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诺曼底”号遇难记 课件(共3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4 “诺曼底”号遇难记 课件(共3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08.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19 10:16: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3张PPT)
诺曼底号
遇难记


维多克·雨果
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他一生写过多部诗歌、小说、剧本,各种散文和文艺评论及政论文章,在法国及世界有着广泛的影响力。其代表作有《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笑面人》《九三年》等。
这篇课文很长,请同学们先默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可以跳过去,再说一说你感受到了哈尔威船长怎样的品质。
事情总是这样,哪里有可鄙的利己主义,哪里也会有悲壮的舍己救人。
他一生都要求自己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面对死亡,他又践行了一次英雄的壮举。
“在英伦海峡上,没有任何一个海员能与他相提并论。”
时间:
1870年3月17日夜晚。
人物:
船上的所有人
人们惊慌失措,你推我搡,船上一片混乱,哈尔威船长沉着镇定地指挥人们有秩序地逃生。
60人全部获救,船长屹立船上,随轮船一起沉入大海的深渊。
雾大,全速前进的“玛丽号”撞到了“诺曼底号”的侧舷,将船身剖开了一个大窟窿。
地点:
起因:
经过:
结果:
从南安普敦到根西岛的航线上。
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本文讲的是诺曼底号在大雾中遇险时,船长哈尔威镇静的指挥船员,运送争先恐后逃生的乘客,最后船员和乘客顺利脱险,哈尔威船长却与诺曼底号一起沉入海底的故事。
人物:哈尔威船长 奥克勒福大副
洛克机械师 见习水手克莱芒
地名:南安普敦 根西岛 英伦海峡
埃居伊山脉 敖德萨
注意:外国人名、地名最忌讳一字一顿地读。
默读课文,找一找,课文开头几次描写到大海上的环境?
大海上夜色正浓,烟雾弥漫。
雾越来越浓了,轮船驶出南安普敦河后,来到茫茫大海上,距离埃居伊山脉估计有十五海里。
周围一片漆黑,船桅的梢尖隐约可辨。
能否删除?能否调换顺序?
为“诺曼底号”的遇难埋下伏笔。
环境变化
两船相撞,海难发生,为什么受到重创的是“诺曼底号”?
继续默读课文,画出相应的语段。
船大且沉
速度快冲击力大
船较轻 速度慢
船腹遭到撞击
继续往下读,勾画出遇难后人群的表现。
这句话中用了大量的顿号、逗号,让语言变得简短急促。以此来表现当时的紧张、慌乱。
震荡可怕极了。一刹那间,男人、女人、小孩,所有的人都奔到甲板上,人们半裸着身子,奔跑着,尖叫着,哭泣着,惊恐万状,一片混乱。
大家一窝蜂拥了上去,这股你推我搡的势头,险些把小艇都弄翻了。奥克勒福大副和三名工头拼命想维持秩序,但整个人群因为猝然而至的变故简直都像疯了似的, 乱得不可开交。
当时的场面给你怎样的感受? 触目惊心的语句让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这顷刻之间的灾难让所有的人都 惊慌失措,你推我搡。人们心中充满了恐惧和绝望, 在绝望中人们失魂落魄!更是理智。
让我们用朗读将当时场面的混乱、人们绝望的心情读出来。
救援工作进行得井然有序,几乎没有发生什么争执或殴斗。
照这样下去,结果只能是船毁人亡。 然而———
是谁让这一切变得井然有序?
船长。
俗话说———要了解一个人,就要“听其言,观其行”。 让我们进入人物的语言中。
读懂语言“内容”。
阅读第 12、16~34 自然段描写船长语言的语句。 从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船长?
聚焦语言,感受品质。
哈尔威船长,站在指挥台上,大声吼喝:“全体安静,注意听命令!把救生艇放下去。妇女先走,其他乘客跟上,船员断后。必须把六十人救出去。”
品读第一道命令
俗话说“言为心声”,透过语言往往能了解人物的品质。在读人物的语言时,我们要注意语言的关键处, 比如可以捋一捋人物语言的顺序,想一想人物语言的特别之处,品一品人物语言的言外之意。
船长先让大家安静听指挥;再放救生艇,让妇女先走;接着是其他乘客走,船员断后;最后说要把所有人都救出去。
指导有方、沉着冷静
“……必须把六十人救出去。”
实际上一共有六十一人,但是他把自己给忘了。
临危不惧、舍己为人
教师说:通过人物的语言体会其品质也是有方法的, 找到语言中的关键处———语言的顺序、说话的对象以及语言中有言外之意的地方,我们往往就能感受到人物的品质。
虽然放下了救生艇,但由于人们的你推我搡,场面乱得不可开交。 船长是怎样指挥的?关注第 15~30 自然段
品读第二道命令
“洛克机械师在哪儿?”
“船长叫我吗?”
“炉子怎么样了?”
“海水淹了。”
“火呢?”
“灭了。”
“机器怎样?”
“停了。”
船长喊了一声:“奥克勒福大副?”
大副回答:“到!”
船长问到:“还有多少分钟?”
“二十分钟。”
“够了,”船长说,“让每个人都下到小艇上去。奥克勒福大副,你的手枪在吗?”
“在,船长。”
“哪个男人胆敢抢在女人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
船长的话仅仅是说给船员们听的吗?还说给谁听?人们从船长的话中明白了什么?你读懂了一个怎样的船长?
冷静,指导救援有条不紊
果断、坚毅的船长
船长的话是说给船员们听的,一方面了解情况,一方面指导救援。
船长的话也是说给乘客们听的,让大家知道还有时间撤离, 同时也威慑那些自私自利的人,让他们不敢为所欲为。
读文章我们不但要读懂内容,还要在文字中走一个来回,去关注文章的表达形式。请阅读描写船长指挥救援的对话,思考———
①这段对话在表达形式上有什么特点?
②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表达?
对话很精当,有的人物语言前面甚至省去了提示语, 语言简短有力。 对话单独另起一行,独立成段。
哈尔威船长指挥救援的最后 20 分钟是这篇小说的高潮部分, 作者却仅仅写了几句简短的对话。 老师把这段话改了改,更具体了。 请大家看一看,你认同我的改法吗?
哈尔威船长威严地吼道:“洛克机械师,你现在哪儿? ”洛克立刻回答道:“船长,你是在叫我吗? 我在这儿呀! ”船长点点头,有力地问道:“轮船里的炉火现在怎么样了? ”洛克焦虑地回答:“炉子已经被汹涌的海水淹了。”船长眉头一皱,又紧接着问:“炉子被淹了,那么炉子中的火怎么样了? 不要掉以轻心哪! ”洛克抢着回答:“船长,您放心,我们已经把火灭了。 ”……
教师说:作者有一颗慧心,你有一双慧眼。
作家雨果惜字如金、字字珠玑,不但选用典型
的语言去准确地塑造人物, 甚至在语言的表达
形式上也精心安排,烘托情节的紧张,突出人物
坚毅果断、沉着冷静的品质特点。
品读第二道命令
了解人物,除了通过他的言行,有时还可以和文中其他人物的言行对比着来看。 我们把遇难时人们的反应与船长的言行比较着来看,你发现了什么?
对比阅读,体会品质。
场景不但推动了情节,描绘了环境,
更用人们的惊恐万状对比出船长的———镇定自若
用场面的一片混乱反衬出船长的———临危不乱
用人们的失魂落魄映衬出船长的———坚毅果断
用人们的推推搡搡对比出船长的———勇于牺牲、舍己救人
运用语言、动作、对比等方法,将哈尔威船长的形象呈现于读者眼前。
一段对话,两道命令,船长就将一场可能船毁人亡的大灾难控制住了。雨果也写下了这样的话:
哈尔威巍然屹立在他的船长岗位上,指挥着, 主宰着,领导着大家……就连失事的船舶似乎也听从他的调遣。
十分钟很快过去了,船身断裂,海水哗哗往里灌,哈尔威———
二十分钟就要到了,整艘轮船即将全部沉没,可是哈尔威———
二十分钟很快过去了,所有的人都得救了,人们却看到了这样的一幕——
哈尔威船长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有 说……凝视着这尊黑色的雕像徐徐沉进大海。
读到这里,你一定有千般感受,万般滋味涌上心头。 或许是敬佩,或许是感动,或许是难过,甚至是不解,谁来说说自己的感受?
在英伦海峡上,没有任何一个海员能与他相提并论。
他一生都要求自己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面对死亡,他又践行了一次英雄的壮举。
①在航海史上,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就是在船沉没时,船员可以逃生,但船长不可以。既然有着“船长绝对权力”的传统,自然也就有船长对船只安全的绝对责任。 船长必须与船只共存亡,否则他将不能被社会接受。
②康拉德在《吉姆老爷》中说,水手吉姆因为年轻时跟着船长弃船逃生,沦为笑柄,穷其一生想洗脱污名,最终得机会勇敢赴死。
③遭遇事故时,没有人比船长更了解船只结构和人员情况,而不管是组织疏散、维持秩序还是寻求救援、联络接应都需要在船上进行。因此,在需要弃船逃生时,船长必须最后一个离船,各国海事法律对此都有明文规定。那些不顾乘客、急于逃命的船长,面临的将是法律的严惩。
哈尔威船长为什么不逃生?
“哈尔威船长的英雄壮举, 让你对生命有了怎样的体会”是课后练习题的最后一题,这个问题对于四年级的你们来说有点高深, 或许在以后的生活中, 你们对生命意义和价值的体会会慢慢加深。 请大家课下阅读康拉德的名作《吉姆老爷》,走进一个水手的自我救赎之路。

mài
pōu
luǒ
弥漫
山脉
剖开
半裸
哭泣

xiōnɡ
wéi
hān
汹涌
维持
酣睡
ɡǎnɡ
zǎi
qiǎn
岗位
主宰
调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