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6张PPT)
导 入
曾经有这样一种说法,凤凰基本上是个以文章出名的地方,假如你很熟悉沈从文对故乡的描述,你去了一定失望;但是如果你不了解沈从文对故乡的描述,你根本不必去凤凰。
导 入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这句话读来给你什么样的感受?这个人是谁?是谁在等待这个人呢?又为何要等?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边城》寻找答案!
亮 标
1.了解沈从文所描绘的湘西世界,把握小说的主要内容,梳理小说情节。
2.赏析小说以细节描写塑造人物的写法,分析人物形象,体会其表现的人情美。
3.品读小说中散文化的语言,把握边城的风景美和风俗美。
4.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探究主题意蕴,领会其精神追求。
5.比较《边城》与《阿Q正传》的异同。
第一部分
知人论世
作者简介
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人,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京派作家群”发起人。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其小说大多以湘西生活为背景,熔生动丰富的社会风俗画和优美清新的风情风景画为一炉,展示人性的粗犷强悍,民俗的淳厚善良,使作品充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返璞归真的牧歌情调,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代表作《丈夫》《三三》《长河》等。
作者简介
1916年
1924年
1931年
1946年
1949年
1988年
沈从文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交界地区。
1924年12月沈从文在《晨报》副刊发表了一篇小说,初涉文坛。
回到北京大学任教。
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著有《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5月10日病逝于北京,享年86岁。
在国立青岛大学任教, 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
作者简介
其小说大多以湘西生活为背景,
熔生动丰富的社会风俗画和优美清新的风情风景画为一炉,展示人性的粗犷强悍,民俗的淳厚善良,使作品充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返璞归真的牧歌情调,
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
文学常识
20世纪20年代末到30年代,文学的重心南移到上海,继续留在京津地区或其他北方城市的一个自由的作家群,当时也称“北方作家”派。 他们关注人生,但和政治斗争保持距离,强调艺术的独特品格。倾向于自由主义,提倡纯文学,反对文学的政治化和商业化。
崇尚自然,表现乡土是他们的共同倾向。具有古典化和抒情化的审美情趣。 赞颂纯朴、原始的人性美、人情美。讲求"纯正的文学趣味"所体现出的文学本体观,以"和谐"、"节制"、"恰当"为基本原则的审美意识。
代表作家有:周作人、沈从文、朱光潜、林徽因等。
《边城》
《边城》发表于1934年。
“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边城》是沈从文先生最负盛名的代表作,被誉为“文学史上最纯净的一个小说文本”,“小说中飘逸不群的仙女”。 1999年《亚洲周刊》推出了“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排行榜”,《边城》名列第二。已被译成四十多个国家的文字出版,并被美国、日本、韩国、英国等十多个国家或地区选进大学课本。
“边城”是大城市的对立面。这是“中国另外一个地方另外一种事情”。
——《边城题记》
边地的小城。指远离城市的边远小镇。
从时间、文化上考虑,“边城”是大城市的腐朽生活和“庸俗小气自私市侩”的风气的对立面。它代表了沈从文对其故乡未完全被现代物质文明摧毁的淳朴民风的怀念。
《边城》
写作背景
《边城》完成于1934年4月19日。关于这篇小说的创作动机,作者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小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人事牵在一处时,各人应有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边城》解题
《边城》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写了茶峒码头团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与摆渡人的外孙女翠翠之间的曲折爱情,表现了自然、民风和人性的美,充满牧歌情调和地方色彩。
小说里的湘西茶峒自然是美的,美得令人心醉;小说湘西茶峒里的故事,是美的,美得令人心痛。《边城》,一条狗,一个女孩,一位老人,构成了一部作品,演绎了一段曲折动人,哀婉感人的故事。
第二部分
初读课文
读准字音
3
安辑(j í ) 蘸(zhàn) 酒 茶峒 (dòng)
泅 (qiú)水 擂鼓(léi) 打擂(lèi)
傩(nuó)送 氽(tǔn)水 蒙好(méng)
蚱(zhà)蜢(měng) 鞶鼓(pán) 踹(chuài)水
碧溪岨(jū) 埋(mán)怨 喧阗(tián)
镇筸(gān) 怏怏(yàng) 角隅(yú)
棕榈(lǘ) 睨 (nì) 糍粑(cí bā)
初读课文
边
城
1. 略读课文,找出课文是围绕什么来写的?每章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课文围绕端午节来写。
写眼前的端午。介绍边城人民过端午节的习俗,并表明今年端午节又快到了,翠翠因为鼓声想起了过去的日子;
第 章
03
写两年前的端午。那时候翠翠同傩送偶然相遇,解开误会后,翠翠对二老心生情愫;
第 章
04
写一年前的端午。翠翠和天保认识后,天保对翠翠有了好感,并有了求娶之心;
第 章
05
则回到了眼前的端午。翠翠看到宋家堡新嫁娘子的花轿,引发了自己的情思。
第 章
06
第三部分
文本研读
问题探究
1、文章主要写了哪些节日,他们分别有哪些风俗?
端午节——龙舟赛、捉鸭子比赛
中秋节——月下对歌
春节——狮子龙灯、放烟花
好勇取乐的军士,光赤着个上身,玩着灯打着鼓来了,小鞭炮如落雨的样子,从悬到长竿尖端的空中落到玩灯的肩背上,锣鼓催动急促的拍子,大家皆为这事情十分兴奋。鞭炮放过一阵后,用长凳绑着的大筒灯火,在敞坪一端燃起了引线,先是咝咝的流泻白光,慢慢的这白光便吼啸起来,作出如雷如虎惊人的声音,白光向上空冲去,高至二十丈,下落时便洒散着满天花雨。
端午节是展现男性速度之美、力量之美的重要节日,而这种男性的粗犷之美,又是打开少女心扉的那把钥匙。
这印象不知为什么原因,总不如那个端午所经过的事情甜而美。
衬托出翠翠对两年前端午的深刻印象,如此热闹的元宵烟火都不能引起一个女孩子的性质,可见其已心有所属。
祥和
和睦
和谐
2.小说写端午节热闹的龙舟比赛、捉鸭游戏和人们争相观看的场景有什么作用?
表现了这里的淳朴民风、鲜明的地域色彩及美不胜收的风土人情。
表现了湘西民众的热血性格、团结精神以及对生活的热爱。
为主要人物翠翠、老船夫、顺顺等相继出场并表现出各自的性格特点和兴趣爱好做了铺垫。
全茶峒人在端午节倾城而出到河街看划船,反映了当地古老的风俗和淳朴的民风,衬托出边城军民同乐的和睦风貌。
问题探究
在结构上,避免了平铺直叙,形成文章整体布局上的跌宕美。
在内容上使“翠翠的心事”有了依托,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交代了翠翠爱情的产生、发展过程,也充实了人性美善的内容。
3.端午节在本文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文章以端午节为线索,在这些端午节里,边城的故事在进行着,文章把现实与回忆相交错,忽而眼前忽而追忆,有顺叙和插叙,最后又回到眼前的端午,回环往复,让我们仿佛进入了边城,跟着翠翠一起去感受端午节的快乐与美好的回忆。
问题探究
这些民俗具有古老而淳朴的特点,又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它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生活,包含着美好的祝愿、表达着欢快的情感,更能体现人与人和谐亲切的关系。
其中,课文着重描写茶峒端午节对赛龙舟这一古老风俗的传承、延续和重视,这种描述风俗的画面就显得有声有色,营造了一种色彩斑斓、明丽鲜艳的意境,体现了古朴和乐的风俗美。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描写自然风景的语句,这些景物突出了边城的什么特点?
纯净自然古朴
宁静和平恬静
①河中水皆泛着豆绿色,天气又那么明朗。(第4部分1段)
②落日向上游翠翠家中一方落去了,黄昏把河面装饰了一层银色薄雾。(第四部分6段)
③祖父坐在船头吹《娘送女》曲子给她听,她却同黄狗躺在门前大岩石上荫处看天上的云。白日渐长,不知什么时节,守在船头的祖父睡着了,躺在岸上的翠翠同黄狗也睡着了。(第六部分结尾)
问题探究
剖析文章所蕴含挚美人情
亲情
爷爷和翠翠相依为命,关爱、呵护。
乡情
有仁有义,不求回报,互助、和睦。
乡亲们的互帮互助、老船夫和过渡人之间的谦让。
手足情
真诚、无私。
天保和傩送突然发现两人爱上的竟是同一个姑娘,眼看兄弟要变成情敌,他们没有反目成仇,他们公平地、正大光明地做了竞争,没有裁判,只有良心和道德,再加上血浓于水的手足深情。为了成全弟弟,哥哥带着失恋的忧伤远走他乡。
爱情
懵懂羞涩、纯洁、执着。
充满含蓄美。
军民情
官民同乐。
人性美
翠翠、爷爷、傩送、天保。
问题探究
1、翠翠和祖父的祖孙情:
明确:这是作品中最主要的两个人物。相隔着中间一代人,祖孙俩组成的家庭是残破的,所以在悠长的岁月中,祖孙二人不仅生活上相依为命,也在感情上相濡以沫。可重点分析第13章(课文前部分)翠翠的“负罪“和“赎罪”。再让学生找表现祖孙亲情的文段,让他们意识到这真挚亲情是植根于纯朴民风中的。
作者正是通过老船夫对孙女的挚爱亲情,去和当时社会的你争我夺、弱肉强食形成对照,去呼唤那久已失去的“善良人性”,去追求那“无侮无忧”的远古社会,去保存那“遵从古礼“的美德。
2、翠翠和天保兄弟的爱情:
明确:爱情的美好很重要的原因是它对物欲的排斥,爱情愈纯洁,其中包含的物欲成分就愈少。
课文节选的三章没有直接写到几个青年男女相爱的动机,但却写到了他们表达爱情的方式,最动人的当然是傩送的歌声和翠翠梦里的虎尾草。送用整夜的歌声表达对心上人的爱慕,让人不由想起《诗经》《乐府》里咏叹爱情的美丽诗章,这是湘西古风犹存的明证,更是这里的人把爱情视作圣洁感情的表现。同样,翠翠在睡梦中受到歌声召唤,她摘取了一把虎尾草,准备送给意中人,一个少女纤尘未染的心豁然眼前,让人感动。
沈从文正是通过翠翠、傩送的爱情悲剧,去淡化现实的黑暗与痛苦,去讴歌一种古朴的象征着“爱”与“美”的人性与生活方式,
可作补充的是翠翠父母的爱情,他们在对歌中相爱,在绝望中殉情。爷爷对翠翠说:“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这种歌唱出了你”,原来,翠翠就是纯洁爱情的结晶。
3、天保和傩送的手足情
明确:天保和傩送突然发现两人爱上的竟是同个姑娘,眼看兄弟要变成情敌,他们没有反目成仇,也没有像流行小说写的那样,其中一个慷慨“出让",他们懂得,姑娘不是财产,感情没有价格,你必须接受姑娘的选择,而不能代替姑娘做出选择。于是他们公平地、正大光明地做了竞争,哥哥走了车路占了先,就一定让弟弟走马路先开口,结果一唱定乾坤,这里没有裁判,没有评委,没有公证人,只有良心和道德,再加上血浓于水的手足深情。为了成全弟弟,哥哥带着失恋的忧伤远走他乡.....
小说《边城》正是这样展示了这块净土上的人们是一群“未曾被近代文明污染了的“善良的人”,从而体现作者拒绝“现代”,厌恶“文明”,以此来寄托他重造民族品德的希望。
边
城
与翠翠
相依为命
爱慕翠翠而不得
在他乡溺水身亡
爱慕翠翠,却因哥哥而感到愧疚
顺顺之子
翠翠
祖父
天保
傩送
小说《边城》主要人物关系图
1. 从这个人物关系图中我们不难发现,翠翠是这篇小说的核心人物,她和这些人物的关系是以翠翠的态度来决定的,那么,翠翠的态度又是通过什么描写表现出来的呢?
现在请同学们细读课文,和小组同学讨论,找出答案。
主要通过对她的心理描写和语言描写。
①翠翠对傩送暗生情愫,将与傩送相处的情形藏在心底,并未直接表达出来,而是主要通过心理描写来表现:
例1
翠翠想起自己先前骂人那句话,心里又吃惊又害羞,再也不说什么,默默地随了那火把走。
例2
问题探究
翠翠同她的祖父,也看过这样的热闹,留下一个热闹的印象,但这印象不知为什么原因,总不如那个端午所经过的事情甜而美。
边
城
②对待天保则无感,因此对于祖父的打趣,她主要通过语言描写来表现自己的不满:
例1
祖父不明白这句话的意思所在,因为今天太高兴一点,便不加检点笑着说:“翠翠,假若老大要你做媳妇,请人来做媒,你答应不答应?”翠翠就说:“爷爷,你疯了!再说我就生你的气!”
例2
“翠翠,莫闹,我摔倒河里去,鸭子会走脱的!”
“谁也不稀罕那只鸭子!”
祖父明白翠翠为什么事不高兴,便唱起摇橹人驶船下滩的歌声,声音虽哑沙沙的,字眼儿却稳稳当当毫不含糊。
3.《边城》中的翠翠是美和爱的化身,沈从文笔下的人情人性完全在翠翠身上体现出来,试结合课文内容,分析这一人物形象。
纯真、可爱
比如回答傩送时的“我是翠翠”那种内心极其着急、急于有人认定、希望有人能认识她的心理到后来回家回答爷爷“不是翠翠,不是翠翠,翠瑟早被大河里鲤鱼吃去了”,既有祖孙情深,又有少女的纯真可爱。
聪明、矜持
比如课文第五部分中顺顺和老船夫谈话时,“翠虽装作眺望河中景致,耳朵却把每一句话听得清清楚楚”时的神态;课文第六部分中祖父问及翠翠是否记得两年前端午的事情,翠翠本正想着两年前端午的一切事情,但祖父一问,“翠翠却微带点儿恼着的神气,把头摇摇,故意说:'我记不得我记不得,我全记不得!”
总之,翠翠是一个善良聪慧温婉多情的少女,外表的温婉羞涩与内心的炽热多情融为一体,是一个成功而又独特的人物形象。
问题探究
翠翠——天真纯洁的少女
角度 文本
语言描写
心理描写
行为、神态描写
“不是翠翠,不是翠翠,翠翠早被大河里鲤鱼吃去了。”
“爷爷,你的船是不是正在下青浪滩呢?”
“人大了就应当守船哩。”
落日向上游翠翠家中那一方落去,黄昏把河面装饰了一层薄雾。翠翠望到这个景致,忽然起了一个怕人的想头,她想:“假若爷爷死了?”
翠翠一句话不说,只是抿起嘴唇笑着。
翠翠还正想起两年前的端午一切事情哪。
远处有吹唢呐的声音……翠翠还爬到屋后塔下去眺望。
心理描写
人物心理描写常用的方法:
(1)直接描写式。这是一种最为常见的、运用最广泛的人物心理描写法,有的句子中含有“想”等关键的字眼作为明显的标志。“想”字或出现在心理活动之前,或出现在心理活动之后。“想”字后有的用““逗号”,有的用“冒号”等做标示。
(2)抒情独白式。这种刻画人物心理的方法,是用抒情的笔法展示人物的内心矛盾和思想斗争的。
(3)梦境描绘式。梦境是人所想的集中表现,它同样能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深化文章的主题。
(4)心理分析式。即通过剖析人物的心理来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让读者对人物的所思所想更加明了
边
城
2. 为什么作者多用心理描写来表现翠翠对傩送的情感,而用语言描写来表现她对天保的态度呢?
人的心理变化总是先于语言产生,有时未言之处,心中却一直在想着。心理描写相较语言描写更能彰显出人物复杂难言的情绪。
翠翠同二老傩送因误会相识,误会解开后翠翠对这个恣意张扬男子产生了爱慕之情,这样的情愫是丰富浓重的,同时也由于少女情怀,羞于言说。因此采用细致含蓄的心理刻画最为合宜;同时,爱情是带有排他性的,有了心上人的翠翠对大老天保的好感便带有一丝排斥,因此会在祖父提到他时会直接通过语言表达自己不高兴的情绪。
问题探究
3.作者刻意写边城的人性美,有什么深刻用意
作者极力描写边城的人性美,正是为了表现作者对“理想的人生形式”的追求。作者用边城人的淳朴、善良、正直、热情跟都市上流社会的虚伪、懦弱、自私、势利相对照,把“人性美”与“惟利是图的庸俗人生观”相对照。在对照中使人们能够清晰地看到作者对生命自由的追求,对健康诚实的赞颂,对自然与美丽的倾心,从而引起人们“对人生向上的憧憬,对当前一切腐烂现实的怀疑”。
问题探究
4.有人说这篇小说具有“平中见奇、静中见情,疏密相间”的特点,请就小说在情节上的安排简要分析一下。
这篇文章在情节上跌宕起伏,前设伏笔,后置照应,衔接自然,连贯流畅。如第三章写端午节的风俗活动,为翠翠回忆两年前的端午节埋下伏笔;第四章则具体追述了两年前的一个端午节,翠翠在河边看龙舟,巧遇二老傩送时的情形;第五章则照应第四章,补叙上一年端午节翠翠和外祖父看竞渡时巧遇大老天保时的情景,进一步交代了二老的消息;第六章回到现在,写爷爷和翠翠的对话,则照应了第四、五章。时间的回环往复衔接得天衣无缝,情节铺设更是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问题探究
总 结
沈从文以湘西为背景,写了一系列小说和散文作品,塑造了大批纯朴自然的湘西边民形象,表现了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湘西就是他的“桃花源”。但另一方面,他也写出了湘西落后的一面,写出了理想人物悲哀的命运,如《边城》中的爱情故事,结局并不圆满,人物的命运并不掌握在自己手中。
第四部分
知识拓展
对比阅读:比较阅读《阿Q正传》《边城》
《阿Q正传》 《边城》
创作年代
小说环境
写于1921年
成书于1934年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人民正处于政治急剧动荡、权力更迭异常频繁的大变革中。民族存亡之际,敏感而有良知的作家大多会积极地对人性进行思考和反思。
浙东的酒店赌摊造
就了未庄人的冷漠凉薄
湘西的青山碧水
孕育了茶峒人的淳朴热情
都将故事根植在“农村土壤”中
对比阅读:比较阅读《阿Q正传》《边城》
《阿Q正传》 《边城》
人物形象
人性特征
未庄阿Q:
妄自尊大、愚昧无知、自欺欺人
自轻自贱、麻木健忘、恃强凌弱
——人性之丑
边城翠翠:
天真纯洁、娇嗔可爱、孝顺懂事
善解人意、情窦初开的少女
——人性之美
阶层关系:欺压霸道,屈从媚上
乡里关系:欺凌戏弄,冷漠自私
国民思想:奴性病态
阶层关系:官民同乐,乐善好施
乡里关系:友善互助,热情淳朴
国民思想:自然健康
对比阅读:比较阅读《阿Q正传》《边城》
《阿Q正传》 《边城》
思想主题
反映方式
悲剧特质
改造国民劣根性
重塑民族品格和美德
都表现作家的感时忧国、对普通百姓生活的关照、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心与引导
世俗悲剧,现实喜剧色彩(阿Q)
美学悲剧,理想勾画色彩(翠翠)
把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这是带喜剧色彩的世俗悲剧。
揭露批判——揭丑
讴歌礼赞——显美
翠翠的爱情比起现代都市人的爱情有什么特点 从中你体会到什么样的美
翠翠爱得自然,爱得朦胧,爱得执着爱得纤尘不染,爱得水晶般纯洁透明;翠翠爱的方式,她在爱情来临时的表现,孕育、脱胎于湘西古风犹存的风土人情,典型地体现了人性美
人物形象分析:
读完全文,翠翠的形象应该在大家的心中明晰起来了吧。如果要把《边城》拍成电影,请你作回导演,你打算选一位什么样的演员来扮演翠察呢
提示:抓住她的性格特征
明确:天真善良、聪明乖巧、温柔清纯,外表的温婉腼腆和内心和炽热多情异乎寻常地融合在一起,是一个人性美的光辉形象。
结 束