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倒计时历史大突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
1.从百年前孤身参奥、单刀赴会的刘长春,到1984年中国奥运健儿获得首金,再到北京成为全球首个“双奥之城”,如今人才济济、豪杰并起的中国体育代表团在巴黎奥运会上创造我国境外参赛的最好成绩。这些变化()
A. 表明了中国的体育事业领先世界 B. 体现了体育健儿自强不息的精神
C. 见证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程 D. 反映中国体育强国形象得到认可
2.“以人民为中心”这一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体系的基本价值立场,是对“民惟邦本”理念的传承和创新;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共享理念”等论述则是继承并创造性发展了“和而不同”、“协和万邦”、“兼济天下”的传统理念。这都反映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A. 顺应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B. 展示了大国的责任与担当意识
C. 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D. 体现了历史性和时代性的统一
3.下表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对“现代化”内涵的阐释,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时间 对“现代化”内涵的阐释
1964年 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
1979年 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日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
2022年 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A. 上述的阐释体现了“求同存异”的外交方针
B. 该理论推动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C. “四个现代化”的提出反映三线建设的成果
D. 改革开放推动了“现代化”的内涵不断丰富
4.2017年11月13日,美国公布的《时代》周刊杂志封面用中文和英文两种语言写着“中国赢了”(China Won),这是时代周刊历史上第一次用两种语言刊登标题。这一期杂志的《中国经济是如何赢得未来的》一文中,布雷默指出,如今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经济领域最具实力的国家,并提出五个事实来解释为何中国正在超越西方。下列选项在布雷默文章中不可能提及的是( )
A. 中共十九大顺利召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B. 肯定了中国社会主义政治体制和经济模式存在着优越性
C. 中国的“一带一路”给世界和中国提供巨大经济推动力
D. 中国已经全面实现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5.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的冲击以及外部环境的新变化,党和政府审时度势,在进一步扩大开放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战略,为我国当前及长远发展指明了道路。该战略( )
A. 是对改革开放战略的延续和发展 B. 是中国融入经济全球化重大举措
C. 侧重于利用外部资源来发展经济 D. 合理安排了国民经济各部门比例
6.据统计,2012—2021年,中国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和技术合同成交额分别增加约6.6倍、5.8倍;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上升了22位。目前,京、沪、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中心均跻身全球科技创新集群前10名;企业牵头或参与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占79%,研发投入占全社会3/4以上。这反映出,当前中国()
A. 企业完成了创新型转变 B. 创新发展得到社会认同
C. 科技发展水平领先世界 D. 创新产业占据主导地位
【答案】B
7.2002年,我国正式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随后出台了《营利性治沙管理法》等法规,2005年,国务院批准了《全国防沙治沙规划(2005-2010年)》。这一系列的治沙实践( )
A. 践行了依法治理的理念 B. 美化了边疆地区的环境
C. 表明生态建设成为主旋律 D. 维护了党的统一的领导
8.2022年4月1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五指山片区考察时强调,“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建设是重中之重,视之为‘国之大者’”。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以上反映了( )
A. 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优势 B. 绿色环境是中国可持续持续发展的保障
C.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发展观 D. 城市乡村民族融合发展的有力措施
9.自诞生之日起,中国共产党就把完成国家现代化和实现民族复兴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百年来,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探索出不同的现代化道路。下表为某一历史阶段现代化道路的特征,据此可知该阶段为()
总体依据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
建设目标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总体布局 五位一体
建设重点 由资本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信息密集型产业升级
体制依托 深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经济成分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
分配方式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有
资源配置 明确为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
对外关系 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A. 新民主主义社会时期 B.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C. 改革开放初期 D.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10.1956年的中共八大指出,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2017年的中共十九大则指出,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变化主要源于( )
A. 中国社会性质的发展变化 B. 建设社会主义指导思想的调整
C. 适应国际形势变化的需要 D. 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不断探索
11.中共二十大指出,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用实践证明了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和现代化发展道路的多样性。这一认识可用来说明()
A. 中国同西方大国关系的根本突破 B. 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C. 中国重视塑造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D. 中国对社会主义本质形成成熟的认知
12.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其中提供“完善的制度保证”的是()
①更加成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②十一届三中全会推行的改革开放
③现代化水平提高的国家治理体系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13.毛泽东在1957年提出“超英赶美”的口号,1978年,邓小平提出“发展是硬道理”的主张。进入21世纪后,党中央先后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新时代“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发展格局。以上变化是由于( )
A. 早期超英赶美目标实现后国内形势变化的需要
B. 党的社会主义建设指导思想不断发生根本改变
C. 国家适应国际形势急剧变化反对霸权主义的需要
D. 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不断总结深化的结果
14.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重大战略思想,引领着中华民族走向伟大的民族复兴。这些思想理论()
①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②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
③总结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验 ④指明了社会主义革命的方向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15.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强调,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 世纪马克思主义。这一要求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
A. 洞悉社会矛盾变化的智慧 B. 顺应我国发展新历史方位的安排
C. 立足国情与时俱进的品格 D. 完成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决心
16.《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提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划时代的,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新时期。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也是划时代的,实现改革由局部探索、破冰突围到系统集成、全面深化的转变。”上述两次会议都
A. 推动了我国根本政治制度的建立 B. 有利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C. 促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 D. 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总部署、总动员
17.如图是2004-2017年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及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中共十八大以后,中国文化产业获得了更为迅速的发展
②中国文化及相关产业的产值位居世界文化产业产值首位
③20世纪形成的全球贸易网彻底打破各国文化交流的壁垒
④文化产业的发展有利于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18.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同时报告明确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报告中的重要论断()
A. 说明我国已经步入社会主义新阶段 B. 适应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C. 证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完善 D. 反映了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加强
19.201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下列各项中属于中共十九大内容的有
①提出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②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中共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载入宪法
③在之前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
④提出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任务
A. ①④ B. 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
20.中国共产党已走过百年奋斗历程。共产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致力于人类和平与发展崇高事业,责任无比重大。以下关于中共会议概况正确的是( )
选
项 会议名称 会议内容 会议意义
A 中共七大 集中全力解决军事和组织问题,改组中央领导机构,增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并成立由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组成的军事小组。 为中共领导人民争取抗日战争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奠定基础
B 中国八大 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解决了中国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重大问题
C 中共十二大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引导着我国社会主义革命事业不断前进
D 中共十九大 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A. A B. B C. C D. D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强盛国力的影响和吸引下,突厥、西域各族、回纥、吐蕃、南诏、契丹、靺鞨等少数民族与隋唐王朝在政治、经济、文化上联系紧密。唐太宗曾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唐太宗获得了北方各民族的尊重,被尊奉为“天可汗”。唐代疆域较以前更加辽阔,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稳固,民族凝聚力进一步增强。
——摘编自《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中国”更是经常地被用来作为清政权的代称。19世纪末,“中国”作为国家的概念已经明确,疆域范围也大致确定。到1912年民国建立,“中国”正式成为中华民国的简称,遂成为国家的代名词。在外部世界的影响下,在一种被迫接受的过程中,中国境内的各民族逐渐萌生出共同的民族意识,一个崭新的中华民族以及“中国”的概念,作为全体中国人所共同认可的称号,在痛苦和屈辱中,如凤凰涅磐般更生了。而这种意识、观念,又为其后维系中国的统一、中华民族的团结起了莫大的作用。
——摘编自张环宙《试论“中国”含义的发展》
材料三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我们就一定能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确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轮乘风破浪前行,胜利抵达光辉的彼岸。
——摘编自陈凌《“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
(1)根据材料一,概括隋唐时期民族融合加强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时期“中国”概念形成的时代背景及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识。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人在经历了那么多的屈辱和苦难以后,经过前赴后继、艰苦卓绝的奋斗,流了多少血,终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战胜了曾经不可一世的内外敌人,取得中国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胜利,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旧时代结束了,美好的前景展现在人民面前,新的时代开始了,中国历史从此翻开了新的一页。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第二卷)》
材料二
近代中国,山河破碎,中华民族处于亡国灭种的危险境地。为改变民族命运,无数仁人志士前赴后继地探寻救亡图存道路,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接连而起,各种救国方案轮番出台。及至中华民国成立,资产阶级政党蜂起,但没有一个是真正的革命党。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如同一幅壮阔恢宏的英雄史诗。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既是一部不懈奋斗史,也是一部理论探索史,更是一部自身建设史。百年来,党团结和领导中国人民奋斗的历程,也是党不断加强自身政治建设,以维护党的政治纲领、政治路线,达到政治目标、完成政治使命的过程。党的政治建设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开创与探索、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的发展与曲折、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恢复与转向以及新时代的成熟与强化四个历史阶段,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
——摘编自刘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不可逆转》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任选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历程的四个历史阶段”的一个阶段,概述该阶段取得的重大成就。从中你能得到什么历史启示。
23.五四精神是百年来中国青年与国家前途命运同频共振的鲜明标识。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五四期间学生群体之所以将集会地点选在天安门前,是因为天安门广场经过改造后空间宽敞,便于大量人群的聚集。此外,学生选择天安门进行游行还有另一层考虑,天安门是民国政府的权力象征,而外国列强在中国的使馆又集中在东交民巷的使馆区,使馆区在空间上又位于紧邻天安门广场的东南角。因此,学生选择从天安门出发。
——摘编自王谦《帝都,国都,故都:近代北京的空间变迁与文化表征:1898-1937》
材料二
抗战时期内迁高校统计表
省份 四川 贵州 陕西 云南 湖南 广西 甘肃 湖北
内迁高校数(所) 52 8 7 7 3 3 2 1
(数据来源于余子侠《民族危机下的教育应对》)
《国立西南联大纪念碑碑文》(节选)
(民国)二十六年平津失守,三校奉命迁移湖南……迨京沪失守,武汉震动,又奉命迁云南。师生徒步经贵州,于二十七年四月二十六日抵昆明。旋奉命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联合大学支持其间,先后毕业学生二千余人,从军旅者八百余人。河山既复,日月重光,联合大学之战时使命既成,奉命于三十五年五月四日结束。
材料三 受到表彰的青年和青年集体,是我国各族各界青年的优秀典型和模范代表。他们当中,有的在疫情防控战斗中逆行出征、救死扶伤、争分夺秒复工复产,有的在脱贫攻坚主战场埋头苦干、无私奉献,有的在科技攻关最前沿大胆创新、勇攀高峰……他们同祖国共命运,与人民同奋进,书写了华彩乐章,彰显了责任担当,为全国青年树立了标杆!
——整理自《关于颁授第24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的决定》(2020)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学生群体将集会地点选在天安门前的原因。结合所学,列举学生群体在此次集会游行中高喊的口号。
(2)根据材料二,指出高校内迁的主要方向,并结合所学,概括以西南联大为代表的内迁高校之“战时使命”。
(3)根据材料三,结合中共十八大以来的相关成就,以“当代青年对五四精神的传承与发展”为题,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1.【答案】C
2.【答案】D
3.【答案】D
4.【答案】D
5.【答案】A
6.【答案】B
7.【答案】A
8.【答案】C
9.【答案】D
10.【答案】D
11.【答案】B
12.【答案】B
13.【答案】D
14.【答案】B
15.【答案】C
16.【答案】B
17.【答案】B
18.【答案】B
19.【答案】A
20.【答案】D
21.【答案】(1)表现:少数民族与中原联系加强;统治者奉行开明民族政策;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2)背景:西方列强入侵;辛亥革命推动;先进中国人探索;近代西方民族主义思想传入。
意义:激发了国人救亡图存的意识;推动近代中国社会转型;为其后维系中国的统一、中华民族的团结发挥重要作用。
(3)认识: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巩固各民族大团结的需要;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各民族根本利益的需要;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增强国家凝聚力,维护国家统一,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2.【答案】(1)原因:始终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得到了广大人民的支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以毛泽东思想为指导。
(2)重大成就: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抗日战争的胜利, 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剥削和压迫中国人民的历史, 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三大改造的完成,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 一五计划提前完成, 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的一切发展和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工业、农业、科技、国防、外
交等方面的开创性成就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
质基础。
改革开放新时期: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八二宪法的通过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的阶段: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
兴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概括提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的理论结晶(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关系新格局等言之有理亦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打赢脱贫攻坚战,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
史进程。
历史启示: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 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23.【答案】(1)原因:天安门广场经过改造后空间宽敞,便于大量人群的聚集;天安门是民国政府的权力象征,同时外国使馆也集中在附近,这样的地理位置能够更有效地传达学生的诉求。口号:“外争主权,内除国贼”、“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废除二十一条”。
(2)主要方向:西南和西北。战时使命:培养大批抗日建国人才;进行科学研究,保存中华民族文化;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推动抗日民主运动发展。
(3)示例:
当代青年对五四精神的传承与发展
五四精神,即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精神,一直以来都是中国青年运动的旗帜。在当代,五四精神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当代青年也在不断地传承与发展着这一精神。
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些成就离不开当代青年的奋斗与贡献。当代青年在传承五四精神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实践与创新,将个人理想融入到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
在科技创新领域,当代青年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他们积极投身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推动国家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例如,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前沿技术领域,青年人才辈出,为中国在全球科技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社会服务和公益事业中,当代青年也展现出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他们积极参与志愿服务、环保行动、扶贫济困等公益事业,传递着正能量,弘扬着五四精神中的爱国和进步情怀。
此外,当代青年还积极投身政治生活,关注国家大事和民生问题,为推动社会进步和民主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他们通过网络平台、社交媒体等渠道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诉求,参与社会监督和公共治理,展现了五四精神中的民主和科学精神。
综上所述,当代青年在传承与发展五四精神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他们不仅继承了五四精神的核心价值,还将其融入到当代社会的实践中,不断推动着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与进步。未来,当代青年将继续发扬五四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5页,共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