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8课时间的脚印练习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低洼(wā) 沟壑(hè) 扫帚(sǎo) 烘烤(kǎo)
B.冲刷(shuā) 腐蚀(shí) 踪迹(zōnɡ) 山麓(lù)
C.浑浊(hún) 粗糙(zào) 沙砾(lì) 渗透(shèn)
D.龟裂(ɡuī) 帷幕(wéi) 掸去(dǎn) 刨刮(páo)
2.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山麓 垫高 悬崖 破碎
B.冲刷 特殊 绝壁 扫帚
C.磨损 胶结 痕迹 煤矿
D.吹拂 砂轮 沉绽 矿物
3.下列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即使海枯石烂,我也会朝着自己梦想的方向努力。
B.重要的书必须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C.这对双胞胎长得实在惟妙惟肖,连他们的父母有时也分不清。
D.如果不想迷失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我们就必须择善而从,
在真理的引领下前进。
4.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水和空气还能够进入岩石内部的孔隙中造成破坏。
B.不要认为岩石是坚固不坏的,它无时无刻经受着从各方面来的“攻击”。
C.经过长期的重压和胶结,那些碎石和泥沙重新形成了岩石。
D.化石是历史的证人,它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5.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的一项是( )
A.文学的条件很简单:有话值得说,说得恰到好处。有话值得说,内容才充实:说得恰到好处,形式才完美。
B.雪花六角,晶莹且轻盈,可谓天之魂魄,雨之精灵。自高天降落,即是一生;雪者,天下之奇也。
C.风大起来了,湖畔的树木花草开始摇动起来。树叶的摩擦声响起来,一直响到整个世界都充满它们的喧哗、呼啸。
D.大自然给予人类的诗意是缤纷多姿的。如果你愿意去寻找,去感受,它就会时时出现在你的眼帘,荡漾在你的心胸
6.给下列句子排列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你可以清楚地看到,砾岩中包含着从前的鹅卵石。
②这说明了岩石生成的地方,是当时陆地的边缘,
较大的石子不能被搬到海或湖的中央,便在岸边留下了。
③这是因为地壳下沉,使原来靠岸的地方变成了海洋的中心。
④有一种很粗糙的石头,叫作“砾岩”。
⑤可是,有时候,在粗糙的岩石上覆盖着的岩层,
它里面的物质颗粒却逐渐变细了,这是什么道理呢?
A.①②③④⑤ B.⑤②③④①
C.④①②⑤③ D.④②①⑤③
7.下面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课文选自《时间的脚印》,这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作者高士其。
B.文章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岩石可以记录时间以及怎样记录时间。
C.天干地支,源于中国远古时代对天象的观测。十二天干和十地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两者按固定的顺序相互配合,组成了干支纪元法。
D.“海枯石烂”“地壳运动”“阳光烘烤”都属主谓短语。
8.指出下列句子所运用的说明方法。
(1)特别是刮风沙的时候,就像砂轮在有力地转动,岩石被磨损得光溜溜的,造成了许多奇形怪状的石头。( )
(2)在特殊的情况下,某些生物的尸体竟完整地保存下来了,如北极冻土带中的长毛象、琥珀中的昆虫。( )
9.学习本文后班级以“时间都去哪儿了”为主题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阅读材料,完成下面的任务。
时间都去哪儿了?确实值得每个人好好思考。雷锋说,要把有限的时间用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保尔·柯察金说,回首往事,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朱自清在《匆匆》中写道:“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1)你从材料中读到的主要信息是什么?
(2)网友“凤鸣”在微博中写道:“聪明者利用时间,愚蠢者等待时间,勤奋者珍惜时间,懒惰者丧失时间,有志者赢得时间,无为者放弃时间,……”请你从括号内给出的身份中挑选三个,仿照网友的话续写微博。(自满者、求知者、闲聊者、诚实者、劳动者、创业者、探索者)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时间的脚印(节选)
陶世龙
①石保存了远比上面所说的多得多的历史痕迹。
②有一种很粗糙的石头,叫作“砾岩”。你可以清楚地看到,砾岩中包含着从前的鹅卵石。这说明了岩石生成的地方,是当时陆地的边缘,较大的石子不能被搬到海或湖的中央,便在岸边留下了。可是,有时候,在粗糙的岩石上覆盖着的岩层,它里面的物质颗粒却逐渐变细了,这是什么道理呢?这是因为地壳下沉,使原来靠岸的地方变成了海洋的中心。
③从“死”的石头上,我们看到了地壳的活动。
④石头颜色的不同,也常常说明着地球上的变化。红色的岩石意味着当时气候非常炎热,而灰黑色常常是寒冷的表示。如果这里的石头有光滑的擦痕,那很可能从前这里有冰河经过。
⑤古代生物的状况,在岩石中更有着丰富的记录。许多生物的尸体由于和泥沙埋在一起,被泥沙紧紧包裹住,没有毁灭消失,而让别的矿物质填充了它的遗体,保留了它的外形甚至内部的构造。在特殊的情况下,某些生物的尸体竟完整地保存下来了,如北极冻土带中的长毛象、琥珀中的昆虫。所有这些都叫做“化石”。
⑥化石是历史的证人,它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⑦例如,很多地方都发现了一种海洋生物三叶虫的化石。它告诉我们,在6亿多年前到5亿多年前的那个叫作“寒武纪”的时代,地球上的海洋是多么宽广。许多高大树木的化石告诉我们,有一个时期地球上的气候是温暖而潮湿的,这是叫作“石炭纪”的时代的特征。还有一些“象”和“犀牛”都长上了长长的毛,这准是天气冷了,说明了“第四纪”冰河时期的来临。
⑧自然界某些转眼就消逝的活动,在石头上也留下了痕迹。如雨打沙滩的遗迹,水波使水底泥沙掀起的波痕,古代动物走过的脚印和天旱时候泥土龟裂的形象……
10.请从选文中概括出岩石保存的历史痕迹。
11.指出第⑦段的主要说明方法和作用。
12.第④段中加点词“很可能”可否去掉?并说明理由。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我国古代图书馆
刘绍义
有人经常把书院与图书馆混为一谈。
尽管古代的书院,如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河南商丘的应天书院、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河南登封太室山的嵩阳书院等,都有不少藏书,但它们与图书馆还不是一回事。图书馆是以藏书为主,书院是以讲学为主,其目的和设置都相差甚远。
早在周代,我国就有了图书馆。只不过,那时不叫图书馆,叫“盟府”,
主要保存盟约、图籍、档案等与皇室有关的资料。
严格地说,这只是图书馆的雏形。
老子堪称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图书馆馆长,据《史记》记载,老子“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这个“守藏室”,就是藏书之所。
到了西汉,皇室就开始大量收藏图书了,开国之相萧何还在宫内设置了专门用来藏书的石渠阁、天录阁,这也是后来人们常常把皇家图书馆称为“石渠”“天录”的原因。汉武帝算得上一位重视保存典籍的开明之君,他不但在宫里修建了专门收藏图书的“秘府”官舍,还以官方命令在全国广泛征集图书,来丰富皇室藏书。
兰台、石室、麒麟阁,都是汉代收藏图书的地方。当时人们为了防火防潮,已经开始把藏书之所修建成石头的了,从“石室”的名称上,我们就可以知道。汉代收藏图书的书柜,多为铜色包边,所以也有人把图书馆称为“金匮”。
东汉桓帝时设置的秘书监一职,即专门管理图书秘籍的官员。秘书监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图书馆馆长,这一官职被后代沿用,到隋炀帝的时候,秘书监已经是正三品了。唐代的魏徵就曾经担任过秘书监一职,他为唐代的书籍整理,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唐代以前,图书主要是由官府掌控,民间是不允许大量藏书的。有的朝代,比如秦朝就取缔了私人藏书。唐代民间私人图书馆的出现,开了我国历史上私人藏书的先河。唐代的私人藏书,是随着印刷业的发展而兴盛起来的。在那些逐本抄书的年代,私人要想收藏大量的书籍,经济情况就是个问题。有了先进的印刷技术,官府藏书大量增加,私人藏书也如雨后春笋,茁壮成长。韩愈就曾在自己的诗歌里,提过老友邺侯的藏书,“插轴三万卷”,由此可知唐代私人藏书之丰之盛了。
到了明代,专门管理图书秘籍的秘书监一职就被废止了,图书馆馆长的职务也并入了翰林院。清代除了文渊阁、文津阁、文澜阁这些图书馆外,翰林院、国子监、内府等机构也收藏过图书。
这些机构的长官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也负责管理这些图书,算得上是兼职的图书馆馆长了。
那么,什么时候开始出现“图书馆”这一名称的呢?据记载,真正使用“图书馆”一词,还是从“江南图书馆”开始的。修建于清代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的江南图书馆,不但最先使用“图书馆”三个字,也把图书馆丰富的藏书推到了公众面前。
所以说,“江南图书馆”开创了我国“图书馆”的新篇章,是一所真正的大众图书馆。
1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周朝保存盟约、图籍、档案等与皇室有关资料的“盟府”,是我国图书馆的雏形。
B.汉代已有专门收藏图书的“秘府”官舍,石渠、天录等均为汉代皇家图书馆的别称。
C.民间藏书丰富之极的私人图书馆能够在唐代出现,主要得益于先进的印刷技术。
D.清代翰林院、文渊阁、文澜阁、国子监等机构的长官都兼负有收藏管理图书之责。
14.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古代的书院虽有藏书,但以讲学为主,其目的和设置与以藏书为主的图书馆完全不同。
B.为防火防潮,汉代时人们把藏书之所建成石头的,且收藏图书的书柜也多以铜色包边。
C.东汉时设置了专管图书秘籍的秘书监,这一官职由各机构的长官兼任,并历代沿用。
D.唐代官府藏书大量增加,在书籍整理方面,时任秘书监的魏徵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5.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第三段主要运用了引用的说明方法,说明早在周代就已经有了图书馆,而老子堪称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图书馆馆长。
B.本文的说明顺序为逻辑顺序,文章先由书院与图书馆的区别说起,然后条理清晰地说明了我国古代图书馆的发展历史。
C.平实、准确是本文的语言特点,第五段“秘书监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图书馆馆长”句中的“相当于”就体现出这一特点。
D.这篇事物说明文主要介绍了我国古代图书馆的发展,谈了我国“图书馆”名称的由来,使我们对我国古代图书馆有了了解。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大树根 刘亮程
我们在野外挖过一棵巨大无比的树根。树用斧头砍掉的,树桩高出地面有一米,我们兄弟三个手拉手也没把这个树桩围住。
那天我们赶牛车到荒野上砍柴,近处的柴被人砍光了,我们赶车往远处走。结果就碰见这个大树根。停下来端详半天,都有点不敢相信,还有这么大的一个树根。
老大抡圆了镢头朝树根砸去,镢头被弹回来,脚下的地一阵颤动,从树根深处传来的巨大响声震惊了我们,像三个矮树桩一样呆立在那里。那响声太可怕了。野滩再没有人,也没一丝其他声音,村庄远远地蹲着,像个不敢出头露面的小动物。我们呆站着,直到脚下的地不再颤动,那响声回到树根深处。
老三说,大哥,我们不挖这个根了,砍些红柳回家吧。
不挖就让别人挖走了。老大说。
要不留个人看着,回家喊父亲去。老三说。
我没有说话,我觉得认识这棵树。整个树身葱茏巨大地立在空气中,枝枝桠桠他都异常熟悉。好像自己在这棵大树的某个枝桠上生活过。树干上的那个洞,树梢上的鸟窝,春天时向南的那些枝条最早吐出绿芽都记得清清楚楚。我还记得伸展在地下的庞杂根须,向东、向西、向南各展开一条粗大主根,倾斜着扎向土地深处。我觉得自己在这棵树的根下枝
上都生活过,还记得向西那支主根下面一条幽深暗河,水哗哗啦啦冲打着根须,从暗处流向更暗处。
现在这棵大树的躯干被砍掉了,像个没头的人。根留在土地中,它无法预知大地上的事情。一棵树在这片土地上生长了千百年后,一群一群的人开始来到这里谋生。
大地像繁衍草木一样开始繁衍人。
一根大树的躯干和根,从此作为对人用途各异的两种木头流落人世。不知码在猪圈墙上的那截秃根,还能否认出担在牛圈棚上皮剥光枝杈砍净的那段躯干呢?
兄弟三个开始挖那棵大树根。
老大挖过很多树根,也同样用镢头砸过很多树根,他认为不要紧,没啥害怕的。木头空了,就发出空洞的响声。木头坚实,响声也就实沉。我们兄弟三个围着树根往下挖土,土得扔远点。得挖一个很大的坑。不断碰到一些毛根,挥斧头砍断,然后再往下挖,挖到一米深了,主根还没出现。老大抡起镢头又要砸树根,想从土地的颤动中辨认主根朝哪个方向延伸。我拦住了他,用铁锹在东、西、南边各挖了一锨,兄弟三个照着标记挖下去,三条粗大主根赫然暴露出来。
接下来的活好玩又累人,把主根周围底下的土全挖空,把遇到的支根全砍断,剩下三个主根,像巨爪一样紧抓住地。我们停下来喘会儿气,喝口水啃点馍馍。已经半下午,我们挖这个根把大半天时光耗去了。
砍主根时又听到那种吓人的声音,从土地深远处传上来,持续很久后慢慢消失。挥斧子的手愣然停住,不敢再砍下去。
砍吧,没事。大哥说。
响声又一次从地深处传上来。头顶的空气也在颤动。仿佛早被人砍走的那棵大树在空气中使劲晃动。可能天空有记忆,一棵大树的影子,完完整整保存在树根之上的无垠天空。我们的砍伐声再一次触动天空对一棵参天大树的无限念记。从地面,到高远云层,整个天空满满当当地浮现出一棵树,天空在用我们不清楚的方式念记天空下消失的每一样事物。
大地也有记忆。大地一直在深埋有价值的东西。我们一直像一种动物一样在大地上挖掘。我们挖出最多的是埋在土里的死人,他们剩下骷髅、几根骨头,那是我们自己的树根。我们一挖出来就赶紧好好地埋进土里。我们害怕看见它。
树根拉回家后扔在了房后头。原以为弄了个大东西回来,喜滋滋的。结果什么用处都没有。烧火劈不开。放在院子又占地方,就扔在房后头。
搬家那天其他东西都装上车,父亲端详着大树根,过去蹬了一脚,没动弹。
唉,扔掉算了,车装不下了。父亲嘟嚷着。
其实我们早就把它扔掉了。
谁要这个树根,谁要了拿去。父亲喊叫了一句。周围没人应。
谁要这个树根,父亲又喊叫了一句,周围来帮忙的、看热闹的人全笑起来。我们愣了一下,也全笑起来。
(有删减)
1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村庄远远地蹲着,像个不敢出头露面的小动物”生动形象地交代了村庄的偏僻隐蔽,与外界隔绝。
B.“大树的躯干被砍掉,像个没头的人”,以荒诞的写法,消解了人类对自然的敬畏,暗示生存的虚无。
C.“天空满满当当地浮现出一棵树”是虚写,暗示了即便自然被毁掉,人们对它的记忆依然不会消失。
D.“我们害怕看见它”,表达了“我们”对死亡的恐惧,也是对深埋在大地深处的有价值东西的逃避。
17.关于文中“我没有说话,我觉得认识这棵树”的语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语段将树拟人化,写出“我”与树的亲密关系,仿佛树是我生命的一部分。
B.“记得清清楚楚”表达了对树的深刻记忆,也有对树的生命力的赞美。
C.语段通过想象树和树根曾经的模样,展现了树的深厚根基和坚韧顽强。
D.语段对大树的描写语言朴实、富有诗意,表达出作者对它的深厚情意。
18.“我”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概括。
19.文中多次写到砍树根时从土地深处传来的“响声”,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
答案
1.B 2.D 3.C 4.B 5.B 6.C 7.B 8.(1)打比方 (2)举例子 9.(1)时间一去不复返(时间很宝贵),要把时间用到有意义的事情上去。(2)自满者糟蹋时间,求知者抓紧时间,闲聊者消磨时间,诚实者遵守时间,劳动者创造时间,创业者积累时间,探索者寻求时间。
10.①地壳的运动;②气候的变化;③古生物的状况;④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11.举例子,具体说明了化石是历史的证人,它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12.“很可能”表示“从前这里有冰河经过”是一种猜测,如果去掉就太绝对,不符合事实。
13.D 14.D 15.B
16-17CC
18.①叙述视角:以第一人称“我”的亲身经历展开,增强故事真实性与代入感。
②情感载体:通过“我”对树的深刻记忆与共情,传递对自然消亡的痛惜与反思。
③主题深化:“我”的幻觉与回忆(如“在根上枝上生活过”),暗示人与自然本为一体,强化生态批判。
19.①象征自然的力量与抗议:响声如“地底深处的巨大颤动”,象征自然对人类暴行的愤怒与警告。
②营造神秘压抑的氛围:反复出现的“可怕响声”与人物呆立反应,渲染砍伐行为的悲剧性与人类对自然的未知恐惧。
③强化记忆与永恒主题:响声触动的天空树影、大地记忆,暗示自然生命虽被摧毁,但其精神印记永存天地,警示人类敬畏自然。
④结构呼应:三次“响声”贯穿挖根过程,串联情节发展(从震惊到执念到放弃),推动对砍伐意义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