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学年第二学期余姚中学 高一(下)语文质量分析考(3.12)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小题。(共 19分)
材料一:《尚书》详细记载了尧传舜、舜传禹之事。此后《史记·五帝本纪》更为详尽地描写了尧、
舜、禹之间的禅让。至此,持有儒家思想的作品,谈及禅让都将贤能与禅让相联系。但想全面了解一段史实,
就不能只听一家之言而杜百家之口。那么儒家之外的观点又是如何呢?
道家对于尧舜的看法集中于《庄子》。《庄子》中有一句:“吾语女,大乱本之,必生于尧舜之间,
其末存乎千世之后。”也有“尧不慈,舜不孝”。这两句话与我们接受的传统儒家对于尧舜的看法不符。还
有一句:“尧舜有天下,子孙无置锥之地。”点出尧舜后人处境窘迫。至此禅让制的标准应该值得我们深思。
《韩非子·说疑》中有言:“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也。”这
使尧舜禅让之事更为扑朔,甚至有弑君之说。法家的观点在暗示,禅让制究竟是自愿进行的,还是在武力逼
迫下才有的?对此,我们不得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果禅让制的标准不是选贤任能,也非自愿进行,那么
它进行的过程到底是什么样呢?
应该参考先秦史书的记载,如《竹书纪年》,这是春秋时期晋国史官和战国时期魏国史官所作的一部
编年体史书。《竹书纪年》记载:“昔尧德衰,为舜所囚也”,“舜囚尧于平阳,取之帝位”,“舜囚尧,
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显然尧被舜囚,其子丹朱也被囚禁,这符合庄子所言:“子孙无立锥之地。”
《史记》里也提到丹朱,却载其“顽凶,不用”,说尧是为了“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所以没有传位
于丹朱。舜在尧死后曾让位于丹朱,但“诸侯朝觐者,不之丹朱而之舜”,所以舜在感慨一句“天也”之后
就成为首领了。再说舜的后事,《史记》中说他南巡,死于苍梧,极有可能是被流放至此的。将以上的线索
重新连接起来,大胆地假设:尧舜禹是三个不同部落的首领,几个部落又为一个联盟,而尧又是这个部落联
盟的领袖。随着尧的部落衰落、舜的崛起,舜凭借强大的武力逼迫各部落同意他为联盟领袖,然后,禹的强
大又使历史重演。当然,这些血腥的过程可能都披上了禅让这个合法的外衣。这个逻辑或许更为我们能接受,
因为它更贴合中国历史发展、朝代更替的规律。如此,先秦禅让之事就可能是一场政权角逐,其中大有成王
败寇之意。(摘编自周新楠《禅让之下,是光明还是黑暗》)
材料二:《五帝本纪》的真实性长期遭到质疑。如欧阳修认为:司马迁所作本纪,尧、舜、夏、商、
周,皆出于黄帝,“文王以十五世祖臣事十五世孙纣,何其缪哉”。梁玉绳指出,按五帝世系,鲧、禹历仕
颛顼至舜四朝,实在过于长寿;“尧舜在位,几百五十年”,亦令人难以置信。
以上不同的观点,促使我们重新思考司马迁为何如此书写。由司马迁“余并论次,择其言尤雅者”看,
他搜集的关于五帝事迹的文献中,除有“不雅驯”的内容外,可能还有不一致乃至相矛盾的内容。比如《五
帝本纪》所载尧舜禅让一事、《竹书纪年》云:“昔尧德衰,为舜所囚也”,“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
也”。由此记载,可知关于尧舜更替还另有说法:舜取代尧靠的不是和平禅让,而是血腥武力。但司马迁在
写作中,选择了有助于表现美善政治的和平禅让,而对武力取代的说法予以忽视,体现了以雅求美的书写原
则。
试卷第 1页,共 8页
如果从历史真实的角度去要求《五帝本纪》,是无法理解司马迁对《竹书纪年》这类材料的忽视的。
但如果从文化记忆理论去考量,就能理解《五帝本纪》书写的合理性。事实上,《五帝本纪》承载的乃是自
孔子以来人们对“尽善尽美”德政的美好记忆,是建立在关于五帝时代回忆的基础上的文化书写。正如德国
学者扬·阿斯曼《文化记忆》所说:“回忆文化则着重于履行一种社会责任。它的对象是群体,其关键问题
是:‘什么是我们不可遗忘的?’”在司马迁看来,不可遗忘的是五帝时代的君明臣贤、关注民生、德政文
化。因此,他选择了称颂五帝德政之美的文献。正如《太史公自序》中所云:“维昔黄帝,法天则地,四圣
遵序,各成法度;唐尧逊位,虞舜不台;厥美帝功,万世载之。”他强调的不是五帝的风教业绩,也不是帝
位更迭的细节,而是黄帝开创的法天则地的政治秩序,以及颛顼等四帝遵序形成的可以万世效法的法度规范。
(摘编自龙文玲《〈五帝本纪〉的书写与司马迁的古史观》)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要想全面了解禅让的史实真相,不能仅看儒家的一家之言,也应注重儒家以外百家的观点,例如道家
与法家。
B.《庄子》一书不仅指出尧舜时代滋生了祸乱,并言及了尧舜后人的处境,也对尧舜做了道德评价,有
些观点和儒家截然相反。
C.作者引用《韩非子》的目的是要证明禅让在真实的历史中可能不像儒家所说的那么美善,禅让一方可
能并非出于主动。
D.《竹书纪年》有丹朱“顽凶”的记载,这是舜不准丹朱与其父见面的原因,相关的内容可在《史记·五帝
本纪》中找到印证。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虽然引用了道家、法家等方面的资料,对历史上真实存在的禅让制进行探究,但所得结论仍然
只是可能性的结论。
B.司马迁在写作《史记》时,曾查阅过相关的文献,可能他看到过《竹书纪年》这一类的记载,但他舍
弃了武力取代的说法。
C.司马迁在《史记》中,强调了法天则地的政治秩序和万事效法的法度规范,这恰恰是履行社会责任的
具体表现。
D.材料一综合各种材料力求还原禅让的真相,材料二则综合各家对《史记·五帝本纪》的质疑,颠覆了《史
记》的信史地位。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汉献帝无奈地禅位给魏文帝,文帝说:舜禹受禅,我今方知。
B.推位让国,有虞陶唐。吊民伐罪,周发殷汤。
C.战国时期,燕王哙崇信儒家禅让学说,禅位于国相子之,自己北面称臣。
D.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子服尧之服,诵尧之言,行尧之行,是尧而已矣。
试卷第 2页,共 8页
4.材料一为得出结论,是如何质疑禅让制并加以求证的?请结合材料简要梳理。4分
5.范仲淹死后,欧阳修在写神道碑铭文时写道:“于是两公(指范仲淹及其政敌吕夷简)欢然相约戮力平贼”。
范纯仁(范仲淹之子)看后说“无是,吾翁未尝与吕公平(和好)也,请易之”。但欧阳修不顾范家人的反对,
执意把此句话写了进去。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欧阳修此举的合理性。6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小题。(共 16分)
赶火车 彭小庆
(1)搬新家后,爸妈的生活只剩下拼命挣钱还债,我们几乎都忘了赶火车的事。但等到稻田插了秧、
灌了水,青蛙开始呱呱唱叫的时候,妈妈居然兑现了她的诺言——带我们去赶火车。
(2)爸爸吃完饭闷声闷气地收碗,他反对妈妈张罗这样的麻烦事,每天做生意已经很辛苦了,天不亮
他就得去进货,折腾这些个穷心思干什么!妈妈说又不要你去,你在家睡觉,我带她们去。爸爸不说话了,
但是做事的手脚又重了些。
(3)爸妈辛苦一天,得先去睡一会儿。到了晚上十二点半,我们准时出发。妈妈说那趟火车三点到站,
我们走过去时间还宽裕得很。妈妈和表姐一人打一个手电筒,我和姐姐跟在旁边就出发了。我们正在爬去镇
上的那段坡路,表姐回头看了一眼说,姑妈,有人来了!那是爸爸!姐姐高兴地说。真的是爸爸,看那高高
的个子和走路时笔直的身姿,不是爸爸是谁!妈妈说你怎么来了,要你在家睡觉。爸爸把手电筒横着晃一晃
说,走,走!我们就继续走,爸爸在后面像保镖一样跟着。上坡后,我们没往镇上的路走,而是走了相反的
方向。这条路我从来没有走过,懵懵懂懂地跟着他们,心里紧张又期待。
(4)前后望不到头的马路只有我们一行人带着一团团影子在移动,路灯疑惑地照耀着我们。灯光的照
射让我们的脸都泛着暗暗的橘红色,五官在自己的投影里模糊不清。此时的空气和时间都像是凝固的冰粉,
凉凉的、硬硬的,我们在其中穿梭,仿佛逆流而上。
(5)柏油马路没走多久,我们就从路边下了一个小坡,前面未知的路变黑了,我们已进入山中。前后
都是大树,它们连成一片,在天空中形成一幅巨大的剪影,像一头吃人的大怪兽。我那时爱看书,借同学的
彩图版《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看,也借好朋友爸爸的《故事会》《今古传奇》看,看了那些奇奇怪怪
的故事,在心里描摹出很多形象来,胆子就格外小。每天一个人在楼上睡觉前还要看看床底下有没有藏了怪
物或者坏人。后来,爸妈在镇上盘了间店铺,晚上也要守在那里不回家了。我一个人在家住着,却不能跟爸
妈描述那些形状各异的恐惧。爸爸说不怕,把门锁好。妈妈就会讲我没用、无能,在自己家待着还会害怕。
因此,恐惧又让我感到羞耻。
(6)我们已经走到了一片黑乎乎的山路上。一阵山风吹来,我攥着爸爸的衣袖,手心全是汗。姐姐也
走到爸爸身边来了,低着头走路,唯恐踩到什么似的,爸爸就时不时把手电光照到她脚下。我赶紧扯爸爸的
袖口,他又让手电光照一照我的脚下。
(7)没一会儿,我们终于钻出山林,到了铁路上。这是铁路,神奇的铁路!妈妈说沿着铁路就可以走
试卷第 3页,共 8页
到火车站。爸爸看了一下表,快两点了。妈妈说还来得及,半个小时就到了。
(8)不知又走了多久,拐了一个弯,突然就看到前面隐隐约约的亮光。妈妈说快到车站了,亮灯的地
方就是火车站,我们去那里歇一会儿,买票、上火车!姐姐们在铁路中间开始跑起来,把爸妈丢在了身后,
我跌跌撞撞地跟着,老远就看见站台侧面有台阶可以爬上去。我们加快脚力冲了过去。刚爬上站台,一个男
人就拿着手电筒晃我们。
(9)你们干什么的?他问。姐姐说我们来赶火车的。赶什么火车?哪一趟?我们说不上来。我回头喊
妈、妈。爸妈忙跑过来,也爬上了站台。妈妈因为之前生病发胖,爬上台阶后气喘吁吁。爸爸说我们要赶火
车去下水那个镇。那个人披着的深蓝色制服,在昏黄灯光的照射下泛出绿色,他也有一张带着投影、五官模
糊不清的脸。他说这么近,还要半夜来赶火车去吗?妈妈把气嘱匀了说,孩子们没坐过火车,专门带她们来
赶一趟,只到下水镇,再走回去。
(10)那个人把妈妈认真打量了一番,说,可是现在几点了?爸爸看了看他的老式机械表,说两点半,
还早。
(11)还早?那个人上半身微微后倾一下:那趟车一点五十就走啦!
(12)我们几个人同时不可置信地喊出声来:“啊——”
(13)啊什么啊。明天再来吧。记住赶那趟车得一点半到。那个人抖一抖肩膀,把制服披得更周正些。
他说回去吧回去吧,然后转身进了大房子旁边的一个小房间。
(14)我们在站台上东张西望,似乎那个人说的并不作数,他是个外行,根本不懂火车。那趟能带我
们去下水镇的火车,凌晨三点一定会稳稳地停在我们面前。
(15)爸爸叹了口气,把长袖衬衣的下摆从军绿色裤子的腰间抽出来,解开扣子,露出里面的白色背
心。他总是打扮得像个兵。姐姐烦躁起来,不耐烦地说,这是怎么回事?妈妈自言自语,我明明记得是三点
啊,那趟车我赶过的,怎么会搞错!火车调速就会改时间,这蛮正常,爸爸慢悠悠地说,我们在山林子里听
到的那辆火车应该就是我们要赶的那一趟。
(16)没有赶到火车,我肯定很失望,可是难过的情绪转瞬间就消失了。我第一次走了那么远的夜路,
见识了那么多的深夜风物,第一次走了铁路,到达了从没见过的火车站,知道了火车会按时开走不等人,这
些事都多么令人振奋啊!我觉得自己很了不起。
(17)可我害怕他们的失望,我希望他们能保持来时的好心情。我还为妈妈感到难过。我从小就知道
妈妈总是在努力地做一些她认为对我们好的事,却总是费力不讨好。就像坚持给我们转商品粮的事,钱出了
不老少,事儿没赶上趟。我很同情她。
(18)站台上铺着平整的水泥地板,人来人往的脚步把它们打磨得很光滑。我在站台上跑起来,张开
胳膊从这头跑到那头,又从那头跑到这头,像一只笨拙的丑小鸭在练习起飞。他们几个人一字排开立在站台
边上,仍旧望着火车该来的方向。跑了一阵子,我停下脚步。空气中有风吹来拭过铁轨的声音,有枕木吸收
露水纤维鼓胀的声音,有蟋蟀在草丛中轻盈一跃的声音,有鸟儿在树梢的巢里扇动翅膀的声音,有电流走过
试卷第 4页,共 8页
电线接通灯丝的声音,有四散的光线和飞蠓碰撞的声音,有穿制服的人在房间里均匀呼吸的声音,似乎还有
很远的地方火车奔驰时发出呜呜的声音……一瞬间,我们五个人仿佛被施了魔法,定在了站台上。(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爸爸一开始极力反对赶火车,后来又加入进来,并细心地关照我们,这一前后不同的表现暗示了生活
的压力,突显出深沉的父爱。
B.穿深蓝制服的人告诉我们已错过那趟火车,而我们仍心存希冀在站台上东张西望,表明我们内心对费
尽周折仍错过火车这件事的不甘。
C.妈妈总是在努力地做一些她认为对我们好的事,却又费力不讨好,得不到我们的认可,比如这次赶火
车但最终没赶上的经历,因此我很同情她。
D.赶火车过程中,“我”的心情从紧张期待到害怕,到激动,到失望,再到满足,这是一次难得的经历,
也解释了“难过的情绪转瞬间就消失了”的原因。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本的主要叙述者是一个小孩子,孩童的口吻透露出冷静与懂事,这有利于形成文章温暖而有力量的
表达风格。
B.“此时的空气和时间都像是凝固的冰粉”这一表述化抽象为具体,既符合了“我”作为孩童的认知,又是
对“我”当时真实感受的生动再现。
C.本文多次出现“晚上十二点半”等时间词,串联起了赶火车的过程,凸显了赶火车的不易和我们对赶上
火车的期待。
D.本文通过动作、心理等多种描写手法,让作品中“我”的形象丰满立体,真实细腻,具有打动读者的力
量。
8.文章第(5)段为什么要写“我”小时候经历害怕的内容?4分
9.作者以五人定格在站台上的瞬间为结尾,颇有意味。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6分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小题。(共 20分)
材料一:僖公二十二年,冬,十有一月,己巳,朔,宋公与楚人期,战于泓之阳。楚人济泓而来,有
司复曰:“请迨其未毕济而击之。”宋公曰:“不可。吾闻之也,君子不厄人,吾虽丧国之余,寡人不忍行
也。”既济,未毕陈,有司复曰:“请迨其未毕陈而击之。”宋公曰:“不可。吾闻之也,君子不鼓.不成列。”
已陈,然后襄公鼓之,宋师大败。故君子大.其不鼓不成列,临大事而不忘大礼,有君而无臣,以为虽文王之
战,亦不过此也。(节选自《公羊传》,有删改)
材料二: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师败绩。苏子曰:《春秋》书战,未有若此之严而尽也。宋公,天子
之上公。宋,先代之后,于周为客,天子有事膰①焉,有丧拜焉,非列国诸侯之所敢敌.也。而曰“及楚人战
试卷第 5页,共 8页
于泓”。楚,夷狄之国,人微者之称,以天子之上公,而当.夷狄之微者,至于败绩,宋公之罪,盖可见矣。
而《公羊传》以为文王之战不过此,学者疑焉。故不可不辩。宋襄公非独行仁义而不终者也。以不仁之资,
盗仁者之名尔。齐宣王有牵牛而过堂下者,曰:“牛何之?”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
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夫舍一牛,于德未有所损益者,而孟子与之以王。所谓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
之政,三代之所共也。而宋襄公执鄫子②用于次睢之社,君子杀一牛犹不忍而宋公戕一国君若犬豕然此而忍
为之天下孰有不忍者耶!泓之役,身败国衄,乃欲以不重伤③,不禽二毛④欺诸侯。襄公能忍于鄫子,而不
忍于重伤二毛,此岂可谓其情也哉?以愚观之,宋襄公,王莽之流。襄公以诸侯为可以名得,王莽以天下为
可以文取也。其得丧小大不同,其不能欺天下则同也。其不鼓不成列,不能损襄公之虐;其抱孺子而泣,不
能盖王莽之篡。使莽无成则宋襄公,使襄公之得志,亦一莽也。(节选自苏轼《宋襄公论》,有删改)
【注】①膰:一般指古代祭祀使用的熟肉,文中指天子赏赐祭肉给宋国。②鄫子:鄫国国君,参加诸侯会盟
时,被宋襄公杀害以供奉神庙。③重伤:使受伤的敌人再次受伤。④二毛:指头发黑白相间,引申为老人。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
处给 1 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君子 A杀一牛 B犹不忍 C而宋公 D戕一国君 E若犬豕 F然 G此而忍为之 H天下孰有不忍者耶!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鼓,特指击鼓进攻,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鼓瑟希”的“鼓”含义不同。
B.大,推崇,与《烛之武退秦师》中“越国以鄙远”中的“鄙”用法不相同。
C.敌,对等,相当,与《齐桓晋文之事》中“小固不可以敌大”的“敌”含义不同。
D.当,抵挡,挡住,与《鸿门宴》中“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的“当”含义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僖公二十二年十一月初一,宋国和楚国约定在泓水北面交战,宋国官员两次提醒宋襄公抓住有利时机
攻打敌人,但是宋襄公都没有同意,结果宋军大败。
B.宋国和楚国地位悬殊,通过“宋公”和“楚人”两个称呼就可见一斑。苏轼认为高高在上的宋国反而
败给了地位低下的楚国,宋襄公的罪过是显而易见的。
C.材料二用《齐桓晋文之事》中“齐宣王舍牛”的行为,与宋襄公在泓水之战中“不重伤,不禽二毛”
的做法作比较,说明宋襄公与齐宣王本质相同。
D.苏轼认为,宋襄公和王莽是同一类人。虽然他们的得失大小不一样,本性却差不多,宋襄公其实就是
没获得成功的王莽,而王莽就是实现了理想目标的宋襄公。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夫舍一牛,于德未有所损益者,而孟子与之以王。
(2)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14.两则材料对宋襄公分别是如何评价的?(3分)
试卷第 6页,共 8页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5-16 题。(共 9分)
示长安君【注】 王安石
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情。
草草杯盘供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
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
欲问后期何日是,寄书应见雁南征。
【注】本诗作于宋仁宗嘉祐五年王安石出使辽国之前。王安石时年四十岁,此前曾上书变法,但未被
采纳。长安君是王安石的大妹,名文淑,是工部侍郎张奎之妻,封长安县君。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首诗是王安石写给长安君王文淑的一首赠别诗,因为王安石是以兄长的身份写的,所以题目用“示”
字。
B.颔联“草草杯盘”“昏昏灯火”,这些细节都透露出王文淑家境的贫寒,以及王安石对妹妹的同情与关怀。
C.颈联中,“尘沙”对“湖海”,“万里行”对“三年隔”,对仗工整;“自怜”与“又作”前后相承,技巧十分高
超。
D.尾联说到了秋天,王安石就会写信告诉妹妹自己的归期,这既是对妹妹的宽慰,也表达了对平安归来
的期待。
16.首联点明兄妹久别之后重逢。亲人相逢应该高兴,可是王安石却说“怆情”。请结合诗歌分析他因何“怆情”。
6分
四、名篇名句默写(6分,每空 1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含蓄地表达了“礼治”的社会理想,在这个理想社会可
以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时节,带着几个成年人和孩子自由自在的生活。
(2)《登岳阳楼》中“ , ”两句,写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意境阔大,景色
宏伟奇丽。
(3)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中,直接抒情,追怀往事,抒写对前人吊古、怀古不满之情的诗句是:
, 。
五、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2 各题。 (共 20 分)
“累点”低,似乎已成为现代人的常态。比如,白天 A_ ,夜晚却辗转难眠;思考问题条理清晰,
话到嘴边却忘得一干二净……这些都是疲劳的信号。如何缓解疲劳 除了大家熟知的运动、休息等方式,你可
能想不到,清淡饮食也能抗疲劳。
日本一项研究发现,清淡饮食,即烹饪法较单一,少油、少糖、少盐、不辛辣的饮食,更具抗疲劳功效。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将年龄在 21 至 69 岁之间的健康人分为两组,一组提供为期三周的清淡饮食,另一
组则维持普通饮食。每日晚餐后,研究人员都会对参与者的各项指标进行检测,以比较其抗疲劳效果。结果
试卷第 7页,共 8页
显示,与对照组相比,(甲 );另外,他们在安静状态下交感神经的活性降低,压力得到缓解,整个人变得
B _ 。
研究人员表示,(乙 ),因此,缓解疲劳要对这些细胞及时采取修复措施,必要时换上“新配件”。清
淡饮食最大限度地保留了食品中的营养物质,食品中的营养物质作为新配件的原料,不仅可以抗氧化,还能
够提供人体能量。改善日常饮食结构,不仅有助于预防慢性疲劳,还可以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
值得注意的是,清淡饮食不等于素食主义。①极端的清淡饮食不仅会让人生病,而且更容易导致体质下
降。②如果不吃肉、鸡蛋和豆制品,就会造成蛋白质缺乏,③从而导致免疫力下降;④油脂摄入不足,尤其
是必需脂肪酸缺乏,⑤便会引起脂溶性维生素 A、D、E 的缺乏,引发干眼、骨质疏松等症状的出现。从营养
角度讲,清淡饮食是在食物多样化的基础上,合理搭配营养,将动物性食物、食用油和调味品限制在合理范
围内。
18.下列句子加点词中“点”字的意义和用法,与文中“累点”的“点”相同的一项是( )3 分
A.不论电视还是互联网,真人秀大有“霸屏”之势,然而,“槽点”也不少,比如:明星表演成分过重,
缺乏“真实”和“真诚”。
B.说到用户思维,很多人都在谈如何抓住用户的痛点。一旦抓住痛点,便有了和用户进行互动的切入点,
有了搞好用户关系的通行证。
C.人的先入之见常在无意中发挥作用,使人容易对约定俗成之事熟视无睹,这是很可怕的,司空见惯的
常识会产生盲点,是常有之事。
D.笑点高的人,不是对幽默免疫,而是对平庸的笑话持有更高的要求,他们渴望那些能让人深思后发笑
的瞬间,那些融合智慧与巧思的幽默。
19.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4 分
A_ B _
20.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 4分
甲 乙
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流畅,逻辑严密。不改变原意。4
分 序号: 修改: ; 序号: 修改: ;
22.该文被转载时,小编将下划线内容“‘新配件’”输入成了“‘新’配件”,分析二者在语意上的不同。
5分
六、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可看作对饥饿感的一种描述。在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日益丰富的今天,
饥饿感的缺乏是一件好事吗?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套作,不抄袭;不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命题人:史宏文 审题人:俞建望
试卷第 8页,共 8页2024 学年第二学期高一语文质量分析考(3.12)参考答案
1.D 3 分 2.D 3 分 3.A 3 分
4.①质疑儒家有关禅让制的观点和标准,并借助《庄子》《韩非子》等相关著作加以求证。②质疑禅让制的过程,
并借助《竹书纪年》《史记》等史书的相关记载加以求证。 每点 2分共 4 分
5.①欧阳修舍敌对而求和解的做法,体现了以雅求美的书写原则,有助于表现美善政治。②从文化记忆的角度说,
欧阳修此举是建立在尽善尽美的德政基础上的文化书写。③欧阳修想要后人记住当时的臣子们能够在国家大事上做
到同心协力,而不是彼此间互有芥蒂且持续久远,此举是在用文字履行行社会责任。 每点 2 分共 6 分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竹书纪年》有丹朱‘顽凶’的记载”错误。由原文“《史记》里也提到丹朱,却载其‘顽凶,不用’”可知,
丹朱“顽凶”只见于《史记》的记载,并未见于《竹书纪年》。故选 D。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D.“颠覆了《史记》的信史地位”错误。材料二并未颠
覆《史记》的信史地位,只是在探求司马迁的历史观。故选 D。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魏文帝强迫汉献帝将皇帝之位禅让给自己,这句话揭示了
禅让的本质是实力逼迫,所以能够充当论据,证明材料一的观点。B.唐尧、虞舜英明无私,主动把君位禅让给功臣
贤人,体现的是对禅让制度的歌颂,是传统的儒家观点,不能支持材料一的观点。C.燕王哙将王位禅让给子之,因
为其崇信儒家禅让学说,相信禅让制的美善,不能支持材料一的观点。D.尧帝、舜帝他们的风范及他们教化天下的
方法,最根本的就是在孝悌,也是在歌颂禅让下的美善政治,不能支持材料一的观点。 故选 A。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材料一第一段说到“但想全面了解一段史实,就不能只听一家之言而杜百家之口。那么儒家之外的观点又是如何
呢?”,也就是文本对儒家有关禅让制的观点和标准进行了质疑,第二段借助《庄子》加以求证,第三段借助《韩
非子》加以求证。
第三段结尾说到“对此,我们不得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果禅让制的标准不是选贤任能,也非自愿进行,那么它
进行的过程到底是什么样呢?”,第四段就对禅让制的过程进行质疑,并且说到“应该参考先秦史书的记载”,而这
里面所列举到的先秦文献有《竹书纪年》《史记》。所以质疑禅让制的过程,并借助《竹书纪年》《史记》等史书的
相关记载加以求证。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由原文“但司马迁在写作中,选择了有助于表现美善政治的和平禅让,而对武力取代的说法予以忽视,体现了以雅
求美的书写原则”可知,欧阳修舍敌对而求和解的做法,体现了以雅求美的书写原则,有助于表现美善政治。
由原文“但如果从文化记忆理论去考量,就能理解《五帝本纪》书写的合理性。事实上,《五帝本纪》承载的乃是
自孔子以来人们对‘尽善尽美’德政的美好记忆,是建立在关于五帝时代回忆的基础上的文化书写”可知,从文化
记忆的角度说,欧阳修此举是建立在尽善尽美的德政基础上的文化书写。
由原文“在司马迁看来,不可遗忘的是五帝时代的君明臣贤、关注民生、德政文化。因此,他选择了称颂五帝德政
之美的文献”可知,欧阳修想要后人记住当时的臣子们能够在国家大事上做到同心协力,而不是彼此间互有芥蒂且
持续久远,此举是在用文字履行行社会责任。
6.C 3 分 7.A 3 分
8.(每点 1 分)①丰富了我怯懦、胆小的孩童形象;②用插叙的方式补充说明我的成长经历;③为最后写我的情绪
变化做铺垫;④调节叙述的节奏,舒缓紧张的气氛。
9.(每点 2 分,写出 3 点即可)①一家人被夜晚铁道上的各种声音所感染,暂时忘却了之前的失望,沉浸在夜晚
的宁静之中;②一家人仍旧望着火车该来的方向,这暗示着不管现状如何,他们将始终对远方的火车以及火车代表
的外部世界、理想生活充满希望;③不管结果如何,追求梦想和目标的过程都是美好的,是值得记忆、珍藏的;
答案第 1页,共 4页
④对赶火车的经历以及由此延伸出来的对人生求而不得、起伏悲欢等丰富多重的生命体验的定格。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C.“得不到我们的认可”错。结合“可我害怕他
们的失望,我希望他们能保持来时的好心情。我还为妈妈感到难过”“我很同情她”“这些事都多么令人振奋啊!我
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可知,妈妈的所做得到了我的认可。故选 C。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A.“冷静”错,结合“我们已经走到了一片黑乎乎的山路上。
一阵山风吹来,我攥着爸爸的衣袖,手心全是汗。姐姐也走到爸爸身边来了,低着头走路,唯恐踩到什么似的,爸
爸就时不时把手电光照到她脚下。我赶紧扯爸爸的袖口,他又让手电光照一照我的脚下”可知,此处表现不够冷静。
故选 A。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此段回忆“我”小时候经历害怕的情节属于插叙,可以结合插叙的作用思考。
形象上,“胆子就格外小”“睡觉前还要看看床底下有没有藏了怪物或者坏人”“恐惧又让我感到羞耻”丰富了人物
形象,突出了我怯懦、胆小的孩童特点;
此处穿插我那时爱看书,看了些奇奇怪怪的故事,胆子就格外小。后来,我一个人在家住着还会害怕。此部分丰富
了文章内容,用插叙的方式补充说明我的成长经历;
此段写我害怕的心理,最后我们虽然没赶上火车,但我“难过的情绪转瞬间就消失了”“我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并
且一家人沉浸在夜晚的宁静之中,所以这部分内容为写我的情绪变化做铺垫。
前文写“此时的空气和时间都像是凝固的冰粉,凉凉的、硬硬的,我们在其中穿梭,仿佛逆流而上”写了“我”紧
张、害怕的真实感受,此处转而写小时候的经历,在一定程度上调节了叙述的节奏,舒缓了紧张的气氛。
9.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此题要求作答结尾的意味即意蕴,可以从表层、深层、主旨义等角度思考。
结尾写他们因感受到夜晚铁道上的各种声音而定格在站台上,表明他们一家人被这些声音感染,暂时忘却了之前因
没有赶上火车的失望,沉浸在夜晚的宁静之中;
火车通向外面的世界,所以火车象征着理想和希望,他们此行就是为了实现坐火车的愿望,愿望虽没实现,但他们
“仍旧望着火车该来的方向”不愿离开,这暗示着不管现状如何,他们将始终对火车代表的外部世界、理想生活充
满希望;
火车虽没赶上,但他们却听到了夜晚铁道上的各种声音,他们在赶火车的这趟行程中,收获了别样的体验,说明只
要努力追求梦想和目标,不管结果如何,这一过程是美好的,是值得记忆、珍藏的;
一家人专门为赶这趟火车在漆黑的夜晚走了很远的路,结果却错过了火车没有赶上,我们不可置信地喊出“啊”“爸
爸叹了口气”“妈妈自言自语,我明明记得是三点啊”,一家人很失望,但最后却定格在别样的体验中,这也是对人
生求而不得、起伏悲欢等丰富多重的生命体验的定格。
10.CGH【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君子杀一头牛尚且不忍心,而宋襄公杀害一国的君主就像屠
杀猪狗一样。这样的事情都忍心干得出来,天下的事情还有什么不忍心干的呢!“君子杀一牛犹不忍”主语是“君
子”,后一句子的主语是“宋公”,“而”表示转折,之前应断开,即 C 处断开;“宋公戕一国君”主谓宾完整,
“若犬豕然”作状语,即 G 处断开;“此而忍为之”与“天下孰有不忍者耶”,分别是两个主谓句,句意对应,各
自断开,即 H 处断开。故选 CGH。3 分
11.11.D【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鼓瑟希”的“鼓”意为“弹奏”。
句意:君子不攻击没有摆好阵势的军队。/弹奏瑟的声音(渐渐)稀疏。B.正确。句意:在大事面前不忘大礼的做
法。/面对大江斟酒。C.正确。“小固不可以敌大”的“敌”意为“与……为敌”。句意:不是各国诸侯所能比的。
/小国本来就不可以与大国为敌。D.错误。抵挡;对等,比得上。句意:去抵挡夷狄这样的卑微者。/估计大王的军
队足以比得上项王的吗?故选 D。3 分
答案第 2页,共 4页
12.12.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说明宋襄公与齐宣王本质相同”错误。《齐桓晋文之事》
中“齐宣王舍牛”的行为可以看出齐宣王有怜悯之心,实行的是“仁政”。本文“乃欲以不重伤,不禽二毛欺诸侯。
襄公能忍于鄫子,而不忍于重伤二毛,此岂可谓其情也哉?以愚观之,宋襄公,王莽之流。”意思是“竟然想以‘不
使受伤的敌人再次受伤,不捉拿白发老人’为借口来欺骗各国诸侯。宋襄公能够忍心杀害鄫子,却不忍心攻击受伤
之人和老年人,这难道可以说是合情合理吗?在我看来,宋襄公就是王莽这类人。”可知宋襄公杀害国君鄫子,毫
无仁义之心,虚伪残暴,与齐宣王本质完全不相同。故选 C。3 分
13.(1)舍弃一头牛,对个人的德行不会有减损或增益。而孟子用王道来赞许他。
(2) (现在晋国)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往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侵损秦国,将从哪里得到它所贪求的
土地呢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舍”,舍弃;“于”,对;“损益”,减损或增益;“与”,赞许。
(2)东,在东边;封,以……为边境; 阙 ,侵损、削减 ; 焉,从哪里(共 8 分,每一词 1 分)
14.材料一认为宋襄公不趁人之危,光明磊落,不攻击没有摆好阵势的军队,是一个守礼有信的仁义君主(2 分);
材料二认为宋襄公是一个欺世盗名、虚伪残暴的伪君子(1 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概括人物形象的能力。材料一中,“吾闻之也,君子不厄人,吾虽丧国之余,寡
人不忍行也。”意思是“我听说,君子不使人陷入困境,我虽然是几乎丧失国家而留下来的后人,我还是不忍心这
样做。”“吾闻之也,君子不鼓不成列。”意思是“我听说,君子不攻击没有摆好阵势的军队。”可知宋襄公不趁
人之危,光明磊落,不攻击没有摆好阵势的军队,虽然最后战败了,但他是一个守礼有信的仁义君主。材料二中,
“而宋公戕一国君若犬豕然”意思是“而宋襄公杀害一国的君主就像屠杀猪狗一样”,可知宋襄公毫无仁义之心,
虚伪残暴。“以愚观之,宋襄公,王莽之流。襄公以诸侯为可以名得”意思是“在我看来,宋襄公就是王莽这类人。
宋襄公以为诸侯的霸主地位可以通过名声取得”可知宋襄公想用仁义的名声骗取诸侯霸主的地位,所以说宋襄公是
一个欺世盗名、虚伪残暴的伪君子。
15.B 3 分 16.“怆情”是伤感之意。①首联说“老去相逢”,兄妹离别多年,相逢时年华已逝,岁月沧桑,令
人伤感。②颈联说“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兄妹多年不见,好不容易相聚,可王命在身,很快又要
离别。相聚时光太短暂,令人伤感。③王安石年已不惑,可是变法大志还未实现,难免有壮志难伸之感,情绪低落。
(每点 2 分,共 6 分)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B.“这些细节都透露出王文淑家境的贫寒,以及王安
石对妹妹的同情与关怀”错,这里表现的是亲人之间的自然随意,体现出手足之情和家庭之乐。说王淑文家境贫寒,
王安石同情妹妹,没有依据。故选 B。
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把握诗歌情感主旨能力。
本诗首联“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情”以议论起,用递进法展开。先说自己是个很重感情的人,在年轻时
就对离别看得很重,到了年老,即使是会面,也引起心中的伤悲。
颔联“草草杯盘供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写会面时的亲情。兄妹俩随意准备了些酒菜,只是为了把酒谈话,话
很多,一直到夜间,还在昏暗的灯光下说着。“供笑语”表达了相逢的欢乐,“话平生”则道尽了人生的沧桑:二者
相互映衬,更添一层悲凉况味。“草草杯盘”“昏昏灯火”营造了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中,诗人更容易生发悲怆之情。
“昏昏”则烘托了人物情感,暗示了将别的伤痛。
颈联“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诗人从时间空间入手,写出了诗人与妹妹分隔两地已有三年之久,又
要离开去万里外的异域,诗人自己不能预料会面的日子,诗就在无可奈何的气氛中结束。“自怜”与“又作”贯通
一气,诗人借此直抒胸臆,表达了心中的万端悲慨。“湖海”久隔,“尘沙”远赴,旦夕间重逢又别,且是出使不无
艰险的辽国,时空的拓展将悲意又加深了一层。“三年”言时间之长,“万里”谓距离之远,以数字入诗,一纵一横,
使悲情更为浓烈。
答案第 3页,共 4页
尾联“欲问后期何日是,寄书应见雁南征”写诗人面对妹妹询问,坚定地回答,见到大雁南飞,我就会从北国带回
消息了,但也仅仅是期待,毕竟世事难料,只能徒然安慰,既是回答妹妹,又是宽慰自己,反而倍增了怆然之情。
再结合注释“本诗作于宋仁宗嘉祐五年王安石出使辽国之前。王安石时年四十岁,此前曾上书变法,但未被采纳”
分析,可知王安石年已不惑,可是变法大志还未实现,难免有壮志难伸之感,情绪低落,抒发不知何时相聚的悲伤
之情。
17. 6 分 莫春者,春服既成 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 千古凭高对此 谩嗟荣辱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莫”“雩”“坼”“谩”。
18. D 3 分
19. A.昏昏欲睡 2分 B.神清气爽(或轻松自如) 2 分
20. 甲:清淡饮食组普遍感到疲劳感减轻 2 分
乙:疲劳可以看作是细胞损坏所致 2分
21. ①改为:极端的清淡饮食不仅会导致体质下降,而且更容易让人生病。2分
⑤改为:便会引起脂溶性维生素 A、D、E 的缺乏,引发干眼、骨质疏松等症状。2 分
22. ①原文“新配件””中引号的用法为特殊含义,将细胞比作装配机械的零部件,生动形象地写出细胞对于身体
健康运行起到的重要作用。(3 分)②“新’配件”中引号的用法为突出强调,强调换新的重要性。2 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鲁僖公二十二年,冬季,十一月,己巳这天,初一,宋襄公与楚军约定,在泓水北面交战。楚国军队渡过
泓水到北岸来,有关官吏请示宋公说:“请趁着楚军还没有完全渡过泓水时攻击他们。”宋公说:“不行。我听说,
君子不使人陷入困境,我虽然是几乎丧失国家而留下来的后人,我还是不忍心这样做。”楚国军队已经渡过泓水,
但还未排列成阵,官吏又请示说:“请趁着楚军还没有摆好阵势攻打他们吧。”宋公说:“不行。我听说,君子不
攻击没有摆好阵势的军队。”楚军已经列好阵势,宋襄公这才击鼓进攻,宋国军队大败。所以君子很推崇宋襄公不
攻击没有摆好阵势的军队,在大事面前不忘大礼的做法。只可惜他是有德行的君主却没有辅佐他的贤能的臣子,认
为即使是周文王发动的战争,也不过如此。
材料二:宋襄公与楚人在泓水交战,宋国军队战败。苏轼认为:《春秋》记载战争,没有像这样严谨而且全面的了。
宋襄公,是周朝天子最为敬重的上公。宋,是殷商的后裔,对周朝来说是贵客,周朝天子有祭事时会送祭肉给宋国,
宋国有丧事,周朝天子会派人吊丧拜祭,不是各国诸侯所能比的。而这里说“与楚人在泓水交战”。楚,是夷狄之
国,人里面对卑贱者的称呼。以天子尊敬的上公身份去抵挡夷狄这样的卑微者,最终打了败仗,宋公的罪过显而易
见了。而《公羊传》认为文王之战不过如此,学者们对此有怀疑,所以不能不加以辨明。宋襄公不仅仅是行仁义而
不能善终的人。他是以不仁的本质,窃取“仁者”的美名罢了。齐宣王看见有人牵着牛走过堂下,问:“这牛要(牵)
到哪里去啊?”牵牛人回答说:“(杀了以后)准备把它的血涂在钟上行祭。”齐宣王说:“把它放了,我不忍心
看它恐惧战栗的样子,这样没有罪过却走向死地。”舍弃一头牛,对个人的德行不会有减损或增益。而孟子用王道
来赞许他。所谓“以仁慈宽厚之心,行仁慈宽厚之政”,正是三代共有的特点。而宋襄公捉拿鄫国的国君鄫子,并
将他杀害用来祭祀睢水的神庙。君子杀一头牛尚且不忍心,而宋襄公杀害一国的君主就像屠杀猪狗一样。这样的事
情都忍心干得出来,天下的事情还有什么不忍心干的呢!泓水之战,宋襄公负伤,宋国受到重创,竟然想以“不使
受伤的敌人再次受伤,不捉拿白发老人”为借口来欺骗各国诸侯。宋襄公能够忍心杀害鄫子,却不忍心攻击受伤之
人和老年人,这难道可以说是合情合理吗?在我看来,宋襄公就是王莽这类人。宋襄公以为诸侯的霸主地位可以通
过名声取得,王莽以为天下可以凭文诏获取。他们得失大小不同,但不能欺骗天下则是相同的。自古以来,昏庸无
能的君主,像(宋襄公)这样子的多了,但死后一生的好坏才论定,却未有能像宋襄公这样欺骗后世的了。
答案第 4页,共 4页报告查询:登录或扫描二维码下载App
(用户名和初始密码均为准考证号)
2024学年第二学期余姚中学高一(下)
8. 16. 语文质量分析考(3.12)答题卷
姓名: 班级: 考场/座位号:
考 号 (4分)正确填涂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6分)
缺考标记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9.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4] [4] [4] [4] [4] [4] [4] [4] [4] [4] [4] [4]
17. (6分)
[5] [5] [5] [5] [5] [5] [5] [5] [5] [5] [5] [5]
[6] [6] [6] [6] [6] [6] [6] [6] [6] [6] [6] [6] (1)
[7] [7] [7] [7] [7] [7] [7] [7] [7] [7] [7] [7]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2)
[9] [9] [9] [9] [9] [9] [9] [9] [9] [9] [9] [9]
(3)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请将姓名、班级、考场、准考证号填写清楚。 ( 6分)
2.客观题答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修改时用橡皮擦干净。
19. ( 4分)
3.必须在题号对应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无效。
A B
客观题
10 [A] [B] [C] [D] [E] [F] [G] [H]
1 [A] [B] [C] [D] 6 [A] [B] [C] [D] 12 [A] [B] [C] [D]
2 [A] [B] [C] [D] 7 [A] [B] [C] [D] 15 [A] [B] [C] [D] 20. ( 4分)
3 [A] [B] [C] [D] 11 [A] [B] [C] [D] 18 [A] [B] [C] [D]
甲
主观题 13. (1)夫舍一牛,于德未有所损益者,而孟子与之以王。(4分) 乙
4.
21. ( 4分)
序号: 修改
(2)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4分)
( 分) 4
序号: 修改
5.
14.
22.
(6分) (3分) ( 5分)
23. (60分)
400
800
100
500
900
200
600
1000
300
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