,说:“你这个农夫真是太懒了!你喘几口气才挥一下锄头,这样耕完这块田也得一个月的时间啊!” 农夫说:“我不知道用什么方法来耕地,你可以把耕地的方法示范给我吗?”
过路人脱下衣服走到田里,喘一口气连挥几下锄头,每锄一下都使出全身的力气。没有多长时间,他力气用完了,汗如雨下,气喘吁吁,连声音都发不出了,并且倒在田里。(他)对农夫说:“我到今天才知道耕地的艰难。” 农夫说:“不是耕地困难,而是你的方法错了!人们处理事情也是这样,想要追求速度反而达不到目的。” 过路人心悦诚服地离开了。
17.句意为:还没有过多久。及,等到。句意为:而且(我)倒在了田地里。仆,倒下。
故答案为:等到;倒下。
18.本题考查断句。句意为:过路人脱下衣服下到田里,喘一口气连挥几下锄头,每锄一下都使出全身的力气。“行者解衣下田”:“行者” 是句子的主语,表示 “过路人”;“解衣” 和 “下田” 是两个连续的动作,作谓语,这里是承前省略主语,连贯地叙述了过路人的行为动作,展现出动作的先后顺序。“一息而数锄”:“一息” 表示时间,在这里作状语,用来修饰后面的动作 “数锄”,意思是 “在喘一口气的时间内”;“数锄” 是谓语动词短语,“数” 表示多次、几下,“锄” 是动词,用锄头锄地的意思,整体描述了过路人在短时间内连续锄地的动作。“一锄尽一身之力”:“一锄” 是句子的主语,表示 “锄一下地” 这个动作行为;“尽” 是谓语动词,意为 “用尽、使尽”;“一身之力” 是宾语,表明用尽的是 “全身的力气”,此句通过具体描述每锄一下地都用尽全身力气,生动地表现出过路人劳作的辛苦和用力程度。
故答案为: 行者解衣下田/一息而数锄/一锄尽一身之力。
19.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①重点字词有:易,更替;节,季节;始,才;反,同“返”,往返。②重点字词有非,不是;乃,而是;术,方法;谬,错误。
故答案为: ①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②困难的不是耕田,是你的方法错了
20.本题考查赏析重要词语。根据“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可知“笑”生动展现智叟对愚公移山行为的轻蔑,以嘲笑的态度加以制止;“甚”强调愚公不聪明的程度之深,突出智叟对愚公的否定;“其”增强反问语气,表明在智叟看来,以愚公的状况根本无法处理土石,进一步体现智叟对愚公移山的强烈质疑。
故答案为:这句话中的“笑”是“嘲笑”的意思,“甚”是“严重”的意思,表程度,有强调的作用,“其”加强反问语气,这句话表达了智叟对愚公移山强烈地否定和质疑。
21.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与概括。甲文:根据“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北山愚公长息曰……河曲智叟亡以应”可知,起初智叟“笑而止之”,对愚公移山进行嘲笑和阻止,但在愚公阐述移山的坚定决心和长远规划后,智叟“亡以应”,即无话可说,这一变化侧面衬托出愚公移山所展现的智慧与魄力让智叟信服。乙文:根据“行者见而哂之……行者服而退”可知,行者一开始看到农夫耕种方式,“见而哂之”,表现出对农夫的讥笑,认为农夫懒惰;但在自己尝试耕地失败后,“服而退”,心服口服地离开,态度发生了转变。
故答案为: 无以应|见而哂之
22.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与启示。甲文:根据“北山愚公者……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可知,愚公面对太行、王屋二山,虽年近九十,仍决心移山,且坚信子子孙孙无穷匮,山终能被移走。这种坚定不移的决心和持之以恒的精神启示我们,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持之以恒,坚持不懈。乙文:根据“行者解衣下田,一息而数锄,一锄尽一身之力。未及移时,气竭汗雨……农夫曰:‘非耕难,乃子之术谬!人之处事亦然,欲速则不达*”可知,行者急于求成,采用错误的耕地方法,导致很快体力不支。农夫指出其方法错误,阐明做事欲速则不达的道理。这启示我们做事情要讲究方法,不能急于求成,否则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目的)。同时,行者亲身体验耕地后才明白其中艰难,也说明只有在生活的实践中,才能找到正确的答案,没有实践,就没有发言权。
故答案为: 【甲】文: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持之以恒,坚持不懈。【乙】文:做事情要讲究方法,不能急于求成,否则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目的)。(或只有在生活的实践中,才能找到正确的答案,没有实践,就没有发言权。)
【答案】23.落花飞(或:春已归);暮春
24.诗人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鸟语花飞, 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春光的迷人,充满生机。(或:诗人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说酒醒春已归,感叹春天的短暂,暗含对春光的留恋。)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古诗词曲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钱塘湖春行;寄情山水;惜春悲秋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的内容,联系创作的背景抓住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2)本题考查多角度赏析名句。解答此题时,首先要明确诗句描写了怎样的内容,然后从修辞手法、内容主旨、哲理等方面对诗句进行赏析。从修辞角度赏析,要答出该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及手法的作用;从内容主旨方面赏析,需要充分理解诗歌的内容,写出该诗句表达出诗人怎样的胸襟;从哲理角度赏析,则需要答出该诗句蕴含的哲理。
2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意象和季节特征的理解与把握能力,在《丰乐亭游春三首》(其一)中,“落花飞” 这一意象明显暗示了暮春时节花朵飘落的景象,“明日酒醒春已归” 也进一步强调了春天即将过去,所以填 “落花飞” 或 “春已归” 都能准确点出诗歌所描绘的时节特征。根据 “落花飞” 和 “春已归” 所传达的信息,可以明确诗歌描绘的是暮春时节,此时春天即将结束,各种花卉开始飘落,与暮春的季节特点相符。
故答案为:落花飞(或:春已归);暮春
24.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诗歌修辞手法的识别与理解能力,“鸟歌花舞太守醉” 一句中,“歌” 和 “舞” 本是人类具有的行为动作,诗人将其赋予鸟和花,把鸟和花当作人来写,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这样写生动形象地描绘出鸟儿欢快啼叫、花朵随风飘舞的景象,仿佛它们在尽情展现自己的活力与美丽,从而使整个画面充满生机,让读者能够更真切地感受到春光的迷人与美好,凸显出春天的蓬勃生机。“明日酒醒春已归” 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现实中不可能一晚上酒醒之后春天就完全消逝,但诗人通过这种夸张的表达,强烈地表现出对春天短暂的感叹。这种夸张手法的运用,更加强化了诗人对春光易逝的惋惜和留恋之情,使读者能够深刻体会到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不舍。
故答案为: 诗人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鸟语花飞, 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春光的迷人,充满生机。(或:诗人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说酒醒春已归,感叹春天的短暂,暗含对春光的留恋。)
25.【答案】在我家乡,剪纸堪称一绝。它历史悠久,题材广泛,从花鸟鱼虫到神话传说,无不涵盖。剪纸艺人以一把剪刀、一张红纸,上下翻飞,须臾间,栩栩如生的图案便呈现眼前。这一技艺传承至今,凝聚着先辈智慧,彰显独特人文价值。
【知识点】微写作(片断写作)
【解析】【分析】优先选取自己熟悉、特色鲜明的文化遗产,确保能详细且准确地介绍。从历史渊源、表现形式、制作工艺等角度,挖掘文化遗产的独特之处,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述。结尾点明文化遗产蕴含的价值,如历史价值、艺术价值、人文价值等,提升介绍的深度和意义。
故答案为:在我家乡,剪纸堪称一绝。它历史悠久,题材广泛,从花鸟鱼虫到神话传说,无不涵盖。剪纸艺人以一把剪刀、一张红纸,上下翻飞,须臾间,栩栩如生的图案便呈现眼前。这一技艺传承至今,凝聚着先辈智慧,彰显独特人文价值。
【点评】本题考查微写作。片段作文就是在练习写一篇完整的记叙文之前,就人、事、物的某个断面或局部进行的单项写作训练。片段作文的写作要做到几点要求:①要把内容写具体;②叙事要做到条理清楚;③围绕中心展开段落。
26.【答案】例文:
为美好截图
在生活的长河中,总有一些瞬间,如同璀璨星辰,闪耀着温暖与希望的光芒,值得我们用心去 “截图”,永久珍藏。
那是一个寒风凛冽的冬日,我像往常一样在公交车站等车。天空阴沉沉的,仿佛一块巨大的铅板压在城市上空,让人喘不过气来。等车的人都缩着脖子,裹紧身上的棉衣,时不时跺脚取暖,嘴里呼出的白气瞬间消散在冷风中。
公交车缓缓驶来,人们有序地上车。我跟在一位老人身后,老人脚步蹒跚,每一步都显得有些吃力。就在老人快要踏上公交车台阶时,他突然一个踉跄,身体向前倾去。我心里一惊,正准备伸手去扶,这时,公交车司机迅速解开安全带,从驾驶座上跳下来,一个箭步冲到老人身边,稳稳地扶住了他。司机关切地问:“大爷,您没事吧?” 老人感激地说:“没事,谢谢你,小伙子,多亏了你啊!” 司机笑着说:“大爷,您慢点,我扶您上车。” 说着,他搀扶着老人,一步一步走上公交车,还帮老人找了个座位。老人坐下后,司机又回到驾驶座,重新启动车辆。
这一幕,就像一道温暖的阳光,穿透了寒冷的冬日,照亮了我的心。我在心中为这充满善意的瞬间 “截图”,它让我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与互助,是如此美好而珍贵。
又想起那次学校运动会,我参加了 800 米长跑。比赛一开始,我就拼尽全力向前冲,可没过多久,我的体力就渐渐不支,脚步也变得沉重起来。看着身边的同学一个个超过我,我的心中充满了失落和沮丧,甚至想要放弃。就在这时,我听到了同学们响亮的加油声:“加油!加油!你可以的!” 我抬起头,看到跑道旁,同学们都在为我呐喊助威。他们挥舞着手中的彩旗,目光中充满了鼓励和期待。那一声声加油,仿佛有神奇的力量,让我重新燃起了斗志。我咬紧牙关,调整呼吸,加快脚步,努力向前跑去。最终,我坚持跑完了全程。
当我冲过终点线的那一刻,同学们纷纷围过来,有的递给我水,有的帮我擦汗,还有的对我竖起大拇指。看着他们真诚的笑脸,我知道,这份同学间的友谊和支持,是我青春岁月中最美好的 “截图”,它将永远激励着我,在面对困难时勇往直前。
生活中的美好,或许并不惊天动地,它可能只是一个小小的举动,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声温暖的问候。但正是这些平凡的瞬间,汇聚成了我们生活中的美好画卷。让我们用心去发现、去感受,为这些美好 “截图”,让它们在我们的心中永恒闪耀,成为我们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
【知识点】全命题作文
【解析】【分析】材料以 “截图” 这一生活中常见的技术手段引入,将其类比为在现实生活中用心截取并珍藏美好画面的行为,并列举了朱自清截取父亲的背影、茅盾截取不平凡的白杨、汪曾祺截取昆明的景、物、人等例子,引出 “为美好截图” 的作文题目。这是一篇命题作文,通过对材料的解读,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美好瞬间,并思考其背后的意义。
【题干分析】①材料首先解释了 “截图” 的技术含义,接着强调现实生活中人们也会 “用心截取并珍藏” 美好画面,这里的 “截图” 不再是单纯的技术操作,而是一种象征,代表着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留意、捕捉与铭记。朱自清、茅盾、汪曾祺等人的例子,进一步说明不同人对不同美好事物的 “截取”,启发学生思考自己生活中那些值得 “截图” 的美好。②写作思路:从 “是什么” 角度,可阐述 “为美好截图” 具体指的是生活中哪些令人心动、难忘的瞬间,比如家人的一次温馨团聚、陌生人的一个善意微笑等;从 “为什么” 角度,分析为什么要为这些美好截图,例如这些美好能给予我们温暖、力量,让我们在艰难时刻得以慰藉,或是它们承载着我们珍贵的回忆等;从 “怎么做” 角度,探讨如何去发现、捕捉生活中的美好,以及如何将这些美好长久地珍藏在心中。学生易出现的写作误区:一是可能过于注重对美好事物的描述,而忽略了对 “截图” 意义和情感的挖掘,导致文章流于表面;二是详略不当,比如在叙述美好事件时过于冗长,而对为何美好、如何珍藏等关键部分轻描淡写。作文开头可以从自己生活中一次常见的截图经历引入,自然过渡到对生活中 “美好截图” 的思考;事例素材可选取家庭、校园、社会生活等多方面的真实经历,如自己在比赛失利时同学的鼓励、在公交车上看到年轻人给老人让座等;结尾可以总结全文,强调生活中处处有美好,鼓励大家积极为美好截图,让生活充满温暖与希望。
【立意提取】
1.为亲情的美好截图,留存温暖记忆
2.捕捉社会美好,为善意截图
3.在自然中为美好截图,感悟生命力量
4.校园时光,为青春的美好截图
5.为日常小美好截图,点亮平凡生活
【点评】这篇《为美好截图》紧扣主题,选材巧妙,以冬日公交站司机帮扶老人、校运会同学加油鼓劲两个生活片段,生动诠释何为美好瞬间。叙事流畅,细节描写细腻,如老人踉跄、同学呐喊等画面跃然纸上,情感真挚,结尾升华自然,强调珍藏美好瞬间的意义,引发读者共鸣 。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