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课题:一轮明月尽思乡——《静夜思》
内容分析:《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作品,描绘了秋日夜晚,诗人做客他乡之时,仰头望月所感,是一首语言浅显却感情真挚的思乡曲。全诗写得清新朴素,明白如话,短短4句,只有20个字,却生动刻画了外出游子的思乡之情,历来广为传诵。这首诗前两行写诗人所见“静夜”之景。明亮的月光洒在地面上,像铺了一层银白色的霜。后两行写诗人所“思”。从“举头”到“低头”,由望月想到月下的故乡,如霜的月光无声地拨动着诗人的心弦,触发了诗人对故乡无尽的思念之情。课后题要求学生朗读课文,熟读成诵,旨在丰富古诗的积累。课文配有一幅插图。一轮明月高悬于蓝色的天空,意境深远。明月是诗人情思的载体,具有丰富的审美意蕴,画面为古诗学习提供了想象的空间。
核心素养目标:文化自信:喜欢读古诗,热爱中国传统文化。语言运用:认识“静、思”等生字。会写“思、床”等字,能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思维能力:能够通过联系诗句、动作示意等方法理解字义。审美创造:想象画面,体会古诗的韵味和意境。
【教学重点】1.认识“静、思”等生字。会写“思、床”等字。2.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学难点】1.想象画面,初步感受诗中描绘的景象。
活动流程:情境导入:一轮明月尽思乡——《静夜思》
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第一节:引入诗题,了解作者
1.导入新课。(1)教师引导学生复习已学的李白的古诗《古朗月行》,读一读,背一背。(2)知作者。师生互动,说说对李白的了解,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3)教师继续导入:今天我们再来学习李白的一首古诗《静夜思》。(板书:静夜思)2.解古诗题目,学写字。(1)理解题目的意思:在安静的晚上思念(家乡、亲人)。(2)认读生字“静”:后鼻音。“静”在题目中的意思是“安静”。(3)讲解生字“思”。指导:这个“思”字,是我们每个人的好朋友,生活中,我们经常用到它,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思”是心字底,心字底的汉字往往和思想、思考有关,如,想念的想,想念的念,忘记的忘。教师引导学生书写“思”。重点讲解卧钩的写法。思:9画,上下结构。上收下放。注意“田”的竖写在竖中线上。心字底略宽,写卧钩的时候,先微微往右下滑,再平平地往右,接着往左上方出钩。(5)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图片,读好古诗题目。 1.学生齐读古诗题目。2.学生书写“思”。
设计意图:在新课学习之前,组织学生背诵李白的其他作品,引出作者李白,简介李白,帮助学生大致了解李白的处境与思乡之情,由此进人古诗的学习。
第二节:初读古诗,认识生字
1.初读古诗(1)教师播放课文朗读视频,提出听读要求:借助拼音把字读正确,把诗句读通、读顺,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2)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读好三拼音节中带有后鼻音ang的字。2.认识生字。(1)教师引导学生朗读古诗第一、二句。①认识生字“床”识字方法:熟字+部件。这是一种很常见的识字方法,用我们熟悉的汉字加上汉字部件,组合成生字,比如“床”字,我们熟悉的“木”,加上“广”,就组成了“床”。②字理识字“疑”(2)教师引导学生朗读古诗第三、四句,并出示生字“举、望、低、故”。①出示识字方法:动作识记,通过动作帮助识字。大家观察这两幅图片,第一个小朋友做着举头的动作,第二个小朋友做着低头的动作,我们一起跟着做动作,这些动作让我们深刻地认识了举头和低头,它们是一对反义词,李白正是举头望明月呢!②“望”和“故”是常见字,可以结合生活经验给生字组词记一记。3.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读好古诗《静夜思》的停顿。 1.学生自由读古诗,并圈画生字,把诗句读通、读顺。2.同桌之间互读,正音。
设计意图:本课要认读的生字适合在朗读中随文识记。让学生自主朗读古诗,尝试读准生字的字音,并在交流中相机正音,使学生感受到识字的乐趣。
第三节:交流欣赏,走进古诗
1.学习古诗第一、二句。(1)教师提问:“明月光”是怎样的月光 教师引导学生想象画面,说意思。读诗句,并根据想象的画面填空。(2)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床前洒满的月光好像铺在地上的白霜,并让学生顺势理解难懂的字——“疑”。小结:“疑”是“好像”的意思,它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看作是铺在地上的白霜。而“霜”字用得更妙,既突出了月光的皎洁,又说明了天气的寒冷。(板书:明月光 霜 夜深人静)2.学习古诗第三、四句。(1)教师引导学生自由朗读诗句,想象画面。(2)通过做动作表演、组成常用词语的方式,理解“举头”“低头”。(3)思考:诗人由望月想到了什么。(板书:举头 望明月 低头 思故乡 思念故乡)(4)学生齐读第三、四句。教师提出要求:借助图画,在了解诗意的基础上,想象着画面来读,读出古诗的节奏。(5)学生尝试背诵古诗。 1.学生自主思考。2.学生再次朗读第一、二句。3.预设:故乡。4.学生齐读整首古诗。
设计意图:前两行引导学生该读诗句,结合课文插图展开想象,说诗人在哪里,看到了什么,由此来理解诗意。后两行中“低头、举头”这组反义词,通过动作表演,让学生理解诗人的所见所想。
第四节:指导书写,习惯养成
1.教师引导学生再读古诗,教师范读,同桌互读,教师指名让学生读,想象画面。2.教师讲解,引导学生正确书写生字。床:7画,半包围结构。广字旁的横不宜过长;“木”横画稍短,竖画正直,撤据舒展、对称。前:9画,上下结构。上松下紧。下半部分“月”的撇要变成竖。地:6画,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右半部分第2笔竖起笔略高,最后一笔坚弯钩要舒展。故:9画,左右结构。左右两部分宽窄相近,书写时要注意笔画间的穿插,尽量向中间靠抗。避免结构松散。注意反文和折文的区别,最后一要舒展。乡:3画,独体字。两个撤折转折处基本对齐,第1个撤折在竖中线上起笔,第2个撤折的折略微上扬。(2)教师范写。学生书写,描红。巡视,评价。 学生书写生字。
设计意图:教师指导重点笔画并范写,提醒学生养成良好写字习惯。
课堂总结:低年级注重引导学生初步感受古诗所描写的美好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而对意思不过分深究。课堂上安排了一系列的朗读,通过学生齐读、指名让学生读、表演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以读代讲,让学生的每一次朗读都指向不同的目标,如,读正确,读出古诗的节奏,熟读成诵等。学生在这样轻松的学习氛围中,通过反复阅读,能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及其所描绘的画面。除此之外,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积极动脑思考,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增强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和创新能力。
作业布置:1.正确书写本课生字。2.背诵古诗,将古诗的大意说给家长听。
板书设计:7.静夜思明月光 霜——夜深人静举头 望明月 思念低头 思故乡 家乡
评价量表(或评价设计):+++笔画正确占位准确书写美观同桌根据评价量表给对方互评,教师展示三星作品。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