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内江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开学考试试卷
1.(2025七下·内江开学考)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掣肘(chè) 淬火(cuì) 亭亭玉立(tíng)
B.规模(mó) 呈报(chéng) 目空一切(kōng)
C.滑稽(jì) 钦差(chāi) 骇人听闻(hài)
D.寻觅(mì) 蜷伏(quán) 偷偷摸摸(mō)
【答案】C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
【解析】【分析】ABD.正确;
C.滑稽 (jì)——jī。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识记能力。需要学生在平时读课文时,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注意读音、字形,并注意在具体语境中体会读音及书写。
2.(2025七下·内江开学考)下列语句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复去地睡不了觉。
B.一刹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领袖人物在严重关头时那样。
C.一年之中,风光流转,阴晴雨雪,丽日蓝天,风云变换,真是美不胜收。
D.这些美丽的花朵是为了迎接南方甜美的春天刚刚绽放的。
【答案】D
【知识点】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A.翻来复去——翻来覆去;
B.刹时——霎时;
C.风云变换——风云变幻;
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基础字词的字形。解答此类题型时,一方面要注意在平时打好字词基础,另一方面在答题时要认真审题,仔细辨析。
3.(2025七下·内江开学考)下面语段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浣花溪公园由多个景点组成,风景美不胜收;观演广场是展示川西地方文化和供人休闲娱乐的场所,常年人声鼎沸;南门的诗歌大道上雕刻着历代诗人的名作,触摸诗碑,诗意油然而生,不禁想要随声附和创作一首。
A.美不胜收 B.人声鼎沸 C.油然而生 D.随声附和
【答案】D
【知识点】近义成语适用范围对象辨析
【解析】【分析】ABC.正确;
D.随声附和:别人怎么说,就跟着怎么说。比喻没主见,只会盲从。含贬义。此处感彩有误,不合语境。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成语的正确使用能力。成语的理解与运用,首先要把握成语的准确含义,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分析与判断。成语的误用一般容易出现几种情况:色彩不当、轻重不分、词义不明、谦敬误用、语境不和等等。
4.(2025七下·内江开学考)下面一段文字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①2023年5月30日9时31分,搭载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六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②大约10分钟左右,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③航天员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④神舟十六号航天员乘组由景海鹏、朱杨柱、桂海潮组成。
A.第①句 B.第②句 C.第③句 D.第④句
【答案】B
【知识点】重复啰嗦
【解析】【分析】ACD.正确;
B.有误,语义重复,将“大约”或“左右”删去其中一个。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解答此题应掌握的知识点为几种常见的病句类型:成分残缺、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意不明等。通读句子,寻找具有常见病句类型标志性的词或短语做出判断。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通过压缩句子,分析句子的成分(主、谓、宾、定、状、补)方法,找出病因。
5.(2025七下·内江开学考)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春节贴春联、拜年,清明节祭祖,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挂艾草,重阳节登高,这些都是传统节日里约定俗成的活动。
B.古人称谓有谦称和尊称之别。“鄙人”“寒舍”“贵姓”属于谦辞,“惠顾”“赐教”“家父”敬辞。
C.安徒生,英国作家,被誉为“世界文学的太阳”。代表作有《卖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儿》《丑小鸭》等。
D.《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它与《孟子》《大学》《列子》合称为“四书”。
【答案】A
【知识点】外国文学;文化典籍;称谓;礼俗
【解析】【分析】A.正确;
B.有误,“贵姓”是敬辞,“家父”是谦辞;
C.有误,安徒生,丹麦作家,被誉为“世界儿童文学的太阳”;
D.有误,“四书”是《大学》《论语》《中庸》《孟子》。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对于重点作家、重要文体必须熟记。对作品中的重要内容应熟练掌握,针对作品中的人物、情节做出正确的评价。
(2025七下·内江开学考)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第小题。
【甲】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乙】杞人忧天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6.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国人道之 国:国家
B.得一人之使 使:使唤
C.身亡所寄 亡:同“无”,没有
D.亦不能有所中伤 中伤:伤害
7.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宋之丁氏 因往晓之
B.有闻而传之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
C.闻之于宋君 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D.及其家穿井 其人舍然大喜
8.下列内容属于两个选段都写到的是( )
A.解除疑惑 B.消除顾虑 C.化解危机 D.破除谣言
9.翻译下列句子。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答案】6.A
7.B
8.A
9.那个杞国人才放下心来,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了心,很高兴。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文言文翻译;一词多义;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2)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
(3)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
(4)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
【参考译文】
【甲】宋国有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去打水浇田,经常派一个人在外面专管打水。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他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了一个人。”有人听了就去传播:“丁家打水井得到了一个人。”都城的人都这样谈论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宋国国君派人向丁家问明情况,丁家人答道:“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像这样听到传闻,还不如不听。
【乙】杞国有个人担心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整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
另外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忧愁而忧愁,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的。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怎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
那个人说:“天如果是气体,日月星辰不就会坠落下来了吗?”
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
那个人又说:“那地坏了又怎么办呢?”
开导他的人说:“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四处,没有什么地方是没有土块的,你行走跳跃,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心地会陷下去呢?”
经过这个人一解释,那个杞国人放下心来,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了心,很高兴。
6.A.有误,句意为:全国人都把这个消息相互传说着。国:国都;
BCD.正确。
故答案为:A
7.A.不同,“宋之丁氏”句意为:宋国有个姓丁的人。之:助词,的/“因往晓之”句意为:于是他便去告诉邻居。之:代词,他;
B.相同,“有闻而传之者”句意为:有人听闻了这件事便去传播它。者:……的人。/“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句意为:另外又有人为这个姓丁的担心,他所担忧的事情。者:……的人;
C.不同,“闻之于宋君”句意为:向宋国的国君报告了这件事。于:向/“非得一人于井中也”句意为:并不是从井里挖出一个人来啊。于:在;
D.不同,“及其家穿井”句意为:等到他家打好了井的时候。其:代词,他/“其人舍然大喜”句意为:这个姓丁的才放心地高兴起来。其:代词,那。
故答案为:B
8.A.正确;
B.消除顾虑,选段甲没提到,选段乙提到。
C.化解危机,选段乙提到,选段甲没提到。
D.破除谣言,选段甲提到,选段乙没提到。
故答案为:A
9.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重点词:舍,同“释”;然,……的样子。
故答案为: 那个杞国人才放下心来,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了心,很高兴。
10.(2025七下·内江开学考)默写;请在下面横线处填写相应的古诗文名句,完成积累卡片。
人生如一叶扁舟羁旅漂泊,旅途中,亲情、友情贯穿其中。关于亲情,诗人王湾用“① , ”(《次北固山下》),在典故运用中抒发对亲人的深切眷恋;李商隐则以诗句“ ② , ”(《夜雨寄北》),把思念深情转化为重聚希冀。关于友情,李白以③“ ,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将明月人格化,表达了对友人被贬远行的忧虑和牵挂。在交友上,孔子曾说“ ④ , ?”(《〈论语〉十二章》)给予我们启示。
【答案】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通过典故的运用抒发了对亲人的深切眷恋这里,王湾用“归雁”作为传递家书的象征,表达了他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和渴望收到家书的情感。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则将思念深情转化为重聚的希冀。李商隐通过想象与妻子在未来某个时刻共剪烛花、共话巴山夜雨的情景,表达了他对妻子的深深思念和对未来重聚的期盼。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将明月人格化,表达了对友人被贬远行的忧虑和牵挂。李白通过将自己的愁心寄托给明月,并让它随友人直到遥远的夜郎以西,表达了他对友人的深厚友情和深切关怀。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二章》)这句话告诉我们,在交朋友时应该选择那些品德高尚、行为正当的人作为榜样,向他们学习;同时,对于那些品德低劣、行为不当的人,我们应该引以为戒,努力改正自己的缺点。
故答案为: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2025七下·内江开学考)古诗词鉴赏。阅读下列古诗,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 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11.这是一首 (体裁)诗,整首诗歌抒发了诗人的 情感。
12.颈联被明代胡应麟赞为“形容景物,妙绝千古”,请任选一个角度说说其妙在何处?
【答案】11.五言律诗;思乡
12.“生”与“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日”与“春”以人的意志和情思,并将它们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在描写景物中蕴含着新旧交替的自然理趣,又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鼓舞力量。
【知识点】古诗词曲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生活杂感;次北固山下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的内容,联系创作的背景抓住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2)本题考查品味语言特色中的“炼字”型。解答此类题目时基本思路应首先解释该字(词)在句中的意思(字面意思和实质意思)或该字(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最后点出该字(词)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情感。
11.从体例上看,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客路”的意思是行客前进的路,可见诗人是一位漂泊他乡的游子。“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的意思是身在旅途,家信何传 还是托付北归的大雁,让它捎到远方的家乡洛阳。让大雁稍家信可见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故答案为:五言律诗;思乡
1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作者在本联中从炼字着眼,把“曰”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并且用“生”“入”二字使之拟人化。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这两句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故答案为:“生”与“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日”与“春”以人的意志和情思,并将它们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在描写景物中蕴含着新旧交替的自然理趣,又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鼓舞力量。
(2025七下·内江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小题。
细雨如丝锦城春
①“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公元761年,诗人杜甫在成都与一场春雨不期而遇,挥笔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春夜喜雨》。当时,杜甫定居成都已两年,他与当地的农民一同劳作,种菜养花,闲适惬意。全诗虽没有一个喜字,但工笔细描,曲折有致,诗人爱雨的满心欢喜,跃然纸上。
②成都的春雨,多在夜里开始。清晨起来,隔着窗户听见在枝叶间发出春蚕咀嚼般“沙沙沙”的声音,就能感知春雨的节奏。成都的春雨,是极柔的,柔得像蘸饱了墨的毛笔在宣纸上轻轻晕出来一般,没有冬雨的寒冷,夏雨的急骤,秋雨的惆怅,更多的是温暖、柔和、甜蜜。
③春日的雨,笼盖住湖边的花花草草,用温情的方式催促它们成长,让这些绿意在雨中更加青翠欲滴。树树海棠,枝枝红梅,在雨中绽开或红或粉的笑颜,细雨滋润后的锦城,穿越千年光阴而来,将春的信息写在枝头、湖畔、人们心里。
④邀上三五好友,在湖畔寻一茶楼坐下,梨花枝头白,树下盖碗绿,真乃人生一大惬意之事。春雨悠悠,远处鹭雁飞掠,鸳鸯戏水,一壶清甜的暖茶入胃。即便不懂诗的人,也会一不留神滑入那些脍炙人口的唐诗意境中去。
⑤感受成都的雨,还有一种方式,是闻。
⑥推窗观春雨,移步闻花香。沿着成都温江的江安河滨,是蜿蜒的林子和草坪铺开的画卷,你会遇见海棠、红梅、翠柳,也会遇见薄雾中成群的白鹭和三两的黄鹂,有时还会遇见戴着斗笠垂钓的老人。古人反复吟唱的一幕幕情景,此刻就在眼前舒展开来。
⑦几场春雨过后,春阳便灿烂起来。无须远行,沿锦江溯河而上,一个接一个的花木园子早已蓄满了春色。无须进到园中,在花影横斜的绿道,便可看到招展过墙的花枝。这时你会发现,浩浩荡荡的春天早已将成都这座美丽的城市包裹得严严实实。行走其间,衣袂带香,惬意无比。
⑧无论是垂丝海棠、樱花、红叶李、玉兰,还是黄花风铃木,全都大大方方地绽放开来。不仅是主题赏花基地、公园、小区,就连街头路旁也将变成花海。一朵朵、一丛丛带露的花,与镌刻在记忆中的诗句遥相呼应,带你穿过绵延的时光。她们娇羞、妩媚、奔放,因这春雨,添了无限情趣,说她们姹紫嫣红也好,说她们千姿百态也罢,终归是“千朵万朵压枝低”“二十里中香不断”。
⑨时空越千年,春雨催好诗。成都的春雨滋养了万物,也滋养了心田,叫人心里萌动着无限喜悦、生机和活力。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3.阅读文章第①—③段,说说作者笔下成都春雨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作者是如何来表现这一特点的。
14.第②段写冬雨、夏雨和秋雨有何作用?
15.请从感官的角度赏析第④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春雨悠悠,远处鹭雁飞掠,鸳鸯戏水,一壶清甜的暖茶入胃。
【答案】13.主要特点是“极柔”;作者是通过写春雨滴落在枝叶上的声音,以及春雨用温情的方式催促湖边的花草成长来表现这一特点的。
14.对比,突出了春雨温暖、柔和、甜蜜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春雨的喜爱、赞美之情。
15.从视觉角度写下春雨时鹭雁低飞掠过,鸳鸯戏水的美好画面;从味觉方面写下春雨时悠闲自在的感觉,从而表达了作者对春雨的喜爱之情。
【知识点】记叙性散文;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分析文章语言特点;分析文段、人物、情节的作用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全文,明确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2)本题考查句段的作用。分析句段的作用需要关注两点:一是句段所处的位置来分析。二是从句子的表达内容来分析。
(3)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从修辞、语句中重要的动词、形容词、描写的角度、句式特点等几个角度考虑。表述的最后不要忽略了对作者情感内容的阐述。
13.根据第②段中的“成都的春雨,是极柔的,柔得像蘸饱了墨的毛笔在宣纸上轻轻晕出来一般,没有冬雨的寒冷,夏雨的急骤,秋雨的惆怅,更多的是温暖、柔和、甜蜜”可知,成都春雨的主要特点是“极柔”。根据第②段中的“清晨起来,隔着窗户听见在枝叶间发出春蚕咀嚼般'沙沙沙’的声音,就能感知春雨的节奏”以及第③段中的“春日的雨,笼盖住湖边的花花草草,用温情的方式催促它们成长,让这些绿意在雨中更加青翠欲滴”可知,作者是通过写春雨滴落在枝叶上的声音,以及春雨用温情的方式催促湖边的花草成长来表现这一特点的。
故答案为:主要特点是“极柔”;作者是通过写春雨滴落在枝叶上的声音,以及春雨用温情的方式催促湖边的花草成长来表现这一特点的。
14.根据第②段中的“成都的春雨,是极柔的,柔得像蘸饱了墨的毛笔在宣纸上轻轻晕出来一般,没有冬雨的寒冷,夏雨的急骤,秋雨的惆怅,更多的是温暖、柔和、甜蜜”可知,作者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通过将春雨与冬雨的寒冷、夏雨的急骤以及秋雨的惆怅作鲜明对比,更加鲜明地凸显出春雨所独有的温暖、柔和、甜蜜的特质。在这种对比之下,春雨的柔润特质得以强化,使读者能更清晰地感受到春雨的独特魅力。作者通过这样的对比安排,饱含着对春雨的喜爱之情,字里行间都流露出对春雨温柔品性的由衷赞美之意,让读者深切体会到作者对春雨的特殊情感倾向以及对其美好特质的深刻印象与高度认可。
故答案为: 对比,突出了春雨温暖、柔和、甜蜜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春雨的喜爱、赞美之情。
15.“春雨悠悠,远处鹭雁飞掠,鸳鸯戏水”从视觉角度描绘出春雨飘落之际,远方鹭雁在空中轻盈飞掠而过,鸳鸯在水中欢快嬉戏的灵动且优美的画面,生动地展现了春雨时节大自然的生机与活力。从“一壶清甜的暖茶入胃”可知,从味觉角度写出了在春雨淅沥的氛围中,品饮暖茶时所感受到的清甜滋味,这种味觉体验与春雨的柔和氛围相融合,营造出一种悠然闲适的情境。通过视觉与味觉的双重感官描写,细腻地传达出作者在春雨中的惬意心境,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春雨的喜爱与陶醉之情。
故答案为: 从视觉角度写下春雨时鹭雁低飞掠过,鸳鸯戏水的美好画面;从味觉方面写下春雨时悠闲自在的感觉,从而表达了作者对春雨的喜爱之情。
(2025七下·内江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小题。
花朝节的纪念
宗 璞
①农历二月十二日,是百花出世的日子,为花朝节。节后十日,即农历二月二十二日,从1894年起,是先母任载坤先生的诞辰。
②母亲在民国初年进当时的女子最高学府北京女子师范学校读书。1918年,和我的父亲冯友兰先生在开封结婚。
③在我们家里,母亲是至高无上的守护神。日常生活全是母亲料理。三餐茶饭,四季衣裳,孩子的教养,亲友的联系,需要多少精神!我自幼多病,如果没有母亲,很难想象我会活下来。在昆明时我严重贫血,后来索性染上肺结核休学在家。当时的治法是一天吃五个鸡蛋,晒太阳半小时。母亲特地把我的床安排到有阳光的地方,不论多忙,这半小时必在我身边,一分钟不能少。我曾由于各种原因多次发高烧,除延医服药外,母亲费尽精神护理。用小匙喂水,用凉手巾覆在额上。有一次高烧昏迷中,觉得像是在一个狭窄的洞中穿行,挤不过去,我以为自己就要死了,抓到母亲的手,立刻知道我是在家里,我是平安的。我过了四十岁,还是觉得睡在母亲身边最心安。
④母亲对父亲的关心真是无微不至,父亲对母亲的依赖也是到了极点。在昆明时,一次父亲患斑疹伤寒,这是当时西南联大一位校医郑大夫诊断出的病,治法是不吃饭,只喝流质,每小时一次,几天后改食半流质。母亲用里脊肉和猪肝做汤,自己擀面条,擀薄切细,下在汤里。有人见了说,就是吃冯太太做的饭,病也会好。
⑤母亲把一切都给了这个家。其实母亲的才能绝不只限于持家。母亲毕业于当时的女子最高学府,曾任河南女子师范学校预科算术教员。她有一双外科医生的巧手,还有很高的办事能力。
⑥20世纪50年代初至1966年,母亲做居民委员会工作,任北大燕南、燕东、燕农、镜春、朗润、蔚秀、承泽、中关八大园的主任,曾为家庭妇女们办起装订社、缝纫社等。母亲不畏辛劳,经常坐着三轮车来往于八大园间。这是在家庭以外为社会服务,她觉得很神圣,总是全心全意去做。50年代有一次选举区人民代表,不记得是哪一位曾对我说:“任大姐呼声最高。”这是真正来自居民的声音。
⑦20世纪60年代末母亲患胆结石,经常大发作,疼痛,发烧,最后不得不手术。夜里推进手术室,父亲和我在过厅里等,很久很久,看见手术室甬道那边推出一辆平车,一个护士举着输液瓶,就像一盏灯。我们知道母亲平安,仍能像灯一样给我们全家以光明,以温暖。
⑧母亲虽然身体不好,仍是操劳家务,真没有过一天清闲的日子。她总是说:“你们专心做你们的事。”我们能专心做事,都因为有母亲,操劳一生的母亲!
⑨1977年9月10日左右母亲忽然吐血,拍片后确诊为肺门静脉瘤,母亲的病发展很快,人常在昏迷状态。一次她忽然说:“要挤水!要挤水!”我俯身问什么要挤水,母亲睁眼看我,费力地说:“白菜做馅要挤水。”我的眼泪一下涌了出来,滴在母亲脸上。
⑩母亲没有让人多伺候,不过三周便抛弃了我们。我们围在母亲床前,眼见她永远阖上了眼睛。我知道,我再不能睡在母亲身边讨得那样深的平安感了,我们的家从此再没有春天和太阳了。我们的家像一叶孤舟忽然失了掌舵的人,在茫茫大海中任意漂流。我和小弟连同父亲,都像孤儿一样不知漂向何方。
父亲为母亲撰写了一副挽联:“忆昔相追随,同荣辱,共安危,期颐望齐眉,黄泉碧落君先去;从今无牵挂,斩名缰,破利锁,俯仰无愧怍,海阔天空我自飞。”母亲的骨灰盒,一直放在父亲卧室里。每年春节,父亲必率领我们上香。直到1990年初冬那凄惨的日子,父母相聚于地下。
姨母任均是母亲最小的妹妹。姨父母在驻外使馆工作时,表弟妹们读住宿小学,周末假日接回我家,由母亲照管。姨母说:“三姐不只是你们一家的守护神,也是大家的贴心人。若没有三姐,那几年我真不知怎么过。亲戚们谁没有得过她关心照料?人人都让她费过心血。我们心里是明白的。”
牟决鸣先生已是很久不见了,前些时打电话来,说:“回想起在北大居住的那段日子,觉得很有意思。任大姐那时是活跃人物,她做事非常认真,总是全力以赴,而且头脑总是很清楚。”
像春天给予百花诞辰一样,母亲用心血哺育着,接引着……
亲爱的母亲的诞辰,是花朝节后十日。
(有删改)
16.作者说“一代又一代来到世上扮演各种角色,为社会做一点努力,留下了各种不同的色彩的记忆”,请从文中找出母亲所“扮演”的角色,完成下面表格。
角色 事件 品质
母亲 照顾患病的“我” ①
妻子 为生病的丈夫做饭 贤惠、耐心、无微不至
居委会主任 为家庭妇女们办起装订社、缝纫社等 服务人民,有责任感,不畏辛劳
亲友 ② 贴心、认真
17.按要求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我们的家像一叶孤舟忽然失了掌舵的人,在茫茫大海中任意漂流。(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
②母亲睁眼看我,费力地说:“白菜做馅要挤水。”(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
18.宗璞《花朝节的纪念》与朱德《回忆我的母亲》语言都平实如话,细品却觉情味各异。试比较两篇文章的结尾部分,说说作品的语言风格有哪些不同之处。
【链接材料】
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
愿母亲在地下安息。
(朱德《回忆我的母亲》)
【答案】16.慈爱、细心、周到、无私;帮助姨母照顾孩子
17.①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母亲比喻成掌舵的人,把失去了母亲的“我们”比喻成一叶孤舟,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失去母亲之后“我们”陷入悲痛、悲伤、迷惘的状态,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思念之情。
②运用神态描写和语言描写(细节描写),反映出母亲在任何时候都在惦记着家人,这一细节是她操劳一生的缩影。
18.《花朝节的纪念》结尾: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语言生动优美,细腻流畅,含蓄凝练。《回忆我的母亲》结尾:记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相结合,语言平实质朴,饱含对母亲的深情。
【知识点】记叙性散文;文章的表达方式和表达技巧;梳理、概括文章情节;分析文章语言特点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全文,明确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2)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从修辞、语句中重要的动词、形容词、描写的角度、句式特点等几个角度考虑。表述的最后不要忽略了对作者情感内容的阐述。
(3)本题考查品析语言特点。品析文章语言特点,可从以下角度入手:用词角度;句子特点;表达方式;语言风格角度;语体角度;情感角度。
16.①结合表格内容“母亲”照顾患病的我”,可将目标段落定为第③段,结合第③段“我自幼多病,如果没有母亲,很难想象我会活下来”,“母亲费尽精神护理。用小匙喂水,用凉手巾覆在额上“该段详细叙写母亲照顾“我”的细心、周到,表现了她对子女慈爱、细心、周到、无私的特点;②结合第 段“姨父母在驻外使馆工作时,表弟妹们读住宿小学,周末假日接回‘我’家,由母亲照管”表现了母亲贴心、做事认真等特点。可知母亲帮助姨母照顾孩子。
故答案为:慈爱、细心、周到、无私;帮助姨母照顾孩子
17.① “我们的家像一叶孤舟忽然失了掌舵的人,在茫茫大海中任意漂流”一句中,将母亲比喻成掌舵的人,把失去了母亲的我们比喻成一叶孤舟,由此可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结合第⑩段“我们围在母亲床前,眼见她永远阖上了眼睛”可知母亲去世了,我们非常的悲伤,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失去母亲之后我们陷入悲痛、悲伤、迷惘的状态;结合第 ⑩ 段“我知道,我再不能睡在母亲身边讨得那样深的平安感了,我们的家从此再没有春天和太阳了"可知,母亲的离开,家庭失去了平安感,以此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思念之情。② 这句话中,“睁眼看我”是动作描写,结合上文“1977年9月10日左右母亲忽然吐血,拍片后确诊为肺门静脉瘤,母亲的病发展很快,人常在昏迷状态”可知,此句写的是母亲身体不适的情况下的动作,形象地展现出母亲在身体不适、极为费力的状态下仍努力关注着“我”;“白菜做饹要挤水”是语言描写,看似平常的叮嘱,却体现出母亲即使在艰难时刻,依然不忘对子女生活细节的关心,凸显了母爱的细腻与深沉。
故答案为:①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母亲比喻成掌舵的人,把失去了母亲的“我们”比喻成一叶孤舟,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失去母亲之后“我们”陷入悲痛、悲伤、迷惘的状态,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思念之情。②运用神态描写和语言描写(细节描写),反映出母亲在任何时候都在惦记着家人,这一细节是她操劳一生的缩影。
18.结合《花朝节的纪念》第 段“像春天给予百花诞辰一样,母亲用心血哺育着,接引着…"形象地描述了母亲对家庭和孩子的无私奉献与辛勤付出;
首先,句子将母亲比作“春天”,象征着生命的开始和希望的象征,春天给予百花诞辰,正如母亲给予孩子生命和养育。这个比喻展示了母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关键角色,她提供了生命的土壤,为孩子的成长提供了必要的支持和环境;其次,“母亲用心血哺育着,接引着……”“这句话进一步强调了母亲的辛勤付出和无私奉献。母亲用她的心血哺育孩子,这体现了母爱的伟大和深沉。而“接引着”则形象地描述了母亲在生活中引导和帮助孩子,为他们的成长和发展铺设道路;最后,“亲爱的母亲的诞辰,是花朝节后十日。“这句话表达了对母亲诞生的感激和敬意。花朝节是古代中国的一个节日,标志着春天的到来和百花的盛开。在此,作者将母亲的诞辰与花朝节联系起来,进一步强调了母亲在他心中的重要地位,就像春天的花朵一样,给他带来了生命和希望;《花朝节的纪念》作者以“花朝节"来纪念母亲,因为母亲就像春天爱护百花一样,多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语言生动优美,细腻流畅,含蓄凝练。结合《我的母亲》中“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句话以平实的语言叙述了母亲去世的事实,表达了作者无法再见到母亲的悲痛心情。这种记叙方式为下文的议论和抒情提供了基础;结合《我的母亲》中“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这句议论通过将母亲定位为一个平凡的人,强调了她的普遍性,然后进一步强调了正是这些平凡的人创造了中国的历史。这是对母亲以及所有劳动人民的赞扬和肯定;结合《我的母亲》“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 "这句话以一个问题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怀念和无尽的哀痛。这种抒情方式让读者能够深入感受到作者的情感世界,增强了文字的感染力。
故答案为: 《花朝节的纪念》结尾: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语言生动优美,细腻流畅,含蓄凝练。《回忆我的母亲》结尾:记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相结合,语言平实质朴,饱含对母亲的深情。
(2025七下·内江开学考)近年来,“跨年”逐渐成为人们辞旧迎新的重要活动。请根据要求,完成下列题目。
19.阅读下面材料,分四点概括“跨年活动”的意义。(每点不超过8个字)
元旦假期,人们以各种方式辞旧迎新:赏烟火盛宴、听音乐会、观文博艺术展、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赴一场万人狂欢,丰富多彩的跨年活动增强了生活的仪式感。相隔异地的恋人有时间甜蜜相伴,许久不见的老友有机会把酒言欢,忙于工作学习的父母孩子可以共享美好亲子时光……这些跨年活动,使心与心交流,情与情流转。当新年的钟声敲响,健康、平安、脱单、上岸,一个个热乎乎的愿望被写进人们的新年关键词里,它们成为人们新一年里学习和工作的不竭动力。此外,各大卫视精心策划的跨年晚会,不再单纯靠明星吸睛,更兴起了一场文化比拼,为观众奉上视听盛宴的同时,也为各地的文化提供了展示的平台,让观众更深地理解了中国文化。
20.下面三条有关《朝花夕拾》的书籍推荐语,哪一条不符合该书内容及特点?请判断并简述理由。
A.童真的快乐与淡淡的伤感。
B.温馨的回忆与理性的评判。
C.诙谐的调侃与深邃的哲理。
【答案】19.①增强生活仪式感;②增进情感交流;③寄托美好愿望;④促进文化传播(加深文化理解)。
20.C不符合。A.《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百草园中的一草一木、一虫一鸟都让鲁迅感受到童年的纯真与快乐,而离开百草园前往三味书屋时又让他无奈与伤感B.《藤野先生》以及《阿长与〈山海经〉》中有着温馨的回忆,也有理性的批判。
【知识点】作品的基本内容;《朝花夕拾》;理解概括材料主要内容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材料内容。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材料,明确材料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材料段落(语句)中的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2)本题考查名著的阅读。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好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得心应手。
19.材料描述了元旦假期人们参与的名种跨年活动,这些活动增强了生活的仪式感;其次,跨年活动为人们提供了相聚的机会,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再次,新年钟声敲响时,人们写下新年愿望,这些愿望成为了他们新一年里的动力;最后,各大卫视的跨年晚会不仅提供了视听盛宴,还为各地文化提供了展示平台,加深了观众对中国文化的理解。
故答案为: ①增强生活仪式感;②增进情感交流;③寄托美好愿望;④促进文化传播(加深文化理解)。
20.A.符合,《朝花夕拾》中《故乡》,描写了一个还乡故事,回忆了儿时和伙伴闰土的欢乐往事,同时讲述了现在的闰土。这里边有着重真的快乐也有着淡淡的忧伤;
B.符合,《朝花夕拾》中《藤野先生》以及《阿长与〈山海经〉》有着温馨的回忆,也有理性的批判:
C.不符合,《朝花夕拾》中没有诙谐的调侃与深邃的哲理。
故答案为: C不符合。A.《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百草园中的一草一木、一虫一鸟都让鲁迅感受到童年的纯真与快乐,而离开百草园前往三味书屋时又让他无奈与伤感B.《藤野先生》以及《阿长与〈山海经〉》中有着温馨的回忆,也有理性的批判。
21.(2025七下·内江开学考)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史铁生背后,有一个无私奉献的母亲,陪伴他跨过命运的坎坷;海伦·凯勒背后,有一个睿智温柔的老师,指引她走向光明的世界。你的生命中是否也有这样的一个人,引领你渐渐成长,走向更美的远方。
请以“你的引领,让我▲”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
要求:⑴先补全题目后再写作;⑵中心突出,思路清楚,要有真情实感;⑶不得抄袭、套作;⑷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等信息。
【答案】略
【知识点】记叙文;半命题作文
【解析】【分析】材料通过史铁生与背后无私奉献的母亲、海伦·凯勒与背后睿智温柔的老师两个事例,展现了在个体生命成长历程中,重要他人的引领与陪伴所起到的关键作用。这两个事例都强调了“引领”对于个人成长的重要性,无论是跨越命运的坎坷,还是走向光明的世界,都离不开那个在关键时刻给予指引和支持的人。
【题干分析】①具体分析每一则材料的意义:史铁生的材料展现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母亲通过默默的支持与陪伴,引领史铁生跨过了命运的坎坷,体现了在逆境中母爱的力量。海伦·凯勒的材料则强调了教育中引导与启迪的重要性,沙利文老师用智慧和温柔,引领海伦·凯勒走出了黑暗与寂静,迈向了光明与知识的世界。这两个材料都围绕着“引领”这一主题展开,关键词“引领”指的是在个体成长过程中,来自他人的指导、支持和陪伴,这种引领可以帮助个体克服困难,实现自我成长。②阐述写作思路:由上述分析,可得出写作的中心是“你的引领,让我……”,这里的“你”可以是父母、老师、朋友等生命中重要的人,“让我”则体现了这种引领对个人成长产生的积极影响。阐述的角度可以有:是什么(描述引领的具体表现)、为什么(分析引领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怎么做(表达感恩与回馈)。写作时,应先补全题目,如“你的引领,让我坚强”、“你的引领,让我看见世界的美好”等,然后围绕中心展开叙述。开头可以简要介绍引领者的身份与背景,以及引领的起始点;中间部分应详细叙述引领的过程,包括遇到的困难、引领者的具体行动与话语、个人内心的变化与成长等;结尾可以表达对引领者的感激之情,以及未来如何继续前行。
【立意提取】
1.你的引领,让我看见世界的美好
2.你的引领,让我学会坚强
例文:
你的引领,让我勇敢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总会遇到那么一些人,他们如同夜空中最亮的星,引领着我们前行,给予我们方向和力量。对我而言,那个人就是我的父亲。
父亲,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名字。他没有显赫的地位,也没有惊人的成就,但他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教会了我勇敢。
记得小时候,我是一个胆小如鼠的孩子,遇到困难总是选择逃避。每当这个时候,父亲总会站在我的身旁,用他那坚定的眼神告诉我:“孩子,勇敢一点,困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没有面对它的勇气。”父亲的话如同一股暖流,温暖了我的心房,也点燃了我内心的勇气之火。
有一次,学校组织了一次演讲比赛,我原本想报名参加,但一想到要站在那么多人面前讲话,我就退缩了。父亲看出了我的心思,他耐心地开导我:“孩子,人生就像一场马拉松,途中总会有各种各样的挑战。如果你因为害怕而选择放弃,那么你永远也无法到达终点。勇敢地去尝试吧,我相信你可以的。”在父亲的鼓励下,我鼓起勇气报了名,并认真准备了演讲稿。比赛那天,当我站在台上,看到台下黑压压的人群时,我的心跳加速,手心也冒出了汗。但当我看到父亲在台下为我加油鼓劲时,我仿佛获得了无穷的力量。我深吸一口气,开始了我的演讲。那一刻,我不再害怕,因为我知道,我有父亲的支持,我有面对困难的勇气。
从那以后,我变得更加勇敢了。无论是学习上的困难,还是生活中的挫折,我都能够坦然面对,积极解决。因为我知道,只要我勇敢地迈出第一步,那么接下来的路就会变得容易许多。
父亲,你的引领,让我学会了勇敢。在未来的日子里,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我都会牢记你的教诲,勇敢地面对,勇敢地前行。因为我知道,有你做我的后盾,我无所畏惧。
【点评】这篇记叙文以“你的引领,让我勇敢”为题,围绕父亲对自己的引领和成长展开叙述。文章结构清晰,中心突出,情感真挚。首先,文章开头通过类比的手法,将父亲比作夜空中最亮的星,引出了文章的主题——父亲的引领。接着,作者通过回忆小时候自己胆小如鼠,遇到困难总是选择逃避的经历,以及父亲如何用自己的言行教会自己勇敢的过程,展现了父亲对自己的引领和成长的影响。其次,文章通过具体的事例——学校组织的演讲比赛,进一步突出了父亲对自己的鼓励和支持,以及自己在父亲的引领下变得勇敢的过程。这一事例生动具体,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最后,文章结尾部分总结了父亲对自己的引领和影响,表达了对父亲的感激之情,同时也展望了未来的生活态度。结尾部分语言简洁明了,情感真挚动人,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外,文章在语言表达上也较为流畅自然,能够很好地传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同时,文章也符合题目的要求,没有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等信息。
1 / 1四川省内江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开学考试试卷
1.(2025七下·内江开学考)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掣肘(chè) 淬火(cuì) 亭亭玉立(tíng)
B.规模(mó) 呈报(chéng) 目空一切(kōng)
C.滑稽(jì) 钦差(chāi) 骇人听闻(hài)
D.寻觅(mì) 蜷伏(quán) 偷偷摸摸(mō)
2.(2025七下·内江开学考)下列语句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复去地睡不了觉。
B.一刹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领袖人物在严重关头时那样。
C.一年之中,风光流转,阴晴雨雪,丽日蓝天,风云变换,真是美不胜收。
D.这些美丽的花朵是为了迎接南方甜美的春天刚刚绽放的。
3.(2025七下·内江开学考)下面语段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浣花溪公园由多个景点组成,风景美不胜收;观演广场是展示川西地方文化和供人休闲娱乐的场所,常年人声鼎沸;南门的诗歌大道上雕刻着历代诗人的名作,触摸诗碑,诗意油然而生,不禁想要随声附和创作一首。
A.美不胜收 B.人声鼎沸 C.油然而生 D.随声附和
4.(2025七下·内江开学考)下面一段文字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①2023年5月30日9时31分,搭载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六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②大约10分钟左右,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③航天员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④神舟十六号航天员乘组由景海鹏、朱杨柱、桂海潮组成。
A.第①句 B.第②句 C.第③句 D.第④句
5.(2025七下·内江开学考)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春节贴春联、拜年,清明节祭祖,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挂艾草,重阳节登高,这些都是传统节日里约定俗成的活动。
B.古人称谓有谦称和尊称之别。“鄙人”“寒舍”“贵姓”属于谦辞,“惠顾”“赐教”“家父”敬辞。
C.安徒生,英国作家,被誉为“世界文学的太阳”。代表作有《卖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儿》《丑小鸭》等。
D.《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它与《孟子》《大学》《列子》合称为“四书”。
(2025七下·内江开学考)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第小题。
【甲】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乙】杞人忧天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6.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国人道之 国:国家
B.得一人之使 使:使唤
C.身亡所寄 亡:同“无”,没有
D.亦不能有所中伤 中伤:伤害
7.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宋之丁氏 因往晓之
B.有闻而传之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
C.闻之于宋君 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D.及其家穿井 其人舍然大喜
8.下列内容属于两个选段都写到的是( )
A.解除疑惑 B.消除顾虑 C.化解危机 D.破除谣言
9.翻译下列句子。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10.(2025七下·内江开学考)默写;请在下面横线处填写相应的古诗文名句,完成积累卡片。
人生如一叶扁舟羁旅漂泊,旅途中,亲情、友情贯穿其中。关于亲情,诗人王湾用“① , ”(《次北固山下》),在典故运用中抒发对亲人的深切眷恋;李商隐则以诗句“ ② , ”(《夜雨寄北》),把思念深情转化为重聚希冀。关于友情,李白以③“ ,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将明月人格化,表达了对友人被贬远行的忧虑和牵挂。在交友上,孔子曾说“ ④ , ?”(《〈论语〉十二章》)给予我们启示。
(2025七下·内江开学考)古诗词鉴赏。阅读下列古诗,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 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11.这是一首 (体裁)诗,整首诗歌抒发了诗人的 情感。
12.颈联被明代胡应麟赞为“形容景物,妙绝千古”,请任选一个角度说说其妙在何处?
(2025七下·内江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小题。
细雨如丝锦城春
①“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公元761年,诗人杜甫在成都与一场春雨不期而遇,挥笔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春夜喜雨》。当时,杜甫定居成都已两年,他与当地的农民一同劳作,种菜养花,闲适惬意。全诗虽没有一个喜字,但工笔细描,曲折有致,诗人爱雨的满心欢喜,跃然纸上。
②成都的春雨,多在夜里开始。清晨起来,隔着窗户听见在枝叶间发出春蚕咀嚼般“沙沙沙”的声音,就能感知春雨的节奏。成都的春雨,是极柔的,柔得像蘸饱了墨的毛笔在宣纸上轻轻晕出来一般,没有冬雨的寒冷,夏雨的急骤,秋雨的惆怅,更多的是温暖、柔和、甜蜜。
③春日的雨,笼盖住湖边的花花草草,用温情的方式催促它们成长,让这些绿意在雨中更加青翠欲滴。树树海棠,枝枝红梅,在雨中绽开或红或粉的笑颜,细雨滋润后的锦城,穿越千年光阴而来,将春的信息写在枝头、湖畔、人们心里。
④邀上三五好友,在湖畔寻一茶楼坐下,梨花枝头白,树下盖碗绿,真乃人生一大惬意之事。春雨悠悠,远处鹭雁飞掠,鸳鸯戏水,一壶清甜的暖茶入胃。即便不懂诗的人,也会一不留神滑入那些脍炙人口的唐诗意境中去。
⑤感受成都的雨,还有一种方式,是闻。
⑥推窗观春雨,移步闻花香。沿着成都温江的江安河滨,是蜿蜒的林子和草坪铺开的画卷,你会遇见海棠、红梅、翠柳,也会遇见薄雾中成群的白鹭和三两的黄鹂,有时还会遇见戴着斗笠垂钓的老人。古人反复吟唱的一幕幕情景,此刻就在眼前舒展开来。
⑦几场春雨过后,春阳便灿烂起来。无须远行,沿锦江溯河而上,一个接一个的花木园子早已蓄满了春色。无须进到园中,在花影横斜的绿道,便可看到招展过墙的花枝。这时你会发现,浩浩荡荡的春天早已将成都这座美丽的城市包裹得严严实实。行走其间,衣袂带香,惬意无比。
⑧无论是垂丝海棠、樱花、红叶李、玉兰,还是黄花风铃木,全都大大方方地绽放开来。不仅是主题赏花基地、公园、小区,就连街头路旁也将变成花海。一朵朵、一丛丛带露的花,与镌刻在记忆中的诗句遥相呼应,带你穿过绵延的时光。她们娇羞、妩媚、奔放,因这春雨,添了无限情趣,说她们姹紫嫣红也好,说她们千姿百态也罢,终归是“千朵万朵压枝低”“二十里中香不断”。
⑨时空越千年,春雨催好诗。成都的春雨滋养了万物,也滋养了心田,叫人心里萌动着无限喜悦、生机和活力。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3.阅读文章第①—③段,说说作者笔下成都春雨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作者是如何来表现这一特点的。
14.第②段写冬雨、夏雨和秋雨有何作用?
15.请从感官的角度赏析第④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春雨悠悠,远处鹭雁飞掠,鸳鸯戏水,一壶清甜的暖茶入胃。
(2025七下·内江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小题。
花朝节的纪念
宗 璞
①农历二月十二日,是百花出世的日子,为花朝节。节后十日,即农历二月二十二日,从1894年起,是先母任载坤先生的诞辰。
②母亲在民国初年进当时的女子最高学府北京女子师范学校读书。1918年,和我的父亲冯友兰先生在开封结婚。
③在我们家里,母亲是至高无上的守护神。日常生活全是母亲料理。三餐茶饭,四季衣裳,孩子的教养,亲友的联系,需要多少精神!我自幼多病,如果没有母亲,很难想象我会活下来。在昆明时我严重贫血,后来索性染上肺结核休学在家。当时的治法是一天吃五个鸡蛋,晒太阳半小时。母亲特地把我的床安排到有阳光的地方,不论多忙,这半小时必在我身边,一分钟不能少。我曾由于各种原因多次发高烧,除延医服药外,母亲费尽精神护理。用小匙喂水,用凉手巾覆在额上。有一次高烧昏迷中,觉得像是在一个狭窄的洞中穿行,挤不过去,我以为自己就要死了,抓到母亲的手,立刻知道我是在家里,我是平安的。我过了四十岁,还是觉得睡在母亲身边最心安。
④母亲对父亲的关心真是无微不至,父亲对母亲的依赖也是到了极点。在昆明时,一次父亲患斑疹伤寒,这是当时西南联大一位校医郑大夫诊断出的病,治法是不吃饭,只喝流质,每小时一次,几天后改食半流质。母亲用里脊肉和猪肝做汤,自己擀面条,擀薄切细,下在汤里。有人见了说,就是吃冯太太做的饭,病也会好。
⑤母亲把一切都给了这个家。其实母亲的才能绝不只限于持家。母亲毕业于当时的女子最高学府,曾任河南女子师范学校预科算术教员。她有一双外科医生的巧手,还有很高的办事能力。
⑥20世纪50年代初至1966年,母亲做居民委员会工作,任北大燕南、燕东、燕农、镜春、朗润、蔚秀、承泽、中关八大园的主任,曾为家庭妇女们办起装订社、缝纫社等。母亲不畏辛劳,经常坐着三轮车来往于八大园间。这是在家庭以外为社会服务,她觉得很神圣,总是全心全意去做。50年代有一次选举区人民代表,不记得是哪一位曾对我说:“任大姐呼声最高。”这是真正来自居民的声音。
⑦20世纪60年代末母亲患胆结石,经常大发作,疼痛,发烧,最后不得不手术。夜里推进手术室,父亲和我在过厅里等,很久很久,看见手术室甬道那边推出一辆平车,一个护士举着输液瓶,就像一盏灯。我们知道母亲平安,仍能像灯一样给我们全家以光明,以温暖。
⑧母亲虽然身体不好,仍是操劳家务,真没有过一天清闲的日子。她总是说:“你们专心做你们的事。”我们能专心做事,都因为有母亲,操劳一生的母亲!
⑨1977年9月10日左右母亲忽然吐血,拍片后确诊为肺门静脉瘤,母亲的病发展很快,人常在昏迷状态。一次她忽然说:“要挤水!要挤水!”我俯身问什么要挤水,母亲睁眼看我,费力地说:“白菜做馅要挤水。”我的眼泪一下涌了出来,滴在母亲脸上。
⑩母亲没有让人多伺候,不过三周便抛弃了我们。我们围在母亲床前,眼见她永远阖上了眼睛。我知道,我再不能睡在母亲身边讨得那样深的平安感了,我们的家从此再没有春天和太阳了。我们的家像一叶孤舟忽然失了掌舵的人,在茫茫大海中任意漂流。我和小弟连同父亲,都像孤儿一样不知漂向何方。
父亲为母亲撰写了一副挽联:“忆昔相追随,同荣辱,共安危,期颐望齐眉,黄泉碧落君先去;从今无牵挂,斩名缰,破利锁,俯仰无愧怍,海阔天空我自飞。”母亲的骨灰盒,一直放在父亲卧室里。每年春节,父亲必率领我们上香。直到1990年初冬那凄惨的日子,父母相聚于地下。
姨母任均是母亲最小的妹妹。姨父母在驻外使馆工作时,表弟妹们读住宿小学,周末假日接回我家,由母亲照管。姨母说:“三姐不只是你们一家的守护神,也是大家的贴心人。若没有三姐,那几年我真不知怎么过。亲戚们谁没有得过她关心照料?人人都让她费过心血。我们心里是明白的。”
牟决鸣先生已是很久不见了,前些时打电话来,说:“回想起在北大居住的那段日子,觉得很有意思。任大姐那时是活跃人物,她做事非常认真,总是全力以赴,而且头脑总是很清楚。”
像春天给予百花诞辰一样,母亲用心血哺育着,接引着……
亲爱的母亲的诞辰,是花朝节后十日。
(有删改)
16.作者说“一代又一代来到世上扮演各种角色,为社会做一点努力,留下了各种不同的色彩的记忆”,请从文中找出母亲所“扮演”的角色,完成下面表格。
角色 事件 品质
母亲 照顾患病的“我” ①
妻子 为生病的丈夫做饭 贤惠、耐心、无微不至
居委会主任 为家庭妇女们办起装订社、缝纫社等 服务人民,有责任感,不畏辛劳
亲友 ② 贴心、认真
17.按要求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我们的家像一叶孤舟忽然失了掌舵的人,在茫茫大海中任意漂流。(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
②母亲睁眼看我,费力地说:“白菜做馅要挤水。”(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
18.宗璞《花朝节的纪念》与朱德《回忆我的母亲》语言都平实如话,细品却觉情味各异。试比较两篇文章的结尾部分,说说作品的语言风格有哪些不同之处。
【链接材料】
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
愿母亲在地下安息。
(朱德《回忆我的母亲》)
(2025七下·内江开学考)近年来,“跨年”逐渐成为人们辞旧迎新的重要活动。请根据要求,完成下列题目。
19.阅读下面材料,分四点概括“跨年活动”的意义。(每点不超过8个字)
元旦假期,人们以各种方式辞旧迎新:赏烟火盛宴、听音乐会、观文博艺术展、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赴一场万人狂欢,丰富多彩的跨年活动增强了生活的仪式感。相隔异地的恋人有时间甜蜜相伴,许久不见的老友有机会把酒言欢,忙于工作学习的父母孩子可以共享美好亲子时光……这些跨年活动,使心与心交流,情与情流转。当新年的钟声敲响,健康、平安、脱单、上岸,一个个热乎乎的愿望被写进人们的新年关键词里,它们成为人们新一年里学习和工作的不竭动力。此外,各大卫视精心策划的跨年晚会,不再单纯靠明星吸睛,更兴起了一场文化比拼,为观众奉上视听盛宴的同时,也为各地的文化提供了展示的平台,让观众更深地理解了中国文化。
20.下面三条有关《朝花夕拾》的书籍推荐语,哪一条不符合该书内容及特点?请判断并简述理由。
A.童真的快乐与淡淡的伤感。
B.温馨的回忆与理性的评判。
C.诙谐的调侃与深邃的哲理。
21.(2025七下·内江开学考)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史铁生背后,有一个无私奉献的母亲,陪伴他跨过命运的坎坷;海伦·凯勒背后,有一个睿智温柔的老师,指引她走向光明的世界。你的生命中是否也有这样的一个人,引领你渐渐成长,走向更美的远方。
请以“你的引领,让我▲”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
要求:⑴先补全题目后再写作;⑵中心突出,思路清楚,要有真情实感;⑶不得抄袭、套作;⑷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等信息。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
【解析】【分析】ABD.正确;
C.滑稽 (jì)——jī。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识记能力。需要学生在平时读课文时,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注意读音、字形,并注意在具体语境中体会读音及书写。
2.【答案】D
【知识点】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A.翻来复去——翻来覆去;
B.刹时——霎时;
C.风云变换——风云变幻;
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基础字词的字形。解答此类题型时,一方面要注意在平时打好字词基础,另一方面在答题时要认真审题,仔细辨析。
3.【答案】D
【知识点】近义成语适用范围对象辨析
【解析】【分析】ABC.正确;
D.随声附和:别人怎么说,就跟着怎么说。比喻没主见,只会盲从。含贬义。此处感彩有误,不合语境。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成语的正确使用能力。成语的理解与运用,首先要把握成语的准确含义,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分析与判断。成语的误用一般容易出现几种情况:色彩不当、轻重不分、词义不明、谦敬误用、语境不和等等。
4.【答案】B
【知识点】重复啰嗦
【解析】【分析】ACD.正确;
B.有误,语义重复,将“大约”或“左右”删去其中一个。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解答此题应掌握的知识点为几种常见的病句类型:成分残缺、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意不明等。通读句子,寻找具有常见病句类型标志性的词或短语做出判断。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通过压缩句子,分析句子的成分(主、谓、宾、定、状、补)方法,找出病因。
5.【答案】A
【知识点】外国文学;文化典籍;称谓;礼俗
【解析】【分析】A.正确;
B.有误,“贵姓”是敬辞,“家父”是谦辞;
C.有误,安徒生,丹麦作家,被誉为“世界儿童文学的太阳”;
D.有误,“四书”是《大学》《论语》《中庸》《孟子》。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对于重点作家、重要文体必须熟记。对作品中的重要内容应熟练掌握,针对作品中的人物、情节做出正确的评价。
【答案】6.A
7.B
8.A
9.那个杞国人才放下心来,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了心,很高兴。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文言文翻译;一词多义;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2)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
(3)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
(4)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
【参考译文】
【甲】宋国有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去打水浇田,经常派一个人在外面专管打水。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他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了一个人。”有人听了就去传播:“丁家打水井得到了一个人。”都城的人都这样谈论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宋国国君派人向丁家问明情况,丁家人答道:“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像这样听到传闻,还不如不听。
【乙】杞国有个人担心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整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
另外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忧愁而忧愁,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的。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怎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
那个人说:“天如果是气体,日月星辰不就会坠落下来了吗?”
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
那个人又说:“那地坏了又怎么办呢?”
开导他的人说:“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四处,没有什么地方是没有土块的,你行走跳跃,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心地会陷下去呢?”
经过这个人一解释,那个杞国人放下心来,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了心,很高兴。
6.A.有误,句意为:全国人都把这个消息相互传说着。国:国都;
BCD.正确。
故答案为:A
7.A.不同,“宋之丁氏”句意为:宋国有个姓丁的人。之:助词,的/“因往晓之”句意为:于是他便去告诉邻居。之:代词,他;
B.相同,“有闻而传之者”句意为:有人听闻了这件事便去传播它。者:……的人。/“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句意为:另外又有人为这个姓丁的担心,他所担忧的事情。者:……的人;
C.不同,“闻之于宋君”句意为:向宋国的国君报告了这件事。于:向/“非得一人于井中也”句意为:并不是从井里挖出一个人来啊。于:在;
D.不同,“及其家穿井”句意为:等到他家打好了井的时候。其:代词,他/“其人舍然大喜”句意为:这个姓丁的才放心地高兴起来。其:代词,那。
故答案为:B
8.A.正确;
B.消除顾虑,选段甲没提到,选段乙提到。
C.化解危机,选段乙提到,选段甲没提到。
D.破除谣言,选段甲提到,选段乙没提到。
故答案为:A
9.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重点词:舍,同“释”;然,……的样子。
故答案为: 那个杞国人才放下心来,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了心,很高兴。
10.【答案】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通过典故的运用抒发了对亲人的深切眷恋这里,王湾用“归雁”作为传递家书的象征,表达了他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和渴望收到家书的情感。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则将思念深情转化为重聚的希冀。李商隐通过想象与妻子在未来某个时刻共剪烛花、共话巴山夜雨的情景,表达了他对妻子的深深思念和对未来重聚的期盼。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将明月人格化,表达了对友人被贬远行的忧虑和牵挂。李白通过将自己的愁心寄托给明月,并让它随友人直到遥远的夜郎以西,表达了他对友人的深厚友情和深切关怀。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二章》)这句话告诉我们,在交朋友时应该选择那些品德高尚、行为正当的人作为榜样,向他们学习;同时,对于那些品德低劣、行为不当的人,我们应该引以为戒,努力改正自己的缺点。
故答案为: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答案】11.五言律诗;思乡
12.“生”与“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日”与“春”以人的意志和情思,并将它们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在描写景物中蕴含着新旧交替的自然理趣,又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鼓舞力量。
【知识点】古诗词曲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生活杂感;次北固山下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的内容,联系创作的背景抓住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2)本题考查品味语言特色中的“炼字”型。解答此类题目时基本思路应首先解释该字(词)在句中的意思(字面意思和实质意思)或该字(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最后点出该字(词)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情感。
11.从体例上看,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客路”的意思是行客前进的路,可见诗人是一位漂泊他乡的游子。“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的意思是身在旅途,家信何传 还是托付北归的大雁,让它捎到远方的家乡洛阳。让大雁稍家信可见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故答案为:五言律诗;思乡
1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作者在本联中从炼字着眼,把“曰”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并且用“生”“入”二字使之拟人化。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这两句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故答案为:“生”与“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日”与“春”以人的意志和情思,并将它们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在描写景物中蕴含着新旧交替的自然理趣,又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鼓舞力量。
【答案】13.主要特点是“极柔”;作者是通过写春雨滴落在枝叶上的声音,以及春雨用温情的方式催促湖边的花草成长来表现这一特点的。
14.对比,突出了春雨温暖、柔和、甜蜜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春雨的喜爱、赞美之情。
15.从视觉角度写下春雨时鹭雁低飞掠过,鸳鸯戏水的美好画面;从味觉方面写下春雨时悠闲自在的感觉,从而表达了作者对春雨的喜爱之情。
【知识点】记叙性散文;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分析文章语言特点;分析文段、人物、情节的作用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全文,明确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2)本题考查句段的作用。分析句段的作用需要关注两点:一是句段所处的位置来分析。二是从句子的表达内容来分析。
(3)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从修辞、语句中重要的动词、形容词、描写的角度、句式特点等几个角度考虑。表述的最后不要忽略了对作者情感内容的阐述。
13.根据第②段中的“成都的春雨,是极柔的,柔得像蘸饱了墨的毛笔在宣纸上轻轻晕出来一般,没有冬雨的寒冷,夏雨的急骤,秋雨的惆怅,更多的是温暖、柔和、甜蜜”可知,成都春雨的主要特点是“极柔”。根据第②段中的“清晨起来,隔着窗户听见在枝叶间发出春蚕咀嚼般'沙沙沙’的声音,就能感知春雨的节奏”以及第③段中的“春日的雨,笼盖住湖边的花花草草,用温情的方式催促它们成长,让这些绿意在雨中更加青翠欲滴”可知,作者是通过写春雨滴落在枝叶上的声音,以及春雨用温情的方式催促湖边的花草成长来表现这一特点的。
故答案为:主要特点是“极柔”;作者是通过写春雨滴落在枝叶上的声音,以及春雨用温情的方式催促湖边的花草成长来表现这一特点的。
14.根据第②段中的“成都的春雨,是极柔的,柔得像蘸饱了墨的毛笔在宣纸上轻轻晕出来一般,没有冬雨的寒冷,夏雨的急骤,秋雨的惆怅,更多的是温暖、柔和、甜蜜”可知,作者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通过将春雨与冬雨的寒冷、夏雨的急骤以及秋雨的惆怅作鲜明对比,更加鲜明地凸显出春雨所独有的温暖、柔和、甜蜜的特质。在这种对比之下,春雨的柔润特质得以强化,使读者能更清晰地感受到春雨的独特魅力。作者通过这样的对比安排,饱含着对春雨的喜爱之情,字里行间都流露出对春雨温柔品性的由衷赞美之意,让读者深切体会到作者对春雨的特殊情感倾向以及对其美好特质的深刻印象与高度认可。
故答案为: 对比,突出了春雨温暖、柔和、甜蜜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春雨的喜爱、赞美之情。
15.“春雨悠悠,远处鹭雁飞掠,鸳鸯戏水”从视觉角度描绘出春雨飘落之际,远方鹭雁在空中轻盈飞掠而过,鸳鸯在水中欢快嬉戏的灵动且优美的画面,生动地展现了春雨时节大自然的生机与活力。从“一壶清甜的暖茶入胃”可知,从味觉角度写出了在春雨淅沥的氛围中,品饮暖茶时所感受到的清甜滋味,这种味觉体验与春雨的柔和氛围相融合,营造出一种悠然闲适的情境。通过视觉与味觉的双重感官描写,细腻地传达出作者在春雨中的惬意心境,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春雨的喜爱与陶醉之情。
故答案为: 从视觉角度写下春雨时鹭雁低飞掠过,鸳鸯戏水的美好画面;从味觉方面写下春雨时悠闲自在的感觉,从而表达了作者对春雨的喜爱之情。
【答案】16.慈爱、细心、周到、无私;帮助姨母照顾孩子
17.①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母亲比喻成掌舵的人,把失去了母亲的“我们”比喻成一叶孤舟,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失去母亲之后“我们”陷入悲痛、悲伤、迷惘的状态,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思念之情。
②运用神态描写和语言描写(细节描写),反映出母亲在任何时候都在惦记着家人,这一细节是她操劳一生的缩影。
18.《花朝节的纪念》结尾: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语言生动优美,细腻流畅,含蓄凝练。《回忆我的母亲》结尾:记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相结合,语言平实质朴,饱含对母亲的深情。
【知识点】记叙性散文;文章的表达方式和表达技巧;梳理、概括文章情节;分析文章语言特点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全文,明确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2)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从修辞、语句中重要的动词、形容词、描写的角度、句式特点等几个角度考虑。表述的最后不要忽略了对作者情感内容的阐述。
(3)本题考查品析语言特点。品析文章语言特点,可从以下角度入手:用词角度;句子特点;表达方式;语言风格角度;语体角度;情感角度。
16.①结合表格内容“母亲”照顾患病的我”,可将目标段落定为第③段,结合第③段“我自幼多病,如果没有母亲,很难想象我会活下来”,“母亲费尽精神护理。用小匙喂水,用凉手巾覆在额上“该段详细叙写母亲照顾“我”的细心、周到,表现了她对子女慈爱、细心、周到、无私的特点;②结合第 段“姨父母在驻外使馆工作时,表弟妹们读住宿小学,周末假日接回‘我’家,由母亲照管”表现了母亲贴心、做事认真等特点。可知母亲帮助姨母照顾孩子。
故答案为:慈爱、细心、周到、无私;帮助姨母照顾孩子
17.① “我们的家像一叶孤舟忽然失了掌舵的人,在茫茫大海中任意漂流”一句中,将母亲比喻成掌舵的人,把失去了母亲的我们比喻成一叶孤舟,由此可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结合第⑩段“我们围在母亲床前,眼见她永远阖上了眼睛”可知母亲去世了,我们非常的悲伤,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失去母亲之后我们陷入悲痛、悲伤、迷惘的状态;结合第 ⑩ 段“我知道,我再不能睡在母亲身边讨得那样深的平安感了,我们的家从此再没有春天和太阳了"可知,母亲的离开,家庭失去了平安感,以此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思念之情。② 这句话中,“睁眼看我”是动作描写,结合上文“1977年9月10日左右母亲忽然吐血,拍片后确诊为肺门静脉瘤,母亲的病发展很快,人常在昏迷状态”可知,此句写的是母亲身体不适的情况下的动作,形象地展现出母亲在身体不适、极为费力的状态下仍努力关注着“我”;“白菜做饹要挤水”是语言描写,看似平常的叮嘱,却体现出母亲即使在艰难时刻,依然不忘对子女生活细节的关心,凸显了母爱的细腻与深沉。
故答案为:①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母亲比喻成掌舵的人,把失去了母亲的“我们”比喻成一叶孤舟,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失去母亲之后“我们”陷入悲痛、悲伤、迷惘的状态,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思念之情。②运用神态描写和语言描写(细节描写),反映出母亲在任何时候都在惦记着家人,这一细节是她操劳一生的缩影。
18.结合《花朝节的纪念》第 段“像春天给予百花诞辰一样,母亲用心血哺育着,接引着…"形象地描述了母亲对家庭和孩子的无私奉献与辛勤付出;
首先,句子将母亲比作“春天”,象征着生命的开始和希望的象征,春天给予百花诞辰,正如母亲给予孩子生命和养育。这个比喻展示了母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关键角色,她提供了生命的土壤,为孩子的成长提供了必要的支持和环境;其次,“母亲用心血哺育着,接引着……”“这句话进一步强调了母亲的辛勤付出和无私奉献。母亲用她的心血哺育孩子,这体现了母爱的伟大和深沉。而“接引着”则形象地描述了母亲在生活中引导和帮助孩子,为他们的成长和发展铺设道路;最后,“亲爱的母亲的诞辰,是花朝节后十日。“这句话表达了对母亲诞生的感激和敬意。花朝节是古代中国的一个节日,标志着春天的到来和百花的盛开。在此,作者将母亲的诞辰与花朝节联系起来,进一步强调了母亲在他心中的重要地位,就像春天的花朵一样,给他带来了生命和希望;《花朝节的纪念》作者以“花朝节"来纪念母亲,因为母亲就像春天爱护百花一样,多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语言生动优美,细腻流畅,含蓄凝练。结合《我的母亲》中“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句话以平实的语言叙述了母亲去世的事实,表达了作者无法再见到母亲的悲痛心情。这种记叙方式为下文的议论和抒情提供了基础;结合《我的母亲》中“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这句议论通过将母亲定位为一个平凡的人,强调了她的普遍性,然后进一步强调了正是这些平凡的人创造了中国的历史。这是对母亲以及所有劳动人民的赞扬和肯定;结合《我的母亲》“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 "这句话以一个问题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怀念和无尽的哀痛。这种抒情方式让读者能够深入感受到作者的情感世界,增强了文字的感染力。
故答案为: 《花朝节的纪念》结尾: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语言生动优美,细腻流畅,含蓄凝练。《回忆我的母亲》结尾:记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相结合,语言平实质朴,饱含对母亲的深情。
【答案】19.①增强生活仪式感;②增进情感交流;③寄托美好愿望;④促进文化传播(加深文化理解)。
20.C不符合。A.《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百草园中的一草一木、一虫一鸟都让鲁迅感受到童年的纯真与快乐,而离开百草园前往三味书屋时又让他无奈与伤感B.《藤野先生》以及《阿长与〈山海经〉》中有着温馨的回忆,也有理性的批判。
【知识点】作品的基本内容;《朝花夕拾》;理解概括材料主要内容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材料内容。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材料,明确材料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材料段落(语句)中的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2)本题考查名著的阅读。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好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得心应手。
19.材料描述了元旦假期人们参与的名种跨年活动,这些活动增强了生活的仪式感;其次,跨年活动为人们提供了相聚的机会,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再次,新年钟声敲响时,人们写下新年愿望,这些愿望成为了他们新一年里的动力;最后,各大卫视的跨年晚会不仅提供了视听盛宴,还为各地文化提供了展示平台,加深了观众对中国文化的理解。
故答案为: ①增强生活仪式感;②增进情感交流;③寄托美好愿望;④促进文化传播(加深文化理解)。
20.A.符合,《朝花夕拾》中《故乡》,描写了一个还乡故事,回忆了儿时和伙伴闰土的欢乐往事,同时讲述了现在的闰土。这里边有着重真的快乐也有着淡淡的忧伤;
B.符合,《朝花夕拾》中《藤野先生》以及《阿长与〈山海经〉》有着温馨的回忆,也有理性的批判:
C.不符合,《朝花夕拾》中没有诙谐的调侃与深邃的哲理。
故答案为: C不符合。A.《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百草园中的一草一木、一虫一鸟都让鲁迅感受到童年的纯真与快乐,而离开百草园前往三味书屋时又让他无奈与伤感B.《藤野先生》以及《阿长与〈山海经〉》中有着温馨的回忆,也有理性的批判。
21.【答案】略
【知识点】记叙文;半命题作文
【解析】【分析】材料通过史铁生与背后无私奉献的母亲、海伦·凯勒与背后睿智温柔的老师两个事例,展现了在个体生命成长历程中,重要他人的引领与陪伴所起到的关键作用。这两个事例都强调了“引领”对于个人成长的重要性,无论是跨越命运的坎坷,还是走向光明的世界,都离不开那个在关键时刻给予指引和支持的人。
【题干分析】①具体分析每一则材料的意义:史铁生的材料展现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母亲通过默默的支持与陪伴,引领史铁生跨过了命运的坎坷,体现了在逆境中母爱的力量。海伦·凯勒的材料则强调了教育中引导与启迪的重要性,沙利文老师用智慧和温柔,引领海伦·凯勒走出了黑暗与寂静,迈向了光明与知识的世界。这两个材料都围绕着“引领”这一主题展开,关键词“引领”指的是在个体成长过程中,来自他人的指导、支持和陪伴,这种引领可以帮助个体克服困难,实现自我成长。②阐述写作思路:由上述分析,可得出写作的中心是“你的引领,让我……”,这里的“你”可以是父母、老师、朋友等生命中重要的人,“让我”则体现了这种引领对个人成长产生的积极影响。阐述的角度可以有:是什么(描述引领的具体表现)、为什么(分析引领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怎么做(表达感恩与回馈)。写作时,应先补全题目,如“你的引领,让我坚强”、“你的引领,让我看见世界的美好”等,然后围绕中心展开叙述。开头可以简要介绍引领者的身份与背景,以及引领的起始点;中间部分应详细叙述引领的过程,包括遇到的困难、引领者的具体行动与话语、个人内心的变化与成长等;结尾可以表达对引领者的感激之情,以及未来如何继续前行。
【立意提取】
1.你的引领,让我看见世界的美好
2.你的引领,让我学会坚强
例文:
你的引领,让我勇敢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总会遇到那么一些人,他们如同夜空中最亮的星,引领着我们前行,给予我们方向和力量。对我而言,那个人就是我的父亲。
父亲,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名字。他没有显赫的地位,也没有惊人的成就,但他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教会了我勇敢。
记得小时候,我是一个胆小如鼠的孩子,遇到困难总是选择逃避。每当这个时候,父亲总会站在我的身旁,用他那坚定的眼神告诉我:“孩子,勇敢一点,困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没有面对它的勇气。”父亲的话如同一股暖流,温暖了我的心房,也点燃了我内心的勇气之火。
有一次,学校组织了一次演讲比赛,我原本想报名参加,但一想到要站在那么多人面前讲话,我就退缩了。父亲看出了我的心思,他耐心地开导我:“孩子,人生就像一场马拉松,途中总会有各种各样的挑战。如果你因为害怕而选择放弃,那么你永远也无法到达终点。勇敢地去尝试吧,我相信你可以的。”在父亲的鼓励下,我鼓起勇气报了名,并认真准备了演讲稿。比赛那天,当我站在台上,看到台下黑压压的人群时,我的心跳加速,手心也冒出了汗。但当我看到父亲在台下为我加油鼓劲时,我仿佛获得了无穷的力量。我深吸一口气,开始了我的演讲。那一刻,我不再害怕,因为我知道,我有父亲的支持,我有面对困难的勇气。
从那以后,我变得更加勇敢了。无论是学习上的困难,还是生活中的挫折,我都能够坦然面对,积极解决。因为我知道,只要我勇敢地迈出第一步,那么接下来的路就会变得容易许多。
父亲,你的引领,让我学会了勇敢。在未来的日子里,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我都会牢记你的教诲,勇敢地面对,勇敢地前行。因为我知道,有你做我的后盾,我无所畏惧。
【点评】这篇记叙文以“你的引领,让我勇敢”为题,围绕父亲对自己的引领和成长展开叙述。文章结构清晰,中心突出,情感真挚。首先,文章开头通过类比的手法,将父亲比作夜空中最亮的星,引出了文章的主题——父亲的引领。接着,作者通过回忆小时候自己胆小如鼠,遇到困难总是选择逃避的经历,以及父亲如何用自己的言行教会自己勇敢的过程,展现了父亲对自己的引领和成长的影响。其次,文章通过具体的事例——学校组织的演讲比赛,进一步突出了父亲对自己的鼓励和支持,以及自己在父亲的引领下变得勇敢的过程。这一事例生动具体,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最后,文章结尾部分总结了父亲对自己的引领和影响,表达了对父亲的感激之情,同时也展望了未来的生活态度。结尾部分语言简洁明了,情感真挚动人,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外,文章在语言表达上也较为流畅自然,能够很好地传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同时,文章也符合题目的要求,没有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等信息。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