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青秀区天桃实验学校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下学期语文开学试卷
(2025九下·南宁开学考)班级举办“岁月如歌——我们的初中生活”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活动。
【修改文稿】下面是主持人小天写的活动开场白的部分内容,请你帮他修改完善。
①生活如诗行,岁月如欢歌。聚精会神的课堂,奋笔疾书的课桌,欢乐自由的操场……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有我们散落的音符。聆听这首名为“青春”的歌,它时而婉转悠长,如涓涓细流;时而激情澎湃,如黄河滔滔。我们追忆过往,回味这首岁月之歌。
②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无数个晨光熹微的早晨,无数个挑灯夜战的深夜,成就我坚持不懈的荣光;每一页精心记录的笔记,每一个____的日子,成为我熠熠生辉的勋章。岁月难辞勤志士,星光不负赶路人。辛勤与汗水,化作了洋yì▲自豪的诗行。
③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教室里书声琅琅,响亮的嗓门,豪迈的气势,唤醒了谁的理想;课堂上激情澎湃,思想的启迪,智慧的灯盏,点亮了谁的青春;讨论时畅所欲言,热烈的言辞,思维的火花,激发了谁的才情。奋斗与拼搏,描绘了气势恢宏的乐章。
1.请给开场白中的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①涓涓 ②洋yì
2.第②段横线处需要填入一个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异想天开 B.无精打采 C.埋头苦干 D.心旷神怡
3.第③段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帮助修改。
【参与交流】回忆起初中生活,小天认为古诗文滋养了他的精神世界,他与同学交流起古诗文在青春岁月中留下的印记。
4.(2025九下·南宁开学考) 用古诗文原句和文学常识完成下列交流。
小天:孟子的文章,激起我心中的浩然之气,如《鱼我所欲也》中的“二者不可得兼,① ”,明确了我对生与义的价值选择。
小桃:辛弃疾的词,带我重回南宋,和他一起征战沙场、北上抗金,如《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的“② ,③ ”,他冲锋陷阵的英雄气概震撼着我。
小语:文天祥在《南安军》中以“④ ,梦中行采薇”两句诗,唱出爱国之志,唱出一片丹心,令人为之动容。
小文:北宋⑤ (作者)镇守边关时所写“浊酒一杯家万里,⑥ ”中展现出的舍家为国的崇高境界,激励着我为祖国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
5.(2025九下·南宁开学考) 初中生活即将结束,如果让你给它画上一个标点符号,你会画什么符号?参照小天同学的发言,发表自己的感受。
小天同学:我会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初中三年我收获了知识和友谊,这三年对我来说非常圆满。
我的感受:我会画上一个 。 。
(2025九下·南宁开学考) 初中即将结束,离别在即,同学们纷纷就“离别与成长”的关系发表看法,请你参与其中。
6.你的观点是:
7.请从下列论据中选择最恰当的两个来证明你的观点(填序号):
①离别往往带来不舍与惆怅,是一种复杂的生命情感体验。
②离别教会我们珍惜相聚的时光,感恩陪伴我们成长的人。
③因此,我们应该坦然面对离别,将其转化为成长的动力。
④离别激发独自面对未来的勇气,使我们更加成熟和坚强。
(2025九下·南宁开学考)整本书阅读;校文学社开展“评说·儒林”《儒林外史》整本书阅读学习活动,请完成以下任务。
8.《儒林外史》通过精彩的故事情节塑造了各色“儒林”人物,根据阅读积累,完成阅读梳理。
人物 类型 情节 性格
王冕 ① 明廷请他做官,他避隐会稽山。 淡泊名利
周进 腐儒 贡院痛哭撞号板 ②
张静斋 劣绅 ③ 虚伪势利
④ 奇人 不愿做妾,从宋家出逃 自重自爱
9.下面哪个人物会和王冕成为朋友?请选择并结合相关情节说明理由。
A.范进 B.匡超人 C.杜少卿
(2025九下·南宁开学考)现代文阅读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人对知识的记忆是有时间限制的,①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一般在24小时内就会忘记30%以上,在3天内就差不多会忘记70%左右。
②所以寒假、暑假期间,孩子必须要做的一件事就是复习。每次开学,老师也会安排一次收心考试,从考试结果可以看出,暑假没复习的孩子,成绩惨不忍睹,而复习了的孩子,成绩就相对比较优秀。
③不少孩子不愿意复习的原因可能在于没掌握好的复习方法。他们只会把书本拿出来一页一页翻,对于高年级的孩子,要想把以前学过的知识都复习一遍,非常耗费时间,孩子自然也就不愿意复习了。即使有的孩子硬着头皮复习,也不会把学过的知识建立一个知识体系,知识在他大脑里面还是单一存在,并且是片面的。
因此建议用思维导图复习的方法。这种方法有趣又简单,并且能够把知识串联起来,从而找到知识点之间的异同,形成一套知识体系。效率也非常高,只要不断进行练习,形成习惯就可以了。通过画这些导图,可以把以前学过的所有知识都综合起来,进行一次全面的复习;也能找到这些零散知识点之间的异同,也就方便了孩子的理解和记忆。这样也避免一本一本书去复习,一个知识点就是一幅图,画完贴在房间的墙面上,没事看几眼,也就记住了。并且画导图也是一种乐趣,孩子更喜欢的是画,而不是死记硬背, 通过思维导图复习就能大大提高孩子复习的效率,提升孩子学习的兴趣。
(节选自《历史那点事儿》)
【材料二】
一些当代认知心理学家认为,如果学生在真实性活动情境和有思维图像生成中学习课堂内容,他们就能够建构一个更加整合的、有用的知识基础。真实活动类似于他们在外部世界可能遇到的活动。例如,当学生给真实的人写故事、散文和信,而不是完成人为的写作练习时,他们的写作技能在质和量上都能够表现出更大的进步。当学生建构他们的地图而不是完成包括地图解释的课本练习时,他们对怎样使用和解释地图获得了更彻底的理解。而且,当学生使用数学完成真实生活中的任务时,他们也更有可能检查他们在数学问题上的答案,尤其是确保他们答案的逻辑意义。
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和如何思维,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和思维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保持了学习的主动性。思维导图的“关键词”记忆,迫使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事物的关键点;思维导图的色彩及图形可以充分刺激大脑,提高学生的记忆力。
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自学的能力。在学生预习时或是老师教学完成后,学生自己可以使用思维导图建立一个完整的知识架构,来明确知识之间的联系。如此学生自己探索整理出来的内容,比老师直接灌输知识,印象会更加深刻,理解也会更加透彻。
(节选自奥姆罗德《教育心理学》)
【材料三】
小桃同学有一套科学的学习方法,那就是自己动手系统梳理各科知识结构思维导图。下面是他梳理的《作文写作思维导图》。
作文写作思维导图
打号为重点关注内容
10.下列对材料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中画横线的①②③句中加点的词语都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B.材料二通过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学生在真实性活动情境中学习课堂内容的效果更好。
C.思维导图用在复习旧知识上比用在预习新知识上效果更好,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透彻。
D.三则材料主题内容、分析角度一致,均聚焦思维导图,阐明学习中使用思维导图的意义。
11.请结合材料三的《作文写作思维导图》,补全小桃同学的学习经验介绍。
我在写作文前,首先通过圈画关键词、分析限定词、解读引导词实现① ,接着再拟定立意、斟酌选材、巧妙构思。选材方面可以选择时事热点、经典事例,侧重叙述② 。文章构思除了③ 几种结构外,还可以运用多种结构(或叙事)框架,使文章曲折生动。
12.面对马上到来的中考,小天同学发现好多知识点记不住。请你结合三则材料的内容,建议他用思维导图的方法来复习。
(2025九下·南宁开学考)现代文阅读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牛二伯和牛
①那年,牛二伯买回了他人生中的第一头牛。他精心地养着小牛,并果断给牛上“牛鼻圈儿”。调教牛是一件极需耐心的事情。牛二伯会先根据牛的大小配上绳索,挽得牛能迈开步,棒子也不打后蹄腕为宜,然后用麻袋装上胡麻柴双折绑在牛脖子上。“哦回来”“吁”“嘿”“嘿呀嘿”,他用心地教牛练习耕田。这是一头温顺的牛,它总是心无旁骛地望着前方。
②“雄鸡齐唱东方白,牛劲千犁四季春。”立春一过,牛二伯带着牛一鼓作气地干起活来。牛朝着前方笔直地走着,卖力地耙田,犁头在它的身后翻起了一排排漆黑的土壤。烂泥巴溅得牛和牛二伯一身黑。强烈的阳光把泥和毛凝固在一起,牛觉得很不舒服。它的步伐慢起来,转弯时扭扭捏捏。布谷鸟声声催春耕,牛二伯心急了。他吆喝几声,牛依然不听使唤。他用鞭子抽了两下,牛行了几步,突然止步不前。没等牛二伯火气上来,牛趁机跑到河塘边。他赶到牛跟前,鞭子举在半空中又收回来。他拉牛下河塘。牛痛痛快快地洗了个澡,接着在大树下吃草。牛二伯和牛柔声细语地说起悄悄话来。经过多天的努力,插秧完成了。牛二伯环视绿得发亮的水田,轻轻地抚摸着牛背。牛甩甩尾巴,发出“哞——哞——”的叫声。
③等到农忙时节,苦了农民更苦了牛。火烧火燎的太阳炙烤着大地。在主人不停地叫唤中,牛直喘气,眼里噙着泪花,一步步艰难地往前行。傍晚,牛二伯和牛在家乡的小河里一起洗澡。牛喝着牛二伯喂的金银花凉水,眼里充满了感激。牛二伯叹了声,说:“我不想苦了你,可眼看就要过秋种时节,慢不得啊!”……与人为善的牛二伯还常帮着乡亲们犁田耙田。一个脚印,一行汗水,一片希望,牛二伯和牛给大家带来了丰收的喜悦。
④牛产下好几头牛犊,曾经难产的一次也化险为夷。一次牛走失了两天两夜,仍平安返回牛二伯身边。春耕夏种秋收冬藏,日子一天比一天好。但牛二伯做梦也没想到,一场水灾夺走了牛,他自己也在鬼门关走了一回。那年,暴雨连续下了几天几夜,江水骤涨,公路树被水淹没了下身,田野白茫茫的一片。牛触到掉下的电线,不能动弹。他急忙去拉牛,也被电击倒。村民们纷纷围着牛二伯束手无策。去镇医院的路,被洪水淹没了。就在大家绝望时,水泥厂厂长开着车来了。载着牛二伯的大汽车冲过重重水浪,开往医院。抢救回来的牛二伯因牛的死去又重病一场。留下的一头小牛长大了。然而,两年后的夏天,这头牛重复它母亲的命运,触电而亡。同年寒冬,牛二伯的大儿子也突然离开人世,成为一个家族永远的痛。一夜间,刚过花甲的牛二伯头发全白了,双眼模糊,耳朵也聋了。
⑤“不耕田地,我还能干什么?”牛二伯又买回一头牛,领着它犁过滴着血与泪的辛酸岁月。念着朗朗上口的二十四节气歌,牛二伯顺着季节更迭,耕种,收获。山里的阳光将牛二伯镀成了古铜色,脚踏实地干活,从不怨天尤人,他将青春洒向这片爱与恨的土地。渐渐地,笑容又爬上了牛二伯布满褶子的脸颊,像阳光下,清风中,闪着金光,泛着水波的河塘。笑出春暖花开,笑出五谷丰登,笑出儿孙们成家立业,笑出五代同堂。
⑥罗曼 罗兰说:“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⑦明媚阳光五月天,金银花绽满庭园。白头发、白眉毛、白胡子,牛二伯坐在藤椅上怡然自得地听剧。他吃着忆苦思甜的白麻叶糍粑,出神地望着墙上的全家福。桌上,台历上的生肖牛栩栩如生。牛二伯想念他的牛,想念他的大儿子。
(取材于阿慧的文章)
13.文章讲述了牛二伯和牛的几段往事,体现了牛二伯对待生活的态度,请结合文章完成下表。
时间 往事 生活态度
那年 精心养牛,用心教牛 充满期待
立春一过 ② 认真努力
① 赶牛劳作,喂牛金银花凉水
暴雨时节 救助触电的牛,获悉牛死 失去希望
后来 再买一牛,继续犁地 ③
14.揣摩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其表达效果。
笑出春暖花开,笑出五谷丰登,笑出儿孙们成家立业,笑出五代同堂。
15.与牛为伴的日子里,牛二伯与牛惺惺相惜。请你结合文章内容,说说牛二伯具备“牛”的哪些秉性。
16.联系全文,谈谈你对第⑥自然段引用的名言的理解。
(2025九下·南宁开学考)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7.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描述了诗人由科举入仕的经历,以及在国家危急存亡关头起兵勤王抗元的艰辛。
B.颔联运用比喻,将国家和自己比作柳絮和浮萍,将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
C.颈联“惶恐”“零丁”两词写眼前之景,表现了国家形势的危急和自己境况的艰难。
D.本诗情感由悲而壮、由郁而扬,慷慨激昂、感天动地,是千古不朽的爱国主义诗篇。
18.诗歌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请从抒情方式的角度赏析此联。
(2025九下·南宁开学考)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出师表(节选)
诸葛亮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复兴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链接材料】
蜀相①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②外柏森森③。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④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注释】①唐肃宗上元元年春天,杜甫定居成都浣花溪畔,探访城西北的武侯祠所作。②锦官城:成都的别名。③柏森森:柏树茂盛繁密的样子。④开:开创。济:扶助。
1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先帝不以臣卑鄙 肉食者鄙(《 曹刿论战》)
B.受任于败军之际 所欲有甚于生者(《鱼我所欲也》)
C.咨臣以当世之事 以其境过清(《小石潭记》)
D.三顾频烦天下计 日侍坐备顾问 (《送东阳马生序》)
20.对文、诗的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选文中作者先历叙了自己的身世,后追言先帝托孤之事,充分表达自己的“感激”和“忧叹”之情。
B.链接材料颔联用“自”“空”两字,写出作者面对美好春景无心赏玩倾听,寄寓着感物思人的情怀。
C.选文与链接材料的“落泪”之举都表达了诸葛亮对先帝的怀念,对其遗志的忠诚,对大业未成的担忧。
D.选文是诸葛亮的自述,链接材料是杜甫对诸葛亮的评价,都展现了诸葛亮忠诚尽职、知恩图报的形象。
21.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②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22.选文为诸葛亮向后主刘禅呈上的劝谏表文。“谏”是一种重要的语言艺术,曹刿、邹忌、诸葛亮三人的劝谏各具特色。请根据初中所学课文,完成以下表格。
人物 劝谏情境 劝说对象 劝谏目的 劝谏方式 沟通交往的启示(两点)
曹刿 齐师伐鲁 鲁庄公 劝公备战 取信于民 循循善诱 ⑶ ⑷
邹忌 王受蒙蔽 齐威王 广开言路 修明政治 设喻类比
诸葛亮 ⑴ 刘禅 表忠图治 继志北伐 晓之以理 ⑵
23.链接材料中首联之“寻”字换成“在”可以吗?请你说说理由。
24.乾隆称诸葛亮是“三代以下第一流人物”,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提到“诸葛亮之才,实为千古一人”。诸葛亮为什么从古至今被众人推崇?请结合选文和链接材料,概括出不同原因。
25.(2025九下·南宁开学考)根据要求写作。
“等待”或许是春日里一颗种子的悄然萌发,或许是站台上一次久别重逢的期盼,或许是对梦想的执着坚守。等待的过程,有时漫长而孤独,有时充满焦灼与不安,有时又怀揣着对未来的期待与憧憬……但正是这些瞬间,让我们学会了忍耐、成长与珍惜。
请以“等待”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讲述你的经历、体验和思考。
要求:①把题目抄到答题卡指定位置;②不要套作、抄袭;③不能出现人名、校名等真实信息;④不少于600字。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juān;溢
2.C
3.奋斗与拼搏,奏响了气势恢宏的乐章/把“描绘”改成“奏响”(或奏出)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近义成语适用范围对象辨析;搭配不当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重要词语字音、字形的识记能力。要求学生在平时对教材中所涉及的重要的字、词准确的识记,加强积累。
(2)本题考查成语的正确使用能力。成语的理解与运用,首先要把握成语的准确含义,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分析与判断。成语的误用一般容易出现几种情况:色彩不当、轻重不分、词义不明、谦敬误用、语境不和等等。
(3)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解答此题应掌握的知识点为几种常见的病句类型:成分残缺、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意不明等。通读句子,寻找具有常见病句类型标志性的词或短语做出判断。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通过压缩句子,分析句子的成分(主、谓、宾、定、状、补)方法,找出病因。
1.“涓涓” 形容细水慢流的样子,读音为 “juān juān”。 “洋 yì” 的 “yì” 写作 “溢”,“洋溢” 意为充满、广泛传播,符合语境。
故答案为:juān;溢
2.A:“异想天开” 指想法离奇,不切实际,与文中为理想奋斗的语境不符。
B:“无精打采” 形容精神不振,提不起劲头,不符合文段积极向上的氛围。
C:“埋头苦干” 意思是专心一意地刻苦工作,与前文 “无数个晨光熹微的早晨,无数个挑灯夜战的深夜” 所体现的奋斗精神相符,当选。
D:“心旷神怡” 形容心境开阔,精神愉快,不能体现为目标努力的状态。
故答案为:C
3.“描绘” 通常与画面、场景等搭配,而 “乐章” 一般用 “奏响”“奏出” 等词搭配更合适,所以应将 “描绘” 改成 “奏响”(或 “奏出”),使句子表达准确。
故答案为:奋斗与拼搏,奏响了气势恢宏的乐章/把“描绘”改成“奏响”(或奏出)
4.【答案】舍生而取义者也;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饿死真吾志;范仲淹;燕然未勒归无计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1)《鱼我所欲也》中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体现孟子对生死与道义抉择的观点,在生命与大义不能同时拥有时,应舍弃生命选择道义。
(2) 辛弃疾《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生动描绘了战场上战马飞驰、弓弦声响如惊雷的激烈战斗场景,展现其英勇善战的英雄气概。
(3) 文天祥《南安军》里 “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表达诗人坚守爱国之志,宁愿饿死也不屈从,借用伯夷、叔齐采薇而食的典故,体现高尚气节。
(4)“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出自北宋范仲淹的《渔家傲 秋思》,当时范仲淹镇守边关,此句体现将士们思乡却因未建功立业不能归家,展现舍家为国的崇高境界。
故答案为: (1) 舍生而取义者也;(2)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3) 饿死真吾志;(4) 范仲淹,燕然未勒归无计。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5.【答案】示例一:我会画上一个浓重的叹号!;初中三年充满青春的热烈与激情,是生命中浓墨重彩的一笔!(示例二:我会画上一个延续的省略号。欢乐与忧伤,不舍与眷恋,都那么欲说还休,欲说还休……示例三:我会画上一个递进的破折号。我们一起并肩走过的日子——将温暖往后余生每一次冰冷。)
【知识点】套用式仿写
【解析】【分析】学生需回顾初中三年的生活点滴,从中提炼出能代表这段时光整体特征或个人独特感受的关键词,如 “圆满”“热烈激情”“不舍眷恋” 等。 标点符号运用:对标点符号的意义有准确理解,知晓句号代表结束与圆满、叹号表达强烈情感、省略号蕴含未尽之意、破折号可表示解释说明或语义递进等,能够将标点符号的表意功能与初中生活感悟建立合理联系。 语言组织与表达:清晰、流畅且富有感染力地阐述选择该标点符号的原因,使他人能通过文字体会到其对初中生活的独特认知。
故答案为:示例一:我会画上一个浓重的叹号!初中三年充满青春的热烈与激情,是生命中浓墨重彩的一笔!(示例二:我会画上一个延续的省略号。欢乐与忧伤,不舍与眷恋,都那么欲说还休,欲说还休……示例三:我会画上一个递进的破折号。我们一起并肩走过的日子——将温暖往后余生每一次冰冷。)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仿写能力,解答好此题,首先要审视好被仿写句的特点,如句式,修辞等方面,再就是注意语意通顺连贯。
【答案】6.离别是成长的契机
7.②④
【知识点】见解表述;论据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观点的表达。解答观点表达类题目,首先要围绕话题确定观点,观点要正确鲜明,理由要充分、合情理,表达要流畅。
(2)本题考查论据的选择与使用。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论据是论证论点根据,是作者建立论点的理由,因此它必须与论点保持一致。其次,是否使用多个论据,要根据证明过程的需要做出选择。
6.思考离别对个人成长产生的作用或影响,从积极或消极方面入手。如从积极方面看,离别能促使个人在情感、心理、能力等层面发生变化从而实现成长。“离别是成长的契机” 这一观点,就突出了离别在成长过程中的积极推动作用,离别可能带来新环境、新挑战,促使个人去适应、去改变,进而获得成长。
故答案为: 离别是成长的契机
7.论据①:“离别往往带来不舍与惆怅,是一种复杂的生命情感体验”,此论据重点强调离别带来的情感体验是不舍与惆怅,未涉及离别对成长的积极影响,与 “离别是成长的契机” 观点不相关,所以不选。
论据②:“离别教会我们珍惜相聚的时光,感恩陪伴我们成长的人”,说明离别促使人们在情感认知上成长,懂得珍惜和感恩,从情感层面体现了离别对成长的积极作用,能支持 “离别是成长的契机” 观点,可选。
论据③:“因此,我们应该坦然面对离别,将其转化为成长的动力”,这是在阐述面对离别应持的态度以及期望达成的结果,并非直接证明离别与成长的关系,不能作为论据支持观点,不选。
论据④:“离别激发独自面对未来的勇气,使我们更加成熟和坚强”,从心理和能力成长角度,说明离别能让人在面对未来时更有勇气,进而变得成熟坚强,有力地支持了 “离别是成长的契机” 这一观点,可选。
故答案为: ②④
【答案】8.名士;热衷功名;极力巴结中举后的范进;沈琼枝
9.杜少卿。因为杜少卿也是一个淡泊名利的人,皇上征辟,他避之不及,装病拒绝出仕。
【知识点】作品的人物形象;作品的经典情节;《儒林外史》
【解析】【点评】(1) 本题考查文学名著情节的积累。要求学生对教材中及课后推荐的名著要点加以了解和识记,尤其是教材中文学文体及作家作品主要的知识点要记牢。
(2) 本题考查名著人物形象的把握,注意结合语言描写和故事的叙述,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8.王冕:在《儒林外史》中,王冕学识渊博,品行高洁,不慕名利,常以隐居的方式拒绝官场,符合名士的特点,所以①处填 “名士”。
周进:周进在贡院痛哭撞号板这一情节,生动地展现出他对科举功名的极度渴望。他一生追求科举,却屡遭挫折,直至在贡院看到号板,积压的情绪爆发,做出如此举动,充分体现其 “热衷功名” 的性格,故②处填 “热衷功名”。
张静斋:他在范进中举后,态度发生了巨大转变,之前对范进不屑一顾,中举后便极力巴结。如送银子、送房子等行为,尽显其虚伪势利的本质,所以③处可填 “极力巴结中举后的范进”。
沈琼枝:她不愿做妾,从宋家出逃,这一行为展现出她有自己的尊严和追求,不向不合理的安排低头,具有自重自爱的品质,因此④处填 “沈琼枝”。
故答案为:名士;热衷功名;极力巴结中举后的范进;沈琼枝
9.范进:范进一生痴迷于科举,中举后甚至喜极而疯,他的行为和价值观都围绕着科举功名,与王冕淡泊名利的性格大相径庭,所以范进不太可能和王冕成为朋友。
匡超人:匡超人前期善良孝顺,但后期在社会的影响下,变得虚伪、自私、忘恩负义,与王冕的高洁品行相差甚远,两人难以成为朋友。
杜少卿:杜少卿同样淡泊名利,面对皇上征辟,他避之不及,装病拒绝出仕,这与王冕拒绝出仕的行为相似,二人在对待功名的态度上高度一致,性格契合度高,所以杜少卿会和王冕成为朋友。
故答案为: 杜少卿。因为杜少卿也是一个淡泊名利的人,皇上征辟,他避之不及,装病拒绝出仕。
【答案】10.B
11.精准审题;真实经历;总分、递进、对比(三种要答全)
12.示例一:小天,建议你尝试使用思维导图的方法来复习会更高效。这种方法有趣又简单,可以提升我们复习的兴趣。可以把零散知识点都综合起来,方便理解和记忆。自己探索整理出来的内容,印象会更加深刻,理解也会更加透彻。(示例二:小天,建议你尝试使用思维导图的方法来复习。思维导图能够构建一个更加整合、有用的知识基础;它的“关键词”记忆和色彩、图形可以充分刺激大脑,提升你的注意力和记忆力;还可以帮助你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自学的能力,我们身边很多同学都在使用这种科学的学习方法呢!)
【知识点】新闻、材料类文本;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启示、感悟、建议类;筛选新闻材料关键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对选项涉及的内容,在文中找到对应的语句将信息进行比较,判断正误。
(2)本题考查材料探究。多则材料内容的探究:①要概括出每则材料的大意,分条阐述;②分析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找准中心话题,找出各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同中求异,异中求同;③围绕话题,提出自己的观点、结论或解决问题的措施、办法。
(3)本题考查结合材料谈自己的看法。解答时应在充分把握各个材料内容的基础上灵活的联系生活,联系社会实际,用文本材料的知识来解决生活的实际问题。同时在表述中应做到用简洁、流畅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10.A:材料一中①句 “左右” 表示约数,体现语言准确性;②句 “必须” 强调复习的必要性,并非体现语言准确性;③句 “不少” 是概数,体现语言准确性。所以 A 选项错误。
B:材料二 “例如,当学生给真实的人写故事…… 他们对怎样使用和解释地图获得了更彻底的理解”,通过列举写作、绘制地图等具体事例,说明学生在真实性活动情境中学习课堂内容效果更好,B 选项正确。
C:材料未对思维导图用于复习旧知识和预习新知识的效果进行对比,C 选项错误。
D:材料一主要阐述思维导图用于复习的方法及优势;材料二重点讲思维导图在学习和思维方面的作用;材料三展示作文写作思维导图实例。三则材料主题内容和分析角度并不完全一致,D 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B
11.观察思维导图中 “圈画关键词、分析限定词、解读引导词” 这一板块,其指向的是写作前对作文题目的处理,目的是精准把握题目要求,所以①处填 “精准审题”。 在选材分支下,提到 “时事热点、经典事例”,结合写作实际,选材除了这些,还应侧重自身真实经历,这样文章更具感染力,故②处填 “真实经历”。 关于文章构思结构,从思维导图可知除了多种结构框架外,还有 “总分、递进、对比” 等常见结构,所以③处需将这三种结构答全。
故答案为:精准审题;真实经历;总分、递进、对比(三种要答全)
12.理解思维导图在学习中的优势和作用,能够从材料中提取相关要点。 根据他人学习问题,针对性地运用思维导图优势给出合理建议。 从材料一可知思维导图有趣简单,能串联知识、提高复习效率和学习兴趣;材料二表明思维导图可构建知识基础、刺激大脑、提高自学能力。 针对小天记不住知识点的问题,可从思维导图能整合知识方便记忆、刺激大脑提升记忆力、提高学习兴趣等方面给出建议。
故答案为:示例一:小天,建议你尝试使用思维导图的方法来复习会更高效。这种方法有趣又简单,可以提升我们复习的兴趣。可以把零散知识点都综合起来,方便理解和记忆。自己探索整理出来的内容,印象会更加深刻,理解也会更加透彻。(示例二:小天,建议你尝试使用思维导图的方法来复习。思维导图能够构建一个更加整合、有用的知识基础;它的“关键词”记忆和色彩、图形可以充分刺激大脑,提升你的注意力和记忆力;还可以帮助你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自学的能力,我们身边很多同学都在使用这种科学的学习方法呢!)
【答案】13.农忙时节;带牛春耕,拉牛洗澡;重燃希望(或脚踏实地/不怨天尤人)
14.运用排比手法,形象地写出牛二伯用勤劳和坚韧一步一步实现家族繁荣和睦、人丁兴旺的过程,突出了牛二伯坚强乐观、脚踏实地的形象(或表达了对牛二伯的赞赏)
15.①脚踏实地(任劳任怨):无论春耕还是农忙,都卖力务农;在第一头牛死后,并
不丧气抱怨,又继续买牛,顺着季节更迭春耕秋收。②心无旁骛:像牛心无旁骛地望着前方一样,牛二伯专心务农,使日子越来越好。③心怀感恩:牛在喝金银花凉水时眼里充满感恩,牛二伯也心疼、关爱辛苦劳作的牛。④与人为善:牛二伯常帮助乡亲们犁田耙田,就像温顺善良的牛亲近人,为人劳作,默默奉献。
16.“认清生活的真相”在文中指牛二伯经历了人生的种种艰难和变故,”依然热爱生活”指牛二伯乐观、坚强、热爱生活,执着追求美好的精神。这句话升华了主旨,告诉人们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人生的无常与艰难,激励人们保持对生活的感恩和热爱,以乐观、坚强走出人生的逆境。
【知识点】记叙性散文;梳理、概括文章情节;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全文,明确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2)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从修辞、语句中重要的动词、形容词、描写的角度、句式特点等几个角度考虑。表述的最后不要忽略了对作者情感内容的阐述。
(3)本题考查句段的作用。分析句段的作用需要关注两点:一是句段所处的位置来分析。二是从句子的表达内容来分析。
(4)本题考查对语句的理解。解答句子理解的试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情感分析、区位分析、主旨分析、修辞分析。作答时学生可自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即可。
13.①处,从文章第③段 “等到农忙时节,苦了农民更苦了牛” 可知,该段描述的事件发生在 “农忙时节”,所以①填 “农忙时节”。②处,立春一过的事件在第②段,“牛二伯带着牛一鼓作气地干起活来…… 他拉牛下河塘”,概括为 “带牛春耕,拉牛洗澡”,体现牛二伯认真努力的生活态度。③处,后来牛二伯再买一牛继续犁地,从 “渐渐地,笑容又爬上了牛二伯布满褶子的脸颊” 等语句可看出,他重新燃起对生活的希望,也体现出脚踏实地、不怨天尤人,所以③填 “重燃希望(或脚踏实地 / 不怨天尤人)”。
故答案为:农忙时节;带牛春耕,拉牛洗澡;重燃希望(或脚踏实地/不怨天尤人)
14.识别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这里是排比。分析排比手法对表现人物形象、情感或文章主题的作用。该句 “笑出春暖花开,笑出五谷丰登,笑出儿孙们成家立业,笑出五代同堂”,四个 “笑出……” 句式相同,构成排比。排比的作用是增强语势,这里形象地展现出牛二伯通过自身努力,逐步实现家族繁荣、人丁兴旺的过程。从侧面突出牛二伯坚强乐观、脚踏实地,表达了对他的赞赏之情。
故答案为: 运用排比手法,形象地写出牛二伯用勤劳和坚韧一步一步实现家族繁荣和睦、人丁兴旺的过程,突出了牛二伯坚强乐观、脚踏实地的形象(或表达了对牛二伯的赞赏)
15.对牛二伯与牛相关行为、事件的理解和分析。从这些行为、事件中归纳出与 “牛” 秉性相似的特点。脚踏实地(任劳任怨):文中多次提及牛二伯在春耕、农忙时卖力劳作,如 “立春一过,牛二伯带着牛一鼓作气地干起活来”“等到农忙时节…… 在主人不停地叫唤中,牛直喘气”,第一头牛死后,他又继续买牛务农,顺着季节耕种,体现出他脚踏实地、任劳任怨。心无旁骛:牛 “总是心无旁骛地望着前方”,牛二伯专心务农,努力让日子变好,像牛一样专注于自己的生活目标。心怀感恩:牛喝金银花凉水时眼里充满感激,牛二伯同样心疼、关爱辛苦劳作的牛,如 “牛二伯叹了声,说:‘我不想苦了你……’”,体现他心怀感恩。与人为善:牛二伯常帮乡亲们犁田耙田,如同温顺善良的牛亲近人、为人劳作,默默奉献,展现出与人为善的品质。
故答案为: ①脚踏实地(任劳任怨):无论春耕还是农忙,都卖力务农;在第一头牛死后,并
不丧气抱怨,又继续买牛,顺着季节更迭春耕秋收。②心无旁骛:像牛心无旁骛地望着前方一样,牛二伯专心务农,使日子越来越好。③心怀感恩:牛在喝金银花凉水时眼里充满感恩,牛二伯也心疼、关爱辛苦劳作的牛。④与人为善:牛二伯常帮助乡亲们犁田耙田,就像温顺善良的牛亲近人,为人劳作,默默奉献。
16.结合文章内容,理解名言中 “认清生活的真相” 和 “依然热爱生活” 的具体所指。分析引用名言对文章主旨的升华作用,以及对读者的启示。在文中,牛二伯经历牛触电死亡、大儿子离世等变故,这就是 “认清生活的真相”。而他重新买牛继续劳作,脸上又绽放笑容,体现出 “依然热爱生活”,展现其乐观、坚强的精神。该名言升华了文章主旨,激励人们面对生活的艰难挫折,要像牛二伯一样,保持对生活的感恩和热爱,勇敢走出逆境。
故答案为:“认清生活的真相”在文中指牛二伯经历了人生的种种艰难和变故,”依然热爱生活”指牛二伯乐观、坚强、热爱生活,执着追求美好的精神。这句话升华了主旨,告诉人们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人生的无常与艰难,激励人们保持对生活的感恩和热爱,以乐观、坚强走出人生的逆境。
【答案】17.C
18.尾联用直抒胸臆的手法,写出文天祥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并没有屈服,愿意为国家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表明文天祥以死明志、舍生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崇高的民族气节。
【知识点】体味古诗词曲的遣词;古诗词曲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建功立业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的内容,联系创作的背景抓住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作答,如从诗歌遣词用句的角度赏析诗歌的语言特色,从修辞的角度、抒情的方法、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诗歌的表达技巧。作答时只要抓住其中的一个方面的特点完成作答即可。
17.ABD.正确。
C.颈联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惶恐滩” 和 “零丁洋” 是两个地名,诗人在此追忆过去在惶恐滩兵败时的恐惧,感慨如今在零丁洋中的孤苦伶仃,并非单纯写眼前之景,更多是借地名表达自身经历和心境,以及国家和个人形势的艰难,该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C
18.诗歌尾联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诗人直接表明自己的生死观,面对敌人的威胁,毫不畏惧,愿意以死明志,将自己的一片赤诚之心留在史册。这种直抒胸臆的方式,强烈地表达出文天祥舍生取义的坚定决心,凸显了他崇高的民族气节,使诗歌的爱国主义主题得以升华。
故答案为: 尾联用直抒胸臆的手法,写出文天祥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并没有屈服,愿意为国家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表明文天祥以死明志、舍生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崇高的民族气节。
【答案】19.A
20.C
21.①只想在乱世里苟全性命,不求在诸侯间扬名显身。
②这是我用以报答先帝尽忠陛下的职责。
22.国势危急/出师北伐/后主暗弱;动之以情;劝说别人要尊重对方,根据据对方的身份、地位、性格等,采用合适的劝说方式;现身说法、设喻说理,使道理通俗易懂,劝谏效果更好;(人应虚怀若谷,能听进有益的劝说,才能在不断改进中收获成功。)
23.不可换。“寻”为寻找之意,表明此行是有目的的专程来访,而不是漫步由之。它有力地表现出杜甫对诸葛亮的深沉的景仰和缅怀之情,并因人而及物,表明丞相祠堂是诗人渴望已久、很想瞻仰的地方,换掉就没有这样的表达效果。
24.示例一:选文中“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表明诸葛亮有卓越的政治和军事才能,能力挽狂澜,稳定局面,文韬武略备受推崇;链接材料中“两朝开济老臣心”,表明诸葛亮辅佐刘备开创帝业,后竭尽全力辅佐刘禅,鞠躬尽瘁、忠君爱国的品质令人钦佩。(示例二:选文中最后一段强调每个人的分工与职责,可见诸葛亮谨慎细致,经邦济世之才令人钦佩;链接材料中“出师未捷身先死”,诸葛亮为完成北伐大业六出祁山,最后病逝五丈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品质备受推崇。)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分析概括文言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概括文言文给人的启示和道理;文言文翻译;一词多义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
(2)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
(3)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
(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的内容,联系创作的背景抓住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5)本题考查比较阅读能力,文言文要点的分析概括,要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
【参考译文】
我原本是个平民,在南阳亲自耕种田地,只求在乱世中保全性命,不希求在诸侯间扬名显达。先帝不因为我身份低微、见识短浅,不惜降低自己的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到草庐中来拜访我,拿当代的大事询问我,我因此十分感奋激发,于是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后来遇到兵败,在战事失败的时候我接受了任命,在危机患难期间我奉行使命,从那时以来已经二十一年了。
先帝知道我做事小心谨慎,所以临终时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接受遗命以来,我早晚忧愁叹息,担心先帝的托付不能实现,以致损伤先帝的英明,所以我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人烟稀少的地方。现在南方已经平定,武器装备已经充足,应当激励、率领全军将士向北方进军,平定中原,希望竭尽我平庸的才能,铲除奸邪凶恶的敌人,复兴汉朝王室,迁回旧都洛阳。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尽忠陛下的职责本分。至于处理事务,斟酌情理,有所兴革,毫无保留地进献忠言,那就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责任了。
希望陛下把讨伐曹魏兴复汉室的任务交付给我,如果不能实现,就治我的罪,来告慰先帝的在天之灵。如果没有发扬圣德的忠言,就应当责罚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怠慢,来揭示他们的过失。陛下也应该自行谋划,询问治国的好道理,明察并采纳正确的言论,深切追念先帝临终留下的教诲。我受恩感激不尽。现在我就要远离陛下了,面对这份奏表,禁不住流下眼泪,不知道说了些什么。
19.A. “先帝不以臣卑鄙” 意思是先帝不因为我身份低微,见识短浅。“鄙” 意为见识短浅。“肉食者鄙” 出自《曹刿论战》,意思是当权者目光短浅,“鄙” 同样是见识短浅之意,二者意义相同,A 正确;
B. “受任于败军之际” 中 “于” 表示在,表时间。“所欲有甚于生者” 出自《鱼我所欲也》,“于” 表示比较,比的意思,二者意义和用法不同,B 错误;
C. “咨臣以当世之事” 中 “以” 是拿、用的意思,表方式。“以其境过清” 出自《小石潭记》,“以” 是因为的意思,表原因,二者意义和用法不同,C 错误;
D.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中 “顾” 是拜访的意思。“日侍坐备顾问” 出自《送东阳马生序》,“顾” 是询问的意思,二者意义不同,D 错误;
故答案为:A.
20.ABD.正确;
C.有误,选文中“临表涕零”主要是诸葛亮面对即将北伐远离刘禅,表达对先帝的感恩、对北伐的决心及对刘禅的担忧等复杂情感;而链接材料“长使英雄泪满襟”是杜甫为诸葛亮出师未捷而惋惜流泪,是杜甫的感慨,不是诸葛亮的“落泪”,该项说“都表达了诸葛亮”错误。
故答案为:C
21.本题考查译句。①重点词语:苟,苟且;全,保全;闻达,有名望,显贵。②所以,用来 的;报,报答;职分,职责和本分。
故答案为: ①只想在乱世里苟全性命,不求在诸侯间扬名显身。②这是我用以报答先帝尽忠陛下的职责。
2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比较阅读。①“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从这句话可知,先帝刘备未完成统一大业就去世,且当时天下三分,蜀汉所在的益州人力物力匮乏,形势严峻。同时诸葛亮即将“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所以此处填“国势危急/出师北伐”,此时后主刘禅暗弱,难以独自应对复杂局面,这也是诸葛亮劝谏的重要背景。②诸葛亮在文中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通过回忆先帝的知遇之恩,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以此打动后主刘禅,是“动之以情”;同时如“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骛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等内容,阐述北伐的目标和自己的职责,向刘禅讲明道理,所以这里还包含“晓之以理”,题干给了“晓之以理”,所以此处写“动之以情。③④答案不唯一。写出两点沟通交往的启示即可。
故答案为:国势危急/出师北伐/后主暗弱;动之以情;劝说别人要尊重对方,根据据对方的身份、地位、性格等,采用合适的劝说方式;现身说法、设喻说理,使道理通俗易懂,劝谏效果更好;(人应虚怀若谷,能听进有益的劝说,才能在不断改进中收获成功。)
23.本题考查词句赏析。从“寻”字本身含义及表达效果来看,诗句“丞相祠堂何处寻”中,“寻”为寻找之意。一个“寻”字表明诗人此行是带着明确目的的专程来访,不是毫无目的的漫步,体现出寻找者的主动性。这里杜甫用“寻”字,有力地表现出他对诸葛亮的深沉的景仰和缅怀之情,也表明丞相祠堂是他渴望已久、很想瞻仰的地方,突出了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与向往。从“在”字的效果对比来看,若换成“在”,句子变为“丞相祠堂何处在”,就只是单纯在询问丞相祠堂的位置,只是平淡地陈述位置。这样的表达没有了主动探寻的意味,显得很平淡,失去了“寻”字所蕴含的情感和韵味,无法传达出诗人内心对诸葛亮的那种追慕之情以及此行专程拜访的意义。
故答案为:不可换。“寻”为寻找之意,表明此行是有目的的专程来访,而不是漫步由之。它有力地表现出杜甫对诸葛亮的深沉的景仰和缅怀之情,并因人而及物,表明丞相祠堂是诗人渴望已久、很想瞻仰的地方,换掉就没有这样的表达效果。
2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从选文中体现的被推票原因:第一段中的“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说明诸葛亮在刘备集团处于兵败势危的艰难时刻挺身而出,接受重任,力挽狂澜;第二段中的“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则体现了诸葛亮在治理国家、筹备军事等方面的成就,他能将南方平定,使军备充足,展现出了卓越的政治和军事才能,有能力稳定局面,这样的文韬武略自然备受推崇。选文中最后一段强调每个人的分工与职责,体现出诸葛亮考虑周全、谨慎细致的特点。他对各项事务和人员安排都有清晰的规划,显示出其经邦济世的才能,能够有条不紊地治理国家和规划事业,这种才能令人钦佩。从链接材料中体现的被推崇原因:“两朝开济老臣心”,高度概括了诸葛亮辅佐刘备开创帝业,在刘备去世后又竭尽全力辅佐刘禅的忠诚行为。他为了蜀汉政权,历经两朝,忠心耿耿,奉献了自己的心力,这种忠君爱国的品质令人敬仰。“出师未捷身先死”,诸葛亮为了完成北伐大业,实现兴复汉室的理想,六出祁山,最后病逝于五丈原。他为了自己的目标和使命,不惜耗尽生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和品质备受推崇。
故答案为:示例一:选文中“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表明诸葛亮有卓越的政治和军事才能,能力挽狂澜,稳定局面,文韬武略备受推崇;链接材料中“两朝开济老臣心”,表明诸葛亮辅佐刘备开创帝业,后竭尽全力辅佐刘禅,鞠躬尽瘁、忠君爱国的品质令人钦佩。(示例二:选文中最后一段强调每个人的分工与职责,可见诸葛亮谨慎细致,经邦济世之才令人钦佩;链接材料中“出师未捷身先死”,诸葛亮为完成北伐大业六出祁山,最后病逝五丈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品质备受推崇。)
25.【答案】例文:
等待
我永远忘不了那个闷热的夏日午后,为了参加一场心仪已久的绘画比赛,我在艺术培训班里等待着评选结果。
培训班的教室里,空调制冷效果不佳,老旧的电扇嘎吱嘎吱地转着,却丝毫驱散不了弥漫在空气中的紧张与燥热。我坐在自己的座位上,眼睛死死地盯着教室前方老师的办公桌,那里摆放着我们参赛的画作,评选结果即将从那里诞生。
身旁的同学们有的在小声议论,声音里透着掩饰不住的焦虑;有的则故作镇定,可紧握的拳头却泄露了他们内心的不安。而我,静静地坐在座位上,表面波澜不惊,内心却早已翻江倒海。
回想起为了这次比赛,我付出了多少努力。无数个日夜,我在台灯下反复勾勒线条,调配色彩。每一幅草图,每一次修改,都倾注了我对绘画的热爱和对这次比赛的期待。我渴望在这个舞台上证明自己,让大家看到我的实力。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每一秒都像是在煎熬。老师还在和评委们低声讨论着,他们的每一个表情、每一个动作,都能让我的心猛地揪起来。我开始胡思乱想,要是这次落选了怎么办?那些日日夜夜的努力岂不是白费了?想到这里,我的手心沁出了汗水,后背也被汗水浸湿。
就在我几乎要陷入绝望的时候,老师终于站起身来,清了清嗓子,开始宣布结果。我的心跳陡然加快,几乎要跳出嗓子眼。当听到自己的名字被念到,并且获得了一等奖时,我先是一愣,随后一种巨大的喜悦瞬间将我淹没。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同学们纷纷向我投来羡慕的目光。
这次等待的经历,让我深刻地体会到,等待虽然充满了煎熬,但它也能磨炼我们的意志。在等待的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忍耐,学会了在不确定中坚守希望。正是那些漫长而又充满焦虑的等待瞬间,让我在成长的道路上懂得了珍惜每一次机会,也让我更加坚定地朝着自己的梦想前进。
【知识点】记叙文;全命题作文
【解析】【分析】材料围绕 “等待” 展开,通过列举等待在不同情境下的体现,如种子萌发、站台重逢、坚守梦想,以及等待过程中的多样情绪,明确写作主题为 “等待”,体裁要求是记叙文。
【题干分析】:①材料指出等待存在于生活不同场景,春日种子萌发是自然现象中的等待,站台久别重逢是人际交往中的等待,对梦想的坚守则是追求目标时的等待。等待过程有漫长孤独、焦灼不安,也有期待憧憬,这些不同状态让我们在等待中收获忍耐、成长与珍惜。材料关键词 “等待”,就是在特定情境下,对某种结果或状态的期盼与等候。
②写作思路:写作中心是围绕自身经历讲述 “等待”。从 “是什么” 角度,可开篇点明等待的具体事件,如等待一场重要考试成绩、等待和远方朋友相聚。“为什么” 角度,阐述等待的原因,是为了实现目标、维护情感等。“怎么做” 角度,描述在等待过程中的行为和心理,如如何克服等待的焦虑,怎样在等待中自我成长。学生写作误区常在于对等待过程描写过于简略,重点应详细刻画等待中的心理变化、具体行动。作文开头可设置悬念,如 “那个夏天,我在老树下,开始了一场漫长的等待,却没想到……”;事例素材可选取学习、生活、情感方面,如等待比赛上场、等待父母理解;结尾可升华主题,通过这次等待收获了什么,对等待有了怎样新的感悟。
【点评】文章紧扣 “等待” 主题,通过描述等待绘画比赛结果的经历,展现了等待过程中的心理变化,以及等待带来的成长与收获,立意积极向上。对等待场景的描写细腻,如闷热的教室环境、同学们的不同表现,都烘托出紧张的氛围。同时,回忆为比赛付出的努力,与等待结果时的焦虑形成对比,使情节更加丰富。作者真实地展现了等待时的焦灼、不安以及得知结果后的喜悦,让读者能够感同身受,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1 / 1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青秀区天桃实验学校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下学期语文开学试卷
(2025九下·南宁开学考)班级举办“岁月如歌——我们的初中生活”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活动。
【修改文稿】下面是主持人小天写的活动开场白的部分内容,请你帮他修改完善。
①生活如诗行,岁月如欢歌。聚精会神的课堂,奋笔疾书的课桌,欢乐自由的操场……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有我们散落的音符。聆听这首名为“青春”的歌,它时而婉转悠长,如涓涓细流;时而激情澎湃,如黄河滔滔。我们追忆过往,回味这首岁月之歌。
②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无数个晨光熹微的早晨,无数个挑灯夜战的深夜,成就我坚持不懈的荣光;每一页精心记录的笔记,每一个____的日子,成为我熠熠生辉的勋章。岁月难辞勤志士,星光不负赶路人。辛勤与汗水,化作了洋yì▲自豪的诗行。
③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教室里书声琅琅,响亮的嗓门,豪迈的气势,唤醒了谁的理想;课堂上激情澎湃,思想的启迪,智慧的灯盏,点亮了谁的青春;讨论时畅所欲言,热烈的言辞,思维的火花,激发了谁的才情。奋斗与拼搏,描绘了气势恢宏的乐章。
1.请给开场白中的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①涓涓 ②洋yì
2.第②段横线处需要填入一个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异想天开 B.无精打采 C.埋头苦干 D.心旷神怡
3.第③段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帮助修改。
【参与交流】回忆起初中生活,小天认为古诗文滋养了他的精神世界,他与同学交流起古诗文在青春岁月中留下的印记。
【答案】1.juān;溢
2.C
3.奋斗与拼搏,奏响了气势恢宏的乐章/把“描绘”改成“奏响”(或奏出)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近义成语适用范围对象辨析;搭配不当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重要词语字音、字形的识记能力。要求学生在平时对教材中所涉及的重要的字、词准确的识记,加强积累。
(2)本题考查成语的正确使用能力。成语的理解与运用,首先要把握成语的准确含义,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分析与判断。成语的误用一般容易出现几种情况:色彩不当、轻重不分、词义不明、谦敬误用、语境不和等等。
(3)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解答此题应掌握的知识点为几种常见的病句类型:成分残缺、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意不明等。通读句子,寻找具有常见病句类型标志性的词或短语做出判断。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通过压缩句子,分析句子的成分(主、谓、宾、定、状、补)方法,找出病因。
1.“涓涓” 形容细水慢流的样子,读音为 “juān juān”。 “洋 yì” 的 “yì” 写作 “溢”,“洋溢” 意为充满、广泛传播,符合语境。
故答案为:juān;溢
2.A:“异想天开” 指想法离奇,不切实际,与文中为理想奋斗的语境不符。
B:“无精打采” 形容精神不振,提不起劲头,不符合文段积极向上的氛围。
C:“埋头苦干” 意思是专心一意地刻苦工作,与前文 “无数个晨光熹微的早晨,无数个挑灯夜战的深夜” 所体现的奋斗精神相符,当选。
D:“心旷神怡” 形容心境开阔,精神愉快,不能体现为目标努力的状态。
故答案为:C
3.“描绘” 通常与画面、场景等搭配,而 “乐章” 一般用 “奏响”“奏出” 等词搭配更合适,所以应将 “描绘” 改成 “奏响”(或 “奏出”),使句子表达准确。
故答案为:奋斗与拼搏,奏响了气势恢宏的乐章/把“描绘”改成“奏响”(或奏出)
4.(2025九下·南宁开学考) 用古诗文原句和文学常识完成下列交流。
小天:孟子的文章,激起我心中的浩然之气,如《鱼我所欲也》中的“二者不可得兼,① ”,明确了我对生与义的价值选择。
小桃:辛弃疾的词,带我重回南宋,和他一起征战沙场、北上抗金,如《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的“② ,③ ”,他冲锋陷阵的英雄气概震撼着我。
小语:文天祥在《南安军》中以“④ ,梦中行采薇”两句诗,唱出爱国之志,唱出一片丹心,令人为之动容。
小文:北宋⑤ (作者)镇守边关时所写“浊酒一杯家万里,⑥ ”中展现出的舍家为国的崇高境界,激励着我为祖国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
【答案】舍生而取义者也;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饿死真吾志;范仲淹;燕然未勒归无计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1)《鱼我所欲也》中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体现孟子对生死与道义抉择的观点,在生命与大义不能同时拥有时,应舍弃生命选择道义。
(2) 辛弃疾《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生动描绘了战场上战马飞驰、弓弦声响如惊雷的激烈战斗场景,展现其英勇善战的英雄气概。
(3) 文天祥《南安军》里 “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表达诗人坚守爱国之志,宁愿饿死也不屈从,借用伯夷、叔齐采薇而食的典故,体现高尚气节。
(4)“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出自北宋范仲淹的《渔家傲 秋思》,当时范仲淹镇守边关,此句体现将士们思乡却因未建功立业不能归家,展现舍家为国的崇高境界。
故答案为: (1) 舍生而取义者也;(2)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3) 饿死真吾志;(4) 范仲淹,燕然未勒归无计。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5.(2025九下·南宁开学考) 初中生活即将结束,如果让你给它画上一个标点符号,你会画什么符号?参照小天同学的发言,发表自己的感受。
小天同学:我会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初中三年我收获了知识和友谊,这三年对我来说非常圆满。
我的感受:我会画上一个 。 。
【答案】示例一:我会画上一个浓重的叹号!;初中三年充满青春的热烈与激情,是生命中浓墨重彩的一笔!(示例二:我会画上一个延续的省略号。欢乐与忧伤,不舍与眷恋,都那么欲说还休,欲说还休……示例三:我会画上一个递进的破折号。我们一起并肩走过的日子——将温暖往后余生每一次冰冷。)
【知识点】套用式仿写
【解析】【分析】学生需回顾初中三年的生活点滴,从中提炼出能代表这段时光整体特征或个人独特感受的关键词,如 “圆满”“热烈激情”“不舍眷恋” 等。 标点符号运用:对标点符号的意义有准确理解,知晓句号代表结束与圆满、叹号表达强烈情感、省略号蕴含未尽之意、破折号可表示解释说明或语义递进等,能够将标点符号的表意功能与初中生活感悟建立合理联系。 语言组织与表达:清晰、流畅且富有感染力地阐述选择该标点符号的原因,使他人能通过文字体会到其对初中生活的独特认知。
故答案为:示例一:我会画上一个浓重的叹号!初中三年充满青春的热烈与激情,是生命中浓墨重彩的一笔!(示例二:我会画上一个延续的省略号。欢乐与忧伤,不舍与眷恋,都那么欲说还休,欲说还休……示例三:我会画上一个递进的破折号。我们一起并肩走过的日子——将温暖往后余生每一次冰冷。)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仿写能力,解答好此题,首先要审视好被仿写句的特点,如句式,修辞等方面,再就是注意语意通顺连贯。
(2025九下·南宁开学考) 初中即将结束,离别在即,同学们纷纷就“离别与成长”的关系发表看法,请你参与其中。
6.你的观点是:
7.请从下列论据中选择最恰当的两个来证明你的观点(填序号):
①离别往往带来不舍与惆怅,是一种复杂的生命情感体验。
②离别教会我们珍惜相聚的时光,感恩陪伴我们成长的人。
③因此,我们应该坦然面对离别,将其转化为成长的动力。
④离别激发独自面对未来的勇气,使我们更加成熟和坚强。
【答案】6.离别是成长的契机
7.②④
【知识点】见解表述;论据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观点的表达。解答观点表达类题目,首先要围绕话题确定观点,观点要正确鲜明,理由要充分、合情理,表达要流畅。
(2)本题考查论据的选择与使用。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论据是论证论点根据,是作者建立论点的理由,因此它必须与论点保持一致。其次,是否使用多个论据,要根据证明过程的需要做出选择。
6.思考离别对个人成长产生的作用或影响,从积极或消极方面入手。如从积极方面看,离别能促使个人在情感、心理、能力等层面发生变化从而实现成长。“离别是成长的契机” 这一观点,就突出了离别在成长过程中的积极推动作用,离别可能带来新环境、新挑战,促使个人去适应、去改变,进而获得成长。
故答案为: 离别是成长的契机
7.论据①:“离别往往带来不舍与惆怅,是一种复杂的生命情感体验”,此论据重点强调离别带来的情感体验是不舍与惆怅,未涉及离别对成长的积极影响,与 “离别是成长的契机” 观点不相关,所以不选。
论据②:“离别教会我们珍惜相聚的时光,感恩陪伴我们成长的人”,说明离别促使人们在情感认知上成长,懂得珍惜和感恩,从情感层面体现了离别对成长的积极作用,能支持 “离别是成长的契机” 观点,可选。
论据③:“因此,我们应该坦然面对离别,将其转化为成长的动力”,这是在阐述面对离别应持的态度以及期望达成的结果,并非直接证明离别与成长的关系,不能作为论据支持观点,不选。
论据④:“离别激发独自面对未来的勇气,使我们更加成熟和坚强”,从心理和能力成长角度,说明离别能让人在面对未来时更有勇气,进而变得成熟坚强,有力地支持了 “离别是成长的契机” 这一观点,可选。
故答案为: ②④
(2025九下·南宁开学考)整本书阅读;校文学社开展“评说·儒林”《儒林外史》整本书阅读学习活动,请完成以下任务。
8.《儒林外史》通过精彩的故事情节塑造了各色“儒林”人物,根据阅读积累,完成阅读梳理。
人物 类型 情节 性格
王冕 ① 明廷请他做官,他避隐会稽山。 淡泊名利
周进 腐儒 贡院痛哭撞号板 ②
张静斋 劣绅 ③ 虚伪势利
④ 奇人 不愿做妾,从宋家出逃 自重自爱
9.下面哪个人物会和王冕成为朋友?请选择并结合相关情节说明理由。
A.范进 B.匡超人 C.杜少卿
【答案】8.名士;热衷功名;极力巴结中举后的范进;沈琼枝
9.杜少卿。因为杜少卿也是一个淡泊名利的人,皇上征辟,他避之不及,装病拒绝出仕。
【知识点】作品的人物形象;作品的经典情节;《儒林外史》
【解析】【点评】(1) 本题考查文学名著情节的积累。要求学生对教材中及课后推荐的名著要点加以了解和识记,尤其是教材中文学文体及作家作品主要的知识点要记牢。
(2) 本题考查名著人物形象的把握,注意结合语言描写和故事的叙述,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8.王冕:在《儒林外史》中,王冕学识渊博,品行高洁,不慕名利,常以隐居的方式拒绝官场,符合名士的特点,所以①处填 “名士”。
周进:周进在贡院痛哭撞号板这一情节,生动地展现出他对科举功名的极度渴望。他一生追求科举,却屡遭挫折,直至在贡院看到号板,积压的情绪爆发,做出如此举动,充分体现其 “热衷功名” 的性格,故②处填 “热衷功名”。
张静斋:他在范进中举后,态度发生了巨大转变,之前对范进不屑一顾,中举后便极力巴结。如送银子、送房子等行为,尽显其虚伪势利的本质,所以③处可填 “极力巴结中举后的范进”。
沈琼枝:她不愿做妾,从宋家出逃,这一行为展现出她有自己的尊严和追求,不向不合理的安排低头,具有自重自爱的品质,因此④处填 “沈琼枝”。
故答案为:名士;热衷功名;极力巴结中举后的范进;沈琼枝
9.范进:范进一生痴迷于科举,中举后甚至喜极而疯,他的行为和价值观都围绕着科举功名,与王冕淡泊名利的性格大相径庭,所以范进不太可能和王冕成为朋友。
匡超人:匡超人前期善良孝顺,但后期在社会的影响下,变得虚伪、自私、忘恩负义,与王冕的高洁品行相差甚远,两人难以成为朋友。
杜少卿:杜少卿同样淡泊名利,面对皇上征辟,他避之不及,装病拒绝出仕,这与王冕拒绝出仕的行为相似,二人在对待功名的态度上高度一致,性格契合度高,所以杜少卿会和王冕成为朋友。
故答案为: 杜少卿。因为杜少卿也是一个淡泊名利的人,皇上征辟,他避之不及,装病拒绝出仕。
(2025九下·南宁开学考)现代文阅读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人对知识的记忆是有时间限制的,①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一般在24小时内就会忘记30%以上,在3天内就差不多会忘记70%左右。
②所以寒假、暑假期间,孩子必须要做的一件事就是复习。每次开学,老师也会安排一次收心考试,从考试结果可以看出,暑假没复习的孩子,成绩惨不忍睹,而复习了的孩子,成绩就相对比较优秀。
③不少孩子不愿意复习的原因可能在于没掌握好的复习方法。他们只会把书本拿出来一页一页翻,对于高年级的孩子,要想把以前学过的知识都复习一遍,非常耗费时间,孩子自然也就不愿意复习了。即使有的孩子硬着头皮复习,也不会把学过的知识建立一个知识体系,知识在他大脑里面还是单一存在,并且是片面的。
因此建议用思维导图复习的方法。这种方法有趣又简单,并且能够把知识串联起来,从而找到知识点之间的异同,形成一套知识体系。效率也非常高,只要不断进行练习,形成习惯就可以了。通过画这些导图,可以把以前学过的所有知识都综合起来,进行一次全面的复习;也能找到这些零散知识点之间的异同,也就方便了孩子的理解和记忆。这样也避免一本一本书去复习,一个知识点就是一幅图,画完贴在房间的墙面上,没事看几眼,也就记住了。并且画导图也是一种乐趣,孩子更喜欢的是画,而不是死记硬背, 通过思维导图复习就能大大提高孩子复习的效率,提升孩子学习的兴趣。
(节选自《历史那点事儿》)
【材料二】
一些当代认知心理学家认为,如果学生在真实性活动情境和有思维图像生成中学习课堂内容,他们就能够建构一个更加整合的、有用的知识基础。真实活动类似于他们在外部世界可能遇到的活动。例如,当学生给真实的人写故事、散文和信,而不是完成人为的写作练习时,他们的写作技能在质和量上都能够表现出更大的进步。当学生建构他们的地图而不是完成包括地图解释的课本练习时,他们对怎样使用和解释地图获得了更彻底的理解。而且,当学生使用数学完成真实生活中的任务时,他们也更有可能检查他们在数学问题上的答案,尤其是确保他们答案的逻辑意义。
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和如何思维,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和思维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保持了学习的主动性。思维导图的“关键词”记忆,迫使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事物的关键点;思维导图的色彩及图形可以充分刺激大脑,提高学生的记忆力。
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自学的能力。在学生预习时或是老师教学完成后,学生自己可以使用思维导图建立一个完整的知识架构,来明确知识之间的联系。如此学生自己探索整理出来的内容,比老师直接灌输知识,印象会更加深刻,理解也会更加透彻。
(节选自奥姆罗德《教育心理学》)
【材料三】
小桃同学有一套科学的学习方法,那就是自己动手系统梳理各科知识结构思维导图。下面是他梳理的《作文写作思维导图》。
作文写作思维导图
打号为重点关注内容
10.下列对材料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中画横线的①②③句中加点的词语都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B.材料二通过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学生在真实性活动情境中学习课堂内容的效果更好。
C.思维导图用在复习旧知识上比用在预习新知识上效果更好,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透彻。
D.三则材料主题内容、分析角度一致,均聚焦思维导图,阐明学习中使用思维导图的意义。
11.请结合材料三的《作文写作思维导图》,补全小桃同学的学习经验介绍。
我在写作文前,首先通过圈画关键词、分析限定词、解读引导词实现① ,接着再拟定立意、斟酌选材、巧妙构思。选材方面可以选择时事热点、经典事例,侧重叙述② 。文章构思除了③ 几种结构外,还可以运用多种结构(或叙事)框架,使文章曲折生动。
12.面对马上到来的中考,小天同学发现好多知识点记不住。请你结合三则材料的内容,建议他用思维导图的方法来复习。
【答案】10.B
11.精准审题;真实经历;总分、递进、对比(三种要答全)
12.示例一:小天,建议你尝试使用思维导图的方法来复习会更高效。这种方法有趣又简单,可以提升我们复习的兴趣。可以把零散知识点都综合起来,方便理解和记忆。自己探索整理出来的内容,印象会更加深刻,理解也会更加透彻。(示例二:小天,建议你尝试使用思维导图的方法来复习。思维导图能够构建一个更加整合、有用的知识基础;它的“关键词”记忆和色彩、图形可以充分刺激大脑,提升你的注意力和记忆力;还可以帮助你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自学的能力,我们身边很多同学都在使用这种科学的学习方法呢!)
【知识点】新闻、材料类文本;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启示、感悟、建议类;筛选新闻材料关键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对选项涉及的内容,在文中找到对应的语句将信息进行比较,判断正误。
(2)本题考查材料探究。多则材料内容的探究:①要概括出每则材料的大意,分条阐述;②分析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找准中心话题,找出各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同中求异,异中求同;③围绕话题,提出自己的观点、结论或解决问题的措施、办法。
(3)本题考查结合材料谈自己的看法。解答时应在充分把握各个材料内容的基础上灵活的联系生活,联系社会实际,用文本材料的知识来解决生活的实际问题。同时在表述中应做到用简洁、流畅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10.A:材料一中①句 “左右” 表示约数,体现语言准确性;②句 “必须” 强调复习的必要性,并非体现语言准确性;③句 “不少” 是概数,体现语言准确性。所以 A 选项错误。
B:材料二 “例如,当学生给真实的人写故事…… 他们对怎样使用和解释地图获得了更彻底的理解”,通过列举写作、绘制地图等具体事例,说明学生在真实性活动情境中学习课堂内容效果更好,B 选项正确。
C:材料未对思维导图用于复习旧知识和预习新知识的效果进行对比,C 选项错误。
D:材料一主要阐述思维导图用于复习的方法及优势;材料二重点讲思维导图在学习和思维方面的作用;材料三展示作文写作思维导图实例。三则材料主题内容和分析角度并不完全一致,D 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B
11.观察思维导图中 “圈画关键词、分析限定词、解读引导词” 这一板块,其指向的是写作前对作文题目的处理,目的是精准把握题目要求,所以①处填 “精准审题”。 在选材分支下,提到 “时事热点、经典事例”,结合写作实际,选材除了这些,还应侧重自身真实经历,这样文章更具感染力,故②处填 “真实经历”。 关于文章构思结构,从思维导图可知除了多种结构框架外,还有 “总分、递进、对比” 等常见结构,所以③处需将这三种结构答全。
故答案为:精准审题;真实经历;总分、递进、对比(三种要答全)
12.理解思维导图在学习中的优势和作用,能够从材料中提取相关要点。 根据他人学习问题,针对性地运用思维导图优势给出合理建议。 从材料一可知思维导图有趣简单,能串联知识、提高复习效率和学习兴趣;材料二表明思维导图可构建知识基础、刺激大脑、提高自学能力。 针对小天记不住知识点的问题,可从思维导图能整合知识方便记忆、刺激大脑提升记忆力、提高学习兴趣等方面给出建议。
故答案为:示例一:小天,建议你尝试使用思维导图的方法来复习会更高效。这种方法有趣又简单,可以提升我们复习的兴趣。可以把零散知识点都综合起来,方便理解和记忆。自己探索整理出来的内容,印象会更加深刻,理解也会更加透彻。(示例二:小天,建议你尝试使用思维导图的方法来复习。思维导图能够构建一个更加整合、有用的知识基础;它的“关键词”记忆和色彩、图形可以充分刺激大脑,提升你的注意力和记忆力;还可以帮助你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自学的能力,我们身边很多同学都在使用这种科学的学习方法呢!)
(2025九下·南宁开学考)现代文阅读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牛二伯和牛
①那年,牛二伯买回了他人生中的第一头牛。他精心地养着小牛,并果断给牛上“牛鼻圈儿”。调教牛是一件极需耐心的事情。牛二伯会先根据牛的大小配上绳索,挽得牛能迈开步,棒子也不打后蹄腕为宜,然后用麻袋装上胡麻柴双折绑在牛脖子上。“哦回来”“吁”“嘿”“嘿呀嘿”,他用心地教牛练习耕田。这是一头温顺的牛,它总是心无旁骛地望着前方。
②“雄鸡齐唱东方白,牛劲千犁四季春。”立春一过,牛二伯带着牛一鼓作气地干起活来。牛朝着前方笔直地走着,卖力地耙田,犁头在它的身后翻起了一排排漆黑的土壤。烂泥巴溅得牛和牛二伯一身黑。强烈的阳光把泥和毛凝固在一起,牛觉得很不舒服。它的步伐慢起来,转弯时扭扭捏捏。布谷鸟声声催春耕,牛二伯心急了。他吆喝几声,牛依然不听使唤。他用鞭子抽了两下,牛行了几步,突然止步不前。没等牛二伯火气上来,牛趁机跑到河塘边。他赶到牛跟前,鞭子举在半空中又收回来。他拉牛下河塘。牛痛痛快快地洗了个澡,接着在大树下吃草。牛二伯和牛柔声细语地说起悄悄话来。经过多天的努力,插秧完成了。牛二伯环视绿得发亮的水田,轻轻地抚摸着牛背。牛甩甩尾巴,发出“哞——哞——”的叫声。
③等到农忙时节,苦了农民更苦了牛。火烧火燎的太阳炙烤着大地。在主人不停地叫唤中,牛直喘气,眼里噙着泪花,一步步艰难地往前行。傍晚,牛二伯和牛在家乡的小河里一起洗澡。牛喝着牛二伯喂的金银花凉水,眼里充满了感激。牛二伯叹了声,说:“我不想苦了你,可眼看就要过秋种时节,慢不得啊!”……与人为善的牛二伯还常帮着乡亲们犁田耙田。一个脚印,一行汗水,一片希望,牛二伯和牛给大家带来了丰收的喜悦。
④牛产下好几头牛犊,曾经难产的一次也化险为夷。一次牛走失了两天两夜,仍平安返回牛二伯身边。春耕夏种秋收冬藏,日子一天比一天好。但牛二伯做梦也没想到,一场水灾夺走了牛,他自己也在鬼门关走了一回。那年,暴雨连续下了几天几夜,江水骤涨,公路树被水淹没了下身,田野白茫茫的一片。牛触到掉下的电线,不能动弹。他急忙去拉牛,也被电击倒。村民们纷纷围着牛二伯束手无策。去镇医院的路,被洪水淹没了。就在大家绝望时,水泥厂厂长开着车来了。载着牛二伯的大汽车冲过重重水浪,开往医院。抢救回来的牛二伯因牛的死去又重病一场。留下的一头小牛长大了。然而,两年后的夏天,这头牛重复它母亲的命运,触电而亡。同年寒冬,牛二伯的大儿子也突然离开人世,成为一个家族永远的痛。一夜间,刚过花甲的牛二伯头发全白了,双眼模糊,耳朵也聋了。
⑤“不耕田地,我还能干什么?”牛二伯又买回一头牛,领着它犁过滴着血与泪的辛酸岁月。念着朗朗上口的二十四节气歌,牛二伯顺着季节更迭,耕种,收获。山里的阳光将牛二伯镀成了古铜色,脚踏实地干活,从不怨天尤人,他将青春洒向这片爱与恨的土地。渐渐地,笑容又爬上了牛二伯布满褶子的脸颊,像阳光下,清风中,闪着金光,泛着水波的河塘。笑出春暖花开,笑出五谷丰登,笑出儿孙们成家立业,笑出五代同堂。
⑥罗曼 罗兰说:“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⑦明媚阳光五月天,金银花绽满庭园。白头发、白眉毛、白胡子,牛二伯坐在藤椅上怡然自得地听剧。他吃着忆苦思甜的白麻叶糍粑,出神地望着墙上的全家福。桌上,台历上的生肖牛栩栩如生。牛二伯想念他的牛,想念他的大儿子。
(取材于阿慧的文章)
13.文章讲述了牛二伯和牛的几段往事,体现了牛二伯对待生活的态度,请结合文章完成下表。
时间 往事 生活态度
那年 精心养牛,用心教牛 充满期待
立春一过 ② 认真努力
① 赶牛劳作,喂牛金银花凉水
暴雨时节 救助触电的牛,获悉牛死 失去希望
后来 再买一牛,继续犁地 ③
14.揣摩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其表达效果。
笑出春暖花开,笑出五谷丰登,笑出儿孙们成家立业,笑出五代同堂。
15.与牛为伴的日子里,牛二伯与牛惺惺相惜。请你结合文章内容,说说牛二伯具备“牛”的哪些秉性。
16.联系全文,谈谈你对第⑥自然段引用的名言的理解。
【答案】13.农忙时节;带牛春耕,拉牛洗澡;重燃希望(或脚踏实地/不怨天尤人)
14.运用排比手法,形象地写出牛二伯用勤劳和坚韧一步一步实现家族繁荣和睦、人丁兴旺的过程,突出了牛二伯坚强乐观、脚踏实地的形象(或表达了对牛二伯的赞赏)
15.①脚踏实地(任劳任怨):无论春耕还是农忙,都卖力务农;在第一头牛死后,并
不丧气抱怨,又继续买牛,顺着季节更迭春耕秋收。②心无旁骛:像牛心无旁骛地望着前方一样,牛二伯专心务农,使日子越来越好。③心怀感恩:牛在喝金银花凉水时眼里充满感恩,牛二伯也心疼、关爱辛苦劳作的牛。④与人为善:牛二伯常帮助乡亲们犁田耙田,就像温顺善良的牛亲近人,为人劳作,默默奉献。
16.“认清生活的真相”在文中指牛二伯经历了人生的种种艰难和变故,”依然热爱生活”指牛二伯乐观、坚强、热爱生活,执着追求美好的精神。这句话升华了主旨,告诉人们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人生的无常与艰难,激励人们保持对生活的感恩和热爱,以乐观、坚强走出人生的逆境。
【知识点】记叙性散文;梳理、概括文章情节;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全文,明确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2)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从修辞、语句中重要的动词、形容词、描写的角度、句式特点等几个角度考虑。表述的最后不要忽略了对作者情感内容的阐述。
(3)本题考查句段的作用。分析句段的作用需要关注两点:一是句段所处的位置来分析。二是从句子的表达内容来分析。
(4)本题考查对语句的理解。解答句子理解的试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情感分析、区位分析、主旨分析、修辞分析。作答时学生可自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即可。
13.①处,从文章第③段 “等到农忙时节,苦了农民更苦了牛” 可知,该段描述的事件发生在 “农忙时节”,所以①填 “农忙时节”。②处,立春一过的事件在第②段,“牛二伯带着牛一鼓作气地干起活来…… 他拉牛下河塘”,概括为 “带牛春耕,拉牛洗澡”,体现牛二伯认真努力的生活态度。③处,后来牛二伯再买一牛继续犁地,从 “渐渐地,笑容又爬上了牛二伯布满褶子的脸颊” 等语句可看出,他重新燃起对生活的希望,也体现出脚踏实地、不怨天尤人,所以③填 “重燃希望(或脚踏实地 / 不怨天尤人)”。
故答案为:农忙时节;带牛春耕,拉牛洗澡;重燃希望(或脚踏实地/不怨天尤人)
14.识别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这里是排比。分析排比手法对表现人物形象、情感或文章主题的作用。该句 “笑出春暖花开,笑出五谷丰登,笑出儿孙们成家立业,笑出五代同堂”,四个 “笑出……” 句式相同,构成排比。排比的作用是增强语势,这里形象地展现出牛二伯通过自身努力,逐步实现家族繁荣、人丁兴旺的过程。从侧面突出牛二伯坚强乐观、脚踏实地,表达了对他的赞赏之情。
故答案为: 运用排比手法,形象地写出牛二伯用勤劳和坚韧一步一步实现家族繁荣和睦、人丁兴旺的过程,突出了牛二伯坚强乐观、脚踏实地的形象(或表达了对牛二伯的赞赏)
15.对牛二伯与牛相关行为、事件的理解和分析。从这些行为、事件中归纳出与 “牛” 秉性相似的特点。脚踏实地(任劳任怨):文中多次提及牛二伯在春耕、农忙时卖力劳作,如 “立春一过,牛二伯带着牛一鼓作气地干起活来”“等到农忙时节…… 在主人不停地叫唤中,牛直喘气”,第一头牛死后,他又继续买牛务农,顺着季节耕种,体现出他脚踏实地、任劳任怨。心无旁骛:牛 “总是心无旁骛地望着前方”,牛二伯专心务农,努力让日子变好,像牛一样专注于自己的生活目标。心怀感恩:牛喝金银花凉水时眼里充满感激,牛二伯同样心疼、关爱辛苦劳作的牛,如 “牛二伯叹了声,说:‘我不想苦了你……’”,体现他心怀感恩。与人为善:牛二伯常帮乡亲们犁田耙田,如同温顺善良的牛亲近人、为人劳作,默默奉献,展现出与人为善的品质。
故答案为: ①脚踏实地(任劳任怨):无论春耕还是农忙,都卖力务农;在第一头牛死后,并
不丧气抱怨,又继续买牛,顺着季节更迭春耕秋收。②心无旁骛:像牛心无旁骛地望着前方一样,牛二伯专心务农,使日子越来越好。③心怀感恩:牛在喝金银花凉水时眼里充满感恩,牛二伯也心疼、关爱辛苦劳作的牛。④与人为善:牛二伯常帮助乡亲们犁田耙田,就像温顺善良的牛亲近人,为人劳作,默默奉献。
16.结合文章内容,理解名言中 “认清生活的真相” 和 “依然热爱生活” 的具体所指。分析引用名言对文章主旨的升华作用,以及对读者的启示。在文中,牛二伯经历牛触电死亡、大儿子离世等变故,这就是 “认清生活的真相”。而他重新买牛继续劳作,脸上又绽放笑容,体现出 “依然热爱生活”,展现其乐观、坚强的精神。该名言升华了文章主旨,激励人们面对生活的艰难挫折,要像牛二伯一样,保持对生活的感恩和热爱,勇敢走出逆境。
故答案为:“认清生活的真相”在文中指牛二伯经历了人生的种种艰难和变故,”依然热爱生活”指牛二伯乐观、坚强、热爱生活,执着追求美好的精神。这句话升华了主旨,告诉人们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人生的无常与艰难,激励人们保持对生活的感恩和热爱,以乐观、坚强走出人生的逆境。
(2025九下·南宁开学考)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7.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描述了诗人由科举入仕的经历,以及在国家危急存亡关头起兵勤王抗元的艰辛。
B.颔联运用比喻,将国家和自己比作柳絮和浮萍,将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
C.颈联“惶恐”“零丁”两词写眼前之景,表现了国家形势的危急和自己境况的艰难。
D.本诗情感由悲而壮、由郁而扬,慷慨激昂、感天动地,是千古不朽的爱国主义诗篇。
18.诗歌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请从抒情方式的角度赏析此联。
【答案】17.C
18.尾联用直抒胸臆的手法,写出文天祥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并没有屈服,愿意为国家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表明文天祥以死明志、舍生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崇高的民族气节。
【知识点】体味古诗词曲的遣词;古诗词曲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建功立业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的内容,联系创作的背景抓住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作答,如从诗歌遣词用句的角度赏析诗歌的语言特色,从修辞的角度、抒情的方法、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诗歌的表达技巧。作答时只要抓住其中的一个方面的特点完成作答即可。
17.ABD.正确。
C.颈联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惶恐滩” 和 “零丁洋” 是两个地名,诗人在此追忆过去在惶恐滩兵败时的恐惧,感慨如今在零丁洋中的孤苦伶仃,并非单纯写眼前之景,更多是借地名表达自身经历和心境,以及国家和个人形势的艰难,该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C
18.诗歌尾联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诗人直接表明自己的生死观,面对敌人的威胁,毫不畏惧,愿意以死明志,将自己的一片赤诚之心留在史册。这种直抒胸臆的方式,强烈地表达出文天祥舍生取义的坚定决心,凸显了他崇高的民族气节,使诗歌的爱国主义主题得以升华。
故答案为: 尾联用直抒胸臆的手法,写出文天祥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并没有屈服,愿意为国家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表明文天祥以死明志、舍生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崇高的民族气节。
(2025九下·南宁开学考)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出师表(节选)
诸葛亮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复兴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链接材料】
蜀相①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②外柏森森③。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④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注释】①唐肃宗上元元年春天,杜甫定居成都浣花溪畔,探访城西北的武侯祠所作。②锦官城:成都的别名。③柏森森:柏树茂盛繁密的样子。④开:开创。济:扶助。
1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先帝不以臣卑鄙 肉食者鄙(《 曹刿论战》)
B.受任于败军之际 所欲有甚于生者(《鱼我所欲也》)
C.咨臣以当世之事 以其境过清(《小石潭记》)
D.三顾频烦天下计 日侍坐备顾问 (《送东阳马生序》)
20.对文、诗的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选文中作者先历叙了自己的身世,后追言先帝托孤之事,充分表达自己的“感激”和“忧叹”之情。
B.链接材料颔联用“自”“空”两字,写出作者面对美好春景无心赏玩倾听,寄寓着感物思人的情怀。
C.选文与链接材料的“落泪”之举都表达了诸葛亮对先帝的怀念,对其遗志的忠诚,对大业未成的担忧。
D.选文是诸葛亮的自述,链接材料是杜甫对诸葛亮的评价,都展现了诸葛亮忠诚尽职、知恩图报的形象。
21.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②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22.选文为诸葛亮向后主刘禅呈上的劝谏表文。“谏”是一种重要的语言艺术,曹刿、邹忌、诸葛亮三人的劝谏各具特色。请根据初中所学课文,完成以下表格。
人物 劝谏情境 劝说对象 劝谏目的 劝谏方式 沟通交往的启示(两点)
曹刿 齐师伐鲁 鲁庄公 劝公备战 取信于民 循循善诱 ⑶ ⑷
邹忌 王受蒙蔽 齐威王 广开言路 修明政治 设喻类比
诸葛亮 ⑴ 刘禅 表忠图治 继志北伐 晓之以理 ⑵
23.链接材料中首联之“寻”字换成“在”可以吗?请你说说理由。
24.乾隆称诸葛亮是“三代以下第一流人物”,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提到“诸葛亮之才,实为千古一人”。诸葛亮为什么从古至今被众人推崇?请结合选文和链接材料,概括出不同原因。
【答案】19.A
20.C
21.①只想在乱世里苟全性命,不求在诸侯间扬名显身。
②这是我用以报答先帝尽忠陛下的职责。
22.国势危急/出师北伐/后主暗弱;动之以情;劝说别人要尊重对方,根据据对方的身份、地位、性格等,采用合适的劝说方式;现身说法、设喻说理,使道理通俗易懂,劝谏效果更好;(人应虚怀若谷,能听进有益的劝说,才能在不断改进中收获成功。)
23.不可换。“寻”为寻找之意,表明此行是有目的的专程来访,而不是漫步由之。它有力地表现出杜甫对诸葛亮的深沉的景仰和缅怀之情,并因人而及物,表明丞相祠堂是诗人渴望已久、很想瞻仰的地方,换掉就没有这样的表达效果。
24.示例一:选文中“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表明诸葛亮有卓越的政治和军事才能,能力挽狂澜,稳定局面,文韬武略备受推崇;链接材料中“两朝开济老臣心”,表明诸葛亮辅佐刘备开创帝业,后竭尽全力辅佐刘禅,鞠躬尽瘁、忠君爱国的品质令人钦佩。(示例二:选文中最后一段强调每个人的分工与职责,可见诸葛亮谨慎细致,经邦济世之才令人钦佩;链接材料中“出师未捷身先死”,诸葛亮为完成北伐大业六出祁山,最后病逝五丈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品质备受推崇。)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分析概括文言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概括文言文给人的启示和道理;文言文翻译;一词多义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
(2)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
(3)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
(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的内容,联系创作的背景抓住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5)本题考查比较阅读能力,文言文要点的分析概括,要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
【参考译文】
我原本是个平民,在南阳亲自耕种田地,只求在乱世中保全性命,不希求在诸侯间扬名显达。先帝不因为我身份低微、见识短浅,不惜降低自己的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到草庐中来拜访我,拿当代的大事询问我,我因此十分感奋激发,于是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后来遇到兵败,在战事失败的时候我接受了任命,在危机患难期间我奉行使命,从那时以来已经二十一年了。
先帝知道我做事小心谨慎,所以临终时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接受遗命以来,我早晚忧愁叹息,担心先帝的托付不能实现,以致损伤先帝的英明,所以我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人烟稀少的地方。现在南方已经平定,武器装备已经充足,应当激励、率领全军将士向北方进军,平定中原,希望竭尽我平庸的才能,铲除奸邪凶恶的敌人,复兴汉朝王室,迁回旧都洛阳。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尽忠陛下的职责本分。至于处理事务,斟酌情理,有所兴革,毫无保留地进献忠言,那就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责任了。
希望陛下把讨伐曹魏兴复汉室的任务交付给我,如果不能实现,就治我的罪,来告慰先帝的在天之灵。如果没有发扬圣德的忠言,就应当责罚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怠慢,来揭示他们的过失。陛下也应该自行谋划,询问治国的好道理,明察并采纳正确的言论,深切追念先帝临终留下的教诲。我受恩感激不尽。现在我就要远离陛下了,面对这份奏表,禁不住流下眼泪,不知道说了些什么。
19.A. “先帝不以臣卑鄙” 意思是先帝不因为我身份低微,见识短浅。“鄙” 意为见识短浅。“肉食者鄙” 出自《曹刿论战》,意思是当权者目光短浅,“鄙” 同样是见识短浅之意,二者意义相同,A 正确;
B. “受任于败军之际” 中 “于” 表示在,表时间。“所欲有甚于生者” 出自《鱼我所欲也》,“于” 表示比较,比的意思,二者意义和用法不同,B 错误;
C. “咨臣以当世之事” 中 “以” 是拿、用的意思,表方式。“以其境过清” 出自《小石潭记》,“以” 是因为的意思,表原因,二者意义和用法不同,C 错误;
D.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中 “顾” 是拜访的意思。“日侍坐备顾问” 出自《送东阳马生序》,“顾” 是询问的意思,二者意义不同,D 错误;
故答案为:A.
20.ABD.正确;
C.有误,选文中“临表涕零”主要是诸葛亮面对即将北伐远离刘禅,表达对先帝的感恩、对北伐的决心及对刘禅的担忧等复杂情感;而链接材料“长使英雄泪满襟”是杜甫为诸葛亮出师未捷而惋惜流泪,是杜甫的感慨,不是诸葛亮的“落泪”,该项说“都表达了诸葛亮”错误。
故答案为:C
21.本题考查译句。①重点词语:苟,苟且;全,保全;闻达,有名望,显贵。②所以,用来 的;报,报答;职分,职责和本分。
故答案为: ①只想在乱世里苟全性命,不求在诸侯间扬名显身。②这是我用以报答先帝尽忠陛下的职责。
2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比较阅读。①“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从这句话可知,先帝刘备未完成统一大业就去世,且当时天下三分,蜀汉所在的益州人力物力匮乏,形势严峻。同时诸葛亮即将“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所以此处填“国势危急/出师北伐”,此时后主刘禅暗弱,难以独自应对复杂局面,这也是诸葛亮劝谏的重要背景。②诸葛亮在文中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通过回忆先帝的知遇之恩,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以此打动后主刘禅,是“动之以情”;同时如“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骛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等内容,阐述北伐的目标和自己的职责,向刘禅讲明道理,所以这里还包含“晓之以理”,题干给了“晓之以理”,所以此处写“动之以情。③④答案不唯一。写出两点沟通交往的启示即可。
故答案为:国势危急/出师北伐/后主暗弱;动之以情;劝说别人要尊重对方,根据据对方的身份、地位、性格等,采用合适的劝说方式;现身说法、设喻说理,使道理通俗易懂,劝谏效果更好;(人应虚怀若谷,能听进有益的劝说,才能在不断改进中收获成功。)
23.本题考查词句赏析。从“寻”字本身含义及表达效果来看,诗句“丞相祠堂何处寻”中,“寻”为寻找之意。一个“寻”字表明诗人此行是带着明确目的的专程来访,不是毫无目的的漫步,体现出寻找者的主动性。这里杜甫用“寻”字,有力地表现出他对诸葛亮的深沉的景仰和缅怀之情,也表明丞相祠堂是他渴望已久、很想瞻仰的地方,突出了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与向往。从“在”字的效果对比来看,若换成“在”,句子变为“丞相祠堂何处在”,就只是单纯在询问丞相祠堂的位置,只是平淡地陈述位置。这样的表达没有了主动探寻的意味,显得很平淡,失去了“寻”字所蕴含的情感和韵味,无法传达出诗人内心对诸葛亮的那种追慕之情以及此行专程拜访的意义。
故答案为:不可换。“寻”为寻找之意,表明此行是有目的的专程来访,而不是漫步由之。它有力地表现出杜甫对诸葛亮的深沉的景仰和缅怀之情,并因人而及物,表明丞相祠堂是诗人渴望已久、很想瞻仰的地方,换掉就没有这样的表达效果。
2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从选文中体现的被推票原因:第一段中的“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说明诸葛亮在刘备集团处于兵败势危的艰难时刻挺身而出,接受重任,力挽狂澜;第二段中的“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则体现了诸葛亮在治理国家、筹备军事等方面的成就,他能将南方平定,使军备充足,展现出了卓越的政治和军事才能,有能力稳定局面,这样的文韬武略自然备受推崇。选文中最后一段强调每个人的分工与职责,体现出诸葛亮考虑周全、谨慎细致的特点。他对各项事务和人员安排都有清晰的规划,显示出其经邦济世的才能,能够有条不紊地治理国家和规划事业,这种才能令人钦佩。从链接材料中体现的被推崇原因:“两朝开济老臣心”,高度概括了诸葛亮辅佐刘备开创帝业,在刘备去世后又竭尽全力辅佐刘禅的忠诚行为。他为了蜀汉政权,历经两朝,忠心耿耿,奉献了自己的心力,这种忠君爱国的品质令人敬仰。“出师未捷身先死”,诸葛亮为了完成北伐大业,实现兴复汉室的理想,六出祁山,最后病逝于五丈原。他为了自己的目标和使命,不惜耗尽生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和品质备受推崇。
故答案为:示例一:选文中“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表明诸葛亮有卓越的政治和军事才能,能力挽狂澜,稳定局面,文韬武略备受推崇;链接材料中“两朝开济老臣心”,表明诸葛亮辅佐刘备开创帝业,后竭尽全力辅佐刘禅,鞠躬尽瘁、忠君爱国的品质令人钦佩。(示例二:选文中最后一段强调每个人的分工与职责,可见诸葛亮谨慎细致,经邦济世之才令人钦佩;链接材料中“出师未捷身先死”,诸葛亮为完成北伐大业六出祁山,最后病逝五丈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品质备受推崇。)
25.(2025九下·南宁开学考)根据要求写作。
“等待”或许是春日里一颗种子的悄然萌发,或许是站台上一次久别重逢的期盼,或许是对梦想的执着坚守。等待的过程,有时漫长而孤独,有时充满焦灼与不安,有时又怀揣着对未来的期待与憧憬……但正是这些瞬间,让我们学会了忍耐、成长与珍惜。
请以“等待”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讲述你的经历、体验和思考。
要求:①把题目抄到答题卡指定位置;②不要套作、抄袭;③不能出现人名、校名等真实信息;④不少于600字。
【答案】例文:
等待
我永远忘不了那个闷热的夏日午后,为了参加一场心仪已久的绘画比赛,我在艺术培训班里等待着评选结果。
培训班的教室里,空调制冷效果不佳,老旧的电扇嘎吱嘎吱地转着,却丝毫驱散不了弥漫在空气中的紧张与燥热。我坐在自己的座位上,眼睛死死地盯着教室前方老师的办公桌,那里摆放着我们参赛的画作,评选结果即将从那里诞生。
身旁的同学们有的在小声议论,声音里透着掩饰不住的焦虑;有的则故作镇定,可紧握的拳头却泄露了他们内心的不安。而我,静静地坐在座位上,表面波澜不惊,内心却早已翻江倒海。
回想起为了这次比赛,我付出了多少努力。无数个日夜,我在台灯下反复勾勒线条,调配色彩。每一幅草图,每一次修改,都倾注了我对绘画的热爱和对这次比赛的期待。我渴望在这个舞台上证明自己,让大家看到我的实力。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每一秒都像是在煎熬。老师还在和评委们低声讨论着,他们的每一个表情、每一个动作,都能让我的心猛地揪起来。我开始胡思乱想,要是这次落选了怎么办?那些日日夜夜的努力岂不是白费了?想到这里,我的手心沁出了汗水,后背也被汗水浸湿。
就在我几乎要陷入绝望的时候,老师终于站起身来,清了清嗓子,开始宣布结果。我的心跳陡然加快,几乎要跳出嗓子眼。当听到自己的名字被念到,并且获得了一等奖时,我先是一愣,随后一种巨大的喜悦瞬间将我淹没。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同学们纷纷向我投来羡慕的目光。
这次等待的经历,让我深刻地体会到,等待虽然充满了煎熬,但它也能磨炼我们的意志。在等待的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忍耐,学会了在不确定中坚守希望。正是那些漫长而又充满焦虑的等待瞬间,让我在成长的道路上懂得了珍惜每一次机会,也让我更加坚定地朝着自己的梦想前进。
【知识点】记叙文;全命题作文
【解析】【分析】材料围绕 “等待” 展开,通过列举等待在不同情境下的体现,如种子萌发、站台重逢、坚守梦想,以及等待过程中的多样情绪,明确写作主题为 “等待”,体裁要求是记叙文。
【题干分析】:①材料指出等待存在于生活不同场景,春日种子萌发是自然现象中的等待,站台久别重逢是人际交往中的等待,对梦想的坚守则是追求目标时的等待。等待过程有漫长孤独、焦灼不安,也有期待憧憬,这些不同状态让我们在等待中收获忍耐、成长与珍惜。材料关键词 “等待”,就是在特定情境下,对某种结果或状态的期盼与等候。
②写作思路:写作中心是围绕自身经历讲述 “等待”。从 “是什么” 角度,可开篇点明等待的具体事件,如等待一场重要考试成绩、等待和远方朋友相聚。“为什么” 角度,阐述等待的原因,是为了实现目标、维护情感等。“怎么做” 角度,描述在等待过程中的行为和心理,如如何克服等待的焦虑,怎样在等待中自我成长。学生写作误区常在于对等待过程描写过于简略,重点应详细刻画等待中的心理变化、具体行动。作文开头可设置悬念,如 “那个夏天,我在老树下,开始了一场漫长的等待,却没想到……”;事例素材可选取学习、生活、情感方面,如等待比赛上场、等待父母理解;结尾可升华主题,通过这次等待收获了什么,对等待有了怎样新的感悟。
【点评】文章紧扣 “等待” 主题,通过描述等待绘画比赛结果的经历,展现了等待过程中的心理变化,以及等待带来的成长与收获,立意积极向上。对等待场景的描写细腻,如闷热的教室环境、同学们的不同表现,都烘托出紧张的氛围。同时,回忆为比赛付出的努力,与等待结果时的焦虑形成对比,使情节更加丰富。作者真实地展现了等待时的焦灼、不安以及得知结果后的喜悦,让读者能够感同身受,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