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风舞》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能听辨并正确演唱歌曲中的切分音节奏,用热烈、欢快的情绪和轻快有力的声音演唱歌曲。
2、能力目标:通过节奏练习、演唱、集体表演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表现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集体表演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同时培养学生团结合作意识和热爱劳动的习惯。
教学重点
能用热烈、欢快德情绪和轻快有力的声音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
歌曲中切分音节奏的听辨和正确的演唱
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
二、图片导入:
1、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幅美丽的图片,大家看看这是在什么季节?(秋天)谁能用一个词语描绘一下秋天的特点?
2、请同学们帮我将我们感受到的秋天与下面的词语搭配起来。
金色的秋天 稻谷飘香
红色的秋天 枫林尽染
黄色的秋天 飘零落叶
蓝色的秋天 秋高气爽
三、学习歌曲:
1、初步感知歌曲:
师:请大家仔细倾听。歌曲中的秋天是怎样的秋天?
(1)播放歌曲《土风舞》,让学生听。
师:听了歌曲你知道歌曲中的秋天是怎样的秋天了吗?(学生答:收获的秋天、丰收的秋天)
(2)师:那我们再听一遍,同学们告诉我这首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是什么节拍的呢?(播放歌曲)
师:这首歌曲以什么样的情绪演唱的?从下面三个选项里选出适合演唱这首歌曲的词语。(欢快热烈的)
(4)歌曲介绍:《土风舞》是一首热烈欢快的捷克民歌。歌曲节奏规整、旋律流畅、音乐朗朗上口所以很容易学唱。歌曲表现了农民载歌载舞丰收的喜悦情景。
2、学习歌曲的节奏和音乐知识:
(1)教学范唱,问:这首歌好听吗?学习歌曲前,我们来做一个节奏练习。
(2)学习切分节奏。讲解重音变化。
切分节奏: × × ×
悄 悄 地 红 红 的 圆 圆 的
(3)出示曲谱,让学生寻找曲谱里的切分节奏。然后师生合作按节奏读歌词(教师用打击乐器为学生伴奏)。
(4)找出曲谱中不认识的音乐版符号,教师讲解:
(中强)(渐弱)(渐强)(重音记号)(反复记号)
(5)学生根据音乐符号,唱出强弱对比。
3、演唱歌曲:
(1)教师范唱,学生小声跟唱。
(2)播放伴奏,学生跟唱。
(3)教师琴声伴奏,学生轻声唱,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4)随伴奏齐唱。
(5)小组展示
4、编创歌词:《学校土风舞》学生跟伴奏演唱
四、歌曲创编舞蹈:
播放歌曲伴奏,学生编创舞蹈动作,随着歌曲伴奏载歌载舞。
五、升华。
同学们看到了秋天的风景如此美丽,看到了获得大丰收时人们的载歌载舞,但是,这些图片你们看过吗?看到这些图片你们想到了什么?
(出示图片)同学们农民伯伯在春天播种,秋天收获。他们如此的不易,我们要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节约每一粒粮食,因为每一粒米都凝结着农民伯伯的辛苦和汗水。今天的音乐课马上就要结束了,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日子能够热爱秋天,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学习
。
六、下课,学生随音乐律动快乐出教室。
总评: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明确、具体,符合大纲、教材和学生实际。
课堂教学结构:结构完整、思路清晰,环节设计合理,逻辑性强,过渡自然,时效性明显。
教师主导作用:变“教”为“导”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评价及时恰当,善用鼓励。教学内容重点突出,问题设计难易适度,符合认知规律。
教学方法:灵活多样,运用采用听、唱、跳、创、演、评等多种音乐艺术表现手法,激发学生主体参与意识,发挥个人潜能,培养合作创新精神,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
教学效果:教学目标达成度高,教学效果好,时效性强 。学生在玩中学,在乐中学,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审美能力、创造能力都得到锻炼。
刘老师教态自然、大方、亲切,语言准确、简练、生动,能够及时评价学生们的表现。创设情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最后还利用舞蹈编创、小组比赛,巩固学生对歌曲的熟练程度。还利用学校生活来编创歌词,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最后出示农民辛苦劳作的图片,刘老师借此升华:“同学们农民伯伯在春天播种,秋天收获。他们如此的不易,我们要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节约每一粒粮食,因为每一粒米都凝结着农民伯伯的辛苦和汗水。今天的音乐课马上就要结束了,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日子能够热爱秋天,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